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数量或序号

宋史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作者 脫脫
禁軍
熙寧以後之制
騎軍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二。
殿直左右班四。
散員左右班四。
指揮左右班四。
都頭左右班二。
祗候左右班二。
公元1087年
金槍班左右二,元祐二年六月密院言:「元豐七年承旨傳宣密院殿前指揮使左右槍手可各以五分爲額,餘悉改充弓箭手
切詳先爲在京馬軍全廢槍手,其諸班槍手有闕,無人揀填,遂有此宣旨
近因殿前馬步軍司奏,諸在京馬軍復置一分槍手諸班槍手依舊教閱
」詔:「元豐七年宣旨,更不施行。」
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總十一。
中興後,東凡五班,西凡三班
公元1076年
散直左右四。
熙甯九年,並南散直隸北散直
中興後,名招箭班散直
公元1072年
外殿直一。
熙寧五年廢。
銀槍班左右班二。
中興置。
茶酒舊班中興置。
茶酒新班中興置。
鈞容直國初一班
中興因之,後廢
已上爲諸班
捧日左射、𨧱直、弩手、左第五軍,總三十五。
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
熙寧五年捧日三十三並爲二十二,廢弩手左射,餘留二十九。
第一十月,以左射天武
二年,廢左射、𨧱直。
八月,廢第五軍,雍丘第二南京第一改爲新立驍捷
九月,詔勿改,惟闕勿補,俟其少廢並。
公元1078年
歸明渤海二。
京師
元豐元年,撥填拱聖一,餘撥隸驍騎右四。
公元1073年
拱聖二十一。
京師
熙寧六年,並爲十六,廢左射
中興後,副指揮一員
公元1069年
吐渾五。
治平中,並爲二。
熙寧二年,並爲一。
元豐元年廢。
中興後,屬步軍
公元1073年
驍騎二十二。
京師
熙寧六年,並爲十四,廢弩手、上驍騎
元豐元年,撥在京驍騎第一神勇
公元1070年
驍勝十。
熙寧三年廢。
公元1069年
寧朔十。
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滑、河陽河陰各一。
熙寧二年,並爲七。
元豐元年,在京第二第三並撥隸第一
公元1070年
龍猛八。
熙寧三年,並爲六。
公元1069年
飛猛一。
熙寧二年廢。
公元1076年
契丹直三。
咸平、棣昌、壽各二。
熙寧九年廢。
公元1069年
神騎十八。
雍丘十三,咸平五。
熙寧二年,並爲十。
中興後,副指揮一員
公元1078年
步鬥六。
尉氏太康各一,蔡四。
元豐元年尉氏太康各一、蔡州二皆撥隸步軍司虎翼
十一月蔡州改爲新立驍捷,其第二充擒戎第四,等四,尉氏三、太康四第四充擒戎第五太康元豐元年尉氏第三第一太康第二驍雄
二年尉氏一勿填闕。
公元1073年
吐渾直三。
太原二,潞一。
熙寧六年,廢潞州一。
一年,廢太原二。
元豐二年太原潞州各一,勿填闕。
中興步軍
安慶直四。
太原一,潞三。
熙寧六年皆廢。
公元1070年
三部落一。
太原
熙寧三年廢。
清朔四。
西京二,潁昌、汝各一。
公元1078年
擒戎五。
西京潁昌各二,汝一。
元豐元年蔡州置二。
公元1067年
驍雄舊六,治平四年並爲四。
咸平、陳各二。
熙甯初,以驍猛第四改充一。
元豐六年咸平尉氏各一,闕勿補。
馬軍行司新軍目:
選鋒中興置。
神策選鋒軍、左翼軍、右翼軍、摧鋒軍、游奕軍、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護聖馬步軍中興置。
