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宋史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作者 脫脫

張鑒

公元978年
張鑒,字德明瀛州團練使藏英之孫。
父裔,以蔭補供奉官
本將家,幼能嗜學,入衛州落山肄業,凡十餘年。
太平興國三年,擢進士第釋褐大理評事、監泰州紫墟榷務
升朝,為太子右讚善大夫、知婺州,就遷著作郎
還,拜監察御史
奉詔決獄江左,頗雪冤滯。
殿中侍御史
會命曹彬進討幽州,問群臣以方略,鑒上疏極言不可
論者以鑒燕人,沮議非忠也,太宗不問
趙延進同掌左藏延進恃恩逾規,鑒廷奏之。
有旨罷延進,以鑒判三司度支憑由催欠司
三部各置憑由催欠,鑒請並為一,從之。
王明李惟清薦其能,用為江南轉運使
本部大姓為民患者,鑒以名聞
太宗盡令部送魁首妻子赴闕,以三班職名羈縻之,江左震肅
建議瑞州清江吉州新淦袁州新喻三縣臨江軍,時以為便。
召還,特被慰獎。
梓州符昭願驕僭不法,即以鑒代之。
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遷屯田郎中判三司催欠司,改都勾院擢拜樞密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封駁司,又掌三班
言供奉官以下考校殿最,恐無沮勸,即詔鑒兼磨勘職。
三司左右計,分天下十道,鑒奏其非便。
未幾,果復舊
淳化中,盜起西蜀王繼恩討平之,而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
益州張詠密奏請命近臣分屯師旅,即遣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偕往。
召對後苑門,面授方略
鑒曰:“益部新復,軍旅不和,若聞使命驟至,易其戎伍,慮或猜懼變生不測
請假安撫之名。
太宗稱善。
鑒至繼恩偃蹇不意朝廷聞其縱肆
鑒之行,付以空名宣頭廷臣數人,鑒與即遣部戍卒出境繼恩麾下使臣亦多遣東還,督繼恩輩分討捕殘寇,而鑒等招輯反側
事平歸朝,未至,拜左諫議大夫、戶部使
五路進兵西夏,令鑒乘傳環州,與李繼隆護送芻糧靈州
及還,上疏曰:
關輔之民,數年以來,並有科役畜產蕩盡室廬頓空
加以浦洛之行,曾經剽劫
原州之役,又致遷延
非獨令之弗從,實緣力所不逮。
況復先棄糧草見今逐處追科,本戶稅租,互遣他州送納往返千里費耗十倍愁苦怨歎充塞路岐,自春徂冬,曾無暫息餱糧乏絕力用殫窮
顧此疲羸,尤堪軫恤
今若復有差率,益致流亡縱令驅迫,必恐撓潰。
陛下特垂詔旨,無使重勞,因茲首春,俾務東作
靈州一方,僻居絕塞,雖西陲舊地,實中夏之蠹區。
物力供須,困甲兵援送蕭然空壘,隻益外虞
不若以賜繼遷,使懷恩奉籍,稍息飛免之役。
事當深慮理要預防
若待川決而後防,火熾而方戢,則焚溺之患深矣,雖欲拯救,其可得乎?”
尋詔鑒專督軍糧,以軍興法從事饋運頗集。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遷給事中,使如故
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廣州
二年,民條其政績上請刻石
三年移知朗州
溪洞群蠻數寇擾,鑒召酋豪,諭以威信,皆俯伏聽命
初,鑒在南海李夷庚通判謝德權巡檢,皆與之不協
二人密言鑒以貲付海賈往來貿市,故徙小郡。
至是,鑒自陳有親故謫瓊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贍之,又言夷庚德權憸人貪凶之狀,上意稍釋。
召還,以疾徙知相州
芝草生於監牧之室,鑒表其祥異以為河朔弭兵款附之兆。
優詔答之。
景德初,卒,年五十八。
子:士廉殿中丞,士宗太子洗馬,士程屯田員外郎

姚坦

公元978年
姚坦字明白曹州濟陰人
開寶中,以《尚書擢第調補將陵
隰州推官將作監丞、知潯州
太平興國三年召還,為著作佐郎通判唐州
公元983年
八年諸王出閣,詔給、諫以上,於朝班中舉年五十以上通經文行者,以備宮僚,乃以戶部員外郎王適監察御史趙齊衛王府諮議左讚善大夫戴玄為本府翊善
水部員外郎趙令圖廣平郡王府諮議國子博士閻象本府翊善
又以起居舍人楊可法國子博士楊幼英、左讚善大夫杜新及並為皇子翊善國子博士邢昺諸王府侍講賜緋魚。
太宗適等謂曰:“諸子生長深宮未知世務,必資良士讚導,使日聞忠孝之道。
汝等皆朕所慎簡,各宜勉之
殿中丞倉部員外郎賜金紫。
遷本曹郎中,轉考功,仍為益王府翊善
木強固滯
王嘗於邸中為假山,費數百萬,既成,召賓僚樂飲置酒共觀之。
俯首,王強使視之,曰:“但見血山耳,安得假山
”王驚問故,曰:“在田舍時,見州縣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縣鞭笞流血被體
假山皆民租稅所為,非血山而何
是時太宗為假山,聞而毀之。
王少佚豫醜詆,王頗鄙其為人
自是暴揚其事,上嘗誡之曰:“元傑知書好學,亦足為賢王矣。
少不中節,亦須婉辭規諷,況無大故詆訐之,豈裨讚之道邪?
頃之左右乃教王詐稱不朝
太宗日使視疾逾月不瘳,甚憂之,召王乳母問狀乳母曰:“王本無疾,徒以姚坦檢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樂,故成疾。
”上怒曰:“吾選端士,輔王為善
不能用其諫,而又詐疾,欲使朕去正人自便,何可得也
且王年少,必爾輩為之謀耳。
”因命捽至後苑,杖之數十
慰諭曰:“卿居王宮,能以正為群小所疾,大為不易
卿但如是勿慮讒間,朕必不聽
”王薨,改衛尉少卿判吏部南曹
他日因事得對,上以其舊人,召升殿與語。
坦言故府,意短諸王而稱己之敢言
退,上謂侍臣曰:“宮邸不能正理誨諭,事有微失,即從而揚之,此賣直取名耳。”
公元1009年
景德初,求補郡,俾知鄧州
轉運使表其治狀,詔嘉獎之。
大中祥符初,復知光州
二年,卒,年七十五。

