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宋史卷一百二 志第55 禮五

作者 脫脫
社稷岳瀆籍田先蠶奏告祈禜
社稷,自京師州縣,皆有其祀。
歲以春秋二仲月及臘日太社太稷
州縣春秋二祭刺史縣令初獻上佐縣丞亞獻州博士、縣簿尉終獻
如有故,以次官攝。
長吏職官或少,即許通攝,或別差官代之。
牲用少牢禮行三獻,致齋三日
禮器數:正配坐尊各二,籩、豆各八,簠、簋各二,俎三。
從祀籩、豆各二,簠、簋、俎各一。
社壇五丈,高五尺五色土為之。
稷壇在西如其制。
社以石為主,形如鐘,長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半。
四面宮垣飾以方色,面各一屋三門,每門二十四戟,四隅連飾罘罳,如廟之制,中植以
其壇三分宮之一,在南,無屋
慶曆用羊、豕各二,正配位籩、豆十二,山罍、簠、簋、俎二,祈報象尊一。
公元1080年
元豐三年詳定所言:「社稷祝版牲幣、饌物,請並瘞於坎,更不設燔燎
又《周禮·大宗伯》'以血祭社稷',社為陰祀,血者幽陰之物,是以類求神之意。
郊天先薦血,次薦腥,次薦爓,次薦熟。
社稷五祀,先薦爓,次薦熟。
至於群小祀,薦熟而已
社稷不用血祭,又不薦爓,皆違經禮。
請以埋血為始,先薦爓,次薦熟。
古者祭社,君南向北墉下,所以答陰也,今社稷壝內不設北墉,而有司攝事,乃設東向之位,非是
請設北墉,以備親祠南向答陰之位,有司攝事,則立北墉下少西。
王制》曰:'天子社稷太牢諸侯社稷少牢
'今一用少牢,殊不應禮
夫為一郡報功者,當用少牢;為天下報功者,當用太牢
所有春秋祈報太社太稷,請於羊、豕外加角握牛二
」又言:「社稷之祭,有瘞玉而無禮玉,《開元禮》:奠太社太稷,並以兩圭有邸。
下有司造兩圭有邸二,以為禮神之器,仍詔於壇側建齋廳三楹,以備望祭。」
先是州縣社主不以石。
禮部以謂社稷不屋而壇,當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故用石主,取其堅久
又《禮》:諸侯之壇半天子之制。
令州社主用石,尺寸廣長亦半太社之制。
遂下太常,修入祀儀
元祐中,又從博士孫諤言,祭太社太稷,皆設登歌樂。
大觀議禮局言:「太社獻官、太祝奉禮,皆以法服至於郡邑,則用常服
下祭服制度於郡縣,俾其自製,弊則聽改造之。」
公元1131年
紹興元年,以春秋二仲及臘前祭太社太稷天慶觀,又望祭臨安天寧觀
十四年,始築壇壝於觀橋之東,立石主,置太社令一員,備牲牢器幣進熟望燎如儀
嶽鎮海瀆之祀。
太祖湖南,命給事中李昉南嶽,繼令有司制嶽神衣、冠、劍、履,遣使易之。
廣南平,遣司農少卿李繼芳祭南海除去劉鋹所封偽號及宮名,易以一品服。
又詔:「嶽、瀆並東海廟,各以本縣令廟令,尉兼廟丞,專掌祀事
」又命李昉盧多遜王祐扈蒙等分撰嶽、瀆祠及歷代帝王碑,遣翰林待詔孫崇等分詣諸廟書于石。
六年遣使奉衣、冠、劍、履,送西鎮嶽廟
公元983年
太平興國八年河決滑州,遣樞密直學士張齊賢白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
自是,凡河決溢、修塞致祭
秘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逐方嶽鎮、海瀆
兵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
