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南朝宋-范蔚宗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作者 范曄司馬彪
仲尼稱《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曰「卜筮者尚其占」。
也者先王所以禍福決嫌疑,幽贊神明,遂知來物者也。
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
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明靈之府、封縢瑤壇之上者,靡得而窺也。
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
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佔、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乃望雲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於事也。
而斯道隱遠玄奧難原,故聖人不語怪神,罕言性命
或開末而抑其端,或曲辭以章其義,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漢自武帝好方術,天下懷協道藝之士,莫不負策抵掌順風而屆焉。
王莽矯用符命,及光武信讖言,士之赴趣時宜者,皆騁馳穿鑿,爭談之也。
王梁、孫咸,名應圖籙,越登槐鼎之任鄭興賈逵,以附同稱顯;恆譚、尹敏,以乖忤淪敗
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
是以通儒碩生,忿其奸妄不經奏議慷慨以為宜見藏擯。
子長亦云:「觀陰陽之書,使人拘而多忌
」蓋為此也。
夫物之所偏,未能無蔽。
雖云大道,其硋或同。
若乃《詩》之失愚,《書》之失誣。
然則數術之失,至於詭俗乎?
如令溫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斯深於《書》者也;極數知變而不詭俗,斯深於數術者也。
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意者多迷其統,取遣頗偏,甚有雖流宕過誕亦失也。
中世張衡陰陽之宗,郎顗咎徵最密,餘亦班班名家焉。
其徒亦有雅才偉德未必體極藝能
今蓋糾其推變尤長,可以補時事,因合表之云。

任文公

任文公巴郡閬中人也。
文孫明曉天官風角秘要
文公少修父術,州辟從事
哀帝時有言越巂太守欲反,刺史大懼,遣文公等五從事檢行郡界潛伺虛實
共止傳舍,時,暴風卒至,文公遽趣白諸從事促去,當有逆變害人者,因起駕速驅。
從事未能自發,郡果使兵殺之,文公獨得免。
公元前1年
後為治中從事
時,天大旱,白刺史曰:「五月一日,當有大水
其變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豫為其備。
刺史不聽文公獨儲大船
百姓或聞,頗有為防者。
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載,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日將中,天北雲起須臾大雨,至晡時,湔水湧起十餘丈,突壞廬舍,所害數千人
文公遂以佔術馳名
司空掾
平帝即位稱疾歸家
王莽篡後,文公推數,知當大亂,乃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日數十,時人莫知其故。
後兵並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脫,惟文公大小負糧捷步,悉得完免
遂奔子公山,十餘年不被兵革。
公孫述時,蜀武擔石折
文公曰:「噫!
西州智士死,我乃當之。
自是常會子孫,設酒食
後三月果卒。
故益部為之語曰:「任文公,智無雙。」

郭憲

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人也。
少師東海王仲子
時,王莽大司馬,召仲子
仲子欲往。
諫曰:「禮有來學,無有往教之義。
今君賤道畏貴,竊所不取。
仲子曰:「王公至重,不敢違之。
曰:「今正臨講業且當訖事
仲子從之,日晏乃往
莽問:「君來何遲?
仲子具以言對,莽陰奇之。
及後篡位,拜郎中,賜以衣服
受衣焚之,逃於東海之濱。
莽深忿恚討逐不知所在
公元25年
光武即位,求天下有道之人,乃徵博士
再遷建武七年,代張堪光祿勳
從駕南郊
在位,忽迴向東北,含酒三潠。
執法奏為不敬
詔問其故。
對曰:「齊國失火故以此厭之。
後齊上火災,與郊同日
公元32年
八年車駕西征隗囂
諫曰:「天下初定車駕未可以動。
乃當車拔佩刀以斷車靷
不從,遂上隴
其後潁川兵起,乃回駕而還
帝歎曰:「恨不用子橫之言。」
時,匈奴數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議
以為天下疲敝不宜動眾
諫爭不合,乃伏地眩瞀,不復言
帝令兩郎扶下殿,不拜
帝曰:「常聞『關東觥觥郭子橫』,竟不虛也。
遂以病辭退,卒於家。

