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下班彪列傳 第三十下
體裁:史書
類别:歷史
後漢書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 第三十下
班固下
主人喟然而歎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子實秦人,鄉誇館室,保界河山,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惡睹大漢之雲為乎?[一]夫大漢之開原也,奮布衣以登皇極,繇數開而創萬世,蓋六籍所不能談,前聖靡得而言焉。[二]當此之時,功有橫而當天,討有逆而順人,故婁敬度埶而獻其說,蕭公權宜以拓其制。時豈泰而安之哉?計不得以已也。[三]吾子曾不是睹,顧耀後嗣之末造,不亦闇乎?[四] 今將語子以建武之理,永平之事,監乎*(泰)**[太]*清,以變子之或志。[五]
〈
注[二]漢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高祖起兵五年而即帝位,故雲由數開。繇即由也。孔安國注尚書云:「匝四時曰開。」萬代,盛言之也。六籍,六經也。
注[三]橫音胡孟反。高祖入關,秦王子嬰降,而五星聚於東井,此功有橫而當天也。逆謂以臣伐君。前書陸賈曰:「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及高祖入關,秦人爭獻牛酒,此為討有逆而順人也。婁敬已見上。又曰:「蕭何修未央宮,上見壯麗,甚怒。何對曰:『天下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代有以加也。』」時豈奢泰而安之哉?言天下初定,計不得止而都西京也。
注[四]顧,反也。耀,炫耀也。言吾子曾不睹度埶權宜之由,而反炫耀後嗣子孫末代之所造,非其盛稱武帝、成帝神仙、昭陽之事也。
注[五]淮南子曰:「太清之化也,和順以寂漠,質直以素樸。」高誘注曰:「太清,無為之化也。」〉
公元前306年
往者王莽作逆,漢祚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一]於時之亂,生民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郛罔遺室,原野猒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也。[二]故下民號而上愬,上帝懷而降鑒,致命於聖皇。[三]於是聖皇乃握干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爾發憤,應若興雲,霆發昆陽,憑怒雷震。[四]遂超大河,跨北嶽,立號高邑,建都河洛。[五] 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六]系唐統,接漢緒,茂育腢生,恢復疆宇,動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七]豈特方軌並多,紛綸後辟,理近古之所務,蹈一聖之險易云爾哉?[八]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內,更造夫婦,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倫寔始,斯乃虙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九]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車,造器械,斯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一0] 龔行天罰,應天順*(民)**[人]*,斯乃湯武之所以昭王業也。[一一]遷都改邑,有殷宗中興之則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一二]不階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一三]克己復禮,以奉終始,允恭乎孝文。[一四]憲章稽古,封岱勒成,儀炳乎世宗。[一五]案六經而校德,妙古昔而論功,仁聖之事既該,帝王之道備矣。[一六]
〈
注[二]人者神之主。生人既亡,故鬼神亦絕也。揚子法言曰「秦將白起長平之戰,坑四十萬人,原野猒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也。
注[三]上帝,天也。聖皇,光武也。懷猶愍念也。降,下也。鑒,視也。言上天愍念下人之上愬,故下視四海可以為君者,而致命於光武也。
注[四]干符、坤珍謂天地符瑞也。皇圖、帝文謂圖緯之文也。霆,疾雷也。發於昆陽謂破王尋、王邑。憑,盛也。言盛怒如雷之震。協韻音真。
注[五]跨,據也。言光武度河據北嶽,遂即位於鄗,而改鄗為高邑也。
注[六]紹,繼也。屯,難也。高誘注淮南子云:「造化,天地也。」滌,除也。作,起也。杜預注左傳云:「凡人君即位,欲體元以居正。」谷梁傳曰:「為天下主者,天也;繼天者,君也。」
注[七]爾雅曰:「系,繼也。緒,業也。」前書曰:「漢帝本系出唐帝。」言光武能繼唐堯之統業也。恢,大也。三五,三皇五帝也。
注[八]軌,轍也。紛綸猶雜蹂也。爾雅曰:「後,辟,君也。」險易猶理亂也。言光武功德勤勞,兼於前代百王,非直一聖帝也。
注[九]易曰:「天地革而四時成。」又曰:「湯武革命。」爾雅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基,始也。帝王紀曰:「庖犧氏,風姓也。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庖犧。後或謂之伏犧。」言光武更造夫婦如伏犧時也。
注[一0]黃帝號軒轅氏。前書曰:「昔在黃帝,畫野分州。」易系辭曰:「神農氏日中為市。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言光武利人如軒轅也。
注[一一]尚書武王曰:「今予惟龔行天之罰。」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言光武征伐如湯武者也。
公元前1315年
注[一二]尚書曰:「盤庚遷於殷。」史記曰:「帝陽甲之時,殷衰,諸侯莫朝。陽甲崩,弟盤庚立,自河北度河南,居湯之故地,行湯之政,殷道復興。」尚書曰:「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孔安國曰:「洛邑,地埶之中也。」春秋命歷序曰:「成康之隆,醴泉湧出。」言都洛陽如殷宗、周成之制也。
公元前260年
注[一三]孟子曰:「紂去武丁未久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人莫非其臣也。」又曰:「舜文王相去千有餘歲,若合符契。」
注[一四]左傳仲尼曰:「古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孫卿子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尚書:「允恭克讓。」謂躬自儉約,同於文帝也。
注[一五]憲章猶法則也。禮記曰:「仲尼憲章文武。」尚書曰:「若稽古帝堯。」言法乎考古而封太山,勒石以記成功也。炳,明也,其禮儀明乎武帝也。
注[一六]六經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妙猶美也。或作「眇」,眇,遠也。該,備也。〉
