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作者 脫脫

張宏

張宏字巨卿青州益都人
高祖茂昭,唐易、定節度使
曾祖玄,易州刺史
祖持,蒲城
父峭,業《春秋》,一舉不第退居丘園後唐天成中,以賢帥後,補協律郎,至平利
公元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舉進士,為將作監丞通判宣州
太子中允直史館,遷著作郎賜緋魚,預修《太平御覽》,歷左拾遺
六年,出為峽路轉運副使,就加左補闕、會省副使,知遂州,以勤幹聞,入為度支員外郎
雍熙中呂蒙正李至張齊賢王沔薦其文行,改主客郎中史館修撰
數日,以本官樞密直學士賜金紫。
太宗召對便殿,謂曰:「成都重地,卿為朕鎮之。
」因厚賜以遣。
鄭州,促召歸闕,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
太宗親試禮部不合格貢士,令樞密院給牒,因謂曰:「朕自御極以來,親擇群材,大者棟梁,小者為榱桷,卿與呂蒙正皆中朕選,大臣頗有沮議
非朕獨斷豈能及此乎?
頓首謝。
公元991年
河朔用兵居位無所建白御史中丞趙昌言多言邊事,乃以昌言副樞密,中丞,兩更其任。
端拱初,改工部侍郎,再為樞密副使
淳化二年,以吏部侍郎罷,俄判吏部銓,權知開封府
太宗御便殿慮囚,以府獄多壅,詔劾其官屬頓首請罪,乃釋之。
真宗尹京奉朝請
至道初出知潞州
二年,就轉右丞
真宗即位,加工部尚書
咸平初還朝知審官院通進銀臺封駁司
二年真宗以上封者眾,慮其稽留,命王旦知登聞鼓院,再掌吏部選。
四年,卒,年六十三。
廢朝,贈右僕射,命中使蒞葬事。
錄其子可久大理評事可道太祝,可度奉禮郎
循謹守位,不求赫赫之譽,歷踐通顯未嘗敗事
可久至虞部員外郎可道國子博士,可度太子中舍

