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元-托克托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瀛國公二王

作者 脫脫

瀛國公

公元1271年
瀛國公名㬎度宗皇帝子也,母曰全皇后咸淳七年九月己丑,生於臨安府大內
九年十一月左衛上將軍封嘉國公
十年七月癸未度宗崩,奉遺詔即皇帝位於柩前,年四歲謝太后臨朝稱詔
甲申,兄昰保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吉王,加食邑一千戶;弟昺保寧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信王,加食邑一千戶
平章賈似道文彥博故事,獨班起居
丙戌,上皇太后尊號壽和聖福太皇太后皇后皇太后
又詔以生日天瑞節。
戊子,命臨安府振贍細民
辛卯,以朱禩孫京湖四川宣撫使兼知江陵府
壬寅,詔撫三邊將士
州郡遺逸
浙西安撫司兩浙轉運司臨安府追贓賞錢
詔求言。
公元1274年
八月甲辰,詔乞言老臣江萬里葉夢鼎馬廷鸞留夢炎趙順孫王爚
李庭芝清河城,以圖來上,詔庭芝一秩宣勞將士具名推賞
加知鄂州李雷應軍器監知太平州孟之縉尚書兵部員外郎,知江州錢真孫直寶章閣,知鎮江洪起畏直敷文閣
癸丑,大霖雨天目山崩,水湧流,安吉臨安余杭溺死者亡算。
甲寅太皇太后以老不能御正衙,命暫以慈元殿爲後殿
辛酉,作度宗
戊辰,以全清夫昭信軍節度使謝堂檢校少保謝垕保康軍節度使。
馬廷鸞乞骸骨歸田里,詔趣之任
九月丁丑資政殿大學士光祿大夫王爚致仕,詔不允
戊寅發米余杭臨安兩縣水災
余杭災甚,再給米二千石
己卯似道乞免答拜,從之。
辛巳覆試文武舉士人
壬午覆試文武舉士人
癸未大元大會襄陽
丙戌丞相伯顏一軍郢州元帥都將一軍入淮,翟招討一軍荊南
丁亥大元軍薄郢州
戊子,免被水州縣今年田租
甲午,初開經筵
丁酉天瑞節,免徵臨安府公私房賃十日
金符十三、銀符百給夏貴激賞奇功
己亥,試正奏進士,賜王龍澤以下出身有差
壬寅,有星見西方委曲如蚓。
復州副將翟國榮遇大元兵,戰爛泥湖,死之。
閩中旱。
冬十月丙午,知達州章復洋州,加右驍騎尉中郎將
大元兵破渠州禮義城知州張資自殺
丁未饒州布衣聲應進《諸史纂約》、《兵鑒》、《刑鑒》,詔聲應史館編校文字
癸丑,上度宗諡。
廣西經略司參議官邢友龍擊潮州漳州寇,破之。
乙卯令州行義田、義役
丁巳,友龍以下諸將各轉官有差
大元兵攻郢州都統制張世傑力戰御之,遂去,由藤湖入漢。
戊午郢州副都統文義追戰全子湖死,恤其家。
庚申,贈翟國榮復州團練使,官其二子立廟復州
壬戌,以錢百萬給郢城屯戍將士
甲子,詔以明年德祐元年。
乙丑,以章鑒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陳宜中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大元兵徇沙洋城,京湖宣撫司總管王虎臣援之。
丙寅,城破,虎臣守隘王大用皆被執。
熒惑鎮星
大元兵至新城
戊辰總制順出降。
己巳副總制仁寧出降
都統制邊居誼力戰,城破,赴火死。
復州翟貴城降
閩中地震。
十一月癸酉,以朱禩孫京湖四川宣撫使
丁丑,命沿江制置使趙溍巡江策應賜錢百萬激賞戰功
戊寅馬廷鸞力辭浙東安撫使、知紹興府,詔依舊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贈趙文義清遠軍節度使,與其威武軍節度使文亮共立揚州賜名傳忠
庚辰,以陸秀夫淮東安撫制置司參議官
壬午,削諸班直溢額人。
癸未乙酉覆試特奏名士人
丙戌,以王爚左丞相章鑑右丞相並兼樞密使
似道九月乞命左右丞相,至是從之。
張晏然京湖四川宣撫司參議官。
己丑庚寅覆試特奏名士人
壬辰癸巳如上覆試
甲午,括邸第戚畹御前寺觀田,令輸租
丁酉,加安南國王陳日煚寧遠功臣,其子威晃奉正功臣
十二月癸卯朔,命建康府太平州池州避兵淮民
隆寒勞賜京湖沿江戍守將士
甲胡,詔淮西四郡水旱去年屯田未輸之租其勿徵。
丁未提舉興國呂師夔請募江州,詔知州錢真孫同募,尚書省錢米給之。
癸丑大元兵攻陽邏堡,夏貴兵力守,武定都統制王達戰死。
乙卯大元兵夜以偏師乘雪渡青山磯。
