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汉-班固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

作者 班固

何武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
宣帝時天下和平四夷賓服神爵五鳳之間婁蒙瑞應
益州刺史王襄使辯士王褒漢德,作中和樂職宣布三篇
年十四五,與成都楊覆眾等共習歌之。
是時宣帝武帝故事求通茂異士,召見等於宣室
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哉!
」以待詔賜帛罷。
博士受業治易
射策甲科為郎,與翟方進交志相友
光祿勳四行,遷為坐法免歸
兄弟五人,皆為郡吏郡縣敬憚之。
顯家有巿籍,租常不入,縣數負其課。
巿嗇夫求商捕辱顯家,顯怒,欲以吏事中商。
曰:「以吾家租賦繇役不為眾先,奉公不亦宜乎
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久之太僕王音武賢良方正,徵對策,拜為諫大夫,遷揚州刺史
舉奏二千石長吏必先露章服罪者為虧除,免之而已;不服極法奏之,抵罪至死
九江太守戴聖禮經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
及武為刺史行部錄囚徒,有所舉以屬郡
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
」皆無所決。
武使從事廉得其罪,懼,自免
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
武聞之,終不揚其惡。
聖子賓客為群盜,得,繫廬江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
自是後,慚服
武每奏事京師未嘗不造門謝恩。
武為刺史二千石有罪應時舉奏,其餘賢與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國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
行部必先學官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後傳舍出記墾田頃畝五穀美惡已乃二千石以為常。
初,武為郡吏時,事太守何壽
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
大司農,其兄子為廬江長史
時武奏事在邸兄子適在長安為具召武弟顯及故人楊覆眾等,酒酣,見其兄子,曰:「此子揚州長史材能駑下未嘗省見
」顯等甚慚,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
」顯、覆眾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卮酒
歲中廬江太守舉之。
守法見憚如此
公元前6年
刺史五歲,入為丞相司直丞相薛宣敬重之。
出為清河太守,數歲,坐郡中被災害什四以上免。
久之大司馬曲陽侯王根薦武,徵為諫大夫
兗州刺史,入為司隸校尉,徙京兆尹
二歲,坐舉方正所舉者召見槃辟雅拜有司以為詭眾虛偽
武坐左遷內史,遷沛郡太守復入廷尉
綏和三年御史大夫孔光左遷廷尉,武為御史大夫
成帝欲修辟雍,通三公官,即改御史大夫大司空
更為大司空封氾鄉侯食邑千戶
氾鄉在琅邪不其,哀帝初即位褒賞大臣,更以南陽犨之博望鄉為氾鄉侯國,增邑千戶
為人仁厚,好進士,獎稱人之善。
內史厚兩龔,在沛郡兩唐,及為公卿,薦之朝廷
此人顯於世者,何侯力也,世以此多焉。
然疾朋黨,問文吏必於儒者,問儒者必於文吏,以相參檢。
欲除吏,先為科例以防請託
其所居亦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
及為御史大夫司空,與丞相方進奏言:「往者諸侯王斷獄治政內史典獄事,相總綱紀輔王,中尉備盜賊。
今王不斷獄與政,中尉官罷,職并內史郡國守相委任所以壹統信,安百姓也。
內史位卑權重,威職相踰,不統尊者難以為治。
臣請相如太守內史都尉,以順尊卑之序,平輕重之權。
制曰:「可。
」以內史中尉
初武為九卿時,奏言宜置三公官,又與方進共奏罷刺史更置州牧,後皆復復故,語在朱博傳。
內史施行
公元前1年
多所舉奏號為煩碎不稱賢公。
功名略比薛宣,其材不及也,而經術正直過之
武后母在郡,遣吏歸迎。
成帝崩,吏恐道路盜賊後母留止左右或譏武事親不篤。
哀帝亦欲改易大臣,遂策免武曰:「君舉錯煩苛不合眾心,孝聲不聞,惡名流行無以率示四方
其上大司空印綬罷歸就國。
後五歲諫大夫鮑宣稱冤之,天子丞相王嘉之對,而高安侯董賢亦薦武,武由是復徵御史大夫
月餘,徙為前將軍
先是新都侯王莽就國,數年,上以太皇太后故徵京師
從弟成都侯王邑侍中矯稱太皇太后指白哀帝,為特進給事中
哀帝復請之,事發覺