索湘

公元973年
索湘字巨川滄州鹽山人
開寶六年進士釋褐鄆州司理參軍
齊州大獄連逮千五百人有司不能決。
受詔推鞫,事隨以白。
太平興國四年轉運使和峴薦其能,遷太僕寺丞,充度支巡官
太子右讚善大夫,轉殿中丞,充推官,拜監察御史
九年河決,壞民田,命與戶部推官元玘按行
會詔下東封,與劉蟠同知泰山路轉運事,又為河北轉運副使
經度供饋,以能幹聞。
事集,加屯田員外郎
公元985年
明年契丹入寇王師衄於君子館,敵兵乘勝中渡橋,塞土門,將趨鎮州
諸將計議未定田重進畫謀,結大陣東行聲言高陽關兵,敵以為然,即擁眾邀我於平虜城。
二鼓,率兵而南,徑入鎮陽,據唐河,乘其無備破砦柵
及敵兵覺,悉遁走
雍熙中,召為鹽鐵判官,改駕部員外郎
端拱二年河北治方田,命副樊知古招置營田使
會議罷,復為河北轉運使
虞部郎中,選為將作少監
無何,有訟其擅易庫縑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員外郎、知相州
時有群盜聚西山下,謀斷澶州河橋,入攻相州援旗伐鼓白晝抄劫
鄰郡發兵千人捕逐無敢近。
擇州軍得精三百人,偵其入境,即掩擊而盡擒之。
轉運使王嗣宗狀聞,詔復舊官,命為河東轉運使
忻州推官宗道憲州錄事胡則為幹職,命以自隨所至州郡勾檢簿領焉。
二人後皆歷清要
明年王超率師趨烏白池,抵無定河
水源涸絕,軍士渴乏
已輦大鍬千枚至,令鑿井,眾賴以濟。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入為右諫議大夫
復充河北轉運使屬郡民有斡釀,歲輸課甚微,而不逞輩因之為奸盜奏廢之。
德州舊賦民馬以給驛,又役民步遞代以官馬兵卒,人皆便之。
內殿崇班閻日新建議,請於靜戎威虜兩軍置場,收其利以資軍用
言非便,遂止。
言事者請許榷場商旅茶藥等物販易北界北界商旅許於雄、霸州市易,資其懋遷,庶息邊患
詳議以聞,乃上言曰:“北邊自興置榷場商旅輻湊制置深得其宜。
若許交相販易,則沿邊商人深入戎界,竊為非便。
北界商人若至雄、霸,其中或雜奸偽何由辨明
邊民易動難安,蕃戎之情宜為羈製
望且仍舊為便。
”會有詔規度復修定州新樂蒲陰兩縣以其地迫窄,非屯兵之所,遂奏罷之。
少文長於吏事,歷邊部所至必廣儲畜備豫計,出入軍旅間,頗著能名
先是邊州榷場,與蕃夷互市,而自京輦物貨以充之,其中茶茗最為煩擾復道遠多損敗
建議許商賈緣江載邊郡入中,既免道途之耗,復有征算之益。
威虜靜戎軍歲燒緣邊草地以虞南牧言事者又請於北砦山麓中興銀冶以為召寇,亦奏罷之。
公元999年
咸平二年,入為戶部使
受詔詳定三司編敕,坐與王扶交相請托,擅易板籍責授將作少監
三年出知許州,徙荊南,復為右諫議大夫、知廣州
四年,卒,詔遣其子希顏護喪傳置歸鄉里。

宋太初

公元978年
宋太初字永初澤州晉城人
太平興國三年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戎州,以善政聞,有詔褒美
將作監丞讚善大夫通判晉州,轉太常丞
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賜緋魚。
詔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獻。
淳化初,遷監察御史
北面用兵,選為雄州通判
判度支勾院
二年,為京西轉運副使
未幾,移河東
四年,遷正使
改殿中侍殷史。
公元996年
至道初,遷兵部員外郎,充鹽鐵副使賜金紫。
陳恕為使,太初有所規畫必諮未嘗自用為功,甚德之。
西鄙有警,轉饋艱急,改刑部郎中、充陝西轉運使
二年,命白守榮、馬紹忠護芻糧,分三番靈州
轉運副使盧之翰違旨並往,為戎人所剽。
上怒,捕太初副使秘書丞竇比繫獄
太初懷州團練副使之翰、比悉除名之翰許州司馬,比商州司戶掾
明年,起太初祠部郎中,知梓州
復舊秩。
公元1000年
真宗嗣位,召還,復命經度陝西饋運事。
咸平初,拜右諫議大夫、知江陵府
蠻寇擾動太初以便制遏,詔獎之。
三年,再知梓州
明年益州雷有終以母老求還,詔太初就代。
時分川峽為四路各置轉運使
上以事有緩急難於均濟,命太初為四路都轉運使要切之務,俾同規畫。
太初鈐轄楊懷忠不協,時蜀土始安,上慮其臨事矛盾,亟召太初還。
御史中丞趙昌言坐事被劾,命權御史中丞
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請朝旨太初以為風憲體,獄成然後聞上,時論韙之。
出知杭州
太初宿疾,以浙右卑濕不便,求近地,得廬州
疾久,頗昏忘不能治大郡,連徙光二州
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錄其弟繼讓試校書郎
太初周慎所至有幹職譽。
嘗著《簡譚》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廣平生纂文史老釋之學,嘗謂《禮》之中庸伯陽自然釋氏之無為,其歸一也。
喜以古聖道當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觸於耳目內機發於性情,因筆而簡之,以備闕忘耳。
”子傳慶,後為太子中舍