丙辰都統程鵬飛鏖戰,被重創,歸鄂州都統邦憲馬家渡,棄舟走,被執。
大元兵復攻夏貴陽邏堡,都統制劉成以定海水軍戰死。
敗,沿江縱兵大掠,歸廬州
朱禩孫將兵鄂州,聞鄂兵敗,夜奔江陵府
己未權知漢陽軍王儀城降
呂文煥北兵鄂州
庚申程鵬飛及權守張晏然城降
幕僚張山翁不屈,諸將欲殺之,丞相伯顏曰:「義士也,釋之。
」詔錢塘仁和兩縣民年七十至九十已上者,賜帛酒米
癸亥,詔似道都督諸路軍馬,以步軍指揮使孫虎臣總統諸軍,所辟官屬皆先命後奏
天下勤王
甲子,起李芾湖南提刑
乙丑,以高達湖北制置使安撫、知江陵府
詔:「邊費浩繁,吾民重困貴戚釋道田連阡陌安居暇食有司核其租稅收之。
」贈王達清遠承宣使
庚午度宗梓宮發引浙江上,俟潮漲絕江,潮失期日晡不至
程鵬飛北兵黃州知州陳奕遣人請降壽昌軍
李庭芝以兵勤王
辛未,命州郡節制駐戍從兵
公元1275年
德祐元年春正月癸酉朔大元兵入黃州
甲戌陳奕遣人蘄州,並招其子岩于安東州
丁丑,知蘄州管景模遣人請降黃州
戊寅,詔浙東邸第出米,減價糶民。
壬午,葬度宗於永紹陵。
大元兵入蘄州
癸未似道呂師夔刑部尚書都督府參贊軍事,任中流調遣
乙酉,以陳宜中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呂師夔錢真孫遣人請降蘄州
丙戌大元兵徇江州
安東州陳岩夜遁
邳州降。
壽昌軍胡夢麟寓治江州丁亥自殺
戊子知南康軍葉閶遣人請降江州
似道出師
德安府來興國城降
夔路安撫張起岩與其將弋德攻開州,復取之。
己丑,知安慶府範文虎遣人酒饌江州迎師。
乙未,附度宗神主新宮
孫虎臣寧武軍節度使。
戊戌,赦京畿罪。
池州都統張林遣人請降江州
大元兵入安慶範文虎降,通判夏椅仰藥死。
是月,知達州鮮汝忠以城降
二月癸卯似道宋京都督府計議官,使大元軍中
甲辰,以黃萬石江南西路制置使加湖制置副使高達檢校少保
庚戌大元兵入池州,權守趙卯發自經死。
宋京軍中,請稱臣、奉歲幣不得而還
辛亥,贈劉成清遠承宣使
乙卯五郡鎮撫呂文福所部淮兵入降詔褒之。
丙辰,詔勞賈似道,命都督府歲舉改官史嵩之故事
己未,加張起岩福州觀察使,弋德以下各轉五官
庚申虎臣大元兵戰于丁家洲,敗績,奔魯港,夏貴不戰而去。
似道虎臣單舸揚州諸軍盡潰,翁應龍都督府印奔臨安
壬戌大元兵徇饒州知州唐震死之。
故相江萬里赴水死,通判道同城降
沿江制置大使趙溍、知鎮江府洪起畏、知寧國府趙與可、知隆興府吳益皆棄城遁。
和州王喜城降
建康都統翁福出迎大元兵。
甲子大元兵至臨江軍,民盡去知軍鮑廉死之。
似道上書遷都
乙丑下公雜議王爚言己不能大計,遂去。
張世傑將兵入衛臨安,道饒州,復取之,其將謝元、王海、李旺、袁恩、呂再興皆戰死。
江西提刑文天祥起兵勤王
丙寅,以天祥江西安撫副使、知贛州,趣入
募兵
謝堂兩浙鎮撫使,謝至保寧軍節度使,全永堅、謝垕檢校少保
戊辰,徵兩浙福建諸郡廂禁兵半入
湖南提刑李芾以兵勤王
知江陰軍鄭棄城遁,知無爲軍劉權知太平州孟之縉皆以城降
己巳大元兵攻嘉定九頂山都統侯興戰死。
陳宜中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曾淵子同知樞密院事兩浙安撫制置大使知臨安府文及翁簽書樞密院事倪普同簽書樞密院事
王爚浙西江東宣撫招撫大使,使居京師,以備咨訪
大元國信使郝經等歸。
庚午,加夏貴開府儀同三司,令以所部兵入
長吏經過兵民錢米一切徵稅
編配拘鎖人,除偽造關會強劫放火者,餘悉縱之。
放免浙西公田逋米及諸文武官在謫籍者,並放自便敘復改正放參親民
張珏寧遠軍節度使昝萬壽保康軍節度使,張世傑和州防禦使,令將兵
陳宜中乞誅似道,詔罷似道平章都督,予祠。
趙與可除名,令臨安府捕案之。
似道潰兵
辛未右丞相章鑒遁。
三月壬申朔,詔復茶鹽市舶法。
似道不恤民之政,次第除之,以公田給佃主,令率其租戶爲兵。
殿前指揮使韓震遷都陳宜中殺之。
所部兵叛,攻嘉會門,射火箭大內急發兵捕之,皆散走
癸酉都統徐旺榮迎大元兵入建康府鎮江統制石祖請降建康
浙西提刑司準備差遣吳江兩浙轉運司準備差遣羅林、浙西安撫司參議張濡獨松關山陰縣徐垓、正將天興四安鎮,起趙淮太府寺丞,戍銀樹東壩
湖北安撫計議官吳繼明通城縣,復取之,執縣令以歸。
遣使章鑒還朝
甲戌,以似道醴泉觀使
大元兵至無錫縣知縣應得出戰一軍皆沒,應得赴水死。
