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郡國二 豫州 冀州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豫州
潁川郡
潁川郡秦置。雒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戸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
公元前684年
陽翟,禹所都。〈〉有鈞臺。〈〉有高氏亭。〈〉有雍氏城。〈〉
襄,有養陰里。
公元前697年
襄城,〈〉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魚齒山。〈〉
公元前685年
昆陽,有湛水。〈〉
定陵,有東不羹。〈〉
舞陽,邑。
郾,
臨潁,
潁陽,
公元前692年
潁陰,〈〉有狐宗鄉,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
公元前673年
許,〈〉
公元前700年
新汲,〈〉
焉陵,春秋時曰[阝焉]。〈〉
公元前369年
長社,有長葛城。〈〉有向鄉。〈〉有蜀城,有蜀津。〈〉
公元前501年
陽城,〈〉有嵩高山,〈〉洧水、潁水出。〈〉有鐵。有負黍聚。〈〉
父城,有應鄉。〈〉
公元79年
輪氏,建初四年置。
汝南郡
汝南郡,高帝置。雒陽東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戸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
平輿,有沈亭,故國,姬姓。〈〉
新陽,侯國。
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
上蔡,本蔡國。
南頓,本頓國。
汝陰,本胡國。〈〉
汝陽,
新息,侯國。
北宜春,
[氵隱]強,侯國。
灌陽,
期思,有蔣鄉,故蔣國。
公元192年
陽安,有道亭,故國。〈〉
公元前684年
項,〈〉
西華,
細陽,
安城,侯國。有武城亭。
吳房,有棠谿亭。〈〉
鮦陽,侯國。〈〉
愼陽,
愼,
公元79年
新蔡,有大呂亭。〈〉
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
富波,侯國,永元中復。
宜祿,永元中復。
公元94年
郎陵,侯國。〈〉
弋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嬴姓。
公元101年
召陵,〈〉有陘亭。〈〉有安陵鄉。
征羌,侯國。有安陵亭。〈〉
思善,侯國。
公元79年
宋,公國,周名[C745]丘,漢改為新[C745],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
襃信,侯國。有賴亭,故國。〈〉
公元前680年
原鹿,侯國。〈〉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有章華臺。〈〉
梁國
公元84年
梁國,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東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戸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
公元82年
下邑,〈〉
睢陽,〈〉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有魚門。〈〉有陽梁聚。〈〉
公元前675年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綸城,少康邑。
碭山,出文石。〈〉
公元85年
蒙,〈〉有蒙澤。〈〉
公元102年
穀熟,有新城。〈〉有邳亭。〈〉
焉,故屬陳留。
公元104年
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故葛伯國。〈〉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沛國
沛國,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戸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
公元103年
相,〈〉
蕭,本國。〈〉
公元83年
沛,有泗水亭。〈〉
豐,〈〉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在枌楡亭。〈〉
公元87年
酇,〈〉有[D279]聚。〈〉
谷陽,
公元前678年
譙,〈〉刺史治。〈〉
洨,有垓下聚。〈〉
蘄,有大澤鄉,陳涉起此〈〉
銍,
鄲,
建平,
臨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滕國。〈〉
公元85年
龍亢,〈〉
向,本國。
符離,
公元83年
虹,〈〉
太丘,
公元前681年
杼秋,故屬梁國,有澶淵聚。〈〉
陳國
公元88年
陳國,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雒陽東南七百里。九城,戸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陳,〈〉
公元前202年
陽夏,有固陵聚。〈〉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鄉。〈〉
柘,
新平,
扶樂,
公元104年
武平,〈〉
長平,故屬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魯國
魯國,秦薛郡,高后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六城,戸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
公元前672年
魯國,古奄國。〈〉有大庭氏庫。〈〉有鐵。有闕里,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
公元101年
騶,本邾國。〈〉
公元87年
蕃,有南梁水。〈〉
公元88年
薛,本國,〈〉六國時曰徐州。〈〉
卞,有盜泉。有郚鄉城。〈〉
公元100年
汶陽,〈〉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冀州
魏郡
公元212年
