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兗州 徐州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陈留 东郡 东平 任城 泰山 济北 山阳 济阴
兗州
东海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
徐州
兖州
;陈留郡
武帝置。雒阳东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
公元319年
〖陈留〗有鸣雁亭。〈〉
〖浚仪〗本大梁。〈〉
〖尉氏〗〈〉
〖雍丘〗本[_]国。〈〉
公元306年
〖襄邑〗有滑亭。〈〉有承匡城。〈〉
公元328年
〖外黄〈〉〗有葵丘聚,齐桓公会此,城中有曲棘里。〈〉有繁阳城。
〖小黄〗〈〉
〖东昬〗〈〉
公元315年
〖济阳〗〈〉
公元316年
〖平丘〗有临济亭,田儋死此。有匡。〈〉有黄池亭。〈〉
公元308年
〖封丘〈〉〗有桐牢亭,或曰古虫牢。〈〉
〖酸枣〗〈〉
公元318年
〖长垣〗侯国。有匡城。〈〉有蒲城。〈〉有祭城。〈〉
公元305年
〖己吾〗有大棘乡。〈〉有首乡。〈〉
〖考城〗故菑,〈〉章帝更名。故属梁。〈〉
〖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
〖扶沟〗故属淮阳。
;东郡
秦置。去雒阳八百余里。十五城,户十三万六千八十八,口六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三。
〖濮阳〗古昆吾国,〈〉春秋时曰濮。有咸城,或曰古咸国。〈〉有清丘。〈〉有鉏城。
公元319年
〖燕〗本南燕国。有雍乡。〈〉有胙城,占胙国。有平阳亭。〈〉有瓦亭。〈〉有桃城。〈〉
〖白马〗有韦乡。〈〉
〖顿丘〗〈〉
公元307年
〖东阿〈〉〗有清亭。〈〉
〖东武阳〗湿水出。
〖范〗有秦亭。〈〉
〖临邑〗有[B925]庙。
〖博平〗
公元304年
〖聊城〗有夷仪聚。〈〉有聂城。〈〉
〖發干〗
〖乐平〗侯国。故清,章帝更名。
〖阳平〗侯国。有莘亭。〈〉有冈成城。〈〉
〖卫〗公国。本观故国,姚姓,光武更名。有河牧城。〈〉有竿城。〈〉
〖穀城〗春秋时小穀。〈〉有巂下聚。〈〉
;东平国
故梁,景帝分为济东国,宣帝改。雒阳东九百七十五里。七城,户七万九千一十二,口四十四万八千二百七十。
公元328年
〖无盐〗本宿国,任姓。〈〉有章城。〈〉
公元314年
〖东平陆〗六国时曰平陆。有阚亭。〈〉有堂阳亭。〈〉
〖富成〗
〖章〗
〖寿张〗春秋曰良,汉曰寿良,光武改曰寿张。有堂聚,故聚属东郡。〈〉
公元306年
〖须昌〗故属东郡。〈〉有致密城,古中都。有阳穀城。〈〉
〖宁阳〗故属泰山。
;任城国
公元84年
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为任城。雒阳东千一百里。三城,户三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十九万四千一百五十六。
〖任城〗本任国。有桃聚。〈〉
公元316年
〖亢父〗〈〉
〖樊〗
;泰山郡
高帝置。雒阳东千四百里。十二城,户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万七千三百一十七。
公元311年
〖奉高〗有明堂,武帝造。〈〉
公元313年
〖博〗有泰山庙。岱山在西北。有龟山。〈〉有龙乡城。〈〉
〖梁甫〗侯国。有菟裘聚。〈〉
公元320年
〖钜平〗侯国。有亭禅山。〈〉有阳关亭。〈〉
〖嬴〗有铁。
〖山茌〗侯国。
〖莱芜〗有原山,潘水出。〈〉
〖盖〗沂水出。〈〉
〖南武阳〗侯国。有颛臾城。
公元311年
〖南城〗故属东海。有东阳城。〈〉
〖费〗侯国,〈〉故属东海。有[BD25]亭。〈〉有台亭。〈〉
〖牟〗故国。
;济北国
公元90年
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雒阳东千一百五十里。五城,户四万五千六百八十九,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九十七。
公元106年
〖卢〈〉〗有平阴城。有防门。〈〉有光里。有景兹山。〈〉有敖山。〈〉有清亭。〈〉有长城至东海。〈〉
公元101年
〖蛇丘〗有遂乡。〈〉有下[F446]亭。〈〉有铸乡城。〈〉
〖成〗本国。〈〉
〖茌平〗本属东郡。
公元96年
