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卷目錄
曾姓
部彙考
歐陽修集〈
曾諫議神道碑〉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
廖用賢尚友錄〈
曾姓〉
曾姓
部列傳
周 曾夭 曾阜 曾蒧 曾參 曾元 曾申
曾華 曾西
漢 曾譚 後漢 曾偉
唐 曾芳 後梁 曾文迪 後周 曾崇範 宋 曾文照 曾致堯 曾會 曾乾度 曾易占 曾奉先 曾朝陽 曾公亮 曾叔卿 曾鞏 曾布 曾肇 曾準 曾孝寬 曾孝廣 曾孝蘊 曾孝序 曾孝純 曾紆 曾懋 曾誕 曾肅
曾有開 曾開
曾幾
曾升 曾
光庭 曾怘 曾悟 曾覿 曾伋 曾項
曾集
曾恬 曾慥 曾懷 曾植 曾滂 曾三聘 曾三復 曾三英 曾丰 曾祕 曾興宗 曾極 曾漸 曾從龍 曾用虎 曾治鳳 曾噩 曾守約 曾和應 曾松 曾原一 曾淵
曾子長 曾紘 曾民瞻 曾造 曾如驥 曾塤
元 曾沖子 曾詠 曾貫 曾德 明 曾魯 曾秉正 曾鼎〈
泰和人〉
曾萬中 曾源友
曾魯山 曾堅 曾泰
曾爟 曾鳳韶 曾廷瑞 曾濬
曾棨 曾鼎〈
永豐人〉
曾伯良
曾鶴齡 曾慎 曾令得 曾翬 曾泉 曾蒙簡 曾僊廣
曾恕 曾子唯
曾鑑 曾
曾彥 曾追 曾煥 曾全 曾昂 曾直 曾璉 曾質粹 曾守約 曾存仁 曾翀 曾銑 曾鈞 曾佩 曾于拱 曾承芳 曾廷芝 曾同亨 曾省吾 曾如春 曾鳳儀 曾乾亨 曾朝節 曾應棨 曾楚卿 曾棟 曾櫻 曾亨應 曾
發祥 曾異撰〈
晉江人〉
曾筠 曾英
曾士選 曾栻
曾益 曾異撰〈
榮昌人〉
曾姓部
藝文 與
曾鞏論
氏族書
宋歐陽修 書曾氏
家譜後
元黃溍 南豐曾
氏族譜序
明何喬新 請崇植
先賢系胄疏
顧鼎臣 浦城曾氏
宗牒記
楊惇氏族典第三百二十一卷
曾姓部彙考
《歐陽修集》《曾諫議神道碑》
維曾氏始出於鄫,鄫為姒姓之。國微
不知其始,封
春秋之際。
莒滅鄫而
子孫散。
亡其在魯者,自別為曾氏。蓋自鄫,遠出於禹歷。
商周千有餘歲,常微
不顯及為曾氏。而點參元西始,有聞於
後世。而
其後又晦復
千有餘歲,而
至於公。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
曾氏亦作鄫,亦作
繒姒姓。
子爵今
沂州承縣東八十里,
故鄫城是也。
夏少康封其
少子曲烈,于鄫襄
六年莒滅之鄫。
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
見世本巫
生阜。
阜生,
晳晳生參字
子輿父子,並
仲尼弟子參生元申裔
孫偉。
後漢《尚書》令望出
魯國。
《廖用賢·尚友錄》曾姓
曾,
魯國徵音,又望出
廬陵。
曾姓部列傳
周
曾夭
按
《左傳·昭公元年》:
叔孫歸,
曾夭御
季孫以
勞之。
曾阜
按
《左傳·昭公元年》:
叔孫歸,
曾夭御
季孫以
勞之,旦及
日中,
不出,
曾夭謂
曾阜曰:旦及
日中,吾知罪矣,魯以
相忍為國也。忍
其外,
不忍其內,焉用之,
阜曰:數月於外,
一旦於是,
庸何傷,賈而欲贏,而惡囂乎,
阜謂
叔孫曰:
可以出矣,
叔孫指楹曰:雖惡是,其可去乎,乃
出見之。
曾蒧
按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曾蒧字晳。侍
孔子,
孔子曰:
言爾志。
蒧曰: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
孔子喟爾嘆曰:
吾與蒧也。
曾參
按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曾參,
南武城人,
字子輿。少
孔子四十六歲。
孔子以為能通
孝道,故授之業。
作孝經。死
於魯。
曾元 曾申
按
《禮記·檀弓》:
曾子寢疾,病,
曾元,曾申,坐於足。
元與申,
曾子子也。
曾華
按
《大戴禮》:
曾子疾病,
曾元抑首,
曾華抱足。
曾西
按
《孟子·趙岐注》:曾西,
曾子之孫。
漢
曾譚
按
《萬姓統譜》:
譚,
泉陵人。
舉孝廉,拜
尚書郎,有
文武才,官終
太常。
後漢
曾偉
按
《鄭樵·通志》:偉,
後漢尚書令。
唐
曾芳
按
《尚友錄》:
芳為
程鄉令。因民苦瘴,以藥濟之。求者
接踵乃以
大囊藥置
井中,令民
汲水,飲之。而疾愈。
後人名其井為
曾井。
宋仁宗賜
飛白書曾氏忠孝泉五大字。
後梁
曾文迪
按
《尚友錄》:
文迪,
雩都人。
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靡
所不究,而
地理尢精。
梁貞明間遊至
袁州府,
萬載縣愛其縣北
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
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
豫章忽見之,
駭然而歸。啟其
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
以為尸解云。
後周
曾崇範
按
《尚友錄》:
崇範,
廬陵人。竈薪
不屬,而
讀書自若。
家藏九經。子史
南唐刺史,賈皓就
取進之。以己緡償。其直
崇範笑曰:
墳典天下公器,世亂藏於
家世,
治藏於國。其寔一也。何估值以償邪召授,
太子洗馬遷東宮使。
宋
曾文照
按
《尚友錄》:
文照,
七歲應
南唐童子科,
擢第三,江
南平為
永城令。
上疏論邑
利害,免挽
船戶力,歲省
萬計。遷
蒙城令,
蝗不入境。官終
大理司直。
曾致堯
按
《宋史·曾致堯傳》:
致堯字正臣,
撫州南豐人。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
解褐符離主簿,
三遷著作佐郎,改
祕書丞,出為
兩浙轉運使。徙知
壽州,轉
太常博士。
致堯性剛率,
好言事,
前後屢
上章奏,辭多
激訐。
真宗即位,遷
主客員外郎。歷知
泰、泉、蘇、揚、
