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数量或序号

新唐書卷十一 志第一 禮樂

作者 歐陽修 宋祁
吉禮
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虛名
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
歲時聚會以為朝覲聘問歡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眾興事以為師田學校下至裏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莫不一出於禮。
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義者,常不出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
蓋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
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下,使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成俗也。
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宮車服器一切用秦,其間雖有欲治之主,思所改作不能超然復三代之上,而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于苟簡而已
朝夕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所以治民
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于有司時出而用之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
」此所謂治出於二,而禮樂虛名
故自以來史官記事物名數、降登揖讓、拜俯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節也。
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也,況欲識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成俗乎?
嗚呼
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又不能備具所謂朝覲聘問射鄉食饗師田學校冠婚喪葬之禮在者幾何
自梁以來,始以其當時所行傅于周官五禮之名,各立一家之學
公元676年
唐初即用隋禮,至太宗時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魏征,與禮官學士等因隋之禮,增以天子上陵朝廟養老大射講武、讀時令、納皇后皇太子入學太常行陵、合朔陳兵太社等,為《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十一篇,是為《貞觀禮》。
高宗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李義府中書侍郎李友益、黃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常卿韋琨等增之為一百三十卷,是為《顯慶禮》。
其文雜以式令,而義府敬宗得幸,多希旨傅會
事既施行,議者皆以為非。
上元三年,詔復用貞觀禮》。
由是高宗世,《貞觀》、《顯慶二禮兼行
有司臨事遠引古義,與二禮參考增損之,無復定制
武氏、中宗繼以亂敗無可言者博士掌禮備官而已
公元722年
玄宗開元十年,以國子司業韋縚禮儀使,以掌五禮
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
學士張說以為禮記不刊之書,去聖久遠不可改易,而唐《貞觀》《顯慶禮》,儀注前後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
乃詔集賢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歷年未就銳卒蕭嵩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
由是,唐之五禮文始備,而後世用之,雖時小損益不能過也。
公元816年
貞元中太常禮院脩撰王涇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為《郊祀錄》十卷
元和十一年秘書郎脩撰韋公肅又錄開元已後禮文損益為《禮閣新儀三十卷
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彥威為《曲台新禮》三十卷,又采元和以來王公士民昏祭喪葬之禮為《續曲台禮》三十卷
