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五十七雜傳第四十五

作者 歐陽修

李崧

李崧深州饒陽人也。
聰敏能文章,為鎮州參軍
唐魏王繼岌興聖宮使,領鎮州節度使,以推官李蕘掌書記
掌書呂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書奏之職,非所當。
」柔私使代為之,以示盧質馮道等皆以為善。
乃以興聖宮巡官,拜協律郎
繼岌郭崇韜伐蜀,以掌書記
繼岌已破蜀,劉皇后聽讒者言,陰遣人之蜀,教繼岌崇韜人情不安
入見繼岌曰:「王何為作危事
不能崇韜,至誅之何晚?
今遠軍五千里,不見咫尺之詔殺大臣動搖人情,是召亂也。
繼岌曰:「吾亦悔之,奈何
乃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夜以黃紙詔書,倒用都統印,明旦告諭諸軍人心乃定。
師還,繼岌死於道。
京師任圜判三司,用鹽鐵判官以內去職還鄉里。
服除范延光鎮州,辟掌書記
延光樞密使拾遺直樞密院
累遷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
長興中明宗春秋高,秦王從榮多不法晉高祖為六軍副使,懼禍及,求出外藩。
是時契丹鴈門明宗選將以捍太原晉高祖欲之。
樞密使范延光趙延壽等議將,久不決,明宗怒甚,責延壽等,延壽惶恐欲以康義誠應選獨曰:「太原,國之北門,宜得重臣,非石敬瑭可也
由是議。
晉高祖深德之,陰遣人謝曰:「為浮屠者,必合其尖。
」蓋欲使終始成己事也。
後晉高祖以兵入京師竄匿伊闕民家晉高祖召為戶部侍郎,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
丁內艱起復
公元942年
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判三司,與馮玉對掌樞密
是時兵敗契丹陽城趙延壽幽州詐言思歸以誘兵,等信之。
初,漢高祖在晉,掌親軍,為侍衞都指揮使,與杜重威同制平章事漢高祖恥之。
不肯謝,晉高祖和凝諭之,乃謝。
後漢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為衞使亦數稱重威之材,於是漢高祖為排己,深恨之。
又信延壽之詐以為然,卒以重威大兵其後敗于中渡,晉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京師德光素聞延壽等稱為人,及入京師,謂人曰:「吾破南朝,得一人而已
」乃拜太子太師
契丹北還,命以族俱行,留之鎮州
其後麻荅棄鎮州馮道等得還。
高祖不悅,又為怨者譖之,言契丹所厚,故遇漢權臣,常惕惕謙謹莫敢有所忤。
漢高祖京師,以第賜蘇逢吉遭亂,多埋金寶,逢吉悉有之。
弟嶼、嶬與逢吉子弟同舍酒酣,出怨言以為奪我第。
又以宅券逢吉逢吉不喜
法素嚴,楊邠史弘肇多濫刑法
延遇為商賈,多乾沒其貲,笞責之。
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以情告
是時高祖將葬睿陵,河中李守貞反。
乃教延遇告變,言與其王凝因山放火京師,又以蠟丸書守貞
逢吉遣人至第,從容告之,不免,乃以幼女託逢吉
逢吉侍衞獄。
出乘馬,從者去,無一人恚曰:「自古豈有不死之人,然亦豈有不亡之國乎!
」乃自誣伏,族誅
翰林學士徐台符相善後周太祖入立台符宰相馮道,請誅延遇,以延遇數經赦宥,難之。
樞密使王峻聞之,多台符有義,乃奏誅延遇。