趙昌言

趙昌言字仲謨汾州孝義人
父叡,從事使府太宗開封,選為雍丘、太康二縣令,後終安、申觀察判官
公元978年
昌言少有大志趙逢高錫寇準稱許之。
太平興國三年,舉進士文思甚敏,有聲場屋,為貢部首薦
廷試日,太宗見其辭氣俊辯,又睹其父名,謂左右曰:「是嘗為東畿宰,朕之生辰必獻百韻為壽,善訓其子,亦為可嘉也。
」擢置甲科,為將作監丞通判鄂州
右拾遺直史館賜緋魚。
選為荊湖轉運副使,遷右補闕,會省副職,改知青州
入拜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
雍熙初,加屯田郎中
明年同知貢舉,俄出知天雄軍。
曹彬崔彥進米信失律岐溝昌言觀察支使鄭蒙上疏,請誅等。
優詔褒答召拜御史中丞
太宗金明池,特召預焉。
憲官從宴,自昌言始也。
河朔用兵,樞密副使張宏循默守位昌言條上邊事太宗即以昌言左諫議大夫,代宏為樞密副使,遷工部侍郎
鹽鐵副使陳象輿昌言善,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昌言同年右正言梁顥嘗在大名幕下
四人者,日夕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有傭書翟潁,性險誕,與狎,為作大言之辭,使潁上之,為潁改姓名馬周以為唐馬周復出也。
其言多毀時政自薦大臣,及歷舉數十人公輔器,期昌言內應
陳王開封,廉知以聞,詔捕潁繫獄,鞠之,盡得其狀。
昌言坐貶崇信軍節度行軍司馬,潁仗脊黥面,流海島禁錮終身
公元991年
初,太宗厚遇昌言垂欲相之。
趙普勳舊復入,惡昌言剛戾,乃相呂蒙正
才數月,會有潁獄,昌言樹黨,再勸太宗誅之,太宗特寬焉。
淳化二年,起昌言蔡州逾年召拜右諫議大夫
或議馳鹽禁,以省轉漕
昌言江淮兩浙制置茶鹽使,昌言極言非便,太宗不納,趣昌言往。
昌言固執如初
即以戶部副使雷有終代之,卒以無利而罷。
昌言復知天雄軍,賜錢二百萬。
大河貫府境,豪民芻茭圖利誘奸潛穴堤防,歲仍決溢
昌言知之。
一日,堤吏告急,命徑取豪家廥積給用自是無敢姦利者。
澶州河決,流入御河漲溢府城昌言府兵負土增堤,數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進。
昌言怒曰:「府城將墊,人民且溺,汝輩厚祿,欲坐觀耶?
敢不從命者斬。
」眾股慄赴役,不浹旬城完。
太宗手詔褒諭之,召拜給事中參知政事,俾乘疾置以入,即赴中書
京城連雨昌言請出廄馬分牧外郡
或以盛秋備敵,馬不可闕。
昌言曰:「塞下積水,敵必不至
太宗從之。
未幾王小波李順構亂於蜀,議遣大臣撫慰
昌言請發兵,無使滋蔓廷論未決
會嘉、眉連陷,始命王繼恩等分進討
昌言攝祭太廟宿齋中,因召對福殿,復贊兵計,遂遣使繼恩戰。
繼恩御眾寡術,餘寇未殄,握兵留成都,士無鬥志郡縣復有陷者。
太宗意頗厭兵,召昌言謂曰:「西川本自一國太祖平之訖今三十年矣。
昌言知意,即前指攻取之策。
太宗喜,命昌言為川峽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
昌言懇辭敦諭不許,賜精鎧、良馬白金五千兩,別賜手劄數幅,皆討賊方略
繼恩以下,並受節度
既行,有奏昌言無嗣,鼻折山根頗有反相不宜遣握兵入
旬日,召宰相北苑門曰:「昨令昌言,朕思之有所未便
且蜀賊小醜昌言大臣未易前進
且令駐鳳翔,止遣內侍衛紹欽手書指揮軍事,亦可濟也。
詔書追及,昌言已至鳳州,留候館百餘日。
賊平,改戶部侍郎罷政事,知鳳翔府
延三州
公元997年
真宗即位,遷兵部侍郎、知陝州,表求還京,不許
未幾,移知永興軍
咸平三年,與呂蒙正寇準同召,以本官御史中丞知審官院
有言資官不宜親民昌言手疏,以才不才在人,豈以寒進世家為限,遂罷其議。
工部尚書,仍兼中丞
先時,多遣臺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議請準故事,令左右巡使分領之。
知審刑院趙安仁判大理寺韓國華斷獄失中解職昌言上言:「詳斷官宜加慎擇,自今議刑不當,嚴示懲罰,授以遠官,若有罪被問不即引伏者,許令追攝
天下大辟斷訖,皆錄款聞奏,付刑部詳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
開封府未嘗奏案,或斷獄有失,止罪元勘官吏知府判官推官檢法官不及責,則何以辨明枉濫表則方夏
自今外州施行
」從之。
孟州常德方訟臨津任懿以賄登第,事下御史,乃知舉王欽若受之,昌言以聞。
欽若自訴,詔刑昺覆按,坐昌言故入奪官,貶安遠行軍司馬,移武勝軍
公元1009年
景德初,拜刑部侍郎
求兼三館職,命判尚書都省
真宗澶淵,以盟津居要,增屯兵,命知河陽
歷知天雄軍府
境內有小盜,昌言榜諭能告賊者給賞牙吏遷職
樞密使王繼英以為小盜不當擅為賞格,乃詔昌言易其榜,有勞者俟朝旨
未幾,徙知鎮州,遷戶部侍郎
大中祥符二年,卒,年六十五。
吏部尚書諡曰景肅
錄其子慶嗣國子監丞賦祿終喪
侄孫允明同學究出身
昌言推獎後進,掌漕湖外時,李沆通判潭州昌言謂有臺輔之量,表聞於朝。
王旦岳州平江昌言一見,識其遠大,以女妻之,後皆為賢相
王禹偁自卑秩擢詞職,亦昌言所薦也。
昌言強力尚氣概,當官無所顧避所至威斷立名,雖屢經擯斥未嘗少自抑損
剛愎縱率,對僚吏倨慢時論以此少之。
慶嗣太子洗馬

