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称谓、职官
时间
数量或序号

卷一百五十一
第一百〇四 輿服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輿服三○天子之服皇太子後妃服命婦附

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禦閱服,天子戎服也。
中興之後則有之。
公元1081年
大裘之製。
神宗元豐四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袞冕’。
而《禮記》云:‘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王肅據《家語》,以為燔柴,脫袞冕,著大裘
則是禮記》被袞,與《周禮大裘郊祀並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後耳。
是以《開寶通禮》:皇帝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
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於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
既臨燔柴,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故被裘以體之。
儀注車駕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
祀之日,乃服靴至大次,服袞冕臨祭,非尚質之義。
乞並依《開寶通禮》。
”詔詳定參議
又言:“臣等詳大裘之製,本以尚質而後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飾大為不經
禮書所載,上有垂旒加飾,又異‘大裘不裼’之說。
參考諸說,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圜後方,前低寸二分,玄表朱裏,以繒為之。
玉笄朱組為紘,玉瑱玄紞垂之。
為裘黑羔皮,領袖黑繒纁裳朱紘無章飾。
白玉,玄組綬
革帶,博二寸玉鉤<角>,以佩紘屬之。
素帶朱裏,絳純其外,上朱下綠。
白紗中單皂領青褾、襈、裾。
朱襪赤舄黑絇、繶、純。
乞下所屬製造
當暑奉祠之服,乞降梁陸瑋議以黑繒為裘,及《·輿服志》以黑羔皮為緣。
”詔重詳定。
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陸佃言:“臣詳冕服有六。
周官弁師雲‘掌王之五冕’,則大裘與袞同冕。
故《禮記》雲‘郊之日,王被袞以象天’。
又曰‘服之襲也,充,美也’;‘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明王大裘,以袞衣襲之也。
先儒或謂祀天地皆服大裘,而大裘之冕無旒,非是
古者不徒服,其上必皆有衣,故曰‘緇衣羔裘’,‘黃衣狐裘’,‘素衣麑裘’。
郊祀徒服大裘則是表裘見天地。
表裘不入公門而乃欲以見天地,可乎?
先王之服,冬裘夏葛以適寒暑未有能易之者也。
郊祀天地,有裘無袞,則夏祀赤帝至日祭地祇,亦將被裘乎?
然則王者昊天上帝,中裘而表袞,明矣。
至於夏祀天神地祇,則去裘服袞,以順時序。
周官》曰‘凡四時祭祀,以宜服之’,明不必衣裘也。
或曰祭天尚質,故徒服大裘,被袞則非尚質
以為尚質者,明有所尚而已,不皆用質也。
今欲冬至禋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袞,其餘祀天及祀地祇,並請服袞去裘,各以其宜服之。”
於是詳定所言:“裘不可徒服。
禮記》曰‘大裘不裼’,則襲可知所謂大裘之襲者,袞也,與袞同冕。
伏請昊天黑帝,皆服大裘,被以袞。
其餘非祀天夏至祭地,則皆服袞。”
公元1083年
六年尚書禮部言:“經有大裘而無其製,近世所為,惟梁、隋、唐為可考。
請緣隋製,以黑羔為裘黑繒領袖及裏、緣,袂廣可運肘,長可蔽膝
皇侃說,祭服下有袍繭袍繭下有中衣
朝服裼衣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
然則今之親郊中單當在大裘之下,其袂之廣狹,衣之長短,皆當如裘。
伏乞改製
於是神宗始服大裘,而加袞冕焉。
公元1086年
哲宗元祐元年禮部言:“元豐所造大裘,雖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樣,襲於袞衣之下,仍與袞服同冕,未合典禮
”下禮部太常寺共議
上官均吳安詩常安民劉唐老、襲原、姚勔請依元豐新禮,丁騭請循祖宗故事王愈請仿唐製,朱光庭周秩請以玄衣襲裘
禮部員外郎何洵直元豐中嚐預詳定,以陸佃所議有可疑者八:
按《周禮·節服氏》“掌祭祀朝覲袞冕六人,惟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
既雲袞冕,又雲裘冕,是袞與裘各有冕。
雲裘與袞同冕,當以袞襲之。
裘既無冕,又襲於袞,中裘而表袞,何以裘袞之別哉?
