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一百六十九
第一百二十二 職官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職官叙遷之制)

○群臣叙遷流內流外出官文散官武散官爵勳功臣檢校官兼官試秩紹興以後階官文臣

羣臣叙遷

京官三師叙遷之制

諸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正字有出身轉大理評事無出身轉太常寺奉禮郎
內帶館職有出身,後族兩府之家轉太祝
太常寺太祝奉禮郎有出身轉諸寺、監丞無出身轉大理評事,內帶館職有出身。
大理評事有出身轉大理寺丞第一人及第著作佐郎無出身轉諸寺、監丞
內帶館職有出身。
後族兩府之家,審刑院詳議刑部詳覆詳斷檢法法直官,轉光錄寺丞
諸寺、監丞有出身轉著作佐郎無出身轉大理寺丞
內帶館職有出身。
大理款丞有出身轉殿中丞,元出身太子中舍
內帶館職有出身,或轉太子中允
後族兩府之家,審刑院詳議刑部詳覆詳斷中書堂後官,轉太子右讚善大夫
著作佐郎有出身轉秘書丞,內第一人及第太常丞無出身轉太子左讚善大夫
內帶館職有出身。
特旨秘書郎著作郎宗正丞
太子左右讚善大夫中舍洗馬(轉殿中丞
內帶館職太常丞
太子中允太常丞特旨秘書郎著作郎宗正丞
太常宗正秘書丞著作郎秘書郎(轉太常博士特旨轉左右正言監察御史
宗正丞無出身轉國子博士
殿中丞有出身轉太常博士無出身轉國子監博士
內帶館職有出身。
太常國子博士(轉後行員外郎特旨轉左右司諫殿中侍御史
左、右正言轉左右司諫,帶待制已上職轉起居舍人
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
後行員外郎(轉中行員外郎特旨起居舍人侍御史
左、右司諫(轉起居郎起居舍人,帶待制已上職轉吏部員外郎
殿中侍御史(轉侍御史
中行員外郎(轉前行員外郎
起居郎起居舍人(轉兵部員外郎,帶待制已上職轉禮部郎中
侍御史(轉同封員外郎
前行員外郎(轉後行郎中
後行郎中(轉中行郎中
中行郎中(轉前行郎中
常調員外郎者轉右曹
有出身自屯田無出身自虞部贓罪敘復人自水部轉。
水部 司門 庫部 虞部 比部 駕部 屯田 都官 職方
發運轉運使副,三司、天封府判官侍讀侍講天章閣侍講崇政殿説書開封府推官府界提點三司子司主判官大理少卿提點刑獄提點鑄錢監,諸王府翊善侍讀記室中書提點五房公事堂後官左曹
(內有出身自祠部無出身自主客堂後官膳部轉。
膳部倉部考功主客金部司祠部度支司
發運轉運使副,三司開封府判官左曹左名曹
無出身隻轉祠部度支司封有出身合轉右名曹準此
三司副使知雜修撰修起居注直舍人院,轉左名曹
工部刑部兵部
待制已上職,左右曹右名曹左名曹,仍隔一資超轉
中行郎中轉左右司郎中
戶部左司刑部度支金部倉部都官比部司門右司
禮部戶部吏部
前行郎中有出身轉太常少卿無出身轉司農少卿,內見任左曹衛尉少卿,帶待制已上職轉右諫議大夫
左、右司郎中(帶待制已上職轉諫議大夫
左司左諫議右司左諫議,帶翰林學十者,轉中書舍人
衛尉司農少卿(轉光祿少卿,帶館職光祿卿
光祿少卿轉司家卿,帶館職光祿卿
太常少卿(轉光祿卿,任三司副使修撰,取旨。
司家卿(轉少府監,帶館職光祿卿
少府監(轉衛尉卿,帶館職光祿卿
衛尉(轉光祿卿
光祿卿(轉秘書監
秘書監(轉太子賓客
中書舍人(轉禮部侍郎
諫議大夫(轉給事中
給事中(轉工部侍郎,帶翰林學士己上職轉禮部侍郎
太子賓客(轉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轉刑部侍郎兩府戶部侍郎宰相兵部侍郎
禮部侍郎(轉戶部侍郎宰相吏部侍郎
刑部侍郎(轉兵部侍郎兩府吏部侍郎宰相禮部尚書
戶部侍郎(轉吏部侍郎宰相禮部尚書
兵部侍郎(轉右丞兩府左丞宰相禮部尚書
吏部侍郎(轉左丞宰相禮部尚書
左、右丞(轉工部尚書兩府禮部尚書
工部尚尚書(轉禮部尚書兩府刑部尚書
禮部尚書(轉刑部尚書兩府戶部尚書
刑部尚書(轉戶部尚書兩府兵部尚書
戶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兩府吏部尚書
兵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兩府太子少保宰相右仆射
吏部尚書(轉太子少保宰相左仆射
太子少保(轉太子少傅
右仆射(轉左仆射
太子少傅(轉太子少師
左仆射(轉司空
司空(轉司徒
太子少師(轉太子太保司徒(轉太保
太子太保(轉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轉太子太師
太子太師(轉傅太保
太保(轉太傅
太傅(轉太尉
太尉(轉太師
公元1066年
太師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
除授,則自司徒太保,自太傅太尉檢校亦如之。
治平三年翰林學士賈黯奏:「近者皇子封拜並除檢校太傅
臣按官儀自後以來,以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國朝因之。
六典》曰:『三師訓導之官也。
蓋天子之所師法
皇太子師傅名官,於義弗安,莫甚於此,蓋前世因循,失於厘正
臣愚以謂自今皇子宗室卑者除官,並不可師傅之名,隨其叙遷改授三公之官
」詔:「侯將來,因加改正
自此皇子宗室卑行,遂不除三師官。
公元961年
宋初,台、省、寺、監官猶多蒞本司,亦各有員額資考之制,各以曹署閑劇著爲月限考滿則遷,慶恩止轉階、勳、爵、邑。
建隆二年,始以右監門衛將軍魏仁滌爲右神武將軍水部員外郎朱洞爲都官員外郎監察御史李鑄殿中侍御史,以仁滌等掌麹蘖、領關征外有羨也。
自是,廢歲滿叙遷之典。
是後,多掌事於外,諸司互以他官領之,雖有正官,非別受詔亦不領本司之務。
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眾,皆無定員、無月限不計資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
時議以近職爲貴,中外又以差遣輕重焉。

