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韵-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提要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1a 页 WYG1496-06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十
 中原音韵       词曲类五(南北曲之属/)
  提要
    (臣/)等谨案中原音韵二卷元周德清撰德清
    字挺斋高安人是书成于泰定甲子原不分
    卷帙考其中原音韵起例以下即列诸部字
    数正语作词起例以下即列作词诸法盖前
    为韵书后为附论畛域显然今据此釐为二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1b 页 WYG1496-0657b.png
    卷以便省览其音韵之例以平声分为阴阳
    以入声配𨽻三声分为十九部一曰东钟二
    曰江阳三曰支思四曰齐微五曰鱼模六曰
    皆来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欢十曰先
    天十一曰萧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
    四曰车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十七曰
    侵寻十八曰盐咸十九曰廉纤盖全为北曲
    而作考齐梁以前平上去无别至唐时如元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2a 页 WYG1496-0658a.png
    稹诸人作长律尚有遗风惟入声则各自为
    部不叶三声然如檀弓称君辱与弥牟之弟
    游注谓文子名目缓读之则为弥牟又古乐
    府江南曲以鱼戏莲叶北韵鱼戏莲叶西注
    亦称北读为悲是以入叶平已蒙于古又春
    秋盟于蔑榖梁作盟于昧春秋定姒卒公羊
    作定弋卒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转
    通也北音舒长迟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声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2b 页 WYG1496-0658b.png
    凡入声皆读入三声自其风气使然乐府既
    为北调自应歌以北音德清此谱盖亦因其
    自然之节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
    当此之谓也至于因而掊击古音则拘于一
    偏主持太过夫语言各有方域时代递有变
    迁文章亦各有体裁三百篇中东阳不叶而
    孔子象传以中韵当老子道经以聋韵盲此
    参用方音者也楚骚之音异于风雅汉魏之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3a 页 WYG1496-0658c.png
    音异于屈宋此随时变转者也左思作三都
    赋纯用古体则纯用古音及其作白发赋与
    咏史招隐诸诗纯用晋代之体则亦纯用晋
    代之音沈约诗赋皆用四声至于冠子祝文
    则化字乃作平读又文章用韵各因体裁之
    明镜也词曲本里巷之乐不可律以正声其
    体创于唐然无词韵凡词韵与诗皆同唐初
    回波诸篇唐末花间一集可复按也其法密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3b 页 WYG1496-0658d.png
    于宋渐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诸例而三百
    年作者如云亦无词韵间或参以方音但取
    歌者顺吻听者悦耳而已矣一则去古未远
    方音犹与韵合故无所出入一则去古渐远
    知其不合古音而又诸方各随其口语不可
    定以一格故均无书也至元而中原一统北
    曲盛行既已别立专门自宜各为一谱此亦
    理势之自然德清乃以后来变例据一时以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4a 页 WYG1496-0659a.png
    排千古其颠殊甚观其瑟注音史塞注音死
    今日四海之内宁有此音不又将执此以排
    德清哉然德清轻诋古书所见虽谬而所定
    之谱则至今为北曲之准绳或以变乱古法
    诋之是又不知乐府之韵本于韵外别行矣
    故今录存其书以备一代之学而并论其源
    流得失如右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4b 页 WYG1496-0659b.png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5a 页 WYG1496-0659c.png
中原音韵原序
乐府作而声律盛自汉以来然矣魏晋隋唐体制不一
音调亦异往往于文虽上于律则弊宋代作者如苏子
瞻变化不测之才犹不免制词如诗之诮若周邦彦姜
尧章辈自制谱曲稍称通律而词气又不无卑弱之憾
辛幼安自北而南元裕之在金末国初虽词多慷慨而
音节则为中州之正学者取之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
声教士大夫歌咏必求正声凡所制作皆足以鸣国家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5b 页 WYG1496-0659d.png
气化之盛自是北乐府出一洗东南习俗之陋大抵雅
乐之不作声音之学不传也久矣五方言语又复不类
吴楚伤于轻浮燕冀失于重浊秦陇去声为入梁益平
声似去河北河东取韵尤远吴人呼饶为尧读武为姥
说如近鱼切珍为丁心之类正音岂不误哉高安周德
清工乐府善音律自制中原音韵一帙分若干部以为
正语之本变雅之端其法以声之清浊定字为阴阳如
高声从阳低声从阴使用字者随声高下措字为词各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6a 页 WYG1496-0660a.png