公元前306年
至於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儀,修袞龍之法服,敷洪藻,信景鑠,揚世廟,正予樂。人神之和允洽,君臣之序既肅。[一]乃動大路,遵皇衢,省方巡狩,窮覽萬國之有無,考聲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燭幽。[二]然後增周舊,修洛邑,翩翩巍巍,顯顯翼翼,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三]是以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踰,儉不能侈。[四]外則因原野以作苑,順流泉而為沼,發蘋藻以潛魚,豐圃草以毓獸,制同乎梁騶,義合乎靈囿。[五] 若乃順時節而搜狩,簡車徒以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六]歷騶虞,覽四驖,嘉車攻,采吉日,禮官正儀,乘輿乃出。[七]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登玉輅,乘時龍,鳳蓋颯灑,和鸞玲瓏,天官景從,祲威盛容。[九]山靈護野,屬御方神,雨師泛灑,風伯清塵,千乘雷起,萬騎紛紜,元戎竟野,戈鋋彗雲,羽旄掃霓,旌旗拂天。[九]焱焱炎炎,揚光飛文,吐爓生風,吹野燎山,日月為之奪明,丘陵為之搖震。[一0]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駢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將帥。[一一]然後舉烽伐鼓,以命三驅,輕車霆發,驍騎電騖,游基發射,范氏施御,弦不失禽,轡不詭遇,飛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
[一二]指顧倏忽,獲車已實,樂不極般,殺不盡物,馬踠余足,士怒未洩,先驅復路,屬車案節。[一三]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御)**[覲]*明堂,臨辟雍,揚緝熙,宣皇風,登靈台,考休征。[一四]俯仰乎乾坤,參象乎聖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一五]西蕩河源,東澹海漘,北動幽崖,南趯朱垠。[一六]殊方別區,界絕而不鄰,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莫不陸讋水栗,奔走而來賓。[一七]遂綏哀牢,開永昌,[一八]春王三朝,會同漢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撫諸夏,外接百蠻。[一九]乃盛禮樂供帳,置乎雲龍之庭,陳百僚而贊腢後,究皇儀而展帝容。[二0]於是庭實千品,旨酒萬鐘,列金罍,班玉觴,嘉珍御,大牢饗。[二一]爾乃食舉雍徹,太師秦樂,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鎗,管弦曄煜。[二二]抗五聲,極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備,太古畢。[二三]四夷閒奏,德廣所及,仱樹兜離,罔不具集。[二四]萬樂備,百禮暨,皇歡浹,腢臣醉,降鞭熅,調元氣,然後撞鐘告罷,百僚遂退。[二五]
公元59年
〈
注[二]大路,玉路也。皇衢,馳道也。易曰:「先王以省方觀人設教。」尚書曰:「歲二月東巡狩。」又曰:「朔南暨聲教。」皇,大也。燭,照也。
注[三]周成王都洛邑,漢又增而修之,故曰增焉。翩翩巍巍,顯顯翼翼,並宮闕顯盛之貌。論語曰:「不如諸夏之亡。」詩商頌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極,中也。洛陽,土之中也。
注[四]言奢儉合禮也。
注[五]蘋、藻,並水草也。詩小雅曰:「魚在在藻。」韓詩曰:「東有圃草,駕言行狩。」薛君傳曰:「圃,博也,有博大之茂草也。」毓亦育也。魯詩傳曰:「古有梁鄒者,天子之田也。」詩大雅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毛萇注云:「囿所以域養禽獸也。」此言魚獸各得其所,如文王之靈囿也。
注[六]左傳臧僖伯曰:「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杜預注云:「各隨時之閒也。」禮記王制曰「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田不以禮曰暴天物」也。
注[七]詩國風序曰:「騶虞,搜田以時,仁如騶虞。」毛萇注曰:「騶虞,義獸,白虎黑文,不食生物。」又曰:「四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其詩曰:「駟驖孔阜。」注日:「驖,驪也。阜,大也。」又小雅序曰:「車攻,宣王復古也,修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其詩曰:「我車既攻,我馬既同。」注云:「攻,堅也。」又吉日詩曰:「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宣帝詔曰「禮官具禮儀」也。
注[八]鯨魚謂刻杵作鯨魚形也。鏗謂擊之也,音苦耕反。尚書大傳曰:「天子將出則撞黃鐘,右五鐘皆應。」薛綜注西京賦云:「海中有大魚名鯨,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魚,鯨魚擊蒲牢,蒲牢輒大鳴呼。凡鐘欲令其聲大者,故作蒲牢於其上,撞鐘者名為鯨魚。鐘有篆刻之文,故曰華。」爾雅曰:「馬高八尺以上曰龍。」月令:「春駕蒼龍。」各隨四時之色,故曰時也。玲瓏,聲也。蔡邕獨斷曰:「百官小吏曰天官。」祲亦盛也。
注[九]山靈,山神也。屬,連也,音燭。方,四方也。雨師,畢星也。風伯,箕星也。韓子師曠謂晉平公曰:「黃帝合鬼神於太山,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蔡邕獨斷曰:「天子大駕,備千乘萬騎。」元戎,戎車也。詩小雅曰:「元戎十乘,以先啟行。」毛萇注曰:「元,大也。夏後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說文曰:「鋋,小矛也。」音市延反。彗,掃也,音似銳反。
注[一0]焱焱,炎炎。並戈矛車馬之光也。說文曰「焱,火華也」。音以贍反。震讀曰真。
注[一一]中囿,囿中也。續漢志曰:「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下有屯長一人。」駢猶陳列也。杜預注左傳曰:「百人為隊。」鄭玄周禮注云:「天子六軍,三居一偏。」故此言勒三軍也。周禮曰:「腢吏聽誓於前,斬牲以徇陳,曰不用命者斬之。」鄭玄注云:「腢吏,將帥也。」
注[一二]谷梁傳曰:「三驅之禮,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霆激,電騖,並言疾也。游基,養由基也。淮南子曰:「楚有神白譸,王自射之,則*(揮)**[搏]*而嬉,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譸擁木號矣。」范氏,趙之御人也。孟子曰:「趙簡子使王良御,終日不獲一禽,反曰:『天下賤工也。』王良曰:『吾為范氏驅馳,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趙岐注曰:「范,法也,為法度之御,應禮之射,終日不得一。詭遇,非禮射也,則能獲十。」弦不失禽,謂由基也。轡不詭遇,謂范氏也。