古人雖質,不應以裘為夏服,蓋用大裘,當暑則以同色繒為之。
《記》曰:“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
”若謂裘上被袞,以被為襲,則《家語》亦有“被裘象天”之文。
諸儒或言“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或云“脫裘服袞”,蓋裘袞無同冕兼服之理。
今乃以二服合為一,可乎?
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
《記》曰:“大裘不裼。
”說者曰,無別衣以裼之,蓋他服之裘褻,故表裘不入公門
事天報本復始,故露質見素,不為表襮,而冕亦無旒,何必假他衣以藩飾之乎?
凡裘上有衣謂之裼,裼上有衣謂之襲,襲者,裘上重二衣也。
大裘本不裼,《鄭志》乃云:“裘上有玄衣,與裘同色。
”蓋趙商之徒,附會為說,不與經合。
襲之為義,本出於重遝,非一衣也。
古者齋祭異冠,齋服降祭服一等
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則袞冕齋。
故鄭氏云:“王齋服袞冕
”是袞冕者,祀天之齋服也。
開元》及《開寶禮》始以袞冕為齋服,裘冕祭服,兼與張融“臨燔柴袞服裘”之義合
請從唐製,兼改製大裘,以黑繒為之。
佃復破其說曰:
大裘而冕,謂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謂之袞冕
裘冕必服袞,袞冕不必服裘。
今特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
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則祀地不服大裘,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
今謂大裘當暑,以同色繒為之,尤不經見
裼襲一衣而已,初無重遝之義。
被裘而覆之則曰襲,袒而露裘之美則曰裼。
所謂大裘不裼”,則非袞而何
玉藻》曰:“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則明不裼而襲也,充,美也。
鄭氏謂大裘之上有玄衣,雖不知覆裘以袞,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玄衣以覆之。
玉藻》有屍襲之義。
周禮裘冕注云:“裘冕者,從屍服也。
”夫屍服大裘而襲,則王服大裘而襲可知
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袞,豈借袞以為飾哉?
今謂祭天用袞冕為齋服,裘冕祭服,此乃襲先儒謬誤
漢顯宗初服日、月、星辰十二章,以祀天地。
自魏以來,皆用袞服
則漢、魏祭天,嚐服袞矣,雖無大裘,未能盡合於禮,固未嚐表裘而祭者也。
且裘,內服也,與袍同。
袍褻矣,而欲襌以祭天,以明示質,是欲衤義衣以見上帝也。
洵直復欲為大裘之裳,纁色而無章飾。
夫裘安得有裳哉?
請從先帝所誌。
其後詔如洵直議,去黑羔皮而以黑繒製焉。
政和議禮局上:大裘青表纁裏黑羔皮為領、褾、襈,朱裳,被以袞服
冬至昊天上帝服之,立冬黑帝立冬後祭神州地祇亦如之。
中興之後無有存者。
公元1143年
紹興十三年禮部侍郎王賞等言:“郊祀大禮,合依《禮經》,皇帝大裘被袞行禮
元豐詳定郊廟禮文何洵直議以黑繒創作大裘如袞,惟領袖黑羔
乞如洵直議。
”詔有司祖宗舊制,以羔製之。
禮部又言:“關西羊羔,係天生黑色
今有司涅白羔為之,不中禮製不如權以繒代。
元祐中有司欲為大裘,度用百羔
哲宗以為害物,遂用黑繒
請依太常所言。
”從之。
遂以袞襲裘,冕亦十二旒焉。
袞冕之製。
宋初因五代之舊,天子之服有袞冕,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前後十二旒二纊,並貫真珠
又有翠旒十二,碧鳳禦之,在珠旒外。
冕版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裏
四柱飾以七寶紅綾裏。
金飾玉簪導,紅絲組帶
亦謂之平天冠
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
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蔽膝升龍二並織成,間以雲朵,飾以金鈒花鈿窠,裝以真珠琥珀雜寶玉。
