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卷十四[1]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二
作者:北齊 魏收神元子孫
上谷公
上谷公紇羅,神元皇帝之曾孫也。初,從太祖自獨孤如賀蘭部,招集舊戶,得三百家,與弟建議,勸賀訥推太祖為主。及太祖登王位,紇羅常翼衞左右。又從征伐,有大功。紇羅有援立謀,特見優賞。及即帝位,與弟建同日賜爵為公。卒。
子題,少以雄武知名,賜爵襄城公。從征中山,受詔徇下諸郡,撫慰新城,皆安化樂業。進爵為王。擊慕容驎於義臺,中流矢薨。帝以太醫令陰光為視療不盡術,伏法。
子悉襲,降爵為襄城公。卒,贈襄城王。
建德公
建德公嬰文,神元皇帝之後也。少明辯,有決斷,太宗器之。典出納詔命,常執機要。世祖踐阼,拜護東夷校尉,進爵建德公,鎮遼西。卒。
真定侯
真定侯陸,神元皇帝之後也。世祖時,以武功頗蒙恩遇,拜散騎常侍,賜爵真定侯。卒。
陸曾孫軌,字法寄,稍遷洛陽令。時天下多事,軌惟以深刻遇下,死多酷濫,識者非之。孝靜時,鄴宮創制,以軌為營構使。除徐州刺史。軌風望既陋,又無學術,雖歷名位,時人輕之。卒於州。
武陵侯
武陵侯因,章帝之後也。從太祖平中原,以功封曲逆侯。世祖時,改爵武陵。
長樂王
公元前1274年
長樂王壽樂,章帝之後也。位選部尚書,南安王,改封長樂王。高宗即位,壽樂有援立功,拜太宰、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矜功,與尚書令長孫渴侯爭權,並伏法。
望都公
望都公頹,昭帝之後也。隨太祖平中原,賜爵望都侯。世祖以頹美儀容,進止可觀,使迎左昭儀於蠕蠕,進爵為公。卒。
曲陽侯
曲陽侯素延,桓帝之後也。以小統從太祖征討諸部,初定并州,為刺史。太祖之驚於栢肆也,并州守將封竇真為逆,素延斬之。時太祖意欲撫悅新附,悔參合之誅,而素延殺戮過多,坐免官。中山平,拜幽州刺史。豪奢放逸,左遷上谷太守。後賜爵曲陽侯。時太祖留心黃老,欲以純風化俗,雖乘輿服御,皆去彫飾,咸尚質儉,而素延奢侈過度,太祖深銜之。積其過,因徵,坐賜死。
順陽公
順陽公郁,桓帝之後也。少忠正亢直。初以羽林中郎內侍,勤幹有稱。高宗時,位殿中尚書。從高宗東巡臨海,以勞賜爵順陽公。高宗崩,乙渾專權,隔絕內外,百官震恐,計無所出。郁率殿中衞士數百人從順德門入,欲誅渾。渾懼,逆出問郁曰:「君入何意?」郁曰:「不見天子,羣臣憂懼,求見主上。」渾窘怖,謂郁曰:「今大行在殯,天子諒闇,故未接百官,諸君何疑?」遂奉顯祖臨朝。後渾心規為亂,朝臣側目,郁復謀殺渾,為渾所誅。顯祖錄郁忠正,追贈順陽王,諡曰簡。
宜都王
公元452年
宜都王目辰,桓帝之後也。初以羽林郎從太祖南伐至江。高宗即位,以勞累遷侍中、尚書左僕射,封南平公。乙渾之謀亂也,目辰與兄郁議欲殺渾,事泄被誅,目辰逃隱得免。顯祖傳位,有定策勳。高祖即位,遷司徒,封宜都王,除雍州刺史,鎮長安。目辰性亢直耿介,不為朋黨,朝臣咸憚之。然好財利,在州,政以賄成。有罪伏法,爵除。
拓跋六脩
公元348年
