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作者 脫脫

王欽若

王欽若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人
仲華,侍祖鬱官鄂州
會。
江水暴至徙家黃鶴樓,漢陽人望見樓上若有光景,是夕,欽若生。
欽若早孤,鬱愛之
太宗太原時,欽若才十八,作《平晉賦論獻行在。
鬱為濠州判官,將死,告家人曰:「吾曆官逾五十年,慎於用刑活人多矣,後必有興者,其在吾孫乎!」
欽若進士甲科,為亳州防禦推官,遷秘書省秘書郎,監廬州稅。
太常丞判三司理欠憑由司
毋賓古度支判官,嘗言曰:「天下逋負,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民病不能勝矣。
仆將啟蠲之。
欽若一夕命吏勾校成數翌日上之。
真宗大驚曰:「先帝不知邪?
欽若徐曰:「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人心爾。
即日逋負一千餘萬,釋係囚三千餘人
帝益器重欽若召試學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誥,召為翰林學士
蜀寇王均始平,為西川安撫使
所至繫囚,自死罪以下第降之,凡列便宜,多所施行
還,授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以郊祀恩,加給事中
河陰常德方訟臨津縣任懿賂欽若得中第,事下御史臺劾治
初,欽若咸平中知貢舉,懿舉諸科,寓僧仁雅舍。
雅識僧惠秦者與欽若厚,懿與惠秦約,以銀三百五十兩賂欽若,書其數於紙,令惠秦持去。
欽若已入院,屬欽若客納所書於欽若李氏,惠秦減所書銀百兩,欲自取之。
李氏令奴祁睿書懿名於臂,並以所銀告欽若
再入第五場,睿復持湯飲至貢院欽若密令索取銀,懿未即與而登科去。
仁雅馳書河陰,始歸之。
德方得其書,以告御史中丞趙昌言昌言以聞。
既捕祁睿等,亦請逮欽若屬吏
祁睿本亳小吏,雖從欽若久,而名猶隸亳州
欽若乃言:「向未有祁睿,惠秦亦不及門
」帝方顧欽若厚,命邢昺閻承翰等於太常寺別鞫之。
懿更雲妻兄張駕識知舉洪湛,嘗俱造門。
始但以銀屬二僧不知達主司為誰。
等遂誣受懿銀,適使陝西還,而獄已具。
時駕且死,睿又悉遁去,欽若因得固執祁睿休役後始傭於家,它奴使多新募,不識惠秦,故皆無證驗。
坐削藉、流儋州,而欽若遂免。
王旦知貢舉,懿已試第三場,及官收贓,家無有也,乃以梁顥白金輸官遂死貶所
人知其冤,而欽若恃勢,人莫敢言者
景德初契丹入寇,帝將幸澶淵
欽若自請北行,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天雄軍、提舉河北轉運司真宗親宴以遣之。
素與寇準不協,及還,累表解政事,罷為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
判尚書都省,修《冊府元龜》,或褒讚所及欽若自名表首以謝,即繆誤有所譴問,戒書吏但云楊億以下其所為多此類也。
歲中,改兵部,升大學士知通進銀台司門下封駁事
初,欽若罷,為置資政殿學士以寵之,準定其班在翰林學士下。
欽若訴於帝,復加「大」字,班承旨上。
尚書左丞知樞密院事修國史
公元1014年
大中祥符初為封禪經制置使兼判兗州,為天書儀衛副使
先是真宗嘗夢神人言「賜天書泰山」,即密諭欽若
欽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於醴泉亭北黃素草上,有字不能識,皇城吏王居正見其上有御名,以告。
欽若得之,具威儀奉導至社首,跪授中使,馳奉以進。
真宗含芳奉迎,出所上天書降祥瑞圖》示百僚
欽若又言至嶽下兩夢神人,願增建廟庭
及至威雄將軍廟,其神像如夢中所見,因請構亭廟中
封禪禮成,遷禮部尚書,命作《社首頌》,遷戶部尚書
從祀汾陰,復為天書儀衛副使,遷吏部尚書
