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九郡國一 司隷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公元前684年
《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由,至矣。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
司隸
河南尹
公元39年
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雒阳〈〉〗周时号成周。〈〉有狄泉,在城中。〈〉有唐聚。〈〉有上程聚。〈〉有士乡聚。〈〉有褚氏聚。〈〉有荣锜涧。〈〉有前亭。〈〉有圉乡。〈〉有大解城。〈〉
公元140年
〖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乾祭。〈〉又有甘城,〈〉有蒯乡。〈〉
〖梁〗故国,伯翳后。〈〉有霍阳山。〈〉有注城。〈〉
〖荧阳〗有鸿沟水。〈〉有广武城。〈〉有虢亭,虢叔国。有陇城。〈〉有薄亭。有敖亭。〈〉有荧泽。〈〉
公元47年
〖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有垣雍城,或曰古衡雍。〈〉有扈城亭。〈〉
〖原武〗
〖阳武〗〈〉
〖中牟〈〉〗有圃田泽。〈〉有清口水。〈〉有管城。〈〉有曲遇聚。〈〉有蔡亭。
〖开封〗〈〉
公元88年
〖菀陵〗有[C97B]林。〈〉有制泽。〈〉有琐候亭。〈〉
〖平阴〗
〖穀城〗[E767]水出。〈〉有函谷关。〈〉
〖缑氏〈〉〗有邬聚。〈〉有轘辕关。〈〉
公元140年
〖巩〈〉〗有寻谷水。〈〉有东訾聚,今名訾城。〈〉有坎[C279]聚。〈〉有黄亭。有湟水。〈〉有明谿泉。〈〉
公元42年
〖成睾〈〉〗有旃然水。〈〉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
〖京〗〈〉
公元前313年
〖密〈〉〗有大騩山。〈〉有梅山。〈〉有陉山。〈〉
公元40年
〖新城〈〉〗有高都城。〈〉有广成聚。〈〉有[D822]聚,古[D822]氏,今名蛮中。〈〉
〖匽师〈〉〗有尸乡〈〉,春秋时曰尸氏。〈〉
〖新郑〗《诗》郑国,祝融墟。〈〉
〖平〗
河内郡
高帝置。雒阳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怀〗有[DAF4]城。〈〉
〖河阳〈〉〗有湛城。
〖轵〈〉〗有原乡。〈〉有[CA4D]梁。〈〉
〖波〗有[D13D]城。〈〉
〖沁水〗〈〉
〖野王〗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B534]城。〈〉
〖温〗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
〖州〗
〖平睾〗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有李城。〈〉
〖山阳〗邑。有雍城。〈〉有蔡城。〈〉
〖武德〗
〖获嘉〗侯国。
〖脩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有小脩武聚。〈〉有隤城。〈〉
〖共〗本国。淇水出。〈〉有[B02A]亭。〈〉
〖汲〗〈〉
公元47年
〖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北有邶国,南有宁乡。〈〉
〖荡阴〗有[BD39]里城。〈〉
〖林虑〗故隆虑,殇帝改。有铁。〈〉
河东郡
秦置,雒阳西北五百里。〈〉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安邑〈〉〗有铁,有盐池。〈〉
〖杨〗有高梁亭。〈〉
公元142年
〖平阳〗侯国。〈〉有铁。尧都此。〈〉
〖临汾〈〉〗有董亭。〈〉
〖汾阴〈〉〗有介山。〈〉
〖蒲板〗有雷首山。〈〉有沙丘亭。〈〉
〖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有下阳城。〈〉有茅津。〈〉有颠軨坂。〈〉
〖解〈〉〗有桑泉城。〈〉有臼城。〈〉有解城。〈〉有瑕城。〈〉
〖皮氏〗有耿乡。〈〉有铁。有冀亭。〈〉
公元55年
〖闻喜〗邑,〈〉本曲沃。〈〉有董池陂,古董泽。〈〉有稷山亭。〈〉有涑水。〈〉有洮水。
公元140年
〖绛〗邑。〈〉有翼城。〈〉
公元133年
〖永安〗故[E5E9],〈〉陽嘉二年更名。〈〉有霍大山。〈〉
〖河北〗《诗》魏国。有韩亭。
〖猗氏〗〈〉
公元前394年
〖垣〗有王屋山,兗水出。〈〉有壶丘亭。〈〉有邵亭。〈〉