鄂五州。
大中祥符初,遷
禮部郎中,坐知
揚州日冒請
一月奉,降掌
昇州榷酤,轉
戶部郎中。
五年,卒。子易從、
易占皆登
進士第。
曾會
按
《泉州府志》:
會字宗元,
晉江人。
端拱二年進士第二人。授
光祿寺丞直史館。
謁告還朝,以親老願補郡遷,
殿中丞知
宣州祥符末,由
三司判官出為
兩浙轉運使歷。
真宗仁宗世凡出入四十五年,歷典
七郡至
刑部郎中,
集賢殿修撰。知
明州卒子,
公度公亮。
曾乾度
按
《萬姓統譜》:
乾度字順承,
文照子,
淳化三年進士。兩
任推官三為
縣五典州。年甫六十懇,請
分司南京再求監
舒州靈仙觀時。張仕遜為相言。
乾度風力方遒,使
臥理一郡亦
足以厚
風俗,乃起知
筠州不赴,遂以
太常少卿致仕率
諸生興學校教
以孝弟,
幅巾徜徉,
縉紳榮之。
曾易占
按
《尚友錄》:
易占字不疑,始監
真州御米倉,遷
太子中允、
太常丞,知
泰州、
如皋、
信州、
玉山四縣,皆有
政績。後以子
拜相,
追封魯國公。子
三人:鞏、布、肇。
曾奉先
按
《萬姓統譜》:
奉先字紹宗,
篤志力學,登
進士,判
羅源簿,
有清名,
歐陽文忠公推重之,陞
賀州法曹。
曾朝陽
按
《萬姓統譜》:
朝陽,
永豐人
慶曆,間
登第為
石首令。寬其
賦稅,改
忠州從事教民,
從事文學。有
文集二十卷。弟匪亦同
登第為
南安主簿,邑
有寇,
獨力擒之。辭賞
不受,改
龍南令設學,以教其
子弟。後移至
玉山朝陽,
縣子元中
大觀間登第屢,官
廣州教授所著有
《春秋》。
歷法《論語》解
《周易》,解等
書門人
私諡文節先生。
曾公亮
按
《宋史·曾公亮傳》:
公亮,
字明仲,
泉州晉江人。舉
進士甲科,知
會稽縣,改
諸王府侍講,授
集賢校理。擢
天章閣待制。
知制誥。以
翰林學士、
知開封府,擢
給事中、
參知政事,除
樞密使。
嘉祐六年,拜
吏部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熙寧二年,進
昭文館大學士,累
封魯國公。以老
避位,
三年,拜
司空。
明年,起判
永興軍。旋以
太保致仕。
元豐元年卒,
諡曰宣靖。
公亮方厚莊重,沉深
周密,
平居謹
繩墨,蹈
規矩;然性
吝嗇,
殖貨至
鉅萬,帝嘗以
方張安世。
曾叔卿
按
《宋史·曾叔卿傳》:
叔卿,
建昌南豐人,鞏
族兄也。家
苦貧。居鄉
介潔,
非所宜受,
一介不取。
妻子困於
饑寒,而拊庇
孤惸,
唯恐失其意。
起家進士,至
著作佐郎。
熙寧中,卒。
曾鞏
按
《宋史·曾鞏傳》:
鞏,
字子固,
建昌南豐人。中
嘉祐二年進士第。調
太平州司法參軍,遷
館閣校勘、
集賢校理。出
通判越州。知
齊州,其治以疾姦急盜為本。徙
襄州、
洪州。加
直龍圖閣、知
福州。徙明、
亳、
滄三州。
過闕,
神宗召見,遂留
判三班院。丁
母艱去。卒。
曾布
按
《宋史·曾布傳》:
布字子宣,
南豐人,
登第,調
宣州司戶參軍、
懷仁令。
熙寧二年,以
韓維、
王安石薦。授
太子中允。歷遷
戶部尚書。
元祐初,以
龍圖閣學士知太原府,歷
真定、
河陽及
青、
瀛二州。
紹聖初,徙
江寧,過京,留為
翰林學士,拜
同知樞密院,進
知院事。
徽宗立,拜
布右僕射。召
蔡京為
左丞,
京與
布異。會
布擬陳
佑甫為
戶部侍郎,
京奏曰:
爵祿者,
陛下之
爵祿,
奈何使
宰相私其親。
布婿
陳迪,
佑甫子也。
布忿然爭辨。
御史遂攻之,罷為
觀文殿大學士、知
潤州。
京積憾
未已,
加布以
贓賄。
布落職,
提舉太清宮、
太平州居住。又以棄
湟州,責
賀州別駕,又責
廉州司戶,徙
舒州,復
大中大夫、
提舉崇福宮。
大觀元年,卒于
潤州,後
諡曰文肅。
曾肇
按
《宋史·曾鞏傳》:
鞏弟肇字子開,舉
進士,調
黃巖簿,用薦為
鄭州教授,擢
崇文校書、
館閣校勘、
同知太常禮院。遷
國史編修官,進
吏部郎中,遷
右司,為
《神宗實錄》檢討。
元祐初,擢
起居舍人。
未幾,為
中書舍人。以
寶文閣待制知
潁州,徙鄧、
齊、
陳州、
應天府。入為
吏部侍郎,
出知徐州。歷
泰州、
海州。
徽宗即位,復召為
中書舍人。遷
翰林學士。
建中靖國元年,
出知陳州,歷
太原、
應天府、揚定
二州。
崇寧初,
落職,謫知
和州,徙
岳州,繼貶
濮州團練副使,
安置汀州。
四年,歸潤而卒。
紹興初,
諡曰文昭。子統,至
左諫議大夫。
曾準
按
《萬姓統譜》:
準字子中。
贛州人,
嘉祐間進士。知
公安縣,火燔
民居準以身叩之。風反
滅火復
通判,
臨江明
慎刑。獄
芝草生
圜扉,或勸以獻
準抑之。
長子楙少
穎悟官至
吏部尚書。
曾孝寬
按
《宋史·曾公亮傳》:
公亮子孝寬字令綽,以蔭知
桐城縣。選知
咸平。入
知審官東院、
判刑部。
熙寧五年,遷
樞密都承旨。
擢拜樞密直學士、
簽書樞密院。
丁父憂,
除喪,以
端明殿學士知
河陽,以
吏部尚書召,道卒。
曾孝廣
按
《宋史·曾公亮傳》:
公亮從子孝廣字仲錫。
元豐末,為
北外都水丞。
元祐中,出
通判保州。
久之,除
京西轉運判官,入為
水部員外郎。遷
都水使者,累擢
戶部侍郎,進
尚書。坐
錢帛不給費,罷知
杭州,移
知潭州、
鄆州、
饒州,徙
廣州,歷
成德軍、
太原府,卒。
孝廣涖官以嚴稱,獲盜,輒碎其手焉。
曾孝蘊
按
《宋史·曾公亮傳》:
公亮從子孝蘊字處善。
紹聖中,
管幹發運司糶糴事。
提舉兩浙常平,改
轉運判官,知
臨江軍,召為
左司員外,遷
起居舍人。
言者論
其與張商英善,
出知襄州,徙
江浙荊淮發運,召為
戶部侍郎。徙
工部,以
顯謨閣待制知
杭州。
坐累,貶
安遠軍節度副使。
宣和二年,始復
天章閣待制、知
歙州。移
青州,改
杭州。卒。
曾孝序
按
《宋史·曾孝序傳》:
孝序,
字逢原,
泉州晉江人。以
蔭補將作監主簿,監
泰州海安鹽倉,因家
泰州。
累官至知青州。
高宗即位,陞
延康殿學士。
先是,
臨胊土兵趙晟聚眾為亂,
孝序付
將官王定兵捕之,
失利而歸。
孝序責以
力戰自贖,
定乃以言撼敗卒,
奪門斬關入,
孝序出據
