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作者脫脫
朱倬 王綸 尹穡 王之望 徐俯 沈與求 翟汝文 王庶 辛炳

朱倬

公元1123年
朱倬,字漢章,唐宰相敬則之後七世避地閩中,為閩縣人
世學《易》,入太學
宣和五年,登進士第,調常州宜興簿。
金將犯邊居民避地,倬為具舟給食,眾賴以濟。
未幾,民告澇於郡,郡檄倬考實,乃除田什九,守怒,不能奪。
張浚薦倬,召對,除福建廣東西財用所屬官。
宣諭使明橐再薦於朝,時方劉豫為憂,倬因賜對,策其必敗
高宗大喜,詔改合入官
丞相秦檜忤,出教授越州
張守薦,除諸王府教授
惡言兵,倬論掩骼事,又忤之。
梁汝嘉制置浙東,表攝參謀
有群寇就擒,屬倬鞫問,獨竄二人,餘釋不問
曰:「吾大父崇安日,獲寇二百,坐死七十餘人
大父謂此饑民剽食爾,烏可盡繩以法?
悉除其罪,不以徼賞。
吾其可愧大父乎?
通判南劍
建寇阿魏眾數千,劍鄰於建,兵愞不可用,倬重賞募卒擒獲境內迄平。
除知惠州
陛辭,因言嘗策劉豫必敗高宗記其言,問:「卿久淹何所
」倬曰:「厄於
」上愀然慰諭目送之。
旬日間,除國子監丞,尋除浙西提舉,且命自今在內提舉官,今朝辭上殿,蓋為倬設也。
既對,上曰:「卿以朕親擢出為部使者,使咸知內外任均。
」又曰:「人不知卿,朕獨知卿。
」除右正言累遷中丞
嘗言:「人主任以耳目,非報怨任氣之地,必上合天心
」每上疏夙興露告,若上帝鑒臨
奏疏凡數十,如發倉廩,蠲米價,減私鹽,覈軍食,率焚稿不傳
知貢舉,遷參知政事
公元1161年
紹興三十一年,拜尚書右僕射
金兵犯江,倬陳戰、備、應三策,且謂兵應者勝,上深然之。
又策敵三事:上焉者為耕築計,中焉者守備,下則妄意絕江,金必出下策。
果如所料
史浩虞允文王淮陳俊卿劉珙進用,皆倬所薦也。
公元1162年
高宗建康回鑾,有內禪意。
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傳位太遽,盍姑徐之。
」心不自安,屢求去。
詔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孝宗即位諫臣以為言,降資政殿學士
明年致仕,卒。
復元職,恤典宰相,贈特進
公元1187年
孫:著,淳熙十四年登第,仕至吏部尚書

王綸

公元1155年
王綸字德言建康人
穎悟十歲屬文
紹興五年進士第,授平江府崑山縣主簿,歷鎮江府婺州臨安府教授,權國子正
時初建太學,亡舊規,憑吏省記,吏緣為姦,釐正之,其弊稍革。
敕令所刪定官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兼權兵部郎官
言:「孔門弟子後世諸儒有功斯文者,皆得從祀先聖,今闢庠序修禮樂,宜以其式頒諸郡縣。」
二十四年,以御史中丞魏師遜薦,為監察御史,與秦檜論事,忤其意,師遜遂劾,且言:「智識淺昧不能
由此罷去
踰年,知興國軍
死,召為起居舍人崇政殿說書,尋兼權禮部侍郎
二十六年,試中書舍人
高宗躬親政事收攬威柄,召諸賢於散地詔命填委,多所草。
守臣裕民事,乞毋拘五條,從之。
侍講
上喜讀《春秋左氏傳》,進講,與上意合。
嘗同講讀官興化軍鄭樵學行召對命官,且給筆劄,錄其所著史。
直學士院,遷工部侍郎,仍兼直院
吳玠神道碑,稱上旨,賜宸翰褒寵
二十八年,除同知樞密院事
金將渝盟邊報遝至,宰相沈該未敢以聞。
參知政事陳康伯同知樞密院事陳誠之共白其事,乞備禦
已而病肺暍,告請祠,上遣御醫診視,且賜白金五百兩。
公元1159年
二十九年六月朝論欲遣大臣泛使覘敵,且堅盟好
請行,乃以為稱謝使,曹勳副之。
至金,館禮甚隆。
一日,急召使入,金主御便殿惟一執政在焉,連發數問,條對,金主不能屈
九月還朝入見,言:「鄰國恭順和好,皆陛下威德所致
宰臣湯思退皆賀
當時金已謀犯江,特以善意紿爾。
公元1160年
舊疾作,力丐外,除資政殿大學士福州上解所御犀帶賜之。
明年知建康府行宮留守
敵犯江,每以守禦利害驛聞,上多從之。
三十一年八月,卒。
左光祿大夫,諡「章敏」。
無子,以兄綽之子為後