發兵吳江
乙亥發兵戍獨松嶺銅嶺
詔諭呂文煥陳奕範文虎使通和息兵
王爚左丞相兼樞密使
閩中地大震
丙子下詔罪己
陳宜中特進右丞相兼樞密使
章鑒官,予祠。
侍御史陳過請竄賈似道並治其党人應龍等,不俟報而去。
監察御史潘文卿季可乞從過所請,乃命捕應龍臨安府獄。
廖瑩中王庭劉良貴游汶朱浚陳伯大董樸
洪起畏鎮江自效
丁丑,知滁州應龍城降
己卯,杖翁應龍刺配吉陽軍
王爚陳宜中都督諸路軍馬
呂文福福州觀察使
庚申,贈唐震華文閣待制
削萬道同三官,罷之。
壬午,復吳潛向士璧官。
常州趙與鑒聞兵至遁,常民錢訔以城降
甲申大元兵至西海州安撫丁順降。
乙酉,知東海州施居文乞降西海州
平江府潛說友通判胡玉、林鏜以城降
張世傑保康承宣使,總都督府諸軍
丙戌,知廣德軍令狐概城降
浙西提點刑獄司於平江府
張世傑遣其將閻李存進廣德謝洪進軍平江李山進軍常州
丁亥張德以下轉官有差
謝元等贈十官
有星二斗中天頃之一星隕。
己丑人執王應龍歸於揚州,殺之。
呂文福保康承宣使,趣入
文福饒州,殺使者,入江州大元
庚寅左司諫潘文卿右正言季可同知樞密院曾淵子兩浙轉運副使許自浙東安撫王霖龍相繼皆遁。
簽書樞密院文及翁同簽書樞密院倪普台臣劾己,章未上,亟出關遁。
安東州嗣武城降
雨土。
辛卯,命在京文武官並轉兩官,其畔官而遁者,令御史臺覺察以聞。
安吉縣,復取鳳平。
張濡部曲大元行人嚴忠范于獨松關,執廉希賢臨安重創死。
壬辰岳州安撫高世傑洞庭中,大元兵攻之,世傑降。
癸巳,攻岳州總制孟之紹以城降
甲午,詔褒諭張世傑、閻,諸將各轉官有差
乙未,免安吉縣今年夏
田租,有戰沒者,縣令、丞恤之。
丙申,顧廣德軍,復取之。
陳合同簽書樞密院事
丁酉,贈邊居誼利州觀察使
戊戌,赦邊城降將罪,能自拔而歸者錄之,復一州者予知州,復一縣者予知縣所部僚吏將卒及土豪立功同賞
章鑒官並奪宰輔恩數曾淵子兩官,奪執政恩數陳過陳堅徐卿孫各削兩官,奪侍從恩數
趙與鑒兩官罷之,遇赦永不收敘
許自王霖龍
淮東制置司用標由。
庚子,徙淮東總領所江陰軍
吳繼明閣門宣贊舍人
四月壬寅朔,贈趙卯發華文閣待制
陳過平江府
雄江軍統制洪福率衆鎮巢軍
甲辰,贈江萬里太師諡文忠,輟視朝二日
乙巳大元兵入廣德縣知縣王汝翼寓居官趙時晦率義兵戰鬥山路分唐老與其二子皆死,汝翼被執,至建康死之。
王大用三官王虎臣兩官,官其二子
丙午大元兵破沙市城都統孟紀死之,監鎮司馬夢求經死
戊申京湖宣撫朱禩孫湖北制置副使高達江陵降,京湖北路相繼皆下。
張起岩提兵飛山
己酉,命劉師勇平江府
辛亥,顧順諸將各轉三官,孟唐老三官
壬子,以高斯得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總統張敏與大元兵戰豐城,死之。
癸丑,贈五官,官其一子
應得十官
乙卯,以福王與芮爲武康寧江軍節度使、判紹興府
丙辰王爚來,令如文彥博故事朝參起居外並免拜。
樞密副使夏貴提兵
丁巳總制霍祖勝攻溧陽縣,復取之。
戊午,贈張資眉州防禦使,侯興復州團練使
乙未文及翁倪普並削一官,奪執政恩數潛說友三官,奪侍從恩數
庚申令狐概除名、配郁林州牢城,籍其家。
金壇縣李成大率義局官含山縣傳心陽春主簿大同濠梁主簿潘大㮺、進士文孫潘應奎攻金壇縣,取之。
鎮江統制侯岩、縣尉趙嗣濱復助大元兵來戰,成大二子大同等皆死,執成大以歸。
壬戌大元兵攻真州知州苗再成宗子趙孟錦率兵大戰於老鸛觜。
癸亥,加知思州田謹賢、知播州楊邦憲復州團練使,趣兵入
大星心東北流入濁沒。
乙丑熒惑天江
提舉太平興國宮常楙請立濟王后
丁卯,加李庭芝參知政事
戊辰,詔宜興溧陽民兵助戰有功特免今年田租
江陰被兵,其租亦勿收責。
庚午大元兵至揚子橋揚州撥發官大震出戰死。
是月常德、鼎、澧皆降
五月辛未朔,命宰執日赴朝堂治事
旌德縣城有功,免其民今年田租
癸酉大元兵至寧國縣知縣趙與䅯出戰死。
甲戌淮安總制李宗榮、知慶遠府仇子真將兵勤王
乙亥,加苗再成濠州團練使趙孟錦揚州都統司計議官
洪福鎮巢軍
丁丑,詔趙溍統軍民船江陰
劉師勇常州,復取之,執安撫戴之泰,司戶趙必佮、總管陸春戰死。
戊寅淮東兵馬鈐轄克己將兵勤王,加左驍騎中郎將
己卯,賜婺州處士何基諡文定,王柏承事郎
張珏檢校少保四川制置副使、知重慶府
庚辰,贈雷大震保康軍節度使。
辛巳,加劉師勇濠州團練使,其將劉圭以下轉官有差