太后為謝,上以太后不忍誅之,左遷西河屬國都尉,削千戶
後有詔舉大常私從武求舉,武不敢舉。
後數月,哀帝崩,太后即日入,收大司馬董賢印綬,詔有司舉可大司馬者。
大司馬辭位辟丁、傅,眾庶以為,又太后近親,自大司徒孔光以下舉朝皆舉
武為前將軍,素與左將軍公祿相善,二人獨謀,以為往時孝惠孝昭少主之世,外戚呂、霍、上官持權幾危社稷,今孝成孝哀比世無嗣方當選立親近幼主不宜異姓大臣持權親疏相錯為國計便。
於是武舉公孫祿大司馬,而祿舉武
太后竟自大司馬
有司劾奏武、公孫祿互相稱舉皆免
公元3年
武就國後,寖盛,為宰衡陰誅不附己者。
元始三年呂寬等事起。
大司空甄豐風指,遣使者乘傳案治黨與連引諸所欲誅,上黨鮑宣南陽彭偉、杜公子郡國豪桀坐死數百人
武在見誣中,大理正檻車徵武,武自殺
眾人多冤武者,欲厭眾意,令武子況嗣為侯,諡武曰剌侯
篡位,免況為庶人

王嘉

公元前4年
王嘉字公仲平陵人也。
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坐戶殿門失闌免。
光祿勳于永除為掾,察廉南陵丞,復察廉長陵
鴻嘉中,舉敦朴直言召見宣室,對政事得失超遷太中大夫
出為九江河南太守,治甚有聲
徵入為大鴻臚,徙京兆尹,遷御史大夫
建平三年平當丞相封新甫侯,加食邑千一百戶。
為人剛直嚴毅威重,上甚敬之
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變動嘉上疏曰:
臣聞聖王之功在於得人
孔子曰:「材難不其然與!
」「故繼世諸侯象賢也。
」雖不能盡賢,天子擇臣立命卿以輔之。
居是國也,累世尊重然後士民之眾附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
今之郡守重於古諸侯往者選賢材,賢材難得拔擢可用者,或起於囚徒
魏尚坐事繫,文帝馮唐之言,遣使持節赦其罪,拜為雲中太守匈奴忌之。
武帝韓安國於徒中,拜為內史,骨肉以安。
張敞京兆尹有罪當免,黠吏知而犯收殺之,其家自冤,使者覆獄,劾賊殺人,上逮不下,會免,亡命數十日,宣帝拜為冀州刺史,卒獲其用。
前世非私此三人,貪其材器有益公家也。
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庫氏倉庫之後也。
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然後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其後稍稍變易公卿以下傳相促急,又數改更政事司隸部刺史察過悉劾,發揚陰私,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
中材苟容求全下材懷危內顧壹切營私者多。
二千石輕賤吏民慢易之。
或持其微過增加成罪,言於刺史司隸,或至上書章下;眾庶知其易危,小失意則有離畔之心。
山陽亡徒蘇令等從橫吏士臨難莫肯伏節死義,以守相威權素奪也。
孝成皇帝悔之,下詔書,二千石不為縱,遣使者賜金,尉厚其意,誠以為國家有急,取辦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難危,乃能使下。
孝宣皇帝愛其良民吏有章劾,事留中,會赦壹解。
故事尚書下章,為煩擾百姓,證驗繫治,或死獄中,章文必有「敢告之」字乃下
陛下留神擇賢記善忘過,容忍臣子,勿責以備。
二千石部刺史三輔縣令有材任職者,人情不能不有過差,宜可闊略,令盡力者有所勸
方今急務國家之利也。
前蘇令發,欲遣大夫使逐問狀,時見大夫無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為諫大夫遣之。
令諸大夫材能者甚少,宜豫畜養成就者,則士赴難不愛其死;臨事倉卒乃求,非所明朝廷也。
嘉因薦儒者公孫光滿昌能吏蕭咸、薛修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稱。
天子納而用之。
息夫躬、孫寵等因中常侍宋弘上書東平王祝詛,又與后舅伍宏謀弒上為逆,雲等伏誅,躬、寵擢為吏二千石
是時侍中董賢愛幸於上,上欲之而未有所緣,傅嘉勸上因東平事以封
於是定躬、寵告東平本章,掇去宋弘,更言因董賢以聞,欲以其功侯之,皆先賜爵關內侯
頃之,欲封等,上心憚嘉,乃先使皇后父孔鄉侯傅晏持詔書丞相御史
於是嘉與御史大夫賈延上封事言:「竊見董賢三人賜爵眾庶匈匈貴,其餘并蒙恩至今流言未解。
陛下仁恩不已,宜暴本奏語言延問卿大夫博士議郎考合古今明正其義,然後加爵土;不然,恐大失眾心海內引領而議。
暴平其事,必有言當封者,在陛下所從天下雖不說,咎有所分,不獨陛下
定陵侯淳于長初封,其事亦議。
大司農谷永當封眾人歸咎於先帝不獨蒙其譏。
臣嘉、臣延材駑不稱,死有餘責。
順指不迕,可得容身須臾所以不敢者,思報厚恩也。
上感其言,止,數月,遂下詔等,因以切責公卿曰:「朕居位以來寢疾未瘳,反逆之謀相連不絕賊亂之臣近侍帷幄
東平王雲與后謁祝詛朕,使侍醫伍宏等內侍案脈幾危社稷,殆莫甚焉!
