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叙迁流内铨流外出官文散官武散官爵勋功臣检校官兼官试秩绍兴以后阶官文臣
诸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正字〈(有出身转大理评事,无出身转太常寺奉礼郎。内带馆职同有出身,后族、两府之家转太祝。)〉
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有出身转诸寺、监丞,无出身转大理评事,内带馆职同有出身。)〉
大理评事〈(有出身转大理寺丞,第一人及第转著作佐郎;无出身转诸寺、监丞。内带馆职同有出身。后族、两府之家,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详断、检法、法直官,转光录寺丞。)〉
诸寺、监丞〈(有出身转著作佐郎,无出身转大理寺丞。内带馆职同有出身。)〉
大理款丞有出身转殿中丞,元出身转太子中舍。内带馆职同有出身,或转太子中允。后族、两府之家,审刑院详议,刑部详覆、详断,中书堂后官,转太子右赞善大夫。
著作佐郎有出身转秘书丞,内第一人及第太常丞;无出身转太子左赞善大夫。内带馆职同有出身。特旨转秘书郎、著作郎、宗正丞。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中舍、洗马〈(转殿中丞。内带馆职转太常丞。太子中允转太常丞,特旨转秘书郎、著作郎、宗正丞。)〉太常、宗正、秘书丞,著作郎,秘书郎〈(转太常博士,特旨转左、右正言,监察御史。宗正丞,无出身转国子博士。)〉
殿中丞〈(有出身转太常博士,无出身转国子监博士。内带馆职同有出身。)〉
太常、国子博士〈(转后行员外郎,特旨转左、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左、右正言〈(转左、右司谏,带待制已上职转起居舍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后行员外郎〈(转中行员外郎,特旨转起居舍人、侍御史。)〉
左、右司谏〈(转起居郎、起居舍人,带待制已上职转吏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中行员外郎〈(转前行员外郎。)〉
起居郎,起居舍人〈(转兵部员外郎,带待制已上职转礼部郎中。)〉侍御史〈(转同封员外郎。)〉前行员外郎〈(转后行郎中。)〉后行郎中〈(转中行郎中。)〉
中行郎中〈(转前行郎中。)〉
右常调转员外郎者转右曹。内有出身自屯田,无出身自虞部,赃罪叙复人自水部转。水部 司门 库部 虞部 比部 驾部 屯田 都官 职方
任发运、转运使副,三司、天封府判官,侍读,侍讲,天章阁侍讲,崇政殿说书、开封府推官、府界提点,三司子司主判官,大理少卿,提点刑狱,提点铸钱监,诸王府翊善、侍读、记室,中书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转左曹。〈(内有出身自祠部,无出身自主客,堂后官自膳部转。)〉膳部仓部考功主客金部司勋祠部度支司封
任发运、转运使副,三司、开封府判官,左曹转左名曹。内无出身只转祠部、度支、司封,有出身合转右名曹,准此。任三司副使,知杂,修撰,修起居注,直舍人院,转左名曹。工部刑部兵部
带待制已上职,左右曹、右名曹转左名曹,仍隔一资超转。中行郎中转左、右司郎中。
〈(户部转左司,刑部、度支、金部、仓部、都官、比部、司门转右司。)〉礼部户部吏部
前行郎中〈(有出身转太常少卿,无出身转司农少卿,内见任左曹卫尉少卿,带待制已上职转右谏议大夫。)〉
左、右司郎中〈(带待制已上职转谏议大夫。左司转左谏议,右司转左谏议,带翰林学十者,转中书舍人。)〉卫尉、司农少卿〈(转光禄少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光禄少卿〈(转司家卿,带馆职转光禄卿。)〉太常少卿〈(转光禄卿,任三司副使、修撰,取旨。)〉司家卿〈(转少府监,带馆职转光禄卿。)〉少府监〈(转卫尉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卫尉〈(转光禄卿。)〉光禄卿〈(转秘书监。)〉秘书监〈(转太子宾客。)〉中书舍人〈(转礼部侍郎。)〉
谏议大夫〈(转给事中。)〉给事中〈(转工部侍郎,带翰林学士己上职转礼部侍郎。)〉太子宾客〈(转工部侍郎。)〉工部侍郎〈(转刑部侍郎,两府转户部侍郎,宰相转兵部侍郎。)〉
礼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宰相转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两府转吏部侍郎,宰相转礼部尚书。)〉户部侍郎〈(转吏部侍郎,宰相转礼部尚书。)〉
兵部侍郎〈(转右丞,两府转左丞,宰相转礼部尚书。)〉吏部侍郎〈(转左丞,宰相转礼部尚书。)〉左、右丞〈(转工部尚书,两府转礼部尚书。)〉工部尚尚书〈(转礼部尚书,两府转刑部尚书。)〉
礼部尚书〈(转刑部尚书,两府转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转户部尚书,两府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转兵部尚书,两府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两府转太子少保,宰相转右仆射。)〉
