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公元1583年

 第三百六十卷目錄

 林姓部列傳四
  明二
  林兆恩      林材
  林秉漢      林堯俞
  林武苴      林熙春
  林培       林宰
  林文榜      林汝翥
  林日瑞      林釬
  林宗載      林贄
  林銘球      林兆鼎
  林一柱      林增志
  林不息      林大
  林蘭友      林應龍
  林起元      林宗椿
  林國柱      林說
  林尊賓      林嵋
  林萬榜      林日暹
  林朝憲      林士楚
  林大疆      林大弘
  林瑛       林世英
  林之珍      林進祿
  林志奇      林德
  林有章      林爾張
  林泗英      林洊
  林禹疇
  林姓部藝文
  國清林氏重建祠堂記   明宋濂
  平陽林氏學記       前人
  方前林家譜序      黃儒炳
 林姓部紀事

氏族典第三百六十卷

林姓部列傳四

明二

林兆恩

名山藏·本士記》兆恩字懋勛莆田人
究心儒學,兼通道釋,遂欲合為一途,而統歸之儒世人,名曰三教先生

林材

《明外史·林材傳》字謹任閩縣人
萬曆十一年進士
舒城知縣
工科給事中
屢遷吏科都給事中
言事程鄉典史
歸里不出
光宗即位,起尚寶丞,再遷太僕寺少卿
還朝未幾,即乞歸
天啟中,起南京通政使,卒。

林秉漢

《明外史·朱吾弼傳》:楚假王議起首輔沈一貫左右王,以郭正域請行勘,嗾其黨錢夢皋輩逐之去。
舉朝無敢言楚事者,而御史林秉漢宗人戕殺巡撫,請詳勘,遂為一貫等所惡。
夢皋京察將黜,遂訐秉漢正域鷹犬
秉漢坐貶貴州按察司檢校,而夢皋得留。
秉漢字伯昭長泰人
既謫,尋移疾歸,卒於家。

林堯俞

興化府志》堯俞字咨伯萬曆己丑進士,改庶吉士入直起居教習內書,堂分校禮闈冊封益藩量移宮坊贊善內外艱,服闋原官
左諭德侍講即乞南祭酒以出,乞歸杜門十四載。
熹宗改元,即家特起禮部右侍郎,視祭酒事,控辭不允尋。
拜本尚書懷沖太子之誕也,忠賢與客氏謀詭祕幾危母,后堯俞向一二中涓曉,以古今順逆報,應中宮遂安
光宗實錄成,加太子少保慶陵工成敘錄太子太保,予玉予廕堯俞堅意乞骸,屢蒙旨慰留最後情辭益懇予告出都卒。
少保,廕一子入監諡文簡賜祭九壇

林武

泉州府志》苴,晉江人
萬曆壬辰武舉,授永福守備,捕五山天王下淥諸寇有功上功督撫督撫奇之,大征府江叛猺檄苴遏賊,往來撫諭,竟資掎捔,以瘁卒於行間
督撫敘功,贈都指揮

林熙春

《明外史·馬經綸傳》經綸御史
萬曆二十三年,帝罪言官,經綸憤甚,抗疏論救
大怒,亦貶秩,出之外工科給事中海陽林熙春上疏言之。
帝益怒,謫熙春茶鹽判官,加貶經綸典史
熙春尋引疾去。
天啟初,還故職。
屢遷大理卿年老乞罷。
詔加戶部右侍郎致仕

林培

《明外史·馬經綸傳》經綸御史萬曆二十三年罪言官,經綸論救,貶為典史
頃之南京御史東莞林培陳時政
帝追怒經綸,竟斥為民。
鄉舉新化知縣徵授南京御史上書徐維濂
帝怒,謫福建鹽運知事
告歸,卒。

林宰

漳浦縣志》宰字德衡號平華
萬曆辛丑進士,授無錫,歷陞四川布政使為政以寬,民稱不擾
樊龍、樊虎之變,密召土司秦良玉設計擒之,陞太僕卿
馬政諸弊,分典鄉會試時稱具眼,晉南兵部左侍郎參贊樞要致政歸。