廳事,
瞋目罵之,遂
與其子宣教郎訐皆
遇害,城遂陷。知
臨淄縣陸
有常率民兵
拒守,死於陣。知
益都縣張侃、
千乘縣丞丁
興宗亦死之。
孝序諡威愍。
曾孝純
按
《泉州府志》:
孝純字君施。
公亮卒,詔蔭
孝純為
殿中丞,
賜同進士出身。
紹興中,擢
太常,
執政沮之,遂
杜門不仕。
曾紆
按
《尚友錄》:
紆,布第
四子。工
詩詞,材
高識明,
博極書史。以
文章翰墨風流醞籍,
為時名勝。官
至大中大夫。
曾懋
按
《萬姓統譜》:
懋字叔夏,準
長子。少
穎悟,
落筆驚流輩,登
元符三年進士。知
興化,拒楚。命表
高宗勸進扈,從隆祐
孟太后,至虔
軍民。偶
忿爭賴以
撫定,
累官吏部尚書。著
《內外制》十卷、
《東宮日記》十卷。
曾誕
按
《宋史·鄒浩傳》:
曾誕,
公亮從孫也。
孟后之廢,
誕三與
浩書,
勸力請復后,
浩不報。及
浩以言
南遷,
誕著
《玉山主人對客問》以譏之。其書既出,
識者或以比
韓愈《諍臣論》。
誕仕亦
不顯。
曾肅
按
《萬姓統譜》:肅
太和人,居
父喪,
廬墓數年,有
慈烏來巢。人
以為孝所感,
子安止
登科。為
彭澤令掛冠歸。隱
安中未冠登第。
上書言
時政,
入黨籍
安強為
進士。
提舉成都路常平。嘗葬
暴露不葬者,三十餘柩。
曾有開
按
《萬姓統譜》:
有開,知
衛州。
時水災,人
乏食,擅貸
常平錢粟與之,
具奏乞蠲其息。
曾開
按
《宋史·曾幾傳》:幾兄開字
天游。
少好學,善
屬文。
崇寧間登
進士第,調
真州司戶,累擢
起居舍人,
忤時相意,責監
大寧監鹽井。召還,除知
和州,
恩州。
請祠,得
鴻慶宮。
欽宗即位,除
顯謨閣待制、
知潁昌府。
奪職,
奉祠。
建炎初,
復職,
知潭州。求去,復得
鴻慶宮,起知
平江府。居
二年,盡平群盜。
提舉太平觀。復以
中書舍人召。請去,進
寶文閣待制,知
鎮江府。召為
刑部侍郎。遷
禮部。時
秦檜專主和議。
開引古誼以
折之。
檜怒。
提舉太平觀、知
徽州。以
病免,居閒十餘年,卒。
曾幾
按
《宋史·曾幾傳》:幾,
字吉甫,
其先贛州人,徙
河南府。兄弼,弼死,
無後,
特命幾。
試吏部,賜
上舍出身,擢
國子正。遷
辟雍博士,除
校書郎。
久之,為
應天少尹。
靖康初,
提舉淮東茶鹽。
高宗即位,改
提舉湖北。會兄開與
秦檜力爭和議,
開去,幾亦罷。
逾月,除
廣西轉運副使,徙京
南路。
紹興七年,為
浙西提刑、知
台州。
賀允中薦,
召對,授
祕書少監。
孝宗受禪,
請老,
致仕,擢其子逮為
浙西提刑以便養。
乾道二年卒,
諡文清。
二子:逢仕至
司農卿,逮終
敷文閣待制。
曾升
按
《福州府志》:
升字孟高,
福州人。
入粟補吏。
靖康中,
金騎犯邊,
升被檄部
士卒戌
楚州,至
昭信縣,適遇金人與戰,死於陣。
曾光庭
按
《萬姓統譜》:
光庭,
吉水人。仕為
永州東安簿。
靖康之難,
勒兵勤王,
會徽欽
北狩,
列表勸進,
高宗立
光庭,
不願受賞。
曾怘
按
《宋史·曾怘傳》:
怘,
字仲常,
中書舍人鞏之孫,以
父任郊社齋郎,
累官司農丞、
通判溫州,
須次於越。
建炎二年,
金人陷越,以琶八為帥,約
詰旦城中文武官並詣府,有
不至及
藏匿、
不覺察者,皆死。
怘獨不往,為鄰人
糾察逮捕,見琶八,
辭氣不屈。琶八令
左右盡驅其
家屬四十口
同日殺之。金人去,
怘弟
朝散郎
時知
杭州餘杭縣事,製
大棺斂其骨,葬之
天柱山。事聞,官其弟怤、
子崇、兄子

,皆
將仕郎。崇後仕
至知南安軍。
曾悟
按
《宋史·曾怘傳》:
怘從弟悟字
蒙伯,
翰林學士肇之孫也。
宣和二年進士,
靖康間為
亳州士曹。
金人破
亳州,
悟被執,
抗辭慢罵,眾刃劘之,
妻孥同日被害。
曾覿
按
《宋史·曾覿傳》:
覿,
字純甫,
其先汴人也。用
父任補官。
紹興三十年,以
寄班祗候與
龍大淵同為
建王內知客。
孝宗受禪,
覿自
武翼郎除
帶御器械、
幹辦皇城司。
未幾,
以為文州刺史。
覿勢張甚,
士大夫之寡恥者
附麗之。
覿累除
武泰軍節度使,
提舉萬壽觀。
淳熙元年,除
開府儀同三司。
陳俊卿守
金陵,
過闕入見,
首言曾覿招權納賂。帝
感悟。寖覺其姦。遂稍疏
覿。
覿憂恚,疽
發於背,卒。
曾伋
按
《萬姓統譜》:
伋字彥思,
紹興三十二年以
大理寺丞。
出知袁州,
一意為民。
隆興初,元有旨
江西和糴百萬
轉輸丹陽。
一時,
有司失於
討論,袁亦
在數伋具
不可。糴狀
條舉,
先後以聞。乞先
罷黜朝廷。嘉而免之,是邦得免。
和糴自
伋始。
曾項
按
《萬姓統譜》:項,
紹興中宰
常熟王伯剛,稱其
知足,以知勇
足以行,御吏若
西門之
治鄴。
愛民如子,產之治
鄭云。
曾集
按
《萬姓統譜》:集,
紹興間,
知南康軍,勤
理庶務,首慕
先賢劉煥之,
為人修其
墓亭,
礱石以培其封,割
公田以奉其祀,
朱熹稱其有
尊賢尚德之心。
曾恬
按
《泉州府志》:
恬字天隱,
公亮曾孫,少為
存心養性之學。
紹興中,仕至
大宗正丞。
秦檜當國,
恬自守不為,詘求
外祠,得
主管台州。
曾慥
按
《泉州府志》:
慥字端伯,懷之
從兄,初為
尚書郎、
直寶文閣奉祠。
博學能詩,
號至游居士。
曾懷
按
《泉州府志》:
懷字欽道,
孝寬曾孫。
建炎初知
真州,
訓習民兵,有
紀律。乾道初,擢
戶部侍郎,進
權尚書知
婺州。甫
三月,召還
賜同進士出身。
參知政事,代
梁克家為
右丞相。
封魯國公。
淳熙初,
臺官因
言事中懷,
懷遂
求退以
觀文殿大學士奉祠。
未幾,復相以疾,
請罷卒。
曾植
按
《泉州府志》:
植字子直,
晉江人。
太學上舍生。
孝宗登極,賜
釋褐累遷敕令。所
刪定官司農寺丞會
大理丞闕。
上命補之。尋
出知南劍州,
陛辭奏言三事。
上大悅,知
湖州,卒。
曾滂
按
《萬姓統譜》:
滂字孟博,
臨川人。
為人質直剛烈,
四方宗陸氏者,自
孟博與
李德,章
師復齋。始,
孟博長
象山五六歲,
象山甚
愛重之。
曾三聘
按
《宋史·曾三聘傳》:
三聘,
字無逸,
臨江新淦人。
乾道二年進士。調
