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一百十四
第六十七 禮十七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禮十七嘉禮五)

巡幸養老視學進士宴幸秘書省進書大射鄉飲酒禮
巡幸之制,開元禮》有告至肆覲、考制度之儀,《開寶通禮》因之。
太祖西京,所過賜夏、秋田租之半。
真宗朝諸陵及舉大禮途中皆服折上巾、窄袍,出京、過京城服靴袍、具鸞駕
群臣公服係鞋供奉班及內朝官前導
從官並日行宮合班起居晚朝視事,群臣不赴
中頓侍食百官宿頓迎駕訖,先發,或道途隘遠,則免迎駕
進發近臣諸軍裝錢
出京,留司馬、步諸軍夾道左右,至新城門外奉辭留守辭於門內百官父老辭於苑前,召留守賜飲苑中
州縣長吏留司官待於境。
所過賜巡警兵、守津梁行郵治道卒時錢履父老綾袍茶帛途中緡錢
所幸寺、觀,賜道、釋茶帛,或加紫衣師號
吏民有以饔餼酒果方物獻者,計值答之。
命官籍所過係囚逋負者,日引對,多原釋
采訪民間疾苦振恤鰥、寡、孤、獨。
車服度量權衡有不如法,則舉儀制禁之。
有奇材、異德及政事尤異者,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鄉里所稱者,其不守廉隅、昧於正理者,並條析以聞。
官吏知民疾苦者,亦許錄奏
所過州、府,結彩為樓,陳音樂百戲
道、釋以威儀奉迎者,悉有賜。
東京留守遣官表請還京,優詔答之。
駕還京,大陳兵衛以入。
行幸太祖太宗不常其數。
自咸平中,車駕每出金吾將軍帥士二百人,執楇周繞,謂之禁圍、夏緋衣、冬紫衣
郊祀省方並增二百,服錦襖,出京師則加執劍。
親王中書樞密宣徽行圍內,餘官圍外。
大禮備儀衛,則有司布土黃道自宮至祀所,左右香台畫甕青繩闌干
巡省在途則不設。
巡省翰林進號傳詩付樞密院,每夕摘字,令衛士相應為識。
東京舊城城門西京皇城司契勘,內外城宮廟門並勘箭出入皆然
藩鎮外城子城門亦勘箭
朝陵扈從官人數,入柏城者,僕射以上三人,丞、郎以上二人,餘各一人
東封,定仗內導駕從人數,親王中書樞密宣徽三司使四人學士尚書丞郎節度使三人大兩省大卿監三司副使樞密承旨客省閣門使副金吾大將軍押仗鳴珂內殿崇班以上二人,餘各一人
諸司巡察之。
自後大禮,皆循此制。
公元1127年
建炎元年七月,詔曰:“祖宗,垂二百年。
比年以來,圖慮弗臧,禍生所忽。
肆朕纂承顧瞻宮室何以為懷?