吏部尚书〈(转太子少保,宰相转左仆射。)〉太子少保〈(转太子少傅。)〉右仆射〈(转左仆射。)〉太子少傅〈(转太子少师。)〉
左仆射〈(转司空。)〉司空〈(转司徒。)〉太子少师〈(转太子太保)〉司徒〈(转太保。)〉
太子太保〈(转太子太傅。)〉太子太傅〈(转太子太师。)〉太子太师〈(转傅太保。)〉太保〈(转太傅。)〉
太傅〈(转太尉。)〉太尉〈(转太师。)〉
太师〈(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亦如之。)〉治平三年,翰林学士贾黯奏:「近者皇子封拜,并除检校太傅。臣按官仪,自后魏以来,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国朝因之。《六典》曰:『三师,训导之官也。』盖天子之所师法。今皇太子以师傅名官,于义弗安,莫甚于此,盖前世因循,失于厘正。臣愚以谓自今皇子及宗室卑者除官,并不可带师傅之名,随其叙迁改授三公之官。」诏:「侯将来,因加改正。」自此,皇子及宗室卑行,遂不除三师官。
宋初,台、省、寺、监官犹多莅本司,亦各有员额资考之制,各以曹署闲剧著为月限,考满则迁,庆恩止转阶、勋、爵、邑。建隆二年,始以右监门卫将军魏仁涤为右神武将军,水部员外郎朱洞为都官员外郎,监察御史李铸为殿中侍御史,以仁涤等掌曲蘖、领关征外有羡也。自是,废岁满叙迁之典。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三班借职以下,亦有磨勘转官法,缘未受真命,今不具录。)〉
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三班奉职〈(转左班殿直。)〉
右班殿直〈(转左班殿直。)〉左班殿直〈(转右侍禁)〉右侍禁〈(转右侍禁。)〉左侍禁〈(转西头供奉官。)〉
西头供奉官〈(转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转内殿崇班。)〉内殿崇班〈(转内殿承制。)〉
内殿承制〈(制转供备库使,有战功转礼宾副使,特旨东西染院、西京作坊)〉副使,有战功,并谓曾经〈(转官酬奖。)〉供备库使〈(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有战功转如京副使。)〉
礼宾副使〈(转崇仪副使,有战功转洛苑副使。)〉西染院副使〈(转如京副使,有战功转内园副使。)〉东染院副使〈(转洛苑副使,有战功转文思副使。)〉
西染院使〈(转如京使,有战功转内园使。)〉东染院使〈(转洛苑使,有战功转文思使。)〉西京作坊使〈(转文思使,有战功转庄宅使。)〉西京左藏库使〈(转文思使,有战功转西庄宅使。)〉
崇仪使〈(转六宅使,有战功转西作坊使。)〉如京使〈(转庄宅使,有战功转东作坊使。)〉洛苑使〈(转西作坊使,有战功转左藏库使。)〉内园使〈(转东作坊使,有战功转内藏库使。)〉
文思转〈(转左藏库使,有战功转右骐骥使。)〉六宅使〈(转内藏库使,有战功转左骐骥使。)〉庄宅使〈(转右骐骥使,有战功转宫苑使。)〉西作坊使〈(转左骐骥使,有战功转宫苑使。)〉
东作坊使〈(转宫苑使。)〉左藏、内藏、左右骐骥、宫苑使〈(并转皇城使。)〉
皇城使〈(转遥郡刺史。凡已上使、副,除皇城系东班,馀并西班。其东班翰林以下十九司使、副,虽有见在官及迁转法,并授伎术官。)〉遥郡刺史〈(转遥郡团练使,特旨转正刺史。)〉
遥郡团练使〈(转遥郡防禦使,特旨转正团练使。)〉刺史〈(转团练使。)〉团练使,遥郡防禦使〈(转防禦使。)〉防禦使〈(转观察使。)〉
观察使〈(转节度观察留后。)〉节度观察留后〈(转节度使。)〉节度使武臣自通事舍人转横班例
通事舍人〈(转西上閤门副使。其东上閤门副使,非特恩不迁。)〉东、西上閤门副使〈(转引进副使。)〉引进副使〈(转客省副使。)〉客省副使〈(转西上閤门使。)〉
西上閤门使〈(转东上閤门使。)〉东上閤门使〈(转四方馆使。)〉四方馆使〈(转引进使。)〉引进使〈(转客省使。)〉
客省使
右内客省使至閤门使谓之横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使、防禦使、团练使、刺史。〈(景祐元年诏:「副使自今改正使,于本额下五资迁之。」旧无定员,庆历四年诏:「客省、引进、四方馆使各一人,东、西上閤门使共四人,閤门、引进、客省副使共六人,閤门通事舍人八人。」治平二年,枢密院奏:「嘉祐三年诏:『非军职当罢、横行岁满当迁及有战功殊绩,皆不得除正任。当迁,则改州名,或加检校官、勋、封,食邑。』自降诏以来,正任刺史以上绝升进之望。今欲因知藩要州郡,或路分总管,如再经改州名或加检校官、勋、封食邑已及十年者,与迁官,至节度观察留后止。又客省、引进、四方馆旧置使三员,东、西上閤门旧置使四员,今并增为六员。閤门、引进、客省,旧制副使六员,今并增为八员。閤门旧通事舍人八员,今增为十员。凡所增置,须见任官当迁及有阙乃补。其皇城使改官及七年,如曾历边任、有本路监司总管五人已上共荐者,欲除遥郡刺史至遥郡防禦使止。」诏:「自今皇城、宫苑副使当磨勘者,各于本班使额自下升五资改诸司使。其自左藏库副使已上因酬奖及非次改官者,听如旧。馀皆从枢密院之请。」初,英宗谓执政曰:「诸司副使改转使,当从供备库使始,今对行升五资,太优。」于是合议条奏而为此例。)〉
太子右内率府副率〈(转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太子右监门率府率〈(转右千牛卫将军。)〉右千牛卫将军〈(转右监门卫大将军。)〉