贛州司戶參軍,
累遷軍器監主簿。
後知郢州。會韓𠈁胄為相,指
三聘為
趙汝愚腹心,坐追
兩官。
久之,
復元官與祠。𠈁胄誅,諸賢遭
竄斥者
相繼召用,
三聘祿
不及,終不自言。
嘉熙間,卒,
賜諡忠節。
曾三復
按
《宋史·曾三復傳》:
三復字無玷,
臨江人。
乾道六年進士。
淳熙末,為
主管官告院,遷
太府寺簿,歷
知池州,改
常州,拜
監察御史,轉
太常少卿,進
起居舍人,遷
起居郎,以疾
告老。
三復性
耿介,恥
奔競。
在臺餘
兩年,
持論正平,不隨不激。其歿也,
士論惜之。
曾三英
按
《尚友錄》:
三英嘗
考究三國六朝攻守事。蹟著
《南北邊籌》十八篇,又著
《蒙史》。
曾丰
按
《萬姓統譜》:
丰樂安人也。
宋乾道五年進士,以
文章鳴,
晚年恬於
仕進。
築室曰樽齋
四方,
求詩文者。坐
常滿。有
《緣督集》行於世。仕至
太守。
何塘穀贊云
不夷不惠斯道之魄,不歐不蘇
斯文之脈,外容
萬象中無。
一物世
以為名言。
曾祕
按
《泉州府志》:
祕字泰之,
同安人。與
朱文公友善,
乾道五年進士,薦為
國子監丞。知
惠州,
後知漳州,卒。
曾興宗
按
《萬姓統譜》:
興宗字光祖,
寧都人。
篤志為己之學,
自號唯菴。
冠婚喪祭一用古禮,
朱熹嘗稱之。
偽學之禁,
興學者
諱名其師,
興宗執禮益勤,
勵志益苦。孫
原一、原郕,俱
博學工詩。
曾極
按
《萬姓統譜》:
極字景建,滂子
志氣豪放,
聲名四起。
朱晦翁得其書,及詩大異之書,問
往來深期之。謂其文似老,蘇
父子鴈湖。
李公南唐
趙公相,與
賡酬最多嘗。以
詩語涉
謗訕得罪。謫
道州卒。於
其所李公心傳。
為言曾極久。斥
可念。
孝宗曰非。為
江湖集,耶後有旨
歸葬所為文有
《春陵小集》、
《金陵百詠》。
曾漸
按
《萬姓統譜》:
漸,
南城人。
紹熙中進士,官至
工部侍郎。
立朝有
風節,卒。贈
少師,
諡文莊。
曾從龍
按
《宋史·曾從龍傳》:
從龍,
字君錫,
左僕射公亮四世從孫。
初名一龍,
慶元五年,擢
進士第一,始賜今名。授
簽書奉國軍節度判
官廳公事。
累進參知政事。疾
胡矩憸壬,
排沮正論,陳其罪。
矩嗾
言者劾罷,
提舉洞霄宮。起
知建寧府。
丁內艱,
服除,為
湖南安撫使,
威惠並行,
湘人紀之石。改知
隆興府,
提舉萬壽觀。
端平元年,授
資政殿大學士。拜
參知政事,以
樞密院使督視江淮、
荊襄軍馬。
朝論邊用不給,詔
從龍并領
督府。卒。弟
用虎、
天麟、
治鳳,皆歷
顯任。
曾用虎
按
《泉州府志》:
用虎字君遇,
從龍之弟以兄任
歷官。
興化軍蠲租鋤盜,
三年大治。
陳韡帥
江右,請自代除府事,改
江西提刑,
累遷工部郎中。以
華文閣帥
廣西,至鎮數月,罷卒。
曾治鳳
按
《泉州府志》:
治鳳字君儀,
從龍季弟,
開禧元年進士。
歷官廣東提刑,知
袁州,復
直煥章閣,帥
廣東寇,發循惠間郡請兵捕追。
不從,
決計諭降之。
端平二年,
進直徽猷,閣改知
建寧。會
戍卒,挺亂薄
廣城。時已
解印引,咎丐罷。
曾噩
按
《萬姓統譜》:
噩字噩甫,
閩縣人。
學問淹貫,
文章簡古。慶元中尉上高
有聲,後陞
廣東漕使。
曾守約
按
《萬姓統譜》:
守約,
大庾人。以
鄉舉充郡
學正,
行義著稱,
郡守李大正為書魯齋二字并記以詩,
左史劉公黻為著
《魯齋銘》,有忠為
德基,孝為
行本之辭。
曾和應
按
《萬姓統譜》:
和應字賢叔,
隱居梅嶺之陰,
清苦好吟,八十
不倦。黃
秋巖喜其
得情性之,正選而
集之,名
《梅溪四體》,
廬陵趙青山諸老多有
品題梓行於世。
曾松
按
《萬姓統譜》:
松字堅伯,
章貢人。幾之
從孫,仕
至江西帥。參
松敬賢樂善,
居官以才
廉稱嘉定中寓居。
建陽縣縣東北有
竹。
原山劉勉之舊,隱
朱熹問道之所也。
松慨想陳跡。
作樂斯菴於其傍
友人,
黃幹記之。
曾原一
按
《萬姓統譜》:
原一字子寔,
興宗孫。
紹定四年,
領鄉薦與,
從弟東湖書院,
山長原郕師
吉安。
廬陵楊伯子,俱
博學工詩。
紹定庚寅避亂。
鍾陵從
戴石屏諸賢,結
江湖吟社寇。至
原一偕其
叔益之傾
資產募
丁壯。
築城垣為
保障寇,知有備
不敢犯民。多德之,著有
《選詩衍義》、
《蒼山詩集》。
曾淵
按
《萬姓統譜》:
淵字廣微,
南豐人。
景定間,知
新昌,有詩聲,且優於政,嘗修
大成殿,
終於安南。
曾子長
按
《萬姓統譜》:
子長,
咸淳末,知
淳安縣,
清慎自守。時
邊事已急,
多方保障,民賴以安。後以讒籍其家,惟
故書敗絮而已,
君子惜之。
曾紘
按
《宋史·藝文志》:
曾紘續
江西派詩集二卷。
曾民瞻
按
《尚友錄》:
民瞻,
南昌尉,
通天文之學,以
晷漏差訛,遂更用其法,箭傍
二木偶左者。晝司刻夜,司點則擊板以告
右者,晝
司晨夜
司更則鳴。鉦以告自謂得
古人之所未至。
曾造
按
《萬姓統譜》:
造,
南豐人,
文肅公元孫。知
翁源縣,以
化民成俗,為
急務,籍
官田之入以
養士,
於是文化大興,
邑人士
相與祠於學。
曾如驥
按
《萬姓統譜》:
如驥字德清,
泰和人。判
邵州元兵入城。
寮吏諫曰曷不
壺漿以迎曾陽,諾退書
舍生取義,於壁登於城投
濱江死,事聞,贈
敷文閣待制,
諡忠愍。立
廟祀之。
曾塤
按
《萬姓統譜》:塤,
瑞州錄事參軍,以郡命
賑濟饑民。值元兵至,被擒誘之,以利
不從,且詈之,遂死。贈
秩官其
一子。
元
曾沖子
按
《江西通志》:
沖子字聖和,
丞相趙葵宣撫江東,
西辟佐
吉州節
制司。
至元二十四年,
程鉅夫奉詔,
求賢以
沖子,應授
福建提刑司。
僉事時閩部,遠且險吏。乘為
奸民。迫
為亂沖子行部。警諭
感切,民畏而懷之,以
奉議大夫致仕。
曾詠
按
《江西通志》:
詠字師點,
樂安人。性
孝友。
至元丁丑,母因
避地得疾,舁歸,值
大兵至,恣
殺掠詠,乞以身
代母死,軍憐得免。
曾貫
按
《江西通志》:
貫字傳道,
泰和人。
紹興照磨監州,辟禦
龍泉,
寇戰於觀背,死之。所著有
《周易》、
《變通四書》、
《類辯學庸》標
著行於世。
曾德
按
《萬姓統譜》:
德,
