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南朝宋-范蔚宗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志》第十九郡國 司隷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公元前684年
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由,至矣。
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臣昭案:志猶有遺闕,今眾書所載,不可悉記。
春秋土地通儒所據而未備者,皆先列焉。
以為郡國志》。
本志郡縣名為大書,其山川地名悉為細注,今進為大字
新注證發,臣劉昭採集
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并省也。
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
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
帝王世記曰:「自天地設闢,未有經界之制。
三皇尚矣。
諸子神農王天下也,地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五萬里。
黃帝受命,始作舟車,以濟不通
推分星次以定律度
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
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黿,於辰在子,謂之困敦,於律為大呂斗建在丑,今齊分野
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韋之次,一名娵訾,於辰在亥,謂之大淵獻,於律為太蔟斗建在寅,今衛分野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於辰在戌,謂之閹茂,於律為夾鍾斗建在卯,今魯分野
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噩,於律為姑洗斗建在辰,今趙分野
自畢十二度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於辰在申,謂之涒灘,於律為中呂斗建在巳,今、魏分野
自井十六度至八度,曰鶉首之次,於辰在未,謂之協洽,於律為蕤賓斗建在午,今秦分野
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於辰在午,謂之敦牂一名大律,於律為林鍾斗建在未,今周分野
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謂之大荒落,於律為夷則斗建在申,今楚分野
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於辰在辰,謂之執徐,於律為南呂斗建在酉,今韓分野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於辰在卯,謂之單閼,於律為無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
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
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
四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
東方蒼龍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
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閒。
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
陽道左行,故太歲右轉,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
微星之數,凡萬一千五百二十星,萬物所受,咸系命焉。
黃帝創制大略也。
而佗說稱日月所照三十五萬里。
諸子所載,神農之地,過日月之表,近為虛誕
少昊氏之衰,九黎亂德,其制無聞矣。
顓頊之所建,帝嚳受定,則孔子稱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阯,西蹈流沙,東極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萬國而制九州
至堯遭洪水分為十二州,今虞書是也
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今禹是也
是以其時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一)〔三〕十萬(八)〔六〕千二十四頃,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至于塗山之會,諸侯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
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又使豎亥步〔自〕南極,(北)盡於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四海之內,則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
以供財用,儉則有餘,奢則不足。
男女耕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九年之儲。
及夏之衰,棄稷弗務,有窮之亂,少康中興,乃復禹跡
孔甲之至桀行暴,諸侯相兼,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
民離毒政,將亦如之。
殷因於夏,六百餘載,其閒損益書策不存無以考之。
又遭亂,至周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
民眾之損,將亦如之。
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錯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人,周之極盛也。
其後七十餘歲,天下無事,民彌以息。
昭王南征不反穆王失荒,加以幽、厲之亂,平王東遷,三十餘載,至齊桓公二年,周莊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內,非天王九儐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於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九百萬四千人
其後諸侯相并,當春秋時,尚有千二百國
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
至于戰國,存者十餘。
於是從橫短長之說,相奪於時殘民詐力之兵,動以萬計
故崤有匹馬之禍,宋有易子之急,晉陽之(國)〔圍〕,縣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周之列國唯有燕、衛、、楚而已
齊及三晉,皆以篡亂南面稱王
衛雖得存,不絕若綫
然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餘萬。
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猶以餘力,行參夷之刑,收太半之賦,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阿房驪山七十餘萬,十餘年閒,百姓死沒相踵于路。
、項又肆其餘烈,故新安之坑,二十餘萬,彭城之戰,睢水不流
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
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
孝惠至文、景,與民休息,六十餘歲,民眾大增,是以太倉不食都內朽貫之錢。
武帝乘其資畜,軍征三十餘歲,地廣萬里天下之眾亦減半矣。
霍光秉政,乃務省役,至于孝平六世相承,雖時征行不足大害民戶又息。
元始二年,郡、國百三,縣、邑千(四)〔五〕百八十七,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萬五十五人,漢之極盛也。
王莽篡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至光武中興百姓虛耗,十有二存。
中元二年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口(三)〔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
永平建初之際,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迄于孝和民戶滋殖
孝安永初元初之閒,兵飢之苦,民人復損。
至于孝桓,頗增於前。
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墾田亦多,單師屢征。
靈帝黃巾獻帝即位董卓興亂,大焚宮廟,劫御西遷京師蕭條豪桀並爭郭汜李傕之屬,殘害又甚是以興平建安之際,海內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故陝津之難,以箕撮指,安邑之東,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剝庶民,三十餘年。
魏武皇帝平天下文帝(授)〔受〕禪,人眾之損,萬有一存
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又案正始五年揚威將軍照日所上吳之所領兵戶凡十三萬二千,推其民數不能多蜀矣。
漢永和五年南陽戶五十餘萬,汝南戶四十餘萬,方之於今三帝鼎足,不踰二郡,加有食祿復除之民,凶年飢疾之難,見可供役,裁若一郡
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
自禹至今二千餘載,六代損益,備於茲焉。
」臣昭案:謐記云春秋時千二百國未知所出
班固云周之始,爵五而土三,蓋千八百國。
轉相吞滅,數百年閒,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

