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梁-沈约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第二十八 州郡

益州 甯州 廣州 交州 越州

益州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
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
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
縣五
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
成都舊縣
舊縣
繁縣舊縣
鞞縣二漢晉太康地志並曰牛鞞,屬犍為,何志晉穆帝度此。
公元455年
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公元前201年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
晉太康地志梁州
領縣六。
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
去州陸六百。
去京都水九千九百。
雒縣舊縣
什邡舊縣
郪縣舊縣
公元285年
新都舊縣晉武帝王國太康六年省為縣,屬廣漢
陽泉綿竹立。
公元278年
伍城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
何志劉氏立。
公元201年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巴郡墊江以上巴西郡
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
非也。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
何志、益二州無此郡。
領縣九。
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舊縣,屬巴郡
公元90年
西充國漢書地理志,巴郡充國縣
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
二志不同
晉太康地志西南充國,屬巴西
公元193年
南充國譙周巴記,初平四年[1]充國南充國
安漢舊縣,屬巴郡
[2]
和帝永元中立。
晉興,徐志不注置立
公元280年
平州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
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
益昌,徐志不注置立
公元439年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志劉氏分廣漢立。
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
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
徐云,新興義熙九年立;漢德舊縣
二漢無漢德縣晉太康地志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
何益、梁二州無此郡。
領縣四。
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舊縣,屬廣漢
梓潼舊縣,屬廣漢
公元413年
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
萬安,徐志舊縣
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
領縣四。
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
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3]外水二千二百。
京都水六千。
江州舊縣
臨江舊縣
公元201年
墊江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
枳令舊縣
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云舊立。
領縣四。
戶三千三百二十。
巴興,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
德陽前漢無,後漢、晉太康地志廣漢
廣漢舊縣,屬廣漢
寧蜀郡復有此縣,未知孰是。
晉興,徐志不注置立
江陽太守劉璋犍為立。
中失本土寄治武陽
領縣四。
戶一千五百二十五,口八千二十七。
江陽舊縣,屬犍為
緜水
別見。
漢安
別見。
公元372年
常安晉孝武立
公元397年
寧太守、雍流民晉安帝立
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益州
領縣三。
戶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五千九百五十。
寄治成都
始平
[4]別見。
西平,永初郡國直云西
何志故屬天水名西縣
萬年令,漢舊名,屬馮翊
寧蜀太守,永初郡國有而何無,徐云舊立。
初郡國及徐並有西墊江縣,今無。
領縣四。
戶一千六百四十三。
廣漢別見。
遂寧郡復有此縣。
廣都舊縣,屬蜀郡
升遷晉太康地志汶山
公元282年
西鄉本名南鄉,屬漢中,晉武太康三年更名
公元前111年
越嶲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故邛都國。
何志無。
領縣八。
戶一千三百四十九。
邛都令,舊縣
新興,永初郡國有
臺登長,舊縣
興長,永初郡國有
無長舊縣
水長舊縣
定莋長,舊縣
利長,漢縣曰蘇示,□曰蘇利。
公元前141年
山太守晉太康地志漢武帝立孝宣地節三年蜀郡,劉氏又立。
領縣二。
戶一千一百七,口六千一百五。
去州陸一百。
去京都水一萬。
都安侯相,蜀立。
晏官令,何志魏平蜀立。
晉太康地志無。
陰平太守陰平郡別見。
永嘉流寓來屬,寄治萇陽。
領縣二。