〖襄陵〗〈〉
〖北屈〈〉〗有壶口山。〈〉有采桑津。〈〉
〖蒲子〗〈〉
〖濩泽〗侯国。有析城门。〈〉
〖端氏〗〈〉
弘农郡
公元39年
武帝置。其二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农〗故秦函谷关,〈〉烛水出。〈〉有枯枞山。〈〉有桃丘聚,故桃林。〈〉有务乡。〈〉有曹阳亭。〈〉
〖陕〈〉〗本虢仲国。〈〉有焦城。〈〉有陕陌。〈〉
〖黾池〗穀水出。〈〉有二崤。
〖新安〗涧水出。〈〉
〖宜阳〗〈〉
〖陆浑〗西有虢略地。〈〉
〖卢氏〗有熊耳门,〈〉伊水、清水出。〈〉
〖湖〗故属京兆。〈〉有閺乡。〈〉
公元前411年
〖华阴〗故属京兆。〈〉有太华山。〈〉
京兆尹
公元39年
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长安〗高帝所都。〈〉镐,在上林菀中。〈〉有细柳聚。〈〉有兰池。〈〉有曲邮,〈〉有杜邮。〈〉
〖霸陵〗有枳道亭。〈〉有长门亭。〈〉
〖杜陵〈〉〗酆在西南。〈〉
〖郑〗〈〉
〖新丰〗有骊山,〈〉东有鸿门亭〈〉及戏亭。〈〉有[C37D]城。
〖蓝田〗出美玉。〈〉
公元107年
〖长陵〗故属冯翊。〈〉
〖商〗故属弘农。〈〉
〖上雒〗侯国。有冢领山,雒水出。故属弘农。〈〉有菟和山。〈〉有苍野聚。〈〉
〖阳陵〗故属冯翊。
左冯翊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高陵〗
〖池阳〗〈〉
〖云阳〗〈〉
公元97年
〖祋祤〗永元九年夏。[1111]
〖频阳〗
〖万年〗〈〉
〖莲勺〗
〖重泉〗
〖临晋〗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乡。〈〉有王城。〈〉
公元59年
〖郃阳〗永平二年夏。
〖夏阳〗有梁山、〈〉龙门山。〈〉
〖衙〗〈〉
公元97年
〖粟邑〗永元九年夏。
右扶风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槐里〗周曰大丘,〈〉高帝改。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丰水出。〈〉有甘亭。〈〉
〖郿〗有邰亭。〈〉
公元65年
〖武功〗永平八年夏。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郭物。〈〉有斜谷。〈〉
〖陈仓〗〈〉
〖汧〈〉〗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
〖渝麋〗侯国。
〖雍〈〉〗有铁。〈〉
〖栒邑〗有豳乡。〈〉
〖美阳〗有岐山,〈〉有周城。〈〉
〖漆〗有漆水。〈〉有铁。〈〉
公元137年
〖杜阳〗永和二年夏。〈〉
右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
校勘記
三三八五頁 九行 其山川地名悉為細注今進為大字 按:細注既進為大字,則山川地名與郡縣名同為大字,殊欠分曉,今郡縣名悉用黑體字以別之。
三三八五頁 九行 新注證發 汲本「新」作「細」。錢大昭謂閩本亦作「新」。
三三八五頁一0行 帝王世記 按:別本「記」皆作「紀」,今悉依原本。
三三八五頁一一行 自斗十一度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費直周易分野壽星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壽星起斗六度,陳卓云斗十二度。
三三八五頁一二行 自婺女八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三三八五頁一二行 至危十六度 按:惠棟謂陳卓云十五度。
三三八六頁 一行 自危十七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陳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頁 二行 自奎五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三三八六頁 三行 自胃七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婁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三三八六頁 四行 自畢十二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三三八六頁 五行 自井十六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三三八六頁 五行 自柳九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