國家克復四方,間雖奉詔特祭,未著常祀
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於所隸之州,長史以次為獻官。
其後立春日東嶽岱山兗州東鎮沂山沂州東海萊州淮瀆唐州
立夏日南嶽衡山衡州南鎮會稽山越州南海廣州江瀆成都府
立秋日西嶽華山華州西鎮吳山隴州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西海河瀆廟望祭
立冬北嶽恒山北鎮醫巫閭山並於定州北鎮北嶽廟望祭北海濟瀆並于孟州北海濟瀆廟望祭
土王日祀中嶽嵩山河南府中鎮霍山晉州
真宗封禪畢,加號泰山仁聖天齊王,遣職方郎中沈維宗致告。
又封威雄將軍炳靈公,通泉廟為靈派侯,亭山神廟為廣禪侯,嶧山神廟靈岩侯,各遣官告。
泰山四面七里樵采,給近山二十戶以奉神祠社首徂徠山並禁樵采
車駕澶州,祭河瀆廟,詔進號顯聖靈源公,遣右諫議大夫薛映河中府比部員外郎丁顧言澶州祭告
秘書丞董溫其言:「漢以霍山南嶽,望令壽州長吏春秋致祭
禮官言:「雖前漢嘗以霍山南嶽,緣今嶽廟已在衡山難於改制
霍山如遇水旱祈求非時,准別敕致祭,即委州縣奉行
」詔封江州馬當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採石中水府,順聖平江潤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江王
及祀汾陰,命陳堯叟西海曹利用汾河
車駕潼關遣官西嶽河瀆並用太牢,備三獻禮。
庚午,親謁華陰西嶽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黃麾仗遣官分奠廟內諸神,加號嶽神順聖天王
還至河中親謁河瀆廟西海望祭壇。
五月乙未,加上東嶽天齊仁聖帝,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北嶽安天聖帝中嶽中天聖帝
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冕服制度崇飾神像之禮。
玉冊制,如宗廟諡冊
帝自作《奉神述》,備紀崇奉意,俾撰冊文
司設五嶽冊使一品鹵簿及授冊黃麾仗、載冊輅、袞冕輿於乾元門外,各依方所
群臣朝服序班仗衛如元會儀。
上服袞冕,禦乾元殿
中書侍郎五嶽玉冊尚衣袞冕升殿,上為之興。
奉冊使、副班於香案前,侍中宣制曰:「今加上五嶽帝號,遣卿等持節奉冊展禮
」鹹承制再拜
奉冊使以次升自東階受冊御坐前,降西階副使袞冕輿於丹墀,隨冊使降立丹墀西。
玉冊發,至於朝元門外,帝復坐。
冊使奉冊升輅,鼓吹振作而行。
東嶽北嶽冊次於瑞聖園,南嶽冊次於玉津園西嶽中嶽冊次於瓊林苑
及廟,內外黃麾仗,設登歌
奉冊于車,奉袞冕於輿,使、副袴褶騎從遣官三十員前導
及門,奉置幄次,以州長吏以下充祀官,致祭畢,奉玉冊、袞冕置殿內。
又加上五嶽帝后號:東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肅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
遣官祭告
詔岳、瀆、四海諸廟,遇設醮,除青詞外,增正神祝文
又改唐州上源桐柏廟淮瀆長源公,加守護者。
自製五嶽醮告文,遣使醮告
即建壇之地構亭立石柱刻文其上。
公元1020年