明年,為樞密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初,學士晁迥草制,誤削去官,有詔仍帶吏部尚書
聖祖降,加檢校太尉
欽若居第太廟後壖,自言出入訶導自安,因易賜官第於安定坊。
七年,為同天書刻玉使。
公元1015年
馬知節同在樞密素惡欽若議論不相下
瀘州都巡檢王懷信上平蠻功欽若久不決,知節面詆其短,爭於帝前。
及趣論賞,欽若擅除懷信等官,坐是,罷樞密使奉朝請
改刻玉副使知通進銀台司
復拜樞密使同平章事
玉皇尊號,遷尚書右僕射判禮儀院,為會靈觀使
龜蛇拱聖營,因其地建詳源觀,命欽若總領之。
尋拜左僕射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明年,為景靈使,閱《道藏》,得趙氏神仙事跡四十人,繪於廊廡
明年商州捕得道士譙文易,畜禁書,能以術使六丁六甲神,自言嘗出入欽若家,得欽若所遺詩。
帝以問欽若,謝不省,遂以太子太保出判杭州
仁宗皇太子,自以東宮師保歸朝,復為資政大學士
詔日赴資善侍講皇太子
輔臣兼領三少欽若以品高求換秩,拜司空,尋除山南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
宰相丁謂相悅,以疾請就醫京師不報
令其子從益移文河南府輿疾而歸。
謂言欽若去官守,命御史中丞薛映就第按問
欽若惶恐伏罪,降司農卿分司南京,奪從益一官
公元1139年
仁宗即位,改秘書監,起為太常卿、知濠州,以刑部尚書知江寧府
仁宗嘗為飛白書,適欽若有奏至,因大書王欽若」字。
是時馮拯病,太后有再相欽若意,即取字緘置湯藥合,遣中人齎以賜,且口宣召之。
國門而人未有知者
既朝,復拜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帝初臨政欽若平時百官敘進,皆有常法,為《遷敘圖》以獻。
真宗實錄》成,進司徒,以郊祀恩,封冀國公
知邵武軍吳植病,求外徙,因殿中丞餘諤黃金欽若,未至,而復遣牙吏欽若第問之。
欽若執以送官皆坐貶。
初,欽若安撫西川新繁縣嘗嘗薦舉之。
至是,亦當以失舉坐罪,詔勿問。
譯經使,始赴傳法院感疾亟歸。
臨問,賜白金五千兩。
既卒,贈太師中書令諡文穆,錄親屬所親二十餘人
國朝以來宰相恤恩,未有欽若比者
欽若嘗言:「少時圃田夜起天中,赤文成紫微』字。
後使蜀,至褒城道中,遇異人,告以他日位至宰相
既去,視其刺字,則唐相裴度也。
」及貴,遂好神仙之事,常用道家科儀壇場禮神朱書紫微二字陳於壇上
表修裴度圃田,官其裔孫,自撰文以紀其事。
真宗泰山、祀汾陰,而天下爭言符瑞,皆欽若丁謂倡之。
建議躬謁元德皇太后別廟,為莊穆皇后行期服。
議者以謂天子當絕傍期,欽若所言不合禮
又請置先蠶並壽星祠,升天北極帝坐郊壇第一龕,增執法、孫星位別製王公以下車輅鼓吹,以備拜官、婚葬。
著書有《鹵簿記》、《彤管懿範》、《天書儀製》、《聖祖事跡》、《翊聖真君傳》、《五嶽廣聞記》、《列宿萬靈朝真圖》、《羅天大醮儀》。
欽若自以深達道教,多所建明,領校道書,凡增六百餘卷
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
智數過人每朝廷有所興造委曲遷就,以中帝意。
又性傾巧,敢為矯誕
馬知節嘗斥其奸狀,帝亦不之罪。
其後仁宗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觀其所為,真奸邪也。
王曾對曰:「欽若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
奸邪險偽,誠如聖諭。」
欽若子從益,終讚善大夫追賜進士及第
後無子,以叔之子為後

林特

林特字士奇
祖揆,仕南劍州順昌,因家順昌
穎悟十歲,謁江南李景,獻所為文,景奇之,命作賦有頃而成,授蘭台校書郎
南平偽官入見袖文以進。
太宗以為長葛,改遂州錄事參軍