司隸

河南尹

公元39年
三川郡高帝更名
世祖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
應劭漢官曰:「尹,正也。
郡府聽事壁諸尹畫贊肇自建武,訖于陽嘉,注其清濁進退所謂隱過,不虛譽,甚得述事之實。
後人是瞻,足以勸懼,雖春秋采毫毛之善,罰纖釐之惡,不避王公無以過此,尤著明也。
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雒阳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陽
魏氏春秋曰:「有委粟山,在陰鄉魏時營為圓丘
皇覽曰:「縣東北山萇弘冢,縣北芒山道西呂不韋冢。
周时成周
公羊傳曰:「成周者何?
東周也。
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
帝王世記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晉元康地道記曰:「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里)〔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
東北隅周威烈王冢。
有狄泉,在城中。
左傳僖二十九年「盟于狄泉」,杜預城內太倉西南池水
或曰在城外,定元年成周乃繞之。
案:此水晉時在東(官)〔宮〕西北
帝王世記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東北,今城中殷王是也
太倉中大冢,周景王也。
有唐聚。
左傳二十三年「尹辛敗劉師于唐」。
上程聚。
古程國,史記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也。
關中更有程地。
帝王世記曰「文王居程,徙都豐」,故此加為上程
士乡聚。
馮異斬武勃(也)〔地〕。
有褚氏聚。
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宿褚氏」,杜預縣南有褚氏亭。
有荣锜涧。
左傳周景王「崩于榮錡氏」,杜預鞏縣西。
前亭
杜預曰縣西南泉亭
即泉戎也。
圉乡
左傳昭二十二年單氏「伐東圉」,杜預曰縣東南圉鄉
西南戎城伊雒之戎。
有大解城
左傳二十三年晉師次于解,杜預曰縣西南大解小解
公元140年
河南帝王世記曰:「城西郟鄏陌,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
本傳有(員)〔負〕犢山。
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
鄭玄詩譜曰:「周公攝政五年成王雒邑,使邵公相宅既成,謂之王城
博物記曰:「王城万七百二十丈,郛方(七)〔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陝山。
地道記曰去雒城四十里。
左傳八年單子穀城」,杜預曰在縣西。
东城门名鼎门帝王世記曰:「東南九鼎所從入。
」又曰:「武王鼎雒陽西南雒水鼎中是也
北城门名乾祭。
左傳昭二十四年「士伯立於乾祭」。
皇覽曰:「城西亭西山上周靈王冢,民祠之不絕
又有甘城,杜預曰縣西南甘泉
有蒯乡。
左傳二十三年尹辛攻蒯。
地道記曰:「在縣西南,有蒯亭。
故国伯翳后。
陽人聚。
史記曰:「秦滅東周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
有霍阳山
左傳哀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
有注城。
史記魏文侯(四)〔三〕十二年敗秦于注。
博物記曰:「梁伯土功,今梁多有城。
〖荧阳〗有鸿沟水。
文穎曰:「於熒陽下引河東南鴻溝,即官度水也。
广武城
西征記曰:「有三皇山,或謂三室山。
山上二城,東者曰東廣武,西者曰西廣武,各在山一頭相去二百餘步,其閒隔深澗漢祖項籍語處。
有虢亭,虢叔国。
陇城
左傳文(三)〔二〕年「盟于垂隴」。
有薄亭。
有敖亭。
周宣王狩于敖。
左傳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閒」。
秦立為敖倉
有荧泽。
左傳宣十二年楚潘黨魏錡及熒,杜預縣東熒澤也。
公元47年
〖卷左傳十年晉鄭盟脩澤,杜預縣東有脩武亭。
〗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史記蘇秦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
垣雍城,或曰衡雍
史記无忌魏王曰:「王有鄭地,得垣雍」者也。
杜預即是衡雍
又今縣所治城
有扈城亭。
左傳二十三年「盟于扈」,杜預曰在縣西北
原武
阳武武彊城
史記曹參武彊
秦始皇東遊至陽博浪沙中,為盜所驚。
中牟左傳元年諸侯救鄭,遇于北林杜預曰縣西南林亭,在鄭北。
〗有圃田泽。
左傳原圃
爾雅十藪圃田
有清口水
左傳二年遇于清,杜預曰縣有清陽亭
管城
杜預管國也,在京縣東北
書音義曰:「故管叔邑。
有曲遇聚。
前書曹參楊熊
有蔡亭。
开封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麋」,杜預曰在縣東北,遠,疑〔非〕。
徐廣逢池也。
公元88年
〖菀陵〗有[C97B]林。
左傳元年諸侯會于棐林杜預縣東〔南〕有林鄉。
齊民北征記曰:「縣東南大隧澗,鄭莊公所闕。
大城東臨濮水,水東溱水注于洧,城西洧水
有制泽。
左傳(宣)〔成〕十〔六〕年諸侯遷於制田杜預縣東有制(城)〔澤〕。
有琐候亭。
左傳十一年諸侯之師次于瑣,杜預縣東有瑣侯亭。
平阴
穀城〗[E767]水出
博物記曰:「出潛亭山
函谷关
西征記曰:「函谷左右絕岸十丈中容而已
缑氏左傳呂相絕秦伯,「殄滅我費、滑」,杜預滑國都於費,今緱氏縣
本紀,縣有百坏山
干寶搜神記曰:「縣有延壽城
〗有邬聚。
左傳王取鄔、劉,杜預曰鄔在縣西南
轘辕关。
瓚曰:「險道名,在縣東南
公元140年
〖巩鞏伯國
左傳曰「商湯有景亳之命」,杜預曰縣西南亭。
帝王世記曰:「亭〔在〕偃師
」又曰:「太康五弟,須于雒汭,在縣東北三十里。
〗有寻谷水
左傳昭二十三年王師、晉師圍鄩中。
史記(曰)張儀〔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徐廣曰縣有尋口。
东訾聚,今名訾城。
左傳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杜預曰在縣西南
地道記曰在縣之東。
有坎[C279]聚。
左(氏)〔傳〕,周襄王出,國人納之坎埳杜預曰在縣東
地道記在南。
黄亭
湟水
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杜預曰有黃亭,在縣西(北)〔南〕。
有明谿泉
左傳昭二十(三)〔二〕年「賈辛軍于谿泉」。
公元42年
成睾史記曰,成睾北門名(王)〔玉〕門。
左傳「破燕師于北制」。
杜預曰「北制一名虎牢」,亦即此縣也。
穆天子傳曰:「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獻天子,命為柙,而畜之東虢,是曰虎牢
左傳曰鄭子皮晉韓宣子于索氏,杜預縣東大索城。
尚書禹貢至于大岯」,張揖成睾縣山。
又有旋門阪,縣西南十里,見東京賦(曰)。
〗有旃然水。
左傳十八年楚伐鄭,次旃然。
有瓶丘聚。
有漫水。
汜水
左傳周襄王地汜。
〖京〗共叔所居左傳云「謂之京城大叔」。
應劭曰:「有索亭。
楚漢戰京、索。
北征記又有索水。
公元前313年
〖密春秋時新城,傳曰新密。
六年諸侯新城杜預一名密縣
〗有大騩山。
山海經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多美堊
有草焉,狀如而毛,青華白實,其名曰(尪)〔{艹狼}〕,服者不夭
梅山
左傳曰襄十八年楚伐鄭,右迴梅山,在縣西北
有陉山。
史記魏襄王六年伐楚,敗之陘山
秦破華陽,地亦在縣。
杜預遺令曰:「山上有冢,或曰子產,邪東北新鄭城不忘本也。
公元40年
新城左傳曰文十七年周敗戎于邥垂杜預曰縣北有垂亭。
史記秦遷西周公於{單心}狐,徐廣曰「與陽人相近,在雒陽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閒」。
〗有高都城
史記蘇代韓相國高都與周者。
广成聚。
廣成菀。
有[D822]聚,古[D822]氏,今名蛮中。
左傳十六年楚殺鄤子,杜預曰縣東南有蠻城。
祭遵張滿也。
〖匽师帝王世記曰:「帝嚳所都,殷盤庚南亳,是為西亳
皇覽曰「北有睾繇祠」,又曰「有湯亭,有湯祠」。
〗有尸乡帝王世記曰:「尸鄉在縣西二十里。
春秋时曰尸氏。
左傳昭二十六年劉人敗子朝之師于尸氏。
前書田橫自殺處。
新郑〗《诗》郑国祝融墟。
皇甫謐曰:「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平〗