嗚呼,考其文記可謂備矣,以之施於貞觀開元之間,亦可謂盛矣,而不能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此所謂禮樂虛名也哉
五禮

吉禮

一曰吉禮
大祀:天、地、宗廟五帝追尊之帝、後。
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嶽、鎮、海、瀆、帝社先蠶七祀文宣武成王古帝王、贈太子
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風伯雨師靈星山林川澤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州縣社稷釋奠
天子親祠者二十有四
三歲一祫,五歲一禘,當其歲則舉。
其餘二十有二,一歲之間不能遍舉,則有司攝事
非常祀者,有時而行之。
皇后皇太子歲行事者各一,其餘皆有司行事
凡歲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正月上辛祈穀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圓丘季秋大享明堂;臘,蠟百神南郊春分朝日東郊秋分夕月西郊夏至祭地祇于方丘孟冬,祭神州地祇北郊仲春仲秋上戊,祭於太社立春立夏季夏土王立秋立冬,祀五帝四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臘,享於太廟孟春吉亥享先農,遂以耕籍
祭祀之節有六:一曰卜日,二曰齋戒,三曰陳設,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宗廟之晨裸,六曰進熟饋食
一曰卜日
大祀中祀無常日者卜,小祀則筮,皆於太廟
卜日前祀四十有五日,卜于廟南門之外,布卜席闑西閾外。
太常卿門東,太卜正占者門西卜正奠龜于席西首灼龜具在龜北,乃執龜立席東,北向
太卜令進受龜,詣卿示高,卿受視已,令受龜,少退俟命
卿曰:「皇帝某日祗祀於某。
」令曰:「諾。
」遂還席西向坐。
命龜曰:「假爾太龜,有常
」興,授卜正龜。
卜正東扉坐,作龜,興。
令進,受龜,示卿。
卿受,反之
復位東向占之不釋龜,進告於卿曰:「某日從。
」乃以龜還卜正
卜日必舉初旬不吉,即繇中及下,如初儀。
筮日,則卜正啟韇出策,兼執之,受命還席,以韇擊策,述命曰:「假爾太筮,有常
」乃釋韇坐策,執卦以示,如卜儀。
小祀筮日,則太卜令蒞之,日吉乃用,遇廢務皆勿避。
二曰齋戒
其別有三:曰散齋,曰致齋,曰清齋
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三日,致齋二日小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大祀,前期七日太尉百官尚書省曰:「某日祀某神祇於某所,各揚其職。
不供其事,國有常刑
於是乃齋。
皇帝散齋別殿;致齋,其二日於太極殿一日行宮
前致齋一日尚舍奉禦設禦幄於太極殿西序室內,皆東向
尚舍直長張帷於前楹下。
致齋之日,質明諸衛所部屯門列仗。
晝漏上水一刻侍中版奏「請中嚴」。
諸衛之屬各督其隊入陳於殿庭通事舍人引文五品已上袴褶陪位,諸侍衛之官服其器服,諸侍臣齋者結佩,詣閣奉迎
二刻侍中版奏外辦」。
三刻皇帝袞冕,結佩,乘輿出自西房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即御座東向侍臣夾侍。
一刻頃,侍中前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就齋室
皇帝降座入室文武侍臣還本司,陪位以次出。
凡豫祀之官散齋理事如舊,唯不弔喪問疾,不作樂,不判署刑殺文書不行刑罰不預穢惡
致齋,唯行祀事,其祀官已齋而闕者攝。
其餘清齋一日
三曰陳設
其別有五:有待事之次,有即事之位,有門外之位,有牲器之位,有席神之位。
前祀三日尚舍直長大次外壝東門內道北,南向
衛尉設文侍臣之次於其前,左右相向。
設祀官次東壝之外道南從祀文官九品于其東,東方南方朝集使又於其東,蕃客又於其東,重行異位北向西上
介公、酅公於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于其西,西方北方朝集使又於其西,蕃客又於其西,東上
褒聖侯在朝位於文官三品下。
設陳饌幔於內壝東西之外道北,南向北門之外道東,西向
明日奉禮郎設禦位於壇之東南西向望燎位當柴壇之北,南向;祀官公卿位於內壝東門內道南,分獻之官公卿之南,執事者又于其後異位重行西向北上
御史位於壇下一在東南西向一在西南東向
奉禮郎位於樂縣東北贊者在南,差退,皆西向
又設奉禮郎贊者位於燎壇東北西向
北上
協律郎位於壇上南陛之西,東向
大樂令位於北縣之間,當壇北向
從祀文官九品位于執事之南,東方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酅公位中壝西門內道南,武官九品又于其南,西方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其南,東向北上
所以即而行事也。
又設祀官及從祀官位東西壝門之外,如設次所以省牲及祀之日將入而序立也。
設牲榜於東壝之外當門西向