是用權時之宜,法古巡狩駐蹕近甸號召軍馬
朕將親督六師,以援京城河北河東諸路,與之決戰
歸宅故都,迎還二聖,以稱朕夙夜憂勤之意。
十月一日車駕登舟巡幸淮甸宰執侍從百司三衙禁旅五軍將佐扈衛以行,駐蹕揚州
公元1129年
三年,幸杭州,自杭州江寧府,尋幸浙西,自浙西浙東
下詔曰:“國家金人侵逼無歲無兵。
纂承以來,深軫念慮,謂父兄在難,而吾民未撫,不欲使之陷於鋒鏑
包羞忍恥,為退避之謀,冀其逞志而歸,稍得休息
南京淮甸,自淮甸建康會稽播遷之遠,極於海隅
卑詞厚禮使介相望
以至願去尊稱甘心貶屈,請用正朔,比於藩臣遣使哀祈無不曲盡
假使金石無情,亦當少動。
累年卑屈,卒未見從。
生民嗷嗷何時寧息
今諸路之兵聚於江、浙之間,朕不憚親行,據其要害
金人尚容朕為汝兵民之主,則朕於事大之禮,敢有不恭
或必用兵我行在,傾我宗社塗炭生靈,竭取東西金帛、子女,則朕亦何愛一身,不臨行陣,以踐前言,以保群生
朕已取十一月二十五日移蹕前去浙西,為迎敵計。
我將士人民,念國涵養之恩,二聖拘縻之辱,悼殺戮焚殘之禍。
與其束手待斃曷若並計合謀同心戮力奮勵而前,以存家國
”乃詔御前應奉官司自合扈從外,內太常寺據實用人扈從,餘接續起發
四年正月,次台州
二月,次溫州
三月,幸浙西
公元1131年
紹興元年,詔移蹕臨安府
六年,詔周視軍師車駕進發遣官奏告天地社稷宗廟
臨安平江,尋幸建康
八年二月,還臨安
三十一年九月,詔:“金人背盟失信,今率精兵百萬,躬行天討,用十二月十日車駕進發應行宮臨安府文武百僚城北奉辭
”其日,應文武百僚先詣城北幕次,俟車駕御舟將至,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引文百僚立班定,兩拜訖,俟御舟過,班退。
三十二年正月,詔:“視師江上北騎遁去,兩淮無警,已委重臣統護諸將經畫進討
今暫還臨安,畢恭文祔廟之禮。
宜令有司增修建康百官吏舍諸軍營砦,以備往來巡幸,可擇日進發
車駕還宮。
養老太學皇帝通天冠絳紗袍,乘金輅,至太學酌獻文宣王
祭酒再拜,歸御幄。
車駕初出,量時刻遣使三老五更於其第。
三老五更俱服朝服,乘安車導從太學就次;國老庶老有司預戒之,各服朝服,集於其次
大樂正工人二舞入,立於庭。
東上閣門御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館自下分引百官宗室客使學生等,以次就位,如視學班。
太常博士三老五更出次,引國老庶老立於後,重行異位
直官通事舍人左輔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皇帝大次侍衛常儀
大樂正令撞黃鍾之鍾,右五鍾皆應,協律郎跪,俯伏,舉麾興,宮架乾安之樂》作,皇帝御坐樂止
典儀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三老五更杖而入,各左右二人夾扶,太常博士前引史臣執筆以從。
三老五更入門宮架和安之樂》作,至宮架北,北向立,以東為上。
奉禮郎引群老隨入,位於其後樂止
博士揖進,三老在前五更在後,仍杖夾扶,宮架和安之樂》作,至西階下,樂止
博士三老五更西階升堂國老庶老堂下
三老五更當御坐揖,群老亦揖,皇帝為興。
奉禮郎國老升堂博士三老五更奉禮郎國老以下,各於席後立。
典儀讚各就坐讚者承傳,宮架尊安之樂》作,三老五更就坐
三公授幾、九卿正履訖,殿中監尚食奉御珍羞黍稷等,先詣御坐前進呈,遂設於三老前,樂止
尚食奉御三老坐前,執醬而饋訖。
尚醞奉御酒尊所,取爵酌酒奉御執爵,奉於三老
太官良醞以次珍羞酒食五更、群老之前,皆食。
大樂正工人升,登歌奏《惠安之樂》,三終
史臣既錄三老所論善言善行宮架作《申安之樂》。
憲言成福之舞》畢,文舞退,作《受成告功之舞》,畢,三老以下降筵,博士三老五更堂下當御坐前,奉禮郎引群老復位,俱揖,皇帝為興。
