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实录选辑同治五年

同治五年 第 96 页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丙寅)春正月初二日(壬戌),以福建筹备兵糈,予将军英桂、总督左宗棠、巡抚徐宗干等议叙有差。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五。)

  三十日(庚寅),补铸福建彰化县知县印信;从巡抚徐宗干请也。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二月二十九日(己未),谕内阁:『前因左宗棠奏参福建布政使张铨庆昏愦糊涂,意存恋栈;曾降旨将该员即行革职。兹据徐宗干奏:「张铨庆在闽、浙军营二十馀年,办理文案尚为通达;在藩司任内勤俭著称,虽器识稍近褊狭,而诚实廉谨,尚可降格量用」等语。张铨庆著吏部调取引见』。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

  二十八日(丁亥),以剿匪出力,复福建已革副将吴鸿源职。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三。)

  夏四月二十八日(丙辰),以福建台湾搜捕逆匪出力,赏副将汤得升巴图鲁名号、在籍员外郎黄景琦等花翎、通判萧澈等蓝翎,知府陈懋烈等加衔、升叙有差。
同治五年 第 97 页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五。)

  五月初八日(丙寅),福建水师提督吴全美因病解职,以漳州镇总兵官李成谋为水师提督、记名总兵官孙开华为福建漳州镇总兵官。
  初九日(丁卯),谕内阁:『福建海坛镇总兵黄进平、台湾镇总兵曾玉明、闽粤南澳镇总兵颜青云、福建台湾道丁曰健、台湾府知府陈懋烈均著开缺来京,交该部带领引见』。
  十一日(己巳),谕[内阁];『徐宗干奏「武职大员子弟乡试获中,访有情弊,请斥革究办」一摺,福建台湾镇总兵曾玉明之子曾云登、曾云书于上年福建甲子科乡试中式举人,经该抚及提调、监试司道各员访查曾云登等素不能文,恐有情弊,传提来省讯究;乃该镇托词业已内渡,延不到案,显有徇庇情事。前任台湾镇总兵曾玉明著暂行革职,勒令将伊子曾云登、曾云书交出解省究问。曾云登、曾云书均著革去举人,交左宗棠拘拿到案,严讯确情,按律定拟具奏。曾玉明有无主使作弊别情及徐宗干等失察处分,著俟定案时声明请旨』。寻奏:『遵讯曾云登、曾云书因弟兄号舍相联,商默旧文获中,尚无枪替怀挟等弊;应照士子越号换写文字例,减一等科罪。曾玉明有心徇庇,业经革职,应无庸议;监临、提调等均无失察之咎,请免议处』。下部议;从之。
             (--以上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同治五年 第 98 页
  六月初三日(庚寅),谕[军机大臣等]:『左宗棠奏「现拟试造轮船并剿捻利用车战」各摺片,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务;该督现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至海关结款虽完,而库储支绌;仍须将此项扣款按年解赴部库,闽省不得辄行留用。如有不敷,准由该督提取本省釐税应用。左宗棠务当拣派妥员认真讲求,必尽悉洋人制造驾驶之法,方不至虚糜帑项。所陈各条,均著照议办理。………将此由五百里谕令知之』。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二十一日(戊申),补铸福建台湾北路协副将关防;从总督左宗棠、巡抚徐宗干请也。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秋七月初三日(己未),谕内阁:『左宗棠、徐宗干奏「台湾军功人员褒奖过优,请旨撤销」一摺,福建候补县丞余辰随同署总兵曾元福在台湾军营办理文案,业经该署总兵等会保,请免补县丞、以知县留于福建即补,复经层递保奖翎支升阶,至知府遇缺即补并加道衔;经吏部行文覈驳。该员不候本省督、抚查办,辄自行遣丁赴部具呈,请将原保各案覈准;吏部复经据呈准行,悉照原保办理。现经左宗棠等查明该员递保各案
同治五年 第 99 页
多系冒滥,所有余辰原保免补同知、直隶州知州、知府、道衔并请戴花翎之处,均著撤销;仍著以知县归部选用,毋庸留于福建候补。署台湾镇总兵副将曾元福保举人员未能覈实,著交部议处。至吏部于余辰递保各案既经行文查驳,何以辄凭余辰遣抱呈词,率行议准?其中显有情弊。著吏部堂官确切查明,据实具奏,毋稍回护』。
  初八日(甲子),谕[军机大臣等]:『……前据左宗棠奏:「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当谕令该督照议办理。兹据蒋益澧奏:「拟于沿海省分建设铁厂,制造轮船,或在福建设厂、或在广东设厂」等语;著瑞麟、蒋益澧咨商左宗棠会筹妥办。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
              (--以上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