尹穡

公元1162年
尹穡字少稷
建炎中興,自北歸南。
紹興三十二年,與陸游同為樞密院編修官
知院史浩同知王祖舜薦其博學有文,召對稱旨二人並賜進士出身
孝宗獎用西北之士,隆興元年,除監察御史,尋除右正言
二年五月,除殿中侍御史
歷遷諫議大夫未幾而罷。
初,符離師潰,湯思退復相,金帥移書索地,詔侍從臺諫集議
時為監察御史以為國家事力未備,宜與敵和,惟增歲幣,勿棄四州,勿請陵寢,則和議可成。
既而仲賢出使,為金所脅,又將遣王之望張浚極言不可
右正言,懼和議弗就,因劾跋扈未幾罷政
後將割四郡再易國書歲幣如所索之數,而敵分兵入寇
上意中悔
侍御史,乞置獄,取不肯撤備棄地者劾其罪,牽引凡二十餘人
時方以和為急,擢諫議大夫
敵勢浸張,遠近震動都督同都督相繼辭行
上書者攻和議之失,且言:「專附大臣鷹犬,如張浚忠誠為國天下共知不顧公議,妄肆詆誹;凡大臣不悅者皆逐之,相與表裏,以成姦謀,皆可斬。
」上雖怒言者,而一時主議之臣與,皆相繼廢黜
先是胡銓力言主和非是大臣不悅,命分往浙東西措置海道
二人挈家以行,為言者所劾,遂皆罷,語在《陳康伯》。

王之望

公元1158年
王之望字瞻叔襄陽穀城人,後寓居台州
父綱,登元符進士第,至通判徽州而卒。
之望初以蔭補紹興八年,登進士第
教授處州,入為太學錄,遷博士
久之,出知荊門軍提舉湖南茶鹽,改潼川府路轉運判官,尋改成都府路計度轉運副使提舉四川茶馬
朝臣薦其才,召赴行在,除太府少卿總領四川財賦
金人渝盟軍書旁午調度百出之望區畫無遺事。
第括民質劑未稅者,搜抉隱匿得錢為緡四百六十八萬,眾咸怨之。
後升太府卿
公元1162年
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充川陝宣諭使
先是,敵帥合喜寇鳳州黃牛堡吳璘擊走之,遂取秦州連復商、、原、環等十七郡。
敵以精兵皆在德順力攻之。
陳康伯秉政,方議罷德順戍,虞允文宣諭使力爭不從,上以手劄命退師
之望既代允文宣諭使,贊命諸將棄德順倉卒引退
敵乘其後正兵三萬,還者僅七千人將校所存無幾連營慟哭,聲震原野
上聞而悔之。
隆興初右諫議大夫王大寶之望罪,除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未幾權戶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參贊軍事
之望雅不欲戰,請朝,因奏:「人主論兵臣下不同,惟奉承天意而已。
竊觀天意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我之不可絕淮而北,猶敵之不可越江而南也。
攻戰之力以自守自守既固,然後隨機制變,擇利而應之。
」有旨留中
俄兼直學士院
湯思退力主息兵,奏除之望吏部侍郎通問使。
尋議先遣小使覘敵,召之望還。
之望首以守備不足恃為告,上亟罷都督府,以之望淮西宣諭使,甫拜命,又擢右諫議大夫
之望上章極言廷臣偏見為身謀,乞明詔在庭,平其心於議論之際。
思退和議,浚主恢復之望言似善,實陰為思退地也。
既而視師江上
金復犯邊,遂上和、戰二策,且言措置守禦之備,疏奏未達,拜參知政事
既入,俄兼同知樞密院事
兵交至,濠、守將或棄城遁,上命湯思退督江、淮師;未行,之望督視,改同都督
力辭不行
太學諸生上書,上怒,欲加罪,之望救解之。
遂以參知政事勞師江、淮。
公元1067年
之望先嘗貽書敵帥。
至是,王抃使敵軍,並割商、秦地;許歸被俘人,惟叛亡不預;世為叔侄之國
敵皆聽許講解而罷。
上聞敵師退,令督府擇利擊之,之望下令諸將不得妄進
朝廷趣行,之望言:「王抃既還,不可小利,害大計
言者論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居天台
乾道元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
海賊大老,捷聞,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尋復罷。
六年,卒。
之望文藝幹略,當秦檜時,落落不合或謂有守
紹興末年,力附和議,與思退相表裏,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地割而敵勢益張,之望以此廢焉。