步軍
龍直左右二。
御龍骨朵子直左右二。
御龍弓箭直五。
御龍弩直五。
中興左右班二。
公元1069年
天武寬衣、𨧱直、左射,總三十四。
京師三十三,咸平一。
熙寧二年,並三十三爲二十三。
九年,廢左射
元豐元年,並陳留七軍第一咸平第五第一
十月,廢寬衣天武
二年,廢第五軍,咸平第一雄武弩手
九月,詔勿改,惟闕弗填。
四年,廢𨧱直。
紹聖元年十一月引進副使宋球言:「自立殿前司以來
寬衣武一指揮充駕出禁衛圍子常守在內諸門,熙寧中廢並,禁圍只差天武皇城諸門更不差人
乞復置寬衣指揮;或不欲添置,乞將天武本軍內以一指揮寬衣天武
」詔:禁圍子合用天武人兵,令殿前司今後選定四十已上、有行止無過犯、不系新招揀到人充,選填
公元1073年
神勇上神勇二十一。
京師
熙寧六年,並爲十四,廢上神勇。
孝宗初,改爲護聖軍。
公元1076年
廣勇四十三,每十爲一軍
京師五,陳留二十二,咸平東明太康胙城南京各二,襄邑陽武、鄆各一,滑三。
熙寧九年,在京增置一。
元祐二年八月,詔在京置左第三第一、右第三第一
公元1070年
神射五。
陳留三,雍丘二。
熙寧三年廢。
公元1069年
龍騎二十,分三軍
京師四,尉氏雍丘咸平、鄭各二,南京、蔡、河陽、棣、單、宿、白波各一。
熙寧二年,並爲十三。
熙寧二年,在京第七隸第九。
公元1078年
雄勇八。
咸平三,鄆二,潁昌、鄭、滑各一。
元豐元年,並咸平第二第三第一鄆州第五隸第四,改曰雄威,並管城第七,白馬第八潁昌一闕勿補。
二年咸平一闕勿補。
公元1070年
宣威上下二。
咸平襄邑各一。
熙寧三年,以咸平一隸廣捷,以襄邑一隸威猛四年廢。
廣捷五十六。
陳留八,咸平六,雍丘四,襄邑尉氏潁昌各三,太康扶溝南京、亳、河陽、潁、寧陵各二,陳五,鄭、滑、曹、鄧、蔡、廣濟穀熟永城襄城、萊各一。
熙寧三年亳州一併廣勇永城縣一併亳州
元豐元年,並管城第四十隸本縣雄勇第七,並白馬縣第二十五隸本縣雄勇第八
公元1067年
廣德並揀中廣德,總十。
咸平尉氏陽武河陽、滄、鞏、白波各一,西京三。
治平四年,並十四爲八。
熙寧六年,廢揀中廣德尉氏揀中廣德第一陽武第二改爲廣德
雄威十。
考城襄邑陳留各一,南京四,陳三。
治平四年,並十、三爲十。
元豐元年,以南京第八分隸第三、第四、第七。
二年襄邑二闕勿補。
勝捷威勝、威捷建炎初置,隸殿前司
全捷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自勝以下九軍,並中興後置
侍衛司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一人
馬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一人步軍亦如之。
馬步軍都虞候以上,其員全闕,即馬軍步軍都指揮使等各兼領其務。
馬步軍有龍衛神衛右四廂都指揮使龍衛神衛左右廂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指揮使副指揮使,余如殿前司之制。
其所騎步軍之額如左。
騎軍
公元1069年
員僚左右四。
京師二,恩、冀各一。
熙甯二年,並左直爲一,須人少撥隸如其軍省。
五年,廢恩、冀州左右直弗補。
六年,撥隸龍衛
元豐三年廢。
公元1068年
龍衛並𨧱直、左射帶甲剩員四十四。
京師三十八,雍丘尉氏河陽並揀中各一,澶二。
熙甯元年,以澶州四軍第四隸第三,共並爲一。
九年陳留帶甲剩員二爲一。
熙甯元年澶州河陽尉氏就糧四並隸別指揮
六年,三十九並爲二十。
八年,置帶甲剩員二。
十年,廢亳州一。