盧之翰

公元979年
盧之翰字維周祁州人
曾祖玄暉鴻臚卿
祖知誨,天雄軍掌書記
父宏,蔡州防禦判官
之翰篤學家貧客遊單州防禦使劉乙館於門下
錢塘之翰隨寓其郡。
太平興國四年,舉進士,不得解,詣登聞自陳,詔聽附京兆府解試
明年登第解褐大理評事、知臨安縣三遷殿中丞通判洺州
契丹入寇之翰城中丁壯,決漳、御河以固城壁,虜不能攻。
吏民詣闕求借留。
召還,遷太常博士,為河東轉運副使,徙京西轉運副使,改工部員外郎
建議導潩河合於淮,達許州以便漕運
以勞加戶部員外郎
又改陝西轉運使,遷吏部員外郎
至道初李順,命兼西川安撫轉運使
賊平,還任
公元981年
之翰嘗薦李憲大理丞坐贓抵死之翰當削三任
副使鄭文寶議城清遠軍,又禁蕃商貨鹽,之翰心知其非便,以文寶方任事,不敢異其議。
文寶得罪之翰前愆左授國子博士領使如故
尋復舊職
調發芻糧靈州,詔分三道護送,命洛苑使白守榮、馬紹忠領其事。
之翰違旨擅並為一,為李繼遷邀擊於浦洛河大失輜重
國子博士王用和乘傳逮捕繫獄鞫問
之翰除名,貶許州司馬
明年,起為工部員外郎、同勾當陝西轉運使
真宗即位,復吏部員外郎,充轉運使
久次召拜禮部郎中賜金紫,復遣之任
公元998年
咸平元年,以疾命國子博士張誌言代還
未幾復出京西轉運使
先是朝廷議城故原州,以張守備,之翰沮罷之,其後西鄙不寧修葺鎮戎軍之翰橫議非便,黜知歸州便道之官,限五日即發。
三年,授廣南西路轉運使
廣州索湘卒,就改太常少卿知州事
之翰廉稱,又與轉運使淩策不協,陰發其事。
五年,徙知永州,未行,卒,年五十七。

鄭文寶

鄭文寶字仲賢右千牛衛大將軍華之子。
彥華初事李煜文寶蔭授奉禮郎,掌清源公仲寓書籍,遷校書郎
入宋,以環衛奉朝請文寶一見,慮衛者難之,乃被蓑荷笠,以漁者見,陳聖主寬宥之意,宜謹節奉上,勿為他慮。
忠之。
後補廣文館生,深為李昉所知
公元983年
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除修武主簿
大理評事、知梓州錄事參軍事
州將表薦,轉光祿寺丞
留一歲,代歸。
獻所著文,召試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潁州
丁外艱,起知州事
召拜殿中丞,使川、陝均稅
次渝、涪,聞夔州廣武卒謀亂,乃乘舸泛江,一夕百里,以計平之
陝西轉運副使許便宜從事
會歲歉,誘豪民三萬斛,活饑民八萬六千口。
既而李順西蜀,秦隴賊包聚徒數千,將趨劍閣以附之。
文寶移書蜀郡分兵討襲,獲其渠魁,餘黨殲焉。
文寶前後環慶部糧越旱海靈武十二次曉達蕃情,習其語,經由部落,每宿酋長帳中,其人或呼為父。
太常博士
內侍保吉出使陝右,頗恣橫,且言文寶陳堯叟交遊,為薦其弟堯佐
驛召辨對途中上書自明
太宗察其事,坐保吉罪,厚賜文寶而遣之,俄又召至闕下文寶奏對辯捷,上深眷遇。
俄加工部員外郎
時龍猛卒戍環慶七年得代思歸,謀亂。
文寶矯詔庫金將士且自劾,請代償,詔蠲其所費。
先是,諸羌部落樹藝殊少,但用池鹽邊民交易,會饋免趨靈州,為繼遷所鈔。
文寶建議以為“銀、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販青白為命爾。
請禁之,許商人販安邑解縣兩池鹽於陝西濟民食。
官獲其利,而戎益困,繼遷可不戰而屈”。
乃詔自陝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
行之數月,犯者眾。
戎人乏食相率寇邊,屠小康堡。
內屬萬餘帳亦叛。
商人兩池鹽少利,多取他徑出唐、鄧、襄、汝間邀善價,吏不能禁。
關、隴民無鹽以食,境上騷擾
上知其事,遣知制誥錢若水馳傳視之,悉除其禁,召諸族撫諭之,乃定。
朝廷議城古威州,遣內侍馮從順訪於文寶文寶言:
威州清遠西北八十里,樂山之西。
唐大中時靈武朱叔明長樂州,邠寧張君緒六關,即其地也。
故壘未圯,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
葫蘆臨洮二河,壓明沙、蕭關兩戍,東控五原北固峽口足以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城之便。
環州伯魚伯魚青岡青岡清遠兩舍,而清遠群山之口,扼塞門之要,芻車野宿行旅頓絕
威州城東隅,豎石盤互,不可浚池
城中舊乏井脈,又飛烏泉去城尚千餘步,一旦緣邊警急,賊引平夏勝兵三千,據清遠之衝,乘高守險數百人環州甜水谷、獨家原,傳箭野狸十族脅從山中熟戶党項敢不從,又分千騎磧北清遠軍之口,即自環至靈七百里之地,非國家所有,豈威州可禦哉?
請先建伯魚青岡清遠三城,為頓師歸重之地。
古人有言:‘金城湯池,非不能守。
’俟二年間,秦民息肩,臣請建營田粟實邊之策,修五原故城,專三池鹽利,以金帛党項酋豪子弟,使為朝廷用。
不唯朔方,制豎子至於經營安西,綏復河湟,此其漸也。”
詔從其議。
文寶賀蘭山下,見唐室營田舊制建議興復,可得秔稻萬餘斛,減歲運之費。
清遠積石嶺,在旱海中,去靈、環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
文寶民負水數百里外,留屯數千人,又募民雜樹及貓狗鴉鳥至者,厚給其直。
舄鹵,樹皆立枯。
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卒為山水所壞。
又令慶州水磑,亦為山水漂去。
繼遷酋長有嵬囉嵬悉俄者,文寶金帛誘之,與手要約,留其長子為質,令陰圖繼遷,即遣去。
謂之曰:“事成,朝廷授汝以刺史
文寶又預漆木為函,以備馳獻繼遷之首。
又發民曳石碑石詣清遠軍,將圖紀功
而嵬囉等盡以事告繼遷繼遷上表請罪
上怒文寶,猶含容之。
既而文寶復請禁鹽,邊民冒法抵罪者甚眾。
太常博士席羲叟決獄陝西,廉知其事,以語中丞李昌齡昌齡以聞。
文寶又奏解州鹽價未滿歲,虧課二十萬貫,復為三司所發。
乃命鹽鐵副使宋太初都轉運使,代文寶還,下御史臺鞫問具伏
下詔切責,貶藍山
未幾,移枝江令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徙京山
咸平中召還,授殿中丞,掌京南榷貨
慶州發兵芻糧靈州文寶素知山川險易上言必為繼遷所敗。
未幾,果如其奏。
轉運使陳緯沒於賊,繼遷進陷清遠軍。
文寶丁內艱,服未闋,即命相府召詢其策略
文寶因獻《河西隴右圖》,敘其地利本末,且言靈州不可棄。
時方大將王超靈武,即復文寶工部員外郎,為隨軍轉運使
環州,或言靈州已陷,文寶乃易其服,引單騎,冒大雪間道抵清遠故城,盡得其實,遂奏班師,就除本路轉運使上疏請再葺清遠軍。
都部署王漢忠言其好生事,遂徒河轉運使
上言管內銳兵萬餘,難得資糧請徙置近南諸州,又欲令強壯市馬,備征役
宰相李沆以為廣銳州兵,皆本州守城,置營必慮安土重遷,徙之即致紛擾
強壯散處鄉落無所拘轄,勒其市馬,亦恐非便。
上復文寶條對文寶固執前議,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上曰:“前令團並軍伍改置營壁,欲其互移本貫,行之已久。
”而文寶確陳其利,因命錢若水詳度以聞。
若水所對與等同,遂罷之。
先是,麟、府屯重兵,皆河東輸饋,雖地里甚邇,而限河津之阻。
土人利於河東民罕至,則芻粟增價。
上嘗訪使邊者,言河才闊數十步,乃詔文寶府州定羌軍經度浮橋,人以為便。
繼遷麟州,令乘傳晨夜赴之,圍解,遷刑部員外郎賜金紫。
頃之寇準薦其熟西事,可備驅策,因復任陝西轉運使
出手劄,密戒令邊事僚屬計議,勿得過有須索,重擾於下。
有言張皇者,詔徙京西,以朱台符代之。
公元1004年
景德元年冬契丹犯邊,又徙河東
文寶安輯所部,募鄉兵,張邊備,又領蕃漢兵河北手詔褒諭
未幾,復蒞京西
契丹請和文寶經久之策,上嘉之。
三年,召還,未至,遇疾,表求藩郡散秩
聽不除其籍,續奉養疾,以其子鄆州推官於陵大理寺丞、知襄城縣以便其養。
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員外郎
車駕汾陰還,文寶鄭州請見
上以其久疾,除忠武軍行軍司馬
文寶不就以前官歸襄城別墅
六年,卒,年六十一。
文寶談方略,以功名己任
久在西邊參預兵計,心有餘而識不足,又不護細行,所延薦屬吏至多,而未嘗擇也。
晚年病廢從子為邑,多撓縣政。
能為詩,善篆書,工鼓琴
有集二十卷,又撰《談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子輿