徐俯

徐俯字師川洪州分寧人
以父禧死國事,授通直郎累官司門郎
靖康中張邦昌僭位致仕
工部侍郎何昌言與其昌辰邦昌,皆改名
買婢名昌奴,遇客至,即呼前驅使之。
建炎初,落致仕奉祠
內侍鄭諶江西,重其詩,薦於高宗
胡直孺經筵汪藻翰苑,迭薦之,遂以右諫議大夫
中書舍人程俱言:「以前省郎遽除諫議,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
考之古今,非陽城种放,則未嘗循序而進,願姑以所應者命之。
元稹長慶間,擢知制誥真不忝矣。
緣其為荊南判司,命從中出,召為省郎,便知制誥,遂喧朝論,時謂荊南監軍潭峻實引之。
近亦傳宦寺倡酬,稱其警策,恐或者不知陛下之由。
不報遂罷。
公元1132年
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兼侍讀
三年,遷翰林學士,俄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四年兼權參知政事
宰相朱勝非言:「襄陽上流,所當先取。
」帝曰:「盍就委岳飛
參政趙鼎曰:「知上流利害無如者。
獨持不可,帝不聽
劉光世入奏鼎言:「方議出師大將不宜離軍。
欲許之,固爭,乃求去,提舉洞霄宮
公元1139年
九年,知信州
中丞王次翁論其不理郡事,予祠。
明年,卒。
才俊,與曾幾、呂本中游,有詩集六卷