三老五更降階堂下宮架和安之樂》作,出門樂止
直官通事舍人左輔前奏禮畢,退,復位
典儀讚拜訖,皇帝降坐,太常卿導還大次百僚以次退,車駕還宮。
三老五更安車導從還,翼日詣闕表謝
視學
哲宗始視學,遂幸國子監,詣至聖文宣王殿行釋奠禮一獻再拜
敦化堂,召從官賜坐,禮部太常寺、本監官承事郎以上侍立承務郎以下、三學生坐於東西廡,侍講吳安詩執經祭酒豐稷講《尚書》《無逸終篇復命宰臣以下至三學生坐,賜茶豐稷三品服,本監官學官賜帛有差
遂幸昭烈武成王廟酌獻肅揖
徽宗太學,遂幸辟雍奠獻如上儀。
司業吳絪轉官改秩循資章服文武學生授官,免省試、文解賜帛有差
所司預設次於敦化堂後,又於堂上稍北當中兩間設次南向御坐
又設從官講筵講書執經官並太學官御坐之南,東西重行異位
太學生坐於兩廡相向北上
宰臣以下從官之次,設於中門外。
皇帝酌獻文宣王畢,幸太學降輦入次簾垂更衣
直官通事舍人講官侍立官入就堂下,皆係鞋
講書執經官、學生各立堂下東西相向
報班齊,皇帝升坐班首萬福在位者皆應喏訖,閣門使承旨臨階宣升堂通事舍人喝拜,應在位再拜訖,分左右升堂,各就位少立。
起居郎舍人左右侍立
直官通事舍人講書執經官就北向位,班首萬福閣門使宣升堂舍人再拜訖,分東西升堂,立於御坐左右
講書在西東向執經官在東,西向學生北向位。
舍人喝拜,在位者皆再拜,立於東西兩廡
內侍進書案,以經授執經官,稍前,進於案上
舍人喝拜就坐宰臣以下堂上坐,如閣門所進坐位圖。
講書畢,通事舍人曰“可起”,群臣皆起,降階立。
執經官降,講書官於御坐致辭訖,亦降。
舍人喝拜,如有宣答,即再喝拜。
閣門宣坐賜茶舍人喝拜訖,宰臣以下升堂,各立於位後,學生各就北向位。
舍人喝拜,在位者俱拜訖,各分東西廡,以北為上下
舍人就坐上下就坐
賜茶畢,禮直官通事舍人堂上官降階就位舍人喝拜,在位者俱拜訖,禮直官引之以次出。
學生就位舍人喝拜,學生再拜,退。
公元1163年
紹興十三年七月國學大成殿告成奉安廟像
明年二月國子司業高閌幸學上從之。
詔略曰:“偃革息民,恢儒建學。
聲明丕闡輪奐一新
請既方堅,理宜從欲
款謁先聖,仍備舉舊章
三月上服靴袍,乘輦入監,止輦於大成殿門外
入幄,群臣列班於庭。
帝出幄,升東階,跪上香,執爵三祭酒再拜,群臣皆再拜上降入幄。
分奠從祀常儀
尚舍先設次於崇化之後,及堂上中南向設御坐
閣門設群臣班於堂下如月朔視朝
宰輔從臣次於中門之外
上乘輦幸太學降輦於堂,入次更衣
講官入就堂下講位,北向執經官、學生皆立於堂下東西相向
出次,升御坐,群臣起居如儀
乃命三公宰輔以下升堂,皆就位左右史侍立
講書執經北面起居再拜,皆命之升立於御坐左右
學生北面再拜分立兩廡北上
內侍進書牙簽,以經授執經官,賜三公宰輔以下坐。
講畢,群臣皆起,降階東西相向立。
執經官降,講官進前致詞乃降,皆北面再拜左右史降。
賜茶三公以下北面再拜,升,各立於位後。
學生北面再拜分兩廡立,上下就坐
賜茶畢,三公以下降階學生兩廡降階北面再拜,群臣以次出。
上降坐還次,乘輦還宮。
時命禮部侍郎秦熺執經司業高閎講《易》之《泰》,遂幸養正、持志二齋,賜閌三品服,學官遷秩諸生授官免舉,賜帛有差
公元1164年
上既奠拜,注視貌象翼翼欽慕,覽唐明皇太祖真宗徽宗所製讚文,命有司悉取從祀諸讚,皆錄以進。
帝遂作先聖七十二子讚,冠以序文,親灑翰墨,以方載之,五月丙辰登之彩殿,備儀作樂,命監學之臣,自行宮北門迎置學宮,揭之大成殿上及二廡。
序曰:“朕自睦鄰息兵,首開學校。
教養多士,以遂忠良
繼幸太學延見諸生
濟濟在庭,意甚嘉之
因作《文宣王讚》。
機政餘閑,曆取顏回而下七十二人,亦為製讚。
用廣列聖崇儒右文之聲,復知‘師弟子間纓弁森森覃精繹思’之訓,其於世道人心庶幾焉。
”二十六年十二月言者謂:“陛下崇儒重道,製為讚辭,刻宸翰琬琰光昭往古
寰宇儒紳,敦不顧瞻雲漢》之章?