穆帝長子六脩,少而兇悖。穆帝五年,遣六脩為前鋒,與輔相衞雄、范班及姬澹等救劉琨。帝躬統大兵為後繼。劉粲懼,焚燒輜重,突圍遁走。縱騎追之,殺傷甚眾。帝因大獵於壽陽山,陳閱皮肉,山為變赤。及晉懷帝為劉聰所執,穆帝遣六脩與桓帝子普根率精騎助劉琨。初穆帝少子比延有寵,欲以為後。六脩出居新平城,而黜其母。六脩有驊騮駿馬,日行五百里,穆帝欲取以給比延。後六脩來朝,穆帝又命拜比延,六脩不從。穆帝乃坐比延於己所乘步輦,使人導從出遊。六脩望見,以為穆帝,謁伏路左,及至,乃是比延,慚怒而去。召之,不還。穆帝怒,率眾伐之。帝軍不利,六脩殺比延。帝改服微行民間,有賤婦人識帝,遂暴崩。普根先守于外,聞難,率眾來赴。攻六脩,滅之。
吉陽男
吉陽男比干,太祖族弟也。以司衞監討白澗丁零有功,賜爵吉陽男。後為南道都將,戰沒。
江夏公
江夏公呂,太祖族弟也。從世祖平涼州有功,封江夏公,位外都大官,委以朝政,大見尊重。卒,贈江夏王,陪葬金陵。
平文子孫
高涼王
公元471年
高涼王孤,平文皇帝之第四子也。多才藝,有志略。烈帝之前元年,國有內難,昭成如襄國。後烈帝臨崩,顧命,迎昭成立之,社稷可安。及崩,羣臣咸以新有大故,內外未安,昭成在南,來未可果,比至之間,恐生變詐,宜立長君以鎮眾望。次弟屈,剛猛多變,不如孤之寬和柔順,於是大人梁蓋等殺屈,共推孤。孤曰:「吾兄居長,自應繼位,我安可越次而處大業。」乃自詣鄴奉迎,請身留為質。石虎義而從之。昭成即位,乃分國半部以與之。薨。
子斤,失職懷怒,構寔君為逆,死於長安。太祖時,以孤勳高,追封高涼王,諡曰神武。
斤子樂真,
[2]頻有
戰功,後襲祖封。
太宗初,
改封平陽王。薨。
子禮,襲本爵高涼王。薨,諡懿王。
公元465年
子那,襲爵。拜中都大官。驍猛善攻戰。正平初,坐事伏法。顯祖即位,追那功,命子紇紹封。薨。
子大曹,性愿直。高祖時,諸王非太祖子孫者,例降爵為公。以大曹先世讓國功重,曾祖樂真勳著前朝,改封太原郡公。卒,無子,國除。世宗又以大曹從兄子洪威紹。恭謙好學,為潁川太守,有政績。孝靜初,在潁川聚眾應關西,齊獻武王遣將討平之。
禮弟陵,世祖賜爵襄邑男。進爵為子。卒。
子瓌,位柔玄鎮司馬。
瓌子鷙,字孔雀。容貌魁壯,腰帶十圍。為羽林隊仗副。高祖末,以征討有功,賜爵晉陽男。累遷領軍、畿部都督。
公元528年
武泰元年,尒朱榮至河陰,殺戮朝士,鷙與榮共登高冢俯而觀之,自此後與榮合。元顥之逼也,鷙從駕北迎。既到河內,欲入城,鷙奏曰:「河內晝則閉門,夜引駕入,此之意趣,難以測量。本圖有在,願便發邁。」帝從之,前至長子,以尒朱榮赴援,除鷙車騎將軍,封華山王。莊帝既殺尒朱榮,榮從子兆為亂,帝欲率諸軍親討,鷙與兆陰通,乃勸帝曰:「黃河萬仞,寧可卒渡。」帝遂自安。及兆入殿,鷙又約止衞兵。帝見逼,京邑破,皆由鷙之謀。孝靜初,入為大司馬,加侍中。
公元541年
鷙有武藝,木訥少言,性方厚,每息直省闥,雖暑月不解衣冠。曾於侍中高岳之席,咸陽王坦恃力使酒,陵侮一坐,眾皆下之,不敢應答。坦謂鷙曰:「孔雀老武官,何因得王?」鷙即答曰:「斬反人元禧首,是以得之。」眾皆失色,鷙怡然如故。興和三年薨,贈假黃鉞、尚書令、司徒公。
子大器,襲爵。後與元瑾謀害齊文襄王,見害。
孤孫度,太祖初賜爵松滋侯,位比部尚書。卒。
子乙斤,襲爵襄陽侯。顯祖崇舊齒,拜外都大官,甚見優重。卒
子平,字楚國,襲世爵松滋侯。以軍功賜艾陵男。卒。
子萇,
高祖時,
襲爵松滋侯,例降侯,賜
艾陵伯。萇性
剛毅,雖有
吉慶事,
未嘗開口而笑。
高祖遷都,萇以代尹
留鎮。除
懷朔鎮都
大將,因別賜萇酒,雖拜飲,而
顏色不泰。
高祖曰:「聞公
一生不笑,今方
隔山,
[3]當為朕笑。」竟不能得。