右监门卫大将军〈(转遥郡刺史。)〉
遥郡刺史〈(转遥郡团练使,继诸王后、见封国公及特旨,即转正刺史。)〉
遥郡团练使〈(转遥郡防禦使。继诸王后、见封国公及特旨,即转正团练使。)〉刺史〈(转团练使)〉团练使〈(转防禦使)〉
防禦使〈(转观察使。)〉观察使〈(转节度观察留后。)〉节度观察留后〈(转节度使,特旨转左、右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节度使〈(转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节度使兼侍中。)〉节度使兼侍中。
内臣自皇城使特恩迁转例〈(合该磨勘,并临时用例,取旨改转。)〉皇城使〈(转昭宣使。国朝亦有外官为昭宣使者。)〉昭宣使〈(转宣政使。)〉
宣政使〈(转宣庆使。)〉宣庆使〈(转景福殿使。)〉景福殿使〈(转延福宫使。)〉延福宫使〈(凡不转昭宣已上五使者,并转遥郡。)〉
祗候班〈(虽有转官法,近年无迁转之人,惟叙官者一级当一官,内侍省同。)〉北班内品〈(转后苑散内品。)〉后苑散内品〈(转后苑勾当事内品)〉
后苑勾当事内品〈(转后苑内品。)〉后苑内品〈(转把门内品。)〉把门内品〈(转入内内品。)〉入内内品〈(转贴祗候内品。)〉
贴祗候内品〈(转祗候小内品。)〉祗候小内品〈(转祗候内品。)〉祗候内品〈(转祗候高班内品。)〉祗候高班内品〈(转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转祗候殿头。)〉祗候殿头右系责降及责降人保引。内待班〈(转黄门。)〉
黄门〈(转高班。)〉高班〈(转高品。)〉高品〈(转殿头。)〉内侍殿头〈(转内西头供奉官。)〉
内西头供奉官〈(转内东头供奉官。)〉内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已上转官,依外官。)〉
祗候班,后苑散内品〈(转散内品。)〉散内品〈(转北班内品。)〉北班内品〈(转后苑勾当事内品。)〉后苑勾当事内品〈(转后苑内品。)〉
把门内品、后苑内品〈(转内品。)〉内品〈(转贴祗候内品。)〉贴祗候内品〈(转祗候内品。)〉祗候内品〈(转祗候高班内品。)〉
祗候高班内品〈(转祗候高品。)祗候高品)〉
右系责降及责降人保引〈(亦有非卖降由奏荐而除者。入内内侍省同。)〉内侍班黄门〈(转高班。)〉高班〈(转高品。)〉
高品〈(转殿头。)〉殿头〈(转内西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转内东头供奉官。)〉内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已上转官,依外官例。)〉
右宋初以来,内侍未尝磨勘转官,唯有功乃迁。至景祐中,诏:「内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勤劳,经十年未尝迁者,奏听旨。」犹无磨勘定格也。庆历以后,其制渐隳。黄门有劳至减十五年,而入仕才五七年有劳至高品已上者,两省因著十年磨勘之例,而减年复在其中。嘉祐六年,枢密院始议厘革。乃诏:「内臣入仕并三十年磨勘,已磨勘者,其以劳得减年者毋得过五年。」
有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除大理寺丞。〈(不及七考,光禄寺丞。不及五考,大理评事。不及三考,奉礼郎。)〉
初等职官,知令、录,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光禄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评事。)〉
两使职官,知令、录,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不及三考,光禄寺丞。)〉
支、掌、防、团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节、察判官,六考除太常丞,〈(不及六考,太子中允。)〉无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除卫尉寺丞。〈(不及七考,大理评事。不及五考,奉礼郎。不及三考,守将作监主簿。)〉
初等职官,知令、录,六考除卫尉寺丞。〈(不及六考,大理评事。不及三考,奉礼郎。)〉
两使职官,知令、录,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卫尉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评事。)〉
支、掌、防、团判官,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节、察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吏部流内铨诸色入流及循资磨勘选格入流
有出身:进士、明经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九经》入紧州判、司,望县簿、尉。
诸科、〈(《五经》、《三礼》、《三史》、《三传》,今虽无此科,缘见有逐色人。)〉明法入上州判、司,紧县簿、尉。学究、武举得班行人换授,入中州判、司,上县簿、尉。