天禧四年,從靈台郎皇甫融請,凡修河致祭,增龍神及尾宿、天江、天記、天社等諸星在天河內者,凡五十位。
公元1040年
仁宗康定元年,詔封江瀆為廣源王河瀆顯聖靈源淮瀆長源王,濟瀆清源王,加東海為淵廣德王南海洪聖廣利王西海通聖廣潤王北海沖聖廣澤王
皇祐四年,又以靈台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鬥、奎,與東井天津天江咸池積水天淵天潢水位水府四瀆九坎天船王良羅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內者
五年,以儂智高遁,益封南海洪聖廣利順王
五鎮沂山封東安公政和三年封王會稽封永興公政和封永濟王吳山封成德公元豐八年封王醫巫閭封廣寧公政和封王霍山封應聖公政和封應靈王
東海大觀四年加號助順廣德王
公元1157年
紹興七年太常博士黃積厚言:「嶽鎮海瀆,請以每歲四立日分東西南北,如祭五方帝禮。
」詔從之。
公元1169年
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國家駐蹕東南東海南海實在封域之內。
渡江以後,惟南海王歲時禦書祝文,加封至八字王爵
東海之祠,但以萊州隔絕未嘗致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溫、台、泉、福,皆東海分界也。
紹興中金人入寇李寶舟師大捷膠西,神之助順,為有功矣。
元豐間嘗建廟於明州定海縣,請依南海封八字王爵遣官明州行禮
詔可
公元987年
籍田之禮,歲不常講。
雍熙四年,始詔以來年正月擇日有事東郊,行籍田禮。
所司詳定儀注:「依南郊五使
耕地朝陽門七里外為先農壇,高九尺四陛,週四十步,飾以青;二壝寬博取足容禦耕位。
觀耕台大次樂縣二舞
禦耕位在壝門東南諸侯位次之,庶人次之
觀耕台高五尺,週四十步,四陛,如壇色。
青城設於千畝之外
」又言:「隋以青箱穜稑,唐廢其禮。
青箱舊無其制,請用竹木之而無蓋,兩端設襻,飾以青;中分九隔,隔盛一種,覆以青帊。
穜稑即早晚之種,不定穀名,請用、稷、秫、大小豆、大小,陳於箱中
大禮使李昉言:「按《通禮》,乘耕根車,今請改乘玉輅,載耒耜耕根車
前典不載告廟稱賀之制,今請前二日告南郊太廟
禮畢百官稱賀青城
有勞酒,合設會于還宮之翼日,望如親祀南郊之制,擇日大宴
詳定所言:「禦耒耜二具,並盛以青絛,准唐乾元故事不加雕飾
禮畢,收於禁中,以示稼穡艱難之意。
其祭先農,用純色犢一,如郊祀進胙,余並權用大祠之制。
皇帝散齋三日,致齋二日百官不受誓戒
神農後稷冊,學士院撰文進書
」以鹵簿使賈模等言,復用象輅耒耜,以重其事。
五年正月乙亥帝服袞冕,執鎮圭,親享神農,以後稷配,備三獻遂行三推之禮。
畢事解嚴,還行宮百官稱賀
帝改禦大輦,服通天冠絳紗袍鼓吹振作而還
乾元門大赦,改元端拱文武遞進有差
二月七日,宴群臣於大明殿,行勞酒禮。
公元1007年
景德四年判太常禮院孫奭言:「來年畫日正月一日享先農,九日上辛祈穀,祀上帝
春秋傳》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月令》曰:'天子元日祈谷上帝
乃擇元辰親載耒耜躬耕帝籍
'先儒皆云:元日,謂上辛郊天也;元辰,謂郊後吉亥享先農而耕籍也。
六典》、《禮閣新儀》並雲上辛祀昊天,次雲吉亥享先農。
改用上辛亥日,用符禮文。」
公元1032年