李鏻

李鏻宗室子也。
伯父陽事唐,[1]咸通間給事中
少舉進士,累不中,客河朔間,自稱清海軍掌書記,謁定州王處直,處直不為禮。
乃易其綠衣更為緋衣,謁常山李弘規,弘規進之趙王王鎔留為從事
其後張文禮自立,遣唐莊宗太原
為人利口敢言,乃陰為莊宗文禮可破之策。
文禮敗,莊宗支使
公元923年
莊宗即位,拜宗正卿,以李瓊少卿
獻祖、懿祖墓在趙州昭慶縣,唐國初建,上言:「獻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啟運陵,請置臺令。
縣中無賴子自稱宗子百餘人宗正譜諜,莫能考按。
有民詣寺自言世為丹陽竟陵臺令,厚賂宗正吏不復詳考,遂補為令。
民即持絳幡招置部曲侵奪民田百餘頃,以謂陵園壖地。
民訴于官,不能決,以聞。
莊宗下公博士,問故唐諸帝陵寢所在
公卿博士言:「丹陽在今潤州,而竟陵非唐事。
不學無知不足以九卿
」坐貶司農少卿,出為河中節度副使
公元926年
明宗即位,以故人,召還,累遷戶部尚書
意頗希大用,嘗謂馮道趙鳳曰:「唐家故事,宗室皆為宰相
今天祚中興。
宜按舊典不才,嘗事莊宗霸府,識今天子於藩邸論才較業,何後眾人
而久寘班行於諸君安乎?
等惡其言。
楊溥諜者言事安重誨曰:「楊溥欲歸國久矣,若朝廷遣使諭之,可以召也。
重誨信之,以玉帶諜者使為信,久而無効由是兗州行軍司馬
公元494年
廢帝有舊愍帝時,為兵部尚書奉使湖南,聞廢帝立,喜,以謂必用己為相。
還過荊南,謂高從誨曰:「士固有否泰,吾不為時用久矣
新天即位我將用矣!
」乃就從誨寶貨入獻以為賀,從誨與馬紅裝拂二,猓𤡮皮一,因為置酒,問其副使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輔之望?
承翰曰:「尚書崔居儉左丞姚顗其次太常盧文紀也。
從誨笑顧左右,取進奏官報狀文紀皆拜平章事矣。
失色
還,遂獻其皮、拂,廢帝終不用。
初,李愚太常卿作相,而盧文紀代之,及文紀作相,乃求為太常卿
拜命中謝曰:「臣叨入相之資。
朝士以為笑。
公元304年
事晉累遷太子太保
漢高祖即位,拜司徒,居數月卒,年八十八,贈太傅

賈緯

賈緯鎮州獲鹿人也。
少舉進士不中,州辟參軍
唐天成中范延光成德,辟趙州軍事判官,遷石邑令
長於史學
唐自武宗已後無實錄,史官之職廢,次傳聞,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
當唐之末,王室微弱諸侯彊盛,征伐擅出,天下多事,故論次多所闕誤
喪亂之際,事迹粗存,亦有補於史氏
晉天福中
太常博士,非其好也,數求為史職,改屯田員外郎起居郎史館脩撰,與脩唐書
丁內艱服除知制誥
累遷中書舍人諫議大夫給事中,復為修撰
漢隱帝時,詔與王伸竇儼等同晉高祖出帝漢高祖實錄
初,桑維翰為相,常惡緯為人待之甚薄。
緯為維翰傳,言「維翰死,有銀八千鋌」。
翰林學士徐台符以為不可,數以非緯,緯不得已更為數千鋌。
公元951年
廣順元年實錄成,緯求遷官不得由是怨望
是時宰相王峻監脩國史緯書日曆多言當時大臣過失見之,怒曰:「賈給事子弟仕宦亦要門閥奈何歷詆當朝之士,使其子孫何以仕進
」言之太祖[2]平盧行軍司馬
明年卒于青州

段希堯

段希堯河內人也。
晉高祖河東節度使,以希堯判官
高祖軍屯忻州軍中有擁高祖萬歲者,高祖惶惑不知所為
希堯高祖斬其亂首,乃止。
高祖舉兵太原與其賓佐謀,希堯以為不可高祖不聽,然重其為人不責之也。
高祖入立希堯比諸將吏,恩澤最薄。
久之稍遷諫議大夫,使于吳越
是時,江、淮不通凡使吳越者皆泛海,而多風波之患。
希堯過海,遭大風左右恐懼希堯曰:「吾平生不欺,汝等恃吾,可無恐也!
已而風亦止。
歷萊、懷、棣三州刺史
出帝時,為吏部侍郎,判東、西銓事累遷禮部尚書
卒,年七十九,贈太子少保

張允

張允鎮州人也。
少事州為張文禮參軍
唐莊宗張文禮脫身降,莊宗繫之獄,文禮敗,乃出之為魏州功曹
趙在禮節度推官,歷滄、兗二鎮掌書記
入為監察御史累遷水部員外郎知制誥
廢帝皇子重美河南尹,掌六軍,以允剛介,乃拜給事中,為六軍判官
罷,遷左散騎常侍
公元936年
晉高祖即位,屢赦天下為駁赦論以獻曰:「管子曰:『凡赦者小利大害,久而不勝其禍;無赦者小害而大利,久而不勝其福。
』又漢之吳漢疾篤,帝問所欲言。
曰:『惟願陛下無赦爾!
』蓋行赦不以為恩,不行不以為無恩,罰有罪故也。
自古皆以水旱降德音而宥過,開狴牢而出囚,冀感天心以救其災者,非也。
假有二人之訟者,一有罪而一無罪,若有罪者見捨,則無罪銜冤
此乃致災之道,非救災之術也。
至使小人天災,則皆喜而相勸以為惡,曰:『國將赦矣,必捨我救災
如此則是教民為惡也。
夫天之為道福善禍淫
若捨惡人而變災為福,則是天又喜人為惡也。
凡天之降災所以警戒人主嗜欲,務勤儉,恤鰥寡正刑而已
是時晉高祖方好臣下有言,覽之大喜
吏部侍郎隱帝誅戮大臣京師皆恐,允常退朝不敢還家,止于相國寺
周太祖以兵入京師匿于佛殿承塵,墜而卒,年六十五。