高祖曰:「
五行之氣,偏有
所不入。
六合之間,
亦何事
不有。」
左右見者,
無不扼腕大笑。
世宗時,為北
中郎將,帶
河內太守。萇以
河橋船絙路狹,
不便行旅,又
秋水汎漲,
年常破壞,乃為
船路,遂廣募空
車從京出者,
[4]率令輸
石一雙,累
以為岸。
橋闊,
來往便利,近橋諸郡,
無復勞擾,
公私賴之。
歷位度支尚書、
侍中、
雍州刺史。卒,
諡曰成。萇
中年以後,
官位微達,乃
自尊倨,
閨門無禮,
昆季不穆,性又
貪虐,論者鄙之。
萇子子華,字伏榮,襲爵。孝莊初,除齊州刺史。先是,州境數經反逆,邢杲之亂,人不自保。而子華撫集豪右,委之管籥,眾皆感悅,境內帖然。而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長史鄭子湛,子華親友也,見侮罵,遂即去之。子華雖自悔厲,終不能改。在官不為矯潔之行,凡有餽贈者,辭多受少,故人不厭其取。鞠獄訊囚,務加仁恕。齊人樹碑頌德。
後除濟州刺史。尒朱兆之入洛也,齊州城人趙洛周逐刺史丹陽王蕭贊,表濟南太守房士達攝行州事。洛周子元顯先隨子華在濟州,邀路改表,請子華復為齊州刺史。子華母房氏,曾就親人飲食,夜還大吐,人以為中毒,甚憂懼,子華遂掬吐盡噉之,其母乃安。尋以母憂還都。
孝靜初,除南兗州刺史。弟子思通使關西,朝廷使右衞將軍郭瓊收之。子思謂瓊僕曰:「速可見殺,何為久執國士!」子華謂子思曰:「由汝粗疏,令我如此。」以頭叩牀,涕泣不自勝。子思以手捋鬚,顧謂子華曰:「君惡體氣。」尋與子思俱死於門下外省。
子思,
字眾念,性
剛暴,恒以
忠烈自許。
元天穆當朝權,以
親從薦為御
史中尉。
先是,兼
尚書僕射元順奏,以
尚書百揆之本,
至於公事,
不應送
御史。
[5]至
子思,奏曰:
- 案御史令云:「中尉督司百僚;治書侍御史糾察禁內。」又云:「中尉出行,車輻前驅,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時經四帝,前後中尉二十許人,奉以周旋,未曾暫廢。府寺臺省,並從此令。唯肅宗之世,為臨洮舉哀,故兼尚書左僕射臣順不肯與名,又不送簿。故中尉臣酈道元舉而奏之,而順復啟云:「尚書百揆之本,令僕納言之貴,不宜下隸中尉,送名御史。」尋亦蒙敕,聽如其奏。從此迄今,使無準一。
- 臣初上臺,具見其事,意欲申請決議,但以權兼,未宜便爾。日復一日,遂歷炎涼。去月朔旦,臺移尚書索應朝名帳,而省稽留不送。尋復移催并主吏,忽為尚書郎中裴獻伯後注云:「案舊事,御史中尉逢臺郎於複道,中尉下車執板,郎中車上舉手禮之。以此而言,明非敵體。」臣既見此,深為怪愕。旋省二三,未解所以。正謂都省別被新式,改易高祖舊命,即遣移問,事何所依。又獲尚書郎中王元旭報,出蔡氏漢官,似非穿鑿。始知裴、王亦規壞典謨,兩人心欲自矯。臣案漢書宣秉傳云,詔徵秉為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俱會殿庭,並專席而坐,京師號之為三獨坐。又尋魏書崔琰傳、晉文陽□傅嘏傳,皆云既為中丞,百僚震悚。[6]以此而言,則中丞不揖省郎蓋已久矣,憲臺不屬都堂,亦非今日。又尋職令云:「朝會失時,即加彈糾。」則百官簿帳,應送上臺,灼然明矣。又皇太子以下違犯憲制,皆得糾察,則令僕朝名宜付御史,又亦彰矣。不付名至,否臧何驗?臣順專執,未為平通,先朝曲遂,豈是正法?
