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作者:北齊 魏收
高湖 崔逞 封懿
高湖
公元395年
高湖,
字大淵,
勃海蓨人也。漢
太傅裒
之後。
[1]祖慶,
慕容垂司空。父泰,
吏部尚書。
湖少
機敏,有
器度,與兄韜俱
知名於時,雅為
鄉人崔逞所
敬異。少歷
顯職,為
散騎常侍。
登國十年,
垂遣其
太子寶
來伐也,
湖言於
垂曰:「
魏,燕之
與國。彼有
內難,此遣赴之;此有所求,彼
無違者。
和好多年,
行人相繼。往
求馬不得,遂留其弟,曲
在於此,非彼之失。政當
敦修舊好,
乂寧國家,而
復令太子率眾遠伐。且魏主
雄略,
兵馬精強,
險阻艱難,
備嘗之矣。
太子富於春秋,意果心銳,
輕敵好勝,難可
獨行。
兵凶戰危,願以
深慮。」言頗
切厲。
垂怒,免
湖官。
既而寶果敗於
參合。寶立,乃起
湖為
征虜將軍、
燕郡太守。寶走
和龍,
兄弟交爭,
湖見其
衰亂,遂率戶三千
歸國。
太祖賜爵東阿侯,加
右將軍,總
代東諸部。
世祖時,除
寧西將軍、
涼州鎮都
大將,鎮
姑臧,甚有
惠政。年七十,卒。贈
鎮西將軍、
秦州刺史,
諡曰敬。
有四子。
高謐
公元495年
第三子
謐,
字安平,有
文武才度。
天安中,
[2]以
功臣子召
入禁中,除
中散,
專典秘閣。
肅勤不倦,
高宗深重之,拜
祕書郎。
謐以
墳典殘缺,
奏請廣訪
羣書,大加
繕寫。
由是代京圖籍,
莫不審正。
顯祖之御寧光宮也,
謐恒
侍講讀,拜
蘭臺御史。尋轉
治書,掌攝
內外,
彈糾非法,
當官而行,
無所畏避,甚
見稱賞。
延興二年九月卒,
時年四十五。
太昌初,
追贈使持節、
侍中、
都督青徐齊濟兗
五州諸軍事、
驃騎大將軍、
太尉公,
青州刺史,
[3]諡武貞公。妻
叔孫氏,
陳留郡君。
公元526年
長子樹生。性
通達,
重節義,
交結英雄,
不事生產,
有識者並宗奇之。
蠕蠕侵掠,
高祖詔
懷朔鎮將
陽平王頤
率眾討之,頤假樹生
鎮遠將軍、
都將,
先驅有功。樹生
尚氣俠,意在
浮沉自適,
不願職位,辭不
受賞,論者
高之。
居宅數有
赤光紫氣之異,
鄰伍驚恐,僉謂
怪變,宅不
可居。樹生曰:「何往非善。」
[4]安之
自若。
雅好音律,常以
絲竹自娛。
孝昌初,
北州大亂,詔
發眾軍,
廣開募賞。以樹生有
威略,授以
大都督,令率
勁勇,
鎮捍舊蕃。
二年卒,
時年五十五。
太昌初,
追贈使持節、
都督冀相
滄瀛殷定
六州諸軍事、
大將軍、
太師、
錄尚書事、
冀州刺史,
追封勃海王,
諡曰文穆,妻韓氏,為
勃海王國
太妃。
永熙中,後贈
假黃鉞、
侍中、
都督中外諸軍事,加
後部羽葆鼓吹,餘
如故,
長子即
齊獻武王也。
王弟琛,字永寶。天平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南趙郡開國公。
子叡,襲。武定末,太子庶子。
樹生弟翻,字飛雀,亦以器度知名。卒於侍御中散。元象中,贈假黃鉞、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定洛瀛并肆燕恒雲朔十州諸軍事、大將軍、太傅、太尉公、錄尚書事、冀州刺史,諡曰孝宣。
高真
謐長兄真,有志行。兄弟俱至孝,父亡,治喪墓次,甘露白雉降集焉,有司以聞,詔標閭里。自涇州別駕,稍遷安定太守,甚著聲績。卒,贈龍驤將軍、涇州刺史。
公元532年
〈〉帶
金城太守。
神龜初卒。