文榜

太平縣志》文榜,絃一人萬曆三十五年,鄉有水患父宗倫被溺,文榜痛父慘迫,從樓跳下援父,不獲,與父同殞,妻鄭氏守志養姑教子大台武進士

林汝翥

福清縣志》汝翥字大葳號心宏
萬曆丙午卿薦,授沛縣知縣,以禦曰蓮教,功陞四川監察御史巡視北城時,有曹大與郝大爭嚷,服毒身死,幾成黑獄汝翥審供出,曹進傅國興等。
汝翥笞之十五,數日間,二璫見萬璟被逮,已斃膚愬王體乾體,乾以聞閣票罰俸內傳降級復命廷杖汝翥,見燝畢命兇拳恐未受廷杖先隕於中。
涓之手因潛出都門,竟入順天巡,撫鄧渼處,自請繫獄,懇其具奏事聞,仍杖之闕下削,籍為民。
崇禎改元,群璫正法汝翥復原官,歷陞廣東瓊州道致仕

林日瑞

《明外史·林日瑞傳》日瑞字浴元詔安人
萬曆四十四年進士
廬州池州二府推官戶部主事,進員外郎郎中
崇禎四年,出為浙江右參議,改江西右參政憂歸。
服闋,起故官屢遷陜西左、右布政使
十五年,遷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李自成關中分兵四出攻掠別將賀錦逼甘州日瑞副將天吉等戰且守。
賊使諸生說降,戮之以徇,大雪士皆墮指守者引賊上,城遂陷執,日瑞詣錦誘以美官日瑞大罵被磔於市。
天吉總兵官馬爌撫標中軍哈維新、姚世儒里居總兵官羅俊傑、趙宦,並死之。

林釬

同安縣志》萬曆丙辰進士賜及第第三,由翰林編修累官祭酒
時魏璫弄權頌德之祠遍天下
一日諸生呈建魏像太學,遂稱病去。
懷宗即位,召為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
卒,諡文穆

林宗載

同安縣志》宗載字允坤號亨萬
萬曆丙辰進士初令浮梁察奸釐弊人服其精明,以治行入為兵科給事中,歷戶刑左右戶科都給事中,時邊費無度請因餉核兵,因兵核官侃侃切中時弊,進太僕卿,攝太常事。
懷宗即位祭告郊廟陵寢大典,皆宗載秩之陞太常寺卿終養歸。

林贄

莆田縣志》字季宣
萬曆丙辰進士,授戶部主事員外郎出知金華府,擢湖廣兵備副使,遷浙江參政,值溫台海警時攝道篆戰備嚴守禦寇遠遁,轉江西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舉卓異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寇逼全州桂邸求援移還全州調度兵食擒賊,奏凱靖江王有叛意,欲邀城外觀操,親王不典兵且出城,有禁王又遣言土司,願共伐安南無故用兵屬國請旨不可,王知其有備,遂不敢動。
撫粵六載綱紀肅然予,告歸卒。

林銘球

漳浦縣志》銘球本姓藍字彤石
萬曆末,隨父懋游學粵東,因冒海豐籍領天啟甲子鄉薦,為忌者摘發除名
懷宗即位伏闕得旨附閩籍會試,戊辰成進士,授行人奉使諭祭唐王,冊封岷王,擢江西道御史
治兵保民,疏嘗薦起,黃道周論救魏呈潤糾閹王坤西城,凡勳戚不法彈治之,巡按宣大轉按湖廣時,楚賊張獻忠瘦子輩張甚,銘球奉敕監軍護陵賊脅上書求封襄陽不屈遇害

林兆鼎

《明外史·朱燮元傳》林兆鼎福建人
天啟中,為四川參將積功總兵官都督同知
崇禎四年,加左都督,召僉南京右府
卒,贈太子少保

林一柱

莆田縣志》一柱字元功
天啟乙丑進士,知陳州,已調繁汝州時,魏璫焰煽中外天下祠祀之。
河南撫按檄徵各屬金。
一柱獨拒不應直聲滿中原,璫誅遷戶部員外郎殫心稽核出為常州知府丁父艱服闋吉安,尋陞嶺北僉事山西按察布政,未涖任,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嶺南八排寇蔓延
一柱集兵乘銳不數月,削平分兵討平漳郡。
寇闖賊陷京師一柱北向痛哭率師勤王露臥宵馳,得沈病卒於贛。