〖刚〗〈〉
;山阳郡
故梁,景帝分置。雒阳东八百一十里。十城,户十万九千八百九十八,口六十万六千九十一。
〖昌邑〗刺史治。有梁丘城。〈〉有甲父亭。〈〉
〖东缗〗春秋时曰缗。〈〉
公元101年
〖钜野〈〉〗有大野泽。〈〉
〖高平〗侯国。故橐,章帝更名。〈〉有茅乡城。〈〉
〖湖陆〗故湖陵,章帝更名。〈〉
公元324年
〖南平阳〗侯国。有漆亭。〈〉有闾丘亭。〈〉
公元90年
〖方与〗有武唐亭,〈〉鲁侯观鱼台。〈〉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瑕丘〗
〖金乡〗〈〉
〖防东〗
;济阴郡
故梁,景帝分置。雒阳东八百里。十一城,户十三万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万七千五百五十四。
〖定陶〗本曹国,〈〉古陶,尧所居。〈〉有三[_]亭。〈〉
〖冤句〗有煮枣城。〈〉
〖成阳〗有尧冢、灵台,有雷泽。〈〉
〖乘氏〗侯国。〈〉有泗水。有鹿城乡。
公元96年
〖句阳〗有垂亭。〈〉
〖鄄城〗
〖离狐〗故属东郡。
公元329年
〖廪丘〗故属东郡。有高鱼城。有运城。〈〉
〖单父〗侯国,故属山阳。
公元95年
〖成武〗故属山阳。〈〉有郜城。〈〉
〖己氏〗故属梁。〈〉
右兗州刺史部,郡、国八,县、邑、公、侯国八十。
徐州
;东海郡
高帝置,雒阳东千五百里。十三城,户十四万八千七百八十四,口七十万六千四百一十六。
〖郯〗本国,刺史治。〈〉
〖兰陵〗有次室亭。〈〉
〖戚〗
〖朐〈〉〗有铁。有伊卢乡。〈〉
〖襄贲〗
公元334年
〖昌虑〗有蓝乡。〈〉
〖承〗
〖阴平〗
〖利城〗
〖合乡〗〈〉
〖祝其〗有羽山。〈〉春秋时曰祝其,夹谷地。〈〉
公元97年
〖厚丘〗〈〉
公元80年
〖赣榆〗本属琅邪,建初五年复。〈〉
;琅邪国
公元155年
秦置。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雒阳东一千五百里。十三城,户二万八百四,口五十七万九百六十七。
公元80年
〖开阳〈〉〗故属东海,建初五年属。
〖东武〗
〖琅邪〗〈〉
公元83年
〖东莞〗有郓亭。〈〉有邳乡。有公来山。或曰古浮来。〈〉
〖西海〗〈〉
公元53年
〖诸〗〈〉
公元83年
〖莒〗本国,故属城阳。〈〉有铁。有峥嵘谷。
〖东安〗故属城阳。
公元304年
〖阳都〗故属城阳。有牟台。〈〉
公元81年
〖临沂〗故属东海。有丛亭。〈〉
〖即丘〗侯国,故属东海,春秋曰祝丘。
公元84年
〖缯〗侯国,故属东海。有概亭。〈〉
公元80年
〖姑幕〗〈〉
;彭城国
高祖置为楚,章帝改。雒阳东千二百二十里。八城,户八万六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九万三千二十七。
〖彭城〈〉〗有铁。
〖武原〗
公元85年
〖傅阳〗有[_]水。〈〉
〖吕〗
〖留〗〈〉
〖梧〗
〖菑丘〗
〖广戚〗故属沛。
;广陵郡
景帝置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国,以其县属。雒阳东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户八万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万百九十。
〖广陵〈〉〗有东陵亭。〈〉
〖江都〗有江水祠。
〖高邮〗
〖平安〗
〖氵夌〗故属泗水。
公元80年
〖东阳〗故属临淮。有长洲泽,吴王濞太仓在此。〈〉
〖射阳〗故属临淮。〈〉
〖盐渎〗故属临淮
〖舆〗侯国,故属临淮。
〖堂邑〗故属临淮。有铁。春秋时曰堂。
〖海西〗故属东海。
;下邳国
公元72年
武帝置为临淮郡,永平十五年更为下邳国。雒阳东千四百里。十七城,户十三万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万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属东海。〈〉有葛峄山,本峄阳山。〈〉有铁。
〖徐〗本国。有楼亭,或曰古蒌林。〈〉
〖僮〗侯国。
〖睢陵〗
〖下相〗
〖淮阴〗〈〉
〖淮浦〗
〖盱台〗
〖高山〗
〖潘旌〗
〖淮陵〗
公元73年
〖取虑〗有蒲姑陂。〈〉
〖东成〗
〖曲阳〗侯国,故属东海。
〖司吾〗侯国,故属东海。
〖良成〗故属东海。春秋时曰良。〈〉
〖夏丘〗故属沛。
公元192年
右徐州刺史部,郡、国五,县、邑、侯国六十二。〈〉
校勘記
