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六十七 上官正 盧斌 周審玉 裴濟 李繼宣 張旦 張煦 張佶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宋史卷三百零八 列傳第六十七

作者脫脫

上官正

上官正字常清開封人
少舉《三傳》,後為鄜州攝官
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屢遣鞫獄,遷供奉官閤門祗候天雄監軍
淳化中,轉作坊副使劍門都監
李順之亂,分其黨趨劍門,時疲兵數百人奮勵士氣以禦之。
成都監軍宿翰領兵劍門,與正兵合,因迎擊,大破賊數千眾,斬馘殆盡
奏至,太宗嘉之詔書獎飭,並賜襲衣金帶,超六宅使劍州刺史、充劍門部署供奉官崇儀使、領昭州刺史
數月,被疾,請尋醫,至闕。
疾愈,入對上勞久之,復遣還任所,賜以金丹良藥衣帶白金千兩、馬三匹,授以方略,令招撫殘孽慰勉遣之。
初,川賊甚盛,朝議深以棧路為憂,孤軍力戰挫賊鋒,自是閣道無壅王師得以長驅而入
賊眾三百餘,敗歸成都,順怒其驚眾,盡斬之,然自此沮氣矣。
後賊既誅,餘寇匿山谷恃險結集剽劫為患
王繼恩百計召誘不至諭以朝廷恩信,皆相率出降
未幾,加峰州團練使,與雷有終並為西川招安使,代王繼恩
木強好淩人,自謂平賊有勞,受人主知,無所顧忌
數面攻兩川官吏之短而暴揚之,眾積怨怒,多上章訴其不法者。
太宗近臣曰:「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
婞直而失於謙和,每謗書至,朕雖力與明辯,然眾怒難犯,恐其不能自全
」乃賜手劄戒諭曰:「言者君子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不可不慎也。
遇事輒發,悔不可及
自恃無瑕,而好面攻人之短,豈謂喜怒不形於色耶?
當以和輯遠民為念,斯盡善矣。
上表謝。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改莊宅使
是秋廣武叛卒劉於嘯聚數千輩,逐都巡檢使韓景祐,略蜀邛州懷安永康軍
鈐轄馬知節領兵新津,抵方井,擊敗之,斬於,平其黨。
南作坊使賜錦袍、金帶
咸平初,召還,擢拜東上閤門使勾當軍頭引見司,俄權戶部使
二年出知滄州,徙高陽關副都部署真拜洺州團練使
車駕北巡以為行營先鋒鈐轄
公元1007年
尋知青州,未行,會王均叛蜀,命為峽路都鈐轄移知梓州
又歷、鎮、貝四州高陽關部署
以足疾,求知磁州手詔慰勉
邢州地震,民居不安,徙正典之。
潞州
景德中,以河北新經兵革,慎擇守臣,以貝州,遷洺州防禦使,復知滄州,移同州
再表引年,授左龍武軍大將軍平州防禦使分司西京
尋以本官致仕,賜全俸,仍以見緡給之。
四年,卒,年七十五。
子璨至內殿崇班

