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第 1 页
弁 言
台湾在清同治初年所发生的戴潮春事变,先有金门林豪的「东瀛纪事」,用纪事本末体裁分述其事;继有彰化吴德功的「戴案纪略」,仿纲目之例,因年系月、因月系日记载之。这本晚出的「戴案纪略」,彰化鹿港蔡青筠撰;系徵访耆旧,增补林著「东瀛纪事」、吴著「戴案纪略」而成者。六年之前,承孙家骥先生以所藏抄本见寄,现在即据此本排印。
按原抄本系据鹿港蔡氏家藏稿本影写,封面有「绿香居随笔」「戴案纪略」,「耕云主人拭墨」字样。稿本成于民国十二年,作者在卷末有一段文字记叙撰述的旨趣;先录于此,以助阅读。『戴逆之乱,距今适六十周年,故老尚多存者;偶有道及,犹娓娓不倦。余本就所闻,笔记大略。今春「台南日报」刊有吴德功「戴案纪略」,与所闻小有异同;间有脱节者,藉为补续之。惟官阶、姓名,则吴记较详;次则各地战绩,吴之阙亦较多。用以扯合,颇可弥缝。惜吴记每节必附自己议论,自称「海外散人」;重叠复杂,矛盾甚多。姑就其所原文参考所闻见类串之,似较一气;若云「攘美竞能」,醉翁之意不在酒也。盖本土人记本土事,为日无多,尚虚诞若此;可见宇宙间之
弁言 第 2 页
记述,未必尽可能信者也!以其尚须串合,故不惮烦而为草集之,以待儿曹辈稽古之一助云尔』。
所可异者,卷首「前言」,殆全取吴著「自序」之文。而其中『……殉难义民及积劳病故之官弁凡入昭忠祠者皆附下卷』云云,盖吴著分上、中、下三卷,下卷纯属附录性质,备载死难者姓氏;而此书既不分卷,亦无「凡入昭忠祠者」附载之件,诚不知其何所指而云然。复考书中所引「海外散人」议论,与吴著「戴案纪略」自署「吴德功」「吴立轩」所下论断,文字颇多出入;即据「林豪曰」云云,亦与「东瀛纪事」原文有所异同。
此外,稿本眉端尚有两种「添注」。一为要点式的五言词句,如「戴乱之缘起」、「庸材之误事」、「李佯之知义」、「漳泉始启」、「张云英复仇」、「文武见能懦」、「鹿港有神助」、「林占梅起兵」、「大甲城克复」、「贼初犯嘉义」、「贼行耤田礼」、「斗六初被兵」、「鬼燃炬照贼」、「林向荣出师」、「林向荣死节」等;但只见于「前半」部,而「后半」部却付阙如。这些记载,已概予略去。一为「批语」或「注释」,可供参考之用;因一律移附书中,用夹注号表示之。这些批注,系作者所加抑他人添附,固不得而知。至书中所记人名,至多疑难。内官方人物,已参考官方资料查
弁言 第 3 页
正。至参与事变之人,同名异写者甚夥。诸如林日成、林日晟、林晟、戆虎晟,陈弄、陈哑狗弄、陈哑九弄,严办、严辨,陈鱼弗毋、陈九毋、陈九武,黄知羔、黄猪羔,林狗毋、林狗武,赵戆、赵憨……,均先后未尽一致;孰是孰否,殊难遽定。兹一概仍存其旧,留待后考。
要之,此书诚多问题,但就「传闻异辞」的观点而言,仍有其可取处,其他自可不必深论。所得抄本搁置六年之久而终于印行,其故在此。
再,本书在编校时,又借得陈汉光先生所藏同书另一抄本;经查对一过,两本同属一手传抄,款式亦如出一辙。惟陈本卷末尚附有著者六男撰「先严耕云公传略」一文,因改题「著者传略」,移刊书首,以供参考。
弁言 第 5 页
著者传略
公讳青筠,字耕云,号耕耘、菜耘、青筠主人、耕云主人,斋号绿香居;乡里间称之曰阿正或阿静。同治七年,生于鹿港。幼而好学。稍长,习医术;而诗文、书法、击技皆称著一时。曾入台湾文艺社为社友。民国十六年卒。遗著诗文、杂记、自传若干种,篇目未详。
六男懋棠谨志。
弁言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