武臣三班借職節度使叙遷之制

三班借職以下,亦有磨勘轉官法,緣未受真命,今不具錄。
三班借職(轉三班奉職
三班奉職(轉左班殿直
右班殿直(轉左班殿直
左班殿直(轉右侍禁右侍禁(轉右侍禁
左侍禁(轉西頭供奉官
西頭供奉官(轉東頭供奉官
東頭供奉官(轉內殿崇班
內殿崇班(轉內殿承製
內殿承製(製轉供備庫使,有戰功禮賓副使特旨西染院西京作坊副使,有戰功,並謂曾經轉官酬獎
供備庫使(轉西京左藏庫副使,有戰功如京副使
禮賓副使(轉崇儀副使,有戰功洛苑副使
西染院副使(轉如京副使,有戰功內園副使
東染院副使(轉洛苑副使,有戰功文思副使
西染院使(轉如京使,有戰功內園使
東染院使(轉洛苑使,有戰功文思使
西京作坊使(轉文思使,有戰功莊宅使
西京左藏庫使(轉文思使,有戰功轉西莊宅使
崇儀使(轉六宅使,有戰功西作坊使
如京使(轉莊宅使,有戰功東作坊使
洛苑使(轉西作坊使,有戰功左藏庫使
內園使(轉東作坊使,有戰功內藏庫使
文思(轉左藏庫使,有戰功右騏驥使
六宅使(轉內藏庫使,有戰功左騏驥使
莊宅使(轉右騏驥使,有戰功宮苑使
西作坊使(轉左騏驥使,有戰功宮苑使
東作坊使(轉宮苑使
左藏內藏左右騏驥宮苑使(並轉皇城使
皇城使(轉遙郡刺史
凡已上使、副,除皇城東班,餘並西班
東班翰林以下十九司使、副,雖有見在官及遷轉法,並授伎術官
遙郡刺史(轉遙郡團練使特旨正刺史
遙郡團練使(轉遙郡防禦使特旨正團練使
刺史(轉團練使
團練使遙郡防禦使(轉防禦使
防禦使(轉觀察使
觀察使(轉節度觀察留後
節度觀察留後(轉節度使
節度使武臣通事舍人橫班
通事舍人(轉西上閤門副使
東上閤門副使,非特恩不遷
東、西上閤門副使(轉引進副使
引進副使(轉客省副使
客省副使(轉西上閤門使
西上閤門使(轉東上閤門使
東上閤門使(轉四方館使
四方館使(轉引進使
引進使(轉客省使
客省使
公元1034年
右內客省使閤門使謂之橫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謂之東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謂之西班,初猶有正官充者,其後但以檢校官爲之,或領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
景祐元年詔:「副使自今正使,於本額下五資遷之。
」舊無定員,慶曆四年詔:「客省引進四方館使一人,東、西上閤門使四人閤門引進客省副使六人閤門通事舍人八人
治平二年樞密院奏:「嘉祐三年詔:『非軍職當罷、橫行歲滿當遷及有戰功殊績,皆不得除正任。
當遷,則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勳、封,食邑
自降以來正任刺史以上升進之望。
今欲因知藩要州郡,或路分總管,如再經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勳、封食邑已及十年者,與遷官,至節度觀察留後止。
客省引進四方館置使三員,東、西上閤門置使四員,今並增爲六員
閤門引進客省舊制副使六員,今並增爲八員
閤門通事舍人八員,今增爲十員。
凡所增置,須見任官當遷及有闕乃補。
皇城使改官七年,如曾曆邊任、有本路監司總管五人已上共薦者,欲除遙郡刺史遙郡防禦使止。
」詔:「自今皇城宮苑副使磨勘者,各於本班使額自下五資諸司使
其自左藏庫副使上因酬獎非次改官者,聽如舊
餘皆從樞密院之請。
」初,英宗執政曰:「諸司副使轉使,當從供備庫使始,今對行升五資,太優。
於是合議條奏爲此例。