戶一千二百四十,口七千五百九十七。
陰平
別見。
緜竹舊縣,屬廣漢
公元前135年
犍為太守漢武帝建元六年,開夜郎國立
縣五
戶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
去州陸九十。
去京都水一萬。
武陽舊縣
南安舊縣
資中舊縣
僰道舊縣
公元414年
冶官令,晉安帝義熙十年立。
公元397年
康太守關隴流民晉安帝立
領縣四。
戶一千六十三,口四千二百二十六。
寄治成都
始康晉安帝立
新城子相,晉安帝立
談令,晉安帝立
晉豐令,晉安帝立
晉熙太守秦州流民晉安帝立
領縣二。
戶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
晉安帝立
萇陽令,晉安帝立
晉原太守李雄蜀郡漢原晉穆帝更名
縣五
戶一千二百七十二,口四千九百六十。
去州陸一百二十。
去京都水一萬。
江原男相舊縣,屬蜀郡
臨邛舊縣,屬蜀郡
樂令,何志故屬沈黎
晉太康地志沈黎郡晉樂縣
徙陽前漢徙縣蜀郡後漢蜀郡屬國都尉
晉太康地志徙陽縣,屬漢嘉
公元133年
嘉令前漢青衣縣蜀郡順帝陽嘉二年更名
劉氏立為漢嘉郡,晉江右猶為郡,江左省為縣。
公元433年
寧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吳營僑立
領縣三。
戶一千三十六,口八千三百四十二。
寄治成都
欣平令,與郡俱立
宜昌,與郡俱立
永安,與郡俱立
公元439年
安固太守,張氏於涼州立。
晉哀帝時,民流入僑立此郡。
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益州
領縣六。
戶一千一百二十,口六千五百五十七。
去州一百三十。
去京都水一萬。
略陽
別見。
陵令,張氏立。
臨渭晉太康地志略陽
清水
別見。
下邽,何志舊縣
二漢、晉並無此縣。
興固令,何志新立
公元390年
漢中太守,晉地記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
徐志,北漢中民流寓孝武大明三年立。
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
初郡國屬梁州,領縣與此同。
以永初郡國及起居檢,則是太元所立,而何志無此郡,當是永初以後省大明三年復立也。
縣五
戶一千八十四,口五千二百四十六。
南長樂令,徐志與郡俱立
南鄭,徐志與郡俱立
苞中,徐志與郡俱立
沔陽,徐志與郡俱立
南城,徐志與郡俱立
公元449年
陰平太守,徐志本屬秦州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度。
初郡國、何志,、益並無。
領縣四。
戶一千五十三,口六千七百六十四。
陰平
巳見。
南陽,徐志本南陽白民流寓立。
陵令,徐志本安固郡流寓立。
順陽,徐志本南陽流寓立。
武都太守別見。
初郡國、何志益州並無此郡。
徐志本屬秦州流寓立。
縣五
戶九百八十二,口四千四百一。
武都,漢舊名
下辯令。
別見。
漢陽,漢舊名
略陽,漢屬略陽郡流寓配。
安定,舊安定郡流寓配。
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廣漢立。
領縣二。
戶七百五十三,口五千九百七十一。
去州闕。
京都九千五百三十。
五城,何志新分五城立。
懷歸令,何志新立
公元435年
新巴太守新巴郡別見。
起居注新巴流寓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立。
何志新立新巴民先屬梁州既立割配
領縣六。
戶一千七十,口二千六百八十三。
公元397年
新巴,何志晉安帝立
晉城,何志晉安帝立
晉安,何志晉安帝立
,何志晉安帝立
公元361年
陵令,何志晉哀帝立
起居注,南新巴元嘉十二年立。
何云新立,則非先有此郡,而云此諸縣晉哀帝安帝立不詳
綏歸令,何無此。
徐有,不注置立
公元435年
南晉壽太守梁州元有晉壽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僑流立。
縣五
戶一千五十七,口一千九百四十三。
去州一百二十。
去京都水一萬。
晉壽
別見。
興安
別見。
興樂二漢、魏無。
晉太康地記云:「元年更名
本曰白馬,屬汶山
」何志,舊縣
二漢益部無白馬縣
邵歡令。
別見。
白馬
[5]別見。
公元433年
宋興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建平營立
南陵建昌二縣
何志無復南陵,有南漢建忠
徐無建忠,有永川。
何云建忠新立
領縣三。
戶四百九十六,口一千九百四十三。
寄治成都
公元344年
南漢,何志晉穆帝立
故屬漢中流寓來配。
建昌,何志新立
[6]
永川,徐志新立
公元439年
宕渠太守,徐志本南中民,蜀立。
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
初郡梁州宕渠郡,領縣三,與此同,而無「南」字。
何同。
若此元嘉十六年度益,則何志應在益部,不詳
領縣三。
戶五百四,口三千一百二十七。
宕渠二漢晉太康地志巴郡
漢興二漢、魏無,晉地志有,屬興古郡
宣漢前漢無,後漢巴郡晉太康地志無。
天水太守別見。
初郡國、何志益州無此郡。
徐志與今同。
領縣三。
戶四百六十一。
宋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上邽
別見。
西縣
別見。
江陽太守,何志晉安帝初,流寓,今新復舊土為郡。
領縣二。
戶一百四十二,口七百四十。
去州一千五百八十。
去京都水八千九十。
漢安前漢無,後漢犍為晉太康地志江陽
公元372年
緜水,何志晉孝武立
黎太守,蜀記云:「漢武元鼎十一年,分蜀西部邛莋為沈黎郡,十四年罷。
案元鼎至六年,云十一年,非也。
二漢、晉並無此郡,永初郡國有[7]何無,徐云舊郡。
領縣四。
戶六十五。
城陽,徐不注置立
舊縣,屬越嶲,作「闌」。
晉太康地志無。
旄牛前漢蜀郡後漢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志漢嘉

寧州

公元271年
寧州刺史晉武帝泰始七年益州南中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立。
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