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十五城,戸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鄴,〈〉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汙水,有汙城。〈〉有平陽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繁陽,
公元前682年
內黃,〈〉清河水出。有羛陽聚。〈〉有黃澤。〈〉
魏,
公元82年
元城,〈〉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
公元102年
黎陽,〈〉
陰安,邑
館陶,
清淵,
平恩,
沙,侯國。〈〉
斥丘,有葛。〈〉
武安,有鐵。〈〉
公元103年
曲梁,侯國,〈〉故屬廣平。有雞澤。〈〉
梁期,
鉅鹿郡
公元37年
鉅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戸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
陶,有薄落亭。
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
楊氏,
鄡,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有昔陽亭。〈〉
任,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
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鄉,
南〈糸言糸〉,
常山國
常山國,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眞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戸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
公元25年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於上此矣。
都鄉,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贊皇山,〈〉濟水所出。〈〉
平棘,有塞。
欒城,〈〉
九門,〈〉
靈壽,衛水出。
公元67年
蒲吾,〈〉
井陘,
眞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中山國
中山國,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戸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盧奴,
北平,有鐵。
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
望都,〈〉
唐,有中人亭,〈〉有左人鄉。〈〉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
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恆山在西北。〈〉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
廣昌,故屬代郡。
安平國
公元122年
安平國,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里。十三城,戸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
公元前157年
觀津,〈〉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
堂陽,故屬鉅鹿。
武遂,故屬河間。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
安平,故屬涿。
南深,澤故屬涿。
河間國
公元90年
河間國,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復故。雒陽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戸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
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
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
公元148年
清河國,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雒陽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戸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萬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貝丘,
東武城,
鄃,
公元97年
靈,和帝永元九年夏。〈〉
繹幕,
公元107年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
趙國
趙國,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里。五城,戸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鄲,〈〉有叢臺。〈〉
易陽,〈〉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臺。〈〉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
勃海郡
勃海郡,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里。八城,戸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
章武,
公元122年
陽信,延光元年復。
脩,故屬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校勘記
三四二一頁一0行 有氾城 按:「氾」原訛「汜」,逕改正。
三四二一頁一一行 臨潁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和帝女封臨潁公主,志似脫「邑」字。桓帝時,邊韶為臨潁侯相,蓋公主之子襲封為侯也。
三四二二頁 一行 衝陵 按:前志「衝」作「傿」。
三四二二頁 三行 輪氏 按:前志作「綸氏」。
公元79年