蒼牲一居前,又蒼牲一、又青牲一在北,少退南上
次赤牲一、次黃牲一、白牲一、玄牲一、又赤牲一、白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廩犧令位於西南祝史其後,皆北向
太祝位於牲東,各當牲後,祝史其後西向
太常卿位於前少北,卿史位於其西,皆南向
又設酒尊之位。
上帝太尊、著尊、犧尊山罍各二,在壇上東南隅北向象尊壺尊山罍各二,在壇下南陛之東,北向,俱西上
配帝,著尊、犧尊象尊山罍各二,在壇上,於上帝酒尊之東,北向西上
五帝、日、月各太尊二,在第一等
內官每陛間各象尊二,在第二等。
中官每陛間各壺尊二,在第三等。
外官每道間各概尊二,於下壇下
眾星每道間各散尊二,於內壝之外
凡尊,設於神座之左而右向
尊皆加勺冪,五帝、日、月以上,皆有坫,以置爵也。
設禦洗于午陛東南亞獻終獻同洗於卯陛之南,皆北向
罍水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篚,實以巾爵也。
分獻,罍、洗、篚、冪各于其方陛道之左,內向
執尊、罍、篚、冪者,各立於其後
玉幣之篚於壇上下尊坫之所。
前祀一日,晡後,太史令郊社令常服,帥其屬升,設昊天上帝神座壇上北方南向
席以稿秸
高祖神堯皇帝神座東方西向,席以莞。
五方帝、日、月於壇第一等青帝東陛之北,赤帝南陛之東,黃帝南陛之西,白帝西陛之南,黑帝北陛之西,大明東陛之南。
夜明西陛之北,席皆以稿秸
五星十二辰河漢內官五十有五於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間,各依其方,席皆內向
內官北辰座於東陛之北,曜魄寶於北陛之西,北斗南陛之東,天一太一皆在北斗之東,五帝內座曜魄寶之東,皆差在前
二十八宿中官一百五十有九於第三等,其二十八宿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攝提太微太子明堂軒轅三台五車諸王月星織女建星天紀等一十有七皆差在前
外官一百有五於內壝之內,眾星三百六十於內壝之外,各依方次十有二道之間,席皆以莞。
若在宗廟,則前享三日尚舍直長大次廟東之外道北,南向
守宮設文侍臣次於其後,文左武右,俱南向
設諸享官、九廟子孫於齋坊內道東近南,西向北上
文官九品又于其南,東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巂阝公於廟西門之外,近南。
武官九品于其南,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南,東向北上
前享一日奉禮郎設禦位於東南西向
設享公卿位於東門內道南,執事位於其後西向北上
卿史位於廟堂之下,一在東南西向一在西南東向
令史各陪其後
奉禮郎位於樂縣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協律郎位於廟堂上前楹之間,近西,東向
太樂令位於北縣之間,北向
從享之官位,九廟子孫於享官公卿之南,昭、穆異位
文官九品以上,又于其南,東方南方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酅公位西門內道南,武官九品于其南,少西,西方北方蕃客又于其南,東向北上
設牲榜於東門之外,如郊之位。
尊彝位於廟堂上下,每座斝彝一,黃彝一,犧尊象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皆於神座之左。
獻祖、太祖高祖高宗尊彝在前楹間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尊彝戶外南向
各有坫焉。
壺尊二、太尊二、山罍四,皆在堂下階間,北向西上;簋、鈃、籩、豆在堂上,俱東側階之北。
每座四簋居前,四簠次之,六登次之,六鈃次之,籩、豆為後,皆以南為上,屈陳而下
禦洗在東階東南亞獻又于東南,俱北向罍水洗東,篚在洗西,南肆
享日,未明五刻太廟令服其服,布昭、穆之座於戶外,自西序以東:獻祖、太祖高祖高宗北廂南向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南廂北向
每座黼扆莞席紛純,藻席畫純次席黼純左右幾。
四曰省牲器。
省牲之日,午後十刻,去壇二百步所,禁行人
後二刻,郊社令、丞帥府史三人齋郎,以尊、坫、罍、洗、篚、冪入設於位。
三刻謁者贊引各引祀官、公卿及牲皆就位
謁者司空贊引御史,入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縣於下。
初,司空將升,謁者太常卿贊引御史,入詣壇東陛。
升,視滌濯,降,就省牲位,南向立。
廩犧令少前,曰:「請省牲
太常卿省牲
廩犧令北面舉手曰:「腯。
」諸太祝各循牲一匝西向舉手曰:「充。
」諸太祝廩犧令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
謁者光祿卿詣廚,省鼎鑊申視濯溉
祀官御史饌具,乃還齋所
祀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宰人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饌所,遂烹牲。