惠帝太安二年復立,增䍧牱、越嶲朱提三郡
成帝咸康四年,分䍧牱、夜郎朱提越嶲四郡安州,尋罷并寧州
越嶲後還益州
[8]今領郡十五,縣八十一。
戶一萬二百五十三。
京都一萬三千三百。
寧太守益州郡滇王國,劉氏更名
領縣十三。
戶二千五百六十二。
味縣舊縣
公元266年
樂令晉武帝立
談槀令,舊縣,屬䍧牱。
晉武帝立
牧麻舊縣,作牧靡
[9]
江令舊縣,屬䍧牱。
晉武帝立
同瀨長,舊縣
「同」作「銅」。
昆澤長,舊縣
新定長,晉太康地志有。
存䣖□,晉太康地志有。
公元279年
同並長,舊縣前漢同並,屬䍧牱。
晉武帝咸寧五年省,哀帝復立。
萬安長,江左立。
毋單長,舊縣,屬䍧牱,晉太康地志建寧
新興長,江左立。
公元303年
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益州郡[10]晉懷帝更名
領縣七。
戶六百三十七。
去州七百三十。
去京都水一萬三千七百。
建伶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連然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滇池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穀昌長,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秦臧長,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俞元長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屬建寧
[11]
雙栢長,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公元前111年
䍧牱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
領縣六。
戶一千九百七十。
去州一千五百。
去京都水一萬二千。
公元266年
萬壽晉武帝立
故且蘭[12]舊縣故且蘭晉太康地志無。
毋斂舊縣
樂令江左立。
丹南長,江左立。
新寧長,何、徐不注置立
公元311年
平蠻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䍧牱、朱提建寧平夷郡,後避桓溫諱改
領縣二。
戶二百四十五。
去京都水一萬三千。
平蠻令,舊縣,屬䍧牱。
名平夷
鄨令舊縣,屬䍧牱。
夜郎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䍧牱、朱提建寧立。
領縣四。
戶二百八十八。
去州一千。
去京都水一萬四千。
夜郎舊縣,屬䍧牱。
廣談長,晉太康地志屬䍧牱。
談樂長,江左立。
令,[13]舊縣,屬䍧牱。
朱提太守,劉氏分犍為立。
縣五
戶一千一十。
去州七百二十。
去京都水一萬四千六百。
朱提前漢犍為後漢犍為屬國都尉
堂狼前漢犍為,「狼」作「琅」。
後漢、晉太康地志朱提
[14]
臨利長,江左立。
陽長前漢犍為後漢無,[15]晉太康地志朱提
公元280年
南秦長,本名南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廣太守晉懷帝朱提立。
領縣四。
戶四百四十。
去州水二千三百。
去京都水一萬四百。
南廣舊縣,屬犍為晉太康地志朱提
新興,何志不注置立
江左立。
常遷長,江左立。
建都太守晉成帝分建寧立
領縣六。
戶一百七。
去州二千。
去京都水一萬五十。
公元325年
新安晉成帝立
經雲令,[16]晉成帝立
永豐晉成帝立
臨江晉成帝立
麻應長,[17]晉成帝立
遂安長,晉成帝立
公元311年
西平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興古東立
何志晉成帝立,非也。
初郡國、何志並有西寧縣,何云晉成帝立,今無。
縣五
戶一百七十六。
去州二千三百。
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三百。
公元325年
西平,何志晉成帝立
溫江,何志晉成帝立
都陽令,何志晉成帝立
起居注太康二年興古都唐縣
疑是。
晉綏長,何志晉成帝立
義成長,何志晉成帝立
案此五縣應與郡俱立
西河陽太守[18]晉成帝河陽立。
領縣三。
戶三百六十九。
去州二千五百。
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五百。
芘蘇令,前漢益州郡後漢、晉太康地志永昌
「芘」作「比」。
晉成帝立
建安長,晉成帝立
公元311年
東河陽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永昌雲南立。
初郡國又有西阿,領楪榆遂段新豐三縣[19]何、徐無。
遂段新豐二縣二漢、晉並無。
領縣二。
戶一百五十二。
去州二千。
去京都水一萬五千。
東河陽何不置立,疑與郡俱立
楪榆長,前漢益州郡後漢永昌晉太康地志雲南
前漢「楪」作「葉」。
雲南太守晉太康地志云,故屬永昌
何志劉氏分建寧永昌立。
縣五
[20]戶三百八十一。
去州一千五百。
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
雲南前漢益州郡後漢永昌晉太康地志雲南
公元279年
雲平長,晉武帝咸寧五年立。
東古復長,漢屬越嶲晉太康地志雲南,並云姑復。
初郡國、何並東古復。
何不置立
西古復長,永初郡國有
何不置立
寧太守晉成帝雲南立。
領縣二。
戶七百五十三。
去州一千五百。
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
梇棟[21]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志雲南
青蛉舊縣,屬越嶲晉太康地志雲南
古太守,漢舊郡,晉太康地志故䍧牱。
何志劉氏分建寧、䍧牱立,則是後漢末省也。
領縣六。
戶三百八十六。
去州二千三百。
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漏臥舊縣,屬䍧牱。
宛暖,漢舊,[22]屬䍧牱。
本名宛溫,為桓溫改。
公元275年
律高令,舊縣,屬益州郡後省
晉武帝咸寧元年,分建寧郡脩雲、俞元二縣間流民復律高縣