元豐元年陳留帶甲剩員闕勿補。
二年五月,廢𨧱直、左射
八月,廢第十軍
十月南京十軍第一新立驍捷左三
六年,廢帶甲剩員
中興,二十。
公元1072年
忠猛一。
定。
熙寧五年廢。
散員一。
定。
熙寧五年廢。
公元1068年
驍捷二十六。
尉氏新立及揀中各一,恩十四,冀十。
熙甯元年,廢帶甲剩員
三年,廢揀中。
五年瀛州三撥隸本州雲翼冀州十、恩州十四各並爲五,莫州二並爲一。
十年,並冀、恩驍捷各五各爲四。
元豐元年太康新立驍捷一。
公元1069年
雲騎十五。
京師十一,陳留南京各一,鞏縣二。
熙寧二年,並十五爲十。
三年第一至十二並爲七。
七月第八撥隸第一第二
八年,置帶甲剩員一。
元豐二年闕,選雲捷第二補之
十月雍丘帶甲剩員第一改爲橫塞第十。
中興,七。
公元1068年
武騎二十一。
京師雍丘各六,尉氏三,陳留考城咸平各一,西京二。
熙甯元年,廢咸平帶甲剩員剩員
二年,並二十作十五。
八年,置帶甲剩員一。
九年,以雍丘帶甲剩員一隸雲騎帶甲剩員,共爲一。
十二月,在京四並爲三,尉氏二並爲一,考城一分雍丘寧朔,在京二並爲一。
十年,廢帶甲剩員
元豐元年,並帶甲剩員亳州第一
中興,三。
公元1072年
驍銳四。
莫三,冀一。
熙甯五年莫州三並爲二,冀州第三虛其闕,以存者補捷。
六年七月莫州第一第二冀州第三並改驍捷是月廢。
公元1073年
歸明神武馬一。
尉氏
熙寧六年,改新立驍捷七月,廢。
公元1069年
飛捷四。
雍丘
熙寧二年,並爲二。
元豐元年廢。
公元1068年
驍武左右二十。
北京七,真定三,定六,相、懷、洛、邢各一。
熙甯元年,廢帶甲剩員
二年北京七並爲五。
五年真定府三並爲二,定州六並爲四,邢州雲翼一須人少並爲一。
北京五並爲四,定州四須人少並爲三。
元豐七年,以忠猛一分驍武第七、第八、第九。
公元1079年
廣銳總四十四。
太原、代、並各三,汾五,石、嵐、岢嵐各二,、潞、慈、絳、澤、隰、憲、寧化威勝平定火山各一,涇、原、鄜各二,、渭、環、邠、寧各一。
元豐二年嵐州各一,闕勿補。
三年涇州以下一補上一闕。
五年,置蘭州二。
中興,二十三。
公元1072年
雲翼左右廂左三十四,右二十二,總五十六。
真定、雄、瀛、深、趙、永寧各三,定、冀各六,保五,滄、北平永靜順安保定各二,莫、邢、霸各一,廣信安肅各四。
熙寧五年,並滄州二爲一,冀州六爲三,真定府三爲一,趙州三爲二,定州六爲四,順安軍二爲一,永寧軍三爲二,北平軍二須其闕並爲一,安肅軍第一分隸第三深州三爲二,保州一分隸他軍。
十年莫州第十三分隸驍捷真定府第八分隸驍武定州四須其闕並爲三,安肅軍三須其闕並爲二,廣信軍四並爲三。
元祐元年桂州二仍不廢
中興,三十三。
有馬勁勇七。
太原二,代、嵐各一,磁三。
熙寧五年,磁三並爲一。
中興,五。
公元1073年
騎捷五。
瀛三,莫二
熙寧六年廢。
公元1072年
廳子七。
定二,相五。
熙寧五年並相廳子五爲三,定廳子馬二爲一。
六年相州廳子三並改廳子馬。
十年相州廳子第三分隸驍武廳子馬。
中興,四。
公元1073年
驍駿一。
太原
熙寧六年廢。
公元1072年
無敵六。
定、北平各二,安肅廣信各一。
熙甯五年北平二須人少並爲一,撥隸雲翼三;廣信軍一撥雲翼
忠銳一。
廣信
熙寧五年廢。
威邊二。
定、保各一。
熙寧五年廢。
克勝二。
潞。
飛騎二。
麟。
威遠二。
府。
克戎二。
並。
清塞一。
延安
熙寧五年廢。
公元1073年
武清一。
熙寧六年廢。
公元1072年
萬捷七。
相、翼、趙各二,滄一。
熙甯五年,冀二並爲一,以隸雲翼;相二須人少並爲一。
中興,七。
雲捷十二。
尉氏咸平西京北京、澶各二,汝、懷各一。
橫塞七。
雍丘咸平考城襄邑寧陵各一,衛二。