許楊

許楊字偉君汝南平輿人也。
少好術數
王莽輔政,召為郎,稍遷酒泉都尉
及莽篡位,楊乃變姓名巫醫逃匿它界
莽敗,方還鄉里
汝南舊有鴻郤陂成帝時丞相翟方進毀敗之。
建武中太守鄧晨修復其功。
曉水脈,召與議之。
曰:「昔成帝方進之言,尋而自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故敗我濯龍淵?
是後民失其利,多致飢困
時有謠歌曰:『敗我陂者翟子威,飴我大豆,亨我芋魁
反乎覆,陂當復。
』昔大禹決江疏河,以利天下
明府興立廢業富國安民童謠之言,將有徵於此
誠願以死效力
大悅,因署都水掾使典其事。
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餘里,數年乃立。
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稔
初,豪右大姓因緣陂役,競欲辜較在所,楊一無聽,遂共譖受取賕賂
遂收下獄,而械輒自解
獄吏恐,遽白
驚曰:「果濫矣。
太守忠信可以感靈,今其效乎!
即夜遣歸
天大陰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時人異焉
後以病卒。
於都宮為楊起廟,圖畫形像百姓思其功績,皆祭祀之。

高獲

高獲字敬公汝南新息人也。
為人尼首方面
游學京師,與光武有舊
師事司徒歐陽歙
下獄當斷,鐵冠,帶鈇鑕詣闕
帝雖不赦,而引見之。
謂曰:「敬公,朕欲用子為吏,宜改常性。
對曰:「臣受性父母不可改之於陛下
」出便辭去。
三公爭辟不應
太守鮑昱既至門,令主簿就迎,主簿但使騎吏迎之,聞之,即去
遣追請顧曰:「府君但為主簿所欺,不足與談。
」遂不留
時郡境大旱
素善天文,曉遁甲,能役使鬼神
自往問何以致雨,曰:「急罷三部督郵明府當自北出,到三十里亭,雨可致也。
從之,果得大雨
行縣,輒軾其閭。
遠遁江南,卒於石城
石城人思之,共為立祠

王喬

王喬者,河東人也。
顯宗世,為葉
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
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臨至,輒有雙鳧東南飛來。
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
乃詔上方𧭉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每當朝時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
後天玉棺堂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
曰:「天帝獨召我邪?
」乃沐浴服飾其中,蓋便立覆。
宿昔葬於城東,土自成墳。
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
百姓乃為立廟號葉君祠
牧守每班錄,皆先謁拜之。
吏人祈禱無不如應。
若有違犯,亦立能為祟。
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復聲焉。
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喬也。

謝夷吾

謝夷吾字堯卿會稽山陰人也。
少為郡吏學風角佔候。
太守第五倫擢為督郵
時,烏程長有臧釁使收案其罪。
夷吾到縣,無所驗,但望閣伏哭而還
一縣驚怪不知所為
及還,白曰:「竊以佔候,知長當死。
近三十日,遠不過六十日,遊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
聽其言,至月餘,果有驛馬齎長印綬上言暴卒
以此禮信之。
舉孝廉,為壽張稍遷荊州刺史,遷鉅鹿太守
所在愛育人物有善績。
司徒,令班固為文夷吾曰:
公元25年
臣聞堯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殷、周雖有高宗、昌、發之君,猶賴傅說呂望之策,故能克崇其業,允協大中
竊見鉅鹿太守會稽謝夷吾出自東州,厥土塗泥,而英姿挺特奇偉秀出
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濟時,知周萬物
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聖秘,觀變曆徵,佔天知地,與神合契,據其道德,以經王務
昔為陪隸,與臣從事,奮忠毅之操,躬史魚之節,董臣嚴綱,勗臣懦弱得以免戾,實賴厥勳。
及其應選作宰,惠敷百里降福彌異,流化若神,爰牧荊州威行邦國
奉法作政,有周、召之風;居儉履約,紹公儀之操
尋功簡能,為外臺之表;聽聲察實,為九伯之冠。
遷守鉅鹿,政合時雍。
德量績謀有伊、呂、管、晏之任;闡弘道奧,同史蘇京房
密勿在公,而身出心隱,不殉名以求譽,不馳鶩以要寵,念存遜遁演志箕山
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於今,超焉絕俗
社稷之元龜,大漢棟甍
宜當拔擢,使登鼎司
上令三辰順軌歷象,下使五品咸訓於嘉時必致休徵克昌之慶,非徒循法奉職而已
臣以頑駑,器非其疇,屍祿負乘夕惕若厲
乞骸骨更授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厭率土之望,庶令微臣塞咎免悔。
後以行春柴車,從兩史,冀州刺史上其儀序失中,有損國典左轉下邳
豫克死日,如期果卒。
敕其子曰:「漢末當亂,必有發掘露骸之禍。
」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
時,博士勃海郭鳳亦好圖讖,善說災異吉凶占應
先自死期弟子棺斂具,至其日而終。