脩雲、俞元二縣,二漢無。
西安[23]江左立。
句町舊縣,屬䍧牱。
南興長,江左立。
梁水太守晉成帝興古立。
領縣七。
戶四百三十一。
去州水三千。
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水令,與郡俱立
騰休長,[24]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興古,何志故屬建寧晉武帝興古治之,遂以屬焉。
西隋令,舊縣,屬䍧牱,晉太康地志興古
並作「隨」。
公元269年
毋棳令,[25]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興古
劉氏改曰西豐晉武帝泰始五年,復為毋棳。
新豐長,何志不注置立
建安長,何志不注置立
鐔封長,舊縣,屬䍧牱,晉太康地志興古

廣州

公元264年
廣州刺史吳孫休永安七年分交州立
領郡十七,[26]縣一百三十六。
戶四萬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萬六千六百九十四。
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公元前111年
南海太守,秦立。
秦敗,尉他此地至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
領縣十。
戶八千五百七十四,口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
番禺男相舊縣
公元264年
熙安子相,文帝立
增城前漢無,後漢有。
博羅男相舊縣
二漢皆作「傅」字,[27]晉太康地志作「博」。
酉平,永初郡國有
龍川舊縣
[28]
公元397年
懷化晉安帝立
公元264年
綏寧男相文帝立
高要子相,舊縣,屬蒼梧文帝廢。
始昌文帝立
公元前111年
蒼梧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
初郡國又有高要建陵寧新、都端溪撫寧六縣
建陵寧新,吳立。
,晉武分建陵立。
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新寧寧新
端溪別見。
撫寧始見永初郡國。
高要何志無,餘與永初郡國同。
徐志無建陵寧新撫寧三縣
何、徐二志有懷一縣
思安封興、蕩康、僑寧四縣,疑是宋末度此也。
今領縣十一。
戶六千五百九十三,口萬一千七百五十三。
去州水八百。
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廣信舊縣
猛陵舊縣
公元264年
文帝立
思安,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封興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寧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遂成令,[29]初郡國有
公元286年
丁留令,晉武帝太康七年,以蒼梧蠻夷賓服立,□作「丁溜」。
溜音留。
廣陵,永初郡國有
武化,徐志以前無,疑是宋末所立。
公元351年
康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蒼梧立,治元溪
初郡國治龍鄉
何志無復龍鄉縣[30]當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以龍鄉端溪也。
初郡國又有封興、蕩康、思安、遼安、開平縣
何志無遼安、開平二縣,餘與永初郡國同。
封興、蕩康、思安別見。
遼安、開平,應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省
今領縣十四。
戶四千五百四十七,口一萬七千七百一十。
去州水五百。
去京都水五千八百。
端溪舊縣,何志屬蒼梧,徐志屬此。
晉化,何志不注置立,疑是晉末所立。
都城,何志晉初分建陵立,今無建陵縣
太康地唯有武城縣
樂城,何志無,徐志有。
賓江,何志無,徐志有。
說城令,何志無,徐志有。
元溪晉太康地志蒼梧
夫阮,永初郡國有
寧令,何志云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無。
蒼梧又有僑寧縣
公元264年
安遂文帝立
永始令,文帝立
武定文帝立
文招,何志無,徐志有二文招一屬綏建一屬晉康
熙寧,何志無,徐志有。
公元351年
寧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
初郡國有平興永城縣,何、徐志有永城,無平興
二縣當是晉末立。
平興當是元嘉二十年前省永城當是大明八年後省
何志又有熙寧縣,云新立當是文帝所立。
徐志無,當是元嘉二十年後省也。
今領縣十四。
戶二千六百五十三,口一萬五百一十四。
去州水六百二十。
去京都水五千六百。
南興,何志舊縣
二漢地理郡國晉太康地志並無。
初郡國有
臨允舊縣,屬合浦晉太康地志蒼梧
何志,吳度蒼梧
新興,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博林,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甘東[31]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單牒,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威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公元264年
龍潭文帝立
平鄉文帝立
城陽文帝立
威化令,文帝立
初興令,文帝立
撫納,徐志有。
歸順,徐志有。
公元361年
永平太守晉穆帝升平五年,分蒼梧立。
初郡國有雷鄉、盧平、員鄉、逋開城五縣當是與郡俱立
何、徐志無雷鄉、員鄉,[32]又有熙平,云新立,疑是文帝所立。
雷鄉、員鄉當是元嘉二十年前省
盧平、逋寧、開城當是大明八年後省
今領縣七。
[33]戶一千六百九,口一萬七千二百二。
去州水一千二百。
去京都水五千四百。
安沂,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豐城,吳立,屬蒼梧