請奉石刻國子監,以碑本遍賜郡學
”從之。
公元1177年
淳熙四年孝宗太學,如紹興
禮部侍郎李燾執經祭酒林光朝講《大學》。
尋幸武學,如太學
肅揖武成王不拜
嘉泰三年正月,寧宗幸太學如淳熙之
淳祐元年正月理宗太學,宗、武兩學官屬生員並赴太學陪位候車駕至學,詣先聖文宣王位,三上香,執爵三祭酒俯伏,興,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皇帝崇化堂,宰臣使相執政並起居。
執經官由東階講官西階升堂,於御前東西相向立。
次引國子監三學學官學生一班北面再拜,讚各就坐賜茶
講書畢,起,立班再拜
禮成執經官、講書官、國子監學官生員推恩轉官有差
咸淳三年正月戊辰度宗太學祗謁禮部尚書陳宗禮執經國子祭酒雷宜中講《中庸》,餘並如儀
貢士宴,名曰“聞喜宴”。
政和新儀》:押宴以下釋褐貢士班首初入門,《正安之樂》作,至庭中望闕位立,樂止
預宴就位再拜訖。
押宴西向立,中使宣曰“有敕”,在位者皆再拜訖。
中使宣曰“賜卿等聞喜宴”,在位者皆再拜搢笏舞蹈,又再拜
次引押宴官稍前謝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賜敕書,即引貢士班首稍前,中使宣曰“有敕”,貢士再拜
中使宣曰“賜卿等敕書”,班首稍前,搢笏,跪,中使敕書訖,少退,班首敕書加笏上,俯伏,興,歸位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預宴官分東西升階就坐貢士以齒。
酒初行,《賓興賢能之樂》作,飲訖、食畢,樂止
再行,《於樂辟廱之樂》作。
三行,《樂育人材之樂》作。
四行,《樂且有儀之樂》作。
五行,《正安》之樂作。
再坐,酒行、樂作,節次如上
皆飲訖、食畢,樂止
押宴以下俱興,就次,賜花有差
少頃,戴花畢,次引押宴以下釋褐貢士庭中望闕位立,謝花再拜,復升就坐酒行、樂作,飲訖、食畢,樂止
四行訖,退。
次日預宴官及釋褐貢士入謝常儀
公元1199年
寧宗慶元五年五月,賜新及第進士曾從龍以下聞喜宴禮部貢院上賜七言四韻詩秘書監楊王休以下繼和以進,自後每舉並如之。
公元1164年
秘書省
紹興十四年七月,新建秘書省成,秘書少監遊操等援宣和故事請車駕臨幸,詔從之。
二十七日,幸秘書省,至右文殿降輦,頒手詔曰:“蓋聞周建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漢選諸儒,定九流、《七略》之奏。
文德之盛,後世推焉。
仰惟祖宗建冊府,凡累朝名世之士,由是以興,而一代致治之原,蓋出於此
嘉興與學士大夫共宏斯道,乃一新史觀,新御榜題,肆從望幸之忱,以示右文之意。
嗚呼
士習空言,而不為有用之學久矣
爾其勉修術業,益勵猷為一德一心,以共赴亨嘉之會,用丕承祖宗大訓,顧不善歟!