王松

王松,父徽,為唐僖宗宰相
進士後唐時,歷刑部郎中,唐末,從事方鎮
晉高祖太原,辟節度判官
晉高祖即位,拜右諫議大夫,累拜工部尚書
出帝北遷蕭翰立許王從益京師,以左丞相
漢高祖先遣人馳詔東京百官嘗授偽命者皆焚之,使勿自疑,由是御史臺悉斂百官偽敕焚之。
手指其胸,引郭子儀自誚,以語人曰:「此乃二十四考中書令也。
」聞者笑之。
子仁寶為李守貞河中支使守貞反,以子故上書自陳高祖憐之,[3]但使解職而已
有田城東歲時往來京師,以疾卒。

裴皞

裴皞字司東河東人也。
裴氏自、魏以來,世為名族,居燕者號「東眷」,居涼者號「西眷」,居河東者號「中眷」。
出於名家,而容止端秀,性剛急,直而無隱
少好學,唐光化中進士,拜校書郎拾遺補闕
事梁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事後唐為禮部侍郎
論議,每陳朝闕失,多斥權臣
太子賓客,以老拜兵部尚書致仕
晉高祖起為工部尚書,復以老告,拜右僕射致仕
卒,年八十五,贈太子太保
文學在朝廷久,宰相馬胤孫桑維翰,皆禮部所放進士也。
後胤孫知舉放牓,引新進士作詩曰:「門生門下門生
世傳以為榮。
維翰已作相,嘗過不迎不送。
或問之,曰:「我見桑公中書庶寮也;公見我於私第門生也。
送迎之有?
」人亦以為當。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輦天水人也。
不知書,以狗馬彈射為樂,年二十五始就學,而為人儁秀,以文辭知名秦、隴間。
撫本有此三字
秦帥辟為秦州節度判官
秦州入于蜀,仁裕因事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公元956年
唐莊宗平蜀仁裕事唐,復為秦州節度判官
王思同興元,辟為從事
思同留守西京以為判官
廢帝舉兵鳳翔思同戰敗廢帝仁裕,聞其名不殺寘之軍中
廢帝起事,至其入立,馳諸鎮詔書告命仁裕為之。
久之,以都官郎中翰林學士
晉高祖入立罷職郎中,歷司封左司郎中諫議大夫
漢高祖時,復為翰林學士承旨累遷戶部尚書,罷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顯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子少師
仁裕性曉音律晉高祖初定雅樂,宴羣臣於永福殿,奏黃鍾仁裕聞之曰:「音不純肅而無和聲,當有爭者起於禁中
已而軍校鬬昇龍門外,聲聞于內,人以為神。
喜為詩。
其少也,嘗夢剖其腸胃,以西江水滌之,顧見江中沙石皆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進
乃集其平生作詩萬餘首百卷號西江集
仁裕和凝五代時皆以文章知名,又嘗知貢舉仁裕門生王溥門生范質,皆至宰相時稱得人

裴羽

裴羽字用化,其父贄,相唐僖宗,官至司空
一品子為河南壽安
事梁為御史臺主簿,改監察御史
唐明宗時,為吏部郎中,與右散騎常侍陸崇使于閩,為海風所飄至錢塘
是時吳越王錢鏐安重誨有隙,唐方絕朝貢等被留經歲,而崇以疾卒。
還,載崇尸與俱歸。
不許語感惻然許之,因附表自歸。
明宗大喜由是吳越復通於中國
崇喪京師,及其橐裝還其家,士人皆多羽之義。
周太祖時左散騎常侍,卒,贈戶部尚書