河内郡

高帝置。
雒阳北百二十里。
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怀〗有[DAF4]城。
左傳曰王取鄭隰城杜預曰在縣西南
傳又曰卻至與周爭鄇田,杜預曰縣西南有鄇人亭。
河阳左傳曰王與鄭盟,杜預縣南孟津
〗有湛城。
〖轵左傳曰王以蘇忿生田向與鄭,杜預曰縣西北地向上
〗有原乡
左傳曰王與鄭原,杜預沁水西北原城
有[CA4D]
左傳曰襄十六年諸侯湨梁
〖波〗有[D13D]城。
左傳曰王與鄭絺,杜預曰在野王縣西南
沁水山海經沁水井陘東。
野王〗有太行山
山海經曰:「其上有金玉下有碧。
有獸焉,其狀如麋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驒還。
酈食其說曰「杜太行之道」,韋昭曰在縣北。
有射犬聚。
世祖青犢也。
有[B534]城。
史記文王九侯鄂侯三公徐廣曰「鄂」一作「邘」。
武王子封在縣西北
〖温〗苏子所都。
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
皇覽曰:「縣郭東濟水南有公冢
〖州〗
〖平睾〗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
臣瓚曰:「丘名也,非國,在襄國西。
李城
史記邯鄲李同卻秦兵,趙封其父李侯徐廣即此城。
山阳〗邑。
有雍城。
杜預曰古雍國,在縣西。
有蔡城。
蔡叔邑此,猶鄭管城類乎
武德
获嘉侯国
〖脩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
南阳城左傳僖四年晉文公南陽
史記曰:「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
山海經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
郭璞曰:「脩武縣北黑亦出清水
阳樊、攒茅田
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陽樊
杜預曰縣西北有(贊)〔攢〕城。
左傳曰定元年魏獻子大陸杜預西北吳澤也。
有小脩武聚。
春秋曰寧。
史記高祖韓信軍小脩武,晉灼在城東。
有隤城。
左傳隱十一年「以隤與鄭」。
〖共〗本国
淇水出。
前志注曰水出北山
博物記曰:「有奧水,流入淇水,有綠竹草
有[B02A]亭。
凡伯邑。
〖汲〗地道記曰有銅關
公元47年
朝歌有鹿腹山。
都居帝王世記曰糟丘酒池肉林在城西。
前書注曰鹿臺在城中。
南有牧野去縣十七里。
北有邶国,南有宁乡
史記旡忌說魏安僖王曰「通韓上黨於共寧」,徐廣曰有寧鄉
左傳曰襄二十三年「救晉,次雍」,杜預縣東有雍城是也
荡阴〗有[BD39]里城。
韋昭曰:「羑音酉。
文王所拘處。
林虑〗故隆虑殇帝改。
有铁。
徐廣曰:「洹水所出
蘇秦諸侯盟處。
班叔皮遊居賦亦曰「漱余馬乎洹泉,嗟西伯於牖城」。