明道元年,詔以來年二月丁未籍田禮,而罷冬至親郊
遣官奏告天地宗廟、諸陵、景靈宮州都就告岳瀆宮廟
其禮一如端拱之制,而損益之。
禮成遣官奏謝如告禮
公元1079年
元豐二年,詔于京城東南度田千畝籍田,置令一員,徙先農壇於中,神倉東南,取卒之知田事者為籍田兵。
乃以郊社令辛公佑兼令。
公佑請因舊吲殿規地為田,引蔡河水灌其中並植果蔬,冬則藏冰,凡一歲祠祭之用取具焉。
薦獻而後進禦,有餘,則貿錢以給雜費,輸其餘于內藏庫,著為令。
管幹籍田王存等議,以南郊吲殿前地及玉津園東南羨地並民田共千一百畝充籍田外,以百畝先農壇兆,開阡陌溝洫,置神倉齋宮並耕作人廬舍之屬,繪圖以進。
已而殿成,詔以思文為名。
公元1111年
政和元年,有司議享先農為中祠,命有司攝事,帝止行耕籍之禮。
罷命五使稱賀肆赦之類。
史局擇日不必專用吉亥
耕籍所乘,改用耕根車,罷乘玉輅
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絳紗袍百官朝服
仿雍熙儀注九卿左右僕射六尚書御史大夫攝,諸侯正員三品官及上將軍攝。
庶人位於諸侯耕位之南,以成終畝之禮。
青箱,設九谷,如隋之制。
尋復耕籍大祠,依四孟朝享例行禮,又命禮制局修定儀注
孟春之月,太史上辛吉日皇帝親耕籍田,命有司以是享先農、後稷於本壇,如常儀
前期殿中監御坐于思文殿,儀鸞司設文武官殿門外之左右
其日早,奉禮郎設禦耕褥位耕籍所,尚舍設觀耕御坐壇上南向
典儀設侍耕群臣位於禦耕之東西,設從耕群臣位於禦耕之東南西向北上
奉禮郎設禦耒席於三公之北,稍西,南向
太僕設禦耕牛於禦壇之西,稍北;太僕卿位於耕牛之東,稍前,南向
太常左輔位於禦耕之東,稍南,西向;設司農位二,一在左輔之後一在其南,並西向
籍田令三,皆位司農卿南,少退,北上
青箱官位於後。
執耒耜者位公卿耕者後,侍耕者前,西向
三公三少宰臣親王等每員三人執政二人,從耕;群官一名助耕,並服絳衣介幘
三公以次群官耒耜一具,每一具正副牛二,隨牛二人
庶人耕位在從耕官位之南,西向
庶人百人,並青衣耕牛二百,每兩牛用隨牛一人耒耜百具,畚五十具,鍤二十五具,以木為刃。
耆老百人常服陪位庶人位南,西向
司農少卿二于庶人位前,太社令司農少卿之西,少退,俱北向
畿內諸令位庶人之東,西向
尚輦局玉輅於仗內。
前期三日,司農青箱九穀穜稑之種進內。
前二日,皇后六宮于皇帝,受于內殿
前一日,降出司農
其日質明左輔耒耜載於玉輅訖,耕籍使朝服乘車,用本品鹵簿,以儀仗二千人耒耜先詣壇所。
尚輦奉禦平輦祥曦殿皇帝靴袍出自內東門從駕臣僚禁衛並起居如常儀
將至耕所,文武侍耕、從耕以下耆老庶人俱詣籍田西門立班再拜奉迎訖,各就次。
從耕、陪耕等官服朝服以俟耕。
車駕思文殿,進膳訖,左輔以禦耒耜籍田令橫執之,詣耕籍所,置於席,遂守之。
執耒耜者橫執之,受則先其耒、後其耜。
諸縣終畝庶人、陪耕耆老就位司農卿籍田令太社令、奉青箱官、諸執耒耜者以次就位
御史台殿中侍御史一員先入就位,次禮直官宣贊舍人等分引侍耕、從耕群官各就位
尚輦奉禦進輦思文殿。
左輔奏請中嚴
少頃,奏外辦
皇帝通天冠絳紗袍,乘輦出。
將至禦耕位,尚舍先設黃道太常請降就位
降輦太常卿前導褥位南向立,奏請行禮
直官籍田令進詣禦耒席南向,引司農卿籍田令東西向,籍田令俯伏跪,執事者以絛受之,籍田令解絛出耒,執耒興,東向立,以授司農卿司農卿西向立,以授左輔左輔詣禦耕位前少東,北向
太常卿奏請耒耜左輔執以進,執耒者助執之。