  八月十七日(癸卯),陕甘总督杨岳斌因病解职,调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以漕运总督吴棠为闽浙总督;未到任前,以福州将军英桂兼署。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九月丁巳朔,以福建巡洋出力,予千总刘廷华等升叙、开复有差。
  追予福建台湾殉难道员孔昭慈建立专祠,谥「刚介」。
  初七日(癸亥),福建布政使王德榜乞假养亲,以按察使邓廷楠为布政使、延邵道康国器为按察使。
同治五年 第 100 页
             (--以上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二十八日(癸未),谕军机大臣等:『左宗棠奏「筹议变通闽、浙兵制」一摺,闽省绿营兵制额冗饷薄,素不训练,临事不能收一战之功,并不能为一日之守;据左宗棠所陈积弊情形,实属洞中要。该督现拟将无用之兵汰除四成,即以裁兵之饷加给在营之兵,并营抽练;所筹甚为切当。著即照所议办理,并著督饬水陆各营认真训练,务当切实讲求,不可有名无实。左宗棠起程在即,所有未尽事宜,并著英桂、吴棠、徐宗干悉心筹画,俾臻妥善;总期兵归实用、饷不虚糜,毋蹈仍前积习。浙省兵丁议复常制,止须少募新兵,精练汰存旧兵;即著左宗棠、英桂、吴棠与马新贻、黄少春将一切事宜妥为筹议,责成杨昌浚专主其事,实力办理。水师船,尤宜讲求坚利;闽省购造粤东拖罾船只,亦当力求坚固,不可以敝窳充数。左宗棠前奏闽省设厂制造轮船,尤为水营要务;即著吴棠接办,不可日久废弛。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五。)