河东郡

秦置,雒阳西北五百里。
博物記曰:「有山澤近鹽。
沃土之民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三世衰絕也。
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安邑帝王世記曰:「縣西有鳴條陌。
湯伐桀,戰昆吾亭。
左傳昆吾與桀同日亡。
地道記〔巫〕咸山在南。
〗有铁,有盐池
前志池在西南
魏都賦注曰在猗氏六十四里。
楊佺期雒陽記曰:「河東鹽池長七十里,廣七里水氣紫色
有別御鹽,四面刻如印齒文章,字妙不可述。
〖杨〗有高梁亭。
左傳曰僖(九)〔二十四〕年晉懷公高梁杜預曰在縣西南
地道記有梁城,去縣五十里,叔嚮邑也。
公元142年
平阳侯国
左傳曰成七年諸侯馬陵杜預曰衛地也,平陽東南地名馬陵。
又說在魏郡元城
有铁。
尧都此。
地道記曰有堯城
临汾博物記曰有賈鄉,賈伯邑。
〗有董亭。
左傳曰晉改蒐于董,杜預曰縣有董亭。
汾阴博物記曰:「古之綸,少康邑。
〗有介山
西北有狐谷亭。
郭璞爾雅注曰:「縣有水口,如車輪許,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為瀵。
〖蒲板〗有雷首山
史記趙盾首山,息桑下,有餓人祇彌明。
縣南二十里有歷山,舜所耕處。
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馬融曰在蒲阪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沙丘亭。
左傳曰文十二年秦晉戰河曲杜預曰在縣南
湯伐桀,孔安國河曲之南。
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
杜預曰虞國也。
帝王世記曰:「舜嬪于虞,虞城是也
」亦謂吳城史記秦昭王伐魏取吳城即此城也。
皇覽曰:「盜跖臨河〔曲〕。
博物記曰傅巖在縣北。
下阳城
虢邑左傳二年虞、晉所滅。
縣東北三十里。
茅津
左傳曰「秦伐晉,遂自津濟」,杜預曰在縣西。
南有茅亭,即茅戎
有颠軨坂。
左傳曰「入自顛軨」。
博物記曰在縣鹽池東,吳城之北,今之吳阪。
杜預曰在縣東北。
〖解左傳咎犯與秦大夫盟於郇,杜預曰縣西北有郇城。
博物記曰有智邑。
〗有桑泉城
左傳僖二十四年晉文公桑泉杜預曰在縣西二十里。
臼城
左傳晉文公入取臼衰者也。
杜預曰在縣東南
博物記曰:「臼季邑。
西北卑耳山。
西南齊桓公西伐所登。
解城
左傳僖十五年晉侯賂秦,內及解梁城
有瑕城。
左傳文十二年秦侵晉及瑕,杜預猗氏縣東北有瑕城。
皮氏〗有耿乡。
尚書祖乙徙耿。
左傳元年晉滅耿,杜預曰縣東南有耿鄉。
博物記曰有耿城。
有铁。
冀亭
左傳二年晉荀息曰「冀為不道」,杜預曰國,在縣東北。
史記蘇代燕王曰「下南陽,封冀。
公元55年
闻喜〗邑,博物記曰縣治涑之川。
史記曰伐韓到乾河。
郭璞曰:「縣東北有乾河口但有故溝處,無復水。
左傳曰僖三十一年「晉蒐清原」,杜預曰在縣北。
曲沃
曲沃縣東北數里,與晉相去六七百里。
毛詩譜注
有董池陂,古董泽。
左傳曰「改蒐于董」,「董澤之蒲」。
稷山亭。
縣西五十里。
左傳曰宣十五年「晉侯治兵于稷」。
涑水
左傳呂相絕秦,曰「伐我涑川」。
洮水
公元140年
〖绛〗邑。
縣西有絳邑城杜預故絳也。
翼城
左傳五年曲沃伐翼,杜預曰在縣東八十里。
公元133年
永安〗故[E5E9],史記周穆王造父趙城徐廣曰在永安
博物記曰有呂鄉,呂甥邑也。
陽嘉二年更名
杜預縣東北有彘城
有霍大山
爾雅曰:「西南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
左傳曰閔元年晉滅霍,杜預曰「縣東北有霍大山」。
史記原過神人書,稱「余霍大山山陽侯天吏也」。
蜚廉石槨,仍葬也。
河北〗《诗》魏国
有韩亭。
猗氏地道記曰:「左傳文十三年『詹嘉處瑕』,在縣東北。
公元前394年
〖垣〗有王屋山,兗水出
史記曰:「魏武侯二年,城王垣。
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有壶丘亭
左傳元年晉討宋五大夫,寘諸瓠丘杜預曰縣東南有壺丘亭
有邵亭。
博物記曰:「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賈季公子樂于陳,趙孟殺諸郫邵。
襄陵地道記曰晉武公〔自〕曲沃徙此。
北屈左傳曰「二屈」,杜預曰「二」當為「北」。
傳曰「屈產之乘」,有駿馬
有壶口山。
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
有采桑津
左傳八年晉敗狄于采桑杜預曰縣西南有采桑津
蒲子左傳晉文公蒲城杜預曰今蒲子縣
濩泽侯国
有析城门
前志曰在縣西南
端氏史記曰,趙、韓、魏分晉,封晉端氏

弘农郡

公元39年
武帝置。
二县建武十五年属。
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
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农〗故秦函谷关左傳曰「虢公敗戎于桑田」,杜預曰在縣東桑田亭。
烛水出。
前志出(衡)〔衙〕(山)嶺下谷。
有枯枞山。
本傳赤眉立盆子於鄭北,古今注曰在此山下
桃丘聚,故桃林
左傳曰守桃林之塞,博物記曰在湖縣休與之山。
有务乡。
赤眉破李處。
有曹阳亭
史記曰,章邯周章于曹陽,晉灼縣東十三里。
獻帝東歸敗處,曹公改曰好陽。
〖陕史記曰:「自陝以西,邵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本虢仲国。
杜預曰虢都上陽,在縣東〔南〕。
有虢城。
有焦城。
故焦國,史記武王神農之後於焦。
有陕陌。
博物記:「二伯所分。
黾池穀水出。
前志出穀陽谷
二崤
新安涧水出。
博物記曰:「西漢水出新安入
」又有孝水,見潘岳西征賦。
宜阳有金門山山竹律管
陆浑〗西有虢略地
左傳十五年晉侯賂秦,東盡虢略,杜預曰從河曲南行,而東盡故虢。
〖卢氏〗有熊耳门山海經曰:「其上多漆,其上多椶
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雒,其中美玉,多人魚
伊水清水出。
地道記:「伊東北
〖湖〗故属京兆
前志鼎湖
有閺乡。
皇覽曰:「戾太子南出,葬在闅鄉南。
」秦又改曰寧秦
公元前411年
华阴〗故属京兆
史記魏文侯三十六年齊侵陰晉
前志高帝改曰華陰
呂氏春秋九藪云「秦之陽華」,高誘曰「或在華陰西」。
又曰「桃林縣西長城是也」。
地道記曰「潼關是也」。
太华山
左傳晉賂秦,南及華山
山海經曰:「太華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武王馬牛桃林墟,孔安國曰在華山東
地道山在西南