陳恕

公元977年
陳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為縣吏折節讀書
南平禮部侍郎王明洪州儒服見,與語,大奇之,因資送預計偕。
太平興國二年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洪州鄉里辭。
澧州
澧自唐季為節鎮兼領,吏多緣簿書乾沒為姦。
擿發其弊,郡中稱為強明,以吏幹聞。
召入,為右讚善大夫同判三司勾院,遷左拾遺,充度支判官
判使王仁贍廷爭本司事,仁贍屈伏,坐貶秩;擢度支員外郎,仍舊職
再遷工部郎中知大名府
契丹內寇,受詔增浚城隍,其器用取於民者不時集立擒府中大豪一人,會將吏將斬之。
宗族號訴賓佐競前請救大豪叩頭流血,請翌日集事違期甘死。
令械之以徇,民皆恐慄無敢後期者,數日功就。
契丹引去,召入為戶部郎中戶部副使,遷右諫議大夫、知澶州
驛召河北東路營田制置使
太宗諭以農戰之旨,對曰:「古者兵出於民,無寇則耕,寇至則戰。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給縣官若使之冬持兵禦寇,春執服田,萬一生變,悔無及矣。
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
行數日,果有詔,止令修城堡通導溝瀆而已營田之議遂寢。
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選事,拜鹽鐵使
有心計,釐去宿弊太宗深器之,親題殿柱曰「真鹽陳恕」。
給事中參知政事
數月,太宗言及戶部使樊知古所部不治
知古聯事情好款洽,密以語之,欲知古修舉其職。
知古訴於太宗太宗禁中語,罷守本官
出知江陵府大發群吏姦贓,坐徒、流、停、廢者甚眾,郡內惕息
公元993年
淳化四年太宗魏羽段惟一之請,分三司十道,置左右計使,以魏羽董儼分主之;召工部侍郎,充總計使,判左右計事。
左右計使分判十道事,凡議論計度並令參預
官司各建,政令互出難以經久極言其非便。
歲餘,果罷,復以鹽鐵使
太宗留意金穀,召三司吏李溥二十七人對於崇政殿,詢以計司利害
等言條目煩多不可以口占,願給筆劄以對。
太宗中黃門送詣相府,限五日條上之。
等共上七十一事,詔以四十四事付有司行之,其十九事下議可否。
知雜御史張秉中使張崇貴監議,令中書籍其事,專檢舉之,無致廢格
白金緡錢,悉補侍禁殿直,領其職。
太宗宰相曰:「條奏頗有所長
朕嘗語等,若文章稽古此輩固不可望;若錢穀利病,頗自幼至長,寢處其中,必周知根本
卿等但假以顏色,引令剖陳,必有所益
剛強,終不肯降意詢問
呂端對曰:「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寇準曰:「夫子太廟每事問,乃以貴下賤,先有司之義。」
公元994年
後數日,太宗又曰:「國家歲入財數倍於唐。
中葉以降藩鎮擅命征賦不入公家下陵上替經制隳壞
前代為得,即已致太平,豈復煩朕心慮也。
」因召等責以職事曠廢
等對曰:「今土宇庶務至繁,國用軍須所費浩瀚,又遇諸州凡有災沴,必盡蠲其租。
臣等每舉榷利朝廷必以侵民為慮,皆尼而不行
縱使耿壽昌桑弘羊復生,亦所不逮。
臣等駑力,惟盡心簿領,終不足上裨聖治
太宗曰:「卿等清而不通,專守繩墨,終不能為國家度長絜大,剖煩析滯。
只如京城倉庫主吏當改職者,簿領中壹處節目未備,即至十年五年不決以致無資給,轉徙溝壑
此卿等之過,豈不傷和氣哉?
頓首謝。
五年,賜三司錢百萬,募吏有能言本司不便者,令等量事大小,以錢賞之,錢盡更給。
公元996年
至道二年,欲倂三司命官總判
勾院磨勘理欠憑由、支收、行帳提點等司,令條列其事以聞。
奏曰:「伏以封域寖廣財穀繁多三司之中,簿牒填委朝廷設法督責尤嚴,官吏救過不暇
若為三部各設主司,擇才非難辦事亦易。
事辦過鮮,不撓上心,此亦一時良策也。
勾院磨勘兩司,出於舊制關防之要,莫加於此