楊由

楊由字哀侯蜀郡成都人也,少習《易》,並七政元氣風雲佔候。
郡文學掾
時,有大雀夜集庫樓上,太守廉範以問
對曰:「此佔郡內當小兵然不為害
後二十餘日,廣柔縣蠻夷反,殺傷長吏,郡發庫兵擊之。
又有風吹削哺太守以問
對曰:「方當有薦木實者,其色黃赤
頃之五官掾數包。
從人飲,敕御者曰:「酒若三行便宜嚴駕
既而趣去。
後主人舍有鬥相殺者,人請問何以知之。
曰:「向社中木上鳩鬥,此兵賊之像也。
」其言多驗。
著書十餘篇,名曰《其平》。
終於家。

李南

李南字孝山丹陽句容人也。
篤學,明於風角
和帝永元中太守馬棱盜賊事被徵,當詣廷尉吏民不寧通謁賀。
意有恨,謂曰:「太守不德,今當即罪,而君反相賀邪?
曰:「旦有善風,明日中時應有吉問,故來稱慶
旦日延望景晏以為無徵;至晡,乃有驛使詔書原停事。
問其遲留之狀。
使者曰:「向度宛陵浦裡斻,馬踠足,是以不得速。
乃服焉。
後舉有道辟公府,病不行終於家。
女亦曉家術,為由拳縣人妻。
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便上堂從姑求歸,辭其二親
不許,乃跪而泣曰:「家世傳術,疾風卒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禍為婦女主爨者,妾將亡之應。
」因著其亡日
乃聽還家如期病卒。

李郃

李郃字孟節漢中南鄭人也。
父頡,以儒學稱,官至博士
父業游太學,通《五經》。
善《河》、《洛》風星外質樸,人莫之識。
縣召署幕門候吏
公元88年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
使者二人當到益部,投郃候舍
時,夏夕露坐仰觀,問曰:「二君京師時,寧知朝廷二使邪?
二人默然,驚相視曰:「不聞也。
」問何以知之。
指星示云:「有二使星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公元28年
後三年,其使者一人漢中太守猶為吏。
太守奇其隱德,召署戶曹史。
時,大將軍竇憲納妻,天下郡國皆有禮慶,郡亦遣使
進諫曰:「竇將軍椒房之親,不修禮德,而專權驕恣危亡之禍可翹足而待
明府一心王室,勿與交通
太守固遣之,不能止。
請求自行,許之。
所在留遲,以觀其變。
行至扶風,而就國自殺支黨悉伏其誅。
交通者,皆為免官,唯漢中太守不豫焉。
公元117年
歲中舉孝廉五遷尚書令,又拜太常
元初四年,代袁敞司空,數陳得失,有忠臣節。
在位四年,坐請託事免。
公元118年
安帝崩,北鄉侯立,復為司徒
及北鄉侯病,郃陰與少府河南陶範步兵校尉趙直謀立順帝,會孫程等事先成,故不顯
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災異賜策免。
將作大匠翟酺上郃潛圖大計,以安社稷」,於是陰謀之功,封郃涉都侯辭讓不受
年八十餘,卒於家。
門人上黨馮冑獨制服心喪三年時人異之。
冑字世威,奉世之後也。
常慕周伯況閔仲叔為人隱處山澤不應徵辟
郃子固,已見前傳
弟子歷,字季子
清白有節博學善交,與鄭玄陳紀相結
新城長,政貴無為。
好方術。
時,天下旱,縣界特雨。
官至奉車都尉

段翳

段翳字元章廣漢新都人也。
習《易經》,明風角
時有就其學者,雖未至,必豫知姓名
嘗告守津吏曰:「某日當有諸生二人荷擔舍處者,幸為告之。
」後竟如其言。
又有一生來學積年,自謂略究要術,辭歸鄉里。
為合膏藥,並以簡書封於筒中,告生曰:「有急發視之
」生到葭萌,與吏爭度,津吏楇破從者頭。
生開筒得書,言到葭萌,與吏鬥頭破者,以此膏裹之。
生用其言,創者即愈
嘆服,乃還卒業
遂隱竄跡終於家。