三三八六頁 五行 至張十七度 按:惠棟謂陳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頁 六行 斗建在未 按:「斗」原訛「中」,逕改正。
三三八六頁 六行 自張十八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張十三度,蔡邕起張十二度,陳卓起張十七度。
三三八六頁 七行 自軫十二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軫七度,蔡邕起軫六度。
三三八六頁 八行 今韓分野 惠棟謂陳卓云鄭之分野,鄭玄案堪輿書,壽星,鄭也,作「韓」者誤。按:王先謙謂韓滅鄭,故亦稱鄭,竹書可證,惠以「韓」為誤字,非。
三三八六頁 八行 自氐五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三三八六頁 九行 自尾十度 按:惠棟謂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三三八六頁 九行 至斗十度 汲本、殿本「十」作「七」。 按:惠棟謂陳卓云斗十一度。
三三八六頁一一行 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蒼龍、玄武、白虎、朱雀各言星度之數,下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不應於北方星度獨言四分度之一也,「四分度之一」五字自是衍文。今據刪。
三三八七頁 二行 定墾者九百(一)〔三〕十萬(八)〔六〕千二十四頃 據殿本改。按:以下不墾者之數合計九州之地數,殿本是。
三三八七頁 二行 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按:「千」原訛「午」,逕改正。
三三八七頁 三行 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 按:惠棟謂「垂」一作「極」,下「北垂」同。又按:惠棟謂自「禹使大章」至下「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經無此文,淮南子墜形訓有之。
三三八七頁 四行 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惠棟補注本「三千」作「二千」,注云「二」一作「三」。汲本、殿本及惠棟補注本「五百里」皆作「三百里」。今按:淮南子墜形訓作「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三三八七頁 四行 又使豎亥步〔自〕南極(北)盡於北垂 王先謙謂以上文例之,「南極」上奪一「自」字,「北」字衍。今據刪補。按:淮南子作「步自北極,至于南極」。
三三八七頁 五行 出水者 按:惠棟謂一作「出水之山者」。
三三八七頁 五行 〔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惠棟謂「經」字當在「名山」上。今據改。
三三八七頁 六行 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 按:惠棟謂自「東西二萬八千里」至此,皆山海經中山經之文,彼文「九」下有「十」字。
公元前373年
三三八七頁一二行 平王東遷三十餘載至齊桓公二年 張森楷校勘記謂案東遷至齊桓公二年七十九年,非三十餘載,文有訛。今案:「三」疑「七」之訛。
三三八七頁一五行 晉陽之(國)〔圍〕 據殿本改。
三三八八頁 三行 不過三十萬 按:「三」字原訛「二」,逕改正。
三三八八頁 四行 武帝乘其資畜 按:汲本、殿本「乘」作「承」。
三三八八頁 六行 縣邑千(四)〔五〕百八十七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漢書地理志,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然則合計千五百八十七也,本文「四百」應是「五百」之訛。今據改。
三三八八頁 七行 民戶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 按:前志作「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