”遂陳累朝御書御製、晉唐書畫、三代古器,次宣皇太子宰臣以下觀訖,退。
賜宴右文殿,酒五行,群臣再拜退。
車駕還內,賜少監遊操三品服、御書扇,餘官筆墨館閣官各轉一官
淳熙五年九月十三日孝宗秘書省,如紹興十四年之儀,帝賦詩,群臣皆屬和
公元1150年
進書儀。
紹興二十年五月八日進呈中興聖統》,太常博士丁屢明言:“乞比附進呈玉牒行禮
二十四年進呈徽宗御集》,禮部言:“昨紹興十年徽宗御製,擬以‘敷文名閣,今乞權安奉於天章閣,續俟崇建
二十六年十月進呈太后回鑾事實》。
二十七年三月宰臣沈該言:“玉牒所陳康伯先次編修太祖皇帝玉牒,自誕聖即位,自建隆元年開寶九年,通修一十七年開基玉牒舊制梅紅羅麵簽金字,今欲題曰《皇宋太祖皇帝玉牒》。
編修今上皇帝玉牒,自誕聖之後聖德祥瑞、建大元帥府事跡,至即帝位二十餘年,又自即位編修紹興二年,通修二十六年中興玉牒,今欲題曰《皇宋今上皇帝玉牒》。
宣祖、太祖太宗魏王下各宗《仙源類譜》、五世昭穆,今已修寫進本,乞擇日進呈
”詔從其請。
前期儀鸞司臨安府玉牒殿南向,設權安奉玉牒、類譜並《中興聖統幄次;又至玉牒所向外,設騎從官及文武百官侍班幕次;又於景靈宮內外,設騎從幕次
進呈前一日,俟朝退,玉牒所提領官都大提舉諸司官承受官玉牒所官等赴本所幕次宿衛
儀仗樂人排立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分引玉牒所官詣玉牒殿下,北向立。
直官提領官玉牒殿下,北向立。
直官揖、躬、拜,提領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訖。
次引提領官香案前,搢笏三上香,執笏退,復位,皆再拜訖,班退,歸幕次宿衛
儀仗樂人作樂晝夜更互排立
其日五更,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分引提領官宰執使相侍從台諫、兩省官知閣禮官南班宗室玉牒殿北向立。
直官揖、躬、拜,提領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訖。
次引提領官玉牒、類譜香案前,搢笏三上香,執笏,退,復位
直官提領官詣幄前,西向立。
騎從官分左右乘馬,俟玉牒所輦官奉擎玉牒、類譜,腰輿進行樂人作樂儀衛儀仗迎引
次引提領官宰執使相侍從台諫、兩省官知閣禮官南班宗室騎從,至和寧門下馬,執笏步從玉牒、類譜至垂拱殿門外幄次,步從官權歸幕次樂止
儀衛樂人等並於幄次前排立,俟進呈玉牒、類譜,並如閣門儀訖。
玉牒、類譜出殿門,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分引提領官宰執使相侍從台諫、兩省官知閣禮官南班宗室左右執笏步從,儀衛樂人前引迎奉皇城北宮門,步從等官上馬騎從,至和寧門外
前引將至玉牒所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官玉牒所門內殿門立班內文厘務通直郎以上承務郎見任監主簿執事以上武臣修武郎以上迎拜訖。
如值雨,地下沾濕迎拜官吏迎拜
騎從官至玉牒所,並下馬執笏步從,詣玉牒殿下,分東西相向立。