紅羅襦裙,繡五章青褾、襈、裾。
六采綬一小綬三,結玉環三。
大帶朱裏青羅四神帶二,繡四神盤結
綬帶並同袞服
白羅中單青羅抹帶紅羅勒帛
鹿盧玉具劍,玉鏢首,鏤白玉雙佩金飾真珠
龍鳳革帶紅襪赤舄,金鈒花四神玉鼻
祭天宗廟,朝太清宮、饗玉清昭應景靈宮受冊尊號元日受朝、冊皇太子則服之。
公元960年
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禮院言:“準少府監牒,請具袞龍衣、絳紗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袞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
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褾領如上,為升龍,皆織就為之。
山、龍以下,每章一行,重以為等,每行十二。
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
蔽膝加龍、山、火三章
革帶玉鉤<角>。
大帶素帶朱裏,紕其外,上朱下綠,紐約用組。
鹿盧玉具劍大珠鏢首,白玉雙佩,玄組。
大綬六采,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寸,首廣一尺
雙綬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
朱襪赤舄,加金飾
詔可
公元961年
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工部尚書竇儀議:“謹按周禮》:‘弁師掌王之五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
諸侯之繅旒九就瑉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玉瑱玉笄
’疏云:‘王不言玉瑱於此之者,王與諸侯互相見為義。
是以王言玄冕朱裏延紐及朱紘,明諸侯亦有之。
諸公玉瑱明王亦有之。
’詳此經、疏之文,則是本有充耳
今請令君袞冕以下並畫充耳,以合正文。
”從之。
公元963年
乾德元年閏十二月少府監楊格、少監王處訥上新皇帝冠冕
先是郊祀冠冕,多飾以珠玉,帝以華而且重,故命改製之。
公元1035年
仁宗景祐二年,又以帝後及群臣冠服,多沿唐舊而循用之,久則有司浸為繁文,以失法度
入內內侍省、禦藥院太常禮院詳典故,造冠冕蠲減珍華,務從簡約,俾圖以進。
續詔通天冠絳紗袍更不修製。
由是改製袞冕
天版元闊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今製廣八寸,長一尺六寸
翠旒鳳子前後二十四珠旒並合典制
天板頂上,元織成龍鱗錦為表,紫雲白鶴錦為裏,今製青羅為表,采畫龍鱗紅羅為裏,采畫紫雲白鶴
所有犀瓶琥珀瓶各二十四,今減不用
金絲結網子上,舊有金絲結龍八,今減四,亦減絲令細。
天板四面墜子、素墜子依舊減輕造。
冠身並天柱,元織成龍鱗錦,今用青羅,采畫龍鱗金輪七寶,元真玉碾成,今更不用,如補空卻,以雲龍細窠。
分旒玉鉤二,今減去之。
天河帶、組帶款慢依舊減輕造。
納言元用玉製,今用青羅,采畫龍鱗錦。
金棱上棱道,依舊用金,即減輕製。
黈纊玉簪
袞服八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青羅身,紅羅襈,繡造。
所有雲子相度稀稠補空,更不用細窠,亦不使真珠裝綴
中單依舊皂白製造
裙用紅羅繡出藻、粉米、黼、黻,周回花樣仍舊,減稀製之。
蔽膝紅羅,繡升龍二,雲子補空,減稀製之,周回依舊,細窠不用
六采依舊,減絲織造
所有玉環減輕
帶頭金葉減去,用銷金
四神不用
劍、佩、、帶、襪、舄並依舊
公元1056年
嘉祐元年王洙奏:“天子法服冕旒形度重大華飾稍繁,願集禮官參定
”詔禮院詳典禮上聞,而禮院繪圖以進。
因敕禦藥院更造其後冕服稍增侈如故
公元1065年
英宗治平二年知太常禮院李育奏曰:
郊廟之祭,本尚純質袞冕之飾,皆存法象,非事繁侈、重奇玩也。
冕則以《周官》為本,凡十二旒,間以采玉加以紘、綖、笄、瑱之飾。
袞則以《虞書》為始,凡十二章,首以辰象,別以衣裳繪繡之采。
東漢至唐,史官名儒記述前製,皆無珠翠、犀寶之飾,何則
鷸羽蜯胎非法所用琥珀犀瓶,非至尊所冠;龍錦七星,已列采章之內;紫雲白鶴,近出道家之語,豈被袞戴璪、象天則數之義哉!