其於廟亦如之。
五曰奠玉帛
祀日,未明三刻郊社令、良愬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太祝玉幣置於篚,太官令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於饌幔。
未明二刻奉禮郎贊者先入就位
贊者御史博士、諸太祝令史祝史執事者,入自東門壇南北向西上
奉禮郎曰:「再拜
贊者承傳,御史以下再拜
執尊、罍、篚、冪者各就位
贊者御史、諸太祝升壇東陛
御史一人太祝二人,行掃除於上,及第一等御史一人太祝七人,行掃除於下。
未明一刻謁者贊引各引群臣就門外位。
太樂令工人二舞以次入,文舞於縣內,武舞于縣南。
謁者司空入,奉禮郎曰:「再拜
司空再拜,升自東陛,行掃除於上,降,行樂縣於下。
謁者贊引各引群臣入就位
初,未明三刻諸衛大駕仗衛
侍中版奏「請中嚴」。
乘黃令進玉輅行宮南門外南向
未明一刻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袞冕乘輿以出。
皇帝升輅,如初
黃門侍郎奏「請進發」。
至大門外南向
侍中請降輅。
皇帝降輅乘輿大次
半刻頃,太常博士太常卿位於大次外,當門北向
侍中版奏外辦」。
質明皇帝大裘而冕,博士太常卿太常卿皇帝中壝門外
殿中監大珪尚衣奉禦又以鎮珪殿中監以進。
皇帝大珪、執鎮珪禮部尚書與近侍者從。
皇帝版位西向立。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事。
協律郎跪,俯伏,舉麾,樂舞六成
偃麾,戛敔樂止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諸太祝跪玉幣於篚,各立於尊所。
皇帝升壇南陛北向立。
太祝玉幣侍中東向以進。
皇帝鎮珪受之,奠於昊天上帝俯伏,興,少退,再拜,立於西方東向
太祝以幣授侍中以進,皇帝受幣奠于高祖神堯皇帝俯伏,興,拜,降自南陛,復於位。
皇帝將奠配帝之幣,謁者七人,分引獻官奉玉幣俱進,于諸神之位;祝史齋郎助奠。
初,眾官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壇上奠之,退立於尊所。
宗廟,曰晨裸。
享日,未明四刻太廟令、良愬令各帥其屬入實尊、罍,太官令進饌者實諸籩、豆、簋、簠。
未明三刻奉禮郎贊者先入就位
贊者御史博士宮闈令太祝令史祝史執事者,入自東門,當階間,北向西上
奉禮郎曰:「再拜
御史以下再拜
執尊、罍、篚、冪者各就位
贊者御史、諸太祝升自東階,行掃除堂上令史祝史掃除於下。
太廟令帥其屬陳瑞物太階之西,上瑞前列,次瑞次之下瑞為後,又陳伐國寶器亦如之,皆北向西上藉以席。
未明二刻,陳腰輿東階之東,每室各二,皆西向北上
贊者太廟令太祝宮闈令內外執事者,以腰輿升自東階入獻祖室,開臽室。
太祝宮闈令神主各置於輿,出,置於座,次出懿祖以下神主如獻祖。
鑾駕將至,謁者贊者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引從享群官、九廟子孫諸方客使,皆就門外位。
鑾駕至大門外,回輅南向
將軍降,立於輅右。
侍中請降輅,皇帝降輅乘輿大次
通事舍人引文五品以上從享之官皆就門外位。
大樂令工人二舞入。
謁者司空入,就位
奉禮郎曰:「再拜
司空再拜,升自東階,行掃除堂上,降,行樂縣於下。
初,司空樂縣謁者贊引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九廟子孫從享群官、諸方客使入,就位
皇帝大次半刻頃,侍中版奏外辦」。
皇帝出。
太常卿皇帝廟門外,殿中監進鎮珪,皇帝鎮圭
侍者從入,皇帝版位西向立。
太常卿前曰:「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太常卿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事。
協律郎舉麾,鼓柷樂舞九成
偃麾,戛敔樂止
太常卿曰:「再拜
皇帝再拜
奉禮郎曰:「眾官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罍洗侍中跪取匜,興,沃水;又跪取盤,興,承水。
皇帝搢珪。
盥手
黃門侍郎跪,取巾於篚,興,以帨受巾,跪奠於篚。
又取瓚於篚,興,以進,皇帝受瓚。
侍中酌水奉盤,皇帝洗瓚,黃門侍郎授巾如初
黃帝拭瓚,升自阼階,就獻祖尊彝所。
尊者舉冪,侍中贊酌鬱酒,進獻祖神座前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俯伏,興,少退,北向再拜
又就懿祖尊彝所,執尊者舉冪,侍中取瓚於坫以進,皇帝受瓚,侍中贊酌鬱酒,進懿祖神座前,南向跪,以鬯祼地奠之。
次祼太祖以下,皆如懿祖
皇帝降自阼階,復於版位
初,群官已再拜祝史各奉毛、血及肝、膋之豆立於東門外,齋郎爐炭、蕭、稷、各立於其後以次入自正門,升自太階
太祝迎取毛、血、肝、膋於階上,進奠神座
祝史退立於尊所,齋郎爐炭置於神座之左,其蕭、稷、各置於其下,降,自阼階以出。
太祝取肝、膋燔於爐,還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