直官提領官玉牒、類譜幄前,西向立定
玉牒所輦官奉擎玉牒、類譜入幄,儀仗儀衛輦官樂人更互排立
提領官宰執使相侍從台諫、兩省官知閣禮官南班宗室玉牒所官、分官赴景靈宮迎奉皇帝中興聖統》赴玉牒殿同時安奉。
俟安奉時將至,設香案畢,次御史台閣門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官玉牒殿下,並北向立班定。
直官提領官詣幄前西立,俟日官報時及。
玉牒所奉玉牒、類譜訖。
次引提領官復位北向立定
直官揖、躬、拜,提領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訖。
直官提領官香案前,搢笏三上香,執笏退,復位立定在位再拜訖,退。
儀衛樂人以次退。
自是,凡進書並仿此,惟進太上皇聖政,則有詣德壽宮之儀。
公元1245年
淳祐五年二月十二日,進孝宗光宗兩朝御集、《寧宗實錄》及《理宗玉牒日曆》。
其日,皇帝垂拱殿提舉官禮儀使宗室使相宰執以下,赴實錄院右文殿玉牒所經武並行燒香禮畢奉迎諸書和寧門,步導至垂拱殿,以俟班齊,各隨腰輿殿下東西向立。
皇帝服靴袍出宮,殿下鳴鞭禁衛諸班直親從等並入內省骨朵使臣,國史實錄院日曆所編修經武要略所、玉牒所點檢文字以下腰輿下人,並迎駕自讚常起居
(內擎腰輿不拜,止應喏
皇帝御坐
先知門官以下,各班起居常儀
入內官下殿,各取合進呈書匣升殿,於殿上東壁各置案上以南為上。
知閣門官二員,自御坐前導皇帝起詣三朝諸書香案褥位東向立。
閣門提點奏請上香三上香訖,又奏皇帝再拜訖,知閣門官前導皇帝復歸御坐
知閣門官歸東朵殿侍立鑾司徹香案拜褥,降束朵殿
舍人請國史實錄院以下提舉官禮儀使宰執並進讀官升殿,於御坐東面西立。
(國史實錄院、國史日曆所編修經武要略所、玉牒所官,殿下依舊立。
俟入內官進御案,《孝宗御集提舉官並進御集官稍前立,分進御集官於御前過,西壁東立
御集提舉諸司官於《孝宗御集匣前搢笏啟封、開鑰訖,出笏,歸侍立位。
御集承受官搢笏,於御集匣內取冊,轉授提舉官搢笏接訖,承受出笏提舉官奉冊置御案上,出笏
皇帝起前立,提舉諸司官承受官東西相向立,並搢笏揭冊訖,各出笏
進讀御集搢笏稍前,取篦子指讀,(逐版揭冊指讀,並如上儀。
進讀畢,皇帝復坐,進讀御集官置篦子御案上,出笏,卻於御前東壁麵西立以俟。
提舉官搢笏、收冊,復授承受官搢笏接訖,提舉官出笏稍後立。
承受官奉冊入匣訖,出笏提舉諸司官搢笏鎖匣訖,出笏,歸侍立位。
次讀《光宗御集》、《寧宗實錄》、《光宗經武要略》,並同上儀

玉牒提舉官並進玉牒官稍前立,分進玉牒官於御前過,西壁東立
玉牒提舉諸司官玉牒匣前搢笏啟封鑰訖,出笏,歸侍立位。
玉牒承受官搢笏取冊,授提舉官御案上,進讀亦如前儀,讀畢鎖匣出笏,歸侍立位。
次日提舉官並進讀日曆官啟封鑰,進讀亦同。

俱畢,入內官徹案,)承受官奉冊入匣訖,出笏提舉諸司官搢笏鑰匣訖,出笏,歸侍立位。
儀鸞司卓子,降束朵殿
奉書匣下殿,各置腰輿上。
史實錄院日曆所編修經武要略所、玉牒所提舉官禮儀使宰執並降東階下殿,東壁麵西立。
舍人引各官及禮儀使一班當殿麵北立定,引各直身出班斂身稱謝訖,歸位立,揖,躬身讚拜兩拜訖。