盧斌

盧斌開封人
筆劄事晉邸,太宗即位,補殿直
雍熙中領兵霸州
大舉北伐,令以五千騎隨曹彬抵祁溝。
契丹據河,王師乏水,請以千弩斫砦,契丹遁去,遂移軍夾河
既克涿州,令萬人戍守會食盡,大兵將還,懇言:「涿州深在北境,外無援兵,內無資糧,丁籍殘失,守之無利。
若還師,必須結陣而去,以一陣之役,比於固守,其利百矣。
」復慮遼人乘便剽襲,宜為之備。
以為然,遂令城中老幼,並狼山南還易州
彬之旋也,無復行伍,果為契丹所乘。
諸將皆以失律被譴,亦下樞密院問狀太宗聞其嘗建議涿州,遂釋不問
以為霸州破虜軍緣邊巡檢
公元991年
端拱中,又為永舉軍、華州巡檢
時大侯和尚、劉渥劫興平櫟陽,殺捕賊官二人
率兵掩襲,且追且鬥,薄南山,渡渭水,抵鳳翔,復至耀州,擒斬並盡。
以勞,改供奉官
召還,面加獎慰,授閤門祗候,又賜白金緡錢衣帶
尋為梓、遂十二州都巡檢使太宗諭之曰:「川陝人情易搖,設有寇攘,雖他境亦當襲逐,仍許便宜從事不須中覆
淳化二年,賊任誘等寇合州
率兵頓昌州南牛鬥山偵知賊在龍水鎮,值大雨馳馬四十里,騎從數十人,遂斬誘等百餘級,賊眾悉平
公元992年
三年富順監蠻掠榮州晨夜倍道以赴,得州兵千人,署隨軍糧料以張其勢。
蠻乃遁,追至地頭東南八十里,樹柵,招其酋甫羌一阿奴綱,諭以朝旨歃血刻石為盟而遣之。
俄而榮、戎、資州富順監賊十五隊鈔鄉邑三百人部送闕下,餘悉臨敵斬戮
公元993年
四年賊王復起榮、資,擊滅之,盡縛以獻。
內殿崇班
是冬李順為亂即率兵六百抵成都鬥戰連月,殺數萬人
明年成都不守梓州,集十州赴援知州張雍委以監護之任
江水泛溢,毀子城
勸諭州民,翌日畚鍤大集,自城西大濠中掘塹深丈,決西河水,注之以環城
二月,賊渠相里貴眾二十一萬傅城下城中兵裁三千。
曰:「軍法倍兵不戰,然狂醜烏合,非訓練之師,以吾仗天子威靈,必可殲蕩
」即感厲士伍負土塞南北門為固守之計。
突出與賊戰,擊刺三十餘合,賊稍卻。
俄復大設機石、連弩衝車雲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亂下,州將隨機設備
長圍八十日,會王繼恩石知顒率兵來援,出東迎勞王師,賊不戰而潰
乘勝追斬及納降二萬餘。
五月,賊數萬圍閬州千兵赴之,斬首五千,圍遂解。
又至蓬州老鴉山賊眾三千為陣擊敗之,至城下,賊復大集,斬三千級。
蓬州平,傳詔安撫、渠、達四州擢授西京作坊使,領成州刺史
公元995年
在川峽六年,以孤軍禦寇,累立戰功,表求入奏
太宗遣使諭之曰:「俟妖孽盡殄,當召汝。
既而賊黨集梓、綿漢三州境上,平之
未幾代還太宗親加勞問
東上閤門使檢校左僕射,加食邑三百戶,賜白金千兩袍笏金帶
上言:「葭萌路出討賊,可直入利州
若寇焚棧道劍門險不足固也,請置砦柵
」從之。
尋命為銀、夏兵馬鈐轄,遣與李繼隆五路出師李繼遷
求對,懇言曰:「羌夷之族,馬驕兵悍,往來無定,敗則走他境,疾戰沙漠,非天兵所利。
不若堅保靈州,於內地多積芻糧,以師援送
苟其至也,會兵首尾擊之,庶幾無枉費,而不失固圉之策矣。
」時業已出師不從其議。
改授靈環路鈐轄領兵二萬為前鋒,令於烏、白池諸軍會。
李繼隆曰:「靈州抵烏、白池月餘方至
若自環州橐駝路,裁十日程。
」即不俟而往,與諸將失期不見而還
俄徙屯寧州,以疾召歸,勾當軍頭引見司
咸平初,卒,年五十。
文質殿中丞