- 謹案尚書郎中臣裴獻伯、王元旭等,望班士流,早參清宦,輕弄短札,斐然若斯,苟執異端,忽焉至此,此而不綱,將隳朝令。請以見事免獻伯等所居官,付法科處。尚書納言之本,令僕百揆之要,同彼浮虛,助之乖失,宜明首從,節級其罪。
詔曰:「國異政,不可據之古事。付司檢高祖舊格,推處得失以聞。」尋從子思奏。仍為元天穆所忿,遂停。元顥之敗,封安定縣子。孝靜時,位侍中而死。
萇弟珍字
金雀,
襲爵艾陵男。
[7]世宗時,
曲事高肇,遂為帝
寵昵。
彭城王勰之死,珍率
壯士害之。後卒於
尚書左僕射。
平弟長生,位游、騎擊將軍。卒。孝莊時,以子天穆貴盛,贈司空。
天穆,性和厚,美形貌,善射,有能名。年二十,起家員外郎。六鎮之亂,尚書令李崇、廣陽王深北討,天穆奉使慰勞諸軍。路出秀容,尒朱榮見其法令齊整,有將領氣,深相結託,約為兄弟。未幾,榮請天穆為行臺,朝廷不許,改授別將,令赴秀容。是時,北鎮紛亂,所在蜂起,六鎮蕩然,無復蕃捍,惟榮當職路衝,招聚散亡。天穆為榮腹心,除并州刺史。
及榮赴洛,天穆參其始謀,乃令天穆留後,為之繼援。莊帝踐阼,天穆以榮之眷昵,特除太尉,封上黨王,徵赴京師。榮之討葛榮,詔天穆為前軍都督,率京師之眾以赴之。榮擒葛榮,天穆增封,通前三萬戶。尋監國史,錄尚書事,開府,世襲并州刺史。
初,
杜洛周、
鮮于脩禮為寇,瀛冀諸
州人多
避亂南向。
幽州前
北平府主簿河間邢杲,
[8]擁率
部曲,
屯據鄚城,以拒
洛周、
葛榮,垂將
三載。及
廣陽王深等敗後,
杲南渡居
青州北海界。
靈太后詔
流人所在皆置命
屬郡縣,選
豪右為守令以
撫鎮之。時
青州刺史元世儁表置
新安郡,以
杲為
太守,未報。會臺申汰簡所授
郡縣,
[9]以
杲從子子瑤
資蔭居前,乃授
河間太守。
杲深耻恨,
於是遂反。
所在流人先為
土人凌忽,聞
杲起逆,率
來從之,
旬朔之間,眾踰十萬。
劫掠村塢,
毒害民人,
齊人號之為「
𦧟榆賊」。
先是,
河南人常笑
河北人
好食榆葉,故因以號之。
杲東掠
光州,
盡海而還。又破
都督李叔仁軍。詔
天穆與齊
獻武王討大破之。
杲乃
請降,
傳送京師,斬之。增
天穆邑
萬戶。
時元顥乘虛陷滎陽,天穆聞莊帝北巡,自畢公壘北渡,會車駕於河內。尒朱榮以天時炎熱,欲還師,天穆苦執不可,榮乃從之。莊帝還宮,加太宰,羽葆、鼓吹;增邑,通前七萬戶。
天穆以疏屬,本無德望,憑藉尒朱,爵位隆極,當時燻灼,朝野傾悚,王公已下每旦盈門,受納財貨,珍寶充積。而寬柔容物,不甚見疾於時。莊帝以其榮黨,外示寵敬,詔天穆乘車馬出入大司馬門。天穆與榮相倚,情寄特甚。榮常以兄禮事之,而尒朱世隆等雖榮子姪,位遇已重,畏憚天穆,俯仰承迎。天穆曾言世隆之失,榮即加杖,其相親任如此。莊帝內畏惡之,與榮同時見殺。前廢帝初,贈丞相、柱國大將軍、雍州刺史,假黃鉞,諡曰武昭。
子儼,襲,美才貌。位都官尚書。及齊受禪,聞敕召,假病,遂怖而卒。
西河公
西河公敦,平文帝之曾孫也。太祖初,從征,被堅執銳,名冠諸將。後從征中山,所向無前。太宗時,拜中都大官。世祖時,進爵西河公,寵遇彌篤。卒,子撥襲。
拓跋石
司徒石,
平文帝之
玄孫也。
忠勇有
膽略,
尤善騎射。從
世祖南討,至
瓜步。位
尚書令,
雍州刺史。歷
比部侍郎、
華州刺史,
[10]累遷征南大將軍。卒,贈
司徒公。
拓跋謂
武衞將軍謂,烈帝之第四子也。寬雅有將略,常從太祖征討有功,除武衞將軍。後謝老歸家,顯祖善禮遇之,賜几杖服物,致膳於第。卒,賜祕器。
子烏真,膂力絕人。隨太祖征伐,屢有戰功,官至鉅鹿太守。
子興都,聰敏剛毅。高宗時,為河間太守,賜爵樂城子。為政嚴猛,百姓憚之。顯祖初,以子丕貴重,進爵樂城侯。謝老歸家,顯祖益禮之,賜几杖服物,致膳於第。其妻婁氏,為東陽王太妃。卒,追贈定州刺史、河間公,諡曰宣。
子提,襲父侯爵。
公元465年
提弟丕,世祖擢拜羽林中郎。從駕臨江,賜爵興平子。顯祖即位,累遷侍中。丞相乙渾謀反,丕以奏聞。詔丕帥元賀、牛益得收渾,誅之,遷尚書令,改封東陽公。
高祖時,
封東陽王,拜
侍中、
司徒公。時有諸
疑事三百