讚各祗候直身宣答御藥下殿宣答提舉官禮儀使斂身宣答訖,)御藥升殿
揖,躬身讚拜兩拜訖。
讚各祗候直身立,舍人引赴東壁麵西立。

次引國史實錄院日曆所編修經武要略所、玉牒所一班直身出班斂身稱謝訖,歸位立,揖,躬身讚拜兩拜訖,讚各祗候直身立。
傳旨謝恩知閣門官承旨訖,於折檻東面西立,傳與舍人承旨訖,再揖,躬身謝恩拜,兩拜訖,讚各祗候直身立。
不該賜茶官先退。

次引國史實錄院日曆所編修經武要略所、玉牒所提舉諸司官承受官以下一班當殿麵北立定,揖,躬身謝恩拜,兩拜訖,讚各祗候直身立,各歸位立。

次引國史實錄院日曆所編修經武要略所、玉牒所點檢文字以下一班當殿麵北立定,揖,躬身,讚謝恩拜,兩拜訖,讚各祗候直身立,各歸位立。
傳旨宣坐賜茶訖,舍人閣門無公事,皇帝起還宮,百官導送,奏安兩朝御集》、《實錄》於天章閣,《經武要略》於經武閣、《玉牒》於玉牒所、《日曆》於秘閣如儀

大謝之禮,廢於五季太宗始命有司草定儀注
其群臣朝謁元會
三行,有司言“請賜王、公以下射”,侍中稱制可。
皇帝改服武弁,布七埒殿下,王、公以次射,開樂縣東西廂,設熊虎等侯。
賞物東階,以賚能者;設豐爵於西階,以罰否者。
並圖其冠冕儀式、表著、埻埒之位以進。
帝覽而嘉之,謂宰臣曰:“俟弭兵,當與卿等行之。

遊幸池苑,或命宗室、武臣射,每帝射中的,從官再拜奉觴、貢馬為賀。
射官中者,帝為之解,賜襲衣金帶散馬不解則不賜。
苑中皆有射棚畫暈的
射則用招箭班三十人服緋紫繡衣、帕首分立左右,以唱中否
節序賜宴,則宗室禁軍大校牧伯諸司使副皆令習射,遂為定制
外國使入朝,亦令帥臣伴,賜射於園苑。

政和宴射儀:皇帝射殿侍宴公服係鞋射官窄衣,奏聖躬萬福再拜升殿
三行,引射官降,皆執弓矢,謝恩再拜三公以下在右,射官在左,不射者依坐次分立

皇帝射中舍人讚拜,凡左右祗應臣僚,除內侍外,並階上下再拜
行門禁衛諸班親從諸司祗應人自讚再拜
招箭班殿上躬奏訖,跪進碗。
射官先傳弓箭殿侍側立
內侍接碗訖,就拜,起,降階再拜
有司進御茶床天武引進馬列射垛前,員僚聖躬萬福東上門官御前,躬奏班首姓名以下進酒
班首以下橫行立,讚再拜班首奉酒進,樂作,飲畢,殿上臣僚再拜
舍人讚各賜酒,群官俱再拜,讚各就坐,群官皆立席後引進司官臨階,宣進奉出,天武馬出,樂合,復讚就坐,飲訖,揖,興,諸司收坐物等。
射官左側臨階,取弓箭侍立
皇帝射中的或雙中如上儀。
進酒臨時取旨,得旨進酒,更不進奉中扁碗。
及解中,更不賀、不進酒

臣僚射中,引降階再拜訖,殿下側立
御箭解中,招箭班進碗,如上儀。
舍人再引射,中官當殿揖,躬宣“有敕,賜窄衣、金帶”。
跪受,箱過再拜過殿側服所賜訖,再引當殿再拜,更不謝。
如宣再射,或更賜箭令射,如未退,即就位再拜
如再射中,御箭再解中,賜鞍轡如上儀。
臣僚射中,御箭不解,引降階再拜,立。
招箭班殿上躬奏訖,下殿,舍人宣“有敕,賜銀碗”。
跪受執碗並箭,就拜,起,再拜
如合賜散馬,即同宣賜,宣“有敕,賜銀碗,兼賜散馬若干匹”。
射訖,進御茶床諸司復陳坐物等,群官各立席後,讚就坐,群官俱坐
五行宣示盞、宣勸如儀,皆作樂
宴畢,內侍舉御茶床三公以下降階再拜,退。

公元1166年