周審玉

周審玉開封人
父勳,以親校事唐明宗,累立戰功太平興國中,至隰州團練使
周顯德初審玉蔭補殿直,從世宗平瓦橋關,甚見親信。
太祖受禪,為供奉官未幾,加閤門祗候
累遷崇儀、洛苑副使西京作坊使
雍熙中契丹犯塞潘美屯師定州審玉監軍
嘗與敵戰,而先鋒劉緒陷賊,審玉躍馬趣擊,拔緒而還,以勇敢聞。
淳化中,知貝州
驍捷卒戍州者三十七人同謀審玉,劫庫兵而叛,推虞候趙咸為首
審玉覺之,與轉運使王嗣宗率兵悉擒其黨,斬十五級,磔咸雍於市。
先是,咸雍父鏻,晉天福中,嘗誘契丹州城
至是五十年,而其子戮於都市,舊老猶記其事,異之。
審玉以功領順州刺史
公元1000年
至道初,徙幷州鈐轄
咸平初,知鳳翔府
有桑乘傳而西,以市木為名,威動府縣
審玉曰:「此有所倚而為也。
」因按詰之,盡得其奸狀,杖其背,械送闕下
目疾代還奉朝請,俄丁內艱
既而親友曰:「僕齒髮遲暮,而未能辭祿仕者,良以慰母心爾,今可行其志矣。
」乃拜章請老,得千牛衛大將軍致仕
三年,卒,年七十四。
審玉晚年,好讀《神農本草》,留意方術
少長兵間,習知攻守之法。
真宗嘗召至便坐,示以攻戰器。
奏對疾作,詔遣使就第,賜白金慰恤之。
允迪,為虞部員外郎

裴濟

裴濟字仲溥絳州聞喜人
唐相耀卿八世孫,後徙河中
濟少事晉邸,同輩忮悍者,濟屢糾其過失,被譖,出補太康鎮將
未幾,譖濟者坐法
太宗知濟可任,會即位,補殿直,為天威軍兵馬監押
及平太原,征幽薊,濟迎謁陪扈,令監軍易州契丹攻城不能下。
以勞,遷西頭供奉官
太平興國末江表盜起,命為巡檢,遷崇儀副使
召還,遷崇儀使
戍兵威虜軍塗次鎮州,夜有賊騎扣城門大呼曰:「官軍至矣。
州將然之,促守吏開關,濟遽止之曰:「此必妄也。
」及旦,果有敵兵遁去。
太宗嘉之,遷西上閤門使定州都監,就加行鈐轄,尋知定州
契丹三萬騎來攻,濟逆擊於徐河,斬數千級,獲牛馬鎧仗甚眾。
公元996年
淳化初,與周瑩同判四方館未幾,為鎮州行營鈐轄
又與李繼隆擊賊唐河,濟短兵陷陣,賊大敗走,優詔褒美
初,繼隆以濟性剛,不悅之;及是役,撫濟恨相知之晚。
四方館使,復知定州,徙天雄鈐轄
客省使,復知定州
至道二年,改內客省使、知鎮州
立春日出土牛以祭,酌奠始畢,有卒挾牛去。
濟察其舉止,知欲為變,亟命擒之,果有竊發數十人,已劫鄽間矣,悉蒐捕腰斬之,軍民肅然
在鎮、定凡十五年,威績甚著。
召還,知天雄軍。
公元999年
咸平初李繼遷叛,以濟領順州團練使、知靈州都部署
至州二年,謀緝八鎮,興屯田之利,民甚賴之。
其年,清遠軍陷,夏人大集,斷餉道孤軍絕援,濟刺指血染奏,求救甚急,兵不至城陷,死之。
上聞嗟悼,特贈鎮江軍節度
三子並優進秩
濟在諸使中甚有聲望,及沒,夏人皆惜之。
景德中,濟妻永泰郡君景氏卒,特詔追封平陽郡夫人諸子給奉終喪
子德谷虞部郎中德基如京使,德豐殿中丞
濟兄麗澤、弟麗正,並進士及第
麗澤右補闕麗正金部員外郎
正子德輿,為殿中丞