注[一三]高唐賦曰:「舉功先得,獲車已實。」爾雅曰:「般,樂也。」禮記曰:「樂不可極。」踠猶屈也。方言曰:「洩,歇也。」漢官儀:「大駕,屬車八十一乘。」子虛賦曰:「案節未舒。」謂駐節徐行也。
注[一四]左傳鄭子太叔曰:「為五牲三犧。」杜預注云:「五牲,麋、鹿、志、狼、兔也。三犧,祭天地宗廟之犧也。」郊,祭天也。天神曰神,地神曰只。百靈,百神也。詩曰:「懷柔百神。」覲,朝也。謂朝諸侯於明堂。詩大雅曰:「維清緝熙,文王之典。」鄭玄注云:「緝熙,光明也。」尚書曰:「休征。」孔安國注云:「敘美行之驗。」
注[一五]易系辭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聖躬謂天子也。中夏,中國也。瞰音苦暫反。四裔,四夷也。稜,威也。左傳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也。
注[一六]蕩,滌也。河源在崑崙山。前書曰:「威稜澹乎鄰國。」音義曰「澹猶動也,音徒濫反。」漘,水涯,音唇。郭璞注爾雅曰:「涯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為漘。」趯,躍也,音它歷反。說文曰:「垠,界也。」音銀。
注[一七]爾雅曰:「讋,懼也。」音之涉反。
公元69年
注[一八]綏,安也。哀牢,西南夷號。永平十二年,其國王柳貌相率內屬,以其地置永昌郡也。
注[一九]春王猶左傳云「春王正月」也。三朝,元日也。朝音陟遙反。謂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前書谷永曰:「今年正月朔,*[日]*食於三朝之會。」周禮曰:「時見曰會,殷眺曰同。」賈逵注國語曰:「膺猶受也。」詩曰「因時百蠻」也。
注[二0]供帳,供設帷帳也。供音九用反。前書曰:「三輔長無供帳之勞。」戴延之記曰:「端門東有崇賢門,次外有雲龍門。」贊,引也。
注[二一]庭實,貢獻之物也。左傳孟獻子曰:「臣聞聘而獻物,於是有庭實旅百。」千品,言多也。說文曰:「鐘,器也。」孔叢子曰:「堯飲千鐘。」罍,酒器也。詩曰:「我姑酌彼金罍。」珍,八珍也。太牢,牛羊豕也。饗,協韻音香。
注[二二]食舉*(為)**[謂]*當食舉樂也。蔡邕禮樂志曰:「大予樂郊祀陵廟殿中諸食舉樂也。」雍,詩篇名也。謂食訖歌雍詩以徹也。論語曰:「三家者以雍徹。」太師,樂官也,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呂,以合陰陽之聲也。鏗音苦耕反。鎗音楚庚反。曄煜,盛貌也。煜音育。
注[二三]左傳晏子曰:「五聲六律。」杜預注云:「五聲,宮、商、角、征、羽。六律,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尚書曰:「九功惟序,九序惟歌。」九功謂金、木、水、火、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也。佾,舞行也。谷梁傳曰:「天子八佾。」韶,舜樂名。武,武王樂名。太古,遠古也。
注[二四]閒,迭也。音古莧反。詩國風曰「漢廣」,德廣所及也。鄭玄注周禮云:「四夷之樂,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禁」,字書作「仱」,音渠禁反。樹音摩葛反。周禮「仱」作「禁」,「樹」作「韎」,「兜」作「株」也。
注[二五]萬樂、百禮,盛言之也。暨,至也。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尚書大傳曰:「天子將入,撞蕤賓之鐘,左五鐘皆應。」撞音直江反。〉
於是聖上*(親)**[鶯]*萬方之歡娛,久沐浴乎膏澤,懼其侈心之將萌,而怠於東作也,[一]乃申舊章,下明詔,命有司,班憲度,昭節儉,示大素。[二]去後宮之麗飾,損乘輿之服御,除工商之淫業,興農桑之上務。遂令海內棄末而反本,背偽而歸真,女修織紝,男務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恥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不珍,捐金於山,沉珠於淵。[三]於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形神寂漠,耳目不營,嗜欲之原滅,廉正之心生,莫不優遊而自得,玉潤而金聲。[四]是以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獻酬交錯,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詠仁。[五]登降飫宴之禮既畢,因相與嗟歎玄德,讜言弘說,鹹含和而吐氣,頌曰「盛哉乎斯世」![六]
〈
注[二]詩大雅曰:「率由舊章。」鄭玄注云:「舊典文章。」左傳臧哀伯曰:「大路越席,大羹不致,昭其儉也。」列子曰:「大素者,質之始也。」
注[三]前書文帝詔曰:「農,天下之本也,而人或不務本而事末。」音義曰:「本,農也。末,賈也。」背偽,去雕飾也。歸真,尚質素也。杜預注左傳曰:「織紝,織繒布也。」禮記曰:「器用陶匏。」陶,瓦器也。匏,瓠也。陸賈新語曰:「聖人不用珠玉而寶其身,故舜棄黃金於崭巖之山,捐珠玉於五湖之川,以杜淫邪之欲也。」
注[四]瑕穢猶過惡也,楊雄集曰:「滌瑕蕩穢。」淮南子曰:「形者生之捨,神者生之制也。」又曰:「和順以寂寞。」尚書曰:「弗役耳目,百度惟貞。」淮南子曰:「吾所謂有天下者,自得而已。」禮記孔子曰;「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孟子曰孔子「德如金聲」也。
公元前1年
注[五]前書平帝立*(舉)*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及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詩曰:「獻酬交錯。」莘莘,觿多也。音所巾反。禮記曰;「歌者在上,貴人聲也。」又「嗟歎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注[六]詩曰:「飲酒之飫。」毛萇注云:「不脫屨升堂謂之飫。」飫,私也。尚書曰:「玄德升聞。」字林曰:「讜,美言也。音黨。」〉
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詠殷周之詩,講羲文之易,論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濁,究漢德之所由。[一]唯子頗識舊典,又徒馳騁乎末流。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二]且夫辟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三]秦領九嵕,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泝洛,圖書之淵?[四]建章甘泉,館御列仙,孰與靈台明堂,統和天人?[五]太液昆明,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六]遊俠踰侈,犯義侵禮,孰與同履法度,翼翼濟濟也?[七]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八]