三四四八頁 二行 有大棘鄉有首鄉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大注此二鄉皆應在上文襄邑「有承匡城」之下。大棘、首鄉皆襄邑地,非己吾地也,不知何以脫入於此。
公元265年
三四四八頁 五行 杜預曰在〔雍丘〕縣西北 左傳杜注作「在陳留雍丘縣西北」。按:晉泰始元年封魏廢帝為陳留王,治小黃,省陳留入之,晉無陳留縣,此「雍丘」二字不可省,今據補。
三四四八頁一六行 縣東南有戎城 按:此亦杜注,見隱二年。
三四四九頁 二行 在〔封邱〕縣南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杜注在封邱縣南,注脫「封邱」二字。今據補。
三四四九頁 八行 孔子(囚)〔圍〕此 按:校補謂「囚」當是「圍」之訛。今據改。
三四四九頁一四行 (桓八)〔僖五〕年齊侯(師)〔會〕于首止 據殿本考證齊召南說改。
三四四九頁一四行 有首(止城)〔鄉〕 據殿本考證齊召南說改。
三四五0頁 四行 濕水出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皆作「漯」。說文作「濕」,從水〈濕,去“氵”〉聲。
三四五0頁 五行 有(沛)〔泲〕廟 按:前志作「泲」。集解引惠棟說,謂案風俗通云「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廟在東郡臨邑縣」,則是濟瀆之廟也。尚書古文「濟」作「泲」,當從「泲」。今據改。
三四五0頁 五行 有聶(戚)〔城〕 集解引惠棟說,謂京相璠云「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有故攝城」,當作「聶城」。今據改。
三四五0頁 七行 有岡成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注引作「岡成亭」。
三四五一頁 二行 (白虎通)〔皇覽〕曰帝嚳冢在城〔南〕臺陰野〔中〕是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在城」下諸本脫「南」字,「野」下脫「中」字。語見皇覽,云「白虎通」者誤也。今據改。
公元73年
三四五一頁 九行 杜預注傳曰衛作新臺在縣北 按:「新臺」疑「莘亭」之訛。左桓十六年「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杜注「莘,衛地,陽平縣西北有莘亭」。
三四五一頁一一行 晉敗鄭鐵 按:晉敗鄭鐵乃哀二年事,注繫文元年下,疑有脫誤。
三四五一頁一二行 前書故發干(縣)〔城〕 據汲本改。按:校補謂不曰「前志」而曰「前書」,則固非指前志之發干,蓋前志之發干所治已非故地,而竿城即前漢故發干城,其地至後漢已併入於衛也。如即前志之發干城,則既言「前」,不必改言「故」矣。前書衛青傳封青子登為發干侯,或即在此。是則故發干乃侯國城,一作「縣」,非也。
三四五一頁一六行 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 按:汲本作「六百七十二里」。
三四五二頁 一行 有闞亭 按:校補謂前志東平陸,應劭云「古厥國,今有厥亭是」,與此言有闞亭,即春秋「會于闞」之闞不符,未詳孰是。
三四五二頁 二行 富成 按:前志作「富城」。
三四五二頁 五行 杜預曰縣東南有郈鄉亭 按:今杜注云「郈在東平無鹽縣東南」,不言「郈鄉亭」。
三四五二頁 八行 故縣後省 按:集解引洪頤烜說,謂前志堂陽屬鉅鹿郡,東漢省,與此絕遠,注誤證。
三四五二頁 九行 狗城 按:前志東郡壽良縣有朐城。此作「狗城」,「狗」與「朐」疑形近而誤,當從前志。
三四五二頁 九行 蚩尤冢在縣闞〔鄉〕城中 集解引惠棟說,謂注「闞鄉城中」,諸本脫「鄉」字。今據補。
三四五二頁一六行 杜預曰縣北有邾瑕城 按:今杜注作「邾婁城」。
三四五三頁 一行 十二城戶八千九百二十九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十二城而祗八千餘戶,城不及八百戶,太少。八千餘戶而有四十三萬餘口,太多。以李心傳東漢戶口率十戶為五十二口準之,「八千」之「千」當作「萬」,各本並誤。又按:「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末「七」字,汲本作「一」。
三四五三頁 四行 梁甫 按:前志作「梁父」。
三四五三頁 四行 有亭禪山 按:前志「禪」作「亭」,當從前志。