餘條,敕丕
制決,
率皆平允。丕子
超生,
車駕親幸其第,
特加賞賜。以
執心不二,詔賜丕入
八議,
傳示子孫,犯至百,聽
責數恕之;放其
同籍丁口雜
使役調,永受
復除;
[11]若有
姦邪人方便
讒毀者,即加
斬戮。尋遷
太尉、
錄尚書事。時
淮南王他、
淮陽王尉元、
河東王苟頹並以舊老
見禮,每有
大事,
引入禁中,乘
步挽,杖于朝,
進退相隨。丕、
他、
元三人,皆
容貌壯偉,
腰帶十圍,
大耳秀眉,
鬚鬢斑白,
百僚觀瞻,
莫不祗聳。唯
苟頹小為短劣,
姿望亦
不逮之。
高祖、
文明太后重年敬舊,
存問周渥,賜以
珍寶。丕
聲氣高朗,博記
國事,
饗讌之際,
恒居坐端,必
抗音大言,敍列
既往成敗。帝
后敬納焉。然
諂事要人,
驕侮輕賤,每見
王叡、
苻承祖,常
傾身下之。
時文明太后為王叡造宅,故亦為丕造甲第。第成,帝后親幸之,率百官文武饗落焉。使尚書令王叡宣詔,賜丕金印一紐。太后親造勸戒歌辭以賜羣官,丕上疏贊謝。太后令曰:「臣哉隣哉,隣哉臣哉。君則亡逸於上,臣則履冰於下。若能如此,太平豈難致乎?」及丕妻段氏卒,諡曰恭妃。又特賜丕金券。
高祖、文明太后引見公卿於皇信堂,太后曰:「今京師旱儉,欲聽飢貧之人出關逐食。如欲給過所,恐稽延時日,不救災窘,若任其外出,復慮姦良難辨。卿等可議其所宜。」丕議:「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將二吏,別掌給過所,州郡亦然,不過三日,給之便訖,有何難也?」高祖從之,四日而訖。丕請立東宮,詔曰:「年尚幼小,有何急之?」丕曰:「臣年在西夕,思觀盛禮,於臣實急。」不許。後例降王爵,封平陽郡公。求致任,詔不許。
及車駕南伐,丕與廣陵王羽留守京師,並加使持節。詔丕、羽曰:「留守非賢莫可。太尉年尊德重,位總阿衡;羽朕之懿弟,溫柔明斷。故使二人留守京邑,授以二節,賞罰在手。其祗允成憲,以稱朕心。」丕對曰:「謹以死奉詔。」羽對曰:「太尉宜專節度,臣但可副貳而已。」高祖曰:「老者之智,少者之決,何得辭也。」及高祖還代,丕請作歌,詔許之。歌訖,高祖曰:「公傾朕還車,故親歌述志。今經構既有次第,故暫還舊京,願後時亦同茲適。」
及
高祖欲
遷都,臨
太極殿,
引見留守之官大議。乃詔丕等,如有
所懷,各陳其志。
燕州刺史穆羆進曰:「
移都事大,如
臣愚見,
謂為未可。」
高祖曰:「卿
便言不可之理。」
羆曰:「北有
獫狁之寇,
南有荊揚未賓,西有
吐谷渾之阻,
東有高句麗之難。
四方未平,
九區未定。
以此推之,
謂為不可。
征伐之舉,
要須戎馬,
如其無馬,事
不可克。」
高祖曰:「卿言無馬,此理
粗可。
馬常出
北方,廄在此置,卿何
慮無馬?
今代在
恒山之北,為
九州之外,
以是之故,遷于
中原。」
羆曰:「臣聞
黃帝都
涿鹿。
以此言之,
古昔聖王不必悉
居中原。」
高祖曰:「
黃帝以
天下未定,居于
涿鹿,
既定之後,亦遷于
河南。」
尚書于果曰:
[12]「臣誠
不識古事,如聞
百姓之言,
先皇建都於此,
無何欲移,
以為不可。
中原其如是
所由擬。
[13]數有
篡奪。自
建邑平城以來,
與天地並固,
日月齊明。臣雖
管見膚淺,性不
昭達,終不以恒代之地,而擬
伊洛之美。但以
安土重遷,物之
常性,
一旦南移,懼
不樂也。」丕曰:「
陛下去歲親御
六軍討
蕭氏,至
洛,遣
任城王澄宣旨,敕臣等議都
洛。初奉
恩旨,
心情惶越。凡欲
遷移,當訊之
卜筮,
審定吉否,
然後可。」
高祖謂丕曰:「往在
鄴中,
司徒公誕、
咸陽王禧、
尚書李沖等皆欲請
龜占移洛
吉凶之事。朕時謂誕等曰,昔
周邵卜宅伊洛,乃識至兆。今無
若斯之人,卜亦無益。然
卜者所以決疑,此既
不疑,
何須卜也。昔
軒轅卜
兆龜焦,
卜者請訪諸賢哲,
軒轅乃
問天老,
天老謂為善。遂從其言,終致昌吉。
然則至人之量
未然,審於龜矣。朕
既以四海為家,或南或北,
遲速無常。
南移之民,朕
自多積倉儲,
不令窘乏。」丕曰:「臣仰奉慈詔,
不勝喜舞。」
高祖詔羣官曰:「卿等或以朕