廖扶

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輿人也。
習《韓詩》、《歐陽尚書》,教授數百人
父為北地太守永初中,坐羌沒郡下獄死。
感父以法喪身,憚為吏。
及服終而歎曰:「老子有言:『名與身孰親?
』吾豈為名乎!
」遂絕志世外
專精經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
州郡公府辟召,皆不應
就問災異,亦無所對。
逆知歲荒,乃聚谷數千斛,悉用給宗族姻親,又斂葬疫死不能自收者。
常居先人塚側,未曾城市
太守謁煥,先為諸生,從學。
後臨郡,未到,先遣修門人之禮,又欲擢子弟,固不肯當時因號為北郭先生
年八十,終於家。
二子,孟舉、偉舉,並知名

折像

折像字伯式廣漢雒人也。
其先張江者,封折侯曾孫國為鬱林太守,徙廣漢,因封氏焉。
生像
國有資財二億,家僮八百人
幼有仁心不殺昆蟲,不折萌牙
能通《京氏易》,好黃、老言。
及國卒,感多藏厚亡之義,乃散金資產周施親疏
或諫曰:「君三男兩女孫息盈前,當增益產業何為坐自殫竭乎?
曰:「昔斗子有言:『我乃逃禍,非避富也。
』吾門戶殖財日久盈滿之咎道家所忌。
世將衰,子又不才
不仁而富,謂之不幸
牆隙而高,其崩必疾也。
智者聞之,咸服焉。
自知亡日,召賓客九族飲食辭訣忽然而終。
時年八十四。
家無餘資,諸子衰劣如其言云。

樊英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也。
受業三輔,習《京氏易》,兼明五經》。
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
隱於壺山之陽,受業四方而至。
州郡前後禮請不應公卿賢良方正有道,皆不行
嘗有暴風西方起,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
」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日時
客後有從蜀都來,云「是日大火,有黑雲卒從東起須臾大雨,火遂得滅。
於是天下稱其術藝
公元121年
安帝初,徵為博士
至建光元年,复詔公車賜策書,徵及同郡孔喬李昺北海郎宗陳留楊倫東平王輔六人,唯郎宗楊倫洛陽四人不至
公元127年
永建二年順帝策書備禮玄纁徵之,复固辭疾篤
乃詔切責郡縣駕載上道
不得已,到京,稱疾不肯起。
乃強輿入殿,猶不以禮屈。
帝怒,謂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
何以朕命
曰:「臣受命於天。
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
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
臣見暴君如見仇讎,立其朝猶不肯,可得而貴乎?
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萬乘之尊,又可得而賤乎?
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
非禮之祿,雖萬鍾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醫養疾,月致羊、酒。
公元129年
至四年三月天子乃為壇席,令公車令導,尚書奉引賜几杖,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
敢辭,拜五官中郎將
數月,稱疾篤,詔以為光祿大夫賜告歸。
在所送谷千斛,常以八月牛一頭,酒三斛;如有不幸,祠以中牢
辭位不受,有詔譬旨,勿聽。
被詔命,僉以為必不降志,及後應對,又無奇謨深策,談者以為失望
初,河南張楷俱徵,既而曰:「天下二道,出與處也。
吾前以子之出,能輔是君也,濟斯人也。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既善術,朝廷每有災異,詔輒下問變復之效,所言多驗。
初,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學,以圖緯教授
潁川陳寔少從學。
有疾,妻遣婢拜問下床答拜
怪而問之。
曰:「妻,齊也。
共奉祭祀禮無不答
」其恭謹若是
年七十餘,卒於家。
孫陵,靈帝時諂事宦人司徒
陳郡郤巡,學傳英業,官至侍中

評語

論曰:漢世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弛張趣舍,時有未純,於刻情修容依倚道藝,以就其聲價非所通物方,弘時務也。
及徵樊英楊厚朝廷若待神明,至,竟無他異。
英名最高,毀最甚
李固硃穆等,以為處士盜虛名,無益於用,故其所以然也。
然而後進希之以成名世主禮之以得眾,原其無用所以為用,則其有用歸於無用矣。
何以言之?
煥乎文章時或乖用;本乎禮樂,適末或疏。
及其陶搢紳,藻心性,使由之而知者豈非道邈用表,乖之數跡乎?
而或者忽不踐之地,賒無用之功,至乃誚噪遠術賤斥國華以為力詐可以淪敝文律足以寧平,智盡於猜察,道足於法令,雖濟萬世,其將與夷狄同也。
孟軻有言曰:「以變夷,不聞變夷於
」況有未濟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