代還,命中書引對,授大理寺丞通判隴州,有治狀
田重進永興太宗重進武人,選楊覃並為通判,人賜白金二百兩,給實奉。
出兵五路李繼遷,督所部芻粟先期以辦。
呂蒙正通判西京留守事。
蒙正入相,薦之,入判三司戶部勾院
梁鼎制置陝西青白鹽,前後上議異同真宗知永興軍張詠同商利害,所奏合旨。
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為戶部副使,詔赴內朝
三司副使內朝,自始。
鹽鐵副使
公元1017年
真宗北征,命同知留司三司公事,遷司封員外郎
車駕謁陵,為行在三司副使,詔與劉承珪李溥比較江淮茶法
裁定新製歲增課百餘萬,特遷祠部郎中
泰山,祀汾陰,皆為行在三司副使
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修玉清昭應宮副使
將祀太清宮,遣儲供具,為行在三司使
禮成,進給事中,為修景靈宮副使兼修兗州景靈宮太極觀。
昭應宮成,遷尚書工部侍郎真拜三司使
樞密使寇準奸邪,又數與爭事,帝為出在職如故
後罷三司,以戶部侍郎玉清昭應宮副使
兗州宮觀成,遷吏部侍郎
天禧元年,為修上聖祖寶冊副使,轉尚書右丞
天下完富丁謂符瑞土木迎帝意,而以有心計,使幹財利佐之。
天性邪險,善附會,故始終當時陳彭年等號五鬼」,語在《王欽若傳》。
公元1139年
仁宗東宮,以工部尚書太子賓客,改詹事
丁謂欲引為樞密副使,而李迪不可
仁宗即位,進刑部尚書翰林侍讀學士
貶,落職許州
還朝,以戶部尚書知通進銀台司判尚書都省勾當三班院
體素羸,然未嘗一日謁告,及得疾,才五日而卒。
尚書左僕射
太后中使祀奠。
精敏,喜吏職據案終日不倦
真宗數訪以朝廷大事因有所中傷,人以此憚焉。
奉詔撰《會計錄》三十卷
又為《東封西祀朝謁太清宮慶賜總例》三十六卷
子濰、洙。
濰亦有吏能曆官三司鹽鐵副使,以秘書監致仕,卒。
洙,官至司農卿、知壽州臨事苛急鼓角夜入州廨,拔堂檻鐵鉤擊殺之。

丁謂

公元992年
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蘇州長洲人
少與孫何友善,同袖文謁王禹偁禹偁大驚重之,以為唐韓愈柳宗元後,二百年始有此作。
謂之「 孫丁」。
淳化三年,登進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饒州
逾年直史館,以太子中允福建路采訪
還,上鹽利害,遂為轉運使,除三司戶部判官
峽路蠻擾邊,命往體量。
還奏稱旨,領峽路轉運使累遷尚書工部員外郎,會分川峽為四路,改夔州路
公元994年
初,王均叛,朝廷調施、、高、溪州蠻子弟以捍賊,既而反為寇。
至,召其種酋開諭之,且言有詔赦不殺
感泣,願世奉貢
作誓刻石柱,立境上。
地饒而常乏鹽,聽以易鹽,蠻人大悅
先時屯兵施州而饋以萬州
至是,民無轉餉之勞,施之諸砦,積聚皆可給。
特遷刑部員外郎,賜白金三百兩。
溪蠻別種入寇者,遣高、溪酋帥其徒討擊出兵援之,擒生蠻六百六十,得所漢口四百餘人
上言黔南蠻族善馬,請致館,犒給緡帛歲收市之。
其後徙置夔州城砦,皆經畫也。
五年,不得代,乃詔舉自代者,於是權三司鹽鐵副使
未幾,擢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
公元1007年
景德四年契丹河北真宗澶淵以謂鄆州兼齊、濮等州安撫使提舉轉運馬巡檢事。
契丹深入,民驚擾爭趣楊劉渡,而舟人邀利不時濟。
取死罪紿為舟人,斬河上舟人懼,民得悉渡。
立部分,使並河執旗幟,擊刁斗,呼聲聞百餘里,契丹引去
明年,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
上《會計錄》,以景德四年民賦戶口之籍,較咸平六年之數,具上史館,請自今咸平籍為額,歲較其數以聞,詔獎之。
尋加樞密直學士
大中祥符初,議封禪未決,帝問以經費對「大計有餘」,議乃決。
因詔謂為計度泰山路糧草使。
初,議即宮城地營玉清昭應宮,左右有諫者。