三四五三頁 四行 山茌 按:各本「山」字皆連上為句。錢大昕謂「山」字當連下句,山茬,縣名也。又王先謙謂前志作「茬」,通鑑胡注後漢改曰山茌。又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此與濟北之茌平,皆當作「茬」。
三四五三頁 四行 潘水出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潘水無攷,或淄水之誤,前志作「甾」。
三四五三頁 五行 南城 按:前志作「南成」。
三四五三頁一四行 杜預曰在縣東南有防城 按:隱九年經「公會齊侯于防」,杜注「防,魯地,在琅邪華縣東南」。
三四五三頁一五行 杜預曰南城縣 今杜注「南城」作「南武城」。按:南城晉志作「南武城」。
三四五三頁一五行 司馬〔牛〕葬丘輿 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牛〕字。今據補。
三四五四頁 七行 有景茲山 按:左傳「景」作「京」。
三四五四頁 八行 成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泰山郡有式縣,無成縣。按:前志補注引李賡芸說,謂前志泰山郡有式無成,後漢分置濟北,有成而皆無式,蓋東都省式置成也。
三四五四頁一二行 杜預曰在縣北 按:今杜注作「平陰城在濟北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門」。
三四五四頁一三行 杜預曰在縣東南 按:今杜注作「在平陰城東南」,此「縣」字疑當作「城」。
三四五五頁 五行 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 按:集解引羅革說,謂郡有剛縣,晉為東平國之剛平,無剛父。
三四五五頁一0行 故橐 汲本、殿本「橐」作「櫜」。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橐」,州郡志作「稿」,案東平王傳亦作「稿」。
三四五六頁 二行 縣西南有(〈具阝〉)〔郥〕亭 據汲本、殿本改。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郥古閴字。
三四五六頁 三行 左傳隱(九)〔元〕年費伯城郎 據左傳改。按:九年亦書「城郎」,但無杜注。
三四五六頁 五行 苟水出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諸書無苟水,前志引禹貢「通于河」,「河」當作「菏」。菏苟形近,此蓋亦「菏水出」之誤。
三四五六頁 七行 哀七年囚邾子負瑕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當注「瑕丘」下。
三四五六頁 九行 左傳桓二年盟于唐杜預曰在西南 按:隱二年經「公及戎盟于唐」,杜注「高平方與縣北有武唐亭」。劉昭注引經傳及杜注多刪節,若此注則有脫誤矣。
三四五七頁一四行 戎執凡伯於楚丘 按:春秋經「執」作「伐」,傳亦云「戎伐之於楚丘」。
三四五七頁一六行 有平和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皇覽作「平利」。
三四五八頁 四行 伊盧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作「廬」,韋昭曰今廬中縣。
三四五八頁 五行 利城 按:前志作「利成」。
公元113年
三四五八頁 五行 合(城)〔鄉〕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有合鄉,無合城,晉書地理志東海亦祇有合鄉縣,此「城」字必「鄉」之訛。又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及水經泗水注皆作「合鄉」。又引馬與龍說,謂泗水注漷水出東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封馬光子朗為侯國,亦見馬防傳。今據改。
三四五八頁 八行 有勇(王)〔士〕亭即勇士(萬)〔菑〕丘欣 殿本「萬」作「菑」,王先謙謂作「菑」是,「王」乃「士」之訛。今據改。
三四五八頁一0行 都州在海中 按:「州」原作「洲」,逕據汲本、殿本改,與今山海經合。
三四五八頁一二行 鍾離昧(冢)〔家〕在伊盧 據殿本改,與史記淮陰侯列傳合。
公元55年