昔楚有子玉得臣,晉文為之側席而坐;近事汲黯淮南之謀。
今雲等至有圖弒天子逆亂之謀者,是公卿股肱能悉心務聰明銷厭未萌之故。
宗廟之靈,侍中駙馬都尉發覺以聞,伏厥辜。
書不云乎
『用德章厥善。
』其封高安侯南陽太守寵為方陽侯左曹光祿大夫躬為宜陵侯。」
後數月,日食,舉直言,嘉復奏封事曰:
臣聞咎繇帝舜曰:「亡敖佚欲有國,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
箕子武王曰:「臣無有作威作福亡有玉食;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國,人用側頗辟民用僭慝
」言如此則逆尊卑之序,亂陰陽之統,而害及王者,其國極危。
國人傾仄不正民用僭差不壹此君不由法度上下失序之敗也。
武王躬履此道隆至
自是以後縱心恣欲法度陵遲至於弒君,子弒父。
父子至親失禮患生,何況異姓之臣?
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
孝文皇帝備行此道海內蒙恩,為漢太宗
孝宣皇帝賞罰信明施與有節記人之功,忽於小過以致治平
孝元皇帝奉承大業溫恭少欲,都內錢四十萬萬,水衡錢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
嘗幸上林後宮馮貴人從臨獸圈猛獸驚出貴人前當之,元帝嘉美其義,賜錢五萬。
掖庭見親,有加賞賜,屬其人勿眾謝
平惡偏,重失人心賞賜節約
是時外戚貲千萬者少耳,故少府水衡見錢多也。
雖遭初元永光凶年飢饉,加有西羌之變,外奉師旅,內振貧民,終無傾危之憂,以府臧內充實也。
孝成皇帝時諫臣多言燕出之害,及女寵專愛,耽於酒色損德傷年,其言甚切,然終不怨怒也。
寵臣淳于長張放、史育,育數貶退家貲不滿千萬,斥逐就國,榜死於獄。
不以私愛公義,故雖多內譏朝廷安平傳業陛下
陛下在國之時,好詩書,上儉節,徵來所過道上稱誦德美,此天下所以回心也。
即位,易帷帳,去錦繡乘輿席緣綈繒而已
共皇寢廟比比當作憂閔元元,惟用度不足以義割恩,輒且止息,今始作治
駙馬都尉董賢起官上林中,又為治大第,開門北闕,引王渠灌園池,使者護作賞賜吏卒甚於宗廟
賢母病,長安廚給祠具道中過者皆飲食
治器,器成,奏御乃行,或物好,特賜其工,自貢宗廟三宮,猶不至此
賢家賓婚見親,諸官並共,賜及倉頭奴婢,人十萬錢。
使者護視發取市物百賈震動道路讙譁,群臣惶惑
詔書罷菀,而以賜二千餘頃,均田制從墮壞
奢僭放縱變亂陰陽災異眾多百姓訛言持籌相驚,被髮徒跣而走,乘馬者馳,天惑其意,不能自止。
以為籌者策失之戒也。
陛下仁智慎事,今而有此大譏
孔子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安用彼相矣!