漁陽人,
宗聖公五十七代孫。母早亡,父
仲祥,
再娶左氏,攜游
襄陽居焉。時兵陷
襄陽,失
左氏,
德遍求
南土,得
於廣海,
奉迎歸養終身。
明
曾魯
按
《明外史·曾魯傳》:
魯,
字得之,
新淦人。以
文學聞
於時。洪武初,召為
纂修《元史》總裁官。史成。授
禮部主事。
超拜禮部侍郎,命主
京畿鄉試。
是冬引疾歸,
未抵家卒。
曾秉正
按
《明外史·曾秉正傳》:
秉正,
南昌人。
洪武初,薦授
海州學正,召為
思文監丞,改
刑部主事。
十年擢為
通政使。
在位數
言事。忤旨罷。貧
不能歸,鬻其
四歲女。帝聞
大怒,置
腐刑,
不知所終。
曾鼎
按
《明外史·錢瑛傳》:
曾鼎,
字元友,
泰和人。祖懷可、父
思立,並有
學行。元末,
鼎奉母
避賊。母被執,
鼎跪而泣代。賊怒,將殺母,
鼎號泣以身
翼蔽,傷頂肩及足,控母
不舍。賊魁
繼至,憫之,攜其
母子入營療治,
獲愈。
行省聞其賢,辟為
濂溪書院山長。
洪武三年,
知縣郝思
讓辟教
社學。居
久之卒。
鼎好學能詩,兼工
八分。
曾萬中
按
《江西通志》:
萬中吉水人,幼
穎異元季,為
千戶。
長江右
大亂,
萬中與弟粹。
中保障
鄉里,
歸明還守,
吉安兵至。走
京師,
乞援授
萬中行省,
參知政事。弟
粹中親軍。
指揮使。
後城陷
兄弟皆戰死。
曾源友
按
《江西通志》:源友
泰和人。
任石城
訓導元季,
紅巾寇掠縣,源友負母出,走遇寇。欲劫之,去源友跪,陳母老寇怒,欲害其母。源友以身蔽,母寇連刃之,幾死適寇,帥
踵至憫,其孝傅
善藥得免。歸母卒
哀毀,
廬墓有司。具實以聞,為立
孝子亭於
墓所。
曾魯山
按
《江西通志》:
魯山贛縣人,
元時舉孝廉官,於潮
自親,終
絕意仕進。
明太祖遣,
將略定南服,過贛
強起之。
魯山不克辭。
即日就道,
南中聞其至,
率先歸款以功。擢
潮州太守。
曾堅
按
《江西通志》:
堅字子白,
金谿人。
少與危素齊名,元
進士。
累官至
中大夫、
翰林學士。
洪武初,
入朝為
禮部侍郎,
諳習典章太常,
議禮皆諮之。
曾泰
按
《江夏縣志》:泰,
洪武初,以
秀才徵
學行允孚,
上重之,每
慷慨論事,言
無不從,
超拜戶部尚書。
曾爟
按
《吳江縣志》:
爟字日章,
以字行,
其先灤水人。父朴徙,
吳江爟少,充郡
學生。
洪武十七年,以
歲貢,授
黃陂知縣。
政聲大振,以最聞,尋
去官歸。
洪武三十五年,以
薦擢翰林院,
侍讀。
永樂初年,與修
大典,
未幾交阯,
黎氏篡立詔
爟往。諭黎蒼語不,遜
爟折之。
宣讀如禮
二年使還陳,
黎氏篡立。當征
四年四月,命從
新城侯,
張輔西平,侯
沐春。
將兵討之
軍中文檄,皆出其手交,阯平
贊畫。功
居多。
五年,
還報復
承命,往諭諸將,
至軍中以疾卒。
曾鳳韶
按
《明外史·曾鳳韶傳》:
鳳韶,
廬陵人。
洪武末登
進士。
建文初,為
監察御史。燕兵起,
朝議遣使。持詔往諭,
鳳韶慷慨請行,
比至,燕抗不納。乃還,
燕王稱帝。遂
自殺。妻李亦自
經死。
福王時,
諡忠毅。妻
諡貞愍。
曾廷瑞
按
《廣東通志》:
廷瑞,
漳州府學生。
靖難繼統詔至,
廷瑞隨
教授陳思賢集於
明倫堂,
不出迎詔,設舊
君位哭如禮。郡人執送
京師,與
思賢皆死。
曾濬
按
《萬姓統譜》:濬,
薊州鎮撫,與馬宣守
州城。
靖難兵攻之
不能下,招之降,
不肯輒,
出兵力戰,敗,為
張玉所執,
不屈死之。
曾棨
按
《明外史·曾棨傳》:
棨字子啟,
永豐人。生而
穎異,貌
魁偉,
博聞強記,
工文詞。
永樂二年,
殿試第一,授
翰林修撰,修
《永樂大典》。為
副總裁,書成遷
侍讀,尋進
侍讀學士。
仁宗立,除
左春坊大學士。
宣宗立,進
少詹事。
宣德七年,卒於官。
諡襄敏。
曾鼎
按
《明外史·黃澤傳》:
曾鼎,
永豐人。
永樂十年進士。為
廣東僉事。
曾伯良
按
《萬姓統譜》:
伯良,
永樂中,知
海陽縣,
視篆後
立碑於
城隍廟,曰
有外施
仁義,
內藏禍心者神必殛之。
曾鶴齡
按
《萬姓統譜》:
鶴齡字延年,
太和人。
永樂進士第一,授
翰林修撰,預修
《實錄》,陞
侍講學士。有
《松坡集》、
《臞叟集》藏於家。
曾慎
按
《萬姓統譜》:
慎,
寧都人。
永樂甲申進士,任
編修。
曾令得
按
《萬姓統譜》:
令得名凱,
以字行,
吉水人。
永樂乙未進士,任
御史。
曾翬
按
《明外史·曾翬傳》:
翬,
字時升,
泰和人。
宣德八年進士。授
刑部主事。進
員外郎郎中。以
何文淵薦,擢
廣東右參政。以憂去。
服闋,
起官河南。
天順五年遷
山東右布政使。
召拜刑部左侍郎。尋
巡撫浙江,
弊政多所釐革。
還朝,
久之,
謝病去。
翬謹
操行,
所至有聲。及歸,
生計蕭然。
曾泉
按
《萬姓統譜》:
泉太和人,
永樂進士。
宣德中以
御史,謫任
汜水典史。
蒞政勤能頻,課
生徒教官厭,之
泉乃選,
四鄉俊秀,
自教之
三年。多
有成材,邑臨
黃河,
教民結網捕魚,
大得其利。時督民
開荒田,伐
材木,耕
無牛者助之,
顛連者得棺以
送死。
貧乏者
得財以
成婚。民感其惠。為立
生祠。
曾蒙簡
按
《萬姓統譜》:
蒙簡名廉,
以字行,
太和人。
正統乙丑進士,歷
按察使。
曾僊廣
按
《延平府志》:僊廣字孔,大
沙縣人。與兄隆,俱
遺腹失怙正統,戊辰寇
鄧茂七縱火焚縣,時僊廣
兄弟,幼
引避半溪遇賊,將俘去,俱弗從,賊持刃挾之,
兄弟直前爭死。以母老。
嫠居也。賊兩釋之。
曾恕
按
《黃岡縣志》:
恕字希仁,
黃州衛指揮僉事,性
至孝,父全征
橫江陣亡,英廟詔錄,諸
陣亡子姓,
恕曰:父死之
謂何。
而迺以
市寵吾
不忍也。
久之,始受廕,
署篆督漕。以
廉介,聞
監司咸
旌異焉。
曾子唯
按
《萬姓統譜》:
子唯,
保昌人。由
教諭,
天順初陞
真定府學教授,
學問優長,誨人
有法,
秩滿考最,擢唐府
長史。
曾鑑
按
《明外史·曾鑑傳》:
鑑,
字克明,
其先桂陽人,以
戍籍居
京師。
天順末年成
進士。授
刑部主事。歷
吏部驗封
郎中,擢
右通政,
弘治初,
累遷工部左右侍郎。