京兆尹

公元39年
内史武帝改。
四县建武十五年属。
雒阳西九百五十里。
決錄注曰:「京,大也
天子兆民
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长安高帝所都。
舊儀曰:「長安城方(亦)〔六〕十三里,經緯各長十五里,十二城門,九百七十三頃。
城中皆屬長安
」辛氏三秦記曰:「長安地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堅如石。
父老所傳,盡鑿龍首山為城。
皇覽曰:「衛思后葬城東南桐()〔〕園,今千人聚是。
镐,在上林菀中。
孟康曰:「長安西南鎬池
秦始皇江神反璧曰:『為吾遺鎬池君
』」古史考曰:「武王遷鎬,長安豐鎬池也。
皇覽曰:「文王、周公冢皆在鎬聚東杜中。
细柳聚。
前書周亞夫所屯處。
兰池
史記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盜蘭池
三秦記曰:「始皇渭水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鯨魚二百丈。
曲邮前書高帝黥布張良送至曲郵
杜邮
史記白起死處。
三秦記曰:「長安城西有九嵕山,西有杜山
杜預曰「畢國在西北
霸陵有枳道亭。
前書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地道記曰霸水西
长门亭。
前書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立五帝壇。
杜陵杜預曰古唐杜氏也。
〗酆在西南。
杜預曰:「在鄠縣東。
」決錄注曰:「鎬在酆水東,酆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郑〗史記商君鄭黽池
鄭桓公於此
黃圖云:「下邽縣並鄭,桓帝西巡復之。
新丰〗有骊山杜預曰:「古驪戎國。
韋昭曰:「戎來居此山,故號驪戎
三秦記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
齋戒往,即疾風暴雨
人理欲上,則杳冥失道
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
」案關中圖,縣南新豐原,白鹿霸陵
东有鸿门亭前書高帝項羽處,孟康曰「在縣東七十里,舊大道北下阪口名」。
關中記云始皇陵北十餘里有謝聚。
戏亭
周幽王死處,蘇林曰縣東南四十里。
有[C37D]城。
蓝田〗出美玉
三秦記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
出玉、銅、鐵、石。
地道記有虎候山。
公元107年
长陵〗故属冯翊
蔡邕樊陵頌云:「前漢戶五萬,口有十七萬,王莽十不存一。
永初元年羌戎作虐。
至光和,領戶不盈四千。
園陵蕃衛粢盛之供,百役出焉。
民用匱乏不堪其事。
〗故属弘农
帝王世記曰:「契所封也。
左傳哀四年「將通於少習」,杜預少習縣東武關
上雒侯国
有冢领山,雒水出。
故属弘农
山海經雒水出(護)〔讙〕舉之山。
案(眾)〔史〕記云雒水熊耳
山海經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東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謂之雒汭。
有菟和山
左傳哀四年,馬軍于菟和。
苍野聚。
左傳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師軍蒼野杜預曰在縣南
阳陵〗故属冯翊

左冯翊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
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
決錄注曰:「馮,馮也。
翊,明也。
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潘岳關中記曰:「三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
光武東都之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
高陵
池阳爾雅十藪,周有焦穫郭璞曰縣瓠中是也
地道記「有嶻辥山,在北。
有鬼谷,生三所氏」。
案:史記鬼谷潁川陽城與地不同
云阳荊山
帝王世記曰:「禹鑄鼎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今其下荊渠也。
公元97年
〖祋祤〗永元九年夏
[1111]
〖频阳〗
万年帝王世記曰「秦獻公櫟陽是也
莲勺
重泉
临晋〗本大荔
河水祠。
有芮乡。
古芮國,與虞相讓者。
王城
史記曰秦厲恭公大荔,取其王城即此城也。
左傳晉陰飴甥與秦伯盟王城杜預曰後改為武鄉,在縣東
公元59年
郃阳永平二年夏
夏阳〗有梁山詩云:「弈弈梁山
」在縣西北
公羊傳河上之山也。
杜預曰古梁國
史記曰本少梁
爾雅梁山晉望也。
龙门山
書曰導河積石,歷龍門
太史公曰「遷生龍門」,韋昭曰在縣北。
博物記曰:「有韓原,韓武子采邑
〖衙〗左傳二年晉敗秦于彭衙。
皇覽曰:「有蒼頡冢,在利陽亭南,墳高六丈
公元97年
粟邑永元九年夏

右扶风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
決錄曰:「扶風,化也。
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槐里〗周曰大丘,又名廢丘周懿王章邯所都。
高帝改。
安陵皇覽曰:「縣西北畢陌,秦武王冢。
平陵
茂陵
〖鄠古扈國。
丰水出。
左傳曰「康有酆宮之朝」,杜預曰有靈臺康王於是諸侯
有甘亭。
帝王世記曰在縣南
夏啟伐扈,大戰于甘。
南山王季冢。
〖郿〗有邰亭。
史記曰封棄於邰,徐廣曰今斄鄉。
又案王忳傳,郿之斄亭,為冤鬼報戮故亭長者也。
秦是榮縣後省
帝王世記曰:「秦出公平陽
新論曰:「邰在漆縣,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中巿,如不為,則有災咎
公元65年
武功永平八年夏
太一山,本终南
垂山,本郭物。
前志縣東
斜谷
西征賦注曰:「褒斜谷,在長安西南
南口褒,北口斜,長百七十里。
其水南流
陈仓三秦記曰:「秦武公都雍,陳倉城是也
石鼓山
將有兵,此山則鳴。
〖汧爾雅(曰)十藪,秦有楊紆郭璞曰在縣西。
〗有岳山郭璞曰:「別名吳山周禮所謂嶽山者。
本名汧汧水出。
有回城,名回中
來歙開道處。
〖渝麋〗侯国
〖雍左傳穆公采邑史記鴻冢
〗有铁。
帝王世記曰秦德公徙都
栒邑〗有豳乡。
鄭玄詩譜曰:「豳者,公劉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
」又有劉邑。
美阳〗有岐山左傳椒舉曰:「成王岐陽之蒐。
山海經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城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周城
杜預曰城在縣西北
帝王世記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漆〗有漆水
山海經曰:「(〈革俞〉)〔羭〕次之山,漆水出焉。
郭璞曰:「漆水岐山
詩云『自土沮、漆。
』」地道記曰水在縣西。
皇覽曰:「有師曠冢,名師曠山。
有铁。
杜預曰豳國在東北
帝王世記曰有豳亭。
公元137年
杜阳永和二年夏
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原田肥美
右司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
(書)舊儀曰:「司隸治所,故孝武
(志)略曰:「曹公分關中置漢興郡,(國)〔用〕游楚太守
獻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漢安郡,鎮、渝麋、杜陽陳倉、汧五縣也。