」臣嘉幸得備位,竊內悲不能愚忠之信;身死有益於國,不敢自惜。
陛下慎己之所獨鄉,察眾人之所共疑
往者寵臣鄧通韓嫣驕貴失度逸豫無厭小人不勝情欲,卒陷罪辜
亂國亡驅,不終其祿,所謂愛之適足以害之者也。
宜深覽前世,以節↨,全安其命。
於是上寖不說,而愈愛賢不能自勝
祖母傅太后薨,上因傅太后遺詔,令成帝王太后下丞御史,益封賢二千戶,及賜孔鄉侯、汝昌侯陽新侯國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上及太后曰:「臣聞爵祿土地,天之有也。
《書》云:『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王者天爵人,尤宜慎之。
裂地而封,不得其宜,則眾庶不服感動陰陽,其害疾自深。
聖體久不平,此臣嘉所內懼也。
高安侯賢佞幸之臣,陛下爵位貴之,單貨財以富之,損至尊以寵之,主威已黜,府藏已竭,唯恐不足
財皆民力所為孝文皇帝欲起露臺,重百金之費,克己不作
公賦以施私惠一家至受千金往古以來貴臣未嘗有此,流聞四方,皆同怨之。
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臣常為之寒心
太皇太后永信太后遺詔,詔丞相御史戶,賜三侯國,臣嘉竊惑。
山崩地動日食三朝,皆陰侵陽之戒也。
前賢已再封,晏、商再易邑業緣橫求,恩已過厚,求索自恣不知厭足,甚傷尊卑之義,不可以天下為害痛矣
驕侵罔,陰陽失節,氣感相動,害及身體。
陛下寢疾久不平,繼嗣未立,宜思正萬事順天人之心,以求福祐,柰何輕身肆意不念高祖勤苦立制度欲傳之於無窮哉!
孝經曰:『天子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
』臣謹封上詔書不敢露見,非愛死而不自法,恐天下聞之,故不敢自劾
愚贛犯忌諱,唯陛下省察。」
初,廷尉相與丞相長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雜治東平王雲獄,時冬月未盡二旬,而相心疑雲冤,獄有飾辭,奏欲傳之長安,更下公覆治
尚書令鞫譚、僕射宗伯鳳以為可許
天子相等皆見上體不平外內顧望操持兩心,幸雲踰冬,無討賊疾惡主讎之意,制詔相等皆為庶人
後數月大赦,嘉奏封事相等明習治獄,「相計謀深沈,譚頗知雅文,鳳經明行修聖王有計功除過,臣竊為朝廷惜此三人
書奏,上不能平。
後二十餘日,嘉封還益董賢戶事,上乃發怒,召嘉詣尚書責問以「
相等前坐在位盡忠誠,外附諸侯操持兩心背人臣之義,今所稱相等材美,足以相計除罪
君以道德,位在三公,以總方略一統萬類分明善惡為職,知相等罪惡陳列,著聞天下,時輒以自劾,今又稱譽相等云為朝廷惜之。
大臣舉錯恣心自在迷國罔上,近由君始,將謂遠者何!
對狀
」嘉免冠謝罪
事下將軍中朝者。
光祿大夫孔光左將軍公孫祿、右將軍王安光祿勳馬宮光祿大夫龔勝劾嘉迷國罔上不道,請與廷尉雜治
以為嘉備宰相諸事並廢,咎由嘉生;嘉坐薦相等微薄,以應迷國罔上不道,恐不可以天下
遂可等奏。
等請謁者召嘉詣廷尉詔獄制曰:「票騎將軍御史大夫中二千石二千石、諸大夫博士議郎議。
衛尉雲等五十人以為
等言可許」。
議郎龔以為嘉言事前後相違,無所執守不任宰相之職,宜奪爵土,免為庶人
永信少府猛十人以為聖王斷獄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抱恨入地,生者不銜怨受罪
明主聖德重大刑辟廣延司議,欲使海內咸服。
罪名雖應法,聖王之於大臣,在輿為下御坐則起,疾病視之無數,死則臨弔之,廢宗廟之祭,進之以禮,退之以義,誄之以行。
案嘉本以相等為罪,罪惡雖著,大臣括髮關械裸躬就笞非所重國宗廟也。
春月寒氣錯繆霜露數降,宜示天下寬和
臣等不知大義,唯陛下察焉。
」有詔假謁者節,召丞相廷尉詔獄
使者既到府,掾史涕泣共和藥進嘉,嘉不肯服。
主簿曰:「將相不對陳冤相踵以為故事君侯引決
使者危坐府門上。
主簿前進藥,嘉引藥杯以擊地,謂官屬曰:「丞相幸得備位三公奉職負國,當伏刑都市以示萬眾
丞相兒女子邪,何謂咀藥而死!