三三八八頁 七行 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 按:前志作「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三三八八頁 九行 口(三)〔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 據汲本、殿本改。按:惠棟補注引李心傳說,謂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此上云「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以十戶為五十二口計之,祗二千一百萬餘,則原作「三千一百萬」,訛也。
三三八八頁一四行 文帝(授)〔受〕禪 據殿本改。
三三八九頁 二行 尚有數十 按:「十」字原空白,據汲本、殿本補。
三三八九頁 五行 郡府聽事壁諸尹畫贊 按:「郡」字原空白,據汲本、殿本補。「畫」原訛「盡」,逕改正。
三三八九頁 六行 罰纖釐之惡 按:汲本、殿本「罰」作「貶」,「釐」作「介」。
三三八九頁一一行 熒陽 汲本、殿本「熒」作「滎」。按:段玉裁謂熒澤、熒陽,古無作「滎」者,淺人任意竄易,以為水名當作「滎」,不知泲水名熒,自有本義,於絕小水之義無涉也。
三三八九頁一二行 有(費)〔熒〕澤 集解引惠棟說,謂「費澤」無攷,案注及濟水注當作「熒澤」。今據改。
三三九0頁 一行 穀城 前志作「穀成」。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古字通以「城」為「成」,見劉寬碑陰及韓勅別碑。
三三九0頁 三行 成睾 汲本「睾」作「睪」,殿本作「皋」,注同。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睪」當作「皋」,字形相涉而訛。校補引柳從辰說,謂睾為皋之或體字,作「睪」者,蓋偶訛缺一筆,未可概指為訛。黃山謂睪亦可通「皋」。
三三九0頁 五行 新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城」作「成」,古字通。
三三九0頁 五行 今名蠻中 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新城〈糸言糸〉中」,古蠻〈糸言糸〉字或相通。按:黃山謂欒〈糸言糸〉相通,蓋古本名欒中,故說文作「〈糸言糸〉中」耳,非蠻〈糸言糸〉字相通也。說詳校補。
三三九0頁 六行 匽師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書「匽」作「偃」。
三三九0頁一0行 為地三百(里)〔頃〕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頁一三行 在東(官)〔宮〕西北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頁一六行 伯休甫之國也 按:「甫」原訛「川」,逕改正。
三三九一頁 一行 馮異斬武勃(也)〔地〕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頁 四行 即泉戎也 按:殿本「戎」作「城」。
三三九一頁 五行 單氏伐東圉 按:「圉」原訛「園」,逕改正。
公元47年
三三九一頁 六行 昭二十三年晉師次于解 按:依左傳「三」當作「二」,「晉」當作「王」。
三三九一頁 七行 本傳有(員)〔負〕犢山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本書劉昆傳,昆避難河南負犢山中,彼注云「郡國志河南郡有負犢山」。作「員」者,形近致訛,李賢所見本尚不誤。今據改。按:「本」原訛「才」,逕改正。
三三九一頁 八行 郛方(七)〔一〕十里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頁一四行 以陽人地〔賜周君〕 據殿本考證齊召南說補,與史記秦本紀合。
公元前435年
三三九一頁一六行 魏文侯(四)〔三〕十二年敗秦于注 按:魏文侯立三十八年卒,無四十二年。敗秦于注,乃三十二年事。各本皆未正,今據史記改。
三三九一頁一七行 於熒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 汲本、殿本「熒」作「滎」。按:熒陽之「熒」本從火,作「滎」者後人妄改,見前「熒陽」條校記。
三三九二頁 三行 左傳文(三)〔二〕年盟于垂隴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二頁一三行 左傳閔二年遇于清 「二」原作「一」,逕據汲本、殿本改。按:左傳閔二年無此文。