校勘

三三八五頁 九行 其山川地名悉為細注今進為大字 按:細注既進為大字,則山川地名郡縣名同大字,殊欠分曉,今郡縣名悉用黑體字以別之。
三三八五頁 九行 新注證發 汲本「新」作「細」。
錢大昭閩本亦作「新」。
三三八五頁一0行 帝王世記 按:別本「記」皆作「紀」,今悉依原本。
三三八五頁一一行 自斗十一度 按:集解惠棟說,謂費直周易分野壽星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壽星起斗六度,陳卓云斗十二度
三三八五頁一二行 自婺女八度 按:惠棟費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三三八五頁一二行 至危十六度 按:惠棟謂陳卓云十五度。
三三八六頁 一行 自危十七度 按:惠棟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陳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頁 二行 自奎五度 按:惠棟費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三三八六頁 三行 自胃七度 按:惠棟費直起婁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三三八六頁 四行 自畢十二度 按:惠棟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三三八六頁 五行 自井十六度 按:惠棟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三三八六頁 五行 自九度 按:惠棟費直五度蔡邕三度
三三八六頁 五行 至張十七度 按:惠棟謂陳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頁 六行 斗建在未 按:「斗」原訛「中」,逕改正
三三八六頁 六行 自張十八度 按:惠棟費直起張十三度,蔡邕起張十二度,陳卓起張十七度。
三三八六頁 七行 自軫十二度 按:惠棟費直起軫七度蔡邕起軫六度
三三八六頁 八行 今韓分野 惠棟謂陳卓云鄭之分野鄭玄堪輿書,壽星,鄭也,作「韓」者誤。
按:王先謙謂韓滅鄭,故亦稱鄭,書可證,惠以「韓」為誤字,非。
三三八六頁 八行 自氐五度 按:惠棟費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三三八六頁 九行 自尾十度 按:惠棟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三三八六頁 九行 至斗十度 汲本、殿本「十」作「七」。
 按:惠棟謂陳卓云斗十一度。
三三八六頁一一行 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蒼龍玄武白虎朱雀各言星度之數,下言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不應北方星度獨言四分度之一也,「四分度之一」五字自是衍文
今據刪。
三三八七頁 二行 定墾者九百(一)〔三〕十萬(八)〔六〕千二十四頃 據殿本改。
按:以下不墾者之數合計九州地數殿本是。
三三八七頁 二行 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按:「千」原訛「午」,逕改正
三三八七頁 三行 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 按:惠棟謂「垂」一作「極」,下「北垂」同。
又按:惠棟謂自「禹使大章至下「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經無此文,淮南子形訓有之。
三三八七頁 四行 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惠棟補注本「三千」作「二千」,注云「二」一作「三」。
汲本、殿本惠棟補注本「五百里」皆作「三百里」。
今按:淮南子形訓作「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三三八七頁 四行 又使豎亥步〔自〕南極(北)盡於北垂 王先謙以上文例之,「南極」上奪一「自」字,「北」字衍
今據刪補
按:淮南子作「步自北極至于南極」。
三三八七頁 五行 出水者 按:惠棟謂一作「出水之山者」。
三三八七頁 五行 〔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惠棟謂「經」字當在名山」上。
今據改。
三三八七頁 六行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 按:惠棟謂自「東西二萬八千里」至此,皆山海經中山經之文,彼文「九」下有「十」字。
公元前373年
三三八七頁一二行 平王東遷三十餘載至齊桓公二年 張森楷校勘記謂案東遷齊桓公二年七十九年,非三十餘載,文有訛。
今案:「三」疑「七」之訛。
三三八七頁一五行 晉陽之(國)〔圍〕 據殿本改。
三三八八頁 三行 不過三十萬 按:「三」字原訛「二」,逕改正
三三八八頁 四行 武帝乘其資畜 按:汲本、殿本「乘」作「承」。
三三八八頁 六行 縣邑千(四)〔五〕百八十七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漢地理志,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然則合計千五百八十七也,本文「四百」應是「五百」之訛。
今據改。
三三八八頁 七行 民戶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 按:前志作「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