[6]太昌元年,贈
使持節、
侍中、
都督定
相殷三州諸軍事、
驃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
定州刺史,
諡曰武康。
子仁,正光中,卒於河州別駕。太昌初,贈使持節、侍中、都督青齊濟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諡曰明穆。
子貫,
字小胡。
永興末,
[7]通直散騎常侍、
金紫光祿大夫、
尚食典御。
拔弟䐗兒,
[8]美容貌,
膂力過人,
尤善弓馬。
顯祖時,
羽林幢將。
皇興中,
主仗令。
高祖初,
給事中,
累遷散騎常侍、
內侍長。
坐事死。
子昋,字明珍,有器尚。初除侍御史,拜奉朝請、員外散騎侍郎。與叔徽俱使西域,還至河州,遇賊攻圍,城陷見害。太昌初,贈使持節、都督冀滄二州諸軍事、征東將軍、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贈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諡曰文景。
子永樂,興和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濟州刺史、陽川縣開國公。
永樂弟弼,武定中,安西將軍、營州刺史、安陵縣開國男。
䐗兒弟徽,字榮顯,小字苟兒。聰敏有氣幹,為任城王澄所知賞。景明中,起家奉朝請。延昌中,假員外散騎常侍,使於嚈噠,西域諸國莫不敬憚之,破洛侯、烏孫並因之以獻名馬。還,拜冗從僕射。神龜中,遷射聲校尉、左中郎將、游擊將軍。又假平西將軍、員外散騎常侍,使嚈噠。還至枹罕,屬莫折念生反於秦隴。時河州刺史元祚為前刺史梁釗息景進等招引念生攻河州,祚以憂死。長史元永平、治中孟賓、臺使元湛,共推徽行河州事,綏接有方,兵士用命。別駕乞伏世則潛通景進,徽殺之。徵兵於吐谷渾,吐谷渾率眾救之。景進敗,退走,奔秦州。景進尋率羌夷復來攻逼,徽遣統軍六景相馳表請師,詔徽仍行河州事。久無援救,力屈城陷,為賊所害。永熙中,喪還洛陽。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定相瀛滄五州諸軍事、司徒公、冀州刺史,諡曰文宣。
子歸義,有志烈。初除奉朝請,加威烈將軍。與父徽俱使西域。還都,稍遷龍驤將軍、中散大夫、西征都督,每有戰功。後沒於陣。太昌初,贈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諡曰孝貞。
子普,武定末,安南將軍、太子左衞率。
歸義弟歸彥,武定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安喜縣開國男。
高各拔
真弟各拔,廣昌鎮將。卒,贈燕州刺史。
子猛虎,鄯善鎮錄事。及居喪,以至性稱,遂絕宦情。
子元國,早卒。
次顯國,武定末,撫軍將軍、汶陽男。
達弟永國,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永國弟子國,武衞將軍。
各拔少子盛,天平中,侍中、太尉公、廣平郡開國公。
子子瑗,武定末,兼武衞將軍。
高稚
謐弟稚,字幼寧。薄骨律鎮將,營州刺史。
子雍,字景雲,司徒從事。後與少子思義俱奔蕭衍,卒於江南。元象初,喪還,特贈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冀定瀛滄幽五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令、司徒公、冀州刺史。