皇帝受以三推左輔前受耒耜,授司農卿,以授籍田令,各復位
籍田令跪而納於縚,執耒興,以授執事者,退復位
公元1137年
皇帝初耕,諸執耒耜者以耒耜各授從耕者,禮直官太常卿詣御位前,北向奉請皇帝升壇觀耕,復位立。
導官皇帝升壇,即御坐南向
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近東西向北上立。
直官三公三少宰臣親王五推,餘從耕官各九推,訖,執耒耜者前受耒耜
直官司農少卿庶人以次耕於千畝,候耕少頃,禮直官左輔御坐前跪禮畢
降壇,乘輦還思文殿,左輔解嚴,侍耕、從耕官皆退。
籍田令青箱司農卿,詣耕所,出穜稑播之。
司農少卿太社令檢校終畝
司農卿御前北向俯伏跪奏省功畢,退。
所司放仗以俟,皇帝常服還內,侍衛常儀
紹興七年,始舉享先農之禮,以立春後亥日行一獻禮
十六年皇帝親耕籍田,並如舊制。
先蠶之禮久廢真宗王欽若請,詔有司檢討故事以聞。
按《開寶通禮》:「季春吉巳享先蠶于公桑
前享五日,諸與享官散齋三日,致齋二日
享日未明五刻,設先蠶神坐壇上北方南向
尚宮初獻尚儀亞獻尚食終獻
女相三獻之禮,女祝讀文,飲福受胙常儀
」又按《唐會要》:「皇帝有司享先蠶如先農可也
」乃詔:「自今依先農例,遣官攝事
禮院又言:「《周禮》:'蠶於北郊
'以純陰也。
漢蠶於東郊,以春桑生也。
請約附故事築壇東郊從桑生之義。
壇高五尺,方二丈四陛,陛各五尺
一壝,二十五步。
祀禮中祠。」
慶曆用羊、豕各一,攝事獻官太尉太常光祿卿不用樂。
元豐詳定所言:「季春吉巳享先蠶氏。
月令注》:'以先蠶為天駟
'按先蠶之義,當是始蠶之人,與先農先牧先炊一也。
開元享禮》:為瘞坎於壇之壬地。
而《郊祀錄》載《先蠶祀文》,有'肇興蠶織'之語,《禮儀羅》又以享先蠶無燔柴,則先蠶天駟星明矣。
今請就北郊為壇,不設燎壇,但瘞埋以祭,餘如故事。」
政和,禮局言:「《禮》:天子必有公桑蠶室,以興蠶事
歲既畢,則奉繭而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郊廟祭服
今既開籍田以供粢盛,而未有公桑蠶室供祭服,尚為闕禮。
仿古制,於先蠶壇側築蠶室度地為宮,四面為牆,高仞有三尺,上被棘,中起蠶室二十七,別構殿一區親蠶之所。
仿漢制,置繭館,立織室宮中養蠶于薄以上
度所用之數,為桑林
采桑壇於先蠶壇南,相距二十步,方三丈,高五尺四陛
七事
蠶官令、丞,以供郊廟祭服
又《周官內宰》:'詔後帥內外命婦蠶於北郊
'鄭氏謂:'婦人純陰為尊。
'則蠶為陰事可知
開元禮享先蠶,幣以黑,蓋以陰祀禮祀之也。
請用黑幣,以合至陰之義。
」詔從其議,命親蠶殿以無斁為名。
又詔:「親蠶所供,不獨袞服,凡施於祭祀者皆用之。」
公元1119年
宣和元年三月皇后親蠶,即延福宮行禮
其儀:季春之月,太史擇日皇后親蠶,命有司享先蠶氏於本壇。
前期殿中監尚舍設坐殿上南向前楹施簾,設東西閣殿后左右
又設內命婦妃嬪以下次於殿之左右外命婦以下次於殿門內外左右隨地之宜,量施帷幄
采桑壇外,四面開門,設皇后幄次壇壝東門內道北,南向
其日,有司設褥位壇上少東東向
內命婦壇下東北南向;設外命婦壇下東南北向,俱異位重行西上
外命婦一品二人二品三品一人
又設從采桑內命婦等位外命婦之東,南向;用內命婦一員充詣蠶室,授蠶母以食蠶。
設從采桑外命婦等位外命婦東,北向,俱異位重行西上
設執皇后鉤箱位於內命婦之西,少南,西上