宗室率府副率侍中叙遷之制

太子右內率府副率(轉太子右監門率府率
太子右監門率府率(轉右千牛衛將軍
右千牛衛將軍(轉右監門衛大將軍
右監門衛大將軍(轉遙郡刺史
遙郡刺史(轉遙郡團練使,繼諸王後、見封國公及特旨,即轉正刺史
遙郡團練使(轉遙郡防禦使
繼諸王後、見封國公及特旨,即轉正團練使
刺史(轉團練使團練使(轉防禦使
防禦使(轉觀察使
觀察使(轉節度觀察留後
節度觀察留後(轉節度使特旨轉左、右衛上將軍
左、右衛上將軍節度使(轉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節度使侍中
節度使侍中
內臣皇城使特恩遷轉合該磨勘,並臨時用例,取旨改轉
皇城使(轉昭宣使
國朝亦有外官昭宣使者。
昭宣使(轉宣政使
宣政使(轉宣慶使
宣慶使(轉景福殿使
景福殿使(轉延福宮使
延福宮使(凡不轉昭宣上五使者,並轉遙郡

入內內侍省內臣叙遷之制

祗候班(雖有轉官法,近年遷轉之人,惟敘官者一級一官內侍省同。
北班內品(轉後苑散內品
後苑散內品(轉後苑勾當事內品
後苑勾當事內品(轉後苑內品
後苑內品(轉把門內品
把門內品(轉入內內品
入內內品(轉貼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高班內品
祗候高班內品(轉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轉祗候殿頭
祗候殿頭右係責降責降人保引。
內待班(轉黃門
黃門(轉高班
高班(轉高品
高品(轉殿頭
內侍殿頭(轉內西頭供奉官
西頭供奉官(轉內東頭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東頭供奉官已上轉官,依外官

內侍省內臣叙遷之制

祗候班後苑散內品(轉散內品
散內品(轉北班內品
北班內品(轉後苑勾當事內品
後苑勾當事內品(轉後苑內品
把門內品後苑內品(轉內品
內品(轉貼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高班內品
祗候高班內品(轉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
右係責降責降人保(亦有非賣降奏薦而除者。
入內內侍省同。
內侍班黃門(轉高班
高班(轉高品
高品(轉殿頭
殿頭(轉內西頭供奉官
西頭供奉官(轉內東頭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東頭供奉官已上轉官,依外官例。
公元1061年
右宋初以來內侍未嚐磨勘轉官唯有功乃遷。
至景祐中,詔:「內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勤勞,經十年未嚐遷者,奏聽旨。
」猶無磨勘定格也。
慶曆以後,其製漸隳。
黃門有勞至減十五年,而入仕才五七年有勞高品已上者,兩省因著十年磨勘之例,而減年復在其中
嘉祐六年樞密院始議厘革
乃詔:「內臣入仕並三十年磨勘,已磨勘者,其以勞得減年者毋得五年。」