子思宗,武定末,中軍將軍、儀同三司、兗州刺史、上洛郡開國男。思義,特贈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青兗齊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尚書僕射、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陀弟興,早卒。興子貴孫,晉州刺史。
高恒
湖弟恒,字叔宗,慕容垂鉅鹿太守。太祖時,率郡降,賜爵涇縣侯,加龍驤將軍,仍守鉅鹿。卒,贈安東將軍、幽州刺史,諡曰惠。
子道,字始愔,襲爵。拜都牧令,遷鎮南將軍、相州刺史。未及之職,卒。仍以為贈,諡曰莊。
子幹,字干奴。好學,寬厚有雅度。襲爵涇縣侯,後例降為伯。歷南青州征虜府司馬、威遠將軍、鄯善鎮遠府長史。仍轉汾州後軍府長史、白水太守。所在以廉平著稱。太昌初,卒。贈使持節、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司空公、雍州刺史,諡曰孝穆。
子侃,字伯欣,襲。除南秦州長史。卒,贈輔國將軍、涼州刺史,諡曰宣。
子紹,字廣祖,襲爵。興和初,征虜將軍、滄州刺史。
侃弟騰,字伏興。卒於安東將軍、光州刺史、襄城縣開國公。
子陟,字祖遷。司空中郎、太尉主簿。
陟弟憬,通直郎。憬弟翽,襲父爵。
騰弟隆之,武定末,太保、尚書令、平原郡開國公。
崔逞
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曾祖諒,晉中書令。祖遇,仕石虎,為特進。父瑜,黃門郎。
逞少好學,有文才。遭亂,孤貧,躬耕于野,而講誦不廢。慕容暐時,郡舉上計掾,補著作郎,撰燕記。遷黃門侍郎。及苻堅并慕容暐,以為齊郡太守。堅敗,司馬昌明以逞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為翟遼所虜,授以中書令。慕容垂滅翟釗,以為祕書監。慕容寶東走和龍,為留臺吏部尚書。及慕容驎立,逞攜妻子亡歸太祖。張袞先稱美逞,及見,禮遇甚重。拜為尚書,任以政事,錄三十六曹,別給吏屬,居門下省。尋除御史中丞。
太祖攻中山未克,六軍乏糧,民多匿穀,問羣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可以助糧。故飛鴞食椹而改音,詩稱其事。」太祖雖銜其侮慢,然兵既須食,乃聽以椹當租。逞又曰:「可使軍人及時自取,過時則落盡。」太祖怒曰:「內賊未平,兵人安可解甲仗入林野而收椹乎?是何言歟!」以中山未拔,故不加罪。天興初,姚興侵司馬德宗襄陽戍,戍將郗恢馳使乞師於常山王遵,遵以聞。太祖詔逞與張袞為遵書以答。初,恢與遵書云:「賢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體,敕逞、袞亦貶其主號以報之。逞、袞乃云「貴主」。太祖怒曰:「使汝貶其主以答,乃稱貴主,何若賢兄也!」遂賜死。後司馬德宗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數十人為桓玄所逐,皆將來奔,至陳留南,分為二輩:一奔長安,一歸廣固。太祖初聞休之等降,大悅,後怪其不至,詔兗州尋訪,獲其從者,問故,皆曰:「國家威聲遠被,是以休之等咸欲歸闕,及聞崔逞被殺,故奔二處。」太祖深悔之。自是士人有過者,多見優容。
