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这本「偏安排日事迹」,凡十四卷,不著撰人;按月排日记南明弘光朝事。考此书在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并无著录,今据珍藏抄本整理排印,为一罕见之书。
本书用「纲目」体裁,自弘光帝即位至北狩一年期间,约有二百七十馀日日有记事;且所记颇多引用章奏原文,甚具史料价值。其中对于款北一事,较他书为详,亦无所讳。南都陷后,并续著有见闻。
不过抄本通病,往往「错误百出」,难尽订正;今就整理所见,杂记数事如下;
卷二「」六月壬戌」日下末条首端原有衍文「壬戌」十六字,今已略去。此当由传抄时粗疏之误,姑不必深究。卷五「九月」末「吏部侍郎张捷署部事」条及卷六「十月癸未」日下「起升原任吏科都刘安行、通政司参议刘若金俱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条「目」下分别附有按注,说明「原本」如何如何,并有所移改;足见所谓「原本」,尚多问题。因疑上述「原本」,并非真实原本;而今所据抄本,或已经数手辗转传抄之本。
卷四「八月癸酉」日下「吏部尚书徐石麒陈铨政七款……」
弁言 第 2 页
条「目」中「一曰消朋党」语下脱说明之文;前语适在抄本某页之末,可能下有脱页。卷六「十月丁丑」日下「命总督王永吉暂驻河上料理战事……」条后文字不能衔接,可能脱戊寅至壬午间数日记事。卷八「十二月甲子」日下「起补原任御史冯明玠、沈向俱广东道」条后留有大片空白,可能脱乙丑、丙寅等日记事。卷十「二月丁丑」日下「升吏部郎中来方炜太仆少卿」条后所接「目」文不合,中间显有脱漏。再,卷四抄本缺第一○页一页,计在「八月辛巳」日下「升光禄寺少卿姚思孝大理寺右少卿」条前约脱三百至四百字;卷十抄本缺第二一~二九等九页,计在「」二月乙亥」日下「追封皇弟由颍王……」条后约脱三千字左右。其馀脱一、二行留有空白者,不及逐一列举。所有可见脱文之处,今均用节略号表示之。
卷三「七月丁酉」日后,发见甲辰、丙午两日记事窜在戊戌日前,今已移于癸卯日后、戊申日前,以正日序。卷十一「三月」自甲申朔至壬子晦均有记事,但于辛卯、壬寅两日间见有「壬申」日一条,不合日序;今于该条系日之下附加问号,以示存疑。
所谓「错误百出」,除上述脱文及日序以外,其错字、脱字之多,甚有不能卒读者。今则尽予改正──有他书可资考订者,并据以逐字校勘之。其馀一时无法改订
弁言 第 3 页
者,惜仍随处可见。至于讳「常」为「尝」、「由」为「繇」、「松」为「嵩」,已复本字;惟若干对满清称谓所缺之字仍旧,因究不知为「虏」、为「奴」……,不能确定。
此外,卷八「十二月癸酉」日下「督辅可法疏言和议难恃……」条与卷十一「三月戊申」日下「督辅可法疏诸臣亟化朋党……」条下两「目」所列奏疏内容大同小异,乃为一疏之重出。按疏中所言,以前一条所系年月为是。类此重复情节,尚间有之。此种错误,自非传抄之故,胥为撰述之未尽精到。
末了,附提一事:本书涉及闽中郑氏(郑芝龙、鸿逵兄弟)诸事之一,为卷十一「(弘光元年)三月癸卯」日下「命三法司覆审王之明等」条「目」中有大理寺卿葛寅亮密言曰:『公等度朝廷兵力,能声左良玉、郑芝龙(抄本作「之龙」)之罪而制其死命乎?若其供也含忍,则无法搜剔,则激变耳』!此由当时传言所称「王之明」其人者「二月、三月,往楚、往闽」一语而来。郑芝龙与左良玉并论而牵涉所谓「伪太子」一事,殊少人道及;如非出于风影之词,洵为研究郑氏史事者所当注意。又,卷十「二月壬申」日下「礼部尚书钱谦益疏修「国史」」条「目」尾有言:『谦益博览群书,尤精文学;搜罗考核,备极苦心。人亦以此服之。后国亡,史稿尽付绛云楼一炬,殊可痛也』!此在本书为一「神来」之笔(按谦益善变,后清兵入南都,与赵之龙等首先迎降
弁言 第 4 页
;「清史列传」入于「贰臣传」乙编);并附及之。(吴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