三三八八頁 七行 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 按:前志作「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三三八八頁 九行 口(三)〔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 據汲本、殿本改。
按:惠棟補注引李心傳說,謂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
此上云「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以十戶為五十二口計之,祗二千一百萬餘,則原作「三千一百萬」,訛也。
三三八八頁一四行 文帝(授)〔受〕禪 據殿本改。
三三八九頁 二行 尚有數十 按:「十」字原空白,據汲本、殿本補。
三三八九頁 五行 郡府聽事壁諸尹畫贊 按:「郡」字原空白,據汲本、殿本補。
「畫」原訛「盡」,逕改正
三三八九頁 六行 罰纖釐之惡 按:汲本、殿本「罰」作「貶」,「釐」作「介」。
三三八九頁一一行 熒陽 汲本、殿本「熒」作「滎」。
按:段玉裁謂熒澤、熒陽,古無作「滎」者,淺人任意竄易以為水名當作「滎」,不知水名熒,自有本義,於絕小水之無涉也。
三三八九頁一二行 有(費)〔熒〕澤 集解惠棟說,謂「費澤」無攷,案注及濟水當作「熒澤」。
今據改。
三三九0頁 一行 穀城 前志作「穀成」。
按:集解惠棟說,謂古字通以「城」為「成」,見劉寬碑陰韓勅別碑。
三三九0頁 三行 成睾 汲本「睾」作「睪」,殿本作「皋」,注同
按:集解錢大昕說,謂「睪」當作「皋」,字形相涉而訛。
校補從辰說,謂睾為皋之或體字,作「睪」者,蓋偶訛缺一筆未可概指為訛。
黃山謂睪亦可通「皋」。
三三九0頁 五行 新城 按:集解惠棟說,謂前志「城」作「成」,古字通。
三三九0頁 五行 今名蠻中 集解惠棟說,謂說文新城〈糸言糸〉中」,古蠻〈糸言糸〉字或相通
按:黃山謂欒〈糸言糸〉相通,蓋古本名欒中,故說文作「〈糸言糸〉中」耳,非蠻〈糸言糸〉字相通也。
詳校補。
三三九0頁 六行 匽師 按:集解惠棟說,謂前書「匽」作「偃」。
三三九0頁一0行 為地三百(里)〔頃〕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頁一三行 在東(官)〔宮〕西北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頁一六行 伯休甫之國也 按:「甫」原訛「川」,逕改正
三三九一頁 一行 馮異斬武勃(也)〔地〕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頁 四行 即泉戎也 按:殿本「戎」作「城」。
三三九一頁 五行 單氏伐東圉 按:「圉」原訛「園」,逕改正
公元47年
三三九一頁 六行 昭二十三年晉師次于解 按:依左傳「三」當作「二」,「當作「王」。
三三九一頁 七行 本傳有(員)〔負〕犢山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本書劉昆傳,避難河南負犢山中,彼注云「郡國河南郡有負犢山」。
作「員」者,形近致訛,李賢所見本尚不誤。
今據改。
按:「本」原訛「才」,逕改正
三三九一頁 八行 郛方(七)〔一〕十里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頁一四行 以陽人地〔賜周君〕 據殿本考證齊召南說補,與史記本紀合。
公元前435年
三三九一頁一六行 魏文侯(四)〔三〕十二年敗秦于注 按:魏文侯立三十八年卒,無四十二年
敗秦于注,乃三十二年事。
各本皆未正,今據史記改。
三三九一頁一七行 於熒陽下引河東南鴻溝 汲本、殿本「熒」作「滎」。
按:熒陽之「熒」本從火,作「滎」者後人妄改,見前「熒陽」條校記。
三三九二頁 三行 左傳文(三)〔二〕年盟于垂隴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二頁一三行 左傳二年遇于清 「二」原作「一」,逕據汲本、殿本改。
按:左傳二年無此文。
三三九二頁一六行 在縣東北遠疑〔非〕 據殿本補,與杜注合。
三三九二頁一七行 縣東〔南〕有林鄉 惠棟謂諸本皆脫「南」字。
今據補,與杜注合。
三三九三頁 二行 左傳(宣)〔成〕十〔六〕年諸侯遷於制田 集解惠棟說,謂諸侯制田,成十六年事,注誤。
今據改。
三三九三頁 二行 縣東有制(城)〔澤〕 據集解惠棟說改,與杜注合。
三三九三頁一0行 湯亭〔在〕偃師 據集解惠棟說補。
三三九三頁一二行 史記(曰)張儀〔曰〕 按:注所引乃張儀秦惠王之辭,「曰」字當在張儀」下,今乙正
三三九三頁一四行 左(氏)〔傳〕 王先謙謂「氏」例當作「傳」,此駁文
今據改。
三三九三頁一四行 地道記在南 按:集解惠棟說,謂依水經注「南」當作「西」。
公元前425年
三三九三頁一五行 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 按:「二十二年」原訛「一十二年」,逕改正
三三九三頁一五行 在縣西(北)〔南〕 集解惠棟說,謂「西北」今左傳注云「西南」。
今據改。
三三九三頁一六行 昭二十(三)〔二〕年 惠棟謂「三」當作「二」。
今據改,與左傳合。
三三九三頁一七行 成睾北門名(王)〔玉〕門 據殿本改。
按:前書通鑑並作「玉」。
三三九四頁 二行 見東京賦(曰) 汲本「曰」作「云」。
按文此字當衍,殿本無,今據刪。
三三九四頁 四行 周襄王地汜 按:集解錢大昕說,謂襄王所處潁川襄城注文重出,當去此存彼。
三三九四頁 六行 一名密縣 按:今左傳杜注作「新鄭新密,今滎陽密縣」。
惠棟注文脫誤
三三九四頁 七行 多美堊 按:集解惠棟說,謂今山海經云「多美玉青堊」。
三三九四頁 七行 其名曰(尪)〔{艹狼}〕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四頁 八行 在縣西北 按:「在」上當脫「杜預曰」三字
又按:左傳杜注「西北」作「東北」。
公元前431年