〈
注[二]末流猶下流也。謂諸子也。前書曰:「不入於道德,放縱於末流。」論語孔子曰:「溫故知新,可以為師矣。」又曰:「由,知德者鮮矣。」
注[三]辟,遠也,音匹亦反。戰國策蘇秦說孟嘗君曰:「秦,四塞之國也。」高誘注云:「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防禦謂關禁也。輻湊,如輻之湊於轂也。前書武帝詔吾丘壽王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湊」也。
注[四]四瀆,江﹑河﹑淮﹑濟也。河圖曰:「天有四表,以布精魄,地有四瀆,以出圖書。」爾雅曰:「太山為東嶽,衡山為南嶽,華山為西嶽,恆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岳。」圖書之泉謂河洛也,易系辭曰「河出圖,洛出書」也。
注[五]館御謂設台以進御神仙也。禮含文嘉曰「禮,天子靈台,以考觀天人之際,法陰陽之會」也。
注[六]三輔黃圖曰「辟雍,水四周於外,像四海」也。
注[七]遊俠,即西賓云「鄉曲豪俊,遊俠之雄」。踰侈謂「列肆侈於姬﹑姜」等也。爾雅曰:「翼翼,敬也。」詩曰:「濟濟多士。」毛萇注云:「濟濟,多威儀也。」
注[八]史記曰,秦始皇作阿房宮。造,至也。公羊傳曰「王者無外」也。〉
主人之辭未終,西都賓矍然失容,逡巡降階,惵然意下,捧手欲辭。主人曰:「復位,今將喻子五篇之詩。」[一]賓既卒業,乃稱曰:「美哉乎此詩!義正乎楊雄,事實乎相如,非唯主人之好學,蓋乃遭遇乎斯時也。[二]小子狂簡,不知所裁,既聞正道,請終身誦之。」其詩曰:[三]
〈
注[二]楊雄作長楊﹑羽獵賦,司馬相如作子虛﹑上林賦,並文雖藻麗,其事迂誕,不如主人之言義正事實也。
注[三]論語孔子曰:「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又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
明堂詩:於昭明堂,明堂孔陽;聖皇宗祀,穆穆煌煌。[一]上帝宴饗,五位時序;誰其配之,世祖光武。[二]普天率土,各以其職;猗與緝熙,允懷多福。[三]
〈
注[二]前書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位,五帝也。河圖曰:「蒼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矩,黑帝葉光紀。」楊雄河東賦曰:「靈只既饗,五位時敘。」謂各依其方而祭之。
注[三]詩小雅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溥亦普也。孝經曰:「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詩商頌曰:「猗歟那歟。」猗,美也。允,信也。懷,來也。詩大雅曰:「聿懷多福。」〉
辟雍詩:乃流辟雍,辟雍湯湯;聖皇馬止,造舟為梁。[一]皤皤國老,乃父乃兄;抑抑威儀,孝友光明。[二]於赫太上,示我漢行;鴻化惟神,永觀厥成。[三]
〈
公元69年
注[二]說文曰:「皤皤,老人貌也。」音步何反。孝經援神契曰:「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抑抑,美也。詩曰:「威儀抑抑。」爾雅曰:「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
注[三]於赫,歎美也。太上謂太古立德賢聖之人。並著養老之禮,今我漢家遵行之也。鴻,大也。文子曰:「執玄德於心,化馳如神。」詩周頌曰:「我客戾止,永觀厥成。」爾雅曰:「觀,示也。」〉
靈台詩:乃經靈台,靈台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征。[二]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二]百谷溱溱,庶卉蕃蕪;屢惟豐年,於皇樂胥。[三]
〈
注[二]三光,日﹑月﹑星也。宣,布也。精,明也。五行,水﹑火﹑金﹑木﹑土。布序謂各順其性,無謬沴也。習習,和也。詩小雅曰:「習習谷風。」禮斗威儀曰:「君政頌平,則祥風至。」宋均注曰:「即景風也。」祁祁,徐也。詩小雅曰:「興雨祁祁。」尚書考靈耀曰「熒惑順行,甘雨時」也。
注[三]百,言非一也,尚書洪範曰:「百谷用成。」溱溱,盛貌。尚書曰:「庶草蕃蕪。」爾雅曰:「蕃蕪,豐也。」詩周頌曰:「綏萬邦,屢豐年。」又曰:「於皇時周。」於音烏。詩小雅曰:「君子樂胥,受天之祜。」注云:「胥,有才智之名。」〉
寶鼎詩:岳修貢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雲。寶鼎見兮色紛縕,煥其炳兮被龍文。[一]登祖廟兮享聖神,昭靈德兮彌億年。[二]
公元63年
〈
注[二]時明帝詔曰:「其以礿祭之日,陳鼎於廟,以備器用。」彌,終也。萬萬曰億。尚書曰:「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
白雉詩:啟靈篇兮披瑞圖,獲白雉兮效素烏。[一]髮皓羽兮奮翹英,容絜朗兮於淳精。[二]章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長兮膺天慶。[三]
〈
注[二]皓,白也。翹,尾也。春秋元命包曰:「烏者陽之精。」
注[三]章,明也。侔,等也。孝經援神契曰:「周成王時,越裳獻白雉。」慶讀曰卿。〉
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辯論於前,賞賜恩寵甚渥。固自以二世才術,位不過郎,[一]感東方朔﹑楊雄自論,以不遭蘇﹑張﹑范﹑蔡之時,作賓戲以自通焉。[二]後遷玄武司馬。[三]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四]
〈
注[二]東方朔荅客難曰:「使蘇秦﹑張儀與僕並生,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楊雄解嘲曰:「范睢,魏之亡命也。蔡澤,山東之匹夫也。有談范﹑蔡於許﹑史之閒,則狂矣。」固所作賓戲,事見前書。
注[三]續漢志曰:「宮掖門,每門司馬一人,秩比千石。玄武司馬,主玄武門。」
公元79年
注[四]章帝建初四年,詔諸王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
公元65年
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詔問腢僚。議者或以為「匈奴變詐之國,無內向之心,徒以畏漢威靈,逼憚南虜,[一]故希望報命,以安其離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虜親附之歡,而成北狄猜詐之計,不可」。固議曰:「竊自惟思,漢興已來,曠世歷年,兵纏夷狄,尤事匈奴。綏御之方,其塗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二]或臣服而致之。[三]雖屈申無常,所因時異,然未有拒絕棄放,不與交接者也。故自建武之世,復修舊典,數出重使,前後相繼,[四]至於其末,始乃暫絕。永平八年,復議通之。而廷爭連日,異同紛回,多執其難,少言其易。先帝聖德遠覽,瞻前顧後,遂復出使,事同前世。[五]以此而推,未有一世闕而不修者也。今烏桓就闕,稽首譯官,康居﹑月氏,自遠而至,匈奴離析,名王來降,三方歸服,不以兵威,此誠國家通於神明自然之征也。臣愚以為宜依故事,復遣使者,上可繼五鳳﹑甘露至遠人之會,[六]下不失建武﹑永平羈縻之義。虜使再來,然後一往,既明中國主在忠信,且知聖朝禮義有常,豈*(同)**[可]*逆詐示猜,孤其善意乎?絕之未知其利,通之不聞其害。設後北虜稍強,能為風塵,[七]方復求為交通,將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為策近長。」