戊子,贈潘大同等官,余有功人並轉兩官
辛卯,貶潛說友南安軍吳益汀州,並籍其家。
李珏,送婺州
呂文煥孟之縉陳奕範文虎家。
甲午,饒、信州饑,令民入粟補官
市舶分司,令通判任舶事。
淮東西官民兵各轉一官
丙申,詔張世傑、張彥、阮克己仇子真四道出兵遣使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宮觀
己亥勞軍
吳繼明復蒲圻通城崇陽三縣,加帶行帶御器械權知鄂州,令擇險寓治
鮑廉直華文閣,官其一子;趙與䅯直華文閣
六月庚子朔,日有食之,既,晝晦如夜。
昝萬壽嘉定三龜九頂紫雲城降
敘州李演將兵嘉定府,遂解歸,戰羊雅江,兵敗被執。
辛丑太皇太后詔削尊號「聖福」字以應天戒。
魏克愚官,太學生蕭規、唐棣並補承信郎
嘉興府余安裕聞兵求去,貽書朝中,語涉不道,削一官徽州
徐卿孫一官吉州
侍從官已上各舉才堪文武五人,餘廷臣各舉三人,雖在謫籍,亦聽舉之。
丙午王應麟言:「開慶之禍,始于丁大全,請凡大全之黨,在謫籍者皆勿宥。
」從之。
己酉,免廣德軍今年田租及諸郡縣未納綱解。
王應麟繳還章鑒曾淵子錄黃,言韓震爲逆,二人實芘之;且淵子芘翁應龍致有逸罰,又嘗竊府庫金以遁。
庚戌,命削鑒一官放歸田里淵子再削一官,徙吉州,誅翁應龍,籍其家。
辛亥銓試
甲寅留夢炎入朝王爚請相夢炎,乞以經筵顧問陳宜中請相夢炎乞祠,詔二相毋藉此求閑。
平章軍國重事一月兩赴經筵五日一朝宜中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夢炎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
乙卯詔求言。
敘州漢傑城降
丙辰疏決在京罪人
引見
戊午,知瀘州梅應春城降
己未,以李庭芝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庚申,知富順監王宗義以城降
王應麟繳還曾淵子吉州錄黃癸亥,貶韶州
丙寅吳繼明諸將各轉官有差
丁卯朱禩孫除名,籍其家。
秋七月庚午朔江西制置黃萬石移治撫州,詔還隆興府
辛未張世傑諸軍焦山下,敗績
甲戌,徙似道婺州廖瑩中除名昭州王庭除名梅州,徙曾淵子雷州
寧國義忠率義出戰死,乙亥,贈武功大夫
丁丑,徙似道建寧府
太白東井
庚申,加知高郵軍褚一正〔五〕閣門宣贊舍人,知懷遠軍金之才帶御器械,知淮軍高福閣門祗候,知泗州譚與閣門宣贊舍人,知濠州孫立右衛大將軍,賞守邊功。
壬午太白晝見
饒州被兵,令免今年田租
路鈐劉用調兵靖州知州康玉刼之,通判張起岩入殺,復靖州
癸未,拘內司局錢餉兵。
丙戌,令權糴公田今年租,每石以錢十貫給佃主,十貫種戶,其鎮江常州江陰被兵者勿糴。
庚寅,謫似道高州團練副使〔六〕,貶循州,籍其家。
浙西邸第寺觀田米十之三。
追復皮龍榮官。
監司郡守避事不即到官者,令御史臺覺察以聞。
辛卯王爚子嗾京學生劉九臯伏闕上書言:宜中擅權,黨似道,芘趙溍潛說友,使門客子弟通關節,其誤國甚於似道
宜中去,遣使四輩召之,皆不至
謝堂乞罷兩浙鎮撫司不從
張世傑濟師不報
壬辰,下劉九臯臨安獄,罷王爚醴泉觀使
癸巳,以夏貴揚州朱煥廬州
甲午遣使宜中還朝
乙未,以陳文龍同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通判婺州張鎮孫聞兵遁,罷其官。
胡玉連州林鏜韶州並除名。
沿招討大使汪立信卒。
丙申,削李珏兩官、貶潮州
開慶兵禍追罪史嵩之奪其諡。
戊戌遣使宜中還朝
八月己亥朔總制獻忠衢州兵入
辛丑疏決臨安府罪人
壬寅右正言徐直方遁。
夏貴樞密副使兩淮宣撫大使李芾湖南鎮大使
總制戴虎破大南砦,轉三官
張起岩太府寺丞、知靖州劉用以下立功人各轉官有差
大元兵駐巴陵縣黃沙
乙巳吳繼明平江縣
戊申,試太學上舍生
己酉,拘閻貴妃集慶寺賈貴妃演福寺田安邊所。
庚戌劉師勇呂城,破之。
癸丑,復《嘉定司法》。
丁巳遣使宜中還朝
張世傑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總都督府諸兵。
戊午,加劉師勇和州防禦使
熒惑南斗
趙淇大理少卿王應麟封還錄黃,言昔內外寶玉似道兄弟爲甚己未,遂罷之。
甲子,以文天祥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乙丑揚州文武官轉兩官