無為移徙也。昔
平文皇帝棄背率土,
昭成營居
盛樂;
太祖道武皇帝神武應天,
遷居平城。朕雖虛寡,幸屬
勝殘之運,故移宅
中原,肇
成皇宇。卿
等當奉先君
令德,光迹
洪規。」前
懷州刺史青龍,前
秦州刺史呂
受恩等仍
守愚固,帝皆撫而答之,
辭屈而退。
帝又將北巡,丕遷太傅、錄尚書事。頻表固讓,詔斷表啟,就家拜授。及車駕發代,丕留守,詔曰:「中原始構,須朕營視,在代之事,一委太傅。」賜上所乘車馬,往來府省。
丕
雅愛本風,
不達新式,
至於變俗遷洛,
改官制服,
禁絕舊言,皆
所不願。
高祖知
其如此,亦
不逼之,但誘示
大理,令其不生
同異。
至於衣冕已行,
朱服列位,而
丕猶常服列
在坐隅。晚乃稍加
弁帶,而
不能修飾容儀。
高祖以丕
年衰體重,亦
不強責。及罷降非
太祖子孫及
異姓王者,雖較於
公爵,而利享
封邑,亦
不快。
〈〉[14]高祖南征,丕表乞少留,思更圖後舉。會司徒馮誕薨,詔六軍反斾。丕又以熙薨于代都,表求鑾駕親臨。詔曰:「今洛邑肇構,跂望成勞,開闢暨今,豈有以天子之重,遠赴舅國之喪?朕縱欲為孝,其如大孝何?縱欲為義,其如大義何?天下至重,君臣道懸,豈宜苟相誘引,陷君不德。令、僕已下可付法官貶之。」又詔以丕為都督,領并州刺史。後詔以平陽畿甸,改封新興公。
初,
李沖又
德望所屬,既
當時貴要,有杖情,
[15]遂與子超娶
沖兄女,即伯尚妹也。丕
前妻子隆
同產數人,皆
與別居。
後得宮人,
所生同宅共產。
父子情因此偏。
丕父子大意不樂遷洛。高祖之發平城,太子恂留於舊京,及將還洛,隆與超等密謀留恂,因舉兵斷關,規據陘北。時丕以老居并州,雖不預其始計,而隆、超咸以告丕。丕外慮不成,口雖致難,心頗然之。及高祖幸平城,推穆泰等首謀,隆兄弟並是黨。丕亦隨駕至平城,每於測問,令丕坐觀。隆、超與元業等兄弟並以謀逆伏誅。有司奏處孥戮,詔以丕應連坐,但以先許不死之詔,躬非染逆之身,聽免死,仍為太原百姓,其後妻二子聽隨。隆、超母弟及餘庶兄弟,皆徙敦煌。丕時年垂八十,猶自平城力載,隨駕至洛陽。高祖每遣左右慰勉之,乃還晉陽。
公元354年
高祖崩,丕自并州來赴,世宗引見之。以丕舊老,禮有加焉。尋敕留洛陽。後宴于華林都亭,特令二子扶侍坐起。丕仕歷六世,垂七十年,位極公輔,而還為民庶,然猶心戀京邑,不能自絕人事。尋詔以丕為三老。景明四年薨,年八十二。詔贈左光祿大夫、冀州刺史,諡曰平。
長子隆,先以反誅。隆弟乙升、超,亦同誅。超弟儁、邕,並有軍功。儁封新安縣男,邕封涇縣男。
淮陵侯
淮陵侯大頭,烈帝之曾孫也。善騎射,擢為內三郎。從世祖有戰功,賜爵。高宗初,封淮陵。性謹密,帝甚重之。位寧北將軍,遷右將軍。卒,贈高平公,諡曰烈。
河間公
河間公齊,烈帝之玄孫也。少雄傑魁岸,世祖愛其勇壯,引侍左右。從征赫連昌,世祖馬蹶,賊眾逼帝,齊以身蔽捍,決死擊賊,賊乃退,世祖得上馬。是日微齊,世祖幾至危殆。世祖以微服入其城,齊固諫,不許,乃與數人從世祖入。城內既覺,諸門悉閉。世祖及齊等因入其宮中,得婦人裙,繫之槊上,世祖乘而上,因此得拔,齊有力焉。賜爵浮陽侯。從征和龍,以功拜尚書,進爵為公。後與新興王俊討禿髮保周,坐事免官爵。
劉義隆將裴方明陷仇池,世祖復授齊前將軍,與建興公古弼討之,遂克仇池,威振羌氐。復賜爵河間公,與武都王楊保宗對鎮駱谷。時保宗弟文德說保宗閉險自固。有期矣,秦州主簿邊因知之,密告齊。齊晨詣保宗,呼曰:「古弼至,欲宣詔。」保宗出,齊叱左右扶保宗上馬,馳驛送臺。諸氐遂推文德為主,求援於劉義隆。義隆遣將房亮之、苻昭、啖龍等率眾助文德。齊擊斬殺龍,擒亮之。氐遂平。以功拜內都大官。卒,諡曰敬。
長子陵,襲爵。陵性抗直,天安初,為乙渾所害。
陵弟蘭,以忠謹見寵。高祖初,賜爵建陽子。卒於武川鎮將。
子志,
字猛略。少
清辯強幹,
歷覽書傳,
頗有文才。為
洛陽令,
不避強禦,與御
史中尉李彪爭路,俱
入見,
面陳得失。
彪言,御
史中尉避
承華車蓋,駐
論道劍鼓,
安有洛陽縣令與臣
抗衡。志言
神鄉縣主,
普天之下誰不
編戶,
豈有俯同眾官,避
中尉?