  冬十一月十一日(丙申),谕军机大臣等:『英桂、徐宗干奏「闽省绅民恳留督臣暂缓西行」一摺,据该绅民等呈称:「闻左宗棠调补甘肃之命,惶然如失所恃。并以创造轮船一事机不可失,如使总督暂驻闽中,豫将赴甘之师先行部署,俟外国工匠毕集,创造一有端绪,即移节西征;既省待兵待饷之期,又无顾此失彼之虑」等语。所陈不为
同治五年 第 101 页
无见;朝廷亦知轮船事属创始,有治法必有治人,方臻周妥。无如关陇数千里之地贼众兵疲,民生日蹙;若不亟筹得力大员统师前往,诚恐蔓延腹地,为患益深。是以令左宗棠移节西陲,为地择人,实非得已。今据沈葆桢等所呈各节,亦属切要之图。英桂现尚未接印,著左宗棠暂缓交卸督篆,剋日催督工匠上紧制造,妥定章程,与英桂、沈葆桢会商办理;并将西征兵将,豫为部署。该省协饷原皆有著之款,惟增兵仍须增饷,该督如有所见,不妨据实敷陈,以备采择。前已有旨授刘典甘肃臬司,为期与该督相习,可收指臂之助;著该督即行檄催刘典先行赴任,并将兵将酌拨数营交刘典管带,令其迅速入甘。该督俟吴棠到任后,再行交卸来京;轮船有端倪,即交英桂、吴棠、沈葆桢认真经理。沈葆桢现既在籍,于此等紧要事件未可视同膜外;即著帮同该省督、抚等悉心区画,以期周密。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
  十三日(戊戌),谕军机大臣等:『前因闽省设厂制造轮船,事关紧要,特经谕令吴棠接办;复经谕令左宗棠将轮船事务办有端倪,交英桂、吴棠、沈葆桢等经理。兹据左宗棠奏「请派重臣经理船政,接管局务」一摺,该督以轮船事在必行,不以去闽在迩,遽行阁置;实属沈毅有为,能见其大。著遵奉前旨,将设局造船事宜办有眉目,再行交卸起程。沈葆桢办事素来认真,人亦公正廉明;现虽守制家居,惟事关船政大局,必须经理得人。该前抚务当遵奉前旨,出而任事,不可稍行诿卸。所有船政事务,即著该
同治五年 第 102 页
前抚总司其事;并准其专摺奏事,先刻木质关防印用,以昭信守。一俟局务办成,再行奏请部颁关防。一切应办事宜并需用经费,均著英桂、吴棠、徐宗干妥为经理;仍随时与沈葆桢会商,不可稍有延误。道员胡光墉,即著交沈葆桢差遣。左宗棠另奏请令刘典帮办甘肃军务,本日已明降谕旨,照所请行。前因刘典系丁忧人员,是以降旨令该员署理甘肃按察使;现在该员是否服阕?并著左宗棠查明具奏。将此由六百里各谕令知之』。
            (--以上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二十四日(己酉),谕内阁;『左宗棠、徐宗干奏「军需摊捐银两,恳恩免捐」一摺,福建省捐摊各案,叠经该提督等奏请裁革,均已降旨允行,原以养民生而恤廉吏。兹据左宗棠等奏称:「该省官吏应摊剿办台匪张丙军需等款,自道光年间起分年覈扣,至同治五年止,计共未补银一百二十八万四千两零。各州、县负此巨逋,或以后数十任代前人赔偿、或以亏累大重而营求调剂、或以那掩勒交而被参致屈,亏累太多,励廉无术;援案恳予免捐,俾清积累」。自系实在情形。所有前项两案军需摊捐银两,著加恩免捐,以示体恤。嗣后该省州、县各官既无摊捐之累,办公应稍从容;其各倍懔官方,驯致廉洁。该督、抚等乃严饬所属实力整顿,不得另立名目,使各官吏有所藉口,以副朝廷兴廉恤吏之意』。
同治五年 第 103 页
  谕军机大臣等:『左宗棠奏「筹办台湾吏事兵事,请责成该镇道等经理」一摺,台湾一郡远隔大洋,番民杂处,易启衅端;现生齿日繁,洋舶来往,尤宜加意整顿,以奠岩疆。该督以去闽在即,一切规画未暇致详,请饬该镇、道等妥办,具见实心。所陈台湾积弊,兵制则班戍之期已废,有册无兵;战船无一存者,而修费不减;吏事则官索陋规以取盈、民好械斗以争胜,锢习相沿,殊堪痛恨。该督拟复班兵旧章,三年更戍;复设道标,以重事权;申明镇兵归道察看之例,以互相维制;移修船之费,以制船巡洋、募练水兵、裁革陋规,别筹津贴以资办公各条:均属因时制宜之策。总兵刘明灯、道员吴大廷既据该督遴选派办,必须实力筹办,以免颓风;不得以该督远行,玩忽于继。并著吴棠、徐宗干随时督饬该镇、道等认真釐剔,所有一切情形或详由督抚奏闻、或由该镇道会衔陈奏,均著斟酌事之轻重缓急办理。生番既以不得内附为憾,自宜相机驾驭,羁糜弗绝。其社仓储积等事,亦应绸缪未雨,及早兴办。吴棠未到任之先,英桂、徐宗干责无旁贷,必当善成该督之志也。左宗棠另摺奏:「釐定闽省各属进出款项,请将各厅县应徵地丁、粮米等款数目出示勒石,以杜浮取;提款筹补流摊,以袪官累;酌提税馀,以充公费」。所筹于吏治民生均属有益,即著照所请行。其馀一切未尽事宜,该督未起程以前,仍当随事规画,以臻周密。将此由五百里谕知英桂、左宗棠、吴棠、徐宗干,并传谕刘明灯、吴大廷知之』。
同治五年 第 104 页
  调福建福宁镇总兵官刘明灯为台湾镇总兵官,擢湖南抚标中军参将罗大春为福建福宁镇总兵官。
  二十七日(壬子),谕军机大臣等:『前因闽省设厂制造轮船,谕令沈葆桢帮同该省督、抚等悉心区画。嗣据左宗棠奏:请派重臣总理船政;复谕令沈葆桢总司其事,与英桂、吴棠、徐宗干会商办理。兹据左宗棠奏:「该抚两次呈称,以丁忧人员不应与闻政事,如奉旨饬办,亦必俟明年六月服阕后,始敢任事;其未释服以前,遇有咨奏事件,请由督、抚臣代为咨奏」等语。制造轮船一节,关系中外,事更重于金革;岂得以引避为辞!沈葆桢办事认真,著仍遵前旨,总司其事。一切应办事宜,均著英桂、左宗棠、吴棠、徐宗干与沈葆桢随时会商办理。署藩司周开锡,即著与道员胡光墉一并交沈葆桢差遣。惟既据该前抚呈称现未服阕,未敢公然任事;即著俯顺所请,未释服以前遇有应行陈奉事件,由沈葆桢知会该督、抚代为具奏。一俟服阕,仍著会同该省督、抚联衔奏事,以重事权。其购买机器等项共需银十三万三千八百馀两,著照左宗棠所筹,先行动款应付,以便兴办。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
             (--以上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