理欠憑由二司,雖非舊設,自理欠失序憑由散落,故設二司令典掌。
綱目咸具,制置有倫逋欠無失理之名,憑由流散之弊,實亦要切不可廢除
兩司並委一官,方及判官一員之事。
主轄支收司,先因從京支度財貨轉輸外地,此除彼附,照驗稽滯,若京城得賢主史,使居此司,專行檢轄,凡支撥官物便給除破文憑,卻於所司簿記錄,催到收附文記,即乃勾銷簿書取捷之門,亦為允當
其行帳司近日權置,了絕舊帳帳目告盡,司額自除
提點司中旨特置,提振三司廢怠之事,固非有司敢得擬議也。
」詔三司憑由理欠司宜令為一處命官兼判。
應諸道逋負官物,令三司逐部理約,理欠司但總其所逋之數糾督之。
餘悉從奏。
將立茶法,召茶商數十人,俾各條利害閱之第為三等,語副使大初曰:「吾觀下等滅裂無取
上等取利太深,此可行於商賈,不可行於朝廷
中等公私皆濟,吾裁損之,可以經久
於是始為三法行之,貨財流通
公元1016年
峽路諸州,承孟氏舊政,賦稅輕重不均閬州稅錢千八百為一絹果州六百為一絹
前後登聞鼓陳訴二十年,詔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
轉運副使張曄年少氣銳,會受詔按覆即便宜行之。
擅改法,計果州一歲上供絹萬餘,坐削一任免。
公元997年
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誚讓
斂板踧縮,退至殿壁負立,若無所容。
俟意稍解復進,愨執前奏,終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從之。
禮部侍郎
真宗即位,加戶部,命條具中外錢穀以聞。
久不進,屢趣之,曰:「陛下富於春秋,若知府充實,恐生侈心,臣是以敢進
真宗嘉之
公元999年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轉運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知通進銀臺封駁司審官院
上言:「封駁之任,實給事中之職,隸於左曹
雖別建官局,不可失其故號
請以門下封駁事銀臺司
」從之。
五年知貢舉
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貢士悉被黜退
又援貢舉非其人之條,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為首,及廷試糊名考校,曾復得甲科時議稱之。
每自歎曰:「吾得名世才也,不愧知人矣。」
事母孝,母亡,哀慕過甚不食葷茹,遂至羸瘠
起復視事,遷尚書左丞、權知開封府
已病,猶勉強親職,數月增劇,表求館殿之職,獲奉以濟其貧。
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聽卿去。
是時寇準樞密使即薦以自代,遂以三司使集賢學士判院事
即檢尋前後改革興立之事,類以為冊,及以所出榜,別用新板,躬至第請判押
不讓,一一押之,自是計使無不循其舊貫
李諮三司使,始改茶法規模漸革矣。
帝重,詔太醫診療
百日有司請停奉,不許未幾,卒,年五十九。
將卒,口占遺奏約束後事送終之具,無不周悉
真宗悼惜廢朝,贈吏部尚書
錄其子執中太常寺太祝執古奉禮郎
頗涉史傳多識典故精於吏理深刻少恩,人不敢干以私。
前後利柄十餘年,強力幹事胥吏畏服,有稱職之譽。
善談論,聽者忘倦
不喜釋氏,嘗請廢譯經院,辭甚激切真宗曰:「三教之興,其來已久,前代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論可也。」
性吝,怒子私用錢。
寢疾上言不率教導,多與非類遊,常習武藝,願出為外州軍校
真宗曰:「戎校管鎮兵,非丞郎家子弟所蒞也。
以為滁州司馬
卒,召復舊官,後竟以賄敗。
執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別有執古虞部員外郎執方執禮,並太子中舍