[16]高祖曰:「
洛陽我之
豐沛,
自應分路揚鑣。
自今以後,可
分路而行。」及出,與
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高祖謂
邢巒曰:「此兒竟可,
所謂王孫公子,不鏤自雕。」
巒曰:「
露枝霜條,故多
勁節,非鸞則鳳,其在
本枝也。」
員外郎馮俊,
昭儀之弟,
恃勢恣撾
所部里正。志
令主吏
收繫,
處刑除官。
由此忤旨,
左遷太尉主簿。俄為
從事中郎。
車駕南征,高祖微服觀戰所,有箭欲犯帝,志以身障之,高祖便得免。矢中志目,因此一目喪明。以志行恒州事。世宗時,除荊州刺史,還朝,御史中尉王顯奏志在州日,抑買良人為婢,兼剩請供。會赦免。肅宗初,兼廷尉卿。後除揚州刺史,賜爵建忠伯。志在州威名雖減李崇,亦為荊楚所憚。尋為雍州刺史。
晚年躭好聲伎,在揚州日,侍側將百人,器服珍麗,冠於一時。及在雍州,逾尚華侈,聚斂無極,聲名遂損。
及
莫折念生反,
詔志為
西征都督討之。念生遣其弟
天生屯
隴口,
[17]與志
相持。為賊所乘,遂棄
大眾奔還
岐州。賊遂
攻城。
刺史裴芬之疑城人與賊
潛通,將盡出之,志
不聽。城
人果開門引賊,鎖志及
芬之送念生,
見害。
前廢帝初,贈
尚書僕射、
太保。
扶風公
扶風公處真,烈帝之後也。少以壯烈聞。位殿中尚書,賜爵扶風公,委以大政,甚見尊禮。吐京胡曹僕渾等叛,招引朔方胡為援。處真與高涼王那等討滅之。性貪婪,在軍烈暴,坐事伏法。
文安公
文安公泥,國之疏族也。性忠直壯烈,有智畫。太祖厚遇之,賜爵文安公,拜安東將軍。卒。
子屈,
襲爵。
太宗時居
門下,
出納詔命。性
明敏,善
奏事,每
合上旨,
賜爵元城侯,
加功勞將軍,與
南平公長孫嵩、
白馬侯
崔玄伯等並
決獄訟。
太宗東巡,命
屈行右丞相,
山陽侯奚斤行
左丞相,命掌
軍國,甚
有聲譽。後
吐京胡與
離石胡出以兵等叛,
[18]置立將校,外引
赫連屈丐。屈督
會稽公劉潔、
永安侯魏勤捍之,勤沒於陳,
潔墜馬,胡執送
屈丐,唯屈眾
猶存。
太宗以屈沒失
二將,欲斬之。時
并州刺史元
六頭荒淫怠事,乃赦屈令攝州事。屈
縱酒,頗廢
政事,
太宗積其
前後失,
檻車徵還,斬於市。
子磨渾,少為太宗所知。元紹之逆也,太宗潛隱於外,磨渾與叔孫俊詐云太宗所在。紹使帳下二人隨磨渾往,規為逆。磨渾既得出,便縛帳下詣太宗斬之。太宗得磨渾,大喜,因為羽翼。以勳賜爵長沙公,拜尚書,出為定州刺史。卒。
校勘記
↑魏書卷十四 諸本目錄此卷注「闕」,百衲本、南本、汲本、局本卷末有宋人校語云:「魏收書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亡,後人補以北史,又取高氏小史附益之。後卷魏收舊史亡者皆放此。」殿本考證云:「魏收書亡,後人所補」。 公元399年
↑斤子樂真 諸本及北史卷一五魏宗室傳上「樂真」作「真樂」。按下文大曹傳稱「曾祖樂真」,又卷二太祖紀天興二年、卷三太宗紀永興元年並見「高涼王樂真」,知這裏「真樂」乃誤倒,今乙正。 ↑今方隔山 冊府卷二七一〈〉「山」下有「河」字。按文義當有此字。 ↑遂廣募空車從京出者 諸本及北史卷一五「募」字空格,今據冊府卷六七八〈〉補。 ↑至於公事不應送御史 北史卷一五「送」上有「為」字,通志卷八0魏宗室傳「送」下有「名」字。按「為送」不洽文義。下文稱元順「不肯與名」,又云:「不宜下隸中尉,送名御史。」