三四二二頁 三行 建初四年置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志潁川郡有綸氏,疑縣不自建初置也。今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置」疑「復」之誤。
三四二二頁一五行 高陵山汝水所出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潁川、汝南俱有定陵,此定陵下但云「有東不羹」,其高陵云云在汝南定陵下,今於此處注之,非是。
三四二二頁一六行 是文帝繼王位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下文義,「是」字頗不相屬,疑當作「時」,否則下有「時」字脫去。
三四二三頁 五行 徐廣曰岸亭 集解引惠棟說,謂當作「岸門亭」,諸本缺「門」字。今按:史記魏世家裴駰集解引作「岸亭」,小司馬索隱引作「岸門亭」。
公元197年
三四二三頁 六行 獻帝徙都改許昌 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考獻帝改都許在建安二年八月,改許縣為許昌縣在魏文帝黃初二年,非獻帝徙都時改名也。注誤。
公元212年
三四二三頁 七行 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 按:據左傳「齊」當作「鄭」,各本皆未正,今改。
三四二三頁 九行 克段於鄢 按:「段」原訛「假」,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二行 伐魏蜀澤 按:殿本考證謂魏世家作「濁澤」,六國年表又作「涿澤」。
公元前501年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周本紀無此文。年表是周威烈王十九年鄭敗韓於負黍,時鄭繻公十六年,韓景侯二年也。又按:「伐」原訛「代」,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遇許由於負黍(山) 據集解引惠棟說刪。
三四二四頁 五行 新息〔侯〕國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上當有「侯」字,馬援所封。今據補。按:集解又引馬與龍說,謂光武封朱浮為侯,在馬援前,見浮傳。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濦強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濦」作「濦」,云「濦水出陽城少室山,東入潁」。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有〕道亭故國 張森楷校勘記謂「道」上當有「有」字,各本皆脫,蓋道是國,道亭非國也。按:張說是,今據補。
三四二四頁 七行 安城侯國 按:前志作「安成」。錢大昕謂銚期封安成侯,即此安城也。光武又封劉賜為安成侯。
三四二四頁 八行 慎陽 集解引惠棟說,謂索隱、路史引司馬志皆作「滇陽」。前志作「慎陽」,闞駰云合作「滇」。今按:前書師古注謂「慎」字本作「滇」,音真,後誤為「慎」耳。
三四二五頁 一行 有(摯)〔{執羊}〕亭見說文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摯」當作「{執羊}」。說文「汝南平輿縣有{執羊}亭」,讀若晉。今據改。
三四二五頁 六行 縣有葛陂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葛陂」一作「葛陵」。
三四二五頁 六行 民謂之楚王岑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汝水注作「楚王琴」,云楚人謂冢曰琴也。
三四二五頁 七行 輒頹壞〔填〕厭 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填」字。今據補。
三四二五頁 九行 縣東有桑里亭 按:今杜注云「郎陵縣東南有桑里」,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二行 无忌說魏安僖王 按:「无」原訛「元」,逕改正。
三四二五頁一三行 鮦陽南有繁陽亭 按:今杜注云「繁陽,楚地,在汝南鮦陽縣南」,不言「亭」。
公元前407年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 按:下引杜注,「史記」疑「左傳」之誤。杜注見左哀十六年。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褒信縣有白亭 按:左傳哀十六年杜注「褒信縣」下有「西南」二字。
三四二六頁 七行 穀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熟」當作「孰」。
三四二六頁 七行 衝 按:前志作「傿」。
三四二六頁 八行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山陽」下脫「湯」字。薄與亳通,前書臣瓚注「薄,湯所都」是也。今據改。
三四二六頁一四行 邾人懸公冑於魚門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睢陽宋國,不應有邾城門事。此亦錯簡,當在「魯國騶本邾國」下。
三四二六頁一五行 杜預曰有梁亭 按:今杜注云「睢陽縣東有地名揚梁」。
三四二七頁 四行 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 按:柳從辰云左傳「殺」作「弒」,無「宋」字。校補謂今案注引左傳文往往有增損字句處,章懷注亦然。「弒」多改「殺」,則有所避忌也。
三四二七頁 八行 (左傳)〔杜預〕曰在縣東北 集解王先謙謂「左傳」二字應作「杜預」,見桓十三年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 九行 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 按:杜注見莊十二年,「薄」作「亳」。
三四二七頁一0行 秦泗(川)〔水〕郡 殿本考證謂「川」何焯校本改「水」。集解引惠棟說,謂「川」當作「水」。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一五行 公丘本(膠)〔滕〕國 據殿本改。按:前志亦云「故滕國」。
三四二七頁一六行 虹 按:汲本作「紅」。前志作「〈工虫〉」,音貢。
三四二八頁 三行 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按:定八年無鄭伐許事,疑有誤。
公元前403年