吳繼明湖北招討使,朱旺諸將各轉三官
九月己巳陳宜中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侍讀
左司諫陳景行請令講官坐講陪宿直,從之。
辛未,加田謹賢福州觀察使楊邦憲利州觀察使,趣入
己卯陳宜中乞任海防不允
辛巳有事明堂,赦。
李成大被執,不屈死壬午,贈五官
丙戌,命文天祥都督府參贊官,總三路兵。
會稽縣鄭虎臣部送似道貶所,至漳州,殺之。
大元兵至泰州知州孫虎臣自殺庚寅,贈太尉
靖州今年田租
辛卯,徙李珏梧州
乙未劉良貴再削兩官、貶信州
張彥與大兵戰敗被執,以城降
冬十月己亥,加張世傑沿江招討使劉師勇福州觀察使總統出戍兵。
壬寅宜中來。
癸卯玉牒殿災。
丁未,以夢炎左丞相宜中右丞相並兼樞密使都督
臨安
辛亥,以張世傑爲沿江制置副使知江陰軍浙西策應使。
丁巳太白填星
戊午,領戶部財用常懋中書舍人王應麟請立濟王后
夏椅直秘閣
紹興府處士陸應月爲史館編校文字
壬戌大元兵發建康參政阿刺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右軍四安鎮,趣獨松關參政董文炳範文虎將左軍出江入江陰軍丞相伯顏中軍常州
熒惑壘壁陣
癸亥張全尹玉麻士龍常州士龍戰虞橋死五牧
朱煥廬州,貴不內。
歸,復以爲淮東制置副使
陳合坐匿廖瑩中家資,奪執政恩數
甲子尹玉五牧,死之,張全不戰遁。
丙寅,趣趙溍趙與可、鄭所募兵
中外官有習兵略者,各以書來上。
是月,李世修以江陰降。
十一月丁卯朔銅關將貝寶、胡巖起溧水死,贈寶武翼郎岩起朝奉郎
庚午,以陳文龍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黃鏞同簽書樞密院
命諸制司各舉才堪將帥十人不限偏裨士卒,如不隸軍中者,許投匱自薦
辛未起居舍人曾唯辭官不允,去。
癸酉,贈尹玉濠州團練使麻士龍高州刺史,免張全朱華臨陳退師罪。
丁丑,詔被俘將士能率來歸者,以人數補官,能立功者予節鉞;諸閫以下官,以所招人多寡行賞
戊寅大元兵破廣德軍
己卯,破四安鎮正將胡明等死之。
文天祥
辛巳曾唯一官免。
太白犯房。
壬午大元兵至隆興府黃萬石撫州遁,轉運判官劉槃隆興降。
癸未大元兵破興化縣知縣拱辰自殺
甲申中書舍人王應麟辭免給事中不允
大元兵至常州招降不聽,攻二日,破之,屠其城。
知州姚訔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皆死,劉師勇潰圍平江
乙酉,改宜興縣南興軍。
禮部侍郎陳景行辭官不允,去。
丙戌,贈濟王太師尚書令進封鎮王諡昭肅,令福王與芮擇後奉祀賜田萬畝
丁亥獨松關告急,趣文天祥
戊子調民出守余杭錢塘
己丑獨松關破,馮驥死之,張濡遁,鄰邑望風皆遁。
通判平江府鄭疇遁,庚寅通判王矩之、都統制王邦傑遣人迎降常州
辛卯大元兵趨撫州都統密佑逆戰於璧邪,兵敗,死之。
癸巳,以張世傑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
甲午權禮部尚書王應麟遁,黃萬石提兵建昌軍
乙未左丞相夢炎遁。
丙申遣使夢炎還朝
余杭武康長興縣民錢,並免今年田租
鄭疇降一官,罷通判
撫州施至道城降
十二月丁酉朔,詔許似道歸葬,以其祖田廬還之。
戊戌,復趙與可都督府參議官,放李珏自便
己亥,贈王汝翼朝奉郎
庚子,以吳堅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兼權參知政事
柳嶽奉書大元軍中,稱盜殺尚書,乞班師修好
癸卯,以陳文龍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賜謝堂同進士出身同知樞密院事
甲辰,贈姚訔龍圖閣待制,其父希得太師陳炤直寶章閣馮驥集英殿修撰
嘉興府告急,給封樁庫錢爲兵備
趙與侲縉雲縣
季可官,令如龍泉縣募兵
乙巳,以陳景行浙東安撫副使,戍處州
方逢辰淳安縣
丙午追封呂文德和義郡
丁未,出安邊封樁庫金付浙東諸郡爲兵備
大元兵入平江府
吳君擢太府少卿提點臨平民兵
遣使夢炎應麟,皆不至
戊申張世傑,加檢校少保降詔獎諭
王爚薨,輟視朝二日
乙酉,括臨安府縣馬
庚戌柳嶽還。