无出身:太庙齐郎〈(旧室长同。)〉入中下州判、司,中县簿、尉。
郊社齐郎、旧掌坐同。试衔白衣送铨注官,司士、文学、参军、长史、司马、助教得正官,并班行试换文资,入下州判、司,中下县簿、尉。三色人:
摄官入小县簿、尉。进纳授试衔,入下州判、司,中下县簿、尉。」授太庙齐郎,入中州判、司,中县簿、尉;流外入下县簿、尉。已上并许超折地望注授。
循资常调:
判、司、簿、尉有出身两任四考,无出身两任五考,摄官出判、司三任七考,并入录事参军。但有举主四人或有合使举主二人,并许通注县令,流外出身四任十考,入录事参军。内系驱使官、沿堂五院人,只注大郡判、司,大县簿、尉。进纳出身三任七考,曾省试下第二任五考,入下州令、录,仍差监当。
酬奖:
判、司、簿、尉初任循一资入知令、录,次任二考已上入正令、录。知令、录循一资入初等职官,正令录入两使职官。
初等职官循一资入两使职官,两资入支、掌、防、团判官,三资入节、察判官。恩例:
判、司、簿、尉用祖父五路及广、桂知州带安抚。并知成都府、梓州及川、广转运提刑等恩例陈乞,循入试衔知县,仍差监当。奏荐:
判、司、簿、尉。
举职官,有出身四考、有举主三人,移初等职官,仍差知县。有出身四考、无出身六考注初等职官。有出身六考、无出身七考注两使职官。
举县令,有出身三考、无出身四考,摄官出身六考、有举主三人,进纳出身六考、有举主四人,流外出身三任七考、有举主六人,并移县令。内流外人入录事参军。
令、录系举人入,任内有京官举主二人,循两使职官、知县。
初等职官、知县系举人入,任内有京官职举主二人,循两使职官,如愿知县者听。磨勘:
判、司、簿、尉七考,知令、录、职官六考,有京官举主五人,内一员转运使、副或提刑,并磨勘引见,转合入京朝官。
两使职官、知县系举人入,并因举循入,任内有京官举主二人,磨勘引见,转合入京官。
令、录流外出身,系举人入,任内有班行举主三人,磨勘引见,改换班行。差摄:长史、文学两举进士三举诸科特恩与摄官
已上,广南东路长史、文学与举人,中半差摄;西路长史、文学七分,举人二分,特恩摄官一分。试补:
正额及额外摄官并试公案,以合格名次高下差摄。内试不中及不能就试者,并在试中人之下。解发:
入额人一任实满四年与解发。如差监当、监税,即以二年为一任,理两摄,并解发赴铨。海北摄官差往海南,减一年。犯公罪展摄二年,监当亏少课利罚半月奉者,添摄一任,罚一月奉者添摄两任。
流外出官法
尚书省〈(书令史、都省二十四司、礼部贡院、吏部流内铨、官诰院七选,都省敕库、兵部甲库八选,诸司驱使官、都省散官十九选,贡院散官十八选:并补正名后理,或酬奖,减一等出簿、尉。)〉
门下省〈(白院令史七选,画头、书院、甲库令史赞者八选,并补正名后理;驱使官九选,授勒留官后理:并出簿、尉。)〉中书省〈(白院令史七选,甲库令史八选,并补正名后理;驱使官九选,授勒留后理,并出簿、尉。学士院录事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孔目官遇大礼,从上出一名,不遇大礼七选;驱使官遇大礼,从上三人并出簿、尉,不遇恩十选,并授勒留官后理。)〉
御史台〈(令史七选补正名,驱使官九选授勒留官,并出簿、尉。引赞官补正名后,遇大礼出录事参军。试中刑罚人充主推,五年出奉职。书史五年,出借职。系诸处取到人充主推,八年出借职。书史出三班差使。)〉
三司〈(三部都孔目官三年出西头供奉官;前、后行入仕三十年已上,遇大礼,从上各出二人,前行出奉职,后行出借职;子司勾覆、开拆官五年出左、右班殿直,前、后行出二人。同三部衙司都押衙三年出奉职,衙佐三年出借职;通引官行首司五年出奉职:并补正名后理。)〉
开封府〈(孔目官补正名后理,五年出右班殿直。左知客押衙六年、通引官左番行首七年的出奉职,并补正名后理。支计官、勾覆官、开拆官、接押官出奉职,诸司行首前行出借职,并遇大礼,以入仕及三十年已上者三人出职。)〉
殿前司〈(孔目官五年出右侍禁,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奉职,并补正名后理。)〉
马步军司〈(孔目官五年出右班殿直,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借职,并补正名后理。)〉入内、内侍两省〈(前、后行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大宗正司〈(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借职。)〉
三班院〈(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五年出奉职。)〉审官院〈(令史授勒留官后理,七年出簿、尉。)〉
九寺〈(府史,太常、大理寺七选;宗正、光禄、太府、太仆、卫尉、鸿胪、司农寺十选;驱使官十九选;宗正司楷书八选:并补正名后理,出簿、尉。)〉
诸监〈(都水监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少府、将作监府史十选,国子监八选,司天监礼生、历生选,少府,将作监驱使官十九选:并补正名后理,出簿、尉。)〉
群牧司〈(都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
客省〈(行首补正名后理三年,勾押官五年,并出奉职。承受并驱使官授勒留官后理,七选出簿、尉。)〉
四方馆〈(书令史补正名后理,八选;表奏官、驱使官授勒留官后理,九选,并出簿、尉。)〉