沈與求

公元1115年
沈與求字必先湖州德清人
政和五年進士第累遷明州通判
御史張守薦,召對,除監察御史
上疏執政,遷兵部員外郎自劾以為言苟不當不應得遷。
上乃行其言,除殿中侍御史
上在會稽,或勸幸饒、信,有急則入
與求以為今日根本正在江、浙,宜進都建康,以圖恢復
范宗尹年少為相,恐誤國事。
不悅,以直龍圖閣台州
宗尹罷,召還,再除侍御史
軍儲窘乏措置諸鎮屯田與求古今屯田利害,為《集議二卷上之,詔付戶部看詳
江西安撫、知江州朱勝非未至,而馬進江州陷之,與求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勝非罷去
時方多事百司稽違與求元豐舊制,請許臺諫官彈奏上從之。
與求再居言路或疑范宗尹引用者,將悉論出之。
與求曰:「近世朋黨成風人才不問賢否,皆視宰相出處進退
今當別人邪正而言之,豈可一時所用不賢哉?
」人服其言。
呂頤浩再相,御營統制辛永宗樞密富直柔右司諫韓璜屢言其短。
與求直柔附會永宗兄弟,為致身之資。
上遂永宗,而直柔相繼罷黜
御史中丞
時禁寡弱,諸將各擁重兵與求言:「漢有南北軍,唐用府兵彼此相維,使無偏重之勢。
兵權不在朝廷,雖有樞密院三省兵房尚書兵部,但行文而已
願詔大臣修兵政,助成中興之勢。
浙西安撫劉光世來朝,以繒帛方物為獻,上已分乞六宮與求奏:「今為何時而有此。
」時已暮,疏入,上命追取斥還。
內侍馮益別置御馬院自領其事,又擅穿皇城便門
與求專恣,請治其罪。
諜報劉豫淮陽造舟,議者多欲明州向頭設備
與求言:「使賊舟至此,則入吾腹心之地。
臣聞海舟京東入浙,必由泰州石港通州料角崇明鎮等處,次至平南北洋,次至秀州金山,次至向頭。
又聞料角水勢湍險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轉運
宜於石港料角等處拘收水手優給錢糧存養之,以備緩急。」
兩浙轉運副使徐康國溫州進發宣和間所製間金銷金屏障什物與求奏曰:「陛下儉侔大禹,今康國欲以微物累盛德,乞斥而焚之,仍顯黜康國
」從之。
與求御史三院知無不言前後幾四百奏,其言切直,自敵己已下有不能堪者。
上時有所訓敕,每曰:「汝不識沈中丞邪?
」移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兼侍讀,遂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
引疾丐祠,許之。
四年,出知鎮江府兩浙西路安撫使
復以吏部尚書召,除參知政事
金人將入寇上諭輔臣曰:「朕當親總六軍
與求贊之曰:「今日親征,皆由聖斷。
上意親征,書《車攻詩》以賜。
上曰:「朕以二聖在遠,屈己通和
今豫逆亂如此安可復忍?
與求曰:「和親金人屢試之策,不足信也。
」因奏:「諸將分屯江岸,而敵人往來淮甸,當遣岳飛上流間道乘虛擊之,彼必有反顧之憂。
」上曰:「當如此措置。」
五年兼權知樞密院事
張浚視師江上,以行府為名,言知泰州邵彪及具營田利害事,乞送尚書省
有旨從之。
與求不能平,曰:「三省樞密院奉行行府文書邪?
六年張浚復欲出視師,不告之同列
得旨,乃退而歎曰:「此大事也,吾不與聞何以居位
」遂丐祠,罷,出知明州
七年,上在平江召見,除同知樞密院事;從至建康,遷知樞密院事
薨,贈左銀青光祿大夫,諡「忠敏」。

翟汝文

公元1140年
翟汝文字公巽潤州丹陽人
進士第,以親老不調十年
議禮局編修官召對徽宗嘉之,除秘書郎
三館士建議東封汝文曰:「治道貴清淨。
今不啟上三代禮樂,而師秦、漢之侈心非所願也。
」責監宿州稅。
久之,召除著作郎,遷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勸講,除中書舍人
言者汝文蘇軾黃庭堅游,不可當贊書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濟州,復知唐州,以謝章自辨罷。
未幾,起知陳州
召拜中書舍人外制典雅一時稱之。
同修《哲宗國史》,遷給事中
高麗使入貢,詔班侍從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雖微,序諸侯上。
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
上遂如舊制。
內侍梁師成強市百姓墓田,廣其園圃
汝文言於上,師成宰相汝文出守宣州
公元1126年
召為吏部侍郎出知廬州,徙密州
負海產鹽,蔡京屢變鹽法盜販者眾,有司窮治黨與
汝文曰:「祖宗法度,獲私商不詰所由,欲靖民也。
今繫而虐之,將為厲矣。
」悉縱之。
歲貢牛黃汝文曰:「牛失黃輒死,非所惠農,宜輸財市之,則其害不私於密。
上從之。
欽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改顯謨閣學士、知越州浙東安撫使
公元1127年
建炎改元上疏言:「陛下即位赦書上供常數,後為獻利之臣所增者,當議裁損
如浙東和預買絹歲九十七萬六千匹,而越州乃二十萬五百匹,以一路計之,當十之三。
杭州歲起之額蓋與越州等,杭州去年已減十二萬匹,獨越州如舊,今乞視戶等第減罷。
楊應誠請使高麗,圖迎二帝汝文奏:「應誠欺罔君父,若高麗辭以大國假道以至燕雲金人請問津以窺吳越,將何辭以對?
」後高麗果如汝文言。
上將武昌汝文疏請幸荊南不從
公元1131年
紹興元年,召為翰林學士侍講,除參知政事同提舉修政局
秦檜相,四方奏請填委未決,吏緣為姦。
汝文,宜責都司程考吏牘稽違者懲之。
汝文嘗受辭牒,書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對,乞治堂吏受賂者。
怒,面劾汝文專擅
右司諫方孟卿因奏汝文長官立異豈能共濟國事
罷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郡文學汝文薦其才,故引用之。
汝文性剛不為屈,對案相詬,至目為「濁氣」。
汝文風度翹楚好古博雅精於篆籀,有文集行於世。