十三年進
尚書。
正德二年,卒。
曾
按
《萬姓統譜》:
字文載,
永興人。
成化乙未進士,歷
刑部員外郎,值
平陽。有
訟田久淹。及
蘇州衛,有訟
殺人罪者,
繫獄十餘年,

往訊
立決。
出補紹興知府,
均輸薄賦,釐弊補役亡。何
乞休歸,年七十四卒。
子介、全、念皆登
進士。
曾彥
按
《萬姓統譜》:
彥字士美,
太和人。
成化戊戌進士第一,歷
翰林院侍讀。
曾追
按
《萬姓統譜》:
追字文甫,
太和人。
成化戊戌進士第三,任
編修。
曾煥
按
《萬姓統譜》:
煥字貫辰,
吉水人。
成化甲辰進士,歷
參政。
曾全
按
《萬姓統譜》:
全字復初,
成化丁未進士。授
戶部主事。
值星變,
上疏陳
四事,
逮繫詔獄。褫秩
歸號碧潭居士,
築室授徒。以
詩文自娛。弟介登
進士。亦
豪宕不羈。
曾昂
按
《萬姓統譜》:
昂字光表,
吉水人。
成化丁未進士,歷
副使。
曾直
按
《江西通志》:
直字叔溫,
吉水人。弘治
進士,知
鄞縣,歷擢
大理卿,
孤立無黨。
曾璉
按
《荊州府志》:
璉,
江陵人。由
吏員,
正德中,任
四川綿州判官。
流賊攻劫州縣,
朝廷遣
都御史彭澤總制兵馬,命
璉率兵禦於
境內,勢莫能支,竟死於賊。事聞,贈
上林苑監丞,
廕子入監讀書。
曾質粹
按
《嘉祥縣志》:
質粹字好古,
曾子五十九代孫。
其先居
江西永豐。
嘉靖五年,
奉詔訪求曾氏
子孫,
質粹首
應詔司府。
保勘起送回籍。以
衣巾奉祀曾子祠墓。
至十八年,奉
世宗詔,比
顏孟二氏例授。
翰林院五經博士。
世襲。
曾守約
按
《廣東通志》:
守約字子如,
歸善人。
嘉靖己丑進士。授
行人,選
江西道御史。
巡視十庫
刷卷。
江西後按,
廣西振紀綱擊。
賕吏肆橫者。皆按寘於法,
戊戌山陵。
大功起
武定侯。
郭勛總其事,郡璫附之
守約,當
巡視忤
勛。
勛怒其
不便己,疏
守約稽誤守。約遂
條奏,
勛欺縱
不法數大罪,
語多切直。疏
留中庚子,陞
大理寺右丞。
未幾,懇疏乞,終
母養卒。
曾存仁
按
《江西通志》:
存仁字懋遠,
吉水人。
嘉靖進士,授
禮部祠祭主事。會建
世廟光祿,丞
何淵議。由
太廟達世廟,
存仁上言毀
太廟垣亭,
剪伐文皇帝所
植松柏,非
達孝。忤旨,賴救
獲免。起
浙江參議中官,
崔成督視開礦所在擾民。
存仁痛抑之,
成怒
具奏逮
詔獄,尋起
廣西參政,歷
雲南布政使。
曾翀
按
《明外史·薛宗鎧傳》:
吏部尚書汪鋐以
私憾斥
王臣等,
宗鎧白其枉。會
御史曾翀劾
南京尚書劉龍、
聶賢等
九人。
鋐覆疏,具留之。
宗鎧復言:
鋐肆奸植黨,功庇
龍等。
鋐抗辨,且
極詆宗鎧挾私。
翀復言:
鋐一經論劾,
輒肆中傷,
諍臣杜口已
三年。
蔽塞言路,
罪莫大焉,乞
立正辟。帝罷
鋐官。而惡
翀諍臣杜口語,杖
闕下。斥為民。
翀死
杖下。
時嘉靖十四年九月朔也。
翀,
字習之,
霍丘人。以
進士授南
京刑部主事,改
御史。
曾銑
按
《明外史·曾銑傳》:
銑,
字子重,
江都人。舉
嘉靖八年進士,授
長樂知縣。徵為
御史。擢
大理寺丞,遷
右僉都御史,
巡撫山東,進
右副都御史,改撫
山西,進
兵部侍郎。
二十五年,
總督三邊軍務。
銑素
喜功名,又
感帝知遇,益圖所
報稱。念寇居
河套,久為
中國患。遂
條上方略十八事,已,又獻
營陣八圖。
輔臣夏言,主之甚力。時
嚴嵩與
言有隙,欲借事傾
言,乃
極言套必
不可復。帝乃
遣官逮
銑,然
無意殺之也。會
咸寧侯仇鸞鎮
甘肅時,以
驕縱為
銑所劾,逮。
嵩故雅親
鸞。知
銑所善同邑蘇綱,乃代
鸞獄中
草疏,誣
銑掩敗不奏,剋
軍餉,遣
子淳屬斫親蘇綱賂
當途,帝
深入其說,
立下淳、綱
詔獄,當
銑交結近侍律斬,
即日行刑。
銑有
膽略,
長於用兵,
既歿,家無餘貲。
隆慶初,
給事中辛自修、
御史王好問訟
銑志在
立功,身罹
重辟,詔
諡襄愍。
曾鈞
按
《明外史·曾鈞傳》:
鈞,
字廷和,
進賢人。
嘉靖十一年進士。授
行人。擢
南京禮科給事中。遷
四川參政。
屢遷河南左布政使。
三十一年以
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進
工部右侍郎,入為
南京刑部右侍郎。
久之,
乞歸。
家居十餘年卒,
諡恭肅。
曾佩
按
《萬姓統譜》:
佩字德夫,
臨川人。
嘉靖辛丑進士,任
御史。忤旨
謫戍,
隆慶初,
復職。
曾于拱
按
《萬姓統譜》:
于拱字無極,
太和人。
嘉靖辛丑進士,歷
都御史。
曾承芳
按
《萬姓統譜》:
承芳字英遇,
惠安人。
嘉靖丁未進士,任
御史。
曾廷芝
按
《漢陽府志》:
廷芝字子先,
漢陽人。
嘉靖癸丑進士,知
昌邑縣,
擢授工科給事中。奏修
河防議,增
屯田水利,悉為
世宗所
嘉納。被嗾出為
浙江僉事,益以
守法,
不合謝病久之,楚
撫按交
推轂起。知
漢州,
興革扶抑
振勵士類,復遷
浙憲以歸。
曾同亨
按
《明外史·曾同亨傳》:
同亨,
字于野,
吉水人。父
存仁,
雲南布政。
同亨舉
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
刑部主事。改
禮部,遷
吏部文選主事。
隆慶初,為
文選郎中。進
太常少卿。
萬曆初。歷
順天府尹,以
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
御史劉臺得罪張居正,
同亨,
臺姊夫也,
給事中陳三謨欲並逐之,奏
同亨羸不
任職,遂
移疾歸。
居正卒,起
南京太常卿。召為
大理卿,遷
工部侍郎。進
尚書。力乞去。起
南京吏部尚書,辭
不拜。
久之,
再起故官。
稅使所在虐民,
同亨極諫。
三十三年,
大計京官,
持正不撓。
是年,
引疾。詔加
太子太保致仕。卒,
諡恭端。
曾省吾
按
《明外史·梁夢龍傳》:
曾省吾,
鍾祥人。
嘉靖中進士。
隆慶六年,
歷官右僉都御史,
巡撫四川。遷
兵部侍郎,
不數年,擢
南京右都御史,
召拜工部尚書。
省吾故出張居正門,遂與
王篆為之
羽翼,