癸丑,遣宗正少卿陸秀夫刑部尚書夏士林兵部侍郎呂師孟使軍前
呂文煥趙孟通好
己未,方興、丁廣、趙文禮兵皆敗歸。
庚申,以柳嶽工部侍郎洪雷震右正言,使燕祈請
大元兵破大洪山,知隨州朱端履降。
吏部尚書丁應奎左侍郎徐宗仁遁。
癸亥遣使夢炎不至
公元1276年
德祐二年春正月丁卯朔大元兵自元年十月潭州湖南安撫知州李芾拒守三月大小數十合,力盡將破,闔門死,郡人知衡州尹穀舉家自焚帥司參議楊霆幕屬陳億孫、顏應焱等皆從死。
守將吳繼明劉孝忠城降
寶慶降,通判曾如驥死之。
陸秀夫至大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
戊辰,還。
太皇太后用臣禮。
己巳嘉興劉漢傑城降
庚午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遁。
謝堂兩浙鎮撫大使文天祥知臨安府,全永堅浙東撫諭使
辛未,命吳堅左丞相兼樞密使常楙參知政事
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
諸關兵盡潰。
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奉蒸嘗
癸酉左司諫陳孟虎、監察御史孔應得遁。
熒惑木星
甲戌大元兵至瑞州知州姚岩棄城去。
乙亥,以賈余慶知臨安府
丙子,命吉王昰信王昺出鎮
丁丑,以夏士林簽書樞密院事
己卯,加全永太尉
參知政事常懋遁。
學生誓死不去,特與放釋出身
以楊亮節福州觀察使提舉吉王行事;俞如珪爲環衛官提舉信王行事
大元兵入安吉州知州趙良淳自經死。
月暈東井
庚辰簽書樞密院夏士林遁。
辛巳,祀太乙宮
癸未,升封吉王昰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信王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
留夢炎江東西、湖南宣撫大使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㬎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
非不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
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爲宗社生靈哀請命。
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是夜丞相陳宜中遁,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各以所部兵去。
乙酉,以文天祥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
丙戌,命天祥吳堅使大元軍。
家鉉翁進士出身簽書樞密院事賈余慶同簽書樞密院事知臨安府
戊子,知建德方回、知婺州劉怡、知處州梁椅、知台州楊必大皆降
是月,知臨江軍滕岩瞻遁。
二月丁酉朔,日中黑子相蕩,如鵝卵
辛丑,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
大元使者臨安府,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百司符印告敕罷官府及侍衛軍。
壬寅,猶遣賈余慶吳堅謝堂劉岊家鉉翁祈請使
是日大元軍軍錢塘江沙上,潮三日不至
三月丁丑入朝
五月丙申,朝於上都
降封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是月陳宜中立昰福州後二年四月,昰殂於碙洲陸秀夫等復立衛王昺後三年始平之。
贊曰:司馬遷論秦、趙世系同出伯益
夫稷、契、伯益子孫皆有天下至於運祚短長,亦系其功德厚薄焉。
趙宋雖起于用武功成治定之後,以仁傳家,視秦宜有間矣。
然仁之敝失於弱,即文之敝失於僿也。
中世有欲自強,以革其敝,用乖其方,馴致棼擾
建炎而後土宇分裂,猶能六主百五十年而後亡,豈非禮義足以維持君子之志,恩惠足以固結黎庶之心歟?