有馬安塞一。
熙寧五年廢。
公元1070年
蕃落八十三。
環五,延、慶各四,秦並外砦十七,原、渭並外砦各十二,德順外砦七,鎮戎外砦十二,鳳翔、涇並外砦、儀、保安各二,隴一。
熙寧三年,並外砦九爲七。
八月涇原路新砦所減蕃落隸在州蕃落定額三萬二千人
五年隴州添置馬軍蕃落一。
九年,並陝西土蕃渭州八爲六,原州秦州各五爲四。
元豐四年環州下蕃落未排定指揮,並爲禁軍
五年六月葭蘆砦主乞置一。
紹聖四年,詔:陝路增置馬軍十,各五百人爲額,於永興河中鳳翔、同、華各置二。
元符元年,詔:涇原路新築西安州馬軍一,天都臨羌砦各置馬軍一。
六月,詔永興軍等路創置指揮
二年定邊城增置馬軍二,烏龍川北嶺新砦各置馬軍一。
崇寧五年新築安邊城,置馬軍一。
公元1073年
并州騎射一。
熙寧六年太原騎射第一改克戎。
元豐七年成都府馬軍騎射一。
中興後無。
公元1070年
有馬雄略三。
廣、、邕各一。
熙寧三年,廣、、邕有馬雄略闕勿補,十年,以邕州住營兩指揮闕額桂州依舊置。
紹聖元年沅州增置有馬一。
元符元年正月,詔荊湖南路江南東路增置有馬一。
中興,二。
公元1104年
崇捷崇寧三年,詔於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開封府創置馬步五萬人,計一百七指揮
馬軍三十五,步軍七十二,合三萬六千人
馬軍以崇捷、崇銳爲名,步軍崇武崇威爲名。
崇寧三年,見上。
以上二軍中興後無。
清澗騎射二。
員僚剩員直以罪謫降者充立。
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以上七軍,並中興後置
步軍
公元1069年
神衛水軍總三十一。
京師
熙寧二年,並三十一爲三十。
三年廢水軍。
元豐二年,廢第九、第十,南京第一雄武弩手
中興,四十六。
虎翼九十六。
京師九十,並水軍一,襄邑東明、單各一,長葛二。
熙甯二年,除水軍一外,並九十五爲六十。
六年,廢上虎翼
元豐四年,詔改差殿前虎翼右一指揮爲李親兵
奉節並上奉節五。
京師
熙寧二年殿上奉節
九月,上奉節指揮虎翼
六年十月,廢奉節
步武六。
公元1071年
武衛七十一。
南京真定、定、淄各四,北京、澶、相、邢、懷、趙、棣、洺、德、祁、通利、乾、廣濟各一,青五,鄆、徐、兗、曹、濮、沂、濟、單、萊、濰、登、淮陽、瀛、博各二,、密、滄各三。
熙寧四年,帝諭文彥博等:「京東武衛軍素號精勇得力不減陝西兵。
彥博曰:「京東之人沈鷙精悍,亦其性也。
五年,並滄三爲二,真定府各四各爲三,趙州振武一共爲一。
六年,詔岷州置一。
元豐三年河州武衛二爲一。
公元1072年
雄武雄武弩手床子弩雄武、揀中雄武飛山雄武、揀中歸明雄武,總三十四。
京十三,太原尉氏南京、鄭、汝、寧陵各二,咸平東明雍丘襄邑潁昌、曹、廣濟穀熟長葛各一。
熙寧五年,廢揀中雄武
閏七月,並床子弩雄武飛山雄武各五爲二。
六年,廢雄武
中興後,加「平海」字。
公元1070年
飛虎三。
陳留二,咸平一。
熙寧三年廢。
公元1079年
神銳二十六。
太原六,潞、晉各三,澤、汾、隰、平定各二,代、絳、沂、、邢、威勝各一。
元豐二年潞州三,闕勿補。
公元1072年
振武八十一。
北京、澶、相、衛、霸、莫、祁、棣、趙、濱、洺、保安永寧通利安肅、儀各一。
真定、瀛、保、恩、邢、深、博、永甯乾甯、慶、涇各二,延六,邠、隴各七,鄜、寧各五,磁四,滄、原各三。
熙寧五年瀛州二爲一,滄州三爲二,真定府二爲一,邢州二以一分武衛神銳鎮武磁州四爲三。
元豐三年鄜州四爲三,邠州五以一補上四指揮闕,隴州四爲三。
元祐七年,詔復置滄州第六十七、六十八。
公元1074年
來化一。
寧陵
熙寧七年廢。