初郡國併安沂當是宋初併。
何志有,當是元嘉中復立。
蘇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徐曰藉平。
[田+叔]安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夫寧,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公元264年
武林文帝立
公元前111年
林太守桂林郡,屬尉他武帝元鼎六年復,更名
初郡國有安遠、程安、威定、三縣別見。
中冑、歸化五縣
中冑疑即桂林中溜
歸化二漢晉太康地志無,疑是江左所立。
何志無中冑、歸化,餘三縣桂林,徐志同。
今領縣十七。
戶一千一百二十一,口五千七百二十七。
去州水一千六百。
去京都水七千九百。
布山舊縣
領方舊縣,吳改曰臨浦,晉武復舊
阿林舊縣
公元280年
鬱平,吳立曰陰平,晉武太康元年更名
新邑,吳立。
初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徐同。
賓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威化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新林,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龍平,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安始令,吳立曰建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懷安,何志吳改,未知先何名。
吳錄地理懷安縣名,太康地志無,永初郡國有
晉平,吳立曰長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綏寧,永初郡國併領方,何無徐有。
歸代令,[34]徐志有。
中冑令,徐志有。
建安,永初郡國有,何無,徐有。
公元274年
林太守本縣名,屬鬱林
吳孫晧鳳皇三年,分鬱林[35]武熙縣不知何時徙。
初郡國有常安、夾陽二縣
夾陽,晉武帝太康元年龍岡立。
常安太康地志有而王隱無。
何、徐並無此二縣
今領縣七。
戶五百五十八,口二千二百五。
去州水一千五百七十五。
京都水六千八百。
中溜[36]舊縣,屬鬱林晉太康地志無。
公元280年
龍定晉武帝太康元年桂林龍岡,疑是。
初郡國、何、徐並云龍定
武熙,本曰武安應是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故屬鬱林
陽平,永初郡國、何、徐並有。
何云新置。
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洋平縣,疑是。
[37]
公元285年
安遠晉武帝太康六年立,屬鬱林
初郡國猶屬鬱林,何、徐屬此。
程安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
疑是江左立。
定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
疑是江左立。
公元218年
高涼太守二漢高涼縣,屬合浦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38]分立,治思平縣不知何時徙。
吳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併高涼,宋世又經立,尋省
初郡高涼又有石門廣化長度宋康四縣
何、徐並無宋康當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前省,其餘當是江左所立。
領縣七。
戶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
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
思平晉太康地志有。
莫陽晉太康地志有,屬高興
平定,何志有,不注置立
安寧,吳立。
羅州,何志新立
西鞏令,何志新立
禽鄉令,何志新立
公元420年
新會太守晉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
廣州記云:「永初元年,分新寧立,治盆允
未詳孰是。
領縣十二,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萬五百九。
去州三百五十。
公元432年
宋元,永初郡國無,文帝元嘉九年,割南海新會新寧三郡界上新民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縣
二十七年,改宋安為宋元。
永昌令
始成令。
招集令。
盆允,永初郡國故南海,何、徐同。
公元280年
新夷,吳立曰平夷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南海
封平令,永初郡國云故屬新寧,何云故屬南海,徐同。
公元435年
封樂令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縣歸化民立。
初賓,何志新立
義寧,何志新立
始康,何志新立
公元331年
東官太守,何志故司鹽都尉[39]晉成帝立為郡。
廣州記,晉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
領縣六。
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六。
去州水三百七十。
去京都水五千六百七十。
寶安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安懷[40]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興寧江左立。
海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海安男相,吳曰海寧,晉武改名
太康地志屬高興
欣樂男相本屬南海,宋末度。
公元413年
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