自大裘之廢,顓用袞冕古樸稍去,而法度尚存
明水大羹不可以眾味和;《雲門》《鹹池》,不可以新聲間;袞冕之服,不宜珍怪累也。
魏明之用珊瑚江左之用翡翠侈靡衰播之餘,豈足為聖朝道哉!
公元960年
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監所造冕服,及二年博士聶崇義所進《三禮圖》,嚐詔尹拙竇儀參校之,皆仿虞、、唐之舊。
至四年冬服之,合祭天地圜丘,用此製也。
太宗亦嚐命少府製於禁中,不聞改作
真宗泰山禮官請服袞冕
帝曰:“前王羔裘尚質也。
今則無羔裘而有袞冕,可從近製
”是豈有意於繁飾哉。
蓋後之有司率意妄增,未嚐確議,遂相循而用。
故仁宗嚐詔禮官章得象詳議之,其所過半然不經之飾,重者多去,輕者尚存不能盡如詔書之意。
至和三年王洙復議繁飾禮官畫圖以獻,漸還古禮,而有司所造,復如景祐之前
又按《開寶通禮》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無寶錦之飾。
太祖太宗富有四海,豈乏寶玩,顧不可施之郊廟也。
臣竊謂,陛下祀天地,躬饗祖禰,服周之冕,觀古之象,願復先王之製祖宗之法。
袞冕之服,及韠、綬、佩、舄之類,與《通禮》、《衣服令》、《三禮圖》制度不同者,宜悉改正
太常禮院少府參定,遂合奏曰:
公元1036年
古者冕服之用,郊廟殊製
唐興,天子之服有二等,而大裘尚存
顯慶初長孫無忌等采《郊特牲》之說,獻議大裘
自是郊廟之祭,一用袞冕,然旒章之數,止以十二為節,亦未聞有餘飾也。
國朝冕服,雖仿古製,然增以珍異巧縟,前世未嚐有。
夫國之大事莫大於祀,而祭服違經,非以肅祀容、尊神明也。
臣等以謂宜如育言,參酌通禮》、《衣服令》、《三禮圖》及景祐三年減定之製一切改造之。
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純者,絲也,變麻用絲,蓋已久矣。
冕服之製,宜依舊以羅為之。
冕廣一尺二寸,長二尺二寸,約以景表尺,前圓後方黝上朱下,以金飾版側,以白玉珠為旒,貫之以五采絲繩
前後十二旒,旒各十二珠,相去一寸,長二尺
朱絲組為纓,黈纊充耳金飾玉簪導。
青衣纁裳十二章八章繪之於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也;四章繡之於裳,藻、粉米、黼、黻也。
龍褾、領,織為升龍
山、龍而下一章一行,重以為等,行十二。
別製大帶素表朱裏朱綠終辟。
韠、紱、舄,大小綬,亦去珠玉鈿窠琥珀玻璃之飾。
其中單、革帶玉具劍玉佩朱襪之製,已中禮令,無復改為,則法服有稽,祭禮增重
公元1078年
復詔禮院再詳以聞。
內侍省奏謂:“景祐中裁定,可因而用也。
”從之。
神宗元豐元年詳定郊廟禮文所言:
冕版八寸長尺六寸,與古製相合,更不復議
今取少府監進樣,如以青羅為表,紅羅為裏,則非《弁師所謂玄冕朱裏’者也。
上用金棱天板,四周金絲結網兩旁真珠花素墜之類,皆不應禮
伏請改用朱組為紘,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貫五色藻為旒,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備為一玉,每一玉一寸前後二十四旒,垂而齊肩,以合孔子所謂純儉之義。
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後四幅,前為陽以象奇,後為陰以象偶。
深衣中襌屬連衣裳,而裳復不殊前後,然以六幅交解為十二幅,象十二月
製作莫不有法,故謂之法服
少府監袞服,其裳乃以八幅為之,不殊前後,有違古義
伏請改正祭服之裳,以七幅為之,殊其前後
以今太常尺度之,幅廣二尺二寸,每幅兩旁各縫殺一寸,謂之削幅,腰間辟積無數
裳側有純,謂之綼;裳下有純,謂之钅易。
綼、緆之廣各寸半,表裏合為三寸
群臣祭服之裳,仿此。
從之。
政和議禮局上皇冕服之製冕版八寸,長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後高九寸五分