子輿字希孟密州莒人
祖甲,以義勇鄉人所推。
唐末,淄、青、徐、兗皆南結吳人以拒,梁得三鎮吳人北侵益急,沂、密尤被其害。
州民聚為八砦以扞寇,遂署甲為八砦都指揮使
祖徽,襲父職,晉末,賊帥趙重進高密,徽戰沒。
父璉,復嗣其事。
周世宗淮南,始去兵即農,厚自封殖。
公元983年
子輿業文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解褐北海主簿
大理評事,知臨海縣,改光祿寺丞
使西蜀決獄還,知興國軍
淳化中雷有終為江、浙、荊湖茶鹽制置使,奏子輿判官
太子中允,改著作郎,江、淮、兩浙制置茶鹽,就轉太常博士
真宗即位,遷殿中侍御史
入對,與三司論列利害,以子輿為長。
度支員外郎
子輿每事計司移報稽滯,求兼省職,乃命為鹽鐵判官,仍領制置,增歲課五十餘萬貫
咸平三年就命兼充淮南轉運使
公元1001年
子輿精於吏事,久掌茶鹽漕運周知利害裁量經製公私便之。
所至郡縣,以公事申請者,文牒紛委頃刻待報子輿皆即決遣,曾無凝滯
明年,表求代,詔許自擇
子輿卞袞劉師道名聞即命師道轉運使
子輿,拜右諫議大夫、戶部使
五年二月,方奏事便殿,俄疾作仆地,命中使掖之以出,至第卒。
以子道宗方幼,命三司判官朱台符檢校其家。
子輿一子,而三女皆幼。
道宗尋卒,家寓楚州
子輿妻劉還父母家,子輿旅櫬京師景德中,官借船移柩,還葬其里,鬻京師居第,以錢寄楚州官庫,以備三女資送
從其從弟之請也。