縣五
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
去州三千五百。
去京都水八千九百。
海陽,何志晉初立。
晉太康地志無。
地記故屬東官
綏安,何志與郡俱立
地記故屬東官
海寧,何志與郡俱立
地記故屬東官
潮陽,何志與郡俱立
地記故屬東官
義招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
公元432年
康太守,本高涼西營,文帝元嘉九年立。
領縣九。
戶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
去州水九百五十。
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
廣化晉太康地志有,屬高興,永初郡國屬高涼
單城令,何志新立
逐度令,[41]何志新立
海隣令,何志新立
化隆,何志新立
寧令,何志新立
綏定,何志新立
石門長,何志故屬高涼
威覃長,徐志有。
公元436年
綏建太守文帝元嘉十三年立。
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化注永固、綏南、宋、宋泰五縣舊屬綏建中割臨賀相去既遠,疑還綏建
唯有綏南,餘並無。
何、徐又有新招縣[42]本屬蒼梧元嘉十九年改配。
徐志晉康復有此縣,疑誤
今領縣七。
[43]戶三千七百六十四,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一。
去州
新招,本四會之官細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化蒙,本四會古蒙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懷集,本四會之銀屯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
四會男相舊縣,屬南海
化穆,何志新立
綏南令,永初郡國、徐並無。
公元439年
海昌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立。
何有化縣,徐無。
縣五
戶一千七百二十四,口四千七十四。
去州水六百五十。
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
寧化,徐志新立
威寧,徐志新立
,徐志新立
招懷令,徐志新立
公元432年
定令文帝元嘉九年立,屬新會後度此。
公元441年
宋熙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昌國義懷綏寧、新建四縣宋熙郡,今無此四縣
二十七年更名宋隆
孝武孝建中,復改為宋熙
領縣七。
戶二千八十四,口六千四百五十。
去州水三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平興,徐志新立
初寧,徐志新立
建寧,徐志新立
招興,徐志新立
崇化,徐志新立
熙穆,徐志新立
崇德,徐志新立
公元286年
浦太守晉太康地志武帝太康七年合浦屬國都尉立。
廣州記,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鬱林立,治平山縣
吳錄,孫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為合浦北部尉,[44]平山興道寧浦三縣
又云晉分平山為始定,寧浦為澗陽,未詳孰是。
初郡國有安廣縣,無始定縣
何、徐並無此郡。
領縣六。
澗陽令,晉武帝太康七年立。
初郡國作「簡陽」。
公元280年
興道晉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營之連道立
吳錄有此縣,未詳
寧浦晉太康地記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錄有此縣,未詳
吳安令,吳錄無。
平山晉太康地記有。
定令晉太康地記有,永初郡國無。
公元318年
晉興太守晉元帝太興元年,分鬱林立。
晉興
熙注。
桂林
增翊。
安廣
廣鬱
晉城
鬱陽。
樂昌郡[45]
樂昌
始昌
宋元
樂山
義立
安樂令

交州

公元前111年
交州刺史漢武帝元鼎六年百越交趾刺史龍編
漢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十六年[46]徙治南海番禺縣
分為廣州,治番禺交州還治龍編
領郡八,[47]縣五十三。
戶一萬四百五十三。
去京都水一萬。
交趾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開。
領縣十二。
戶四千二百三十三。
龍編舊縣
句漏令舊縣
朱䳒令,舊縣
吳興,吳立。
西于令,舊縣
定安[48]舊縣
公元43年
望海漢光武建武十九年立。
海平,吳立曰軍平,晉武改名
武寧,吳立。
力知反[49]舊縣
曲昜音陽令,舊縣
南定,吳立曰武安,晉武改。
何志無。
公元271年
武平太守吳孫晧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立。
領縣六。
戶一千四百九十。
去州水二百一十,陸下闕。
[50]
上闕吳錄無,晉太康地志有。
吳定長,立。
道長江左立。
晉化長,江左立。
公元前111年
九真太守漢武元鼎六年立。
領縣十二。
戶二千三百二十八。
去州水八百。
去京都水一萬一百八十。
移風舊縣
名居風,吳更名
胥浦舊縣
松原晉武帝分建初立
公元266年
高安,何志晉武帝立
太康地志無。
吳錄晉分常樂立。
初令,吳立。
常樂令,吳立。
軍安長,何志晉武帝立
太康地志無此縣,而交趾有軍平縣
武寧,吳立,何志武帝立
太康地志無此縣而交趾有。
都龐音龍長,舊縣
吳錄有,晉太康地志無。
寧夷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
津梧長,晉武帝分移風立
九德太守,故屬九真,吳分立
何志領縣七,今領縣十一。
[51]戶八百九。
去州水九百。
去京都水一萬九百。
公元281年
浦陽晉武帝陽遠立。
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更名後省
九德令,何志吳立。
咸驩令,舊縣