有攸当则清浊得宜而无凌犯之患矣以声之上下分
韵为平仄如入声直促难谐音调成韵之入声悉𣲖三
声志以黑白使用韵者随字阴阳置韵成文各有所协
则上下中律而无拘拗之病矣是书既行于乐府之士
岂无补哉又自制乐府若干调随时体制不失法度属
律必严比事必切审律必当择字必精是以和于工商
合于节奏而无宿昔声律之弊矣余昔在朝以文字为
职乐律之事每与闻之尝恨世之儒者薄其事而不究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6b 页 WYG1496-0660b.png
心俗工执其艺而不知理由是文律二者不能兼美每
朝会大合乐乐署必以其谱来翰苑请乐章唯吴兴赵
公承旨时以属官所撰不协自撰以进并言其故为延
祐天子嘉赏焉及余备员亦稍为檃括终为乐工所哂
不能如吴兴时也当是时苟得德清之为人引之禁林
相与讨论斯事岂无一日起予之助乎惜哉余还山中
眊且废矣德清留滞江南又无有赏其音者方今天下
治平朝廷将必有大制作兴乐府以协律如汉武宣之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7a 页 WYG1496-0660c.png
世然则颂清庙歌郊祀摅和平正大之音以揄扬今日
之盛者其不在于诸君子乎德清勉之前奎章阁侍书
学士虞集书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8a 页 WYG1496-0661a.png
中原音韵起例
青原萧存存博学工于文词每病今之乐府有遵音调
作者有增衬字作者有阳春白雪集德胜令花影压重
檐沉烟袅绣帘人去青鸾杳春娇酒病恹眉尖常锁伤
春怨忺忺忺的来不待忺绣唱为羞与怨字同押者有
同集殿前欢白雪窝二段俱八句白字不能歌者有板
行逢双不对衬字尤多文律俱谬而指时贤作者有韵
脚用平上去不一一云也唱得者有句中用入声不能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8b 页 WYG1496-0661b.png
歌者有歌其字音非其字者令人无所守泰定甲子存
存托其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予曰言语
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
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闾阎歌
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
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
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
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何也盖其不悟声分平仄字别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9a 页 WYG1496-0661c.png
阴阳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𣲖入平上去三
声也作平者最为𦂳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𣲖入三声
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
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上去有三声有
上平声有下平声上平声非指一东至二十八山而言
下平声非指一先至二十七咸而言前辈为广韵平声
多分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声字字俱有上
平下平之分但有有音无字之别非一东至山皆上平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9b 页 WYG1496-0661d.png
一先至咸皆下平声也如东红二字之类东字下平声
属阴红字上平声属阳阴者即下平声阳者即上平声
试以东字调平仄又以红字调平仄便可知平声阴阳
字音又可知上去二声各止一声俱无阴阳之别矣且
上去二声施于句中施于韵脚无用阴阳惟慢词中仅
可曳其声尔此自然之理也妙处在此初学者何由知
之乃作词之膏肓用字之骨髓皆不传之妙独予知之
尝屡揣其声病于桃花扇影而得之也吁考其词音者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10a 页 WYG1496-0662a.png
人人能之究其词之平仄阴阳者则无有也彼之能遵
音调而有协音俊语可与前辈颉颃所谓成文章曰乐
府也不遵而增衬字名乐府者自名之也德胜令绣字
怨字殿前欢八句白字者若以绣字是珠字误看则烟
字唱作去声为沉宴袅珠帘皆非也呵呵忺忺者何等
语句未闻有如此平仄如此开合韵脚德胜令亦未闻
有八句殿前欢此自已字之开合平仄句之对偶短长
俱不知而又妄编他人之语奚足以知其妍媸欤呜呼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10b 页 WYG1496-0662b.png
言语可不究乎以板行谬语而指时贤作者皆自为之
词将正其已之是影其已之非务取媚于市井之徒不
求知于高明之士能不受其惑者几人哉使真时贤所
作亦不足为法取之者之罪非公器也韵脚用三声何
者为是不思前辈某字某韵必用某声却云也唱得乃
文过之词非作者之言也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
去上而上去者谚云钮折嗓子是也其如歌姬之喉咽
何入声于句中不能歌者不知入声作平声也歌其字
中原音韵 提要 第 11a 页 WYG1496-0662c.png
音非其字者合用阴而阳阳而阴也此皆用尽自已心
徒快一时意不能久传深可哂哉深可怜哉惜无有以
训之者予甚欲为订砭之文以正其语便其作而使成
乐府恐起争端矧为人之学乎因重张之请遂分平声
阴阳及撮其三声同音兼以入声𣲖入三声如碑字次
本声后葺成一帙分为十九名之曰中原音韵并起例
以遗之可与识者道秋九日高安挺斋周德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