逞七子,
二子早亡,
第三子義,
義弟諲,諲弟禕,禕弟嚴,嚴弟賾。
[11]逞之
內徙也,終慮
不免,乃使其妻張氏與
四子留
冀州,令歸
慕容德,遂奔廣固。
逞獨與
小子賾在
平城。及
逞之死,亦
以此為譴。
崔賾
賾,
字泰沖。初為
太子洗馬,後
稍遷散騎常侍,
[12]賜爵清河侯,後
世祖聞
劉義隆以諲為
冀州刺史,乃曰:「
義隆知用其兄,我豈無
冀州也。」乃以
賾為
平東將軍、
冀州刺史。又為
大鴻臚,
持節策拜楊難當為南
秦王。
奉使數返,
光揚朝命,
世祖善之。及
驃騎大將軍、
樂平王丕等督
諸軍取
上邽,使
賾齎詔於
丕前喻
難當奉詔。後與
方士韋
文秀詣
王屋山造
金丹,
不就。
真君初卒。
賾五子。
長子秉,字公禮。早終,無子。
秉弟廣,字公淵,襲爵。拜平東將軍。子法度,早終。
廣弟軌,字公則。太子中舍人、鎮南司馬。
軌弟穆,字公和。早終。
穆弟叡,字哲,小字男季。高祖初,以交通境外伏誅。從兄景真以子思叔繼叡。
思叔,少為中書學生,遷中書博士。世宗時,歷上黨,鉅鹿太守。自逞之死至叡之誅,三世積五十餘年而在北一門盡矣。
初,三齊平,禕孫相如入國,以才學知名。舉冀州秀才,早卒。相如弟彧,在〈術藝傳〉。
崔適
逞兄適,
[13]字寧祖,亦有名
於時。
慕容垂尚書左丞,
范陽、昌
黎二郡太守。
適曾孫延壽,冀州主簿。輕財好施,甚收鄉曲之譽。
延壽子隆宗,簡率愛友,居喪以孝聞。歷位冀州別駕,蘭陵、燕郡二郡太守,司空諮議參軍,冀州中正,中軍大將軍府長史。仁信待物,出於至誠,故見重於世。卒,贈前將軍。齊州刺史,諡曰孝。
子敬保,員外散騎侍郎、冀州儀同府從事中郎。卒,贈冀州刺史。
子子恒,官至征虜將軍、魯郡太守。早卒。
子恒弟子安,冠軍將軍、西兗州司馬。
子安弟子昇,開府參軍。武定中,坐連元瑾事,兄弟並伏法。
封懿
公元417年
封懿,字處德,勃海蓨人也。曾祖釋,晉東夷校尉。父放,慕容暐吏部尚書。兄孚,慕容超太尉。懿儁偉有才氣,能屬文,與孚雖器行有長短,然名位略齊。仕慕容寶,位至中書令、民部尚書。寶敗,歸闕,除給事黃門侍郎、都坐大官、寧朔將軍、章安子。太祖數引見,問以慕容舊事。懿應對疏慢,廢還家。太宗初,復徵拜都坐大官,進爵為侯。泰常二年卒。懿撰燕書,頗行於世。
子玄之,坐與司馬國璠、溫楷等謀亂,伏誅。臨刑,太宗謂之曰:「終不令絕汝種也,將宥爾一子。」玄之請曰:「弟虔之子磨奴,字君明,早孤,乞全其命。」乃殺玄之四子,而赦磨奴。
公元483年
磨奴被刑為宦人。崔浩之誅也,世祖謂磨奴曰:「汝本應全,所以致刑者,事由浩之故。」後為中曹監,西使張掖,賜爵富城子,加建威將軍、給事中。久之,出為冠軍將軍、懷州刺史。太和七年卒。贈平東將軍、冀州刺史、勃海公,諡曰定。以族子叔念為後,高祖賜名回。
封回
公元499年
回父鑒,即
慕容暐太尉弈
之後也。
回,
皇興初為
中書學生。
襲爵富城子,
累遷太子家令。
世宗即位,以
回行華州事。
回在州鞭
中散大夫党智孫,為
尚書左丞韋績
糾奏,
[14]免。尋除
鎮遠將軍、
安州刺史。
山民愿朴,
父子賓旅,
同寢一室。
回下車,
勒令別處,其俗遂改。徵為
太尉長史,
頻行定州、
徐州事,尋除後
將軍、
汾州刺史。