林增志

浙江通志增志字任先瑞安人
崇禎戊辰會魁,授蒲圻,多仁政
庚午癸酉,兩較楚闈,得人最盛考績異等,特擢翰林院編修尋兼東宮講讀
經筵講官當路意降,待詔復原職,癸未會試同考春坊侍講學士國變後,披緇入山法幢老人,以壽終

不息

興化府不息字司籥
崇禎戊辰恩貢,授臨湘知縣,移攝平江巴陵
癸未,張獻忠武昌襲破州邑不息誓死固守
八月初五日,賊悉眾來攻次日城破,被執不屈,斷左手得邑印於腰間,大罵不絕口,斷右手割耳鼻終不屈。
獻忠曰:此真忠臣也。
久乃絕裹葬於北門外,殉不息難者,有門生湯身之蕭露茂等數十人一僕在署,聞主難,自沈於河事,聞贈湖廣按察司僉事賜葬諭祭

林大

武平縣:大多謀,奇中險譎異常
崇禎元年秋邑令奉檄詣賊,壘諭令解散募士與俱。
請以身從,上下山陬兩日夕,經數十穴而歸,及賊圍上杭召各鄉兵守城,并覘賊動靜
質其子於賊穴率之,偕來城下兩日而去,十二月進兵大勦,率家丁百餘搜捕,迫賊首四等十餘人獻俘百餘,功成眾忌齎志以歿

林蘭友

《明外史·何楷傳》林蘭友字翰荃仙游人
崇禎四年進士
臨桂知縣
南京御史,因論楊嗣昌忠孝兩虧。
浙江按察司照磨,與黃道周劉同升趙士春長安五諫
光祿署丞
京師陷,薙髮自匿。
為賊所執,拷掠備至
賊敗,南還
唐王用太僕少卿,遷僉都御史
事敗,挈家海隅,十餘年卒。

林應龍

武平縣志》應龍千總
崇禎四年三月,廣寇劫掠,應龍戰賊於高梧,死之。

起元

文登縣志》起元字斗建
崇禎丁丑進士,任南宮知縣清惠著聲。
甫一載,城陷夫妻死於難。

林宗椿

浙江通志:宗椿字君靈,泰順庠生
崇禎十二年山寇竊發,劫縣之仙居屯。
椿鄉兵直前,連斬數級,賊氣奪將遁,宗椿欲盡殲之,引賊至澗逼橋而陣,宗椿失足橋下,賊鋒刺之,宗椿怒罵不絕口而歿。

林國柱

昌邑縣志》國柱武進士
壬午兵變,守西北汛地死難

林說

莆田縣志》:說字傅公。
崇禎壬午鄉薦為人恬淡篤嗜經史,舉孝廉,後敝衣徒步往來山寺,遇山水友朋樂處往往托詩以見志
甲申之變,絕粒以死,著有《寸草堂集》

林尊賓

莆田縣志》尊賓字燕公
崇禎壬午鄉薦少有文才負奇學博才高雅,以經濟自許公車上都門見時事日非憂憤形於詞,色既下第歸。
貽書留別戎政王家彥匡時大義相勉,未幾闖賊陷,京師從叔說同矢殉國說卒之,明年尊賓亦以節死

林嵋

莆田縣志》字小眉
崇禎癸未進士甲申李自成犯闕不屈,賊微服毀形間道渡江上書樞部。
史可法首言中事甚悉
可法留用之,磊落負奇節,既登第欲得一當以自表見會時事,已非益大肆力於詩著作悲憤語,每念及國亡主死輒流涕哽咽,忌者竟藉是中之難作,憤益甚,草絕命詞三章嘔血數升卒。