三四二八頁一七行 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春秋之澶淵,杜云在頓丘縣南,劉昭以杼秋之澶淵當之,非也。
三四二九頁 一行 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張森楷校勘記謂每戶十三四人,戶少口多,毋乃不倫?今按:惠棟補注前引李心傳云,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此必有誤。
三四二九頁 六行 (邛)〔邛〕有旨苕 據集解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楚)〔追〕項籍至固陵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晉灼漢書注云 按:「灼」原訛「卿」,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汝南固始縣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淮陽有固始縣,云「汝南」者,非也。
三四二九頁一五行 魯國〔古〕奄國 據殿本補。按:汲本亦脫「古」字,王先謙謂大注「奄國」上缺「古」字,各本皆有。
三四二九頁一六行 六國時曰徐州 按:此「徐」非禹貢徐州之「徐」。司馬貞謂「徐」字從「人」,說文作「〈余阝〉」,並音舒。何焯校本定作「俆」。說詳補注。
三四三0頁 二行 黃帝生於壽丘 按:「生」原訛「主」,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三0頁 七行 亂吾書董仲舒 按:校補謂本書鍾離意傳章懷注引意別傳「亂」作「修」,未詳孰是。
三四三0頁 八行 璧有七 按:此「璧」字及下兩「璧」字原皆訛「壁」,逕改正。
三四三0頁一0行 及護几席(嗣)〔劍〕履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0頁一三行 與孔子冢併 汲本、殿本「併」作「近」。按:併,相並也,作「併」義長。
三四三0頁一四行 宋伐鄭取牛首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左傳之牛首,杜元凱以為鄭邑,劉昭以魯之牛首亭當之,非也。
三四三0頁一六行 劉薈騶山記 按:汲本「薈」作「會」。
三四三一頁 六行 縣南有郚鄉城 按:今杜注作「有郚城」,無「鄉」字。
三四三一頁一0行 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兗州作「縣、邑、公、侯國八十」,以有東郡衛公國也。今豫州汝南郡有宋公國,則此「侯」上亦當有「公」字。今據補。
三四三一頁一二行 鉅鹿之廮陶曲(陽)〔周〕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陽」當作「周」,諸本皆誤。今據改。
公元37年
三四三一頁一三行 (廣平之)廣平任(城) 錢大昭謂閩本無「廣平之」三字,據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入鉅鹿,則不得云「廣平之廣平」。今據刪。又集解引馬與龍說,謂謝鍾英云任城屬東平,任縣屬鉅鹿,志衍「城」字。今據刪。
三四三二頁 一行 〔五鹿〕墟故沙鹿 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河水注引郡國志,云「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案前書元后傳云「元城東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應脫「五鹿」二字。今據補。
三四三二頁 三行 梁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作「梁淇」。
三四三二頁一二行 前志曰在縣西 前書地理志魏郡內黃注:「應劭曰,今黃澤在西。」按文「前志」當作「應劭」。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盟于沙(亭)杜預曰〔沙亭〕在縣東南 集解引惠棟說,謂左傳云「盟于沙」,衍「亭」字。杜注云「沙亭在縣東南」,脫「沙亭」二字。今據以刪補。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七年盟于瑣 按:杜注云「瑣即沙也」。
三四三三頁 八行 鄡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郻」,古字通。
三四三三頁一四行 (取)〔肥〕故都也 據殿本改。
三四三四頁一0行 〔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按:汲本、殿本作「在縣西四十里」。集解引惠棟說,謂哀四年,國夏伐晉,取欒,杜預云「欒城在平棘縣西北」。此脫「在平棘」三字。今據補。
三四三四頁一五行 (母)〔毋〕極 據殿本改。按:校補謂作「母」者誤,通典作「無極」,可證。
三四三五頁 四行 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水注引地道記作「馬溺關」,又引中山記,云「人渡馬溺,是山之要害也」。
三四三五頁 五行 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 按:汲本、殿本「堂」作「唐」。
三四三五頁 九行 有陽安關 按:「關」原訛「闕」,逕改正。
三四三五頁一二行 阜城故昌城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昌城縣屬信都郡,而勃海郡卻有阜城縣。又引惠棟說,謂宋書州郡志云前漢渤海有阜城縣,續志云故昌城,信都有昌城,未詳孰是。
三四三五頁一四行 南深(國)〔澤〕故屬涿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當作「澤」。案前志,涿郡、中山皆有深澤縣,而涿郡加「南」字,續志有南深澤,無深澤。
公元91年
三四三六頁 四行 和帝永元(三)〔二〕年復故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三年」應作「二年」。
三四三六頁一一行 東武(成)〔城〕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七頁 四行 中丘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故屬常山」。
三四三七頁一一行 高城侯國 按:前志作「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