〈
注[二]文帝與匈奴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也。
注[三]宣帝時,匈奴稽首臣服,遣子入侍。
公元26年
注[四]建武二年,日逐王遣使詣漁陽請和親,使中郎將李茂報命。二十六年,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于印綬。
公元65年
注[五]先帝謂明帝也。永平八年,遣越騎司馬鄭觿報使北匈奴。
公元前55年
注[六]宣帝五鳳三年,單于名王將觿五萬餘人來降,稱臣朝賀。甘露元年,匈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侍。
注[七]相侵擾則風塵起。〉
固又作典引篇,述敘漢德。[一]以為相如封禪,靡而不典,[二]楊雄美新,典而不實,[三]蓋自謂得其致焉。其辭曰:
〈
注[二]文雖靡麗,而體無古典。
注[三]體雖典則,而其事虛偽,謂王莽事不實。〉
太極之原,兩儀始分,鞭鞭熅熅,有沉而奧,有浮而清。[一]沉浮交錯,庶類混成。[二]肇命人主,五德初始,同於草昧,玄混之中。[三]踰繩越契,寂寥而亡詔者,系不得而綴也。[四]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五]莫不開元於大昊皇初之首,上哉敻乎,其書猶可得而修也。[六]亞斯之世,通變神化,函光而未曜。[七]
〈
注[二]庶類,萬物也。混猶同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公元前53年
注[三]人主謂天子也。尚書曰,成湯簡代夏作人主。五德,五行也。初始謂伏犧始以木德王也。木生火,故神農以火德。五行相生,週而復始。草昧謂草創暗昧也。易曰:「天地草昧。」幽玄混沌之中謂三皇初起之時也。
注[四]易系辭曰:「上古結繩而化,後代聖人易之以書契。」踰﹑越,並過也。詔,誥也。言過繩契以上既無文字,故寂寥而無文誥。系謂易系辭也,故易系而不得綴連也。
注[五]氏號謂太昊號庖羲氏,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軒轅氏之類。紹,繼也。謂王者繼天而作。闡,開也。繹,陳也。
注[六]易曰:「帝出於震。」始以木德王天下,故曰皇初之首。又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是其書可得而修也。
注[七]亞斯之代謂少昊﹑顓頊﹑高辛等。雖通變神化,而易系不載其事,故曰「函光未曜」。〉
若夫上稽干則,降承龍翼,而炳諸典謨,以冠德卓蹤者,莫崇乎陶唐。[一]陶唐捨胤而禪有虞,虞亦命夏後,稷契熙載,越成湯武。[二]股肱既周,天乃歸功元首,將授漢劉。[三]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龍之災孽,懸象暗而恆文乖,彝倫斁而舊章缺。[四]故先命玄聖,使綴學立制,宏亮洪業,表相祖宗,讚揚迪哲,備哉燦爛,真神明之式也。[五]雖前*[聖]*戲﹑夔﹑衡﹑旦密勿之輔,比茲褊矣。[六]是以高﹑光二聖,辰居其域,時至氣動,乃龍見淵躍。[七]拊翼而未舉,則威靈紛紜,海內雲蒸,雷動電熛,胡縊莽分,不馬其誅。[八]然後欽若上下,恭揖腢後,正位度宗,有於德不台淵穆之讓,靡號師矢敦奮撝之容。[九]蓋以膺當天之正統,受克讓之歸運,蓄炎上之烈精,蘊孔佐之弘陳云爾。[一0]
〈
注[二]捨胤謂堯捨其胤子丹朱而禪於舜,舜亦捨其子商均而禪禹。書曰:「熙帝之載。」孔安國注云:「熙,廣也。載,事也。」言稷契並能廣立功事於堯舜之朝。越,於也。於是成其子孫湯﹑武之業,並得為天子也。湯,契之後。武王,後稷之後。
注[三]股肱謂稷﹑契也。既周謂其子孫並周遍得為天子。元首,堯也。言天更歸功於堯,又將授漢以帝位。
注[四]俾,使也。三季,三王之季也。易干文言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孽亦災也。易曰:「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乖謂失於常度也。倫,理也。斁,敗也。尚書曰:「彝倫攸斁。」舊章缺謂秦燔詩書。
注[五]玄聖謂孔丘也。春秋演孔圖曰:「孔子母征在夢感黑帝而生,故曰玄聖。」莊子曰:「恬澹玄聖,素王之道。」綴學立制謂為漢家法制也。宏,洪,並大也。亮,信也。表,明也。相,助也。迪,蹈也。哲,智也。言讚揚蹈履哲智之君,謂高祖等也。尚書曰:「茲四人迪哲。」燦爛,盛明也。式,法也。
注[六]戲,戲陶也。夔,舜之典樂者。衡謂阿衡,即伊尹也。旦,周公也。密勿猶黽勉也。茲謂孔子,言戲﹑夔等比之為褊小矣。
注[七]論語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觿星共之。」時至氣動謂高祖聚彤雲於碭山,光武發佳氣於白水。易干卦九二曰:「見龍在田。」九四曰:「或躍在淵。」並喻漢初起。
注[八]拊翼,以雞為喻,言知將旦則鼓其翼而鳴。前書曰:「張﹑陳之交,拊翼俱起。」以喻高祖﹑光武也。紛紜,盛貌也。如雲之蒸,言天下英傑為漢者多也。熛,光也。胡縊謂胡亥縊死也。莽分謂公賓就斬莽也。馬,臨也。言天下先為漢誅之,高祖﹑光武不親臨也。
注[九]尚書曰:「欽若昊天。」欽,敬也。若,順也。上下謂天地也,書曰「格於上下」。腢後,諸侯也。易曰:「君子正位凝命」也。尚書曰:「延入翼室恤度宗。」度,居也。宗,尊也。前書曰:「舜讓於德不台。」音義曰:「台讀曰嗣。」
公元25年
言二祖初即位居尊之時,並謙言於德不能嗣成帝功,有此淵深穆敬之讓。高祖初即位,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無實之名,非所取也。」光武即位,固辭至於再三。靡,無也。矢,陳也。敦猶迫逼也。詩云:「矢於牧野。」又曰:「敷敦淮濆。」言漢取天下,無號令陳師,敦迫奮武撝旄之容。詩曰:「奮伐荊楚。」尚書曰:「王秉白旄以麾。」撝亦麾也。言並天人所推,不尚威力。
注[一0]正統謂漢承周,為火德。尚書堯典曰:「允恭克讓。」謂漢承堯克讓之後。歸運謂堯歸運於漢也。炎上謂火德,烈精言盛也。蘊,藏也。孔佐謂孔丘製作春秋及緯書以佐漢也,即春秋演孔圖曰「卯金刀,名為劉,中國東南出荊州,赤帝后,次代周」是也,謂大陳漢之期運也。〉
洋洋乎若德,帝者之上儀,誥誓所不及已。[一]舖觀二代洪纖之度,其賾可探也。[二]並開多於一匱,同受侯甸之所服,奕世勤民,以伯方統牧。[三]乘其命賜彤弧黃戚之威,用討韋﹑顧﹑黎﹑崇之不格。[四]至乎三五華夏,京遷鎬亳,遂自北面,虎離其師,革滅天邑。[五]是故義士偉而不敦,武稱未盡,護有籩德,不其然與?[六]然猶於穆猗那,翕純皦繹,以崇嚴祖考,殷薦宗祀配帝,發祥流慶,對越天地者,舄奕乎千載。豈不克自神明哉![七]誕略有常,審言行於篇籍,光藻朗而不渝耳。[八]
〈
注[二]舖,篃也。二代,殷﹑周也。洪纖猶大小也。度,法度也。賾,幽深也。言遍觀殷周大小之法,其幽深可探知之。
注[三]孔子曰:「譬如平地,雖覆一匱。」鄭玄注云:「匱,盛土籠也。」侯服﹑甸服謂諸侯也。湯為桀之諸侯,文王為紂之諸侯。奕猶重也。自契至湯十四代,後稷至文王十五代,並積勤勞於人也。伯方猶方伯也。謂湯為夏伯,文王為殷伯,並統領州牧。