林萬榜

仙遊縣志》:萬榜,武庠生
崇禎癸未山寇猖獗,萬榜與鄉兵擒勦,爭先奮擊,以身殉之。

林日暹

仙遊縣志》:日暹,武庠生
崇禎癸未山寇猖獗,日暹與鄉兵勦賊,爭先奮敵,以身殉之。

朝憲

長沙縣志》朝憲字耀宇生平慷慨激烈尚義樂施
崇禎末有巨寇橫行朝憲擒其渠帥錄功遊擊
癸未張獻忠攻陷星沙,遣軍師卑辭誘致朝憲不從
乙酉李自成餘黨將寇星沙朝憲扼守要害,殺賊甚眾,疏請除授總戎不就退居田里

林士楚

僊遊縣志》:士楚字體浩,邑庠生,文賢里人
任俠尚義
崇禎十六年西鄉發難,猝至迫士楚以從,士楚直言利害至死不變

林大疆

武平縣志》:大疆,鐸諸孫,賊往來江廣間,每經其地,大疆率兄弟截擊俘獲頗多,賊銜之。
一日五鼓,賊圍其居,臠肉幾盡而死。

大弘

武平縣志》大弘一日邀擊賊眾,被傷七刀,匍匐而歸,不死,縣給冠帶旌之。

林瑛

《明外史·張肯堂傳》舟山城破,肯堂死者戶部主事福建林瑛與妻自盡

世英

《明外史·張肯堂傳》舟山城破,肯堂死者諸生福建世英

林之珍

棲霞縣志》:之珍,庠生,林佺僕,原名劉住子。
其主被誣繫獄者三年家資抄剪,牢食不支
之珍隻身供應久而不怠,其主昭雪歸,以之珍為姪,乃錫名家平分無異骨肉報德也。

林進祿

棲霞縣志》:進祿,庠生,林允祚僕,于逆變亂,殺掠鄉村主母老苦動移,進祿夜負以逃,保全無害
其主被誣,亦繫臬獄三年,進祿與之珍爭先效義,各顧其主,其主昭雪歸,厚遇進祿,人稱林有兩義

林志

鳳陽府奇,遼東寧遠人
父任蒙訓,因家焉。
善騎射,精火器膽略過人
明末,為蒙團練把總,礦寇攻城三日夜奇力戰不怯,多殺悍賊
後勦寇陣亡,追贈昭信校尉,其子中珠,亦屢著軍功

林德

常熟縣德其父為倭寇所殺,廉知讎所在委身從之,屈意善事,久相親䁥,乃以飲饌誘之,醉臥,取其佩刀斷首以報父讎。

有章

黃縣有章以身犯難被害

爾張

潮州府爾張字四維惠來人
應選韶州訓導爾張甲申歲貢,授天柱知縣,陞桂陽知州,調靖州,皆在湖南多難之地,以才幹聞。
靖為滇寇所困,守禦二月不懈援絕城陷,詈賊不屈死一家殉節十餘人民立祀之。

林泗英

廣州府:泗英字文生東莞人
聰明魁偉,十二歲通五經,伸紙數千言按院柳寅東臨縣,見而奇之,令補弟子員
明末,泗英年甫十八,單騎詣闕上書痛陳時事,召納賞銀一面,授中書科中書舍人
後以抗節蒙難死。

林洊

廣州府字習修東莞人
少敦孝友,性直諒負才節。
曾祖郎中,祖培御史,並以理學直言,著集》
言行為書曰:念祖編以自警,博學卓行
侍郎張家玉嘗受業其門忠孝相期師資砥礪乙酉人材徵授監紀推官未赴,值鼎革與。
家玉哭訣將歸,死于孔廟為文敘其抗節詞旨激烈,為忌者所發執下獄正襟注易臨命賦詩從容以死,著有《讀易遺言《研露臺集》