肅宗初,轉涼州刺史,加右將軍,固辭不拜,仍授平北將軍、瀛州刺史。時大乘寇亂之後,加以水潦,百姓困乏。回表求賑恤,免其兵調,州內甚賴之。又為度支尚書。尋轉都官尚書,冀州大中正。滎陽鄭雲諂事長秋卿劉騰,貨騰紫纈四百匹,得為安州刺史。除書旦出,暮往詣回,坐未定,謂回曰:「我為安州,卿知之否?彼土治生,何事為便?」回答之曰:「卿荷國寵靈,位至方伯,雖不能拔園葵,去織婦,宜思方略以濟百姓,如何見造而問治生乎?封回不為商賈,何以相示。」雲慚媿失色。
靈太后臨朝,召百官問得失,羣臣莫敢言。回對曰:「昔孔丘為司寇,十日而誅少正卯,魯國肅然,欺巧自息。姬旦行戮,不避兄弟,周道用隆。徐偃專行仁義,其國乃滅。自古及今,未有不厲威刑而能治者。頃來頗由長吏寬怠,侵剝百姓,盜賊羣起。請肅刑書,以懲未犯。」太后意納之,而不能用。轉為七兵尚書,領御史中尉。尚書右僕射元欽與從父兄麗妻崔氏姦通,回乃劾奏,時人稱之。除鎮東將軍、冀州刺史。
肅宗末,徵為殿中尚書,頻表遜職,以為右光祿大夫。莊帝初,遇害於河陰,時年七十七。贈侍中、車騎大將軍、司空公、定州刺史,諡曰孝宣。
長子隆之,武定中,開府儀同三司、齊州刺史、安德郡開國公。
子子繪,武定中,勃海太守。
隆之弟興之,
字祖冑。
經明行修,
恬素清靜。
起家太學博士,
員外郎。出為瀛冀
二州平北府
長史,所歷
有當官之譽。
孝昌中卒。
天平中,
追贈散騎常侍、
撫軍將軍、
雍州刺史。尋重贈
殿中尚書,
諡曰文。
[15]孝琬弟孝琰,祕書郎。
興之弟延之,
字祖業。
天平中,
驃騎大將軍、
青州刺史、
[17]剡縣開國子。
磨奴既以回為後,請於顯祖,贈鑒寧遠將軍、滄水太守。
封琳
公元519年
鑒長子琳,字彥寶。顯祖末,本州表貢,拜中書博士。高祖初,大軍南討,琳參鎮南軍事。後為河南七州大使。還,拜中書侍郎,與侍中、南平王馮誕等議定律令,賜布帛六百匹、粟六百石、馬牛各一。遷太尉長史,轉司宗下大夫,有長者之稱。行東兗州事。及改定百官,除司空長史。出為立忠將軍、南青州刺史、兼散騎常侍、持節、西道大使。還為長兼太中大夫,轉廣平內史,又為光祿大夫。世宗末,除後將軍、夏州刺史。徵為安東將軍、光祿大夫。神龜二年卒。贈使持節、撫軍將軍、相州刺史。
子元稱,元稱弟子盛,並早卒。
子盛弟子施,武定末,沛郡太守。
琳子肅,在文苑傳。
封凱
懿從兄子愷,字思悌,弈之孫也。父勸,慕容垂侍中、太常卿。愷,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後入代都,名出懿子玄之右,俱坐司馬氏事死。愷妻,盧玄姊也。愷子伯達棄母及妻李氏南奔河表,改婚房氏。顯祖末,伯達子休傑內入,祖母盧猶存,垂百歲矣,而李已死。休傑,高祖時以歸國勳為河間太守,兼冀州咸陽王府諮議參軍。
休傑從弟靈祐,仕劉義隆為青州治中、勃海太守。慕容白曜平三齊,靈祐率二百人詣白曜降,賜爵下密子。後除建威將軍、勃海太守。卒。
子進壽,襲爵。肅宗時,為揚州治中,以失義州為刺史元志所殺。事具志傳。
子子游,武定中,開府中兵參軍。
進壽弟蚌,卒於冀州別駕。
蚌弟粲,起家荊州長流參軍。司空水曹參軍、殿中侍御史。累遷征東將軍、廣州長史。還,除光祿大夫。卒,贈衞將軍、冀州刺史。
封軌
回族叔軌,字廣度。沉謹好學,博通經傳。與光祿大夫武邑孫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軌曰:「封生之於經義,非但章句可奇,其標明綱格,統括大歸,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潔,儀容甚偉。或曰:「學士不事修飾,此賢何獨如此?」軌聞,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言者慚退。