劉綜

劉綜字居正河中虞鄉人
少依外兄通遠軍使董遵誨遵誨嘗遣貢馬。
太祖嘉其敏辯將授三班之職。
自陳素習詞業,願應科舉。
及還,上解真珠盤龍衣以賜遵誨辭曰:“遵誨人臣,安敢當此賜!
”上曰:“吾委遵誨方面不以此為疑也。”
公元985年
雍熙二年,舉進士第解褐邛州軍事推官
就改永康軍判官,遷大理評事通判眉州,轉太僕寺丞
代還,對便殿,因言:“蜀地富庶,安寧已久,益州長吏,望慎擇其人。
上嘉之,改太子中允
未幾李順為亂,復召見,面賜緋魚。
尋為三門發運司水陸轉運使通判大名府
連丁家難,起知建安軍
公元996年
先是天長軍揚州六合縣民輸賦非便,綜奏請天長軍為縣,隸揚州,以六合縣建安軍自是民力均濟
淮南轉運使王嗣宗發運事,規畫迂滯
綜因上言請復置都發運司,專幹其職。
至道二年,遷太常丞職事修舉,多稱薦之者
咸平初命代王欽若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為河北轉運副使
嘗言:“州縣幕職官,以昏耄放罷者,其間有實廉謹之士,或幼累無托,或居止無定,全藉祿廩以濟朝夕,一旦停罷,則饑寒無依,以傷和氣
自今並除致仕官
”又言:“法官斷獄,皆引律令之文,以定輕重之罪,及其奏御,復云慮未得中,別取進止,殊非一成不變之道,且復煩於聖斷
自今降旨約束不得復然
”時河北兵寇之後民戶凋弊吏部所銓幕職州縣官四方之人,不習風俗,且有懷土之思,以是政事多因不舉
建議自今並以河朔人充之,冀其安居,勤於職事
夏人西邊環慶大屯士馬,詔徙綜為陝西轉運副使,轉太常博士
梁鼎議禁解鹽,官自貨鬻,乃命綜與杜承睿制置青白鹽事
條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罷其事。
靈州孤危獻言者或請棄之,綜上言曰:“國家財力雄富士卒精銳,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誠以賞罰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
今或輕從群議,欲棄靈川,是中賊之奸計矣。
靈州民淳土沃,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以為扞蔽
然後於浦洛河軍城屯兵積糧為之應援,此暫勞永逸之勢也。
鎮戎軍靈州相接,今若棄之,則原、渭等州益須設備,較其勞費十倍而多,則利害之理昭然可驗矣。
”俄充轉運使
公元1001年
四年,又獻議鎮戎軍屯田務,又錄唐《安國鎮制置城壕鎮古記石本以進,詔從其請。
詣闕奏事稱旨賜金紫、緡錢五十萬,復遣蒞職
又嘗言:“天下州郡長吏審官皆據資例而授,未為得人
自今西川荊湖、江、浙、福建、廣南知州,或地居津要,或戶口繁庶之處,望親加選任
執政舊臣及給、舍以上知州處,亦擇官通判
京朝官當任遠官者,率以父母未葬為辭,意求規免
自今父母委未葬者,許請告營辦
審官投狀,並明言父母已葬,方許依例考課,違者並罷其官。
”從之。
公元1002年
五年,拜工部員外郎侍御史知雜事
六年,遷起居舍人,再為河北轉運使
兩河用兵邊事煩急轉漕之任,尤所倚辦
綜繼領其職,號為詳練
至是眷矚甚厚,警急之際,輒資其奏處。
契丹請和,乃遣近臣諭以擢用之意。
景德三年召拜戶部員外郎樞密直學士勾當三班院
綜言:“御史員數至少,每奉朝請,劾制獄,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製
望詔兩制以上各舉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員。
出使按獄,所經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獄枉濫,悉得察舉。
四年西幸,道出河陽境上,時節度王顯被疾還京,以綜權知孟州事。
未幾召還,復出幷州,以政績聞。
州民乞留,優詔嘉獎
歸朝知審官院,改吏、禮二部郎中,充職,兼知通進銀臺封駁司
公元1011年
大中祥符四年館伴契丹使,因作《大雪歌》以獻。
即命同知貢舉,以李宗諤代為館伴使
俄權知開封府
綜以貴要交結富民,為之請求,或托為親屬,奏授試秩,緣此謁見官司,頗紊公政,因建議請加抑止
文武官居遠任,而家屬京師,其子孫弟侄無賴者,望嚴行約束,並其交遊輩劾罪,從之。
七年,以老疾求典河中真宗太寧宮長吏奉祠,綜艱於拜起,慮不克恭事,命知廬州
明年,罷學士,授右諫議大夫
八年卒,年六十一。
公元992年
強敏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舉文法時稱幹治
尚氣好勝不為物論所許。
子建中、正中,並讚善大夫
弟綽,淳化三年進士,官刑部郎中

卞袞

卞袞字垂象益州成都人
父震,工為詩。
進士渝州刺史南光海辟為判官
蜀平,仍舊職
會賊杜承褒率眾圍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戰且拒,為流矢所中,創甚,不能臨軍
州兵重傷卷甲宵遁刺史陳文不能遏,賊遂入據郡城,以偽官厚賄誘震,震皆斬其使。
賊有東章者,本州兵校也。
遣人朝廷威德,諭以禍福,章懼且信,因伏兵擊其黨類
承褒之眾素不為備,即時大潰,震與文襲分部餘卒夾攻之,賊眾遂平
文襲坐陷失州城削籍為民。
以前功得贖,以虢州錄事參軍卒。
公元983年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第累遷大理評事、知將樂縣,改光祿寺丞通判泗州
著作佐郎、廣南轉運司承受公事,俄通判宣州
淳化中上命庶僚中廉幹者,給御書印紙,俾書課最,仍賜實奉以旌異之,預焉。
太常丞
咸平初,遷監察御史,為淮南轉運副使、同荊湖發運使,以幹職聞,就加殿中侍御史
判三司開拆司,再為淮南轉運使發運使
咸平六年,並三司使之職而分置副貳,以刑部員外郎,充鹽鐵副使
景德初,疽發於背卒,年四十五。
錄其弟扆為臨潁主簿,子鹹為將作監主簿
明敏吏幹,累掌財賦清心治局,號為稱職
然性慘毒掊克嚴峻,專事捶楚,至有‘大蟲’之號。
真宗嘗謂近臣曰:“袞公盡瘁無所畏避,人罕能及,然頃在外任,頗傷殘酷,所至州縣纖微之過,無所容貸
大凡督察部下糾逖愆違,非有大故所宜矜恕官吏自當畏威懷恩不敢貳過公家之事亦無不濟
乃知為吏之方,適中為善也。”