魏羽

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
少能屬文上書李煜,署弘文館校書郎
時建當塗縣雄遠軍,以判官
宋師渡江出其境,城降太祖擢為太子中舍,仍舊職
金陵平,入朝出知興州
公元981年
太平興國初,知棣州,改京兆府
六年,受詔詣瀛州覆軍市租,得隱漏萬計
上言:「本州錄事參軍郭震十年未代;河間崔能前任即墨未滿遷秩
有司調選失平,疏遠何由聞達請罪典司,以肅欺弊
上賜褒諭
覆命,遷太常博士、知宋州,又徙閬州,就改膳部員外郎
丁外艱起復蒞事,入判大理寺
度支戶部判官召拜曹郎中
上疏言三司職官頗眾,願省其半,可以責成,仍條列利病凡二十事。
下有詳議,皆以為便。
鹽鐵判官
北邊多警,朝議耕戰之術,以河北東路營田副使,改兩浙轉運使,遷兵部郎中
公元993年
淳化初,選為秘書少監逾月,遷左諫議大夫,俄拜度支使,改鹽鐵使
四年,倂三部一司,以判三司
先是三司簿領堆積,吏緣為姦,雖嘗更立新制,未為適中
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縣十道兩京左右計,各署判官領之。
」制三司使二員,以左計使董儼右計使中分諸道以隸焉。
未久,以非便罷,守本官出知滑州
丁內艱起復,加給事中,徙潭州遣使諭旨
真宗即位,遷工部侍郎,連徙揚二州召權知開封府
車駕北巡判留司三司,再為戶部度支使
公元1001年
咸平四年,以疾解職,拜禮部侍郎
謝日,召升便殿從容問諭,勉以醫藥
月餘卒,年五十八。
涉獵史傳好言事。
淳化中許王暴薨,或有宮府舊事上聞者。
太宗怒,追捕僚吏,將窮究之。
乘間上言曰:「漢戾太子竊弄父兵,當時言者以其罪當笞耳。
許王之過,未甚於是。
太宗嘉納之,繇是劾者皆獲輕典
建議有唐以來凡制詔皆經門下省審,有非便者許其封駁,請遵故事,擇名臣專領其職,迄今不廢
強力吏幹,尤小心謹事。
太宗嘗謂左右曰:「羽有心計,亦明吏道,但無執守,與物推移耳。
劇職十年,始逾四十,鬚鬢盡白,亦可憐也。
」羽出入計司凡十八年,習知金穀之事,然頗傷煩急不達大體
公元1005年
景德二年長子玠卒,其妻自陳家貧無祿,上憫之。
次子校書郎瓘為奉禮郎,後為殿中丞;琰為太子中舍
平仲天禧三年同進士出身
公元990年
同時劉式者,亦久居計司,剏端拱中三年磨勘之法,首以主之。

劉式

字叔度袁州人也。
李煜時,舉《三傳中第
歸宋,歷遷大理寺丞讚善大夫、監通州豐利監及主三司都磨勘司,仍賜緋
建議主轄支收司,以謹財賦出納,時以為當。
秘書丞,與陳靖使高麗
至道中,倂三勾院為一,命領之。
再轉工部員外郎賜金紫。
刑部
深究簿領之弊,江、淮間舊有橫賦逋積至多奏免之,人以為便。
然多所條奏檢校過峻,為下吏所訟,免官,卒。
真宗追錄前效,賜其子立本學究出身
次子立之,後為國子博士
立德、立禮,並進士及第,立禮為殿中丞