青表朱裏前後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間相去一寸
青碧錦織天河帶,長一丈二尺,廣二寸
朱絲組帶為纓,黈纊充耳金飾玉簪導,長一尺二寸
袞服青衣八章,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纁裳四章,繡藻、粉米、黼、黻。
蔽膝隨裳色,繡升龍二。
白羅中單皂褾、襈,紅羅勒帛青羅襪帶
緋白大帶革帶白玉雙佩
大綬六采,赤、黃、黑、白、縹、綠,小綬三色,如大綬,間施玉環三。
朱襪赤舄,緣以黃羅
中興仍舊制,延,以羅衣木,玄表朱裏長尺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緣以金,覆於卷武之上,繅以五色絲貫五色玉,前後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
玉笄充耳黃綿,紘以朱組,以其一屬於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屬於右笄,係之而垂其餘。
玄衣八章升龍於山,繪。
裳纁,四章,繡。
前三後四,斷而不屬兩旁殺縫,腰辟積,綼緆之廣皆如舊
大帶緋白羅合而紩之,以朱綠飾其側,上朱下綠,其束處以組為紐約下垂三尺
通天冠絳紗袍亦如之。
白羅中單,領、褾、襈以黻,服裘則以皂。
絳紗袍則衣用白紗,領、褾、襈以朱。
大小各一,大綬織以六采,青、黃、黑、白、縹、綠,下垂青絲網,上有結,垂玉環三;小綬製如大綬惟三色。
大裘絳紗袍皆用之。
革帶,博二寸,革為裏,緋羅為表,飾以玉銙,鈕以下鉤<角>。
通天冠絳紗袍亦用之。
韍從裳色,上有紕,下有純,去上五寸,繪以山、龍、火,上接革帶係之。
佩有衡,有琚瑀,有衝牙,係於革帶,左右各一。
上設衡,衡下垂三帶,貫以蠙珠
次則中有獸麵兩旁夾以雙璜,又次設琚瑀
下則衝牙居中央,兩旁玉滴子,行則擊牙而有聲
舄有絇,有純,有繶,有綦,以緋羅為之,首加金飾
通天冠絳紗袍則用黑舄,以烏皮為之。
常服則用白舄,以絲為之。
襪,羅表繒裏,施靿著綦以係之,赤舄以朱,黑舄以白,白舄同。
通天冠
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高廣一尺
青表朱裏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
絳紗袍,以織成雲龍紅金條紗為之,紅裏皂褾、襈、裾,絳紗裙,蔽膝如袍飾,並皂褾、襈。
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
白羅方心曲領
白襪黑舄佩綬如袞。
大祭祀致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會、大冊命、親耕籍田皆服之。
公元1024年
仁宗天聖二年南郊禮儀使李維言:“通天冠上一字,準敕回避
”詔改承天冠。
中興之製,冠高九寸服用並同
公元1173年
乾道九年,又用履袍
以絳羅為之,折上巾通犀玉帶
係履,則曰履袍服靴,則曰靴袍
履、靴皆用黑革。
四孟朝獻景靈宮郊祀明堂,詣宮、宿廟、進胙上壽兩宮端門肆赦,並服之。
大禮畢還宮,乘平輦,服亦如之。
若大輦,則服通天絳紗常儀
公元1211年
衫袍
唐因隋製,天子常服赤黃、淺黃袍衫,折上巾九還帶,六合靴
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鞸,大宴則服之。
又有赭黃淡黃衤癸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
又有窄袍,便坐視事則服之。
皂紗折上巾通犀玉環帶。
窄袍或禦烏紗帽
中興仍之。
初,高宗踐祚南都,隆祐太后內臣上乘輿服禦,有小冠
太后曰:“祖宗閑居之所服也,自神宗始易以巾。
即位後,退朝上戴此冠,庶幾祖宗時氣象。