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遷尚書儀曹郎中。兼員外散騎常侍,銜命高麗。高麗王雲恃其偏遠,稱疾不親受詔。軌正色詰之,喻以大義,雲乃北面受詔。先是,契丹虜掠邊民六十餘口,又為高麗擁掠東歸。軌具聞其狀,移書徵之,雲悉資給遣還。有司奏軌遠使絕域,不辱朝命,權宜曉慰,邊民來蘇,宜加爵賞。世宗詔曰:「權宜徵口,使人常體,但光揚有稱,宜賞一階。」轉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軌。軌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舊君故虧之也。」休歎其守正。軌在臺中,稱為儒雅。奏請遣四門博士明經學者,檢試諸州學生。詔從之。尋除國子博士,加揚武將軍。假通直散騎常侍,慰勞汾州山胡。
司空、清河王懌表修明堂辟雍,詔百僚集議。軌議曰:「明堂者,布政之宮,在國之陽,所以嚴父配天,聽朔設教,其經構之式,蓋已尚矣。故周官匠人職云: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階、四戶、八窗。鄭玄曰:『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之以見同制。』然則三代明堂,其制一也。案周與夏殷,損益不同,至於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義,得天數矣。是以鄭玄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然則九階者,法九土;四戶者,達四時;八窗者,通八風。誠不易之大範,有國之恒式。若其上圓下方以則天地,通水環宮以節觀者,茅蓋白盛為之質飾,赤綴白綴為之戶牖,皆典籍所具載,制度之明義也。在秦之世,焚滅五典,毀黜三代,變更先聖,不依舊憲。故呂氏月令見九室之義,大戴之禮著十二堂之論。漢承秦法,亦未能改,東西二京,俱為九室。是以黃圖、白虎通,蔡邕、應劭等,咸稱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依天而祭,故室不過五;依時布政,故堂不踰四。州之與辰,非所可法,九與十二,其用安在?今聖朝欲尊道訓民,備禮化物,宜則五室,以為永制。至如廟學之嫌,臺沼之雜,袁準之徒已論正矣,遺論具在,不復須載。」
尋以本官行東郡太守。遷前軍將軍、行夏州事。好立條教,所在有績。轉太子僕,遷廷尉少卿,加征虜將軍。卒,贈右將軍、濟州刺史。
初,軌深為郭祚所知,祚常謂子景尚曰:「封軌、高綽二人,並幹國之才,必應遠至。吾平生不妄進舉,而每薦此二公,非直為國進賢,亦為汝等將來之津梁也。」其見重如此。軌既以方直自業,高綽亦以風概立名。尚書令高肇拜司徒,綽送迎往來,軌竟不詣。綽顧不見軌,乃遽歸,曰:「吾一生自謂無愆規矩,今日舉措,不如封生遠矣。」軌以務德慎言,修身之本,姦回讒佞,世之巨害,乃為務德、慎言、遠佞、防姦四戒,文多不載。