公元1073年
新立弩手二。
廣濟
熙甯六年定陶縣第二軍改雄武弩手
公元1070年
懷勇三。
雍丘二,陳一。
熙寧三年廢。
公元1069年
威寧一。
潁昌
熙寧二年廢。
公元1070年
威猛上下十。
襄邑四,咸平潁昌長葛各二。
熙甯三年宣威併入
公元1071年
雄勝三。
陝、冀、濟各一。
熙寧四年,分陝府雄勝隸他軍。
中興,四。
公元1070年
歸恩左右二。
亳。
熙甯三年,左第一並右第一
六年第一改爲雄勝
公元1075年
澄海弩手二。
登。
熙寧八年廣西經略司澄海桂州,以新澄海爲名。
中興,加「水軍」字。
公元1076年
神虎二十六,永興六,鳳翔河中、忻、隰、威勝各二,太原、延、鄜、華各一,潞三。
熙甯九年秦州一,闕勿補。
公元1072年
保捷一百三十五。
永興十二,同九,秦八,河中、邠、涇各七,滑、寧、耀各六,鳳翔、延、儀、華、隴、解、乾各五,陝、原、鄜各四,成三,慶、鳳、坊、鎮戎各二,環、丹、、虢、階、慶成德順各一。
熙寧五年鳳翔府添置三。
六年添置一。
元豐三年,並同州七爲六,永興軍九爲八。
五年蘭州步軍二。
紹聖四年蘭州金城關步軍四。
元符元年新築西安州,置步軍一,天都臨羌砦各置步軍一;又詔于河北路大名府二十二州軍共創置馬步軍,步軍二十九指揮保捷爲名。
二年定邊城步軍一。
崇甯五年安邊城步軍一。
中興後,增置一。
公元1096年
捉生二。
延。
紹聖三年,環、慶州各置一。
公元1073年
清邊弩手四十三。
太原九,秦五,涇四,河中、隴各三,永興、代、潞、晉各二,慶、渭、環、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
熙寧六年,並鳳翔四爲三。
八年,吉陽並宣毅一來隸。
九年秦州四爲三。
元豐三年,以河中清邊弩手將兵一隸本府保捷清邊弩手
制勝九。
永興、華各二,鳳翔、耀、同、乾、解各一。
撥華一隸本州保捷制勝奉天一補其縣保捷闕。
中興後增一。
定功十。
永興、慶、原、渭、涇、儀、鄜、延、鎮戎各一。
青澗二。
中興後隸騎軍
平海二。
登。
公元1070年
建威一。
熙寧三年廢。
公元1076年
效忠二十七。
陳留三,太康尉氏襄邑河陽、曹、合流各二,咸平、鄭、亳、衛、潁昌、單、澶、磁、廣濟河陰甯陵白波各一。
熙寧九年,磁、衛各一,須人少與武衛並爲一。
公元1069年
效忠七。
南京六,寧陵一。
熙甯二年南京六並隸上三
三年十二月南京三並爲二。
公元1070年
宣毅一百七十四。
京東西河北河東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九路
京東路南京、鄆、徐、曹、齊各二,青、兗、密、濮、沂、單、濟、淄、萊、濰、登、淮陽廣濟各一。
京西路西京、滑、潁昌河陽、襄、鄭、潁、蔡、汝、隨、信陽各一,鄧二。
河北路真定、德、棣、博、邢、祁、恩、磁、深、定、洺、濱、通利永靜乾甯永寧各一。
河東路太原、汾各六,晉四,澤、絳、石、代各三,潞、嵐、忻、威勝平定各二,慈、隰、憲、寧化各一。
淮南路:揚、亳各二,廬、宿、壽、楚、真、泗、蘄、海、舒、泰、濠、和、光、黃、通、無爲高郵漣水各一。
江南路江甯、江、洪、虔、吉、撫、袁、筠、建昌南安各一。
兩浙路:杭二,越、蘇、明、湖、婺、潤、溫、衢、常、處、秀各一。
荊湖路:潭、全、鼎各二,荊南、邵、衡、永、郴、道、安、鄂、岳、澧、復、峽、歸、辰、荊門漢陽桂陽各一。
福建路:二,福、泉、南劍、漳、汀、邵武興化各一。
熙寧三年,宿、揚、廬、壽、楚、真、泗、泰一併隸教閱忠節,各爲一。
蘄、海、舒、濠、和、光、黃、通、無爲高郵漣水一闕弗補。