瀛國四歲即位,而天兵渡江六歲而群臣奉之入朝
漢劉向言:「孔子論《詩》至『殷士膚敏,裸將於京。
喟然歎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傳於後嗣是以富貴無常
」至哉言乎!
我皇元之平宋也,吳越之民,市不易肆。
世祖皇帝征南之帥,輒以宋祖戒曹彬勿殺之言訓之。
《書》曰:「大哉王言一哉王心
」我元一天下之本,其在於茲。

二王

二王者,度宗庶子也。
建國公昰,母淑妃楊氏季永國公昺,母修容俞氏。
度宗崩,謝太后賈似道入宮議所立,衆以爲昰長當立,似道立嫡,乃立㬎而封昰爲吉王昺信王
德祐二年正月文天祥尹臨安,請以二王鎮閩、廣,不從,始命二王出閣
大元兵迫臨安宗親復以請,乃徙封昰爲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昺爲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以駙馬都尉楊鎮及楊亮節、俞如珪爲提舉
大元兵至皋亭山等奉之走婺州
丞相伯顏臨安,遣範文虎將兵趣婺,召以王還,得報即去,曰:「我將就死於彼,以緩追兵
亮節等遂負王徒步山中七日,其將張全以兵數十人始追及之,遂同走溫州陸秀夫蘇劉義繼追及於道。
遣人陳宜中於清澳,宜中來謁,復召張世傑定海世傑亦以所部兵來溫之江心寺
高宗南奔時嘗至是,有御座在寺中,衆相率哭座下,奉昰爲天下兵馬都元帥,昺副之。
發兵除吏,以秀王與睪爲福建察訪使兼安撫知西外宗正趙吉甫知南外宗正福建同提刑先入閩中吏民諭同姓
太皇太后尋遣二宦者以兵八人召王于溫,宜中等沉其兵江中,遂入
、建諸州方欲從黃萬石降,聞昰將至,即閉城卻使者萬石劉俊、宋彰、周文英輩亦多來歸
五月乙未朔宜中等乃立昰福州以爲宋主,改元景炎,冊楊淑妃太后,同聽政
信王昺衛王
宜中左丞相都督李庭芝右丞相陳文龍劉黻參知政事張世傑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事
吳浚趙溍、傅卓、李珏、翟國秀等分出兵
福州福安府溫州爲里安府
郊赦
是日黎明,有大聲府中,衆皆驚僕
文天祥鎮江亡歸庚辰以爲右丞相知樞密院事
遣其將呂武入江、淮招豪傑杜滸溫州募兵
廣東經略使徐直諒遣梁雄飛請降隆興帥府,乃假雄飛招討使,使徇廣州
既而直諒聞昰立,命權通判李性道摧鋒軍將黃俊等拒雄飛石門性道不戰,戰敗廣州直諒棄城遁。
六月丙子雄飛廣州,諸降將皆授以官,不受,遂爲衆所殺。
吳浚聚兵廣昌,取南豐宜黃寧都三縣
翟國秀取秀山,傅卓至、信諸縣,民多應之者
文天祥同都督
七月丁酉進兵南劍州,欲取江西
是月吳浚兵敗于南豐,翟國秀聞兵至,遂引還
傅卓兵敗,詣江西元帥府降。
平章阿里海牙嚴關馬暨退保靜江府
八月漳州亂,命陳文龍爲閩廣宣撫使以討之。
甲戌秀王與睪圍婺州
丙子,聞大兵至,遂解歸。
王積翁福建提刑招捕使、知南劍州備御上三郡;黃佺爲同提刑招捕使、知漳州備御三郡
張世傑遣兵吳浚元帥李恒兜零,兵敗,奔寧都
興化石手軍亂。
九月,復以陳文龍興化軍
東莞熊飛爲黃世傑、惠二州,聞趙溍至,即以兵應之,攻雄飛廣州
壬寅雄飛遁,熊飛遂復韶州
新會逢龍亦帥兵至廣州李性道出迎謁,逢龍執而殺之。
衢州守將魏福興出戰福星橋,死。
壬子趙溍廣州
是月招討也的迷失會東省兵于福州
元帥呂師夔張榮實將兵梅嶺
十月壬戌朔文天祥汀州
趙溍遣曾逢龍熊飛大軍南雄逢龍戰死,熊飛韶州
大軍韶州守將劉自立城降率兵巷戰,兵敗,赴水死。
十有一月參政阿刺罕、董文炳將兵處州李珏城降
甲辰秀王與睪逆戰於里安,觀察使李世達死之。
與睪及其弟與慮、子孟備、監軍趙由𤩲、察訪使林溫被執,皆死。
阿刺罕兵至建寧府,執守臣趙崇釠知邵武軍趙時賞、知南劍州王積翁皆棄城去。
乙巳,昰入海。
癸丑大軍福安府知府王剛中城降
昰欲入泉州招撫蒲壽庚異志
初,壽庚提舉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
昰舟至泉,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傑不可
或勸世傑壽庚,則凡海舶不令自隨世傑不從,縱之歸。
繼而不足,乃掠其舟並沒其貲,壽庚乃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
昰移潮州
是月,福、興化皆降
英德守臣淩彌堅、徐夢得等亦降。
十二月辛酉朔趙溍廣州遁。
乙丑制置方興亦遁,吳浚退走瑞金
戊辰蒲壽庚及知泉州田真子城降
興化軍陳文龍嬰城不下乙酉,通判曹澄孫城降文龍被執,不屈死
昰次甲子門。