當時所爭在於所謂「公事」即臣僚集會之事,是否開具名冊送御史臺,並非尚書省的「公事」都該送御史臺。這裏「送」下當脫「名」字。 ↑又尋魏書崔琰傳晉文陽□傅嘏傳皆云既為中丞百僚震悚 錢氏考異卷三八云:「按三國崔琰、傅嘏二傳,並不云為御史中丞。『晉文陽』或疑『晉陽秋』之譌。然嘏魏人,非晉人也。」按此魏書當是王沈魏書。「晉文陽」或是「晉陽秋」之訛,傅嘏雖魏人,和司馬氏關係很深,可能敍及他的事跡。 ↑萇弟珍字金雀襲爵艾陵男 諸本及北史卷十五「雀」訛「省」,今據墓誌集釋元珍墓誌〈〉改。又墓誌稱珍「胙土晉陽男」,不云襲艾陵男。據上文珍父平傳,襲爵松滋侯,又以軍功賜艾陵男。平死,長子萇襲松滋侯,其艾陵男爵當由珍襲封,故此傳云云。據萇傳稱太和降爵,賜艾陵伯,當即在此時改封珍為晉陽男,故誌稱「胙土」,不云「襲爵」。傳和誌互見,未必傳誤。此類封爵、歷官、名字、諡號等史、誌不同的很多,凡不能斷定史誤者,今後不一一出校記。 ↑幽州前北平府主簿河間邢杲 通鑑卷一五二〈〉「北平」作「平北」。按北平郡魏屬平州,不屬幽州,也不得稱「府」。「平北」乃其時幽州刺史某人所帶的軍號,魏制,五品以上將軍開府置屬,有主簿。這裏「北平」當是「平北」倒誤。 ↑會臺申汰簡所授郡縣 諸本及北史卷一五此句作「會臺申休簡授郡縣」。諸本下並注「疑」字。通志卷八0如上摘句。按「休簡授郡縣」不可解,「汰簡所授郡縣」即指汰簡以河北流民設置的僑置郡縣,其中就有原擬以邢杲充任太守的新安郡。沒有簡去的河間郡又給了杲的從子子瑤,因此「杲深耻恨」。觀前後文,通志是對的,今據改。 公元466年
↑位尚書令雍州刺史歷比部侍郎華州刺史 北史卷一五同。按此傳簡略,疑有脫文。卷六顯祖紀天安元年記「殿中尚書、鎮西大將軍西河公元石」救懸瓠。其事又見於卷五六鄭羲傳、卷六一常珍奇傳,不應於石本傳不載。且如紀所書,石爵為「西河公」。此傳不云封爵,但稱「司徒」,亦見缺漏。 ↑永受復除 諸本「永」作「求」。按這是元宏給予元丕的特權,並非元丕請求,「求」字不可通。卷四四苟頹傳、卷九三王叡傳並見「永受復除」語,知這裏「求」乃「永」之訛,今改正。 ↑尚書于果曰 諸本「果」作「杲」,通鑑卷一三九〈〉作「果」。按于果附本書卷三一、北史卷二三于栗磾傳。通鑑是,今據改。 ↑中原其如是所由擬 此句不可解,必有訛脫,通鑑卷一三九〈〉載于果語,無此句,當亦因不可解而刪去,知訛脫已久。 ↑雖較於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 北本、殿本及北史卷一五「較」作「駮」。按大意是說雖降封為公,而享受封邑之利,元丕却仍然不快。但作「較」或「駮」都不易解,當有訛脫。 ↑有杖情 諸本「情」下注「疑」字。按「杖」同「仗」,「杖情」即依恃之情,無可疑。今刪。 ↑豈有俯同眾官避中尉 冊府卷二七一〈〉、通典卷二四御史中尉條「避」上有「趨」字。按當時句法,應有此字,當是脫文。 公元524年
↑念生遣其弟天生屯隴口 諸本及北史卷一五「隴」作「龍」。通鑑卷一五0〈〉稱元志與天生「戰於隴口」。胡注:「隴口,隴坻之口也。」按卷十肅宗紀正光五年八月,卷五九蕭寶夤傳、卷七三崔延伯傳都說莫折天生在隴東大敗元志。作「隴」是,今據改。 ↑後吐京胡與離石胡出以兵等叛 卷二八劉潔傳「出以兵」作「出以眷」,疑作「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