召問對曰:「陛下天下之富,建一宮奉上帝,且所以皇嗣也。
群臣有沮陛下者,願以此論之。
王旦密疏諫,帝如所對告之,不復敢言
以謂為修玉清昭應宮使,復為天書扶侍使,遷給事中真拜三司使
汾陰,為行在三司使
會靈觀總領之。
尚書禮部侍郎,進戶部參知政事
建安軍玉皇像,為迎奉使
朝謁太清宮,為奉祀經度制置使、判亳州
賜宴賦詩以寵其行,命權管勾駕前兵馬事。
白鹿靈芝九萬五千本。
還,判禮儀院,又為修景靈宮使摹寫天書玉笈玉清昭應宮副使
大內火,為修葺使。
曆工、刑、兵三部尚書,再為天書儀衛副使,拜平江軍節度使、知升州
公元1019年
天禧初,徙保信軍節度使
三年,以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是歲,祀南郊輔臣進官
故事,嘗為宰相而除樞密使,始得遷僕射,乃以謂檢校太尉兼本官為樞密使
寇準為相,尤惡媒蘖其過,遂罷相。
既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
周懷政事敗,議再貶,帝意欲江、淮間,退,除道州司馬
同列敢言,獨王曾以帝語質之,顧曰:「居停主人復言
」蓋指第舍也。
公元1022年
其後皇太子聽政皇后裁制於內,以二府東宮官,遂加門下侍郎太子少傅,而李迪先兼少傅,乃加中書侍郎尚書左丞
故事,左、右丞兩省侍郎所兼,而意特以抑也。
所善林特,自賓客詹事欲引為樞密副使賓客不可,因大詬之。
入對,斥奸邪法事,願與俱付御史雜治,語在《傳》。
帝因格前制不下,乃罷謂為戶部尚書戶部侍郎;尋以謂知河南府迪知鄆州
明日入謝,帝詰所爭狀,對曰:「非臣敢爭,乃忿詈臣爾,願復留。
」遂賜坐。
左右欲設墩,顧曰:「 有旨復平章事
」乃更以杌進,即入中書視事如故
仍進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天章閣成,拜司空
乾興元年封晉國公
仁宗即位,進司徒兼侍中,為山陵使
寇準李迪再貶,制草改曰:「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王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至沈劇
」凡與善者,盡逐之。
是時二府定議,太后與帝五日御便殿聽政
得旨,而潛結內侍雷允恭,令密請太后手書軍國進入印畫
學士草制辭,允恭先持示,閱訖乃進。
獨任允恭傳達中旨,而不欲同列與聞機政也。
允恭勢,益橫無所憚。
允恭方為山陵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易皇堂地。
夏守恩領工徒數萬穿地土石相半眾議日喧,懼不能成功中作而罷,奏請待命
允恭依違不決
內侍昌達陵下還,以其事奏,詔問始請遣使按視
既而復用舊地,乃詔馮拯曹利用等就第議,遣王曾覆視,遂誅允恭
後數日,太后帝坐承明殿,召利用等諭曰:「丁謂宰輔,乃與宦官交通
」因出嘗托允恭後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又出允恭嘗幹管勾皇城司三司衙司狀,因曰:「前附允恭奏事,皆言已與卿等議定,故皆可其奏;且營奉先帝陵寢,而擅有遷易,幾誤大事
等奏曰:「自先帝登遐政事允恭同議,稱得旨禁中
臣等莫辨虛實,賴聖神察其奸,此宗社之福也。
乃降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故事,黜宰相皆降制,時欲亟行,止令等即殿廬舍人草詞,仍榜朝堂布諭天下
追其子珙、珝、玘、武一官,落珙館職
公元1019年
先是女道士劉德妙者,嘗以巫師出入家。
敗,逮繫妙,內侍鞫之。
妙通款,教言:「若所為不過巫事,不若托言老君禍福足以動人
於是家設神像夜醮園中允恭數至請禱
及帝崩,引入禁中
又因穿地龜蛇令德妙持入內,紿言出其家山洞中
仍復教云:「上即問若,所事何知為老君,第云『相公凡人,當知之』。