軌長子偉伯,字君良。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每朝廷大議,偉伯皆預焉。雅為太保崔光、僕射游肇所知賞。太尉、清河王懌辟參軍事,懌親為孝經解詁,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隱漏。偉伯又討論禮、傳、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咸稱之。尋將經始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而不定。偉伯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正光末,尚書僕射蕭寶夤以為關西行臺郎。及寶夤為逆,偉伯乃與南平王冏潛結關中豪右韋子粲等謀舉義兵。事發見殺,年三十六,時人惜之。永安中,追贈散騎常侍、征虜將軍、瀛州刺史,聽一子出身。偉伯無子,轉授第三弟翼。偉伯撰封氏本錄六卷,并詩賦碑誄雜文數十篇。
偉伯弟業,字君脩。奉朝請,領殿中侍御史。早卒。
業弟翼,字君贊。美容貌,腰帶十圍。以兄偉伯立節之勳,除給事中。後加揚烈將軍。武定初卒。
翼弟述,字君義。武定末,廷尉少卿。
述弟詢,字景文。尚書起部郎。
史評
史臣曰:高敬侯才鑒明遠,見機而作,身名俱劭,世載人英,天所贊也。崔逞文學器識,當年之俊,慮遠忽微,俱以為禍。賾有茲休烈,厥世不延。封懿獲全為幸,回乃克光家,世不乏人矣。
校勘記
↑漢太傅裒之後 錢氏考異卷二八云:「唐書宰相世系表〈〉後漢渤海太守高洪,居渤海蓨縣,『四世孫裒,字宣仁,太子太傅』,此即湖之祖也。此『太傅』上當有『太子』二字。漢時太傅為上公,除授者甚少,安得『高裒』其人乎?」按這種祖先官爵大抵據子孫所編的譜牒,多不可信。不僅漢無官居太傅的高裒,連「太子太傅」也難究詰。 ↑天安中 張森楷云:「據下云『高宗深重之』,『天安』是顯祖〈〉年號。疑『天安』為『太安』之誤。『太安』是高宗〈〉第三年號。」 ↑追贈使持節侍中都督青徐齊濟兗五州諸軍事〈〉青州刺史 諸本上「青」字作「壽」。錢氏考異卷二八云:「『壽』當作『青』,地形志無壽州。」按錢說是,所贈刺史是青州,都督諸州的第一州照例為所任刺史之州。今改正。 ↑何往非善 冊府卷八九五〈〉「往」作「知」。按鄰伍是勸他遷居,不是阻他遷居或出行,「往」字答非所問。疑作「知」是。 公元548年
↑子嶽武定末侍中太傅公 按北齊書卷一三清河王岳傳武定六年除太尉,至高洋稱帝後,天保五年,進太保。他從未為太傅,「傅」字當是「尉」之訛。 ↑〈〉帶金城太守神龜初卒 原文上不注「闕」字,和上文「卒贈龍驤將軍、涇州刺史」句相連,不提行。按前已記「卒」,下又說「神龜初卒」,哪有一人「卒」二次之理!且金城郡屬河州,不屬涇州〈〉,不可能以涇州刺史帶金城太守。又北魏帶太守的例為州之長史、別駕和戍主,刺史也不會有「帶太守」是名號。因知此處所述實是二人。所云「卒,贈龍驤將軍、涇州刺史」者是高真,其「帶金城太守,神龜初卒」者乃另一人,傳脫去其名和歷官事迹,和上文相連,以致語不可解。今提行上注「闕」字。參下校記[八]。 公元532年