十二月京東路三十三並爲十三,荊湖南路道永衡各一、潭二撥隸威果,全二、邵一撥雄略,郴、桂陽各一不充額,荊南一撥隸威果,鼎二、澧岳安復鄂各一皆改教忠節荊門漢陽、歸、峽各一不充額,江南東路江寧江南西路虔各一撥隸威果、雄略,洪、吉、撫、建昌一皆改教忠節,筠、袁、南安各一不充額,福建路福一隸威果,建二並爲一改威果,兩浙路二、越蘇潤各一皆改威果,湖、婺、溫、衢、常、處,秀各一不充額。
熙寧五年,恩一、乾寧永靜真定邢洺磁定祁深永甯一闕弗補。
八年吉鄉宣毅一隸清邊弩手,潞復置一。
九年,定、邢、深、祁、磁、永寧永靜乾寧一皆效忠
元豐元年,博二撥隸他州軍。
宣毅床子弩炮手一。
岢嵐
熙寧三年廢。
建安二。
府、嵐各一。
公元1121年
威果二十五。
荊南江甯、杭、揚、廬、潭各三,洪、越、福各二,虔一。
宣和三年嚴州增置一。
公元1073年
效順一。
襄邑
熙寧六年,改雄武
揀中雄勇一。
襄邑
懷順一。
霸。
歸聖一。
雍丘
熙寧六年,改雄武
順聖一。
鞏。
中興已後無。
懷恩三。
荊南二,鄂一。
中懷愛一
寧陵
熙寧六年廢。
公元1070年
勇捷左右二十六。
襄邑北京、澶、、壽、汝、曹、宿各二,咸平西京南京、亳、寧陵、虹、河陰、鞏、長葛韋城各一。
熙寧三年,並十隸九,右十二並右二
元豐二年汝州各置土兵一。
威武上下總十三。
西京河陽、鄭、鄆、澶、滑、濮、通利、鞏、河陰永城各一,曹二。
熙寧三年,廢下威武
九年,澶一隸效忠勇捷
公元1074年
靜戎弩手四。
河陽、澶、衛、通利各一。
熙寧七年廢。
公元1073年
平塞弩手並揀中平塞、新立平塞,總四。
咸平、亳、河陰白波各一。
熙寧六年,廢弩手新立、揀中平塞,亳平塞弩手白波新立平塞咸平中平塞並改下威武
忠勇三。
成都
寧遠八。
戎三,遂、梓、嘉、雅、江安各一。
熙寧六年瀘州增置一。
公元1070年
忠節並川忠節教閱忠節,總六十。
雍丘襄邑寧陵各三,陳留咸平東明、亳、河陰永城各二,南京五,太康陽武潁昌江寧、揚、廬、宿、壽、楚、真、泗、泰、滁、岳、澧、池、、信、太平、饒、宣、洪、虔、吉、臨江興國廣濟南康廣德長葛各一,合流四。
熙寧三年亳州第十四並勇捷,川忠節一併忠節
十二月添置八。
五年蔡州置一。
神威上下十三。
陳留三,潁昌、鞏各二,雍丘考城咸平河陽廣濟白波各一。
公元1082年
歸遠十六。
潁昌、亳、壽、宿、鄧、襄、鼎各一,荊南、澧、潭、洪各二。
元豐五年成州置一。
公元1070年
雄略二十五。
荊南五,潭四,鼎、澧各三,廣、辰、各二,許、全、邵各一。
熙寧三年,衡增置一,吉增置三百人及置部軍雄略一。
崇甯三年荊湖南路置四。
公元1072年
招收十七。
保四,霸、信安各三,定、軍城砦各二,廣信安肅順安各一。
熙寧五年,霸、信安各二並爲一,定二爲一,安肅一、保二分振武招收
八年,忻以保甲替罷揀充下禁軍
壯勇七。
耀、解、滑各二,潁昌一。
公元1070年
橋道並川橋道十八。
襄邑咸平陽武各二,陳留東明尉氏太康西京河陽、濮、鄆、鞏、河陰白波寧陵各一。
熙寧三年,鄆川橋道橋道,隸順化
清塞十二。
曹二,鄭、鄆、滑、通利、鞏、河陰白波汜水各一,長葛二。
公元1104年
崇武崇寧三年,置步軍京東西河東北
崇威崇三年,置步軍京東西河東北
公元1092年
敢勇元祐七年,詔河東陝西路帥府敢勇,以百人爲額。
宣和四年,詔越州到敢三百人,撥充兩浙提刑司捉殺差使
公元1162年
靖安崇甯元年,詔荊湖北路添置禁軍指揮,以靖安爲名,隸侍衛步軍司
公元1104年
廣固崇寧三年,詔添置廣固兵四指揮,以備京城工役
政和五年,詔于四指揮增置五百人入額,自今更勿差客軍
公元1116年
通濟政和六年,詔增置通濟兵士二千人牽挽御前綱運
崇武至此六軍中興後無。
公元1125年
清衛宣和七年,減清衛等軍,令步軍司撥填一般軍分