居正敗,
給事中王繼光劾其
十罪,
罷歸,
唐堯欽復劾之。遂
削籍,
已而沒。
曾如春
按
《江西通志》:
如春字景默,佩姪,
嘉靖乙丑進士,
巡撫河南。時潞藩數
潛遊所,
在震驚
抗疏以聞詔,責
護衛諸臣,民始
晏然,以
工部侍郎總督河道,疏築
有法,
至今賴之。
曾鳳儀
按
《衡州府志》:
鳳儀字舜徵,
號金簡,
萬曆癸酉鄉魁,
癸未進士,授南
禮部祠祭司主事,尋轉
儀曹郎,心厭
榮利,
致政講究陸九淵主靜之學,共訂
朱子摘編,
建衡山集賢書院以祀
昌黎、
鄴侯、
清獻、
濂溪四君子。
曾乾亨
按
《明外史·曾同亨傳》:
同亨弟乾亨,
字于健。登
萬曆五年進士,除
合肥知縣,調
休寧。擢
御史,歷
光祿少卿。進
大理丞,遷
少卿。
考功郎趙南星以
考察事被斥,
乾亨論救,侵
執政。
廷推巡撫者三,俱
不用。遂
引疾歸,
未幾卒。
乾亨言行不苟,
與其兄並以
名德聞。
曾朝節
按
《衡州府志》:
朝節字直卿,
萬曆丁丑進士。
殿試探花,授
翰林院編修直
史局三載。遷
侍讀辛卯典,試
南畿進
國子監祭酒,陞
南京禮部侍郎。改南
少宰,尋改北
少宗伯協理詹事府。侍
經筵教習庶吉士,凡
六年,陟
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充
東宮侍講,以疾卒。
贈太子太保,
諡文恪。
曾應棨
按
《海澄縣志》:
應棨號若槐,
萬曆辛丑進士。初為
戶部主事,累陞
雲南按察使。
為人和厚,
質實所至,無
赫赫名。
曾楚卿
按
《莆田縣志》:
楚卿字元贊,
萬曆癸丑進士,改
庶吉士,除
檢討,
己未同考。
禮闈天啟初,轉
春坊贊,善
累遷詹事。府兼
翰林學士,侍
經筵,
少宰張鼐糾
魏忠賢八事。疏上,
鼐罷歸時
楚卿,方轉南
禮部侍郎。
忠賢以
楚卿出,
鼐門亦
削奪歸
崇禎改元。起
禮部左侍郎,
陛見陳敬天法祖。
甦民困
寬刑獄,豫
邊防五事。轉
吏部左侍郎,進
禮部尚書。時
溫體仁,
當國楚卿遂累,疏
乞休予告回籍。
曾棟
按
《江西通志》:
棟字隆吉,
臨川人。
萬曆丙辰進士,由
祠部郎陞
四川驛傳道。時
土官董卜,與高箕
稱兵相攻。
撫臣請於朝以
兵事,屬
棟亂
遂定以功屢進
布政使子,
亨應崇禎甲戌進士。仕
吏部主事。
曾櫻
按
《明外史·曾櫻傳》:
櫻,
字仲含,
峽江人。
萬曆四十四年進士。
乞假歸
久之,授
工部主事,歷
郎中。
天啟二年,
稍遷常州知府。
櫻持身廉,
為政愷悌公平,
不畏強禦。
崇禎元年以
右參政分守漳南。
母憂歸。
服闋,起
故官。進
按察司,
分巡福寧。
十年,
楊嗣昌以衡、永多寇,奏改
櫻湖廣按察使。遷
山東右布政使,
分守登、萊。
十四年,擢
右副都御史,代
徐人龍巡撫其地。
明年遷
南京工部右侍郎,
乞假歸。唐
王稱號於福州。
鄭芝龍薦
櫻起
工部尚書兼
東閣大學士,尋進
太子太保、
吏部尚書、
文淵閣。王駐
延平,
櫻留守福州。
大兵破
福州,
櫻挈家避
海外中
左衛。越
五年,其地
被兵,遂
自縊死。
曾亨應
按
《明外史·曾亨應傳》:
亨應,
字子嘉,
臨川人。父棟,
廣東布政使。
亨應舉
崇禎七年進士。
歷官吏部文選主事。
御史張懋爵劾其
納賄行私,遂
謫貶去。及
南京覆,
江西列城皆
不守。
亨應命弟
和應急奉父入
閩,而己與
艾南英、
揭重熙謀
拒守,會
大兵至,
亨應被執,并執其
長子筠,諭之降,不答,被戮。
和應雅尚名節聞兄死,乃
拜辭其父,
投井死。時有
高飛聲者,
字克正,
長樂人。
崇禎六年,舉於鄉授
玉山知縣,遷
同知,
乞養去。
唐王時,令攝
撫州事。
大兵至,死焉。
曾發祥
按
《鍾祥縣志》:
發祥字
戩穀,
別號岣嶁山人。
太保省吾之
從孫,以
明經除
黃陂訓導,遷
廣濟教諭,
平居惓惓忠義。
崇禎乙亥,
流寇圍城,
發祥協力堅守。
城陷,死之。
曾異撰
按
《明外史·曾異撰傳》:
異撰,
字弗人,
晉江人,家
候官。父早卒。
異撰起
孤童,事母
至孝,究
心經世學。
崇禎十二年舉
鄉試,再
赴會試還,遂卒。
曾筠
按
《江西通志》:筠字
竹君,
方伯棟孫,
考功亨應子,年十七,餼於庠。
癸未詔舉異才,踰年
國變,叛帥
王某執
亨應去,筠方
讀書梁峽,聞報走追
抱持痛哭,遂并
遇害。
曾英
按
《莆田縣志》:英字
彥侯,年二十二,應
巡撫張肯堂募,擊
尢溪平和山寇。嗣同
遊擊周之璠入。蜀以征猺,黃功署,
都司又
於光安州,與
流寇戰。屢捷。授十三巖
都司,守
涪州。
張獻忠寇
萬縣,英
衝鋒血戰著功。陞
四川左都督。統數
萬眾。時
襄陽新破,賊趨
涪州,英
迎戰,
失利,身被七創,賊遂
乘勝攻
成都。英扶
創收餘眾,馳護蜀
王復重慶,又與猺黃戰於
合州。
生擒小秦王,降其眾十三萬,勢
大振。率兵環
九龍合水,
龍門夾擊獻忠,大破之。適
李自成陷
燕京。英聞變,
全軍縞素,
大哭。
獻忠乘間壓戰,英
迎擊,
大敗之。
丙戌秋,
獻忠死,餘賊數萬從
敘州,下詭降英,英
不許。欲盡殲之,忽
軍中自亂,英殪於矢,躍入
渝河死。
曾士選
按
《邵陽縣志》:
士選,為名
諸生,
癸未,獻賊
陷城。
鎮將劉承應
移檄士,選率
鄉勇,賊猝至,
眾寡不敵,遂
遇害。
曾栻
按
《明外史·徐學顏傳》:
崇禎年,
流寇陷,
蒲圻知縣臨川曾栻
抗節死。
曾益
按
《明外史·張耀傳》:
孫可望寇
安平,
僉事臨川曾益聚眾拒守,
城陷死之。
曾異撰
按
《明外史·張耀傳》:有
曾異撰者,
榮昌人。舉於鄉,為
永寧知府。
孫可望既陷
貴州,將
長驅入
雲南。
異撰與其客
江津進士程玉成、
貢生龔
茂勳集眾
登陴守,
未幾,
城陷,
自焚死。
曾姓部藝文《與曾鞏論氏族書》宋·歐陽修
修白
貶所僻,遠
不與人通辱遣
專人。
惠書甚,勤豈勝媿也。
示及見托撰,次
碑文事,
修於
人事多故,不近
文字久矣。大懼不
能稱,述
世德之萬一。以
滿足下之意,然
近世士大夫,
於氏族尢
不明,其
遷徙世。次多失其序,
至於始封
得姓。亦或不真,如
足下所示,云
曾元之
曾孫樂為漢
都鄉侯,至
四世孫。據遭