王延

公元957年
王延字世美鄚州長豐人也。
少好學,嘗以賦謁梁相李琪為之稱譽,薦為即墨縣
馮道,與故人召拜左補闕
水部員外郎知制誥
中書舍人權知貢舉
吏部尚書盧文紀與故崔協有隙
是時子頎方舉進士文紀曰:「吾嘗譽子于朝,貢舉選士,當求實効,無以虛名取人
昔有越人善泅,生子方晬,其母浮之水上
人怪而問之,則曰:『其父善泅,子必能之。
若是可乎?
延退而笑曰:「盧公之言,為崔協也,恨其父遂及其子邪!
明年,選頎甲科,人皆稱其公。
累遷刑部尚書,以太子少保致仕
卒,年七十三。
為人重然諾與其弟規友愛五代之際,稱其家法焉。

馬重績

馬重績字洞微其先出於北狄,而世事軍中
重績少學數術,明太一五紀八象三統大曆,居于太原
唐莊宗太原,每用兵征伐,必以問之,重績所言無不中,拜大理司直
明宗時,廢不用
晉高祖太原拒命廢帝遣兵圍之,勢甚危急,命重績筮之,遇同人,曰:「天火之象,乾健離明
健者君之德也,明者南面而嚮之,所以治天下也。
同人者人所同也,必有同我者焉。
易曰:『戰乎乾。
』乾,西北也。
又曰:『相見乎離。
』離,南方也。
其同我者自北而南乎?
乾,西北也,戰而勝,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是歲九月契丹助晉擊敗唐軍,晉遂有天下
重績太子右贊善大夫,遷司天監
明年張從賓反,命重績筮之,遇隨,曰:「南瞻析木,木不自續,虛而動之,動隨其覆。
歲將矣,無能為也
七月從賓敗。
高祖大喜,賜以良馬器幣
公元938年
天福三年[4]重績上言:「曆象王者所以正一之元,宣萬邦之命。
古今所紀,考審多差,宣明氣朔正而星度不驗崇玄五星得而歲差一日,以宣明氣朔,合崇玄五星二曆相參然後符合
前世諸曆,皆起天正十一月歲首,用太古甲子上元積歲愈多,差闊愈甚
臣輒合二曆,創為新法,以唐天寶十四載乙未上元雨水正月中氣為氣首。
」詔下司天監趙仁錡張文皓等考覈得失
仁錡等言:「明年庚子正月朔,用重績曆考之,皆合無舛。
」乃下詔班行之,號調元曆
行之數歲輒差,遂不用
重績又言:「漏刻之法,以中星晝夜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
今失其傳,以午正為時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為午。
由是晝夜昏曉,皆失其正,請依古改正
」從之。
重績卒年六十四。

趙延義

趙延義字子英秦州人也。
曾祖省躬通數術,避亂于蜀。
父溫珪,事蜀王建司天監,每為占吉凶,小不中,輒加詰責
溫珪臨卒,戒其子孫曰:「數術,吾世業,然吾仕亂國得罪而幾死者數矣
子孫能以佗道仕進者,不必為也。
」然延義少亦以此司天監
蜀亡,仕星官
延義兼通三式,頗善相人。
契丹滅晉,延義隨虜至鎮州
李筠白再榮謀逐麻答歸漢,猶豫未決延義假述數術贊成之。
周太祖自魏以兵入京師太祖延義問:「漢祚短促者,天數邪?
延義言:「王者天下,當以仁恩德澤,而漢法深酷刑罰枉濫天下稱冤,此其所以亡也!
是時太祖方以兵圍蘇逢吉劉銖第,欲誅其族,聞延義悚然,因貸其族,二家獲全
延義事周為太府卿判司天監,以疾卒。
  • 伯父陽事唐 「陽」,薛史卷一0八李鏻傳作「湯」。
    新唐書卷七0下宗室世系表,湯昆弟有澹、深、洎,名皆從水
    疑「陽」為「湯」傳寫之誤。
  • 公元951年
  • 言之太祖 「太祖」,各本原作「高祖」,薛史卷一三一賈緯傳作「太祖」。
    按薛史卷一一0周太祖紀及通鑑卷二九0,周太祖廣順元年正月即位改元,同月加王峻同平章事
    賈緯被貶既在廣順中王峻為相之時,則此「高祖」為「太祖」之訛無疑,據改。
  • 公元948年
  • 高祖憐之 按本史卷一0漢本紀及薛史卷一0一漢隱帝紀,漢高祖死於乾祐元年正月同年三月李守貞反。
    王松上書守貞反時,則此「高祖當作隱帝」。
  • 公元938年
  • 天福三年 本史卷八晉高祖紀載天福四年三月丙辰調元曆」,薛史卷七八晉高祖紀及五代會要卷一0亦繫在四年
    疑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