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杂咏合刻附录

附录 第 75 页

   汪 跋

  「台湾杂咏」二十四首,山阴何竟山司马撰;所以补马子翊广文「台阳杂兴」三十首所未及也。宅句裁章,叩冰韵玉;词剪美稗,艳溢锱毫。风土之记寓焉,方物之志亦寓焉。至于胪掌故、述近事及制度之沿改、道里之远近,莫不详明典核;则并抚民夷、安疆圉之略亦寓焉。是曰诗史大有关系,允为必传之作;岂屑与月露风云、流连光景、泛如马络者絜短较长哉!余谓当亟付梓,以广流传;更宜取马君之作同刊,庶不致有偏而不备之憾。作者并得诸目所亲验,读者皆喜为耳所创闻;使插架中复增一有用之书,亦一大快事也!
  光绪戊寅五月庚戌朔,乌程汪日桢识。
附录 第 77 页
   何 跋

  光绪建元五月,宝应王中丞奉命渡台,檄予随营办理文案。越四月,而中丞病作;又一月,中丞内渡就医,遽捐馆舍。杜陵失武,余甚恸之!
  方中丞之在台也,公馀之暇,日事吟咏,因作「台湾杂诗」;每成一绝,即以示予。予受而录之,积至三十二首;嗣于病中又作「续咏」十二首,予皆录稿置行箧中。
  次年,丰顺丁中丞接篆,复命予进署;劳形案牍,无暇展诵。十月,又有台湾之役,襄办营务。三年春,防务稍弛,丁中丞回省,命予留住行营。勾稽之暇,每与汪序东明府、林鹤荪孝廉倡和为乐。惟时,马子翊孝廉校官台湾。子翊,诗人也;作「台阳杂兴」三十律示予,予亦得二十四律;互相参考,甚愧予诗不如子翊之工也。因与子翊约:俟旋省,当谋付梓。故子翊稿,亦存于予。
  迨予内渡,即稽榷水口;旋奉讳回里。人事杂沓,束之高阁者又三年。今夏回闽,知子翊归道山。因检其遗稿并王中丞稿汇录成帙,付之手民;非敢云订敬礼遗文,盖实践桥公夙约也。其赘拙作者,盖从杨卧云、汪谢城两先生之命耳。中丞「续咏」诗注有「宁靖王圭」一事,予次年渡台,获睹是器,实未有「朱术桂」三字;不知中丞当日何以言之?
附录 第 78 页
  予诗成于三年夏间,彼时阿棉、乌漏等社尚在负嵎;今已一律招抚,且巡道仍兼学政、总兵仍挂印。不数年间而变更又如此,因记之。
  光绪辛巳十月,山阴何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