後殿早講,皇帝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係鞋
晚講皇帝頭巾背子講官便服
嘉定四年講筵之製也。
禦閱服。
以金裝甲乘馬大閱則服之。
公元1079年
圭。
宋初,凡大祭祀、大朝會,天子執圭
元豐二年詳定儀注所言:“《周禮》:‘王執鎮圭
’釋者曰:‘祭天宗廟朝日夕月,則執之。
朝覲諸侯授玉於王,王受玉,撫玉而已
’《考工記》:‘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
蓋天子以冒圭邪刻之處,冒諸侯之圭,以齊瑞信也。
未有臣子而執鎮圭者。
《唐六典殿中監掌服禦之事,凡大祭祀,則搢大圭,執鎮圭若大朝會,止進爵
《開寶通禮》始著元會執圭出自西房
淳化中上壽進酒,又令內侍奉圭,於周製唐禮不合
元會受朝賀,請不執鎮圭上壽
詔可
公元1080年
三年詔議大圭尺度詳定所言:“《考工記》:‘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後魏以降,以白玉為之,長尺二寸西魏以來皆然
方而不折,雖非古製,蓋後世所得之玉,隨宜為之。
今請揆玉之有無製之。”
又言:“唐禮親祀天地神祇,皆搢大圭,執鎮圭
有事宗廟,則執鎮圭而已
王涇郊祀錄》曰:‘大圭,質也,事天地之質,故執而搢之
鎮圭,文也,宗廟亦文,故無兼執之義。
不知大圭天子之笏也,通用郊廟
自今皇帝親祠郊廟,搢大圭,執鎮圭
奉祀之時,既接神再拜,則奠鎮圭為摯,大圭為笏。”
又言:“《開元》及《開寶通禮》,皇帝升輅,不言執圭
祀日,質明,至中壝門外殿中監大圭尚衣奉禦,又以鎮圭殿中監以進。
於是始搢大圭,執鎮圭
皇帝玉輅,執鎮圭,赴景靈宮太廟青城,皆乘輅執圭,殊不應禮
自今乘輅執圭,還內禦大輦亦如之。”
詳定所又言大圭中必之製,請製薦玉繅藉,以木為幹,廣袤如玉,以韋衣之,韋上畫五采文,前後垂之。
製約繅藉長尺上玄下絳為地五采五就,因以為飾。
每奠,則以薦玉之繅陳於地,執圭,則以約圭之繅備失墜,因垂之為飾。
大圭搢之紳帶之間,不可無中必,明矣。
明堂大圭,宜依鎮圭所約之組,令可係之。
公元1086年
哲宗元祐元年禮部言:“元豐新禮,皇帝祀天,搢大圭,其製圓首前詘,於禮未合
今欲仿西魏、隋、唐玉笏之製,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長尺二寸,其厚以鎮圭為約。
”從之。
公元1112年
政和二年宦者譚稹玄圭
其製,兩旁刻十二山,若古山尊,上銳下方
上有雷雨之文,下無彖飾,外黑內赤中一小好,可容指,其長尺二寸
詔付廷議
議官以為周王鎮圭緣飾四鎮之山,其中有好,為受組之地,其長尺二寸,周人仿古為之,而王執以鎮四方也。
徽宗以是歲冬大慶殿焉。
公元1113年
三年,又詔曰:“先王以類而求祀,圜丘象形蒼玉以象色,冬日以至其時大裘而冕法其幽,而未有以體其道,天玄而地黃,今大圭內赤外黑於以體之,祀可搢大圭,執玄圭,永為定制
中興仍舊制,大祭祀則執大圭以為笏,上太上皇皇太后冊寶亦如之。
皇太子之服。
一曰袞冕,二曰遠遊冠朱明衣,三曰常服
袞冕青羅表、緋羅紅綾裏、塗金鈒花飾,犀簪導,紅絲組,前後白珠九旒二纊水晶珠。
青羅衣,繡山、龍、雉、火、虎蜼五章紅羅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
紅羅蔽膝繡山、火二章
白紗中單青褾、襈、裾。
革帶塗金銀鉤<角>,瑜玉雙佩
四采織成大綬,結二玉環金塗鈒花飾。
青羅襪帶紅羅勒帛
玉具劍金塗鈒花,玉鏢首。
白羅襪,朱履金塗銀釦
從祀則服之。
遠遊冠:十八梁,青羅表,金塗鈒花飾,犀簪導,紅絲組為纓,博山政和附蟬
朱明服:紅花金條紗衣,紅紗裏,皂褾、襈。
紅紗裳,紅紗蔽膝,並紅紗裏。
白花中單皂褾、襈,白羅方心曲領
羅襪黑舄革帶,劍,佩,綬。
餘同袞服
襪帶勒帛
桓圭
受冊謁廟朝會則服之。
常服皂紗折上巾,紫公服通犀玉帶
公元995年
太宗至道元年太常禮院言:“南郊皇太子亞獻合著祭祀服。