注[四]周禮九命作伯。彤弧,赤弓。黃戚,黃金飾斧也。禮記曰:「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賜斧鉞然後殺。」韋,顧,並國名,湯滅之。詩殷頌曰:「韋顧既伐。」黎,崇,亦國名。史記:「文王伐崇。」尚書曰:「西伯戡黎。」格,來也。
注[五]三五,未詳。京*(師)*,京都也。武王都鎬,湯都亳。詩云:「宅是鎬京,武王成之。」尚書曰:「湯始居亳,從先王居。」自,從也。北面謂臣也。湯﹑武並以臣伐君。史記曰:「如虎如羆,如豺如離,於商郊。」音義曰:「離與螭同。」革,改也。易曰:「湯武革命。」天邑,天子所都也。尚書曰:「肆予敢求爾於天邑商。」
注[六]左傳曰:「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義士猶曰薄德。」杜預注曰:「伯夷之屬也。」史記曰,伯夷、叔齊逢武王伐紂,扣馬諫曰:「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偉猶異也。敦,厚也。武,周武王樂也。論語孔子曰:「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護,湯樂也。左傳,延陵季子聘魯,觀樂,見舞大護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籩德。」
注[七]於,歎辭也。穆,美也,歎美周家之德。詩周頌曰「於穆清廟」。猗亦歎*(之)*辭也。那,多也。歎美湯德之多也。殷頌曰:「猗歟那歟。」論語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縱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何晏注曰:「翕,盛也。純,和諧也。皦,其音節明也。」鄭玄注云:「繹,調達之貌。」此言殷周之代,尚有於穆猗那之頌,播之於翕純皦繹之樂,尊祖嚴父,宗祀配天於明堂之中。詩商頌曰:「浚哲惟商,長髮其祥。」言發禎祥以流慶於子孫。周頌曰:「秉文之德,對越在天。」舄奕猶蟬聯不絕也。
注[八]誕,大也。言殷週二代政化之多,大略有常也。篇籍謂詩書也。朗,明也。渝,變也。言光彩文藻朗明而不變耳,其餘殊異不能及於漢也。〉
矧夫赫赫聖漢,巍巍唐基,泝測其源,乃先孕虞育夏,甄殷陶周,[一]然後宣二祖之重光,襲四宗之緝熙。神靈日燭,光被六幽,仁風翔乎海表,威靈行於鬼區,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瑣而不頤。[二]故夫顯定三才昭登之績,匪堯不興,舖聞遺策在下之訓,匪漢不弘。[三]厥道至乎經緯乾坤,出入三光,外運混元,內浸豪芒,性類循理,品物鹹亨,其已久矣。[四]
〈
注[二]二祖,高祖、世祖也。尚書曰:「宣重光。」襲,重也。四宗,文帝為太宗,武帝為代宗,宣帝為中宗,明帝為顯宗。燭,照也,言如日之照。六幽,六合幽遠之地。鬼區,遠方也。易曰:「高宗伐鬼方。」慝,惡也。迥,遠也。泯,滅也。瑣,小也。頤,養也。言凶惡者無遠而不滅,微細者何小而不養也。
注[三]三才,天、地、人也。易曰:「兼三才而兩之。」登,升也。績,功也。言升天之功,非堯不能興也。尚書曰:「昭升於上。」舖,布也。遺策,堯之餘策,謂堯典也。在下謂後代子孫也。言堯典為子孫之訓,非漢不能弘大也。
注[四]經緯天地,言陰陽交泰也。出入三光,言日、月、星得其度也。渾元,天地之總名也。豪芒,纖微也。老子曰:「和陰陽,節四時,潤乎草木,浸乎金石,毫毛潤澤。」性,生也。循,順也。含生之類,皆順於理。尚書曰:「別生分類,品物萬殊。」亨,通也。易曰:「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盛哉!皇家帝世,德臣列辟,功君百王,榮鏡宇宙,尊無與抗。[一]乃始虔鞏勞*(讓)**[謙]*,兢兢業業,貶成抑定,不敢論製作。[二]至令遷正黜色賓監之事煥揚宇內,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彷彿,雖雲優慎,無乃葸歟![三]
〈
注[二]爾雅曰:「虔鞏,固也。」易曰:「勞謙君子有終吉。」言帝固為勞謙也。兢兢,戒慎也。業業,危懼也。禮記曰:「王者功成作樂,理定制禮。」今不敢論制禮作樂之事,言謙之甚也。
注[三]遷正,改正朔也。黜色,易服色也。賓謂殷週二王之後,為漢之賓。監,視也。視殷周之事以為監戒。論語孔子曰:「周監於二代。」屯,聚也。朋,腢也。不傳謂不製作篇籍,以紀功德也。彷彿猶梗概也。論語孔子曰:「慎而無禮則葸。」鄭玄注云「葸,質悫貌」也。言雖優遊謙慎,無乃太悫箻也。〉
於是三事岳牧之僚,僉爾而進曰:陛下仰監唐典,中述祖則,俯蹈宗軌。[一] 躬奉天經,惇睦辯章之化洽。[二]巡靖黎蒸,懷保鰥寡之惠浹。[三]燔瘞縣沉,肅祗腢神之禮備。[四]是以*(鳳皇)*來儀集羽族於觀魏,肉角馴毛宗於外囿,擾緇文皓質於郊,升黃暉采鱗於沼,甘露宵零於豐草,三足軒翥於茂樹。[五] 若乃嘉谷靈草,奇獸神禽,應圖合諜,窮祥極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犖乎方州,羨溢乎要荒。[六]昔姬有素雉、朱烏、玄秬、黃咛之事耳,君臣動色,左右相趨,濟濟翼翼,峨峨如也。[七]蓋用昭明寅畏,承聿懷之福。亦以寵靈文武,貽燕後昆,覆以懿鑠,豈其為身而有顓辭也?[八]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啟恭館之金縢,御東序之秘寶,以流其占。[九]
〈
注[二]天經謂孝也。孔子曰:「夫孝,天之經。」謂章帝初即位,四時禘祫,宗祀於明堂也。尚書曰:「惇叙九族。」又曰:「九族既睦,辯章百姓。」鄭玄云:「辯,別也。章,明也。惇,厚也。睦,親也。」章帝性篤愛,不忍與諸王乖離,皆留京師也。
注[三]巡,撫也。靖,安也。黎,蒸,皆觿也。懷,思也。保,安也。浹,洽也。尚書曰:「懷保小人,惠鮮鳏寡。」謂章帝在位凡四巡狩,賜人爵,鳏、寡、孤、獨不能自存者粟。
注[四]爾雅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祭山曰庋縣,祭川曰浮沉。」肅祗,恭敬也。封禪書曰:「湯武至尊,不失肅敬。」元和中詔曰:「朕巡狩岱宗,柴望山川。」庋音居毀反。
公元85年
注[五]尚書曰:「鳳皇來儀。」元和二年詔曰:「乃者鳳皇鸞鳥比集七郡。」羽族謂腢鳥隨之也。觀魏,門闕也。肉角謂麟也。伏侯古今注曰:「建初二年,北海得一角獸,大如麇,有角在耳閒,端有肉。又元和二年,麒麟見陳,一角,端如蔥葉,色赤黃。」擾,馴也。緇文皓質謂騶虞也。說文曰:「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身。」古今注曰:「元和三年,白虎見彭城。」黃暉采鱗謂黃龍也。建初五年,有八黃龍見於零陵。古今注曰:「元和二年,甘露降河南,三足烏集沛國。」軒翥謂飛翔上下。
注[六]嘉谷,嘉禾。靈草,芝屬。古今注曰:「元和二年,芝生沛,如人冠大,坐狀。」章和九年詔曰:「嘉谷滋生,芝草之類,歲月不絕。」奇獸神禽謂白虎白雉之屬也。建初七年,獲白鹿。元和元年,日南獻生犀、白雉。言應於瑞圖,又合於史諜也。坰牧,郊野也。卓犖,殊絕也。羨音以戰反。
注[七]孝經援神契曰:「周成王時,越裳來獻白雉。」朱烏謂赤烏也。尚書中候曰:「太子發度孟津,有火自天止於王屋,流為赤烏。」玄秬,黑黍也。詩大雅曰:「誕降嘉種,惟秬惟秠。」黃婺,麥也。謂赤烏銜牟麥而至也。詩頌曰:「貽我來牟。」詩大雅曰:「濟濟多士。」又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又曰:「奉璋峨峨。」