選人京官之制

有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大理寺丞
不及七考光祿寺丞
不及五考大理評事
不及三考奉禮郎
初等職官,知令、錄,六考大理寺丞
不及六考光祿寺丞
不及三考大理評事
兩使職官,知令、錄,六考著作佐郎
不及六考大理寺丞
不及三考光祿寺丞
支、掌、防、團判官六考太子中允
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節、察判官六考太常丞不及六考太子中允
無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衛尉寺丞
不及七考大理評事
不及五考奉禮郎
不及三考,守將作監主簿
初等職官,知令、錄,六考衛尉寺丞
不及六考大理評事
不及三考奉禮郎
兩使職官,知令、錄,六考大理寺丞
不及六考衛尉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評事
支、掌、防、團判官六考著作佐郎
不及六考大理寺丞
節、察判官六考太子中允
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吏部流內銓諸色入流循資磨勘選格入流
有出身:進士明經望州、司,次畿簿、尉。
九經》入緊州判、司,望縣簿、尉。
諸科(《五經》、《三禮》、《三史》、《三傳》,今雖無此科,緣見有逐色人。
明法上州、司,緊縣簿、尉。
學究武舉班行換授,入中州、司,上縣簿、尉。
無出身:太廟齊郎(舊室長同。
入中州判、司,中縣簿、尉。
郊社齊郎、舊掌坐同。
試銜白衣銓注官,司士文學參軍長史司馬助教得正官,並班行換文資,入下州判、司,中下縣簿、尉。
三色人:
攝官入小縣簿、尉。
進納試銜,入下州判、司,中下縣簿、尉。
」授太廟齊郎,入中州、司,中縣簿、尉;流外入下縣簿、尉。
已上並許超地望注授
循資常調
判、司、簿、尉有出兩任四考無出兩任五考攝官出判、司三任七考並入錄事參軍
但有舉主四人或有合使舉主二人,並許通注縣令流外出身四任十考,入錄事參軍
內係驅使官、沿堂五院人,隻注大郡判、司,大縣簿、尉。
進納出身三任七考,曾省試下第二任五考,入下州令、錄,仍差監當
酬獎
判、司、簿、尉初任循一資入知令、錄,次任二考已上入正令、錄。
知令、錄循一資初等職官正令錄兩使職官
初等職官一資兩使職官兩資入支、掌、防、團判官三資入節、察判官
恩例
判、司、簿、尉用祖父五路桂知州安撫
知成都府梓州及川、廣轉運提刑恩例陳乞,循入試知縣,仍差監當
奏薦
判、司、簿、尉。
舉職官,有出四考、有舉主三人,移初等職官,仍差知縣
有出四考無出六考初等職官
有出六考無出七考兩使職官
縣令有出三考無出四考攝官出身六考、有舉主三人進納出身六考、有舉主四人流外出身三任七考、有舉主六人,並移縣令
內流外人錄事參軍
令、錄係舉人入,任內京官舉主二人,循兩使職官知縣
初等職官知縣舉人入,任內京官舉主二人,循兩使職官如願知縣者聽。
磨勘
判、司、簿、尉七考,知令、錄、職官六考,有京官舉主五人,內一員轉運使、副或提刑,並磨勘引見轉合京朝官
兩使職官知縣舉人入,並因舉循入,任內京官舉主二人磨勘引見轉合京官
令、錄流外出身,係舉人入,任內班行舉主三人磨勘引見改換班行
差攝長史文學兩舉進士三舉諸科特恩攝官
已上,廣南東路長史文學舉人中半差攝;西路長史文學七分舉人二分特恩攝官一分
試補
正額額外攝官並試公案,以合格名次高下差攝
內試不中不能就試者,並在試中人之下。
解發
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
如差監當監稅,即以二年一任,理兩攝,並解發赴銓
海北攝官差往海南,減一年
公罪展攝二年監當虧少課利半月奉者,添攝一任,罰一月奉者添攝兩任
流外出官
尚書省書令史都省二十四司禮部貢院吏部流內銓官誥院七選都省敕庫兵部甲庫八選,諸司驅使官都省散官十九選,貢院散官十八選:並補正名後理,或酬獎,減一等出簿、尉。
門下省(白院令史七選,畫頭、書院甲庫令史讚者八選,並補正名後理;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官後理:並出簿、尉。
中書省(白院令史七選甲庫令史八選,並補正名後理;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後理,並出簿、尉。