刀牌手崇甯中立
廣西桂州
勁勇壯武靜江勁勇以下三軍舊隸廂軍
中興後,隸侍衛步軍
振華五百人一軍
安遠奉先園四。
武寧威勇忠果雄節必勝六。
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自振以下十三軍,並中興後立。
御前忠佐將校並與建隆以來制同。
散員班一。
馬直指揮一。
公元1071年
步直指揮一。
熙甯四年馬步二直並廢,撥隸殿前步軍司虎翼,其有馬者補雲騎
公元1069年
備軍一千九百六十人
熙寧二年,罷九百六十人
皇城司
公元1115年
親從官指揮四。
政和五年創置第五指揮,以七百人爲額。
公元1082年
親事官指揮三。
元豐五年增置一,守奉景靈宮
政和五年西京內官一,以五百五十人爲額。
增置內園司一,以五百一十人爲額。
入內院子五百人
中興後,二百人
快行長行中興後置一百人
司圊三人
曹司中興置,三十人
公元1067年
將兵者,熙寧更制也。
先是太祖藩鎮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
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於驕惰
淳化至道以來持循益謹,雖無復難制之患,而更戍交錯旁午道路
議者以爲徒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緩急恐不可恃
神宗即位,乃部分諸路將兵,總隸禁旅,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士,平居知有訓厲而無番戍之勞,有事而後遣焉,庶不爲無用矣。
公元1074年
熙寧七年,始詔總開封府畿、京東西河北路分置將、副。
河北始,自第一以下共十七將,在河北四路;自第十八將以下七將,在府畿;自第二十五將以下九將,在京東;自第三十四將以下四將,在京西,凡三十有七。
鄜延環慶涇原秦鳳熙河自列將焉。
鄜延者九,在涇原者十一,在環慶者八,在秦鳳者五,在熙河者九,凡四十有二。
八年,又詔增置馬軍十三指揮分爲京東、西兩路
又募教閱忠果指揮,在京西,額各五百人,其六在唐、鄧,其四在蔡、汝。
公元1079年
元豐二年,又增置土兵勇捷指揮京西,額各四百人唐州方城爲右第十一,汝州襄城爲左第十二。
馬軍十三指揮忠果土軍共十二指揮
四年,又詔團結諸軍亦如京畿之法,共十三將:自淮南始,東路第一西路第二兩浙西路第三東路爲第四,江南東路第五西路第六荊湖北路爲第七,南路潭州第八永州應援廣西爲第九,福建路爲第十,廣南東路爲第十一,西路桂州爲第十二,邕州爲第十三。
天下爲九十二將,而鄜延五路有漢弓箭手,亦各附諸將而分隸焉。
凡諸路將各置一人東南三千人以下唯置單將
凡將、副皆選內殿崇班以上、嘗曆戰陳親民者充,且詔監司奏舉。
又各以所將兵多寡,置部將隊將押隊使臣各有差。
又置訓練官次諸將佐
春秋都試,擇武力士凡千人十人,皆以名聞,而待旨解發,其願留鄉里者勿強遣。
將兵之法也。
公元1083年
六年熙河路經略制置李憲言:「本路雖有九將之名,其實數目多闕,緩急不給驅使
又蕃,漢雜爲一軍嗜好言語不同部分居止悉皆不便,今未出戰,其害已多,非李靖所謂蕃、漢自爲一法之意。
若將本路九將並爲五軍,各定立軍將、副及都、同總領兵將,使正兵合漢弓箭手自爲一軍,其蕃兵各自一軍
臨敵之際,首用蕃兵,繼以漢兵,必有成效,兼可減並將、副及部隊將員,於事爲便。
」詔從之。
公元1086年
元祐元年司馬光言:「近歲災傷盜賊頗多州郡全無武備
長吏侍衛單寡禁旅盡屬將官,多與州郡爭衡長吏勢力遠出其下。
萬一有李順、王倫、王均、王則之寇乘間竊發攻陷郡縣豈不朝廷憂!
