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自序 第 1 页
弁 言
先父讳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台湾沦陷后,改名繻,字弃生。原籍福建省南安县。先曾祖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先父生于清同治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民国十八年二月九日,享年六十有三。先父幼攻举业,每遇观风,试辄冠群。性至孝友,有抚孤寡姑常恃先父书院所得膏火以维生计。光绪十七年,以案首入泮。割台后,绝意仕进,不再赴考,遂潜心于诗古文辞。身居弃地,危言危行,扢扬风雅,鼓舞民气,不为威屈、不为利诱,以遗民终其生。台湾沦陷凡五十年,民族精神讫未泯灭、祖国文化尚能延续者,先父预有力焉。
先父遗著,有「寄鹤斋诗集」、「寄鹤斋古文集」、「寄鹤斋骈文集」、「寄鹤斋诗话」、「八洲游记」、「八洲诗草」、「中东战纪」及「瀛海偕亡记」等书,都百馀卷。所有著述,无不充满反抗精神,且多记述敌人之虐政者;故在沦陷期间,无由出版。民国十年,先父有游历祖国之计,乃将集中无碍当轴之篇什选出一部分,刊为「寄鹤斋文矕」六卷、「寄鹤斋诗矕」四卷,以备携回故土,分赠同好。
「瀛海偕亡记」二卷,原存岛内,以其内容易被注目,乃命槱携往北平保存。槱以逆旅孤寂,散失堪虞,遂为改名「台湾战纪」,与「中东战纪」一卷同于民国十一年委
弁言、自序 第 2 页
托北京大学出版部代印各五百部,分赠国内诸文化机关,以免遗逸;而岛内亦有秘密携回者。当时所以不用真名而用洪弃父者,避笔祸耳。
台湾光复后,「台湾战纪」一书先由黄德福先生注释标点,陆续刊布于省立图书馆之图书月刊,继由台湾书店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印成单行本,以广流传。兹承周宪文先生之雅意,将此书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用识数语,冠于篇首。
民国四十八年七月,洪槱炎秋谨识于台北。
弁言、自序 第 3 页
自 序
自古国之将亡,必先弃民。弃民者民亦弃之。弃民斯弃地,虽以祖宗经营二百年疆土,煦育数百万生灵,而不惜车元断于一旦,以偷目前一息之安,任天下汹汹而不顾;如割台湾是已。
当郑氏之开拓台湾也,北不踰诸罗,南不踰凤山,其地不及今五之一;兵二、三万,番二、三十万,其众不及今十之一;而西驱荷兰,东敌倭人,南控吕宋,北犯大清而有馀。而今负之以大清之大,重之以本岛之庶,而不能有为,反举而畀之岛国;天下孰有痛于此者乎!
唐弃维州,宋弃临州,明弃三卫,乃陷于强敌而后弃,初非以行成也。况一州不过兵民数万,孰有若台湾数百万乎?且唐失维州,以牛僧孺妒德裕成功也;宋失灵州,以孤悬夏境,救援不继也;明之大宁,则以兀良哈从成祖出篡逆之兵,予以酬劳也,盖犹石晋之去燕云也,其后兴和军弛,开平以孤立徙塞内,亦非故弃边地如台湾之赍寇资也。
自和约换,敌军来,台湾沈沈无声,天下皆以蕞尔一岛,俯首帖耳,屈服外国淫威之下矣;而乌知民主唐景崧一去,散军、民军血战者六阅月;提督刘永福再去,民众、
弁言、自序 第 4 页
土匪血战者五越年,糜无尽英毅之驱于火刀戚之中而无名无功。此吾人所当汲汲表襮者也。然使其时而有一国一人焉,稍稍接济其间,则反败为功,若荷兰之视比利时、希腊之离土耳其,未可知也。平壤有若是战焉,高丽盖可不失;鸭绿江有若是战焉,辽东亦可不失,而有割辽、割台之事也哉?嗟乎!
危急而割地以图存者,欧洲亦时有之矣。法兰西割奥尔沙士、罗连二州于德也,前相爹亚读和约,大哭不能终。台湾系七省屏藩,当东海、南海之冲,即黄海、渤海亦握其柅,非若奥、罗二州介在德、法一隅之比。而李傅相等乃夷然漠然视割台如唾涕之委地,且要朝廷饬各省毋阴济,是尚为有心肝乎!
唐之微,犹复河湟;明之季,犹窥河套;宋之将南,犹不忘燕云;法社奥、罗二州之神,佩丧章四十年而不去。而清廷之视台湾如何乎?京师不以为足趾,闽越不以为唇齿,而使沉沦水深火热之中,长属侏离襟昧而靡有所底,是则可为台湾哀也夫!是则可为故国哀也夫!
光绪柔兆敦牂之岁洪弃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