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弁言

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明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五朝「实录」所载闽海关系史料,几均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欲探究明代与台湾的关系史,搜辑这些史料,实有其必要。「文丛」在前辑第二八九种「明经世文编选录」「弁言」上,尝指出『有明中叶以下,东南海上骚然;外由日本、荷兰,内因「流民」、「海寇」,台湾渐成为各方逋逃、越贩以至拓殖经营的对象。其间相互关系,极为错综复杂』。本书就上述五朝「实录」所辑部分,即为当年这种极为错综复杂关系的史料。至在世宗以前,诸如福建沿海卫所城池的建置以及彭湖(即后来之澎湖)汛地的墟弃等闽海大事,未尝上溯采辑,事固可憾;但就明代与台湾(本岛)关系而言,断自嘉靖之世,毋宁较为接近。「明实录」卷帙浩繁,今用以辑选者已及其半。至所据板本系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并就其所附各朝「实录校勘记」分别酌予订正(「校印本」原以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为底本,遇有缺卷缺页,据别本编补。其中「熹宗实录」天启四年所缺各卷原本遗佚,另据一种来源不明的异本──梁鸿志影印本「熹宗天启宝录」所载附入参考;而「梁本」转录有「两朝从信录」等书纪事,故是年所选并附有资料出处之注脚)
  明时的台湾,在「实录」上初以「东番」之名出现,而后以鸡笼、淡水著称(「明
弁言 第 2 页
史」外国列传因有「鸡笼山」篇)。陈第「东番记」首云:『东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其居也』。张燮「东西洋考」「鸡笼、淡水」篇:『鸡笼山、淡水洋,在彭湖屿之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云』。「明史」「鸡笼山」篇,即袭「东西洋考」所云。所谓「东番」、所谓「鸡笼、淡水」,当初显系专指某一地段而言。其直接例證,如「东番记」所指东番仅属自魍港至大帮坑;间接例證,有万历四十四年福建巡抚黄承玄「题琉球咨报倭情疏」云:『今鸡笼实逼我东鄙,距汛地仅数更水程。倭若得此而益旁收东番诸山以固其巢穴,然后蹈瑕伺间,惟所欲为』(崇祯间,陈子龙、徐孚远等将黄疏辑入「皇明经世文编」,并加旁注云:『鸡笼在琉球之南,东番诸山在鸡笼之南』)。继随时间推移,逐渐互为代替以至以偏概全;犹之后来定名之台湾(由大惠、大湾、大员等转音而来),初就现今之台湾本岛南部而渐涵盖全岛,以讫包括澎湖在内。「东西洋考」云云,职是之故。至于台湾之名,至明末始见于官文书记载。崇祯年间,给事中何楷奏陈靖海之策,其言曰:『……贼窟为何?台湾是也。台湾在彭湖岛外,水路距漳、泉约两日夜。其地广衍高腴,可比一大县』(见孙承泽「春明梦馀录」转引)。是以「明史」外国列传「琉球」篇在『万历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下续云:『其地名台湾,密迩福建』。本书不见台湾之名,因作说明如上,以供参
弁言 第 3 页
考。
  至于明季崇祯一朝,虽未有官修「实录」,但亦有几种相类的文献流传。其中「明□宗□皇帝实录」、「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二卷本)三种,「文丛」已分别另刊专书(前两种合称「崇祯实录」,后一种即以原书名印行);本书今就另一种「崇祯长编」(残本六十六卷)选出部分关系史料,作为「附录一」。惜原书所见起于天启七年八月至崇祯五年十二月止,六年以下全付缺如。由于「崇祯长编」所选均与郑芝龙有关,因再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印之「明清史料壬编」选出四件相关的案稿,作为「附录二」。关于郑芝龙的史料,前已从「明清史料」「乙编」、「丁编」与「戊编」选出二十七个文件,编为「文丛」第一五七种「郑氏史料初编」;「壬编」晚出,未及选入。这一附录,因名曰「郑氏史料初编补辑」(「壬编」原有郑氏史料八件,内四件与「戊编所收」重复,已见「初编」。(吴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