三四五八頁一三行 左傳昭三十一年 至 郳小邾國也 按:昭三十一年經「黑肱以濫來奔」,杜預注「黑肱,邾大夫;濫,東海昌慮縣」。又莊五年經「郳犁來來朝」,杜注「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黎來,名」。釋文「郳,五兮反,國名,後為小邾」。此注節引杜注錯亂,驟睹之幾不可解。
三四五八頁一五行 即羽泉也 按:校補謂「羽泉」當作「羽淵」,見左傳,此回改未盡者。
三四五九頁 二行 在縣西南有中鄉城 按:今杜注云「在東海廩丘縣西南」,不言有中鄉城。
三四五九頁 三行 海中去岸百五十步 按:汲本、殿本「五」作「九」。
三四五九頁 四行 一行十二字 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三四五九頁 四行 潮水至加其上三丈 按:何焯校本「丈」改「尺」。
三四五九頁 五行 琅邪國秦置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此注不明,郡與國亦略有別,秦置琅邪郡,前漢因之,光武改為國,省城陽國來屬,此其始末也。「秦置」之下當有「郡」字。
三四五九頁 五行 十三城戶二萬八百四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若如此文,則一城祗千餘戶,太少,一戶凡三十口,太多,殊不近情,疑「戶」下脫去一「十」字。
三四五九頁 九行 西海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無西海,蓋「海曲」之訛。劉盆子傳「琅邪海曲有呂母」,注「海曲,縣名,故城在密州莒縣東」。又引惠棟說,謂何焯云疑「海曲」之訛。
三四五九頁一0行 有崢嶸谷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作「崝嶸」,徐鍇云俗作「崢」,非。
三四五九頁一一行 繒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春秋傳僖十四年,鄫子來朝,杜預云「今鄫縣」,陵氏云本或作「繒」。又按:校補謂穀梁「鄫」皆作「繒」。
三四六0頁 二行 邳來山之閒號曰邳來 殿本考證謂案杜注原文云「邳鄉西有公來山,號曰邳來閒」。今案:杜注「邳鄉」上有「縣北有」三字,劉注錯謬,攷證引亦不全。
三四六0頁 三行 東莞後為(名)〔郡〕 據集解引惠棟說改。
三四六0頁 六行 縣有蘧丘里 按:今杜注云「莒縣有蘧里」,無「丘」字。
三四六0頁 七行 杜預曰在縣西 按:今杜注云「在泰山牟縣西」,不云在陽都西。
三四六0頁 八行 縣東南有艾山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杜氏注云「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不云在臨沂,未詳。
三四六0頁 八行 縣東北有中丘亭 按:今杜注云「中丘在琅邪臨沂縣東北」,不言亭。
三四六0頁一四行 有柤水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柤」一作「祖」。京相璠云縣西北有祖水溝,去偪陽八十里。
三四六0頁一五行 故屬沛(國) 集解引惠棟說,謂「國」字衍,前志為沛郡也。今據刪。
三四六一頁 四行 建武中省泗水國 按:「省」原訛「有」,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六一頁 八行 堂邑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玉篇「堂」作「〈堂阝〉」。
三四六二頁 三行 盱台 按:前志「台」作「眙」。
三四六二頁 四行 潘旌 按:前志「潘」作「播」。
三四六二頁一0行 縣東有蒲姑陂 按:今杜注「姑」作「如」。
公元192年
三四六二頁一三行 初平三年分琅邪東海為城陽(新)〔利〕城昌慮郡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徐州無新城郡,「新」當作「利」,形近而訛。今據改。按:錢大昕謂魏志太祖紀,建安三年分琅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以臧霸傳考之,蓋禽呂布後所置,魏氏春秋以為初平三年分者,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