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麓堂集-明-李东阳卷六十五

卷六十五 第 1a 页 WYG1250-067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怀麓堂集卷六十五
              明 李东阳 撰
 文后稿五
  记
   重修琼州府二贤祠记
琼州府旧有二贤祠祀知府王徐二公者也王公讳泰字伯
贞以字行吉之泰和人洪武间以前户部主事起知琼为政
卷六十五 第 1b 页 WYG1250-0674b.png
宽简崖州黎杀人报雠府卫以反闻欲兵之公保其无他捕
雠杀者数人遂定琼田三穫军赋不时受俟民乏急则敛而
倍入之公始令每穫必输皆告便流民来归者万三千馀人
弘治十五年以内艰去民号泣攀送十馀里不绝徐公讳鉴
字子明常之宜兴人宣德间自户部郎中奉敕知琼廉正寡
欲琼多异产中使踵接公限有司弗予及行所部辄遣骑从
之俾不得肆武官利黎产多启衅以邀贿公镇以无事皆安堵
不为变民渐黎俗病不服药惟杀牛祭鬼至鬻子女为禳祷
卷六十五 第 2a 页 WYG1250-0674c.png
费公婉而导之民寖化皆感悦立生祠祀公比其卒巷
哭家祭柩还送者填海滨目送其舟至不见乃去盖其
治祗四年视王公不及三之一而治状相若人以为难
琼民思二公不置祔祭于苏文忠公祠事有不平者则
往诉之若官府然成化初知府蒋淇建祠于府治西医
学故基标为今名久乃就圯弘治初知府张英改建于
御史行台之右则今祠也议以春秋举祀事复其民二
人俾世守焉会左参议任君谷上京师请为记夫祭有
卷六十五 第 2b 页 WYG1250-0674d.png
二义亲与神之谓也赋形受气一体而分幽明之相通
聚散之相感焄蒿悽怆若或见之则存乎亲上下四旁
昭布森列善则福不善则祸比之赏罚影随而响答则
存乎神斯二者有所感各有所应精神魂气之间潜孚
默契有不容已者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为是故也
若守令之祭于民者实兼二义而有之恩则父母灵则
明神故桐乡之于朱邑亲之也罗池之于柳子厚神之
也画地而守分民而治去留生死之相代者其常也德
卷六十五 第 3a 页 WYG1250-0675a.png
存而爱俱功立而名传其去也有思其远也有追胶固
缠结虽欲已之有不可得者是岂声音笑貌仪文器数
可饰具而彊致哉顾今之守令不惟不获乎下而反病
之故为之民者面背殊情死生异观勉之恒常或忽之
仓卒者比比而是况累纪阅世少者壮壮者老而其子
孙苗裔若躬沐膏泽亲炙风范愈久而不能忘者其难
易何如也乃或以遐方僻地诿于无所用治苟焉以为
政又从而徇之以幸其泯而弗彰然其实终有不可掩
卷六十五 第 3b 页 WYG1250-0675b.png
者闻二公之风亦可以少省矣厥后王公之子文端公
名直为翰林学士官至少傅徐公之孙今少傅公名漙
与文端同官学行勋绩后先相望蔚为名臣皆以一品
官阶赠及祖考朝有诰家有庙诗书簪组绵延而未艾
所谓盛德必百世祀者岂独于其民徵之哉东阳以学
士典词命远继文端比预机务从少傅公后获考国史
及观其家乘为详并书以为记实弘治八年九月也
   天津卫城修造记
卷六十五 第 4a 页 WYG1250-0675c.png
天津及左右三卫其地曰直沽沽云者小水入海之名
也盖禹贡冀州之域在天文为箕尾之分胜国以前实
海滨荒地潞卫二河南北相接以入于海胥此焉会我
朝太宗文皇帝兵下沧州始立兹卫筑城浚池立为今
名则象车驾所渡处也卫既武置无州县承平之馀故