  十一月丙辰朔,命福建布政使邓廷楠来京,以延建邵道周开锡署布政使。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同治五年 第 105 页
  十一日(丙寅),以广东布政使李福泰为福建巡抚;未到任前,以署布政使道员周开锡护理。
  予故福建巡抚徐宗干祭葬,谥「清惠」;入祀名宦祠,并入「国史」循良传。
             (--以上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

  二十四日(己卯),谕军机大臣等:『左宗棠奏「详议船政章程并艺局章程各开单呈览及晓谕日意格等」各摺片,此次创立船政,实为自强之计;若为浮言谣惑,则事何由成?自当坚定办理,方能有效。左宗棠所见远大,大臣谋国,理当如此。其所议优待局员、酌定程限,甚为周妥;均著照所请行。若五年限满,洋员教有成效,即著照所议加赏,以示奖励。其日意格、德克碑勤劳既著,忠顺可嘉,尤当优加赏赉;并著英桂等存记,俟五年后中国工匠如能按图监造、自行驾驶,即著奏闻,候旨破格于原定赏银之外再给优赏。届时甘肃必早底定,朝廷不难令左宗棠赴闽,共观厥成。该督等可传谕日意格、德克碑其专心教习,毋稍疑惑。其馀所议各条,亦属妥协;并著照所议办理。左宗棠虽赴甘省,而船局乃系该督创立,一切仍当预闻。沈葆桢总理船政,其未服阕以前遇有船局事宜,由英桂等陈奏;服阕以后,由沈葆桢会同该督、抚陈奏:均著仍列左宗棠之名,以期终始其事。另片奏:「船局经费不敷银两,请于续拨银两内动用」等语。著照所请,所有前项不敷银七万两,即于续拨闽海关每月五万两内支用;著英桂如数筹
同治五年 第 106 页
拨,毋许迟误。道员胡光墉既据左宗棠历试可以相信,即著交沈葆桢差遣。其补用道叶文澜、同知黄维,著准其留闽;并候补经历徐文渊,均交沈葆桢差遣。军功贝锦泉熟悉洋务,堪作船主,自应破格录用;即著以都司留于福建水师尽先即补,并赏加游击衔。此后如能奋勉立功,并著沈葆桢等再请优奖,用资鼓舞。其馀如有可用之才,即由沈葆桢酌委;务当虚心访求,以期集事。刘典业经服阕,本日已明降谕旨实授甘肃按察使;该员旧部三千名,即著催令前进。左宗棠业经起程,船局事务,沈葆桢自当专心经理;英桂、吴棠、周开锡亦当和衷商酌,于日意格等加意笼络,毋稍膜视。……将此由五百里谕知英桂、左宗棠、吴棠、沈葆桢,并传谕周开锡知之』。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

  十二月二十五日(庚戌),予故福建台湾道洪毓琛入祀名宦祠;从巡抚徐宗干请也。
               (--见「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