尚功執鉤,司制執箱;內外命婦鉤箱者,各位於後,典制執鉤,女史執箱
又于壇上設執皇后鉤箱位於皇后采桑位之北,稍東,南向西上
前出一日兵部率其屬陳小駕鹵簿宣德門外,太僕厭翟東偏門內南向
其日未明,外命婦采桑及從采桑者,先詣親蠶幕次,以俟起居,各令其女侍者鉤箱,載至親蠶所,授內謁者監以授執鉤箱者。
前一刻,內命婦各服其服,內侍內命婦妃嬪以下,俱詣殿庭起居訖,內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
皇后首飾鞠衣乘龍肩輿常儀,障以行帷,出內東門至左升龍門
內侍跪奏:「具官臣某言,請降肩輿厭翟車。
」訖,俯伏,興,少退。
禦者執綏厭翟車,內侍車前奏,請車進發,出宣德偏門執事者進鉤箱,載之車。
至親蠶所殿門,降車,乘肩輿入殿后西閣門,侍衛常儀
內侍先引外命婦及從采桑者俱就壇下位,諸執鉤箱者各就位
內侍奏請中嚴少頃,奏外辦
皇后首飾鞠衣乘肩輿,內侍前導至壇東門華蓋仗衛止於門外,近侍者從之入。
內侍奏請肩輿,至幄次內,下簾。
內侍幄次請行禮,導皇后詣壇,升自南陛東向立。
鉤箱者自北陛以次升壇就位次,內侍尚功采桑位前西向,奉鉤以進,皇后受鉤采桑司制奉箱進以受皇后采桑三條,止,以鉤授尚功尚功受鉤司制奉箱俱退,復位
初,皇后采桑典制各以鉤授內外命婦皇后采桑訖,內外命婦以次采桑女使執箱者受之,內外命婦一品各采五條二品三品各采九條,止,典制受鉤,與執箱者退,復位
內侍各引內外命婦退,復位
內侍皇后前,奏禮畢,退,復位
內侍皇后降自南陛,歸幄次
少頃奏請乘肩輿如初
內侍前導皇后殿后閣,內侍解嚴
初,皇后降壇內侍內命婦蠶室尚功帥執鉤箱以次從至蠶室尚功蠶母蠶母縷切之,授內命婦食蠶,灑一簿訖,內侍引內外命婦各還次,皇后還宮。
公元1124年
宣和定親蠶禮外命婦宰執一品夫人升壇侍立,余品列於壇下
六年閏二月,皇后復行親蠶之禮焉。
紹興七年,始以季春吉巳享先蠶,視風師之儀。
乾道中,升為中祀
公元1131年
告禮
古者,天子將出,類於上帝命吏社稷及圻內山川。
天子有事,必告宗廟歷代因之。
宋制:凡行幸及封泰山、祠後土、謁太清宮,皆親告太廟
三歲郊祀,每歲祈穀上帝,祀感生帝雩祀,祭方丘明堂神州地祇圜丘,並遣官祖宗配侑之意。
他大事:即位改元、更禦名、上尊號、尊太后、立皇后太子皇子生、籍田親征納降獻俘朝陵肆赦河平大喪上諡山陵園陵祔廟、奉遷神主,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嶽瀆山川宮觀、在京十里內神祠。
其儀用犧尊、籩、豆各一,實以酒、脯、醢。
宮寺素饌時果代,用祝幣行一獻禮
車駕出京,則有晳爰祭,用羝羊一。
所過州郡橋樑山川帝王名臣陵廟去路十里內者,各令本州以香、酒、脯祭告
建降元年太祖平澤、潞,仍祭襖廟泰山城隍
揚州河東並用此禮。
四年,修葺太廟遣官奏告四室及祭本廟土神
修葺同。
遷神主,修畢奉安
是歲十一月,詔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東嶽城隍浚溝廟、五龍廟子張子夏,他如儀
公元980年
太平興國五年十一月車駕北征
前一日,遣官祭告天地圜丘用特牲;太廟社稷太牢望祭嶽瀆名山大川四郊,磔風于風伯壇,祀雨師於本壇,禱馬于馬祖壇,祭蚩尤祃牙北郊並用少牢;祭北方天王北郊迎氣壇,用香、柳枝燈油乳粥酥蜜餅、果。
仍遣內侍一人監祭
咸平中北征,禮同。