制度袞冕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青纊充耳玄衣纁裳凡九章,每章一行,重以為等,皆織為之。
白紗中單黻領青褾、襈、裾。
革帶金鉤<角>。
大帶素帶朱裏,亦紕以朱綠紐約用組。
黻隨裳色,二章
朱組,雙大綬四采赤白縹紺,純朱質,長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廣九寸
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二玉環
朱襪赤舄,舄加金飾,餘同舊制
侍從祭祀及竭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詔依上製造。
政和議禮局更上皇太子服製袞冕青纊充耳,餘並同國初之製
元服從祀、納妃、釋奠文宣王服之。
中興並同
公元1162年
皇子之服,紹興三十二年十月禮官言:“皇子鄧、慶、恭三王,遇行事朝服,則七梁額花冠,貂蟬籠巾金塗銀立筆,真玉佩,綬,金塗革帶烏皮履。
若服祭服,則金塗八旒冕,真玉佩,綬,緋羅履襪
”詔文思院製造
後妃之服。
一曰禕衣,二曰朱衣,三曰禮衣,四曰鞠衣
妃之緣用翟為章三等
大帶衣色朱裏,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革帶青衣之,白玉雙佩黑組,雙大綬小綬三,間施玉環三,青襪、舄,舄加金飾
受冊朝謁景靈宮服之。
鞠衣黃羅為之,蔽膝大帶革舄衣色,餘同禕衣,唯無翟文親蠶服之。
首飾九株,小花同,並兩博鬢,冠飾九翬四鳳
褕翟,青羅繡搖翟之形,編次於衣,青質五色九等
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以搖翟為章二等
大帶衣色,不朱裏,紕其外,餘仿皇后冠服之製受冊服之。
皇太子妃首飾九株,小花同,並兩博鬢。
褕翟青織搖翟之形,青質五色九等
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礻巽,皆以朱色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以搖翟為章二等
大帶衣色,不朱裹,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
革帶青衣之,白玉雙佩,純朱雙大綬章采尺寸皇太子同。
受冊朝會服之。
鞠衣黃羅為之,蔽膝大帶革帶衣色,餘與褕翟同,唯無翟,從蠶服之。
公元1139年
中興仍舊制。
龍鳳花釵冠,大小花二十四株,應乘輿冠梁之數,博鬢,冠飾皇太后皇后服之,紹興九年所定也。
花釵冠,小大花十八株,應皇太子冠梁之數,施兩博鬢,去龍鳳皇太子妃服之,乾道七年所定也。
其服,後惟備禕衣、禮衣,妃備褕翟,凡三等
常服後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
公元1171年
命婦服。
政和議禮局上:花釵冠,皆施兩博鬢,寶鈿飾。
翟衣,青羅繡為翟,編次於衣及裳。
第一品花釵九株寶鈿花數,翟九等第二品,花釵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釵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釵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釵五株,翟五等
素紗中單黼領,朱褾、襈,通用羅縠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等
二品以下準此
大帶革帶青襪、舄,佩,綬。
受冊從蠶服之。
七年臣僚言:“今文九品,殊以三品之服,至於命婦,已厘八等之號,而服製未有名稱
有司視其夫之品秩,而定其服飾
”詔送禮製局定之
其儀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