劉昌言

劉昌言字禹謨泉州南安人
篤學文詞靡麗
本道節度陳洪進功曹參軍,掌箋奏
洪進遣子文顯入貢,令昌言偕行太祖勞之
公元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洪進歸朝,改鎮徐州,又辟推官
五年,舉進士入格太宗科第,止授歸德軍掌書記
八年,復舉得第,遷保信武信鎮判官
宰相趙普南陽,重昌言吏幹
錢俶帥鄧,表薦之。
泰寧軍節度判官
入為左司諫、廣南安撫使
淳化初,趙普留守西京,表為通判,委以府政。
疾,屬昌言後事
卒,昌言知己經理家事
太宗以為忠於所舉,拜起居郎賜金紫、錢五十萬。
連對三日,皆至日旰。
昌言捷給詼詭能揣人主意,無不稱旨
太宗宰相曰:「昌言質狀非偉,若以貌取,失之子羽矣。
」遷工部郎中逾月,守本官,充樞密直學士,與錢若水同知審官院
二十八日,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
昌言驟用,不為時望所伏,或短其閩語難曉,太宗曰:「惟朕能曉之。
」又短其委母妻鄉里,十餘年不迎侍,別娶旁妻
太宗既寵之,詔令迎歸京師本州給錢辦裝,縣次續食
時又有光祿丞何亮果州秘書丞陳靖泉州,不迎其親。
下詔戒諭文武官,父母劍南峽路漳泉福建嶺南,皆令迎侍,敢有違者,御史臺糾舉以聞。
昌言自以登擢非次,懼人傾奪
會誅凶人趙讚昌言素善,前在河南保任之,心不自安
太宗言及近侍有與交者,昌言蹶然出位頓首死罪
太宗慰勉之,然自此惡其為人
給事中罷,出知襄州
上言:「水旱民輸愆期
舊制六月開倉,臣令先一月所在縣驛輸納以便民。
獲盜當部送闕下,臣恐吏柔懦不能制,再亡命配隸軍籍
二事臣從便宜不如詔書,慮讒慝因而浸潤,願陛下察之。
太宗下詔責其不循舊章斂怨於民,自今背棄詔條譴責不復恕。
公元996年
至道二年,徙知荊南府
真宗即位,就拜工部侍郎
咸平二年,卒,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
子有方,比部員外郎有政虞部員外郎

張洎

公元999年
張洎滁州全椒人
曾祖旼,澄城
祖蘊,泗上轉運巡官
父煦,滁州司法掾。
少有俊才博通墳典
江南進士解褐上元
李景長子弘冀卒,有司諡武宣以為世子之禮,但當問安視膳不宜以「武」為稱,旋命改諡,擢監察御史
自以論事稱旨,遂肆彈擊無所忌,大臣遊簡言等嫉之。
會景遷國豫章,留煜居守,即薦為煜記室不得從。
未幾卒,煜嗣。
工部員外郎、試知制誥滿歲,為禮部員外郎知制誥
中書舍人清輝殿學士參預機密恩寵第一
舊字師黯改字偕仁
清輝殿在後苑中,煜寵,不欲離左右授職內殿中外之務一以諮之。
兄弟宴飲作妓樂,獨得預。
為建大第宮城東北隅,及賜書萬餘卷
煜嘗至其第,召見妻子賜予甚厚。
尤好建議,每上言未即行,必稱疾,煜手劄慰諭之,始復視事。
王師圍城逾年城危甚,勸煜勿降,每引符命云:「玄象無變,金湯之固,未易取也。
北軍旦夕當自引退。
苟一不虞,即臣當先死。
既而城陷妻子橐裝自便門入止宮中,紿光政使陳喬同升閣,欲與俱死。
自經氣絕下見煜曰:「臣與喬同樞務,國亡當俱死。
又念主在,誰能為主白其事,不死,將有以報也。」
公元976年
歸朝太祖召責之曰:「汝教煜不降,使至今日。
」因出帛書示之,乃圍城草詔,召上江救兵蠟丸書也。
頓首請罪曰:「實臣所為也。
吠非其主,此其一爾,他尚多有。
得死,臣之分也。
辭色不變
上奇之,貸其死,謂曰:「卿大有膽,不加卿罪。
今之事我,無替昔日之忠也。
」拜太子中允歲餘判刑部
太宗即位,以其文雅,選直舍人院考試諸州進士
未幾,使高麗復命,改戶部員外郎
太平興國四年出知相州
明年夏,徙貝州
是冬,又知相州
部內不治轉運使田錫言其狀,代還
求見廷辯,上以其儒生不責吏事,詔不問
令以本官知譯經院,遷兵部員外郎、禮、戶二部郎中
雍熙二年同知貢舉
端拱初契丹寇邊,詔群臣言事
上奏,以練兵聚穀,分屯塞下,來則備禦,去則勿追為要略
錢俶薨,太常定諡忠懿
判考功,為覆狀,經尚書省集議
虞部郎中張佖奏駁曰:「按考功覆狀一句云『亢龍無悔』,實非臣子言者
錢俶生長島夷,夙為荒服未嘗略居尊位,終是藩臣,故名不可稱龍,位不可為亢。
其『亢龍無悔四字,請改正
」事下中書,以詰
對狀曰:「竊以故秦國王德茂勳,格於天壤,處崇高富貴,絕纖介譏嫌
太常禮院稽其功行,定茲嘉諡考功詳覆之際,率遵至公,故其議狀云:『茲所謂受寵若驚,居亢無悔者也』。
謹按《易·乾》之九三云:『君子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王弼注云:『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履重剛之險,因時而惕,不失其幾,可以無咎
下卦之極,愈於上九之亢。
』《易例》云:『初九元士,九二為大夫,九三為諸侯
』《正義》云:『《易》之本理,以體為君臣。
九三居下體之極,是人臣之體也。
其免亢龍之咎者,是人臣之極,可以慎守免禍
故云免亢極之禍也。
』《漢書·梁商傳》贊云:『地居亢滿,而能以謹厚自終。
』楊植《許由碑》云:『錙銖九有,亢極一夫
杜鴻漸《讓元帥表》云:『祿位亢極,過逾涯量
盧杞郭子儀碑》云:『居亢無悔,其心益降。
』李翰《書霍光傳》云:『有伊、周負荷之明,無九三亢極之悔。
張說祁國公碑》云:『一無目牛之全,一無亢龍之悔也。
』況考功狀內止稱云『受寵若驚,居亢無悔』,即本無亢龍無悔』之語。
斯蓋張佖擅改公奏,罔冒天聰
請以元狀看詳反坐其人,以懲奸妄
」俄下詔曰:「張洎援引故實,皆有依據
張佖學識甚淺,敷陳失實,尚示矜容,免其黜降,可罰一月俸。」
未幾選為太僕少卿同知京朝官考課,拜右諫議大夫判大理寺
又充史館修撰判集賢院事
淳化中上令史館修撰楊徽之四人修正入閣舊圖,同奏詔,因討論故事,獨草奏以聞。
又言:
「按舊史中書門下御史臺三署,謂侍從供奉之官
起居日侍從官先入殿庭東西立定,俟正班入,一時起居
侍從東西列拜,甚失北面朝謁之儀。
請準舊儀侍從先入起居,行畢,分侍立丹墀之下,謂之『蛾眉班』。
然後宰相率正班入起居雅合於禮。