禹疇

僊遊縣禹疇潯陽人
自高祖光輝至禹疇五世同居共爨,庭無間言,巡按獎之。

林姓部藝文

《國清林氏重建祠堂記》宋濂
莆田縣東二十里有山,曰穀城岡。
秀拔林,樾蒼潤其下匯,為巨浸號國清湖
在昔盛時一望杳渺無際波濤吞吐於風,日雲月之。
真勝絕之境也,唐忠臣邵州刺史林蘊之裔大理評事
元始長城徙居湖上五傳睦庵府君格以積,慶力本造家,又再傳為承奉郎國鈞其族,寖大承奉府君艾軒文節公光朝諸父行迺,建義齋於東井,命艾軒為之,師倡明道德性命之,旨遐邇生徒雲赴川,臻惟恐或後東井之學,遂聞于天下林氏子若孫亦世,擢進士第
克守詩禮之訓彌久彌光其先祠,舊在浣錦社蓋以睦庵為之。
睦庵三子,長曰諱錫府,君名鼻頭房;次曰諱旃府,君名追遠房;次曰諱遷府,君名白沙房。
至今垂十三世二百人之多者,皆三房之後於是列為神板者五高四尺一尺八寸,下設趺座用粉塗而元書之,其板中起於大理祖考睦庵三子而止左右則,追遠西則白沙東則鼻頭,凡三房之後,其物故者輒升,名其間日南至群族相率合祭
小宗有事四世,別各行之於家,歲旦展謁舉序,拜之禮若冠若婚,宦學出入於此,告焉諱遷府九世孫,比部主事衡患祠之規制庳狹不足以交神明,乃與從子厚謀共白於宗,長伯濟而改圖之,即大理故宅基建屋三楹間蔽,以外門俾族之賢者,司其啟閉經始於元。
至正戊戌冬十二月壬寅訖功於皇明。
洪武庚戌冬十一月己酉群族皆出,泉布來助而曰曾恕、曰寶、曰天禧者為多相地,計功始終,其役則維卿之力也,初睦庵宋時已置祭田自後累增至二千畝有奇烝嘗之,禮視他族,為特豐元季亂離,始不能自守,衡懼於散宗禋無所繫屬,既汲,汲先祠之,建復徵濂文以昭于後,嗚呼先王之時,立宗法以統其屬,定廟制,以嚴其分制,有降殺毫髮之莫踰宗有大小條序之不紊,所以維持人心匡持道者
其事至詳且密也,迨乎後世經殘教弛漫焉,而弗之謀。
曾未四三傳,已藐若秦越之相,視當是時也。
有能以義起禮,因祀事崇孝,敬雖於古,昔未能盡,合寧不為君子之所,取乎。
此濂於衡之不敢固辭而亟稱之也,濂聞莆陽名族衣冠濟濟讀書之,聲相聞貴名檢而賤浮侈以此艾軒之教浹人之深,而承奉府君建學之功及今,猶未泯。
泯孰謂賢者之澤,不悠且長哉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三房嗣人尚思勗焉可也
衡字士衡通經而有文為名進士云。

平陽林氏學記前人

禮之,由生非天作地設之者人也。
太古無事之時,固未有所謂禮,禮之立起於人情之變,如洪水之潰制禮者,猶禹治水然左瀹而右疏,排險而導下,惟適水之性使各順其道而已不可以一法拘也。
水勢有古今之殊,苟執禹之遺法而治千載以下之水,則不合者多矣,奚可乎。
哉傳曰:三王不同禮言,因時而變也。
古者墓無祠,庶人惟祭其禰禮也,至漢嘗祠墓矣,祭嘗及高祖矣,不可謂之非禮也。
平陽林氏立祠於其始,遷之祖之墓,而祭之烏得,謂之非禮乎。
不同禮亦不同禮,雖不同而其因人而立教者,未嘗不同也。
林氏之居蓋自名者始卒,葬於華蓋山子孫至今,數百家散處鄉閭微情弛者久矣
其十二世孫陽江縣尹惇懼其愈遠而不知所自出也,欲立祠於墓而未果淳卒其子今,刑部主事陞遂作祠奉之,主朔望必謁歲時必祭皆率一族之人,以從事祠後為齋曰思孝以會其族人,復立祠於左偏祀晦庵朱子之像,以其先吏部侍郎拱辰信州,遷之知南劍州,起鼇及其父陽江君配即祠之,前為學鄉人,之賢者為師。
使族人子弟就學焉,凡其所,為未必合於古而余獨有取者,以其得禮之意也。
禮之目以千百數,求其意不過禁邪,止慝道人以善,而已人情之變也。
無禮以治之雖日刑千人,而不足教之以禮,可以使之立化俎豆,間豈刑罰之威不若俎豆哉。
制之以其所不若其所易知,而教之。
之為速也,夫以既遠久疏之族,有貧富弱強之殊,苟提其耳。
授以法令,使無相乖背,必有不可正者今也。
一祠於始,遷祖之墓,率族人以祭疏者可以復親遠者,可以不散富強者,必不敢以是私其身,而貧弱者。
必有所仰濟矣,其族寧有壞乎況於有學,以為之教,有先賢之,祠以為之。
則其為族人慮者,可謂備矣
林之嗣人,祭於祠,學於學,而能修其身,睦其親者,善為人後者也。
不能過於他族之人,豈不負陞之望哉,陞字若高敏有才能,故其所為,能合於禮,其徵記於余也。
遂推其意使歸而刻焉。