习未改则肆为彊戾讼狱繁起越愬京师者殆无虚日
往来舟楫夫役之费不统于一下上病之朝廷乃用议
者特置山东按察副使一人专督兵备而凡城池兵马
卷六十五 第 4b 页 WYG1250-0675d.png
词讼盗贼之事皆𨽻之于时西蜀刘君实膺是选承敕
以行君至则以为城池最重宜亟为之处顾乏帑积势
不可猝办累岁而计每事而处徐而图之增城为高甓
而扄之隅方而准平又构楼于门曰镇东曰定南曰安
西曰拱北皆踰寻累丈平看俯瞰迥出尘垢而北楼尤
绝特相倍往来命使及大夫士之有事于是者登眺之
际神竦心畅瞻宫阙之尊崇览畿甸之高腴周诹隐幽
则器閧不生询察吏治则糺纷不作于斯城也可以观
卷六十五 第 5a 页 WYG1250-0676a.png
政矣夫城之为制实取诸设险守国之义其来尚矣是
必预制于平居无事之日乃可以保治于无穷顾凡有
民社兵马之寄者不加之意日颓月塞无复有经久制
远之具固识者所深虑也矧畿辅之近喉襟之要拥重
兵置群士而无以控制统驭之其可哉且钧是地也钧
是政也匪得人以理之则治效不著然则天津之治亦
固可诬也哉予又闻刘君积材谷籍丁户第差役其所
为役如治庙学备祭器辟射圃立教场及诸祠宇工局
卷六十五 第 5b 页 WYG1250-0676b.png
类皆就绪而城池尤重是其始末不可以不纪也天下
之事成于前必继于后乃可以久存而不坏今废之久
而修之难如此则继是以往恶可以不之慎哉予尝以
使命夜道天津见土石颓圯兵士传递者越堞而行若
履平地心甚讶之感兹役之获成也故因诸卫戎官之
请为之记
   安平镇减水石坝记
弘治初河徙汴北分为二支其一东下张秋镇入漕河
卷六十五 第 6a 页 WYG1250-0676c.png
与汶水合而北行六年霖雨大溢决其东岸截流径趋
夺汶以入于海而漕河中竭南北道阻上既命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臣刘大夏治厥事复命内官监大监臣李
兴平江伯臣陈锐总督山东兵民夫往共治之佥议胥
协疏塞并举乃于上流西岸疏为月河三里许塞决口
九十馀丈而漕始复通又上则疏贾鲁河孙家渡塞荆
隆口黄陵冈筑两长堤蹙水南下由徐淮故道又议以
为两堤绵亘甚远河或失守必复至张秋为漕河忧乃
卷六十五 第 6b 页 WYG1250-0676d.png
相地于旧决之南一里用近世减水坝之制植木为杙
中实砖石上为衡木著以厚板又上墁以巨石屈铁以
键之液糯以埴之坝成广袤皆十五丈又其上甃石为
窦五梁而涂之梁可引缆窦可通水俾水溢则稍杀冲
齧水涸则漕河获存庶几役不重费而功可保工既告
毕上更命镇名为安平迁大夏为左副都御史又命工
部伐石敕内阁臣为文各纪功迹臣东阳当记兹坝之
成臣窃考之治水之法疏与塞而已矣塞之说不见于
卷六十五 第 7a 页 WYG1250-0677a.png
经中古以降堤堰议起往往亦以为利利与害相值必
较多寡以为重轻若驱役土石当水之怒费多而利寡
此古人所深戒惟水势未迫后患尚未形则思豫制以
为之备则障之利亦不可诬况兹坝者势若为障而实
疏之顾其疏不至漏障不至激去水之害以成其利暂
劳而永逸费虽不能无而用则博矣揆之善沟者水漱
之善防者水淫之两者不亦兼而有之乎易象财成书
陈修和君出其令臣宣其力虽小大劳逸不同同是道
卷六十五 第 7b 页 WYG1250-0677b.png
也今圣天子勤民思理重馈饷悯流垫宵衣而南顾者
累岁非二三臣之贤其孰克副之当洪之未塞也水势
冲激深莫可测每一舟至百夫弗能胜则人船俱没捲
扫筑堰垂成辄败千金之费累日之功卒然失之若未
始有者群议喧閧皆若弃而弗终改而他图盖方禦患