王庶

公元1106年
王庶字子尚慶陽人
崇寧五年,舉進士第改秩,知涇州保定縣
种師道薦,通判懷德軍
契丹金人所破,舉燕雲地求援,詔師道受降
師道曰:「國家與遼人百年之好,今坐視敗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無乃女直之禍乎?
不聽
宣和七年金果入寇
太宰李邦彥夜召問計,曰:「宿將無如种師道,且夷虜畏服,宜付以西兵,使之入援
邦彥以語蔡攸不然
陝西運判制置解鹽事。
疆事益棘,欽宗欲幸襄、鄧,先命席益京西安撫使自副
高宗即位,除直龍圖閣鄜延經略使兼知延安府
累立戰功,進集英殿修撰,升龍圖閣待制節制陝西六路軍馬
先是河東經制使王燮既遁歸,東京留守宗澤承制陝西制置使
宣諭使謝亮入關移書曰:「夏人之患小而緩,金人之患大而迫,秋高必大舉,盍杖節率兵舉義驅逐渡河徐圖恢復
不能從。
人大入,調兵沿河馮翊據險以守。
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晉寧,侵丹州,又渡清水河,破潼關、隴皆震。
傳檄諸路,會期討賊
涇原統制曲端雅不欲屬,以未受命辭;居數日,告身至,又辭。
金人不協並兵鄜延
坊州聞之,夜趨鄜延以遏其衝。
金人詭道丹州,州界鄜、延之間,自當延安路
盡統涇原勁兵屢督其進,不行,遂陷延安
語在《》。
初,聞圍急,自收散亡往援。
觀察使王燮亦將所部發興元。
甘泉延安已不守,既無所歸,遂以軍付,而自將百騎馳至襄樂勞軍,尚倚端為助。
至,令每門減從騎之半,比至帳下,僅數騎。
厲聲延安失守狀,且曰:「節制固知愛身不知天子愛城乎?
曰:「吾數令不從,誰其愛身者?
怒,謀即軍中而奪其兵,乃夜走寧州,見謝亮曰:「延安五路襟喉,今既失矣。
春秋大夫出疆之義得以專之,請誅
曰:「使事有指,今以人臣擅誅於外,是跋扈也,公則自為之。
沮而歸,乃奪制使印,又拘縻官屬
會詔京兆先以失律自劾得罷。
丁內艱
張浚富平敗歸,始思及端之言可用,乃並召之。
地近先至,力陳撫秦保蜀之策,勸浚收熙河秦鳳之兵,扼關、隴以為後圖
浚不納。
終制不許,乃版授參議官
浚念不相容未至,但復其官,移恭州
因謂浚曰:「反心
」浚亦畏得士,始有殺端意矣。
語在《傳》。
公元1135年
紹興五年起復知興元府、利夔路制置使
士卒單寡,籍興、洋諸邑三泉縣強壯兩丁取一,三丁取二,號「義士」,日閱於縣月閱於州,厚犒之,不半年,有兵數萬。
浚言於朝,升徽猷閣直學士
有讒於浚者,徙成都,改嘉州
明年,浚劾輕率傾險落職奉祠
尋起知遂寧,固避得請
公元1136年
六年,除湖北安撫使、知鄂州
趨闕上因燕見庶言:「陛下欲保江南無所事;如曰紹復大業,都荊為可。
荊州左吳右蜀,利盡南海,前臨江,出三川,涉大河,以圖中原曹操所以關羽者也。
上大異之。
顯謨閣待制、知荊南府湖北經略安撫使又復直學士
公元1137年
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
明年春入對,上曰:「召卿之日,張浚已去趙鼎未來,此朕親擢,非有左右之助。
頓首謝,因奏:「恢復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聽,在欲速,在輕爵賞是非邪正混淆
誠能賞功罰罪,其誰不服?
漢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奪其費,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
」又口陳手畫、蜀利害
上大喜,即日本部尚書
閱月,拜樞密副使
議者乞遣重臣行邊,遂命措置江、淮邊防。
京、湖宣撫使岳飛行邊遺書曰:「今歲若不出師,當納節請閑
壯之。
還朝,論金人變詐,自渝海上之盟,因及納節之語。
當是時,秦檜再相,以和戎為事
金使烏陵思謀至,詔趣還。
力詆和議,乞誅金使,其言甚切。
金又遣張通古來許割地,還梓宮,歸太后
曰:「和議之事,臣所不知。
」凡七疏乞免官,乃以資政殿學士知潭州
公元1143年
御史中丞勾龍如淵趙鼎所薦,欺君罔上
罷歸,至九江被命奪職徙家居焉。
十三年御史胡汝明譏訕朝政,責嚮德軍節度副使道州安置
貶所卒。
孝宗庶言追復其官,諡「敏節」。
六人,之奇,乾道中知樞密院事