學士院錄事補正名後理,三年奉職
孔目官大禮,從上出一名不遇大禮七選驅使官大禮,從上三人並出簿、尉,不遇十選,並授勒留官後理。
公元1063年
御史台令史七選補正名,驅使官九選勒留官,並出簿、尉。
引讚官補正名後,遇大禮錄事參軍
試中刑罰人充主推五年奉職
書史五年,出借職
諸處取到人充主推八年借職
書史三班差使
三司三部都孔目官三年西頭供奉官;前、後行入仕三十年已上,遇大禮,從上各出二人前行奉職後行借職子司勾覆開拆五年出左、右班殿直,前、後行二人
三部衙司都押衙三年奉職,衙佐三年借職通引官行首五年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公元1061年
開封府孔目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右班殿直
知客押衙六年通引官番行七年的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支計官、勾覆官、開拆官、接押官奉職諸司行首前行借職,並遇大禮,以入仕及三十年已上者三人出職
殿前司孔目官五年右侍禁通引官行首三年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馬步軍司孔目官五年右班殿直通引官行首三年借職,並補正名後理。
入內內侍兩省(前、後行補正名後理,三年奉職
大宗正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借職
公元1062年
三班院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奉職
審官院令史勒留官後理,七年出簿、尉。
九寺府史太常大理寺七選宗正光祿太府太仆衛尉鴻臚司農寺十選驅使官十九選;宗正司楷書八選:並補正名後理,出簿、尉。
諸監都水監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奉職
少府將作監府史十選國子監八選,司天監禮生曆生選,少府將作監驅使官十九選:並補正名後理,出簿、尉。
群牧司(都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奉職
客省行首補正名後理三年勾押官五年並出奉職
承受驅使官勒留官後理,七選出簿、尉。
四方館書令史補正名後理,八選;表奏官驅使官勒留官後理,九選並出簿、尉。
閤門行首補正名後理,三年右侍禁
承受勒留官後理,七選出簿、尉。
太常禮院(禮直官自補副禮直官後,六經大禮,出西頭供奉官
禮生補正名後理,六選出簿、尉。
審刑院(充本院書令史後理,六選出簿、尉。
秘書殿中省令史楷書補正名後理,八選出簿、尉。
起居院楷書八選、驅使官十九選,並補正名後理,出薄、尉。
崇文院孔目官補正名後理,遇大禮,出奉職
三館孔目官四庫書直官八選,楷書七選,書直、書庫表奏官九選守當官十選,並授勒留官後理;楷書補正名後理:並出簿、尉。
秘閣典書楷書補正名後理,七選出簿、尉。
軍頭引見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右班殿直
皇城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奉職
內東門司押司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借職
管勾往來國信所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奉職
翰林司專知官三年界滿大將,出奉職
內藏庫專知官三年界滿,出借職
藥院押司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借職
書院待詔五年左班殿直書藝十年右班殿直,禦書祗候十五年出借職,並補正名後理。
進奏院進奏官補正名後理,十五年遇大禮無過犯,從上五人出職
有過犯經洗雪曾經決責,出借職
人數無定限。
禦廚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職
金吾街司仗司孔目官表奏勾押驅使官,並補正名後理,十九選出簿、尉。