不暇而何豫备之有及臣职就工而地灵顺轨不逆性
以制物不后天以违时而又从容优裕以图可久之利
销未然之患诚事会之不可失者也然则鉴往辙之覆
卷六十五 第 8a 页 WYG1250-0677c.png
而思成功之艰修废补罅以期不坠庸讵非有司者之
责乎呜呼天下之事莫患乎可以为而不为彼宦成之
怠交承之诿遗智馀力而莫为尽未有不贻后日之悔
者独水也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斯言也亦可以喻
大矣唐韦丹筑捍江堤窦以疏涨诏刻碑纪功著在国
史臣不文谨书此为明命复
   重建首阳书院记
山西之蒲州旧有首阳书院盖宋元祐间郡人王昉所
卷六十五 第 8b 页 WYG1250-0677d.png
建因山而名有张尚文者实为山长历元制废入国朝
至宣德间知州事者改为仓场名迹益泯弘治初元山
阳许侯鹏来知是州既修庙学饬师生示郡治所尚乃
建里社学以教蒙士询诸士夫得所谓书院者图兴复
之遍阅祠庙撤其非所当祀即其居而重建焉中为堂
曰崇德以施讲授后为堂曰养正以藏古今图籍旁为
左右庑以为肄习之所又后为祠堂三区中以祀夷齐
二贤左祀名宦右祀乡贤而总名则因其旧越二年告
卷六十五 第 9a 页 WYG1250-0678a.png
成于是简州之少俊得二百人礼聘国子生王绅为之
师越四五年渐有成业士之进于州学者视昔有加而
侯亦将满九载矣国子生某某辈谓兹举不可以无纪
北至京师介而请予意恳甚予弗能拒也夫书院之制
肇于宋初州县学之未建也天下之士往往出于其间
及学制大行而所谓书院亦未尝罢前规后随其效若
有盛于州县者今文教熙洽学校遍天下固无俟乎此
顾人才日盛而籍额有定员则养蒙蓄锐以待天下之
卷六十五 第 9b 页 WYG1250-0678b.png
用者虽多不厌校诸前代所置小大若殊而作人之意
则一而已且凡师所以教士所以学皆以为忠与孝也
然必有准则之地而后可以为教必有趋向之涂而后
可以为学圣人者百世之师也孟子称伯夷之风可以
廉贪立懦韩子谓微伯夷者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故虽其羁游饿死之乡流风馀韵在人耳目有不容泯
天下之有君亲者固于是有警焉而况薰染渐渍出乎
其地者哉兹使童生稚子诵简册习姓名少而学壮而
卷六十五 第 10a 页 WYG1250-0678c.png
行之者迹不必同而风节可以无愧则教与学皆不为
虚文也若贤父兄之仪范名守令之惠泽老成虽去而
典型尚存者亦独非登高行远之一助也哉然则院之
有祠其义有所在而礼亦不为无所起也学于是者其
亦知所以自励矣
   衡山县重建文定书院记
衡岳之阴宋胡文定公之书院在焉历胜国以来颓圯
殆尽而遗址尚存弘治丁巳监察御史郑君惟桓按视
卷六十五 第 10b 页 WYG1250-0678d.png
其地图所以兴复之者会财于官役力于民合计定制
中为堂祀公配以少子宏所谓五峰先生者而房庑庖
库之类皆备又掘地得旧祭器若干葺而完之岁春秋
修祀事又将聚其乡之学者居之邓君请予记按文定
公本崇安人哲宗时举进士为大常博士提举湖南学
事高宗时拜中书舍人以疾求去留兼侍读专讲春秋
后以宝文阁学士致仕盖公初患居当兵冲徙于荆再
徙于衡优游十五年以卒五峰以荫补官家居不调晚
卷六十五 第 11a 页 WYG1250-0679a.png
辞召命创楼著书者二十馀年视公尤久此书院之所
由建也公之学以尊王贱伯为本安夏攘夷为用当金
彊宋屈之时朝野靡然附和议者为识时论雪耻者为