八年滑州合河口畢工,遣官告天地、嶽瀆,後天禧中,又遣謝玉昭應景靈上清太一宮、會靈祥源觀及諸陵。
雍熙四年,詔以親耕籍田遣官奏告外,又祭九龍黃溝扁鵲吳起信陵張耳單雄信七廟,後又增祭德安公、岳台諸神廟,為定式
公元992年
淳化三年十二月將郊,常奏告外,又告太社太稷文宣武成等廟。
景德二年契丹遣使修好遣官奏告諸陵。
四年二月西京,遣告汾陰中嶽太行、河、洛、啟母少姨廟東還奏告常儀
大中祥符元年天書降,及封禪告天地、宗廟社稷及諸祠廟宮觀;其在外者,乘傳以往
澶、鄆、兗州高陽帝嚳帝堯,亦皆告之。
四年,加五嶽帝號告天地、宗廟社稷
五年聖祖降,告如封禪禮。
六年宮庭嘉禾生,遣官告廟玉皇聖祖天尊大帝
天禧元年奉迎太祖聖容西京遣官奏告常儀,及經由五里內並西京城內外神祠
天聖七年玉清昭應宮火,遣告諸陵。
十年大內火,遣告天地、廟社
明道二年,詔以蟲螣為沴,減尊號四字告天地、宗廟
熙寧七年南郊雅飾,奏告太廟、後廟。
八年,以韓琦配享,告英宗
元符三年四月朔太陽虧,遣官太社
大觀元年十二月,以恭受八寶告天地、宗廟社稷
政和二年冬至,受元圭,禮同。
三年二月以太告成,冊告諸陵。
四年二月,皇長子冠,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
五年,建明堂,告如上禮,及宮觀嶽瀆
公元1139年
高宗建炎已後,事有關國體者皆告。
紹興九年金人遣使議和割地十一年,詔撰講和誓文二十四年,進《徽宗禦集》;二十六年,進《太后回鑾事實》;二十七年,進《玉牒仙源類譜》;明年,進《神宗寶訓》,進祖宗仙源積慶圖》,進《徽宗實錄》,進《祐陵迎奉錄》;三十一年金人叛盟興師開禧二年吳曦伏誅嘉定七年,進《高宗中興經武要略》;十三年,進《宗藩系錄》,刊正憲聖慈烈皇后聖德事蹟》,進《光宗玉牒》;十四年,進《孝宗寶訓》;十五年得玉璽;明年,上玉璽端平元年,獲完顏守緒函骨;淳祐五年,進《光宗甯宗兩朝寶訓》、《經武要略》、《玉牒》、《日曆》、《會要》;寶祐元年皇女延昌公主進封瑞國公主,又封升國五年,進《中興四朝史》;景定二年,進《孝宗》、《光宗實錄》,皇女周國公下降咸淳四年,安奉《甯宗理宗實錄》、《禦集》、《會要》,《經武要略》:皆告天地、宗廟社稷、欑陵。
其餘即位改元受禪冊寶皇子生、冠及巡幸納降獻俘之屬,並仍舊制。
祈報
周官》:「太祝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其福祥
於是歷代皆有襘禜之事。
宋因之,有祈、有報。
祈,用酒、脯、醢,郊廟社稷,或用少牢;其報如常祀。
或親禱諸寺觀,或再幸,或徹樂減膳、進蔬饌,或分遣官告天地太廟社稷嶽鎮海瀆,或望祭南北郊,或五龍堂城隍廟、九龍堂浚溝廟,諸祠如子張子夏信陵君段幹木扁鵲張儀吳起單雄信等廟亦祀之。
啟建道場于諸寺觀,或遣內臣分詣州郡,如河中後土廟太甯宮,毫之太清明道宮,兗之會真景靈宮太極觀鳳翔太平宮舒州靈仙觀江州太平觀泗州延祥觀,皆函香奉祝驛往禱之。
凡旱、蝗、水潦、無雪,皆禜禱焉。
公元999年
咸平二年旱,詔有司雷師雨師
內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擇東方地作壇,取土造青龍長吏三日,詣龍所,汲流水,設香案茗果、餈餌,率群吏、鄉老日再至祝酹不得音樂巫覡
雨足,送龍水中。
四方皆如之,飾以方色
大凡日幹及建壇取土之里數,器之大小及龍之修廣,皆以五行成數焉。
犣蠏渲盥貳?