注[八]詩大雅曰:「昭明有融。」寅,敬也。尚書曰:「嚴恭寅畏。」聿,述也。懷,思也。詩大雅曰:「昭事上帝,聿懷多福。」貽,遺也。燕,安也。後昆,子孫也。言此並以光寵神靈文王、武王之德,遺燕安於子孫也。詩大雅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覆猶重也。懿、鑠,並美也。詩大雅曰:「我求懿德。」又曰:「於鑠王師。」言詩人歌頌周之盛德,當成康之時。其成王、康王,豈獨為身而有自專之辭也,並上寵文武之業,下遺子孫之基也。言今章帝既獲符瑞之應,亦宜同成康之事也。
注[九]受之謂漢受此符瑞也。說文曰:「恁,念也。」音人甚反。旅,陳也。充,當也。恭肅之館謂廟中也。金縢,以金緘匱,藏符瑞之書於其中也。御猶陳也。東序,東廂也。秘寶謂河圖之屬。尚書曰:「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安國注曰:「河圖,八卦是也。」言啟金縢之書及河圖之卦以佔之也。流猶篃也。〉
夫圖書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聖孚也;體行德本,正性也;逢吉丁辰,景命也。[一]順命以創製,定性以和神,荅三靈之繁祉,展放唐之明文,茲事體大而允,寤寐次於聖心。瞻前顧後,豈蔑清廟憚來天乎?[二]伊考自邃古,乃降戾爰茲,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三]
〈
注[二]命謂符瑞也。荅,對也。三靈,天地人之神也。繁,多也。祉,福也。展,陳也。放,效也,音甫往反。效唐堯之文,謂封禪也。尚書琁璣鈐曰:「平制禮樂,於唐之文。」茲事謂封禪之事,大而且信。次,止也。寤寐常止於聖心,言不可忘之也。前謂前代帝王,後謂子孫也。蔑,輕也。憚,難也。來,正也。言封禪之事,皆述祖宗之德,今乃推讓,豈輕清廟而難正天命乎?尚書曰:「來天之命,惟時惟幾。」
注[三]伊,維也。邃古猶遠古也。楚詞曰:「邃古之初。」戾,至也。言自遠古以來至於此也。作者,諸封禪者。史記管仲曰:「自古封禪七十二君。」並武帝及光武為七十四君。俾,使也。有天下不使其封禪,而假為竹素之文者,無有光揚法度而棄其文章,不封禪者也。台,我也。今其如我何獨闕也。〉
是時聖上固已垂精游神,包舉蓺文,屢訪腢儒,諭咨故老,與之乎斟酌道德之淵源,餚核仁義之林藪,以望元符之臻焉。[一]既成腢後之讜辭,又悉經五繇之碩慮矣。將絣萬嗣,煬洪暉,奮景炎,扇遺風,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异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二]
〈
注[二]讜,直言也。繇,兆辭,音冑。左傳曰:「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不習則增修其德而改卜。」碩,大也。慮,思也。廣雅曰:「絣,續也,音方萌反。」景,大也。炎謂火德。汪汪猶深也。今文尚書太誓篇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鄭玄注云:「丕,大也。律,法也。」疇,誰也。亘猶竟也。唐哉謂堯也。皇哉謂漢也。言唯唐與漢,唯漢與唐。〉
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一]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公元90年
〈〉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詔以譴責兢,抵主者吏罪。
固所著典引、賓戲、應譏、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史論
論曰: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一] 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二]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於聖人。[三]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廝殺身成仁之為美,[四]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五]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六]然亦身陷大戮,[七]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八]嗚呼,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也![九]
〈
注[二]爾雅曰,亹亹猶勉也。
注[三]言遷所是非皆與聖人乖謬,即崇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賤守節是也。
注[四]固序遊俠傳曰:「劇孟、郭解之徒,馳騖於閭閻,雖其陷於刑辟,自與殺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六國,五伯之罪人;四豪者,又六國之罪人。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不容於誅也。」
注[五]愈猶甚也。
注[六]謂下蠶室。
注[七]此已上略華嶠之辭。
注[八]論語孔子之言也。言有智而不能自守其身。
注[九]史記齊使者至越,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越王知晉之失計,不自知越人之過,是目論也。」言班固譏遷被刑,而不知身自遇禍。〉
贊曰:二班懷文,裁成帝墳。[一]比良遷、董,[二]兼麗卿、雲。[三]彪識皇命,固迷世紛。
〈
注[二]謂司馬遷、董狐也。左傳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注[三]司馬長卿、楊子雲。〉
校勘記
一三五九頁三行主人喟然而歎曰按:文選「主人」上有「東都」二字。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卷小題下稱「自『東都主人』以下分為下卷」,是本有「東都」字也,不知何故逸去。
一三五九頁四行奮布衣以登皇極按:校補謂文選「極」作「位」。
一三五九頁五行前聖靡得而言焉按:校補謂文選無「而」字。
一三五九頁五行討有逆而順人按:「討」原斗「計」,逕據汲本、殿本改正,注同。
一三五九頁七行監乎*(泰)**[太]*清按:「泰」當作「太」,此後人回改之誤,文選正作「太」,今據改。
一三五九頁八行以變子之或志按:李慈銘謂文選「或」作「惑」。或惑古字通。
一三五九頁一0行昭襄昭王襄王也按:文選注引史記「秦武王卒,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張森楷校勘記謂秦有昭襄王、莊襄王,昭襄或只稱「昭王」,無只稱「襄王」者,此「昭襄」即昭襄王,文選注是,此非。
一三六0頁四行時豈奢泰而安之哉按:汲本、殿本「泰」作「侈」。
一三六一頁一行作舟車按:校補謂文選「車」作「輿」。
一三六一頁一行斯軒轅氏之所以開帝功也按:校補謂文選「斯」下有「乃」字。
一三六一頁二行應天順*(民)**[人]*按:「民」當作「人」,此後人回改之誤。文選正作「人」,今據改。
一三六一頁二行有殷宗中興之則焉按:「宗」原作「室」,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三六一頁四行妙古昔而論功按:文選「妙」作「眇」。