三三九二頁一六行 在縣東北遠疑〔非〕 據殿本補,與杜注合。
三三九二頁一七行 縣東〔南〕有林鄉 惠棟謂諸本皆脫「南」字。今據補,與杜注合。
三三九三頁 二行 左傳(宣)〔成〕十〔六〕年諸侯遷於制田 集解引惠棟說,謂諸侯遷制田,成十六年事,注誤。今據改。
三三九三頁 二行 縣東有制(城)〔澤〕 據集解引惠棟說改,與杜注合。
三三九三頁一0行 湯亭〔在〕偃師 據集解引惠棟說補。
三三九三頁一二行 史記(曰)張儀〔曰〕 按:注所引乃張儀說秦惠王之辭,「曰」字當在「張儀」下,今乙正。
三三九三頁一四行 左(氏)〔傳〕 王先謙謂「氏」例當作「傳」,此駁文。今據改。
三三九三頁一四行 地道記在南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依水經注「南」當作「西」。
公元前425年
三三九三頁一五行 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 按:「二十二年」原訛「一十二年」,逕改正。
三三九三頁一五行 在縣西(北)〔南〕 集解引惠棟說,謂「西北」今左傳注云「西南」。今據改。
三三九三頁一六行 昭二十(三)〔二〕年 惠棟謂「三」當作「二」。今據改,與左傳合。
三三九三頁一七行 成睾北門名(王)〔玉〕門 據殿本改。按:前書及通鑑並作「玉」。
三三九四頁 二行 見東京賦(曰) 汲本「曰」作「云」。按文此字當衍,殿本無,今據刪。
三三九四頁 四行 周襄王處鄭地汜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襄王所處在潁川之襄城,注文重出,當去此存彼。
三三九四頁 六行 一名密縣 按:今左傳杜注作「新鄭,鄭新密,今滎陽密縣」。惠棟云注文有脫誤。
三三九四頁 七行 多美堊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今山海經云「多美玉青堊」。
三三九四頁 七行 其名曰(尪)〔{艹狼}〕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四頁 八行 在縣西北 按:「在」上當脫「杜預曰」三字。又按:左傳杜注「西北」作「東北」。
公元前431年
三三九四頁一五行 楚殺鄤子 校補引柳從辰說,謂今左昭十六年經傳「鄤」均作「蠻」,注誤。
三三九五頁 五行 有絺城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絺」說文作「郗」。
公元前422年
三三九五頁一二行 王取鄭隰城 按:「取」疑「與」之誤。左隱十一年王以蘇忿生田與鄭,有隰郕,杜注「在懷縣西南」。僖二十五年傳「隰郕」作「隰城」。
三三九六頁一三行 左傳僖四年晉文公圍南陽 按:注有誤。僖四年重耳方出亡,安有所謂「晉文公圍南陽」事?
三三九六頁一三行 太行之山 按:「行」原訛「時」,逕改正。
三三九六頁一五行 縣西北有(贊)〔攢〕城 據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七頁一一行 洹水所出 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水經「洹水出上黨泫氏縣」,注云「出洹山,在長子縣也」。又「東過隆慮縣北」,注云「縣北有隆慮山」。是隆慮非即洹水所出。
三三九七頁一三行 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絕也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大衣冠」不詞,疑「大」下有「族」字,「衣冠」屬下為句。
三三九七頁一五行 蒲阪 按:前志「阪」作「反」。
三三九八頁 五行 兗水出 集解引惠棟說,謂「兗」當作「沇」。又引錢大昕說,謂兗即沇字,古人從水字或橫寫,沇作兗,亦是以立水為橫水,隸省為六爾。兗州本以沇水得名,非兩字也。按:說文「沇」下段注云,古文作{儿口},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
三三九八頁 六行 有(祁)〔析〕城山 據殿本改。按:錢大昕謂「祁」當作「析」。
三三九八頁 七行 〔巫〕咸山在南 王先謙謂「咸」上脫「巫」字,班志可證。今據補。
三三九八頁一0行 僖(九)〔二十四〕年晉懷公死高梁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注引左傳紀年多訛,晉文公入國而後殺懷公於高梁,是僖二十四年事。今據改。
三三九八頁一一行 衛地也平陽東南地名馬陵 按:注引杜注有誤。春秋成七年杜注作「馬陵,衛地。陽平元城有地名馬陵」。又按:王先謙謂「衛」當作「魏」。