都龐長,[52]何志晉武帝九德立。
公元266年
西安長,何志晉武帝立
太康地志無,吳錄亦無。
南陵長,何志晉武帝立
太康地志無,王隱有。
越常長,何志吳立,太康地志無。
,宋末立。
,宋末立。
希平,宋末立。
公元前111年
日南太守象郡漢武元鼎六年更名,吳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復立。
領縣七。
戶四百二。
去州水二千四百。
去京都水一萬六百九十。
西卷令,[53]舊縣作「捲」。
盧容令,舊縣
象林令,舊縣
公元289年
壽泠令,晉武太康十年,分西卷立。
朱吾令,舊縣
無勞長,晉武分北景立。
景長[54]舊縣
義昌郡,宋末立。
宋平郡孝武世,分日南宋平縣,後為郡。

越州

公元471年
越州刺史明帝泰始七年立。
梁太守新立
𢤱蘇太守[55]新立
永寧太守新立
安昌太守新立
富昌太守新立
南流太守新立
臨漳太守[56]先屬廣州
公元前141年
浦太守漢武帝立孫權黃武七年更名珠官孫亮復舊
先屬交州
領縣七。
戶九百三十八。
去京都水一萬八百。
合浦舊縣
徐聞,故屬朱崖
平吳,省朱崖,屬合浦
朱官長,吳立,「朱」作「珠」。
蕩昌長,晉武分合浦立。
朱盧長,吳立。
公元266年
晉始長晉武帝立
新安長,江左立。
宋壽太守,先屬交州

校勘

公元193年
  • 譙周巴記初平四年 「初平四年」各本並作初平六年」,據續漢書郡國劉昭注引巴記改。
    初平有四年,無六年
  • 安漢舊縣巴郡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兩漢巴郡安漢縣,『舊』上當是脫『』字。
  • 陸五百 張森楷校勘記云:「案今重慶成都,即宋志巴郡益州也。
    實有一千零二十里。
    即由合州小路,亦有八百餘里。
    此云陸五百,疑有誤。
  • 始平 「始平」各本並作治平」,據南齊書州郡志改。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治平疑為始平之誤。
    南齊志正始平
  • 白馬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白馬白水之譌。
    南齊梁州晉壽郡益州南晉壽郡並有白水
    今本作『白馬』者,涉上文白馬而致誤耳。
  • 何志新立 各本並脫「志」字,據成校補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何下當有志字。
  • 二漢晉並無此郡永初郡國有 按晉書地理志:「李雄漢嘉蜀二郡沈黎漢原二郡
    」是沈黎郡李雄所置。
    又晉志云:「桓溫,省沈黎
    」今云永初郡國有,蓋宋初復立。
  • 尋罷并寧州越嶲後還益州 各本並脫「罷并寧州四字,據晉書地理志補。
  • 牧麻舊縣牧靡 今本漢書地理志作收靡。
    續漢書郡國志、水經水注牧靡
    華陽國志新唐書地理志作升麻
    晉書地理志、南齊書州郡志作牧麻同宋志。
    惠棟云:「麻靡古通用
    山海經壽麻之國呂覽壽靡是也
  • 公元303年
  • 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益州郡 「太安二年」各本並作永安二年」,據晉書地理志改。
    惠帝永安二年
  • 元長舊縣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各本並脫「俞元晉太康地志」十五字。
    寧太守領縣七,而下實祇六縣,蓋脫去一縣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南齊晉寧郡有俞元,疑此志所闕,即俞元也。
    兩漢益州郡、晉志建寧郡並有俞元,據志例當補云『俞元長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志建寧』。
    」按成校是,今訂正
  • 故且蘭 各本無「故」字,而下條「毋斂」上有「故」字。
    兩漢皆有故且蘭,而無曰故毋斂,今移「毋斂」上「故」字於且蘭」之上。
  • 令 「談南齊書州郡志同。
    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華陽國志作「談指」。
    晉書地理志作「指談」。
  • 後漢晉太康地志朱提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案續漢志堂狼縣,亦無朱提郡
    疑『後漢下脫『無』字。
  • 後漢無 孫虨宋書考論云:「後漢犍為屬國,沈失檢
  • 經雲令 「經雲」南齊書州郡志作「綏雲」。
  • 麻應長 「麻應南齊書州郡志作「麻雅」。
  • 西河陽太守 各本並脫「陽」字,據南齊書州郡志補。
    南齊書州郡志,西河陽郡,領比蘇建安、成昌三縣
    與此領縣並同
  • 初郡國又有西阿楪榆遂段新豐三縣 「西阿」各本並作「西河陽」,據南齊書州郡志改。
    南齊志,西阿郡楪榆新豐遂段三縣,與此領縣並同
  • 縣五 按此云領縣五而下四縣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南齊雲南郡東古復、西古復、雲平下有邪龍,即晉志雲南郡邪龍
    疑宋志本有邪龍,而傳寫者失之。
    邪龍漢志益州郡,續漢志永昌郡,晉志屬雲南郡
    疑「西姑復長」一行後奪:「邪龍□,舊縣,屬益州郡後漢永昌晉太康地志雲南二行
  • 梇棟 「梇棟」續漢書郡國志、廣韻同。
    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南齊書州郡志、水經若水注作「弄棟」。
  • 漢舊 據志例,疑「漢舊」下脫「縣」字。
  • 西安 「西安南齊書州郡志作「西中」。
  • 騰休長 「騰休」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華陽國志南齊書州郡志、水經溫水注作「勝休」。
    晉書地理志作「滕休」。
  • 毋棳令 「毋棳」各本並作「毋掇」,據漢書地理志、水經溫水注改。
    續漢書郡國志、華陽國志晉書地理志、舊本南齊書州郡志亦並作毋掇。
    漢書顏師古注曰:「棳音之悅反。
    其字從木。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云:「說文,棳,從木,此從手誤。