一三六二頁一二行洛邑地埶之中也按:陳景雲謂據偽孔傳,「之中」當作「正中」。
一三六三頁五行翩翩巍巍顯顯翼翼按:王先謙謂文選作「扇巍巍,顯翼翼」。
一三六三頁七行順流泉而為沼按:校補謂文選「順」作「填」,注雲昭明諱順,故改為「填」。
一三六三頁一0行鳳蓋颯灑按:「颯灑」文選作「棽麗」。
一三六三頁一0行祲威盛容按:集解引沉欽韓說,謂「祲」當從文選作「寢」,言寢兵威而盛禮容也。
一三六三頁一二行吐爓生風按:「爓」原斗「爛」,逕據殿本、集解本改正。
一三六三頁一二行吹野燎山按:校補謂文選作「欱野歕山」。
一三六三頁一四行以命三驅按:王先謙謂文選「以命」作「申令」。
一三六三頁一四行輕車霆發按:校補謂文選作「輶車霆激」。
一三六三頁一四行遊基發射按:校補謂文選「游」作「由」,游與由同。
一三六三頁一四行轡不詭遇汲本、殿本「轡」作「彎」,注同。按:此承上「范氏施御」言,作「轡」是,文選亦作「轡」。
一三六四頁一行*(御)**[覲]*明堂據殿本改。按:依注當作「覲」,文選亦作「覲」。
一三六四頁三行瞰四裔而抗稜按:汲本、殿本「稜」作「稜」,文選亦作「稜」。注同。
一三六四頁三行南趯朱垠按:校補謂文選「趯」作「耀」。
一三六四頁四行自孝武所不能征孝宣所不能臣按:校補謂文選作「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
一三六四頁六行外接百蠻按:校補謂文選「接」作「綏」。
一三六四頁六行乃盛禮樂供帳置乎雲龍之庭按:李慈銘謂文選作「爾乃盛禮興樂」,以樂字讀句。
一三六四頁八行太師奏樂按:「太」原斗「泰」,逕據殿本改正。
一三六四頁九行仱樹兜離按:李慈銘謂文選「仱樹」作「僸樹」。
一三六四頁一二行始服*(冕)*冠*[冕]*衣裳據汲本改,與明帝紀合。
一三六四頁一三行敷布也按:「敷」原斗「舖」,逕改正。
一三六六頁一0行霆激電騖並言疾也汲本、殿本「霆激」作「霆發」。按:正文「輕車霆發」,文選作「輶車霆激」,觀此注,似章懷所見本正文亦作「霆激」也。
一三六六頁一一行則*(揮)**[搏]*而嬉據汲本、殿本改。
一三六六頁一一行范氏趙之御人也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文選李善注引括地圖雲,夏德盛,二龍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經南方。章懷以范氏為趙之御人,引孟子以證之,誤甚。又按:校補謂范氏自當為夏之御人,此「趙」字疑涉下「趙簡子」而誤。
一三六六頁一二行吾為范氏驅馳汲本、殿本「范氏」作「范我」。校補引侯康說,謂「『范我』當作『范氏』,章懷引此,正以注『范氏施御』句也。孫宣公孟子音義雲『范我』或作『范氏』。
孟堅此賦皆用孟子,故章懷引孟子以證之」。今按:趙岐本孟子與今本孟子同作「范我」,且下引趙岐注「范,法也」,則章懷注原亦作「范我」。校補謂「侯氏謂孟堅實用孟子或作本,是也,當時亦並無趙岐本也。至章懷之引孟子,並引趙注以釋『范』字,實仍為『范我』,並非『范氏』,特引之專為說下『轡不詭遇』,原別為一義」。
一三六六頁一三行趙岐注曰范法也按:「范」當作「范」。參閱上條校記。
一三六七頁一0行*[日]*食於三朝之會據汲本、殿本補。
一三六七頁一六行食舉*(為)**[謂]*當食舉樂也據汲本、殿本改。按:為謂本通,此以作「謂」為是。
一三六七頁一七行太師掌六律六呂按:「呂」原斗「同」,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三六八頁四行太古遠古也按:「太」原斗「泰」,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三六八頁九行於是聖上*(親)**[鶯]*萬方之歡娛按:文選「親」作「鶯」,王先謙謂作「鶯」是。今據改。
一三六八頁九行久沐浴乎膏澤按:校補謂文選「久」作「又」,「乎」作「於」。
一三六八頁一一行除工商之淫業興農桑之上務按:校補謂文選「除」作「抑」,「上」作「盛」。
一三六八頁一二行賤奇麗而不珍按:校補謂文選「不」作「弗」。
一三六八頁一三行耳目不營按:校補謂文選「不」作「弗」。
一三六九頁六行捐珠玉於五湖之川按:「湖」原斗「胡」,逕改正。
公元前1年
一三六九頁一0行平帝立*(舉)*學官據刊誤刪。
一三七0頁一一行圖書之泉按:「泉」本作「淵」,避唐諱改,殿本回改作「淵」。
一三七一頁二行今將喻子五篇之詩按:校補謂文選作「今將授子以五篇之詩」。
一三七一頁一四行率土之賓按:汲本、殿本「賓」作「濱」。
一三七四頁一四行豈*(同)**[可]*逆詐示猜殿本「同」作「可」,王先謙謂作「可」是。今據改。
一三七五頁八行典而不實按:校補謂文選「不」作「亡」。
一三七五頁一四行同於草昧按:汲本、殿本「於」作「乎」,文選作「於」。
一三七五頁一五行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按:校補謂文選無「者」字。
一三七六頁一行蔡邕曰*(鞭)**[絪]*縕據汲本、殿本改。
一三七六頁一二行以冠德卓蹤者按:校補謂文選「蹤」作「絕」。
一三七六頁一三行虞亦命夏後按:校補謂文選「虞」上仍有「有」字。
一三七六頁一六行雖前*[聖]*戲夔衡旦密勿之輔據汲本、殿本補。按:文選無「前聖」二字。
一三七六頁一六行辰居其域文選「辰」作「宸」。按:校補謂「辰居」本論語,作「宸」者借通耳,其本字仍當作「辰」。
一三七八頁三行高祖聚彤雲於碭山按:「碭」原斗「碭」,逕改正。
一三七九頁一行同受侯甸之所服按:校補謂文選無「所」字。
一三七九頁一行以伯方統牧按:校補謂文選「伯方」作「方伯」。
一三七九頁一行乘其命賜彤弧黃戚之威用討韋顧黎崇之不格挌:校補謂文選「戚」作「鉞」,「格」作「恪」。
一三七九頁三行是故義士偉而不敦按:校補謂文選「偉」作「華」。
一三七九頁三行然猶於穆猗那按:校補謂文選「然」作「亦」。
一三七九頁一四行京*(師)*京都也據刊誤刪。
一三八0頁一二行慝亡迥而不泯按:校補謂文選「慝」作「匿」,「迥」作「回」。
一三八0頁一四行厥道至乎經緯乾坤按:校補謂文選「厥道」二字連上為句,「乎」作「於」。
一三八0頁一四行內浸豪芒按:校補謂文選「浸」作「沾」。
一三八0頁一六行漢承唐*(虞)**[堯]*之基按:刊誤謂註解「唐基」耳,何故輒出「虞」字,明當作「堯」。今據改。
一三八一頁九行品物萬殊按:「殊」原斗「物」,逕改正。
一三八一頁一0行乃始虔鞏勞*(讓)**[謙]*據汲本、殿本改。
一三八一頁一一行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彷彿按:校補謂文選「朋」作「用」,「論」作「誨」。又毛刻文選蔡邕注本「屯」作「純」,「不傳」上無「而」字。又按:「彷彿」汲本、殿本作「彷彿」,注同,文選作「髣□」。
一三八二頁六行是以*(鳳皇)*來儀集羽族於觀魏文選無「鳳皇」二字。沉家本謂以下文例之,無者是。今據刪。
一三八二頁八行羨溢乎要荒按:校補謂文選「羨」作「洋」。
一三八二頁一一行宜亦勸恁旅力按:校補謂文選「宜亦」作「亦宜」。
一三八三頁四行肉角謂麟也按:「麟」原斗「鱗」,逕改正。
一三八四頁七行定性以和神按:校補謂文選作「因定以和神」。
一三八四頁八行憚□天乎按:校補謂文選「天」下有「命」字。
一三八四頁八行伊考自邃古按:「邃」原斗「遂」,逕據汲本、殿本改正。注同。
一三八五頁四行與之乎斟酌道德之淵源按:校補謂文選無「乎」字。
一三八五頁五行既成腢後之讜辭按:校補謂文選「成」作「感」。
一三八五頁六行奮景炎汲本、殿本「景炎」作「炎景」。按:文選作「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