文臣右職之制

秘書監(換防禦使
大卿、監(換團練使
秘書少監太常光祿少卿(換刺史
少卿、監(換皇城使遙郡刺史
帶職郎中(換閤門使
前行郎中(換宮苑使
中行郎中(換內藏庫使
後行郎中(換莊宅使
帶職前行員外郎前行員外郎(並換洛苑使
帶職中行員外郎起居舍人侍御史中行員外郎(並換西京作坊使
帶職後行員外郎,左、右司諫殿中侍御史後行員外郎(並換供備爲使。
已上並帶遙郡刺史
帶職博士,左、右正言監察御史(換閤門副使
太常博士(換內藏庫副使
國子博士(換左藏庫副使
太常丞(換莊宅副合,)秘書丞(換六宅副使
殿中丞著作郎(換文思副使
太子中允(換禮賓副使
太子左右讚善大夫中舍洗馬(換供備庫副使
秘書郎著作佐郎(換內殿承旨
大理寺丞(換內殿崇班
諸司監丞節度觀察判官(換東頭供奉官
大理評事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換西頭供奉官
太常寺太祝奉禮郎(換左侍禁
初等職官,知令、錄並兩使職官防禦團練判官,令、錄未及三考(換左班殿直
初等職官,知令、錄未及三考(換右班殿直
判、司、簿、尉(換三班奉職
試銜齋郎並判、司、簿、尉未及三考(換三班借職,已上京官至太常丞帶職加一資換。
右文官換右職者,除流外進納犯私罪情重並贓罪外,年四十以下並許試換右職
三班使臣補換及三年差使五年,方許試換。
已上並召京朝官使臣二人委保。
文臣待制武臣觀察使已上原換官,取旨。
紹興復修試換之令,淳熙增廣尚左尚右、待左、侍右換官之格,列而書之,以見新式。
中大夫而下文臣換官。
政和舊制則不書。
訓武郎進武校尉不曾犯贓私罪笞刑經決而願換文資者,聽召保二員,具家狀連保二本,詣登聞鼓院投進乞試。
外任人候替罷就試
文資換武者聽。
準此,即授小使臣未及三年,授進武校尉未及五年三省樞密院書令史以下使臣進武校尉若保甲及試武藝並進納、流外出身不用此令。
武臣換文資,於《易》、《詩》、《周禮》、《禮記》各專一經,仍兼《論》、《孟》;原試詩賦及依法官條試斷案、《刑統大義者,聽。
換官:尚右訓武修武郎宣教郎
侍左承直郎從義郎
文林從政郎舉職官、知縣同。
忠翊郎未滿三考成忠郎
從事修職成忠郎未滿三考保義郎
迪功郎換成節郎,未滿三考承信郎
將仕郎承信郎侍右從義郎宣義郎
秉義郎承事郎
忠訓郎承奉郎
忠翊郎承務郎
成忠郎從事郎。
保義郎修職郎
承節、承信郎迪功郎
進武校尉進義校尉將仕郎
蔭補使臣
承奉郎忠翊郎
承務郎成忠郎
文林郎保義郎
從事從政迪功通事郎換成節郎。
登仕將仁郎承信郎

文散官

文散官二十九:
開府儀同三司從一特進(正二)光祿大夫(從二)
金紫光祿大夫(正三)銀青光錄大夫(從三)正奉大夫(正四上階)
中奉大夫(正四)太中大夫(從四上階)中大夫(從四)
中散大夫(正五上朝奉大夫(正五)朝散大夫(從五上
朝請大夫(從五)朝奉郎(正六上)承直郎(正六)
奉直郎(從六上)通直郎(從六)朝請郎(正七上)
宣德郎(正七)朝散郎(從七上)宣奉郎(從七)
給事郎(正八上)承事郎(正八)承奉郎(從八上)
承務郎(從八)儒林郎(正九上登仕郎(正九)文林郎(從九上將仕郎(從九)
朝官階、勳高,遇恩加八大夫

武散官

武散官三十一:
驃騎大將軍從一輔國大將軍(正二上鎮國大將軍(正二)
冠軍大將軍(正三上懷化大將軍(正三)雲麾將軍(從三上
歸德將軍(從三)忠武將軍(正四上壯武將軍(正四)
宣威將軍(從四上明威將軍(從四)定遠將軍(正五上
寧遠將軍(正五)遊騎將軍(從五上遊擊(從五)
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從六上)
振威副尉(從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
翊麾校尉(從七上)翊麾副尉(從七)宣節校尉(正八上)
宣節副尉(正八)武校尉(從八上)武副尉(從八)
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陪戎校尉(從九上戎副(從九)
右文散官上經加一階,郎階上京朝官五階選人加一階,武散官冠軍大將軍使相節度使起復改授遊擊將軍,雖中書主事諸司吏人加授,亦無累加法,餘不常授。
上文三品上服紫,五品上服緋,九品上服綠。
元豐寄祿格》以階易官,雜取唐及國朝舊制,自開府儀同三司將仕郎,定爲二十四階,崇寧初,因刑部尚書鄧洵武請,又換選人七階
大觀初又增宣奉正奉中奉奉直等階。
政和末,又改從政修職迪功,而寄祿之格始備。
開府迪功凡三十七階。