    前志亦作棳。
  • 領郡十七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云:「廣州刺史領郡十七,而今數之,實十八,多一郡
  • 二漢皆作傅字 洪頤諸史考異云:「今本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皆作博羅無作傅字者。
  • 龍川舊縣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疑舊上脫漢字
    」按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並有此縣。
  • 遂成令 「遂成隋書地理志同。
    南齊書州郡志、元和郡縣志作「遂城」。
  • 公元443年
  • 何志無復龍鄉縣 各本並脫「無」字,據成校補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據下文元嘉二十年,以龍鄉端溪,疑何志下脫『無』字。
  • 甘東 「甘東南齊書州郡志作「甘泉」。
  • 何徐志無雷鄉員鄉 「何徐志」各本並作「何志徐」,據孫虨說改。
    孫虨宋書考論云:「當云何、徐志。
  • 今領縣七 按此云領縣七,而下六縣,故校者注云疑。
    永平太守中有熙平,疑即南齊書州郡志中之毗平。
    此所闕一縣,或即熙平
  • 歸代令 「歸代」南齊書州郡志作「歸化」。
  • 鬱林 孫虨宋書考論云:「鬱林下脫『立』字。
  • 中溜 「中溜續漢書郡國志同。
    漢書地理志、南齊書州郡志、水經溫水注作「中留」。
    顏師古曰:「留音力救反。
    水名
  • 桂林之洋平縣疑是 各本並脫「平」字,據晉書地理志補。
  • 公元218年
  • 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續漢書郡國志作「二十五年」
    建安二十五年,即魏黃初元年
  • 何志故司鹽都尉 「司鹽都尉」各本並作「司監都尉」。
    張森楷校勘記云:「司監都尉官不經見,疑是司鹽都尉之誤。
    」按張校是。
    通典職官典晉官品有司都尉
    訂正
  • 安懷 「安懷南齊書州郡志作「懷安」。
  • 逐度令 「逐度」南齊書州郡志作「遂度」。
  • 何徐又有新招縣 各本並脫「有」字,據孫虨說補。
    孫虨宋書考論云:「『又』下當有『有』字。
  • 今領縣七 按此云領縣七,而下祇有六縣,故校者注云疑。
    南齊書州郡綏建郡領縣尚有化注縣,疑宋志奪化注
  • 合浦立為合浦北部尉 成孺宋書州郡校勘記云:「尉上疑脫都字。
  • 樂昌郡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云:「凡各州所領之郡,皆書某太守不言郡。
    獨此樂昌郡言太守未詳
  • 十六年 劉昭續漢書郡國志注、晉書地理並作「十五年」。
  • 領郡八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云:「交州刺史領郡八,而今數之祇七郡,少一郡
    」按脫去新昌郡,見校勘第五0條。
  • 定安 「定安」續漢書郡國志同。
    漢書地理志、水經葉榆水注晉書地理志作「安定」。
  •  「羸婁」,漢書地理志、南齊書州郡志、水經葉榆水注作「羸𨻻」。
    續漢書郡國志作「嬴𨻻」。
    晉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廣韻作「𨏩𨻻」。
    孟康曰:「𨏩音連。
    按本當作「𨏩𨻻」。
    此蓋借羸為𨏩,省𨻻作婁。
  • 公元271年
  • 去州水二百一十陸下闕 「陸」字下三朝本蓋脫去一葉
    孫虨宋書考論云:「據南齊志,吳定、新道、晉化三縣,並屬新昌郡,而武平郡自領武定、封溪平道武興、根南移六縣
    此上云交州領郡八,今數之祇七郡,蓋即脫去新昌一郡
    」按孫虨之說極是
    晉書地理武平郡統縣七,武寧武興、進山、根寧、安吳、扶安、封溪
    南齊書州郡武平郡領武定、封溪平道武興、根南移六縣
    宋志武平太守領縣六,蓋即南齊志之武平郡六縣
    通鑑梁武帝大同十一年胡三省注云:「沈約志,吳孫晧建衡三年,分交趾新興郡並立嘉寧縣
    晉武帝太康三年,更郡曰新昌
    」此即宋志此葉脫去佚文
    又據晉書地理志,新昌郡統縣六,麋冷嘉寧、吳定、封山、臨西、西道
    南齊書州郡志,新昌郡領范信、嘉寧封山西道、臨西、吳定、新道、晉化八縣
    疑宋志新昌郡領縣數當與南齊相接近。
  • 今領縣十一 孫虨宋書考論云:「疑祇領十縣
    」按此云領縣十一,而下祇有十縣,故孫虨疑之。
  • 都龐長 「都龐晉書地理志、南齊書州郡志作「吉龐」。
  • 西卷令 「西卷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同。
    漢書地理志、南齊書州郡志作「西捲」。
  • 景長 「北景」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南齊書州郡志、水經溫水注、隋書地理並作比景」。
    水經溫水注云:「比景縣日中頭上,影當身下,與影為比
    如淳曰:『故以比影名縣。
    闞駰曰:『比讀蔭庇之庇。
    影在己下,言為身所庇也。
    』」舊唐書地理志作「北景」。
    吳仁傑考古編云:「舊唐志景州北景縣,晉將灌邃破林邑五月五日,即其地立表,表在北,日景在南,故郡名日南,縣名北景。
    」全祖望云:「斗南以『比景』為『北景』,豈所見前後漢志別本歟?
    宋書州郡志亦作『北景』,後來傳習成譌,立為異義耳。
    」熊會貞云:「按文選吳都賦注,漢武帝北景縣
    後漢紀梁冀封北景都鄉侯
    兩漢又作『北景』之據。
  • 𢤱蘇太守 「𢤱蘇」南齊書州郡志作「龍蘇」,越州序下又作「隴蘇」。
  • 公元471年
  • 臨漳太守 「臨漳南齊書州郡志、通鑑同。
    通鑑宋泰始七年胡三省注云:「沈約宋志作臨障。
    宋白續通典作臨瘴,以臨界內瘴江為名。
    瘴江一名合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