閤门〈(行首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右侍禁。承受授勒留官后理,七选出簿、尉。)〉
太常礼院〈(礼直官自补副礼直官后,六经大礼,出西头供奉官。礼生补正名后理,六选出簿、尉。)〉审刑院〈(充本院书令史后理,六选出簿、尉。)〉
秘书殿中省〈(令史、楷书并补正名后理,八选出簿、尉。)〉
起居院〈(楷书八选、驱使官十九选,并补正名后理,出薄、尉。)〉崇文院〈(孔目官补正名后理,遇大礼,出奉职。)〉
三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八选,楷书七选,书直、书库、表奏官九选,守当官十选,并授勒留官后理;楷书补正名后理:并出簿、尉。)〉秘阁〈(典书、楷书并补正名后理,七选出簿、尉。)〉
军头引见司〈(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五年出右班殿直。)〉皇城司〈(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内东门司〈(押司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借职。)〉
管勾往来国信所〈(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奉职。)〉翰林司〈(专知官三年界满,大将,出奉职。)〉内藏库〈(专知官三年界满,出借职。)〉禦药院〈(押司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借职。)〉
禦书院〈(待诏五年出左班殿直,书艺十年出右班殿直,禦书祗候十五年出借职,并补正名后理。)〉
进奏院〈(进奏官补正名后理,十五年遇大礼,无过犯,从上五人出职。有过犯经洗雪,曾经决责,出借职。人数无定限。)〉禦厨〈(勾押官补正名后理,三年出职。)〉
金吾街司、仗司〈(孔目官,表奏、勾押、驱使官,并补正名后理,十九选出簿、尉。〉
秘书监〈(换防禦使。)〉大卿、监〈(换团练使。)〉
秘书少监,太常、光禄少卿〈(换刺史。)〉少卿、监〈(换皇城使、遥郡刺史。)〉带职郎中〈(换閤门使。)〉前行郎中〈(换宫苑使。)〉
中行郎中〈(换内藏库使。)〉后行郎中〈(换庄宅使。)〉带职前行员外郎前行员外郎并〈(并换洛苑使。)〉
带职中行员外郎,起居舍人,侍御史,中行员外郎〈(并换西京作坊使。)〉
带职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后行员外郎〈(并换供备为使。已上并带遥郡刺史。)〉带职博士,左、右正言,监察御史〈(换閤门副使。)〉
太常博士〈(换内藏库副使。)〉国子博士〈(换左藏库副使。)〉太常丞〈(换庄宅副合,)〉秘书丞〈(换六宅副使。)〉
殿中丞,著作郎〈(换文思副使。)〉太子中允〈(换礼宾副使。)〉太子左右赞善大夫、中舍、洗马〈(换供备库副使。)〉秘书郎,著作佐郎〈(换内殿承旨。)〉
大理寺丞〈(换内殿崇班。)〉诸司监丞,节度、观察判官〈(换东头供奉官。)〉大理评事,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换西头供奉官。)〉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换左侍禁。)〉
初等职官,知令、录并两使职官,防禦、团练判官,令、录未及三考〈(换左班殿直。)〉初等职官,知令、录未及三考〈(换右班殿直。)〉判、司、簿、尉〈(换三班奉职。)〉
试衔斋郎并判、司、簿、尉未及三考〈(换三班借职,已上京官至太常丞带职,加一资换。)〉
右文官换右职者,除流外、进纳及犯私罪情重并赃罪外,年四十以下并许试换右职。三班使臣补换及三年、差使及五年,方许试换。已上并召京朝官或使臣二人委保。其文臣待制、武臣观察使已上原换官,取旨。
绍兴复修试换之令,淳熙增广尚左、尚右、待左、侍右换官之格,列而书之,以见新式。若中大夫而下文臣换官。仍政和旧制,则不书。
诸训武郎至进武校尉,不曾犯赃私罪及笞刑经决而愿换文资者,听召保官二员,具家状连保状二本,诣登闻鼓院投进乞试。〈(外任人候替罢就试。文资换武者听。)〉准此,即授小使臣后未及三年,授进武校尉后未及五年,三省、枢密院书令史以下授使臣、进武校尉;若保甲及试武艺并进纳、流外出身,不用此令。诸武臣试换文资,于《易》、《诗》、《周礼》、《礼记》各专一经,仍兼《论》、《孟》;原试诗赋及依法官条试断案、《刑统》大义者,听。
换官:尚右,训武、修武郎换宣教郎。侍左,承直郎换从义郎。文林、从政郎奏〈(举职官、知县同。)〉换忠翊郎,未满三考成忠郎。从事、修职换成忠郎,未满三考保义郎。迪功郎换成节郎,未满三考承信郎。将仕郎换承信郎,侍右,从义郎换宣义郎。秉义郎换承事郎。忠训郎换承奉郎。忠翊郎换承务郎。成忠郎换从事郎。保义郎换修职郎。承节、承信郎换迪功郎。进武校尉、进义校尉换将仕郎。荫补换使臣。承奉郎换忠翊郎。承务郎换成忠郎。文林郎换保义郎。从事、从政、迪功、通事郎换成节郎。登仕、将仁郎换承信郎。
文散官二十九:
开府仪同三司〈(从一)〉特进〈(正二)〉光禄大夫〈(从二)〉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银青光录大夫〈(从三)〉正奉大夫〈(正四上阶)〉
中奉大夫〈(正四)〉太中大夫〈(从四上阶)〉中大夫〈(从四)〉
中散大夫〈(正五上)〉朝奉大夫〈(正五)〉朝散大夫〈(从五上)〉