辛炳

公元1100年
辛炳字如晦福州候官縣人
元符三年進士第累官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
先是蔡京發運司轉般倉直達綱,舟入,率侵盜,沉舟而遁,戶部虛數,人畏莫敢言。
炳極疏其弊,且以變法兩歲所得之數,較常歲虧欠一百三十有二萬,支益廣而入寢微,乞下有司計度。
徽宗以問怒,以沮撓,責監南劍州新豐場,尋提舉洞霄宮,起知袁州,移無為軍
靖康初,召為兵部員外郎
公元1127年
高宗即位,除左司員外郎,辭;未幾,起直龍圖閣知潭州
明年張浚調兵潭州,以懦怯不能,罷之,尋以起居舍人召,辭。
紹興二年,復以侍御史召。
首言今日公道壅塞風俗頹薄,連疏三省行乖數十事,請諭大臣勿廢都堂公見之禮。
福建八州添差至百八十餘員,炳言:「艱危多事之時,冗食之官無益,當罷。
」從之。
蘇、湖地震下詔求言
炳言:「大臣無畏天之心,何事不可為
」其言甚峻,由是宰執呂頤浩居家待罪劾罷頤浩
知樞密院事張浚召赴行在論其敗事誤國坐落職。
御史中丞
時方遣使議和方言:「金人無信和議可恃,宜講求守禦攻戰之策。
」以疾請外,除顯謨閣直學士、知漳州,未赴而卒。
詔:中執法操行清修,今其云亡,貧無以葬,賜銀帛賻其家,贈通議大夫
論曰秦檜薦士收人望,然一時知名之士,亦豈盡可籠絡者哉!
朱倬論事不合王綸代言合體要,若尹穡王之望人品不同,其附和議則一爾
徐俯末與趙鼎爭辨沮抑岳飛,異哉。
沈與求和親之議,翟汝文料事,而以為異己
王庶論都荊州當時諸臣之慮皆不及此
考夫祈寬之事,忠義人也。
辛炳雅志清修,又豈多見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