李繼宣

李繼宣開封浚儀人
乾德中,補右班殿直,令與御帶更直,裁十七歲。
嘗命往陝州捕虎,殺二十餘,生致二虎一豹以獻。
太平興國初,掌南作坊使,改供奉官,出為邠、寧、慶三州巡檢都監
繼宣本名繼隆,與明德皇后同姓名。
至是,太宗改焉
公元967年
五年,召還,承受定州路奏事
奉詔修長城口平塞威虜靜戎軍保州,又領兵敵境,獲老幼千餘牛畜數百。
又率兵捍契丹乾寧泥姑海口
契丹靜戎軍,從崔彥進拒馬接戰,自午至大敗之。
又為貝州監軍
公元986年
雍熙三年曹彬北征繼宣從先李繼隆方城力戰三日大軍繼至,遂克固州
進壁涿州東,又與敵鬥乘勝北門,克之。
日領輕騎度涿河,覘敵勢,又將五千騎援米信,因率勁騎追至新城北,大敗之,斬其酋賀恩相公繼宣中流矢。
大軍雄州芻糧,遇契丹新城疾戰至暮,繼宣十創,劍及兜鍪
明日復戰,繼隆為敵所邀,繼宣所部拔之,且戰且行,奪涿河,數日,乃至涿州
及棄州保歧溝關,又戰拒馬上,追奔孤山契丹引去
留屯滿城,俄還貝州
召入,以功超授崇儀使,代王繼恩易州駐泊都監賜錢五十萬,白金五百兩。
又領騎兵五千戍北平,押大陣東偏,受田重進節度屯長城口
至大溝,繼宣滿城
敵至定州,奪唐河橋重進繼宣田紹斌赴援紹斌為敵所敗,繼宣按部轉鬥定州
敵兵北去重進命將五千騎躡其後抵拒馬河。
及敵據楊疃,繼宣掩擊之,遂焚廬舍而遁。
公元987年
雍熙四年,為高陽關行營都監
端拱初契丹騎至、鎮,繼宣步騎萬人敵境,抵勝務,焚聚落獲生口,契丹引還
易州候騎不至繼宣易州平塞軍、長城口威虜靜戎順安軍高陽,為望櫓七所舉烽以候警急
二年,為鎮、定、高陽關三路排陣都監,押大陣西偏
李繼隆芻糧威虜,還度徐河,為敵追襲
繼宣駐軍與鬥,殺獲甚眾。
又領騎二千,敗契丹保州西射城,追薄西山,有詔褒美
公元992年
淳化三年,徙知保州,又轉莊宅使
關城,浚外濠,葺營舍千五百區;造船二百艘,入雞距泉以運糧,人咸便之。
數月,徙定州行營都監,戍深州,改高陽關行營都監
軍中勁弩,為入陣之備。
五年,領高州刺史
契丹泛海千乘縣繼宣請於海口置砦以禦之。
公元997年
至道三年,遷北作坊使,俄召還,加南作坊使,出為鎮州行營鈐轄
契丹定州,命主無地分馬。
敵至懷德橋,繼宣領兵三千掩襲之。
至則契丹已壞橋,繼宣橫木而度,追奔五十餘里。
契丹鎮州中渡常山二橋繼宣領兵趣之,契丹豐隆山砦繼宣伐木治常山橋契丹聞之,大懼,拔砦遁走
繼宣銳於追襲傅潛部署繼宣請行頗為所抑。
及召屬吏,詔繼宣高瓊同主軍事,逐敵越拒馬河,復為鎮州鈐轄
受詔按視邊城砦,權知威虜軍敵騎城下,屢出兵設伏斬獲甚眾。
俄還鎮州
公元1001年
咸平四年,拜西上閤門使,領康州刺史,為前陣鈐轄,與秦翰楊延昭楊嗣分屯靜戎威虜
敵至,會師威虜延昭輕騎先赴羊山繼宣、分左右隊各整所部全軍亦往,繼宣留壁赤虜,止以二騎繼進
至,則延昭嗣適為敵所乘。
繼宣即召赤虜之師,與合勢大戰,敵走上羊山
繼宣逐之,環山麓至其陰。
繼宣馬連中矢斃,凡三易騎,進至牟山谷,大克捷。
延昭、翰之師,初頓赤虜,既而退保威虜繼宣所部獨與敵角,薄暮,始至威虜
詔書稱獎特加檢校官食邑
公元1002年
明年,徙定州鈐轄,扞契丹唐河
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昭楊嗣禦敵師敗,詔繼宣內殿崇班王汀代之。
望都之敗,敵騎郡縣繼宣壁徐河,契丹數十隊薄威虜威虜魏能與戰,走之,久而繼宣始至。
又寇靜戎,汀請分兵自將契丹繼宣拒之,雖日出遊騎偵敵勢,屢徙砦而未嘗出戰
、汀所發,召還,令樞密院問狀,降為如京副使
公元1006年
景德初,加如京使鎮州鈐轄
契丹秋來攻,時桑贊病足,鄭誠定州繼宣獨主鎮州全師,歷屯邢、趙。
及與契丹和,命為高陽關鈐轄
是冬,復為西上閤門使,領康州刺史
三年,兼知瀛州
繼宣識字,上以河間郡事繁,慮獄訟有枉,命高繼勳代之,止為鈐轄
公元1013年
大中祥符初,徙鎮、定兩路鈐轄進秩東上閤門使
召還,改鄆州部署,加四方館使
以疾,授西京水南都巡檢使,每夕罕巡警,為留司所舉,特詔巡檢一員專主夜巡。
六年疾甚,求至京師尋醫,卒,年六十四。
守忠左侍禁閤門祗候