朝请大夫〈(从五)〉朝奉郎〈(正六上)〉承直郎〈(正六)〉
奉直郎〈(从六上)〉通直郎〈(从六)〉朝请郎〈(正七上)〉
宣德郎〈(正七)〉朝散郎〈(从七上)〉宣奉郎〈(从七)〉
给事郎〈(正八上)〉承事郎〈(正八)〉承奉郎〈(从八上)〉
承务郎〈(从八)〉儒林郎〈(正九上)〉登仕郎〈(正九)〉文林郎〈(从九上)〉将仕郎〈(从九)〉
右朝官阶、勋高,遇恩加八大夫。
武散官三十一:
骠骑大将军〈(从一)〉辅国大将军〈(正二上)〉镇国大将军〈(正二)〉
冠军大将军〈(正三上)〉怀化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上)〉
归德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上)〉壮武将军〈(正四)〉
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定远将军〈(正五上)〉
宁远将军〈(正五)〉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从五)〉
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从六上)〉
振威副尉〈(从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
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宣节校尉〈(正八上)〉
宣节副尉〈(正八)〉禦武校尉〈(从八上)〉禦武副尉〈(从八)〉
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卫〈(从九)〉
右文散官阶上经恩加一阶,郎阶上京朝官加五阶,选人加一阶,武散官冠军大将军、使相、节度使起复,改授游击将军,虽中书主事、诸司吏人加授,亦无累加法,馀不常授。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九品已上服绿。
《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杂取唐及国朝旧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定为二十四阶,崇宁初,因刑部尚书邓洵武请,又换选人七阶。大观初又增宣奉、正奉、中奉、奉直等阶。政和末,又改从政、修职、迪功,而寄禄之格始备。自开府至迪功凡三十七阶。
开府仪同三司,使相〈(谓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或同平章事。)〉。
特进,左、右仆射。
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银青光禄大夫,五曹尚书。
光禄大夫,左、右丞。
宣奉大夫〈(大观新置。)〉、正奉大夫〈(大观新置。)〉、正议大夫,六曹侍郎。
通奉大夫〈(大观新置。)〉、通议大夫,给事中。
太中大夫,左右谏议大夫。
中大夫,秘书监。
中奉大夫〈(大观新置。)〉、中散大夫,光禄卿至少府监
朝议大夫,太常卿、少卿,左、右司郎中
奉直大夫〈(大观新置。)〉、朝请大夫,前行郎中。
朝散大夫,中行郎中
朝奉大夫,后行郎中。
朝请郎,前行员外郎,侍御史。
朝散郎,中行员外郎,起居舍人。
朝奉郎,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承议郎,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
奉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
著作郎、通直郎,太子中允、赞善大夫、洗马。
宣教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元丰本「宣德」,政和避宣德门改。)〉。
宣义郎,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
承事郎,大理评事。
承奉郎。太祝。
奉礼郎、承务郎、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
承直郎,留守、节察判官。
儒林郎,节察掌书记、支使,防、团判官。
文林郎,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
从事郎〈(承直至此四阶,并崇宁初换。)〉,防、团推官,监判官
从政郎,〈(崇宁通仕,政和再换。)〉,录事参军,县令。
修职郎,〈(崇宁登仕,政和再换。)〉,知录事参军,知县令
迪功郎,〈(崇宁将仕,政和再换。)〉,军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户,主簿、尉。
国朝武选,自内客省至閤门使、副为横班,自皇城至供备库使为诸司正使,副为诸司副使,自内殿承制至三班借职为使臣,元丰未及更,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班十二阶使、副亦然。六年,及增置宣正、履正、协忠、翊卫、亲卫大夫郎,凡十阶,通为横班。自太尉至下班祗应,凡五十二阶。
太尉〈(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通侍大夫内客省使正侍大夫延福宫使