↑永興末 按「永興」乃拓跋嗣年號〈〉,後來元脩曾改元永興〈〉,旋即發覺重了上代年號,又改「永熙」。元脩的「永興」,不過幾天,談不上「初」或「末」。上文稱貫父仁死於正光中〈〉,這裏「永興」當是「永熙」之訛。 ↑拔弟䐗兒 諸本於䐗兒傳末有宋人校語云:「傳無拔事,而載拔弟䐗兒,不知拔何人也。」〈〉按上文「帶金城太守,神龜初卒」者當即是拔。其人應是高真子,高仁父。據下文,䐗兒孫永樂。永樂,北齊書卷一四有傳,乃高歡從祖兄子,則其祖䐗兒、伯祖拔乃高歡伯叔輩。高真是高歡伯祖〈〉,其子正應為歡之伯叔,輩行相當。因疑上文「涇州刺史」下脫去「子拔」和歷官事迹,只殘留「帶金城太守,神龜初卒」九字。正因拔在河州任官,故拔子仁亦為河州別駕,而拔弟徽後來被河州當地士夫推為「行河州事」以抗變亂軍,情事亦合。 ↑顯國弟達武定中驃騎將軍行滄州事 墓誌集釋有高建墓誌〈〉,稱曾祖湖,祖拔,父猛。敍高建的終官為「行滄州事」。誌之拔即此傳之高湖子、高達祖各拔。〈〉誌之猛即傳之高達父猛虎。世次終官均合,故集釋七以為傳「達」字為「建」之訛。按墓誌集釋又有高建妻王氏誌〈〉稱建為「神武皇帝再從弟」,與傳所敍高達的行輩也相符,集釋說是。 ↑沃野鎮長 按「長」下疑脫「史」字,或「長」是「將」之訛。 公元前91年
↑嚴弟賾 南本以下諸本及北史卷二四崔逞傳「賾」都作「頤」,獨百衲本作「賾」。又卷二四崔玄伯附崔模傳、卷三五崔浩傳、卷一0一氐傳〈〉並作「頤」,唯卷四上世祖紀上延和二年九月戊午條作「賾」。按墓誌集釋盧令媛墓誌〈〉稱曾祖度世,「夫人清河崔氏,父賾,散騎常侍、大鴻臚卿、使持節、平東將軍、青冀二州刺史、清河侯」。歷官、封爵與此傳相符。知百衲本作「賾」獨是,今從之。以下他處訛「頤」均據改,不再出校記。 ↑後稍遷散騎常侍 諸本「常侍」作「尚書」,北史卷二四作「常侍」。按「散騎尚書」不知是散騎侍郎還是散騎常侍,尚書也不知何曹,魏書敍歷官一般不作如此簡稱,檢盧令媛墓誌記崔賾官位也作「散騎常侍」,別無尚書的記載〈〉。知「尚書」乃「常侍」之訛,今據北史改。 ↑逞兄適 北史卷二四「適」作「遹」。張森楷云:「據其字『寧祖』,似以作『遹』為是。」按「遹」有紹述、繼承之義,張說是。 公元351年
↑為尚書左丞韋績糾奏 按卷四五韋閬附韋纘傳,稱纘以兼司徒右長史轉長兼尚書左丞。壽春降魏,王肅出鎮揚州,請纘為長史。據卷八世宗紀,壽春降魏在景明元年正月。卷六三王肅傳稱肅和彭城王勰率兵赴壽春,敗南齊軍,還朝,「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尋以肅為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世宗紀,肅加開府儀同三司在是年六月,則為揚州刺史,請韋纘為長史當在六月後。此傳稱封回在元恪即位後為華州刺史,這時韋纘正是長兼尚書左丞,則奏劾封回者自即韋纘。「績」當是「纘」形近而訛。 ↑諡曰文 百衲本、南本、汲本、局本「文」作「孝」,汲、局二本下注「一作『文』」。北、殿二本及北史卷二四封懿傳附見封興之作「文」。按唐書卷七一下宰相世系表也作「文」。這裏「孝」字當是下行「孝琬」的「孝」字錯簡而誤,今從北、殿本。 ↑子孝琬字子倩 百衲本、南本、汲本無「孝」字,北本、殿本及北史卷二四封懿傳附孝琬有,又「子倩」作「士倩」。按北齊書卷二一封隆之傳作「孝琬字子倩」。此傳百衲等本孝琬的「孝」字錯簡在上行,今從北、殿本。又下文「孝琬弟孝琰」,上「孝」字,百衲等本訛作「子」,也從北、殿本。孝琬之字則北齊書也作「子倩」,今從百衲等本。 公元540年
↑天平中驃騎大將軍青州刺史 按北齊書卷二一封隆之附封延之傳,興和初〈〉才除中堅將軍,豈有天平中〈〉先已官驃騎大將軍之理?北齊書稱興和二年,延之死後贈驃騎大將軍,此或是舉贈官,而年號有誤。又延之先是「行晉州事」,贈官是「冀州刺史」,此云「青州刺史」,也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