張旦

張旦趙州人
勇敢善射,以經學中第,至國子博士
淳化中,知陵州
時李順構亂,連下城邑
賊黨數萬攻陵州州兵不滿三百,舊不設城塹
修完戰具置鹿角砦,驅市人進戰大敗之,殺五千餘人,獲器械萬計
詔書褒之,特遷水部員外郎賜緋魚,由是知名
數月,西川招安使上官正言:「雅州密邇蠻蜑在於鎮撫須得其人,伏見水部員外郎張旦前守陵州,以孤軍抗群寇,保全壁壘至今劍外伏其威名
改授諸司使,令知州事
」上以省郎之重,不欲換他職,乃授刑部員外郎賜金紫。
乘傳之任,寇不敢犯。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遷兵部員外郎,改尚食使、知德清軍
景德中契丹入寇,陷軍壁
與其利涉率眾奮擊,並戰沒。
上聞驚悼,特贈左衛大將軍深州團練使利涉崇儀副使
錄其四子官。
時有上封事者,言朝廷宜優加恩典,以勸忠臣
詔以恤告諭天下
虎翼都虞候胡福軍城,率兵力戰,金創遍體,猶奮劍轉鬥矢無虛發麾下已盡,獨挺刃殺數十人
副指揮使尚祚能運大撾,所斬首拉脅者,亦百餘人眾寡不敵,遂與指揮使張睿、劉福、都頭輔能等四人並死之。
真宗嘉歎忠勇遣使遺骸,唯得福屍,命其子厚葬之。
福洺州團練使濱州刺史演州刺史劉福臨州刺史,能等並贈諸衛率府副率
邯鄲李晦赴任,值道梗,留德清拒敵侍禁夏承皓部兵至大名遇敵,皆戰沒。
贈晦辭工部員外郎承皓崇儀使
時又贈受事河朔而沒者,殿直劉超供備庫使入內高班內品李知順為六宅副使奉職胡度等三人內殿崇班,仍各錄其子,及賜其家金帛