臣又聞古之王者,躬勤庶務,其臨朝疏數,視政事繁簡
唐初五日一朝,景雲初,始修貞觀故事
天寶兵興之後四方多故肅宗而下,咸隻日臨朝雙日不坐
隻日或遇陰霪盛暑大寒泥濘,亦放百官起居
雙日宰相奏事,即特開延召對
夷蠻入貢勳臣歸朝,亦特開紫宸殿引見
陛下自臨大寶,十有五年,未嘗一日雞鳴而起,聽天下之政,雖剛健不息,固天德常然,而遊焉息焉,亦聖人謨訓
君父焦勞於上,臣子緘默於下,不能大體以爭,則忠良之心,有所不至矣。

欲望陛下依前舊規隻日視朝雙日不坐
隻日大寒盛暑陰霪泥濘,亦放百官起居,其雙日崇德崇政兩殿召對宰臣
常參官以下非時蠻夷入貢勳臣歸朝,亦特開上閤引見,並請準前代故事處分

奏入不報
時上令以《儒行篇》刻於版,印賜近臣新第舉人
得之上表稱謝上覽嘉之
翌日,謂宰相曰:「群臣上章獻文,朕無不再三省覽
張洎一表援引古今,甚不可得
可召至中書宣諭朕意。
」數月,擢拜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
上顧謂近臣曰:「學士之職,清要貴重非他可比,朕常恨不得為之。
故事,赴上日設燕教坊雜戲進,久罷其事。
至是,令盡設之,仍詔樞密直學士呂端劉昌言知制誥柴成務預會,時以為榮。
判吏部銓
引對選人,上顧之近臣曰:「張洎富有文藝至今苦學江東士人之冠也。
錢若水同在禁林,甚被寵顧
劉昌言驟擢樞要人望甚輕,董儼方掌財賦欲以計傾之。
楊徽之錢熙嘗言若水旦夕當大用
以語昌言昌言曰:「參政柄。
若水後進年少豈遽及此
」時翰林小吏諮事在側,昌言聞之,即對小吏盡述言,令告
修飭邊幅以固恩寵,疑徽之以構飛語中己,遂白於上。
上怒,召昌言質之,以徽之鎮安行軍司馬罷職通判朗州
皇子王元傑改封吳王,行揚州潤州大都督府長史,領淮南鎮江兩軍節制
草制,因上疏議曰:「謹按前史皇子封王,以郡為國,置傅相內史中尉等,佐王為治。
自漢、魏以降,所封之王始之國朝廷卿大夫臨郡,即稱內史行郡事。
東晉永和、泰元之際,有琅邪王會稽王臨川王,故謝靈運王羲之等為會稽臨川內史,即其事也。
唐有天下,以揚、益、潞、幽、荊五郡大都督,署長史司馬上佐,即前代內史之類也。
大都督之號,非親王不授;其揚、益等郡,或有親王遙領朝廷命大臣臨郡者,即皆長史副大使知節度事也。
臣請質之前代,段文昌出鎮揚州,云『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載義幽州,云『盧龍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即其例也。
益王以揚、潤二郡建社為吳國王,居大都督之任,又己正領節度事,豈宜卻加長史之號,乃是國王自為上佐矣。
若或朝廷且以長史拜受,其加銜內又無副大使、知節度使之目,倘或他日別命守將,俾臨本郡,即不知以何名目而授除也。
草制之夕,便欲上陳,慮奏報往反,有妨明日宣降。
茲事有關國體,況吳王未領恩命尚可改正,乞付中書門下商議施行
宰相制命已行,難於追改
洎又上表論列呂蒙正言:「越王福州長史,今吳王獨為大都督,居越王之上,非便。
上令異日除授,並改正之。
至明年,上郊覃慶,遂改焉
奉詔與李至、范杲張佖同修國史,又判史館
博涉經史,多知典故
每上有著述,或賜近臣詩什,洎必上表援引經傳,以將順其意。
上因賜詩褒美,有「翰長老儒臣」之句。
蘇易簡同在翰林,尤不協,及易簡參知政事,洎多攻其失。
既而易簡罷,即以洎為給事中參知政事,與寇準同列
先是知吏部選事,洎掌考功,為吏部官屬
年少新進氣銳,思欲老儒附己以自大
夙夜坐曹視事,每冠帶出入省門,揖而退,不交一談
益重焉,因延與語。
捷給持論,多為規畫心伏乃兄事之,極口談洎於上。
上欲進用,又知其在江左日多讒毀良善李煜潘佑,洎嘗預謀心疑之。
翰林待詔尹熙古、吳江東人,洎嘗善待之。
上一夕召熙古侍書禁中因問得罪故。
熙古忿諫說直耳,非洎謀也。
自是洗然,遂加擢用,蓋推挽之也。
既同秉政,奉愈謹,政事一決無所參預
專修時政記甘言善柔而已
後因奏事異同復忌之。
公元996年
至道二年五月四方館使曹璨河西馳騎入奏邊事,言繼遷率萬餘眾靈州
上詔宰相呂端知樞密院事趙鎔等各以所見畫策即日具奏來上。
呂端相率長春殿見上,言曰:「臣等若各述所見,則非詢謀僉同之議,望許其為一狀,陳其利害
」洎越次奏曰:「備位輔弼,上有所詢問,反緘默不言深失訏謨之體。
曰:「洎欲有言不過揣摩陛下意耳,必無鯁切之理。
」上默然
翌日,洎上疏賈捐之珠崖事,願棄靈武以省關西饋運
上嘗有此意,既而悔之,洎果迎合,覽奏不悅
既以疏付洎,謂之曰:「卿所陳,朕不曉一句
」洎惶恐而退。
上召同知樞密院事向敏中等謂曰:「張洎上言,果為呂端所料,朕已還其疏矣。」
議事稱旨恐懼,欲自固權位
上已嫉準專恣恩寵衰替
一旦罷免,因奏事大言寇準退後誹謗
色變不敢自辯。
由是大怒旬日罷。
未幾在告,滿百日力疾請對,方拜,踣於上前左右掖起之。
明日上章求解職,優詔不允
後月餘,改刑部侍郎,罷知政事
奉詔嗚咽,疾遂亟,十餘日卒,年六十四。
刑部尚書,以其二子皆為京官
風儀灑落文采清麗博覽道釋書,兼通禪寂虛無之理。
終日清談亹亹可聽
險詖,好攻人之短。
李煜歸朝,貧甚,猶丐索之。
白金摐面器與尚未滿意
時潘慎脩記室慎脩,素與慎脩善,自是亦稍疏之。
子仲雅好蒱博飲宴切諫之,仲㝢謝過
後數月,人有言仲㝢蒱博如故遂與之絕。
及仲㝢死郢州,葬京師亦不赴吊
張佖議事不協,遂為讐隙,始以從父禮事既而不拜
尤善內官,在翰林日,引唐故事,奏內供奉官藍敏政為學士使,內侍裴愈副之。
上覽奏,謂曰:「此唐室弊政,朕安可踵此覆轍,卿言過也。
慚而退。
鄙吝,雖親戚無所霑,及江表故舊,亦罕登其門。
素與徐鉉厚善後因議事相忤,遂絕交
手寫文章訪求其筆劄,藏篋笥甚於珍玩
文集五十卷行於世。
安期,至國子博士方回,後為虞部員外郎
方回懷玉王欽若婿,賜進士及第大理寺丞秘書校理