三三九八頁一四行 縣有董亭 按:校補謂今左傳注作「汾陰縣有董亭」。考晉志無汾陰縣,此或據魏舊言之,而其時亭地已改隸汾陰耳。
三三九八頁一五行 古之綸少康邑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梁國虞縣有綸城,少康邑,注失考。
三三九九頁 五行 盜跖冢臨河〔曲〕 集解引惠棟說,謂案皇覽,冢臨河曲,直宏農華陰山潼鄉,注脫「曲」字也。今據補。
三三九九頁一0行 在縣西二十里 按今左傳杜注作「在河東解縣西」,不言「二十里」。
公元前417年
三三九九頁一四行 杜預曰猗氏縣東北有瑕城 按:今左傳僖十二年無此注。僖三十年「許君焦、瑕」,杜注「晉河外五城之二邑」,即此,然不云「猗氏縣東北」也。
三四00頁 七行 在縣東八十里 按:左傳杜注云「在平陽絳邑縣東」,不言「八十里」。
三四00頁一一行 得石槨 按:汲本、殿本「槨」作「棺」。
三四00頁一六行 晉武公〔自〕曲沃徙此 據集解引馬與龍說補。按:馬與龍謂注「曲沃」上脫「自」字。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絳,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注地道記說蓋即本班志,當在前「絳邑」下,不知何以置此。地道記不應若是之誤,劉昭亦不應誤引若是,當由後人傳寫誤脫,因妄竄耳。
三四0一頁 八行 有務鄉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劉聖公傳作「蓩鄉」,音莫老反。
三四0一頁一三行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此注錯簡,當在下「陝有陝陌」之下。杜預左傳注云「桑田,虢地,在弘農陝縣東北」。蓋舊志陝有桑田亭,而劉昭引此文為注也。又按:注「桑田亭」原訛「桑里亭」,逕改正。
三四0一頁一四行 出(衡)〔衙〕(山)嶺下谷 按:前志「衡」作「衙」,水經河水注及開山圖亦作「衙」。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衡」當作「衙」。又前書補注引段玉裁說,謂「嶺」誤析為「山領」,古「嶺」祗作「領」字。王先謙謂段云「山」字衍,是。今據以改刪。
三四0二頁 四行 虢都上陽在縣東〔南〕 按:左傳僖五年「晉侯圍上陽」,杜注「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今據補。
三四0二頁一0行 從河曲南行而東盡故虢 按:今左傳杜注作「從河南而東盡虢界也」。
三四0二頁一四行 奏又改曰寧秦 按:齊召南謂此注六字亦錯簡,當在下華陰注「高帝改曰華陰」之上,證以前志自明。
三四0二頁一七行 名曰肥遺 殿本「遺」作「{遺虫}」,與今山海經合。按:校補謂{遺虫}後起字,疑本通作「遺」。
三四0三頁 七行 有(嚴)〔掫〕城 按:集解引洪頤烜說,謂本書劉玄傳注引續志作「掫城」,「嚴」是「掫」字之訛。今據改。
三四0三頁一0行 長安城方(亦)〔六〕十三里 據校補引錢大昭說改。按:史記呂后紀索隱引亦作「六十三里」。
三四0三頁一一行 葬城東南桐(松)〔柏〕園 據集解引惠棟說改。
三四0四頁一七行 雒水出(護)〔讙〕舉之山 集解引惠棟說,謂「護舉」山海經作「讙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水經亦作「讙舉」。今據改。
三四0四頁一七行 (眾)〔史〕記云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0五頁 三行 左傳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師軍蒼野 據左傳改。
三四0五頁 三行 杜預曰在縣南 按:今左傳杜注云「在上雒縣」,不言「南」。
公元前293年
三四0六頁 一行 杜預曰古梁國 按:左傳文公十年,晉伐秦,取少梁,杜注「少梁,馮翊夏陽縣」。與此異。
三四0七頁 五行 爾雅(曰)十藪 按文「曰」字當衍,今刪。
三四0八頁 一行 漢(書)舊儀 按:「書」字衍,今刪。
三四0八頁 一行 魏(志)〔略〕曰 集解引陳景雲說,謂今本魏志無此文,疑出魏略,「志」字偶誤。按:游楚事見魏志張既傳注,正引魏略,今據改。
三四0八頁 一行 (國)〔用〕游楚為太守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當作「以」。今按:何焯以宋殘本校,「國」作「用」,國用形近易誤,今從何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