祖宗以來諸軍少曾在營,常分出戍
蓋欲使之勞筋骨,知艱難,輕去其家,習知山川險阻也。
自置以來,惟是全將起發然後將官偕行,其餘常在本營飲食嬉游養成驕惰歲月滋久不可復用
又每將下各有部隊將訓練官一二十人,而諸州又自有總管鈐轄都監監押設官重復,虛破廩祿。
知兵皆知其非。
臣愚,欲乞盡罷諸路將官,其禁軍各委本州長吏總管鈐轄都監監押等,如未置將已前,使州郡平居武備有餘,然後緩急可責以守死。」
諫議大夫孫覺以爲言,於是陝西河東、廣南將兵不出戍他路,其餘河北近裏一將更赴河東,而諸路逐將與不隸將之兵並更互出戍,稍省諸路鈐轄都監員,仍以將官兼州都監職事,卒不能盡罷將、副,如等言。
其年八月樞密院言,近邊州軍及邊使經由道路,而減本處兵官非是
於是邊州人使經由道路將官仍不兼都監
至紹聖間樞密院言:「往時軍士犯法將官專決遣,故事無留滯。
自州縣官軍事以來,動多牽制不得自裁
欲仍依舊法,及諸軍除轉排補,並隸將司,州縣無得輒預。
其非屯駐所在,當俟將、副巡曆決之,餘委訓練官行焉。
」詔從之。
至是,州縣一無關預,兵愈驕,無復可用矣。
公元1098年
元符元年章楶又請增置涇原第十二將。
公元1119年
宣和元年,詔非救護水火收捕奸細妖人而輒差將兵者,坐之。
後三年,知婺州楊應誠言:「諸路屯戍,當隸守臣兵民之任一,然後號令不二
不然,將驕卒橫,侵漁細民氣壓州郡,有不勝憂者
於是自今令隸守臣
無何,復詔曰:「將兵將官條教,除前隸守臣指揮
其後,江、浙盜起,攻陷州邑東南將兵望風逃潰無復能戰。
事平,童貫奏言:「東南三將,類皆孱弱,全不知戰,虛費糧廩,驕隋自恣
平時主領占差營私大半習工藝。
遂致寇盜橫行,毒流一方,重費經畫
今事平之後,當添將增兵鎮遏綏馭
南人怯弱,素失訓練,終不堪戰。
今欲於內郡別置三將並隨京畿將分接續排置,使陝西更互戍守
庶幾東南得實戰之士,于計爲便。
」詔從之。
其後南渡諸屯大軍即舊將兵之類,而其駐紮之所則異於前矣。
今摭建炎以後將兵列于屯駐大軍之次,而建炎水軍附見焉。
建炎後諸屯大軍武鋒、精銳敢勇、鎮淮、強勇雄勝武定江都振武、泰熙振武忠勇游奕淮陰前軍副司左右軍、移戍左軍
淮東滁州雄勝、安淮、青平雄邊
淮東泰州鎮江左軍
淮西廬州強勇前軍強勇右軍武定游奕忠義雄邊全年
淮西濠州武定選鋒軍、武定後軍使效威勝遊擊義士諸軍定遠武定
淮西安豐軍武定前軍武定右軍、防城戍軍、四色軍。
淮西無爲軍巢縣:池司右軍
淮西黃州雄關飛虎軍。
臨安府屯駐諸軍雄節、威果、全捷龍騎、歸遠。
金州駐紮都統司兵。
成都路安撫副司駐紮兵。
四川大制司帳前飛捷軍。
利州制司諸軍
金州忠義軍
閬州制司諸軍
潼川府制帳踏白軍
隆慶屯駐游奕軍。
潼川安撫司忠定軍。
夔州節制司軍
興元節制軍利州都統司兵。
四川制司帳前信義兩軍
公元1167年
興元都統司屯駐合州軍、沔州乾道三年三百人
沿江水軍建炎置。
公元1165年
明州水軍紹興置。
乾道元年二千人,分左、右兩將
公元1171年
福州荻蘆、延祥砦紹興置,百五十人
乾道七年添招。
凡五千人
公元1167年
鎮江駐紮御前水軍乾道三年,招三百人淳熙五年增招千五百人
公元1170年
沿海水軍乾道六年置,一千人
公元1168年
潮州水軍乾道四年置,二百人
江陰水軍乾道四年置,三百人
公元1169年
廣東水軍乾道五年,增至二千人
公元1171年
平江許浦水軍乾道七年七千人淳熙五年,增五百人
公元1176年
江州水軍淳熙三年,招一千人
公元1174年
池州都統司水軍淳熙元年千人嘉定中增至三千人
公元1190年
漳州水軍紹熙元年,漳、泉共六百人
泉州水軍見上。
公元1205年
殿前澉浦水軍開禧元年一千五百人
公元1188年
鄂州都統司水軍開禧十五年
公元1221年
太平州採石駐紮御前水軍嘉定十四年五千人
建康都統司靖安水軍元隸都統司嘉定中隸御前。
馬軍行司唐灣水軍元隸馬軍行司嘉定中隸御前。
公元1169年
通州水軍乾道五年置。
公元1130年
池州清溪雁汊控海水建炎四年置,百五十人
公元1131年
兩淮水軍紹興元年置,二千人
隆興元年,詔諸州斷配海賊刺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