」嘉遂裝出,見使者再拜受詔,乘吏小車,去蓋不冠,隨使者廷尉
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綬,縛載致都船詔獄
上聞生自詣吏,大怒,使將軍以下與五二千石雜治
詰問對曰:「案事者思得實
竊見相等前治東平王獄,不以雲為不當死,欲關公示重慎;置驛馬傳囚,勢不得踰冬月,誠不見其外內顧阿附為雲驗。
幸得大赦相等良善吏,臣竊為國惜賢,不私三人
獄吏曰:「苟如此,則君何以為罪猶當?
有以負國不空入獄矣。
」吏稍侵喟然卬天嘆曰:「幸得充備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是負國,死有餘責。
」吏問賢不肖主名曰:「賢,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進;惡,高安侯董賢父子佞邪亂朝,而不能退。
罪當死,死無所恨。
繫獄二十餘日,不食歐血而死。
帝舅大司馬票騎將軍丁明素重而憐之,上遂,以董賢代之,語在賢傳
公元前41年
為相三年誅,國除。
死後上覽其對而思嘉言,復以孔光丞相徵用何武御史大夫
元始四年詔書追錄忠臣,封嘉子崇為新甫侯追諡嘉為忠侯

師丹

公元前7年
師丹字仲公琅邪東武人也。
治詩,事匡衡
舉孝廉為郎。
元帝末,為博士,免。
建始中,州舉茂材復補博士,出為東平王太傅
丞相方進御史大夫孔光論議深博廉正守道,徵入為光祿大夫丞相司直
數月,復以光祿大夫給事中由是少府光祿勳侍中,甚見尊重
成帝末年,立定陶王皇太子,以太子太傅
哀帝即位,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食邑,領尚書事,遂代王莽為大司馬封高樂侯
月餘,徙為大司空
公元1年
上少在國,見成帝委政外家,王氏僭盛,常內邑邑
即位多欲有所匡正
封拜丁、傅,奪王氏權。
自以師傅三公位,得信於上,上書言:「古者諒闇不言,聽於冢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親屬赫然貴寵
封舅為陽安侯皇后尊號未定,豫封父為孔鄉侯
侍中王邑射聲校尉王邯等。
詔書比下,變動政事卒暴無漸
臣縱不能明陳大義,復曾不牢讓爵位相隨受封侯,增益陛下之過。
問者郡國地動水出流殺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舉錯失中號令不定法度失理陰陽溷濁之患也。
臣伏人情無子,年雖六七十,猶博取廣求
孝成皇帝深見天命燭知至德,以壯年克己,立陛下為嗣
先帝棄天下陛下繼體四海安寧百姓不懼,此先帝聖德當合天人之功也。
聞天不違咫尺,願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觀群下從化
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胏附何患富貴不宜倉卒
先帝不量臣愚以為太傅陛下以臣託師傅,故亡功德而備鼎足封大國,加賜黃金,位為三公,職在左右不能盡忠補過,而令庶人竊議災異數見,此臣之大罪也。
不敢乞骸骨歸於海濱,恐嫌於偽。
慚負重責,義不得不盡死
書數十上多切直之言。
公元前7年
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稱太皇太后成帝趙皇后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與母丁后皆在國邸,自以定陶共王為稱。
高昌侯董宏上書言:「秦莊襄王母本夏氏,而為華陽夫人所子,及即位後,俱稱太后
宜立定陶共王后為皇太后
」事下有司,時丹以左將軍大司馬王莽劾奏「知皇太后至尊之號,天下一統,而稱引亡秦以為比喻詿誤聖朝非所宜言,大不道
上新立,謙讓納用、丹言,免庶人
傅太后大怒
上欲稱尊號,上於是追尊定陶共王共皇,尊傅太后共皇太后,丁后為共皇后。
郎中令泠褒、黃門郎段猶等復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復引定陶蕃國之名以冠大號車馬衣服宜皆稱皇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職,又宜為共皇立廟京師
上復下其議,有司以為宜如褒、猶言
丹議獨曰:「聖王制禮取法天地,故尊卑之禮明則人倫之序正,人倫之序正則乾坤得其位而陰陽順其節,人主萬民俱蒙祐福,尊卑者,所以天地之位,不可亂也。
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為號者,母從子妻從夫之義也。
欲立官置吏,車服太皇太后並,非所以明尊卑二上之義也。
定陶共皇號諡已前定,義不得復改。
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
』子亡爵父之義,尊父母也。