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并政和新置。)〉中侍大夫景福殿使中亮大夫客省使
中卫大夫引进使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并政和增置。)〉
左武大夫东上閤门使右武大夫西上閤门使正侍郎宣正郎
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并政和增置。)〉中亮郎客省副使
中卫郎引进副使翊卫郎拱卫郎〈(并政和增置。)〉左武郎东上閤门副使
右武郎西上閤门副使武功大夫皇城使武显大夫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武显大夫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武节大夫庄宅、六宅、文思使武略大夫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武经大夫西京左藏库使
武义大夫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使武翼大夫供备库使武功郎皇城副使武德郎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武德郎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武节郎庄宅、六宅、文思副使武略郎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武经郎西京左藏库副使武义郎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武翼郎供备库副使
敦武郎内殿承制修武郎内殿崇班从义郎东头供奉官秉义郎西头供奉官
忠训郎左侍禁忠翊郎右侍禁成忠郎左班殿直保义郎右班殿直
承节郎三班奉职承信郎三班借职下班祗应殿侍
元丰官制定,有请并易内侍官名者,神宗曰:「祖宗为此名,有深意,岂可轻议?」政和二年,始遂改焉。凡十有二阶。新官旧官
供奉官内东头供奉官左侍禁内西头供奉官右侍禁殿头左班殿直高品
右班殿直高班黄门黄门祗候侍禁祗候殿头祗候殿直祗候高品
祗候黄门祗候高班内品内品祗候内品贴祗候内品〈(已上三名仍旧不改。)〉
政和初,既易武阶,遂改医官之名,凡十有四阶。新官旧官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军器库使保和大夫西绫锦使
保安大夫榷易使翰林良医翰林医官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军器库副使保和郎西绫锦副使
保安郎榷易副使翰林医正翰林医官副使
凡除职事官,以寄禄官品之高下为准:高一品已上为行,下一品为守,下二品已下为试,品同者否。绍圣三年,户部侍郎吴居厚言:「神宗官制,凡台、省、寺、监之制,有行、守、试三等之别。元祐中,裁减冗费,而职事官带行者第存虚名而已,请付有司讲复旧制。」从之。四年,翰林学士蒋之奇言:「所谓试,则非正官也。今尚书、侍郎皆正官,而谓之试,失之矣。如以其阶卑,则谓之守可也。臣请凡为正官者皆改试为守。」 崇宁中,吏部授选人差遣,亦用资序高下分行、守、试三等。政和三年,诏选人在京职事官,依品序带行、守、试,其外任则否。宣和以后,官高而仍旧职者谓之领,官卑而职高者谓之视,故有庶官视从官,从官视执政,执政视宰相。凡道官亦视文阶云。
爵一十二:
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右封爵,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已上封公,一千户已上封侯,七百户已上封伯,五百户已上封子,三百户已上封男。见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嗣王、开国郡公、县公后不封。)〉
勋一十二:
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右骑都尉已上,两府并武臣正任已上经恩加两转,文武朝官加一转。武骑尉已上,京官加一转,朝官虽未至骁骑尉,经恩亦便加骑都尉。
推忠、佐理、协谋、同德、守正、亮节、翊戴、赞治、崇仁、保运、经邦,右赐中书、枢密臣僚。〈(宰相初加六字,馀官初加四字,其次并加两字,旧有功臣者改赐。)〉
推忠、保德、翊戴、守正、亮节、同德、佐运、崇仁、协恭、赞治、宣德、纯诚、保节、保顺、忠亮、竭诚、奉化、效顺、顺化,右赐皇子、皇亲、文武臣僚、外臣〈(初加四字,次加两字。)〉
拱卫、翊卫、卫圣、保顺、忠勇、拱极、护圣、奉庆、果毅、肃卫,右赐诸班直将士禁军初加二字,再加亦如之。
检校官一十九: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散骑常侍、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
右皇子初授官加太尉,初授枢密使、使相及曾任宰相、枢密使除节度使加太傅,初除宣微、节度加太保。宗室初除使相加尚书左仆射,特除并换授诸司使已上加工部尚书,诸司副使加右散骑常侍。除通事舍人、内殿崇班已上,初授加太子宾客;副率已上并三班及吏职、蕃官军员,该恩加国子祭酒。四厢都指挥使止于司徒,诸军都指挥使、忠佐马步都军头止于司空,军班都虞候、忠佐副都军头已上止于左、右仆射,诸军指挥使止于吏部尚书。其官止,遇恩则或加阶、爵、功臣。