生事而公引经议政正色直言所以警君心而裨治道
者至矣身既不用其所为传卓然成一家言至我国朝
遂列诸学宫用诸场屋为不刋之典使公用于一时亦
孰若传于后之为远哉若五峰虽未见于用而出处明
决未尝枉已以干禄深得乎家学之正矣古者乡先生
卷六十五 第 11b 页 WYG1250-0679b.png
没必祭于社而圣贤道在万世则天下祀之盖视其功
德小大以为久近有不可得而诬者公今从祀孔子庙
庭天子之所亲视儒臣之所分祼天下学者之所尊祀
也况其所居之地非游宦流寓之可比不特举而祀之
其可哉且及门之士私淑之人如孔氏之有颜孟皆在
配享从食之列况公作述之善有若五峰者出而成之
徵诸南轩之授受考亭之论议又若是著也而可以无
配乎哉书院之作乃古庠序之遗制宋之初学校未立
卷六十五 第 12a 页 WYG1250-0679c.png
故盛行于时今虽建学置师遍于天下无俟乎其他而
前贤往迹风教之所关亦不容废如兹院者是也夫祭
者学之所有事也而其所为学岂独粢盛俎簋仪文度
数之间哉衡之学者读公之书学公之学固将观羹墙
于庙貌思景行于高山虽欲自画于道而亦有不容已
者矣湖南之地舂陵则有濂溪岳麓则有南轩兹院相
距不数百里遗风流泽相望而不绝东阳世家长沙盖
尝登岳麓吊其所谓书院者闻文定之风而有感焉因
卷六十五 第 12b 页 WYG1250-0679d.png
为记之以成贤有司之志云
   重建岳麓书院记
东阳昔省墓长沙尝渡湘江发岳麓访宋人所谓书院
者得断碑遗址于榛莽间慨晦翁南轩两先生之馀风
遗泽未有以复也顾有寺存焉耳越二十馀年通判陈
君捐俸治材为中门为左右庑甃石数级上为讲堂又
上为崇道祠以祀两先生复名之曰岳麓书院构亭其
巅名之曰极高明又买田若干亩以成陈志比王君来
卷六十五 第 13a 页 WYG1250-0680a.png
知府事帅僚属师生行舍菜礼诸所未及如开道路备
器用广旁舍储置经史延师领教皆次第举行而同知
某佐其事盖兹院自宋初郡守朱洞始建真宗时李允
则请藏书国子监簿周式教授其间乃请赐额遂与应
天白鹿石鼓并称为四大书院及南渡燬于兵安抚刘
公珙复建孝宗时两先生实会讲焉光宗时晦翁为安
抚更建于兹地学者多至千人田至五十顷庙舍至百
馀间今殿故在遗址废田为僧卒势家所据历三百馀
卷六十五 第 13b 页 WYG1250-0680b.png
年而兹院始复其旧于是王君遣使属记于予亦陈昔
所尝请者也惟古者学校遍天下其教与学者皆圣贤
之道故能以一德同俗及世衰政弛道晦不明上择官
以教下择师以学穷什一之力而后得世之少治而多
乱奚惑哉今学有恒制师有定员第玩常愒久不能无
望乎什一之外如书院者故士或起于乡塾则于此为
培养之地或籍于郡学则藉游息以广见闻使斯道之
在天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随厥穷达皆可为成已
卷六十五 第 14a 页 WYG1250-0680c.png
成物之用乃可以言学不然虽学于此犹学于彼无益
也且南轩得衡山胡氏言仁之旨观所为书院记亦惓
惓以是为辞晦翁之学固有大于彼然亦资而有之后
之学者曾不逮其万一而不百倍其功恶可哉由南轩
以介晦翁又等而上之以希所谓古之人者庶几为兹
院重以为山川之光若其程格条绪则存乎教与学吾
于吾大夫士望之矣
   梧州府重建庙学记
卷六十五 第 14b 页 WYG1250-0680d.png
广西梧州府倚郭曰苍梧县旧各有学成化初佥都御
史韩公开置帅阃特新府制迁旧学于府东门外建大
成殿于中以府县二学左右附之规度甚伟而未甚备
且门地卑湿为雨潦所困诸公继帅屡欲修之未暇也