張煦

公元985年
張煦字輔暘開封人
開寶末,補府中牙職
雍熙二年自陳太宗尹京嘗事左右,命為殿前承旨,遷殿直歙州監軍
凶人黃行達弟坐法抵死,行達誣州將故入其罪,詔宣州通判姚鉉與煦鞫之,即日決遣
還擢供奉官閤門祗候
占謝日,又改內殿崇班鎮定、邢、趙、山西土門路都巡檢使
契丹騎兵剽境上,煦以所部斬首數十,走之。
葛霸周瑩李繼宣稱其幹舉,有詔嘉獎
代還,拜供備庫副使權知環州
數月,改岢嵐軍使,又知保安軍
咸平中王均亂蜀,以煦為綿、劍門路都巡檢使
又與雷有終進攻成都,煦主東砦,焚其郛及樓堞突圍而遁。
賊平,以功就遷正使,徙益州都監,與知州宋太初同提總本路諸軍事
戰艦卒將謀擾動,煦即日斬之。
夏人寇邊,改涇原儀渭都鈐轄
又為邠寧環慶路鈐轄巡檢安撫都監,累躡寇入賊中,掩殺甚眾,有詔嘉獎
會遣王超張凝秦翰靈武,命煦為西路行營都監
鎮戎,聞靈武已陷,復還本任
張凝西夏境,出白豹鎮,至柔遠川,夏人七百餘邀戰,煦與慶州監軍張綸擊殺甚眾。
清遠故城有酋長,請以甲騎三萬來降
煦與曰:「此詐也。
」亟嚴兵待之果然
按部環州,道為敵所邀。
煦聞之,領所部銳兵慶州赴之,一昔凝會射殺大將,與同還。
公元1004年
景德元年,加領賀州刺史,復為涇原儀渭鎮戎軍鈐轄,再知環州
四年宜州戍卒陳進反,命副曹利用廣東西路安撫使
賊眾判官宜州盧均,僭號南平王,圍象州,煦以兵會利用斬之。
初與利用署紙,人持百枚,備給立功將士
破賊利用在前無所給,煦在後而所給過半真宗謂其太過
賊平,改如京使,知懷州
公元1016年
東封歲,權河陽鈐轄,遷文思使、知曹州
會江、淮災歉分命大藩長吏綏撫,以煦為江南西路安撫都監
俄還濟陰,加北作坊使,又徙滄州,就轉宮苑使,領康州刺史
大中祥符九年,加領昭州團練使、知鄜州
未幾,復知滄州
天禧三年,拜西上閤門使,徙幷代鈐轄
老疾近郡得知磁州
四年,卒,年七十三。
煦明術數善相宅,時稱其妙。

張佶

張佶字仲雅,本燕人,後徙華州渭南
初名志言,後改焉
父昉,殿中少監
少有志節,始用蔭補殿前承旨,以習儒業,獻文求試,換國子監丞
著作佐郎、監三白渠、知涇陽縣
端拱初,為太子右贊善大夫
曹州民有誣殺人者,詔往按之,發擿奸伏冤人得雪
通判忻州,遷殿中丞,兼御河督運
公元1000年
至道中通判陝州,再部送芻糧靈武,就改國子博士
咸平初,擢為陝西轉運副使賜緋魚。
延安,遇夏人入寇,親督兵擊敗之。
三年,徙西川轉運副使
時詔討王均,以饋餉之勞,遷虞部員外郎
賊平,分川峽為四路,以佶為利州路轉運使
有薦其武幹者,召還,授如京使涇原鈐轄兼知鎮戎軍
麟府路鈐轄夏人來寇,佶率兵與戰,親射殺酋帥俘獲甚眾,餘黨遁去。
詔書褒之,賜錦袍、金帶
景德中,徙益州鈐轄,加宜州刺史,遷文思使
佶御軍撫民,甚有威惠人久猶懷之。
公元1011年
大中祥符四年車駕汾陰以為西京舊城巡檢鈐轄
禮成,加授北作坊使,充趙德明官告使。
又為鄜延鈐轄
秦州李浚暴卒上語近臣曰:「天水邊要宜速得人
馬知節稱佶可任,上然之,遂改左騏驥使就命秦州
至州,置四門砦,開拓疆境邊部頗怨。
臨渭采木場,戎人不之爭,移帳而去。
不甚存撫,亦不奏加賚賜邊人追悔,引眾劫掠,佶深入掩擊敗走之。
議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請拒絕之,事具《》。
朝廷始務寧邊,以佶輕信易事,徙邠寧路鈐轄。
天禧初,召為契丹國副使,再任邠寧,兼知邠州,遷宮苑使
逾月擢拜西上閤門使,復為涇原鈐轄
四年,卒,年六十九。
涉獵書史,好吟詠勇敢善射,有方略,其總戎護塞,以威名自任
子宗象,兵部員外郎直史館度支判官
論曰自古盛德之世,未嘗無邊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扞禦之。
昔人有言「誰能去兵」,漢祖亦云「安得猛士」,蓋為此也。
李順叛蜀,攻陷郡邑,正捍劍門,斌守梓潼,其績最多。
契丹入寇審玉繼宣,拔陷將重圍之中,固有餘勇,佶、煦宣力西南勤幹威惠,亦皆可取
濟、旦以孤城強寇援絕戰死,一代死事表表者,其可泯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