公元1277年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軍破汀關。
癸巳,知循州劉興降。
壬寅吳浚瑞金遁,鎮撫孔遵入瑞金文天祥漳州尋還汀州,降。
戊申,知潮州馬發及其通判戚繼祖降,癸丑,復來歸
丁巳權知梅州錢榮之以城降
二月大軍廣州縣人趙若岡以城降
廣東諸郡皆降
三月文天祥梅州陳文龍從子舉兵守將林華,據興化軍
四月文天祥興國縣廣東制置使張鎮孫廣州取之,梁雄飛等棄城走韶州
五月張世傑將兵潮州文天祥提兵梅州江西,入會昌縣淮民張德興起兵太湖縣王德顒,據司空山攻下黃州壽昌軍
丁巳,遇宣慰鄭鼎,戰樊口水死
六月辛酉文天祥雩都
己卯,入興國縣
七月遣兵取吉、贛諸縣,圍贛州
衡山趙璠撫州何時起兵應之。
乙巳張世傑泉州遣將日新邵武
淮兵在福州者,欲殺王積翁以應世傑,皆爲積翁所戮。
江西宣慰李恒遣兵贛州,而自將兵入興國
八月文天祥諸將兵皆敗,乃引兵即鄒洬於永豐,洬兵亦潰。
己巳熒惑掩月,天色赤。
壬申文天祥兵敗于興國
己卯大軍司空山張德興敗,亡走
甲申天祥至空坑,兵盡潰,遂挺身循州,諸將皆被執。
九月元帥唆都泉州
戊申張世傑歸淺灣。
左丞塔出將兵大庾嶺參政也的迷失將兵復取邵武,入福州
十月甲辰唆都興化軍陳瓚死之。
進攻潮州馬發拒之,乃去攻惠州
十一月塔出廣州
庚寅張鎮孫城降
元帥劉深以舟師攻昰於淺灣,昰走秀山
陳宜中占城,遂不反
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颶風壞舟,幾溺死遂成疾。
旬余,諸兵士稍稍來集死者十四。
丁丑,劉深追昰至七州洋,執俞如珪以歸。
公元1278年
十五年正月大軍廣州城
張世傑遣兵雷州不克
大軍涪州,執守將王明
二月大軍潮州馬發死之。
三月文天祥惠州廣州都統淩震、轉運判官王道夫廣州
昰欲往居占城不果,遂駐碙洲遣兵雷州
曾淵子雷州來,以爲參知政事廣西宣諭使
四月戊辰,昰殂於碙洲,其臣號之曰端宗
庚午,衆又立衛王昺爲主,以陸秀夫左丞相
是月,有黃龍海中
五月癸未朔改元祥興
乙酉,升碙洲翔龍縣
張應科王用雷州應科三戰不利因降。
六月丁巳應科再戰雷州,遂死之。
高州李象祖降。
己未,昺徙居崖山,升廣州翔龍府。
己巳,有大星南流,墜海中小星千餘隨之,聲如雷,數刻乃已。
己卯都元帥張弘范李恒崖山
十月,趙與珞與謝明、謝富守瓊州阿里海牙馬成旺招之,與珞率兵拒于白沙口。
十一月癸巳,州民執與珞以降
閏月庚戌王道夫廣州遁。
壬戌,淩震遁。
癸亥大軍廣州
十二月壬午王道夫廣州,兵敗被執。
淩震兵繼至,亦敗。
文天祥海豐壬寅,被執於五坡嶺
震兵又敗於芰塘
大軍南安縣守將李梓發死之。
公元1279年
十六年正月壬戌張弘範兵至崖山
庚午李恒兵亦來會
世傑舟師海中,棋結巨艦千餘艘,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如城堞,居昺其中
大軍攻之,艦堅不動。
又以舟載,沃以膏脂乘風縱火焚之。
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
二月戊寅朔世傑部將寶降
己卯都統張達夜襲大軍營,亡失甚衆。
癸未,有黑氣山西
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
上,張弘范攻其南,南北受敵兵士皆疲不能戰。
俄有一舟檣旗僕,諸舟之檣旗遂皆僕。
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中軍
諸軍潰,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解甲降。
大軍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衛王舟,王舟大,且諸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楊太后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爲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
」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
遂亡
贊曰:宋之亡徵,已非一日
歷數有歸,真主御世,而宋之遺臣區區二王海上之謀,可謂知天命也已
人臣忠於所事至於斯,其亦可悲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