宪官四: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右通事舍人、内殿崇班已上,初除加兼御史大夫。宗室副率已上,初授军头等,经恩加兼监察御史,馀经恩以次迁入。
大理司直、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右幕职,初授则试秘书省校书郎,再任至两使推官,则试大理评事。掌书记、支使、防禦、团练判官则试大理司直、评事,又加则兼监察御史。亦有解褐试大理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者,谓之试衔。有选集,同出身例。
元丰新制以阶易官,定为二十四阶。崇宁、大观、政和相继润色之。绍兴举行元祐之法,分置左右:文臣为左,馀人为右。浮熙初,因宗室善俊建言,阶官并去「左」「右」字,今任子、杂流,惟纽转通直郎、奉直、中散二大夫如故,若带贴职,则超资。自开府至迪功,序次于后。
文阶: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录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大观新置)〉
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大观新置。)〉、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以上旧为侍从官)〉、中大夫、中奉大夫〈(大观新置)〉、中散大夫、朝议大夫〈(以上系卿、监。)〉、奉直大夫〈(大观新置。)〉、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系正郎。)〉、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系员外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以上系京官。)〉
右四年一转,无出身人逐资转,有出身人超资转,至奉议并逐资转,至朝议大夫有止法,仍七年一转。内奉直、中散二大夫有出身人不转。
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以上崇宁新置。)〉、从政郎、修职郎、迪功郎〈(以上政和更定,并系选人用举状及功赏改官。)〉、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以上系奏补未出身官人。)〉。
武阶旧有横行正使、横行副使,有诸司正使、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行正、副亦然,于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绍兴,始厘正其序。
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政和新置。)〉、履正大夫〈(政和新置。)〉、协忠大夫〈(政和新置。)〉、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以上为横行十三阶。)〉、
右并政和新置。内通侍大夫旧为内客省使,国朝未尝除人,自易武阶,不迁通侍沿初意也。转至中侍,无磨勘,特旨除。武功大夫武德大夫
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以上系旧诸司正使,八阶。)〉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自正侍至此,并政和新置。)〉、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自翊卫至此,并政和新置。)〉、左武郎、右武郎〈(以上,旧为横行副使,政和更新,增益共十二阶。)〉。
右自正侍至右武,旧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今从绍兴厘正书。
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以上旧诸司副使,八阶。)〉训武郎、修武郎〈(以上为大使臣。)〉、从义郎、秉节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以上为小使臣。)〉。
右并五年一转,至武功大夫,有止法。进武校尉进义校尉下班祗应进武副尉进义副尉守阙进义副尉
进勇副尉守阙进勇副尉〈(以上无品,二校尉参吏部,下班参兵部,以下并参刑部。)〉内侍官十二阶,并政和旧制。
医官政和既易武阶,而医官亦更定焉,绍兴因之,特损其额。旧额和安大夫至良医二十员,绍兴置五员;和安郎至医官三十员,置四员;医效十员,置二员;医痊十员,置一员;医愈至祗候、大方脉一百五十员,置十五员。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
翰林医正翰林医官翰林医效翰林医痊翰林医愈翰林医證翰林医诊翰林医候
翰林医学
右医正而止,十四阶,并政和制,馀续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