乾道二年二月四日車駕玉津園皇帝射訖,次命皇太子,次慶王,次恭王,次管軍臣僚等射,如是者三。
每射四發,帝前後四中的。
公元1174年
淳熙元年九月車駕玉津園,命從駕文武官行宴射之禮,皇太子宰執以下,酒三行,樂作。
皇帝臨軒有司弓矢
皇帝中的皇太子進酒,率宰執以下再拜稱賀
宣皇太子射,射中,賜。
宣預射臣僚射,使相鄭藻、起居舍人王卿月環衛官蕭奪裏懶射中,各賜襲衣金帶
公元1176年
鄉飲之禮有三:《周禮》,鄉大夫三年大比興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賓之,一也;黨正,國索鬼神祭祀,則禮屬民飲酒於序,以正齒位,二也;州長春秋習射於序,先行鄉飲禮,三也。
後世臘蠟百神春秋習射序賓飲酒之儀,不行郡國,唯貢士日設鹿鳴宴,猶古者賓興賢能,行鄉飲遺禮也。
古禮賓主,僎介,與今之禮不同
器以尊俎,與今之器不同
賓坐於西北,介坐於西南主人東南,僎坐東北,與今之位不同
主人獻賓,賓酢主人,主人酬賓次主獻介,介酢主人,次主人獻眾賓,與今之儀不同
今制,州、軍貢士之月,以禮飲酒,且以知州軍事為主人,學事司所在,以提舉學事為主人,其次本州入行上舍生當貢者,與州之群老為眾賓,亦古者序賓養老之意也。
是月也,會凡學之士及武士習射,亦古者習射於序之意也。
唐貞觀所頒禮,惟明州獨存,淳化中例行之。
政和局定飲酒祭降之節,與舉酒作樂器用之屬,並參用辟廱貢士儀,其有古樂處,令用古樂
既又以河北轉運判官張孝純之言:“《周官》以六藝教士,必射而後行。
古者諸侯貢士天子試諸射宮,請詔諸路州郡,每歲宴貢士於學,因講射禮。
於是禮官參定射儀:鄉飲酒前一日,本州射亭東西序,量地之宜,設提舉學事監司知州通判州學教授應赴鄉飲酒貢士幕次本州兵馬教諭弓矢應用物,設樂
其日初筵提舉學事知州軍、通判應赴鄉飲酒貢士射亭執弓矢,揖人射,乘矢若中,則守帖者舉獲唱獲,執算者以算投壺畢,多算勝少算。
射畢,讚者讚揖,酬酢如儀畢,揖退飲,如鄉飲酒
公元1157年
紹興七年郡守仇悆置田以供費。
十三年比部郎中林保修定鄉飲儀制,遍下郡國,於是國子祭酒高閎草具其儀上之,僎介之位,皆與古制不合,諸儒莫解其指意
慶元中朱熹以《儀禮改定,知學者尊用之,主賓、僎介之位,始有定說
其主,則州以守、縣以令,位於東南;賓,以裏居年高致仕者,位於西北僎,則州以倅、縣以丞或簿,位東北;介,以次長,位西南
三賓,以賓之次者;司正,以眾所推服者;相及讚,以士之熟於禮儀者。
其日質明主人率賓以下,先釋菜先聖先師,退各就次,以俟肅賓。
介與眾賓既入,主人序賓祭酒再拜,詣罍洗洗觶,至酒尊所酌實觶,授執事者,至賓席前跪獻賓,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賓主以下就席坐訖。
再行,次沃洗讚者司正揚觶致辭司正復位主人以下復坐。
主人興,復至阼俯僎從賓介復至西階下立三賓西階立,並南向
主人拜,賓介以下再拜
賓介眾賓先自西趨出,主人少立,自東出
以下立於庠門外之右,東鄉主人立於門外之左,西鄉
僎從主人再拜賓介以下再拜,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