又作頌,題曰「混元皇帝妙」,語涉妖誕
遂貶崖州司戶參軍
諸子勒停
玘又坐與妙奸,除名配隸復州
籍其家,得四方賂遺不可勝紀
其弟誦、說、諫悉降黜。
罷者,自參知政事任中正而下十數人
崖州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
明道中,授秘書監致仕,居光州,卒。
賜錢十萬、絹百匹
機敏智謀憸狡過人文字累數千百言,一覽輒誦。
三司案牘繁委,吏久難解者,一言判之,眾皆釋然
善談笑,尤喜為詩,至於圖畫博奕音律無不洞曉
休沐賓客,盡陳之,聽人自便,而從容應接其間,莫能出其意者
真宗營造宮觀,奏祥異之事,多王欽若發之。
初,議營昭應宮,料功須二十五年,以夜繼晝,每繪一壁給二燭,七年乃成。
真宗崩,議草遺制軍國事兼取皇太后處分乃增以「權」字。
太后稱制,又議月進錢充宮掖之用,由是太后深惡之,因雷允恭遂並錄前後欺罔事竄之。
貶所,專事浮屠因果之說,其所著詩並文亦數萬言
家寓洛陽,嘗為書自克責,敘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遣人致於洛守劉燁,祈付其家。
使者會眾僚時達之,得書不敢私,即以聞。
帝見感惻,遂徙雷州,亦出於揣摩也。
通判饒州,遇異人曰:「君貌類李讚皇
既而曰:「讚皇不及也。」

夏竦

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
承皓太平興國初,上《平晉策》,補右侍禁,隸大名府
契丹內寇承皓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力戰死之,贈崇儀使,錄潤州丹陽主簿
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曆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
為文章,典雅藻麗
賢良方正,擢光祿寺丞通判台州
直集賢院,為國史編修官判三司都磨勘司累遷右正言
帝幸亳州,為東京留守推官
仁宗初封慶國公王旦數言材,命教資善堂。
未幾同修起居注,為玉清昭應宮判官兼領景靈宮會真觀事,遷尚書禮部員外郎知制誥
史成,遷戶部
景靈宮成,遷禮部郎中
公元1139年
楊氏,楊亦工筆劄,有鉤距
顯,多內寵,浸與楊不諧,楊悍妒,即與弟胃疏陰事,竊出訟之,又母與楊母相詬詈,偕訴開封府,府以事聞,下御史臺置劾,左遷職方員外郎、知黃州
後二年,徙鄧州,又徙襄州
歲饑大發公廩,不足勸率大姓,使出得二萬斛,用全活四十餘萬人
仁宗即位,遷戶部郎中,徙壽、安、洪三州
俗尚鬼,多巫覡惑民,索部中得千餘家,敕還農業,毀其淫祠以聞。
詔江、浙以南禁絕之。
材術過人急於進取,喜交結任數術,傾側反覆,世以為奸邪
太后臨朝,嘗上疏乞與修《真宗實錄》,不報
既而丁母憂,潛至京師,依中人懷德內助宰相王欽若雅善,因左右之,遂起復知制誥,為景靈判官判集賢院,以左司郎中翰林學士勾當三班院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又兼譯經潤文官
諫議大夫,為樞密副使修國史,遷給事中
初,武臣賞罰無法,吏得高下為奸,為集前比,著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
參知政事祥源觀使
增設賢良六科,復百官轉對,置理檢使,皆所發。
宰相呂夷簡不相能,復為樞密副使,遷刑部侍郎
史成,進兵部,尋進尚書左丞
太后崩,罷為禮部尚書、知襄州,改潁州
京東薦饑,徙青州安撫使
逾年,罷安撫,遷刑部尚書、徙應天府
寶元初,以戶部尚書入為三司使
趙元昊反,拜奉寧軍節度使、知永興軍,聽便宜行事
忠武軍節度使、知涇州
還,判永興軍陝西經略安撫招討,進宣徽南院使
陳執中論兵不合,詔徙屯鄜州
初,竦在涇州朝廷龐籍計事
上奏曰:
頃者繼遷逃背,屢寇朔方