許驤

許驤字允升世家薊州
祖信,父唐,世以財雄邊郡
後唐之季,唐知契丹將擾邊,白其父曰:“今國政廢弛狄人乘釁而動,則朔、易之地,民罹其災。
苟不即去,且為所虜矣。
”信以資富殖不樂他徙,唐遂潛齎百金而南。
未幾晉祖革命,果以燕、薊賂契丹,唐歸路遂絕。
嘗擁商貲於汴、洛間,見進士綴行而出,竊歎曰:“生子當令如此
”因不復行賈卜居睢陽,娶李氏女,生風骨秀異
唐曰:“ 成吾志矣!”
郡人戚同文經術聚徒,唐攜詣之,且曰:“頃者不辭父母,死有餘恨,今拜先生,即吾父矣。
又自念不學,思教子興宗緒,此子雖幼,願先生成之。
十三,能屬文,善詞賦
唐不識字,而罄家產為交當時秀彥。
公元980年
太平興國初貢部,與呂蒙正齊名太宗尹京,頗知之。
廷試,擢甲科解褐將作監丞通判益州賜錢二十萬。
右讚善大夫
五年,轉右拾遺直史館,改右補闕
六年,出為陝府西北路轉運副使
會罷副使,徙知鄜州
召還,為比部員外郎
歷知、升二州
雍熙二年,改江南轉運副使
洪、吉上供運船水損物,主吏懼罪,故覆舟鞫獄者按以欺盜,當流死數百人
馳往訊問,得其情實以聞,多獲輕典優詔褒之。
上言:“劫盜配流遇赦得原還本鄉,讎告捕者,多所殺害自今請以隸軍。
詔可
正使
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
累表求還,不俟報,入朝召對便殿延問良久
兵部郎中,領西川轉運使,以久處外任為辭,擢授右諫議大夫就命益州
召歸,上言:“蜀民浮窳易搖,宜擇忠厚者撫之,為預備
既而李順叛,眾頗伏其先見。
知審官院,遷御史中丞,以疾固讓,不許
占謝日,命坐勞問,出良藥賜之曰:“此朕所服得驗者。
”後久病不能振職
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
屢求小郡養疾,因入朝失儀,為御史所糾,特詔不問,命知單州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
工部尚書
賜其子宗壽出身
雖無他才略,而人以儒厚長者稱之。
宗壽後為殿中丞

裴莊

裴莊字端己閬州閬中人
曾祖琛,後唐昭州刺史
祖遠,河東觀察支使
全福鄠縣
在蜀,以明經登第
歸宋,歷虹縣高陵主簿本府召權司理掾
轉運使雷德驤威望自任,嘗巡按至境,官屬出迎候。
獨視事本局,徐謁道周德驤稱其有守
徙權忻州錄事參軍
先是并州侍積軍儲條制甚峻,掌出納者常十餘人,及代之,獨任其事。
擢授絳州防禦推官提點並、嵐二州緡帛芻糧,改遼州判官,仍蒞舊局
公元986年
雍熙三年命將巡邊,以隨軍糧料
內客省使楊守一稱薦之,授大理寺丞
時遷雲、朔降戶於汝、洛,遣安輯之。
通判忻州,未上道,會魏咸信出鎮澶州改命通判
逾年咸信表其能,遷太子中允
端拱初潘美真定,又辟為通判
契丹掠趙、深,邊將無功上書以為周世宗誅樊愛能、何徽二將,遂取淮南,克巴蜀
陛下申明紀律,無使玩寇
”又言:“緣邊砦柵戍兵既寡,戎人易以襲取,咸請廢罷,以益州兵。
”會詔建方田上言:“大役兵師,慮生事邊鄙
上善之。
公元992年
淳化三年,召訪以邊事稱旨,面賜緋魚,令授清資官
翌日,拜監察御史荊湖南路轉運使
未行,改三司鹽鐵判官
上疏請給省官諫紙,又引故事禁屠月勿報重刑
劉式建議請廢緣江榷務力言其非便。
出為荊湖北路轉運使
五年李順亂蜀,命與雷有終並兼峽路隨軍轉運同知兵馬事
或言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許以便宜。
事平,轉殿中侍御史,歷工部、司封二員外郎,特召問討賊方略
公元996年
至道二年遣將五路出討李繼遷陰料師出無功,因請加恩繼遷,俟其倔強拒命,則按甲塞外俘擒未晚
既而諸將果敗績
俄遷祠部郎中
真宗即位,遷度支,充河東轉運使
上章言:“慶、邠、延州通遠軍,咸處邊要,請武幹姚內斌董遵誨者任之。
”又言:“田紹斌嘗被疑,韓崇業秦王婿,程德玄始事晉邸,初甚親近後疏遠外遷,皆懷怨望,不宜委以戎寄
未幾移知蘇州
公元999年
咸平二年,命巡撫江南
使還,言池州興國軍良吏,餘無足稱者。
且言:“朝廷所命知州通判,率以資考而授,至有因偷安無政術而繼得親民者。
素蘊公器有政績者,偶緣公坐,則黜司冗務真偽莫辨僥幸滋甚
自今望慎選其人,勿以資補授有政績者加以恩禮。”
是年秋契丹犯塞,命為河北轉運使
傅潛大軍定州北,莊屢條奏無謀略,慮或失機
王顯樞密俱起攀附,頗庇之。
莊奏至,多不報
徙知越州
傅潛得罪,莊因上言:“非材,致誤邊事請行嚴誅,以肅群議
未幾,徙知宣州
會詔百辟上封直言,莊條列四事一曰暴征,二曰省煩刑,三曰擇吏職,四曰敦稼政
疏奏詔令開陳其所宜行先後,莊對甚悉
司封郎中
景德初,命安撫兩浙,奏能吏二十人慢官五人,多所升黜
又知邢二州
公元1013年
大中祥符初東封,改鴻臚少卿,入判登聞鼓院
汾陰,遷太僕少卿,為北嶽加號冊禮副使,撰《北行記》三卷以獻。
六年出知襄州
明年車駕南京,莊以逮事太宗恩例,授太府卿,權判西京留司御史臺
天禧二年,入判刑部,以疾分司西京
郊祀,改光祿卿,求歸上都以便醫藥
卒,年八十一。
錄其孫慶孫,試將作監主簿
公元1000年
莊有吏幹,頗無清操慷慨敢言太宗獎其忠讜,多所聽納
好為規畫,然寡學術。
建議請置廣聽院西垣學士,聞者嗤之。
晚年退居,製棺櫝自隨
喜接賓客終日無倦
子奐,咸平三年進士屯田郎中;稷,左班殿直閣門祗候