文官新官舊官

開府儀同三司使相(謂節度使侍中中書令、或同平章事
特進,左、右仆射
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銀青光祿大夫五曹尚書
光祿大夫,左、右丞
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議大夫六曹侍郎
通奉大夫大觀新置。
通議大夫給事中
太中大夫左右諫議大夫
中大夫秘書監
中奉大夫大觀新置。
中散大夫光祿卿少府監
朝議大夫太常卿少卿,左、右司郎中
奉直大夫大觀新置。
朝請大夫前行郎中
朝散大夫中行郎中
朝奉大夫後行郎中
朝請郎前行員外郎侍御史
朝散郎中行員外郎起居舍人
朝奉郎後行員外郎,左、右司諫
承議郎,左、右正言太常國子博士
奉議郎太常秘書殿中丞
著作郎通直郎太子中允贊善大夫洗馬
宣教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元豐本宣德」,政和宣德門改。
宣義郎光祿衛尉寺、將作監丞
承事郎大理評事
承奉郎
太祝
奉禮郎承務郎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
承直郎留守節察判官
儒林郎節察掌書記支使,防、團判官
文林郎留守、節察推官,軍、監判官
從事承直至此四階,並崇寧初換。
,防、團推官監判官
從政郎崇寧通仕政和再換。
錄事參軍縣令
修職郎崇寧登仕政和再換。
知錄事參軍,知縣令
迪功郎崇寧將仕政和再換。
軍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戶主簿、尉。
公元1112年
國朝武選,自內客省閤門使、副爲橫班,自皇城供備庫使諸司正使,副爲諸司副使,自內殿承製三班借職使臣元豐未及更,政和二年,乃詔易以新名,正使大夫副使爲郎,橫班十二階使、副亦然
六年,及增置宣正、履正、協忠、翊衛親衛大夫郎,凡十階,通爲橫班
太尉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

武官新官舊官

太尉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武階之首。
通侍大夫內客省使正侍大夫延福宮使
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並政和新置。
中侍大夫景福殿使中亮大夫客省使
中衛大夫引進使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並政和增置
左武大夫東上閤門使右武大夫西上閤門使正侍郎宣正郎
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並政和增置
中亮郎客省副使
中衛郎引進副使翊衛郎拱衛郎(並政和增置
左武郎東上閤門副使
右武郎西上閤門副使武功大夫皇城使武顯大夫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使武顯大夫左藏庫東西作坊使
武節大夫莊宅、六宅文思使武略大夫內園洛苑、如京、崇儀使武經大夫西京左藏庫使
武義大夫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使武翼大夫供備庫使武功郎皇城副使武德郎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副使
武德郎左藏庫東西作坊副使武節郎莊宅、六宅文思副使武略郎內園洛苑、如京、崇儀副使
武經郎西京左藏庫副使武義郎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副使
武翼郎供備庫副使
敦武郎內殿承製修武郎內殿崇班從義郎東頭供奉官秉義郎西頭供奉官
忠訓郎左侍禁忠翊郎右侍禁成忠郎左班殿直保義郎右班殿直
承節郎三班奉職承信郎三班借職下班祗應殿侍
元豐官制定,有請易內侍官名者神宗曰:「祖宗爲此名,有深意豈可輕議?
政和二年,始遂改焉
凡十有二階
新官舊官
供奉官內東頭供奉官左侍禁西頭供奉官右侍禁殿頭左班殿直高品
右班殿直高班黃門黃門祗候侍禁祗候殿頭祗候殿直祗候高品
祗候黃門祗候高班內品內品祗候內品貼祗候內品(已上三仍舊不改
政和初,既易武階,遂改醫官之名,凡十有四階。
新官舊官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軍器庫使保和大夫西綾錦使
保安大夫榷易使翰林良醫翰林醫官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軍器庫副使保和郎西綾錦副使
保安郎榷易副使翰林醫正翰林醫官副使
公元1096年
凡除職事官,以寄祿官品之高下爲準:高一品已上爲行,下一品爲守,下二品已下爲試,品同者否。
紹聖三年戶部侍郎吳居厚言:「神宗官制,凡台、省、寺、監之制,有行、守、試三等之別。
元祐中裁減冗費,而職事官帶行者第存虛名而已,請付有司講復舊制
」從之。
四年翰林學士蔣之奇言:「所謂試,則非正官也。
尚書侍郎正官,而謂之試,失之矣。
如以其階卑,則謂之可也
臣請凡爲正官者皆改試爲守。
崇寧中吏部選人差遣,亦用資序高下分行、守、試三等
政和三年詔選人在京職事官,依品序帶行、守、試,其外任則否。
宣和以後,官高而仍舊職者謂之領,官卑而職高者謂之視,故有庶官從官從官執政執政宰相
道官視文階雲

爵一十二:
王嗣王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封爵皇子兄弟封國謂之親王
親王之子承嫡者爲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承襲特旨封國公
宗室近親封郡公
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上封公,一千戶已上封侯,七百戶已上封伯,五百戶已上封子,三百戶已上封男。
見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
嗣王開國郡公縣公不封

勳一十二:
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
右騎都尉已上,兩府武臣正任上經恩加兩轉文武朝官加一轉。
武騎尉已上,京官加一轉,朝官雖未至驍騎尉,經恩亦便加騎都尉