至道初洛苑使白守榮等率重兵護糧四十萬,遇寇浦洛河,糧卒並沒,守榮僅以身免
呂端始欲發兵,由麟府鄜延環慶三路平夏,襲其巢穴太宗難之。
後命李繼隆丁罕範廷召王超張守恩五路入討。
繼隆合兵,行旬日不見賊;守恩見賊不擊;廷召至烏白池,以諸將失期士卒困敝相繼引還
繼遷當繼捧入朝之後曹光實掩襲之餘,遁逃窮蹙,而猶累歲不能剿滅
先皇帝鑒追討之敝,戒疆吏烽候、嚴卒乘,來即驅逐之,去無追捕也。
拓跋之境,自靈武陷沒之後,銀、綏割棄已來,假朝廷威靈其所役屬不過河外小羌爾。
況德明、元昊相繼猖獗,以繼遷窮蹙,比元昊富實,勢可知也。
以先朝累勝之士,較當今關東之兵,勇怯可知也。
興國習戰之帥,方沿邊未試之將,工拙可知也。
繼遷竄伏平夏元昊窟穴河外地勢可知也。
分兵深入糗糧不支,師行賊境,利於速戰
儻進則賊避其鋒,退則敵躡其後老師費糧,深可虞也。
若窮其巢穴,須涉大河,長舟巨艦,非倉卒可具也。
浮囊挽梗,聯絡而進,我師半渡,賊乘勢掩擊未知何謀可以捍禦
以為不較主客之利,不計攻守之便,而議追討者,非良策也。」
條上十事
邊臣多議征討朝廷鄉之,而竦言出師非便。
既而詔以涇原鄜延兩路進討,會元昊稍求納款范仲淹請留鄜延兵,由是涇原兵亦不行
中國之師,卒不出塞
竦上十事:一、教習強弩以為奇兵;二、羈縻屬羌以為藩籬;三、詔唃廝囉父子並力破賊;四、度地險易遠近砦柵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五、詔諸路互相應援;六、募土人為兵,州各一二千人,以代東兵;七、增置弓手壯丁獵戶以備城守;八、並邊小砦,毋積芻糧,賊攻急,則棄小砦入保大砦,以完兵力;九、關中坐累過誤者,許人入粟贖罪,銅一斤五斗,以贍邊計;十、損並邊冗兵冗官及減騎軍,以舒饋運
當時頗采用之
其募土人為兵,令下而楊偕奏言:「西兵繼遷時十增七八,縣官困於供億,今州復益一二千人,則歲費不貲
訓習士卒,使之精銳選任將帥,求之方略自然以寡擊眾,以一當百矣。
竦云「土兵訓練代東兵」,此虛言也。
自德明納款以來東兵不可代,況今日乎?
朝廷下竦議,竦奏:「陝西防秋之敝,無甚東兵不慣登陟不耐寒暑驕懦相習廩給至厚。
土兵便習,各護鄉土山川道路,彼皆素知,歲省芻糧鉅萬
收聚小民,免饑餓為盜,代兵東歸,以衛京師萬世利也。
以寡擊眾,殆虛言也。」
復奏云:「自古將帥深入殊庭霍去病止將輕騎八百,直棄大將軍百里赴利,斬捕過當;又將萬騎烏盭,討遫仆,涉狐奴,曆五王國,過焉支山千有餘里,合兵皋蘭下,殺折、盧侯王,執昆邪王子,收休屠祭天金人
趙充國亦以萬騎先零
李靖驍騎三千破突厥,又以精騎一萬至陰山斬首千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擒頡利以獻。
自漢以來,用少擊眾,不可勝數
在涇原守城壘據險阻,來則禦之,去則釋之,不聞出師也。
竦懼戰或敗衄,托以兵少為辭爾。
竦言土兵各護鄉土自古兵有九地士卒近家,謂之散地,言其易離散也。
第以近事言之,閣門祗候王文恩出師敗北,而土兵竄走,惟東兵二百人,殺敵兵甚眾。
以此知兵強弱不係東西,在將有謀與無謀爾。
邊郡參用東兵土兵,若盡罷東兵,亦非計也。
古人有言:『非隴西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
』今防邊東兵,人月受米七斗五升土兵二石五斗,而竦乃言東兵廩給至厚,又不知之甚也。
竦又言募土兵訓練代東兵,且土兵數萬,須募足訓練,雖三二歲未得成效,兵精猶恐奔北豈有驟加訓練而能取勝哉?
」竦議遂屈。
雅意在朝廷,及任以西事,頗依違顧避,又數請解兵柄。
改判河中府,徙蔡州
慶曆中,召為樞密使
諫官御史交章論:「竦在陝西畏懦不肯盡力,每論邊事,但列眾人之言,至遣敕使臨督,始陳十策
出巡邊,置侍婢中軍帳下,幾致軍變
元昊嘗募得竦首者與錢三千,為賊輕侮如此
今復用之邊將體解矣。
且竦挾詐任數奸邪傾險,與呂夷簡不相能
夷簡畏其為人不肯引為同列,既退,乃薦之以釋宿憾
陛下孜孜政事,首用懷不忠之臣,何以求治?