牛冕

公元978年
牛冕字君儀徐州彭城人
太平興國三年進士解褐將作監丞通判郴州,徙和州
左讚善大夫,遷太常丞、知滁州,以勤政聞。
召歸,轉監察御史
公元988年
端拱元年召試文章,遷左正言直史館
出知潤州,徙泉州,未至,就命福建轉運使,加左司諫
建議邵武軍歸化金坑土人便之。
至道初,召入,進秩兵部員外郎知潭州
至郡才數日,復召拜侍御史知雜事
真宗東宮,冕嘗奉使賜生禮幣即位尚記其名,改工部郎中
永熙復土,會闕中丞,命為儀仗使。
三司設官局,多不均濟
冕請合為一使分設其貳,則事務不煩而辦,其後卒用冕議。
公元998年
咸平元年,選知益州,仍拜右諫議大夫
兩川自李順平後,民罹困苦,未安其業,朝廷緩於矜恤,故戍卒符昭壽之虐,嘯集為亂
冕與轉運使張適委城奔漢州,詔遣赴闕,至京兆,劾其罪,並削籍,冕流儋州連州參軍
遇赦,移、英二州,歷鄂、海二州別駕淮南節度副使
大中祥符初真宗宰相曰:“冕素純善黜棄久矣,量宜甄敘
”即起知漣水軍,俄復為祠部員外郎,卒,年六十四。
子昭儉,至殿中丞

張適

公元980年
張適者,太平興國五年進士
任藩郡,有治績,以廉敏稱。
水部員外郎、知鄜州
獲對,太宗喜其詞氣俊邁賜緋魚。
旋改京東轉運副使,加直集賢院一日三被寵渥時人榮之。
西川轉運使,坐貶,後起彰信軍節度副使知淮陽軍,卒。

欒崇吉

欒崇吉字世昌開封封丘人
少為吏部令史上書言事調補臨淄主簿
會令坐贓敗,即命崇吉代之。
復以書判優等,改舒州團練判官,未行,留為中書房堂後官,改太子右讚善大夫,出掌揚州榷務
未幾,遷殿中丞,復為堂後官提點五房公事
崇吉明習文法清白勤事
至道初,擢度支員外郎度支副使
時以堂後官著作佐郎楊文質秘書丞提點五房事,上召見,謂曰:“汝見擢用欒崇吉否?
自勖勵。
崇吉俄加祠部郎中
真宗時,累擢為江南轉運使
代還判刑部鼓司登聞院
後遷司農少卿、知洪州
有司歲斂民財造舟崇吉至,奏罷之。
以疾徙濠州,遷衛尉少卿,以將作監致仕,卒。
二人:源,虞部員外郎
沂,殿中丞

袁逢吉

公元975年
袁逢吉字延之開封鄢陵人
曾祖儀,仕,以軍功黃州刺史
光甫尉氏
父蟾,大理評事
逢吉四歲,能誦《爾雅》、《孝經》,七歲兼通論語》、《尚書》。
周太祖召見發篇試之,賜束帛以賞其精習
開寶八年,擢《三傳》第,釋褐清江尉。
知州王明薦其能,就除豐城
明年,又與轉運使張去華條上治狀,以《春秋博士召。
端拱初,遷國子博士度支推官
判戶部勾院度支憑由理欠司
淳化中,改戶部判官
水部司門員外郎
出為西京轉運使,轉水部郎中
宰相呂蒙正稱其有經術,宜任學官
會蜀叛,方籍其吏資授西川轉運使
至道初,徙荊湖北路
時賊方平,夔、峽猶聚官軍供饋出於荊楚逢吉涉遠不赴軍前計度,坐乏糧餉罷職夔州
遣使川、陝采訪,因條上知州通判治跡七人逢吉朱協李虛己薛顏邵曄查道、劉檢預焉,皆賜詔褒諭
司門庫部郎中
公元1014年
咸平中,復為京東轉運使,連知福、江、襄四州
大中祥符中,權西京留司御史臺,徙知汝州,以逮事太祖,拜鴻臚少卿
七年,卒,年六十九。
逢吉修謹練達時務
初,鄆州馬草地侵民田百頃牒訴連上,凡五遣使按視不決
逢吉受命往,則悉還所侵田,民咸德之。
兄及甫,歷京東峽路轉運副使,至駕部郎中
逢吉子成務,至比部員外郎京東轉運副使
從子楚材,至虞部員外郎

韓國華

公元977年
韓國華字光弼相州安陽人
太平興國二年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瀘州,就遷右讚善大夫
代還,除彰德軍節度判官
著作佐郎監察御史
公元986年
雍熙中,假太常少卿使高麗
太宗北征,以高麗接遼境,屢為其所侵,命齎詔諭之,且令發兵西會
既至,其俗頗獷驁恃險遷延未即奉詔
國華移檄,諭以朝廷威德,宜亟守臣節,否則天兵東下無以逃責
於是俯伏聽命
使還,賜緋魚。
雍熙三年,改右拾遺直史館判鼓司登聞院,俄充三司開拆推官
四年,判本司,遷左司諫,充鹽鐵判官
公元991年
淳化二年契丹請和朝議疑其非實,遣國華使河朔以察之。
既至,盡得其詐以聞。
歲後賞花三館學士皆得預。
三年春國華潘太初因對,自言任兩省清官計司職,不得曲宴,願兼館職即日命並直昭文館
後二日,陪預苑宴。
三司屬官直館,自國華等始。
未幾,授刑部員外郎,歷判三司勾院,復為鹽鐵判官,又為左計判官,尋都判三勾,賜金紫,改兵部員外郎屯田郎中京東轉運使,徙陝西路
舊制,川、陝官奉緡,悉支鐵錢資用多乏,國華奏增其數。
都官郎中,入判大理寺,改職方郎中
詳定失中,命梁顥代之。
河陽潞州轉運使言其善綏輯供億幹辦,詔獎之。
公元1011年
景德中,假秘書監使契丹,又為江南巡撫,入權開封府判官
真宗朝陵魏咸信曹州召入扈從,命國華權州事。
俄改太常少卿出知泉州
大中祥符初,遷右諫議大夫
四年代還,至建州,卒於傳舍,年五十五。
賜其子充出身
國華儀觀,性純直,有時譽。
子:琚、璩、琦,並進士及第
琦相英宗神宗,自有傳。