比左都御史邓公总督于兹谓总镇王公总兵毛公曰
学校风化之原也不可以武事废不可以遐服弛盍相
与图之皆曰如议公乃简于群属暨凡百执事以其意
示之皆曰如令于是鸠工度地会具财物卜日兴事辇
卷六十五 第 15a 页 WYG1250-0681a.png
土为堤周百二十丈高六尺广三倍之又凿石以甃其
外又建石为灵星门三造甓为垣为丈百堂有分斋殿
有翼庑祭有庖库居有房室皆因其故而新之学旧无
乐则募工于南昌仿国学为之又募工于潮范铜为祭
器各若干而学之制始备教授某某辈遣价具书京师
请纪成绩以示来世惟古者文武一道然禹定绥服则
分文教武卫而为之制盖所谓绥服者当夷夏之交文
以治内武以治外虽其势不可以偏废而轻重之序有
卷六十五 第 15b 页 WYG1250-0681b.png
不容紊者周以六师统于司马而受成献馘皆与学行
之则文之该乎武可见为政者宜亦知所重矣今之司
民社者往往以期会书簿为急置教化于不足为其或
有疆埸之寄斥堠之警震撼冲击应接之不暇则其治
外非独不容于不略殆亦有废而不举者矣梧之为郡
当二广之冲营陈所集戈马所聚宜无急乎铅椠卷册
之间然帷幄之筹兵食之计以至于望助保障之心亲
上死长之节凡所谓武胄之英土著之旧者皆其所有
卷六十五 第 16a 页 WYG1250-0681c.png
事也况其大者或与于科目之选出而为台谏侍从公
卿辅相之臣所以辅德立功参天地赞化育者繇此焉
出然则其敩学之方惩劝之法振起磨砺之风不于此
始焉亦奚以施哉夫秉彝之性人人所同初不以远迩
疏戚而间惟狃于气习然后失之学之制所以明道善
俗化天下于皇极之归义盖如此或者蔑视其地鄙夷
其人不屑乎所谓教而姑诿曰缓文而急武详内而略
外则天下之不归于极不用于世也亦岂特为士者之
卷六十五 第 16b 页 WYG1250-0681d.png
贲哉邓公名廷瓒岳之巴陵人起名进士称贤守令明
达政体以兴学作人为己任折冲禦侮之务于此盖有
馀力焉固其为士者之幸而亦斯地之遭也嗣是以往
安知岭海之徼无勃然而兴以副公之意者哉愿为师
弟子者共勉之姑记其岁月以俟
   岍山书院崇经阁记
崇经阁者岍山书院藏书之阁也院在陜之陇州陇人
静乐阎先生为教官素喜积书及致事居城西五里许
卷六十五 第 17a 页 WYG1250-0682a.png
建静乐堂藏其书以教学者先生既谢世其子光甫为
吏部考功郎中时欲成父志置所未备书复万馀卷季
子参甫为监察御史亦积书以益之于是经书子吏皆
备光甫以河南参政致事归乃即堂之故址为书院中
为敦本堂东西为养正复初二斋堂之后斯阁建焉中
设孔子及四配像旁两壁各置架以庋书而总名曰崇
经者亦张伯玉尊经意也阁之下设七贤像左右为肄
诵之房后为燕室设乡贤主于中翼以庖庾周为高垣
卷六十五 第 17b 页 WYG1250-0682b.png
垣之外为田百馀亩岁收其入以共祀事凡州都之俊
秀未籍于庠校者皆聚学其间延师而教之学者日众
参政君乃以书属其子御史价请记于予予惟圣人之
道达于天下固人之所能知能行而乃有不及知与不
能行者圣人则著其道于经以明示天下盖有不得已
焉天下之人不能皆穷经以明道君人者建学以居之
置师以教之若学校所未育儒师所未及教穷乡僻壤
之间遗经旧史亦有不得而窥者贤士大夫又从而赞
卷六十五 第 18a 页 WYG1250-0682c.png
相之虽非法制之所必为而亦莫之或禁如兹院兹阁
者是已且学之设固存乎师然犹有守令以领其事有
宪臣以督其令乃能成才而致用则夫乡党之学非有
所谓贤士大夫者足以系众望而收全功亦奚以建为
哉先生往而后皆以易书春秋显群子姓学易者尤众