」會竦已至國門言者不已,請不令入見
諫官余靖又言:「竦累表引疾,及聞召用,即兼驛而馳。
若不早決,竦必堅求面對,敘恩感泣,復有左右為之地,則聖聽惑矣。
」章累上,即日詔竦歸鎮,竦亦自請還節。
徙知亳州改授吏部尚書
歲中,加資政殿學士
竦之及國門也,帝封彈疏示之,既至亳州上書萬言自辨。
復拜宣徽南院使河陽三城節度使、判幷州
請復置宦者走馬承受
明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明年,召入為宰相
制下,而諫官御史復言:「大臣和則政事修,竦前在關中,與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共事
」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
請析河北四路
親事官夜入禁中,欲為亂,領皇城司者皆坐逐,獨楊懷敏降官,領入內都知如故
言者以為竦結懷敏曲庇之。
京師同日無雲而震者五,帝方坐便殿,趣召翰林學士張方平至,謂曰:「夏竦奸邪以致天變如此,宜出之。
」罷知河南府未幾,赴本鎮,加兼侍中
明堂,徙武寧軍節度使,進鄭國公錫賚輔臣等。
將相居外,遇大禮有賜,自竦始。
尋以病歸,卒。
太師中書令
賜諡文正劉敞言:「世謂奸邪,而諡為正不可
改諡文莊
文學起家有名一時朝廷大典策屢以屬之。
多識古文,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
文集一百卷
其為郡有治績,喜作條教,於閭里保伍之法,至盜賊不敢發,然人苦煩擾
治軍尤嚴,敢誅殺,即疾病死喪拊循甚至
嘗有龍騎戍邊,群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
關中,俟其至,召詰之,誅斬殆盡軍中大震
威略類此
然性貪,數商販部中。
幷州,使其僕貿易,為所侵盜,至杖殺之。
家財鉅萬自奉尤侈,畜聲伎甚眾。
所在陰間僚屬使相猜阻,以鉤致其事,遇家人亦然

安期

安期字清卿,以父任將作監主簿召試,賜進士出身
累遷太常博士,擢提點荊湖南道刑獄
開封府推官,徙判官判三司鹽鐵勾院,出為京西轉運使
起部中,剽劫州縣,而光化軍戍卒相繼叛,勢且相合安期將吏捕斬殆盡
河東轉運使累遷尚書工部郎中,徙江、淮發運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
元昊納款西邊罷兵,命往陝西與諸路經略安撫司議損邊費,頗奏省吏員及汰邊兵不任役者五萬人
天章閣待制,遂為陝西都轉運使
河北,進兵部郎中
時竦為樞密使,為請還所遷官,丐淮、浙一郡
以為工部郎中江淮發運使,徙知永興軍
龍圖閣直學士吏部郎中、知渭州
弓箭手,得驍勇萬人步兵,騎又半之,教以戰陣法,繇是土兵勝他路。
又籍塞下閑田,募人耕種歲得穀數萬斛,以備振發,名曰貸倉。
右諫議大夫,進樞密直學士,徙延州
未至,丁父憂
服除,辭所進職,復為龍圖閣直學士侍讀提舉集禧觀
學士復知延州,州東北阻山,無城郭,虜騎嘗乘之。
安期至,即大築城。
時方暑,士卒怨言安期益令廣袤計數百步,令其下曰:「敢言者斬。
躬自督役,不逾月而就。
元昊請畫疆界朝廷遣使,以問安期
安期對曰:「此不足王人衙校可辦也。
」議遂決。
暴得疾,卒,詔遣中使護其喪以歸。
安期雖乘世資,頗以才自厲,朝廷數器使之,然無學術,而求入侍經筵,為世所譏。
奉養聲伎不減其父云。
論曰:王欽若丁謂夏竦,世皆指為奸邪
真宗時海內乂安文治洽和,群臣將順不暇,而封禪之議成於天書之誣造端欽若所謂以道事君者,固如是耶?
陰謀猜阻鉤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
欽若贓賄幹吏議,其得免者幸矣。
然而黨惡醜正,幾敗國家,其尤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