何蒙

公元980年
何蒙字叔昭洪州人
少精《春秋左氏傳》。
李煜時,舉進士不第,因獻書言事,署錄事參軍
入宋,授洺州推官
太平興國五年,調遂寧
太宗親征契丹還,作詩以獻。
召見賞歎,授右讚善大夫三遷水部員外郎通判廬州
時郡中火廨舍榷務俱盡。
民器,貸鄰郡曲米為酒,既而增倍
部使上其狀,詔賚緡錢獎之。
稍遷司門
巡撫使潘慎修薦其材敏,驛召,因面對,訪以江、淮茶法條奏利害稱旨賜緋魚及錢十萬。
後二日復對,又上淮南酒榷便宜,特改庫部復賜錢二十萬,因命至淮右提總其事,自是歲有羨利
使還,知溫州,未行,留提舉在京諸司庫務
外任復命溫州
舉人不當,削一官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復前資,因上言請開淮南鹽禁
卞袞楊允恭輩方以禁鹽為便,共排抑之,出知梧州
頃之,改水部郎中,上所著《兵機要類》十卷
審官擬知漢陽軍,及引對,改知鄂州
大中祥符初,轉庫部
四年,加太府少卿
未幾知太平州,又知袁州
州民多采金,建議請以代租稅
上曰:“若此則農廢業矣。
不許
俄徙濠州
六年上表謝事,授光祿少卿致仕,命未下,卒,年七十七。

慎知禮

慎知禮衢州信安人
父溫其,有詞學,仕錢俶,終元帥府判官
知禮好學,年十八,獻書,署校書郎
未幾,命為掌書記
公元978年
宋初,介子惟濟入覲,歸,署營田副使
太平興國三年,從歸朝,授鴻臚卿
歷知陳州興元府
知禮母年八十餘,居宛丘懇求歸養
退處十年縉紳稱其孝。
母服除,表請納祿
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致仕
知禮自幼白首,歲讀《五經》,周而後止。
開卷,必正衣危坐未嘗少懈焉。
咸平初卒,年七十一。
從吉

從吉

公元997年
從吉字慶之錢俶之婿也。
元帥府長史
歸宋,子將作少監
會擇朝士有望者補少列,改太子右庶子
真宗升儲,換衛尉少卿
真宗即位,復為右庶子,遷詹事
從吉自歸朝,居散秩幾三十年,頗以文酒自娛士大夫多與之遊。
景德初上言領事務,判刑部
留意法律條上便宜天下所奏成案率多糾駁,取本司積負犯人告身鬻之,以市什器
大中祥符初改授衛尉卿糾察在京刑獄,拜右諫議大夫判吏部銓
初,選人試判藉地而坐,從吉公錢莞席給之。
臨事敏速勤心公家所至務察,多請對陳事,上謂其無隱
公元983年
八年,改給事中、權知開封府
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則誤,太緩則滯,惟須酌中耳。
請屬一無所受。
才數月,有咸平縣民張斌妻盧氏,訴侄質被酒詬悖
張素豪族,質本養子,而證左明白,質賄於吏。
從吉大理寺丞銳時督運石塘河,往來咸平,為請於縣,斷復質劉姓,第令盧同居。
質洎盧迭為訟,縣聞於府。
從吉戶曹參軍呂楷就縣推問
盧之從叔虢略昭一賂白金三百兩於楷,楷久不決。
盧兄文質又納錢七十萬於從吉長子大理寺丞鈞,鈞以其事白從吉,而隱其所受。
盧又詣府列訴,即下其事右軍巡院
昭一兄澄嘗以手書錢惟演,云寄語從吉,事逮鈞、銳,請緩之。
從吉疑懼,密請付御史臺
即詔御史王奇直史館梁固鞫之。
獄成,從吉坐削給事勒停惟演翰林學士,楷、鈞免官配隸衡、郢州,銳、文質皆削一官,澄、昭一並決杖配隸
公元1019年
高清者,庫部郎中士宏之子景德中進士宰相寇準以弟之女妻之。
寇氏卒,故相李沆家復婿之。
子官以賄聞,頗恃姻援驕縱被服公侯家,以是欺蠹小民
太康縣民有詣府訴家產者,清納其賄,時已罷任,即逃居他所。
銳嘗就清貸白金七十兩,清以多納賄賂,事將敗,求以為助。
時方鞫盧氏獄,從吉請對,發其事,欲以自解
逮清等繫獄,命比部員外郎劉宗吉、御史江仲甫劾之。
枉法當死,特杖脊黥面,配沙門島;銳又削衛尉寺丞
從吉坐首露在已發,當贖銅,特削諫議大夫
天禧三年,起為衛尉卿
明年,判登聞鼓院
坐與寇準親善,以光祿卿致仕
未幾卒,年七十。
從吉喜為詩,時有警語
兼工醫術
子孫登仕者甚眾,第進士升朝朱紱者數人。
家富於財,尤能治生,多作負販僦賃以至棺櫝於市。
又善為饌具分遺權要
晚年進趨彌篤,以至於敗,物論鄙之。
子鏞,金部度支員外郎秘閣校理
鍇,太常博士

評論

論曰:八政之首食貨,以國家經費不可一日而無也。
然生之有道而用之有節,則存乎其人焉爾
張鑒將命西蜀處製得宜庶乎與行權者也。
子輿裁損經製索湘議罷鬻許驤謹守儒行知禮篤信經學國華不辱君命,皆有足稱者焉。
太初自謂達性命之蘊,而卒流於釋、老之歸,文寶久任邊郡,而不免生事蒙黜,劉綜著勞朔、易而短於經術從吉勤於公務而疏於訓子,固未得為盡善也。
自餘諸子之翰潔白之操,卞袞仁恕之道,冕之棄其城守坦之疏於輔導,則君子所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