盖其家学得于经者如此陇之士视此而兴焉其大者
以文学行业效用于天下而其小者亦不失为亲上死
长之民庶无负于兹阁之建也是为之记
卷六十五 第 18b 页 WYG1250-0682d.png
   重建正学书院记
正学书院为道学而作也院在陜之西安盖宋横渠张
子倡道之地门人吕大钧辈皆得其传元鲁斋许公来
主学事亦多造就后省臣建议为书院合祀横渠鲁斋
及其乡贤杨元甫而聚徒讲学其间朝廷赐以经籍给
之学田张忠文公养浩实记其事入国朝百馀年遗址
为兵民所据而坊名尚存弘治丙辰杨君一清始倡之
时巡抚都御史张公敷华巡按御史李君瀚以为业久
卷六十五 第 19a 页 WYG1250-0683a.png
不可夺乃属参政汪君奎副使马君龙督府卫别度吉
壤得诸城之正中为秦府隙地秦简王闻而捐之知府
严君永浚议重建焉丁巳汪君进继为布政仰君升为
按察使请于巡抚许公进巡按张君黼往达观之贸地
为南门后熊公翀为巡抚马君棋为巡按益严督劝再
易地以益之而其域始广画为三区其中为祠左为提
学分司而书院实居其右祠有堂有庖有库司有前后
堂有左右庑书院之制皆与司称又左右环为肄业之
卷六十五 第 19b 页 WYG1250-0683b.png
室堂之后为会馔之所共为门一重以通出入堲而垣
之四周而其制始备是虽佥议积力而张君之克断严
君之干固厥功为多其祠之所祀杨君则以为明道程
子尝为鄠县簿横渠之学实得之二程于是主程及张
以及于许吕杨以下各以类配是虽复鲁斋之旧而实
崇祀先贤表章正道以风厉学者非独为许设也故易
其名曰正学书院杨君既被徵为大常少卿以其事告
诸东阳请为记夫所谓正学者圣贤之学也其理仁义
卷六十五 第 20a 页 WYG1250-0683c.png
礼智信其伦父子兄弟夫妇长幼朋友其用则视听言
动思其文则易书诗春秋其治则礼乐刑政百凡之务
蕴之于心发之于言见之于事而施之乎民者皆是也
孔子没杨墨氏各自为学孟子始正人心息邪说其教
盛行遭秦之祸几乎熄矣汉之学以阴阳唐之学以词
赋其间若董韩二子号为知道而未纯至宋周程张朱
四子者后先继出而正学始大明于天下故凡志乎圣
人者必以四子为的元入主中国鲁斋以圣贤之道自
卷六十五 第 20b 页 WYG1250-0683d.png
任而淑诸人其所谓学亦是学也呜呼文武之道在人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苟得其正则所入皆足以
进道所就皆足以成功不得其正者弗与也且学古人
者诵其诗读其书即所居处随所寄寓皆足以为瞻依
据守之地故国监郡县学通祀孔子以诸贤配之而大
儒名宦则各祀于其上以其道存焉耳杨君受命分省
任兴教作人之寄其督学州郡有成效矣兹又聚徒置
院为养蒙储俊之计为之标的绳准以示之使趋向有
卷六十五 第 21a 页 WYG1250-0684a.png
涂跻攀有等以求至于圣贤之域其教之不厌乎详如
此为之学者尚一志百力朋从而泽丽居必于此而他
业不迁学必于此而旁岐不惑则为黉校之良才科场
之杰士庙廊藩郡之名臣循吏可计日以俟而古之所
谓正学者将暴白于天下无疑矣苟视为美观文具而
莫知所以学则州县之馀亦安用此为哉东阳既嘉杨
君之功庆兹学之行于兹地也故为之记
   重建解州盐池神祠记
卷六十五 第 21b 页 WYG1250-0684b.png
曩岁山西按察副使陈君抵予书曰弘治甲寅军储阙
赋有司弗能给巡抚都御史张公念惟解池盐利可取
奏之朝许给三十万引金时分巡河东实受檄焉时岁
饥民病先发粟赈之始俾就役会大雨水溢公继至忧
甚剧乃共祷于神翼日近池州县皆雨而池独无越十