《方前林家譜序》黃儒炳

予膺上命典試南畿竣事太學,林生國佐其所修家譜,乞予一言弁首以詔後人,按譜林氏受姓出於殷少師比干後迨籍,仁和君志,公初判宣州繼刺池州告最,時南宋初也。
尋隱天台便道過寧謁族故御史天霄公墓遊方鳳潭慕其幽雅,命子文寧築室為居由,是文寧公遂為方,前始遷之。
祖歷五世良輔公贅居同里,之陳嶴又二世,及福建汀州郡守公諱思英者始事
修譜百年世系得有考證,又百餘年,弘治間縣尹朝泰庠生仲坤修之迄今又百餘年,國佐承祖命謀於族人,復嗣修之,今所存譜牒是也
國有史,家有譜
譜者史之流也,按凡例修國史者,必知春秋之義,然後可以人道
正國家譜者亦當知春秋之義,然後可以人倫,而正風俗。
可謂得其意矣,予謂欲明春秋之義莫先於辨,是非究明一體之學,良知是非之公自聖以至途人皆所,同具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良知天地靈氣原與萬物同體手足痿痹,則為不仁靈氣所不貫也。
有人於此縣宇為家,以昊天為祖以四海兄弟,以萬物芸芸同體,誰曰:不可故。
同之則楚越一家以其心之同也,異之則肝膽易處以其心之異也,今夫聚族而居父子伯叔兄弟咸在出入,則同吉凶慶弔則同序事,則同堂會食,則同席
由是而返共所自一體相授儼然如將見之,以其譜之存也。
古者敦睦合族君子難之,夫合族之難,非合之難也。
身範俗之難也,非身範俗之難也,能以族範身之難也,故勇可以三軍不可以加,九族可以萬乘不可以周親躬行何。
如耳子也既明一體之義,以身為範,不患出之,無本一人倡之,眾皆和之,使伯叔兄弟共明一體之學,以其所範概於子之身一體相承繩繩不絕人倫可明風俗,可正以實行,將之不徒科條粉飾之具,始足稱善耳予故樂而道之。

林姓部紀事

唐書·林攢傳》母亡。
自埏甓作塚,廬其右,有白烏來,甘露降。
詔作二闕於母墓前,又表其閭,蠲徭役,時號闕下林家。

續文獻通考林披九子皆為刺史閩中九牧林氏,蘊其第九子也。

唐書·林蘊傳》辯給,嘗有姓崔者矜氏族折之曰:崔杼弒齊君,林放禮之本,優劣何如耶。
其人俯首不能答。

續文獻通考林沖之莆田人
靖康初,為主客郎中使金不屈而死,子都進士調福建茶司幹官為亂兵所殺,從子震以進士,仕至祕書少監不附二蔡有聲
崇寧大觀間,霆以進士敕命所刪,定官詆紹興和議廢放而死,莆人稱忠義林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