三三九四頁一五行 楚殺鄤子 校補從辰說,謂今左昭十六年經傳「鄤」均作「蠻」,注誤。
三三九五頁 五行 有絺城 按:集解惠棟說,謂「絺」說文作「郗」。
公元前422年
三三九五頁一二行 王取鄭隰城 按:「取」疑「與」之誤。
左隱十一年王以蘇忿生田與鄭,有隰郕,杜注「在懷縣西南」。
二十五年傳「隰郕」作「隰城」。
三三九六頁一三行 左傳僖四年晉文公南陽 按:注有誤。
僖四年重耳出亡安有所謂晉文公南陽」事?
三三九六頁一三行 太行之山 按:「行」原訛「時」,逕改正
三三九六頁一五行 縣西北有(贊)〔攢〕城 據本、殿本改。
三三九七頁一一行 洹水所出 按:校補從辰說,謂水經洹水上黨泫氏縣」,注云「出洹山,在長子縣也」。
又「東過隆慮縣北」,注云「縣北有隆慮山」。
隆慮非即洹水所出
三三九七頁一三行 少有名人大衣三世衰絕也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大衣冠」不詞,疑「大」下有「族」字,「衣冠屬下為句。
三三九七頁一五行 蒲阪 按:前志「阪」作「反」。
三三九八頁 五行 兗水出 集解惠棟說,謂「兗」當作「沇」。
又引錢大昕說,謂兗即沇字,古人從水字或橫寫,沇作兗,亦是以立水為橫水隸省為六爾。
兗州本以沇水得名,非兩字也。
按:說文「沇」下段注云,古文作{儿口},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古今異形
三三九八頁 六行 有(祁)〔析〕城山 據殿本改。
按:錢大昕謂「祁」當作「析」。
三三九八頁 七行 〔巫〕咸山在南 王先謙謂「咸」上脫「巫」字,班志可證。
今據補。
三三九八頁一0行 僖(九)〔二十四〕年晉懷公高梁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注引左傳紀年多訛,晉文公入國而後懷公高梁,是僖二十四年事。
今據改。
三三九八頁一一行 衛地也平陽東南地名馬陵 按:注引杜注有誤。
春秋七年杜注作「馬陵,衛地。
陽平元城有地名馬陵」。
又按:王先謙謂「衛」當作」。
三三九八頁一四行 縣有董亭 按:校補謂今左傳注作「汾陰縣有董亭」。
考晉志無汾陰縣,此或據魏舊言之,而其時亭地已改隸汾陰耳。
三三九八頁一五行 古之綸少康邑 按:集解惠棟說,謂案梁國虞縣有綸城,少康邑,注失考。
三三九九頁 五行 盜跖臨河〔曲〕 集解惠棟說,謂案皇覽,冢臨河曲,直宏農華陰山潼鄉,注脫「曲」字也。
今據補。
三三九九頁一0行 在縣西二十里 按今左傳杜注作「在河東解縣西」,不言「二十里」。
公元前417年
三三九九頁一四行 杜預猗氏縣東北有瑕城 按:今左傳僖十二年無此注。
三十年「許君焦、瑕」,杜注「晉河外五城二邑」,即此然不云「猗氏縣東北」也。
三四00頁 七行 在縣東八十里 按:左傳杜注云「在平陽絳邑縣東」,不言「八十里」。
三四00頁一一行 得石槨 按:汲本、殿本「槨」作「棺」。
三四00頁一六行 晉武公〔自〕曲沃徙此 據集解引馬與龍說補。
按:馬與龍謂注「曲沃上脫「自」字。
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絳,晉武公曲沃徙此」。
地道記說蓋即本班志,當在前絳邑」下,不知何以置此。
地道不應若是之誤,劉昭不應誤引若是,當由後人傳寫誤脫,因妄竄耳。
三四0一頁 八行 有務鄉 集解錢大昕說,謂劉聖公傳作「蓩鄉」,音莫老反。
三四0一頁一三行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此注錯簡,當在下「陝有陝陌」之下。
杜預左傳注云「桑田,虢地,在弘農陝縣東北」。
舊志有桑田亭,而劉昭引此文為注也。
又按:注「桑田亭」原訛「桑里亭」,逕改正
三四0一頁一四行 出(衡)〔衙〕(山)嶺下谷 按:前志「衡」作「衙」,水經河水注及開山圖亦作「衙」。
集解錢大昕說,謂「衡」當作「衙」。
前書補注引段玉裁說,謂「嶺」誤析為「山領」,古「嶺」祗作「領」字。
王先謙謂段云「山」字衍,是。
今據以改刪。
三四0二頁 四行 虢都上陽在縣東〔南〕 按:左傳五年晉侯上陽」,杜注「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
今據補。
三四0二頁一0行 從河曲南行東盡故虢 按:今左傳杜注作「從河南東盡虢界也」。
三四0二頁一四行 奏又改曰寧秦 按:齊召南謂此注六字錯簡,當在下華陰注「高帝改曰華陰」之上,證以前自明
三四0二頁一七行 名曰肥遺 殿本「遺」作「{遺虫}」,與今山海經合。
按:校補謂{遺虫}後起字,疑本通作「遺」。
三四0三頁 七行 有(嚴)〔掫〕城 按:集解洪頤烜說,謂本書劉玄傳注引續志作「掫城」,「嚴」是「掫」字之訛
今據改。
三四0三頁一0行 長安城方(亦)〔六〕十三里 據校補錢大昭說改。
按:史記呂后索隱引亦作「六十三里」。
三四0三頁一一行 葬城東南桐()〔〕園 據集解惠棟說改。
三四0四頁一七行 雒水出(護)〔讙〕舉之山 集解惠棟說,謂「護舉」山海經作「讙舉」。
校補從辰說,謂水經亦作「讙舉」。
今據改。
三四0四頁一七行 (眾)〔史〕記云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0五頁 三行 左傳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師軍蒼野 據左傳改。
三四0五頁 三行 杜預曰在縣南 按:今左傳杜注云「在上雒縣」,不言「南」。
公元前293年
三四0六頁 一行 杜預曰古梁國 按:左傳文公十年,晉伐秦,取少梁,杜注「少梁馮翊夏陽縣」。
與此異。
三四0七頁 五行 爾雅(曰)十藪 按文「曰」字當衍,今刪。
三四0八頁 一行 (書)舊儀 按:「書」字衍,今刪。
三四0八頁 一行 (志)〔略〕曰 集解引陳景雲說,謂今本魏志無此文,疑出魏略,「志」字偶誤
按:游楚事見魏志張既傳注,正引魏略,今據改。
三四0八頁 一行 (國)〔用〕游楚太守 集解錢大昕說,謂「國」當作「以」。
今按:何焯以宋殘本校,「國」作「用」,國用近易誤,今從何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