李惟清

李惟清字直臣下邑人
仲行,為章丘簿,因徙家焉。
惟清開寶中,以三史解褐涪陵
蜀民淫祀,病不療治,聽於巫覡惟清大巫笞之,民以為及禍
他日又加箠焉,民知不神
然後教以醫藥,稍變風俗。
時遣宦官督輸造船木,縱恣不法惟清奏殺之,由是知名
秩滿,遷大理寺丞
公元978年
太平興國三年,遷為荊湖北路轉運判官
五年,改左讚善大夫,充轉運副使,升正使,就改監察御史兼總南路
入奏事,太宗問曰:「荊湖累年豐稔,又無徭役民間蘇否?
惟清曰:「臣見官鹽斤為錢六十四,民以三數價,方可買一斤
」乃詔斤減十錢
京西轉運使,入為度支判官,改主客員外郎
公元986年
雍熙三年大舉幽州惟清以為兵食未豐,不可輕動
朝廷業已興師,奏入不報
判度支許仲宣建議鹽法,以賣鹽歲課賦於鄉村,與戶稅均納。
惟清奉詔荊湖諸路詳定奏言以鹽配民非便,遂罷。
使還,上又問民間苦樂不均事,惟清言:「前在荊湖,民市清酒務官轉鬻者,斗給耗二升,今三司給一升,民多他圖,而歲課甚減。
」詔復其舊。
未幾,出為京東轉運使
會募丁壯義軍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
三上疏諫,繇是獨選河北,而餘路悉罷。
屯田郎中度支副使
公元992年
端拱初,遷右諫議大夫,歷戶部使,改度支使
遣使河朔治方田,大發兵。
惟清盛春妨農,懇求罷廢
太宗曰:「兵夫已發矣。
止令完治邊城而已
淳化三年,遷給事中,充鹽鐵使,遂以帳式奏御
太宗曰:「費用若此民力何以堪?
如可減省即便裁度
惟清曰:「比開寶軍興之際,其數倍多,蓋以將帥未得其人,邊事未寧屯兵至廣也。
臣聞漢有衛青霍去病,唐有郭子儀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如此邊事息而支用減矣。
望慎擢將帥,以有威名者俾安邊塞,庶節費用
上言:「彼一時,此一時也。
今之西北變詐,與古不同
選用將帥,亦須深體今之幾宜
韓、彭雖古之名將,以彼時之見,制今之敵,亦恐不能成功
縱得人,未可便如古委之。
此乃機事,卿所未知也。」
公元996年
淮南榷貨務賣岳,斤為錢百五十。
主吏言陳惡者二十六萬六千餘斤,惟清擅減斤五十錢,不以聞。
滁、泗、濠、楚州漣水軍亦以岳陳惡,減價市之。
計虧錢萬四千餘貫,為勾院吏守仁所發,左授衛尉少卿,黜判官李琯為本曹員外郎,賜守仁錢十五萬。
出知廣州
至道初,就拜右諫議大夫
太宗聞其廉平,詔獎之。
二年,徙廣南東西路都轉運使,尋召拜給事中
逾月同知樞密院事
公元997年
惟清倜儻自任,有鉤距
臨事峻刻所至強幹
然以俗吏進,無人望。
才數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復除御史中丞
既去樞要怫鬱尤甚肆情彈擊
咸平元年
卒,年五十六,贈戶部尚書
公元1003年
子永錫,蔭至光祿寺丞
涉學屬辭尚氣少檢,喜交結
馮拯王濟皇甫選多與之遊,日聚舉子於家,談議時政
真宗將幸河朔,永錫猶服父喪上章大言,列詆近臣,自謂有致太平滅敵之術。
戶部判官,因對,袖表以獻,又自薦揚。
真宗駐蹕大名,召赴行在試策不中,貶瀧水縣主簿
南劍州團練副使,俄復光祿寺丞
六年,又坐交遊非類,監和州商稅後至右讚善大夫
次子永德,至殿中丞
論曰:張宏樞副,當用兵之際,循默備位趙昌言御史中丞,屢上書言兵,乃兩易之。
中丞可使循默者居之乎?
失政矣。
昌言李沆,器王旦陳恕取士王曾,舉代得寇準;皆可謂知人之明
然趙好獎拔,而頗樹黨與,終以取敗;陳典貢舉,務黜南士,以避嫌疑,皆非君子所為也。
昌言尚氣敢言宋人能吏之首,庶足稱矣。
劉昌言趙普之遇,身後經理其家;然委親鄉里十年而不迎侍厚薄失措,又何取乎?
張洎初勸李煜勿降,既而不能死之,「犬吠非主」之對,徒以辯舌僥幸得免。
厥後揣摩百端讒毀正直利口之士,鮮不為反覆小人也。
李惟清臺端,恨失政柄,恣情鷙擊
舊史稱為俗吏,又奚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