日盐乃大给课不劳而数足足之日雨复大至公归惠
于神因慨其祠宇倾圯复以属金乃籍其民之居货取
重利者各出赀为木石费命以官夫佐之始于冬之十
卷六十五 第 22a 页 WYG1250-0684c.png
月至明年乙卯之四月而成亦若有神相之者请记其
事予惟古之祭法于地之能出财用者则祀之如山林
川泽之类是也今天下之地利盐为大煮海之力菹薪
之伐牢盆之制亦劳甚矣而岁课每不给惟解池所出
朝取夕获尤为自然之利此周官所谓盬盐韩献子所
谓国之宝者顾其为产必视旸雨燥湿以为丰约虽大
钧之运归于无朕而土地所在亦必有神焉主之神液
阴漉孕灵富媪柳宗元亦尝言之矣然所谓神者不必
卷六十五 第 22b 页 WYG1250-0684d.png
有形与声而昭示响答或不可泯则亦存乎人焉耳矣
故曰有其诚则有其神诚于为国为民者神必有以应
之盖神者民之所赖国之所祀而贲望之者也所谓有
其举之莫之敢废者其兹祠之类也乎且予所谓存乎
人者亦非特以事神故也盖必量其贵贱节其赋入如
昔之监司者则公私兼利不求神而自足若所谓豪家
之占夺近地之障吝则神虽有知亦安得而与其力哉
此宝应灵庆之封亦议礼者之所异也予独嘉张陈之
卷六十五 第 23a 页 WYG1250-0685a.png
诚于国与民且徵神之灵也故为记
   重建成都府学记
成都府学之重建也实肇于弘治壬子倡其议者布政
使郑君龄提学王君敕柄其事者巡抚梁公璟巡按陈
君瑶分董其役者某某而成于今都御史钟公蕃给其
费者为官帑之嬴赴其役者为农隙之夫木以章计者
九千瓦以片计者五十馀万青雘黝垩以斤计者二千
石以块计者二万馀砖十有一万油麻胶漆以石计者
卷六十五 第 23b 页 WYG1250-0685b.png
百二千铜铁棕竹布草之类不可殚纪为殿之基其崇
丈殿为间七崇六丈有奇深广称之增左右庑为五十
八殿左右为齐室各一戟门门五间崇三丈灵星门三
为泮池桥略与门称又前建大成坊东西为麟洲凤薮
二坊迁题名记二亭于大门之内以至明伦之堂分教
之斋会馔之所名贤之祠仓庾之室皆新之又前为泮
池坊市民地二百馀丈增肄业之房为重楼八十间又
制为礼乐服器共三百馀事盖自畿辅近郡之学鲜有
卷六十五 第 24a 页 WYG1250-0685c.png
若是比者而遐方僻地弗论也夫自汉文翁守成都至
国朝千馀年而其故址为蜀王府迁今学于西南一里
许又百有馀年而复建焉其间凡阅历若干代造就若
千人虽道德勋业与时高下而作育之效磋切之益皆
不可诬然则古人建学立教之意其有功于天地万物
亦厚矣夫所谓教固在于明伦复性树功立业大者律
之以身小者谕之以言条格品式已为末节有不繁乎
居室之间者顾丽泽以为占居肆以为喻古亦有之不
卷六十五 第 24b 页 WYG1250-0685d.png
此之先而徒务乎其大则虽正其模范善其矩彟亦岂
可立谈而道语之哉且今之为政者必有堂宇以为发
号出令之地观政者尚比之田野之辟道涂之治而况
学之为道有专志而倍力者哉诸御史之激扬方伯之
旬宣郡守之抚字宜不止乎簿书期会之粗于兹学乎
见之矣使司教者及时以明道因地以育才不啻为美
观故事而止则所谓复性树功者安知不大验于来学
之士哉予故因教授彭伟辈请备述修建之岁月名物
卷六十五 第 25a 页 WYG1250-0686a.png
以示后之人俾勿坏
 
 
 
 
 
 
 
卷六十五 第 25b 页 WYG1250-0686b.png
 
 
 
 
 
 
 
 怀麓堂集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