/font>
公元1006年
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畫龍祈雨法》付有司刊行
其法:擇潭洞湫濼林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帥耆老齋潔,先以酒脯告社令訖,築方壇三級,高二尺,闊一丈三尺,壇外二十步,界以白繩。
壇上植竹枝,張畫龍
其圖以縑素上畫黑魚左顧,環以天黿十星;中為白龍,吐雲黑色;下畫水波,有龜左顧,吐黑氣如線,和金銀朱丹飾龍形
又設皂幡,刎鵝頸血置盤中柳枝灑水龍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畫龍投水中。
大中祥符二年旱,遣司天少監史序玄冥五星北郊除地為壇,望告。
已而雨足遣官報謝社稷
初,學士院不設配位,及是問禮官,言:「祭必有配,報如常祀。
當設配坐
」又諸神祠天齊五龍用牛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籩八豆
舊制,不祈四海
帝曰:「百谷之長,潤澤及物安可闕禮?
特命祭之。
公元1020年
天禧四年四月大風飛沙折木,晝晦數刻,命中使宮觀建醮禳之。
天聖三年九月帝宣諭:「近內臣南中勾當回,言諸處名山洞府,投送金龍玉簡開啟道場頗有煩擾
速令分祈,投龍處不得開建道場。
康定二年三月,以黃河水勢甚淺,致分流入汴未能通濟,遣祭河瀆靈津廟
澶州曹村埽方開減水直河,而水自流通,遣使祭謝,後修塞,禮同。
治平四年十二月,詔以來歲正旦日食,命翰林學士承旨王珪祭社
公元1068年
熙甯元年正月,帝親幸寺觀祈雨,仍令在京差官分禱,各就本司先致齋三日然後行事
諸路擇端誠修潔之士,分禱海鎮嶽瀆名山大川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令監司察訪以聞。
諸路神祠靈跡寺觀,雖不系祀典祈求有應者,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
已而雨足,復幸西太一宮報謝
九年十二月,以安南行營將士疾病者眾,遣同知太常禮儀院王存詣南嶽虔潔致禱,仍建祈福道場一月
又以西江運糧獲應,命本州長吏往祭龍祠
十年四月,以夏旱內出蜥蜴祈雨法》:捕蜥蜴數十甕中,漬之以雜木葉,擇童男十三歲下十歲上者二十八人分兩番,衣青衣,以青飾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灑晝夜環繞誦咒曰:「蜥蜴蜥蜴興雲吐霧,雨令滂沱,令汝歸去
雨足
公元1078年
元豐元年十月太皇太后違豫,命輔臣以下分禱天地宗廟社稷,及都內神祠
又作祈福道場寺觀五嶽四瀆靈跡所在
八年,帝疾,分禱亦如之。
又以京城火災建醮於集禧觀,且為民祈福
元祐元年十二月,以華州鄭山摧,命太常博士顏復往祭西嶽
七年,詔:「太皇太后本命歲,正月一日京師天下州軍,各齋僧尼、道士女冠一日,在京宮觀寺院開建道場七晝夜內外獄囚並設食三日
八年太皇太后違豫祈禱元豐,仍致禱諸陵。
又令南京等處長吏,詣祖宗神所在建置道場
紹興二年三月苦雨,命往天竺山祈晴即日雨止
四年,知樞密院張浚言:「四川七月以來霖雨地震,乞制祝文名山大川祈禱
」上曰:「霖雨地震之災,豈非久在蜀,調發供饋民怨所致
修德以應之,又可禱乎?」
公元1137年
七年正月一日,詔:「朕痛兩宮北狩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無以勤誠之意,可遣官建康府元符萬歲修建祈福道場晝夜嚴潔,庶稱朕心。
」又謂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浸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處
遣人三茅山黃籙醮,仰祝聖壽
」是歲七月張浚等言:「雨澤稍愆,乞禱。
」上曰:「朕患不知四方水旱之實,宮中種稻兩區,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須精加祈禱,以救旱墻。
八年宰臣積雨傷蠶,上曰:「朕宮中自蠶一薄,欲知農桑之候,久雨葉濕,豈不有損?
」乃命往天竺祈晴
公元1162年
三十二年太常少卿王普言:「逆亮誅夷,虜騎遁去,兩淮無警,舊疆浸歸。
者回臨安當行報謝之禮。
」從之。
嘉定八年八月,蝗,禱于霍山
九年六月蝗,禱群祀
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待從禱於天竺觀音霍山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