功臣

推忠佐理協謀同徳守正亮節翊戴賛治崇仁、保運、經邦,右賜中書樞密臣僚
宰相初加六字,餘官初加四字其次並加兩字,舊有功臣者改賜。
推忠保徳翊戴守正亮節同徳、佐運、崇仁協恭賛治宣徳純誠保節保順忠亮竭誠奉化效順順化,右賜皇子皇親文武臣僚外臣(初加四字,次加兩字
拱衛翊衛、衛聖、保順忠勇拱極䕶聖、奉慶、果毅、肅衛,右賜諸班直將士禁軍加二字,再加亦如之。

檢校官

檢校官一十九: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僕射右僕射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戸部尚書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左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太子賔客國子祭酒水部貟外郎
右皇子初授官加太尉,初授樞密使使相及曾任宰相樞密使節度使太傅,初除宣微、節度太保
宗室初除使相尚書左仆射特除換授諸司使上加工部尚書諸司副使右散騎常侍
通事舍人內殿崇班已上,初授加太子賓客副率已上並三班吏職、蕃官軍員,該恩加國子祭酒
四廂都指揮使止於司徒,諸軍都指揮使忠佐馬步都軍頭止於司空軍班都虞候忠佐副都軍頭已上止於左、右仆射諸軍指揮使止於吏部尚書
其官止,遇恩則或加階、爵、功臣

憲官

憲官四: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右通事舍人內殿崇班已上,初除加兼御史大夫
宗室副率已上,初授軍頭等,經恩加兼監察御史餘經以次遷入。

試秩

大理司直大理評事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寺監主簿助教
右幕職,初授則試秘書省校書郎,再任至兩使推官,則試大理評事
掌書記支使防禦團練判官試大理司直評事,又加則兼監察御史
亦有解褐試大理評事校書郎正字、寺監主簿助教者,謂之試銜
選集同出身例。

紹興以後階官

元豐新製以階易官,定爲二十四階。
崇寧大觀政和相繼潤色之。
紹興舉行元祐之法,分置左右文臣爲左,餘人爲右。
浮熙初,因宗室善俊建言階官並去「左」「右」字,今任子雜流,惟紐轉通直郎奉直中散大夫如故,若帶貼職,則超資
開府迪功序次於後。

文階

文階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錄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大觀新置。
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以上舊爲侍從官)中大夫中奉大夫大觀新置)中散大夫朝議大夫以上係卿、監。
奉直大夫大觀新置。
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正郎
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員外郎
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以上京官
公元1114年
四年一轉無出身人逐資轉,有出身人超資轉,至奉議並逐資轉,至朝議大夫止法,仍七年一轉
奉直中散大夫有出身人不轉
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以上崇寧新置。
從政郎修職郎迪功郎以上政和更定,並係選人用舉狀及功賞改官
通仕郎登仕郎將仕郎以上奏補出身官人

武階

武階舊有橫行正使橫行副使,有諸司正使諸司副使,有使臣
政和易以新名,正使大夫副使爲郎,橫行正、副亦然於是有郎居大夫之上。
紹興,始厘正其序。
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政和新置。
履正大夫政和新置。
協忠大夫政和新置。
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自翊衛至此,並政和新置。
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以上橫行十三階。
右並政和新置。
通侍大夫舊爲內客省使國朝未嚐除人,自易武階不遷通侍沿初意也。
轉至中侍,無磨勘特旨除。
武功大夫武德大夫
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以上係舊諸司正使八階
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自正侍至此,並政和新置。
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自翊衛至此,並政和新置。
左武郎右武郎以上,舊爲橫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階。
右自正侍至右武,舊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今從紹興厘正書。
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以上諸司副使八階
訓武郎修武郎以上大使臣
從義郎秉節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以上小使臣
公元1115年
右並五年一轉,至武功大夫,有止法
進武校尉進義校尉下班祗應進武副尉進義副尉守闕進義副尉
進勇副尉守闕進勇副尉以上無品,二校尉吏部下班兵部以下並參刑部
內侍官十二階,並政和舊制
醫官政和易武階,而醫官更定焉,紹興因之,特損其額。
舊額和安大夫良醫二十員,紹興置五員;和安郎醫官三十員,置四員;醫效十員,置二員;醫痊十員,置一員;醫愈至祗候大方脈一百五十員,置十五員。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
翰林醫正翰林醫官翰林醫效翰林醫痊翰林醫愈翰林醫證翰林醫診翰林醫候
翰林醫學
右醫正而止,十四階,並政和製,餘續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