為人後者為之子故為所後服斬三年而降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統也。
孝成皇帝聖恩深遠故為共王立後奉承祭祀,今共皇長為一國太祖萬世不毀,恩義已備。
陛下繼體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廟天地社稷之祀,義不得復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廟。
欲立廟於京師,而使臣下祭之,是無主也。
又親盡當毀,空去一太祖不墮之祀,而就無主當毀不正之禮,非所尊厚共皇也。
」丹由是不合上意
會有上書言古者以龜貝為貨,今以錢易之,民以故貧,宜可改幣。
上以問丹,丹對言可改
下有司議,皆以為行錢以來久,難卒變易
老人忘其前語後從公卿議。
又丹使吏書奏,吏私寫其草,丁、傅子弟聞之,使人上書告丹上封事行道人遍持其書。
上以問將軍中朝臣,皆對曰:「忠臣顯諫大臣奏事不宜漏泄令吏傳寫流聞四方
『臣不密失身』,宜下尉治
」事下廷尉廷尉劾丹大不敬
未決給事中博士申咸炔欽上書,言「丹經無比,自近世大臣若丹者少。
發憤懣,奏封事不及深思遠慮使主簿書漏泄之過不在丹。
以此貶黜,恐不厭眾心
尚書、欽:「幸得儒官選擢腹心,上所折中定疑,知丹社稷重臣議罪處罰,國之所慎,、欽初傅經義以為當治,事以暴列,乃復上書妄稱譽丹,前後相違不敬
」上貶、欽秩各二等,遂策免丹曰:「夫三公者,朕之腹心也,輔善相過,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
朕既不明委政於公,間者陰陽不調寒暑失常變異婁臻,山崩地震河決泉涌流殺人民百姓流連無所歸心司空之職尤廢焉。
在位出入三年,未聞忠言嘉謀,而反有朋黨相進不公之名。
乃者挺力田議改幣章示君,君內為朕建可改不疑;以君之言博朝臣,君乃希眾雷同,外以為不便,令觀聽者歸非於朕。
隱忍不宣,為君受愆。
疾夫比周之徒虛偽壞化,寖以成俗,故屢以書飭君,幾君省過求己,而反不受退有後言
及君奏封事,傳於道路布聞朝市言事以為大臣不忠,辜陷重辟,獲虛采名謗譏匈匈,流於四方
腹心如此,謂疏者何?
殆謬於二人同心之利焉,將何以率示群下附親遠方
朕惟君位尊任重,慮不周密懷諼迷國進退違命反覆異言甚為君恥之,非所以共承天地,永保國家之意。
以君嘗託傅位,未忍考於理,已詔有司赦君勿治。
其上大司空高樂侯印綬罷歸。」
尚書令唐林上疏曰:「竊見免大司空策書,泰深痛切君子作文,為賢者諱。
丹經世儒宗,德為國黃耇,親傅聖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內未見大過,事既已往,免爵大重京師識者以為宜復邑爵,使奉朝請,四方所瞻卬也。
陛下財覽眾心有以尉復師傅之臣。
上從林言,下詔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既免數月,上用朱博議,尊傅太后皇太太后,丁后為帝太后,與太皇太后皇太后同尊,又為共皇立廟京師,儀如孝元皇帝
遷為丞相,復與御史大夫趙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號之議,而為劾奏,免為庶人
天下衰麤委政
不深褒廣尊親之義而妄稱說,抑貶尊號虧損孝道不忠莫大焉。
陛下聖仁,昭然尊號,宏以忠孝復封高昌侯
惡逆暴著,雖蒙赦令,不宜爵邑,請免為庶人
奏可
於是歸鄉里者數年。
公元前1年
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發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奪其璽綬,更以民葬之,定陶隳廢共皇
諸造議泠褒、段猶等皆徙合浦復免高昌侯宏為庶人
詣公車賜爵關內侯,食故邑
數月,太皇太后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賞元功先聖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
定陶太后造稱僭號,甚悖義理
關內侯師丹端誠於國,不顧患難,執忠節,據聖法分明尊卑之制,確然柱石之固,臨大節不可奪,可謂社稷之臣矣。
有司條奏邪臣建定稱號者已放退,而功賞未加,殆繆乎先賞後罰之義,非所以章有德報厥功也。
其以厚丘中鄉戶二千一百封義陽侯
月餘薨,諡曰節侯
子業嗣,王莽敗乃絕。

評論

贊曰:何武之舉,王嘉之爭,師丹之議,考其禍福,乃效於後。
王莽之作,外內咸服,董賢之愛,疑於親戚、嘉區區,以一江河,用沒其身。
董宏受賞罰,哀哉
故曰「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免殆」,此古人所以難受爵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