王莽亂始,去
都鄉而家。
豫章考。於
史記者,皆不
合蓋,
曾元去漢近二百年。自元至,
樂似非
曾孫,然亦當仕漢初。則據遭
莽世失,侯而徙蓋又二百年。疑亦非
四世,以
諸侯年表。推之雖
大功德,之侯亦
未有終,
前漢而國
不絕者。亦無自
高祖,之世
至平帝。時侯纔
四傳,者
宣帝,
時分宗室。
趙頃王之子,景
封為都鄉侯,則據之
去國,亦
不在莽世。而
都鄉已先別,封
宗室矣又
樂據,
姓名皆
不見於
年表,
蓋世次
久遠而難詳,
如此若曾氏出於鄫者蓋其支。庶自別有為,曾氏者爾非鄫。子
之後皆姓,曾也蓋,今
所謂鄫氏者
是也。
楊允恭據,
國史所書嘗。以
西京作坊使為
江浙發運制置茶鹽使,乃
至道之間耳。今云
洛苑使者,雖且從所述皆宜,
更加考正,
山州無文字
尋究,
不能周悉幸察。
《書曾氏家譜後》元·黃溍
韓魏公有言,謹
家諜而不忘乎,
先塋者孝之
大也,
家諜之
不謹。
祖先文字之
不傳欲,究其宅。兆而
嚴事之。其可得乎。
贛人
曾魯,卿於
少師,
文清公為
六世孫,
宦游南海上,最久
一旦歸。而理
其先墓之
尚存者。復其
墓田之奪,於
豪右者。奉其
墓祭之廢,
不舉者,凡以
家諜之,未墜猶有,可
考見也。魏公之言,
豈非信然哉。夫以魏公精搜,
博訪僅能
推及。
先塋之
八世,而止今。
魯卿所譜
至於,十有
八世墓在州。里者亦有十三所。雖魏公,
弗如也
魯卿。之友
著作,郎
麥君
出示。此譜因識
卷末。惟
爾後人,
克謹其傳焉。
《南豐曾氏族譜序》明·何喬新
南豐曾
君仲,質捧其
宗譜,詣予請為之序,予謝曰:子之
先世,以
道德文章,名
天下,
天下稱為名族。與漢之
華陰,
楊氏唐之
河東柳氏。
並稱宗譜。
必得名世者。序之
不腆之,文
不足以辱子仲。質曰吾
先世,道
德文章
寂寥久矣。
所以請
於先生者,
願得一言,告吾
之子孫,以
祗遹前休耳。敢
固請予乃受其譜,而閱之首譜序。
得姓之由著矣。
次家訓
正家之道,嚴矣又
次之,宗圖
世系。昭矣又
次之家傳世德詳矣。附
以前代與
當世名賢之
文。
所以光昭世美者
備矣,予作而嘆曰:懿哉,曾氏之
文獻。萃
於此矣,吾盱
大家世族,
不為不多一再傳,
之後子孫雖碩,且茂而
文獻已,
不足徵此
正文,定
公所謂,
嚚子憸孫也。
求如曾氏之
文,獻
彬彬者。
一何鮮哉予
為邑庠,
生時嘗識
仲質,之
先君子。
汝愚今
歸老於,家又識
仲質,其
父子之行。已
渾然端且厚
不失其世,守閱其譜。又知其
子孫,之茂且賢,信乎其為
名族而
無愧。於
華陰之楊。
河東之
柳也。
雖然所貴乎
名家之
有譜諜者。
非惟使
子孫,知其
源流,
所自而已正欲其
知祖宗之
德業。而
趾美承休焉,曾氏之先
郕國以
道德鳴。
於周而萊
蕪實啟,之
文定公以
文章。鳴於宋而
文昭實
和之其
立德立言。皆
所謂不朽者也。聞其風者,咸思則而效之,況其
子孫也哉。曾氏
之子孫,尚思
祗遹前,休仕則推
乃祖之道,於用使
膏澤洽,於
民居則體
乃祖之。道於躬使
德義,薰於鄉斯。
不忝名賢之裔,胄矣
嗚呼曾氏
子孫尚
勉之哉。
《請崇植先賢系胄疏》顧鼎臣
竊惟堯舜禹湯,
文武周公之道。傳至
孔子,而
大明其德與功。垂之
萬世直
與天地。同
其高厚矣,
孔子傳之
曾子,
曾子傳之
子思,
子思傳之
孟子,
不惟心相授受,且筆之於書,
以詔後世洩
天地之
精蘊,揭
宇宙之
綱維。匯
六經之
淵源,掃
百家之蹊。徑考之
《論語》、
《大學》、
《中庸》、
《孟子》所載
如一貫之旨。
正心修身之學。
中和位育之功,
性善誠明之說。
王霸義利之,辨
微言妙。道
不一而足真。
所謂為
天地立心為生,民
立命為往聖
繼絕。學為
萬世,開
太平者
然則,
曾子之功豈。
小補哉暴秦,
坑焚之後道,學
不明漢
司馬,遷
號稱良史,其序孔
門弟子。
列傳但曰
孔子,以
曾參能,通
孝道。故授之業,
作孝經
而已,
唐韓愈竊附。於
聖人之徒,其序
道統之傳。直以
孟子上接孔子,他
尚可說,哉良由
《大學》、
《中庸》二書。混於
戴記,篇中
不與《論語》。並
顯學者莫知其為。學之
樞奧而
討論之,
是以時君世主。徒知
推尊顏孟,而忽於
曾子子。思自唐迨宋雖。加
曾子封,爵而
從祀猶,列於
十哲,
之後子思則。
杳無聞焉。
宋仁宗始,
表章學庸
二書而
程顥程頤朱熹諸儒。
更相發明愬流,
窮源使
天下,
後世曉然知道,統
授受之功。
曾子為大而
子思,
次之咸淳三年,
由是始封
曾子。為
郕國公子,思為
沂國公,
配享次於
顏子,躋於
孟子之上。而
四配之位。始
正是萬古不易之論也。我
太祖高皇帝御極之初,首詔
孔子子孫,
襲封衍聖公,
并世襲
知縣,並如
前代舊制。
弘治間,因修
《顏子》、
《孟子》廟特置
世襲翰林院,
五經博士,各
一人以主
祀事此。
孝宗皇帝稽古右文之
盛舉也。夫
曾子傳道之功,優於
《顏子》而
《孟子》私淑於
曾子子思,今
顏孟子孫,皆
世襲博士。而
曾子之後獨
不得沾
一命之榮。
豈非古今之
闕典也哉。
當時典禮守土之官。曾無
一言及此。者豈以
曾子子孫散在
四方,
歷世久遠譜系不明。恐有
冒濫之弊。臣嘗考
春秋之時。
莒人滅鄫
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
然則曾子去
受姓之祖甚。近也
後世凡曾姓者孰非。
曾子之子孫,乎又訪
得正,德
年間今
都御史錢宏,任
山東按察司,
僉事巡歷至
嘉祥。謁
曾子祠墓因令
有司,
訪求附近編氓中。曾姓者
得一農夫。於
深山中。貌甚
朴野詢之果。
曾子之後也,
不知錢宏當時,
何不請於朝。而復使之
淪沒耶必以其人
鄙陋。
不可廁
於衣冠之列。故耳
臣愚。
以為先王,
興滅繼絕崇德報功。其意甚廣其道,甚遠
不當。因其
子孫無賢,而遂已也。臣自
入仕以來,見
三氏子孫來朝,輒
有感於中
耿耿不忘,幾三十年。茲者恭遇
皇上,釐正
孔廟祀典
一洗。
前代陋規重勞聖駕臨幸國,學
躬親釋,奠之禮臣。謬以
章句之儒。得預
俎豆之事。
欣榮鼓舞不能自已。乃敢陳其
愚見仰瀆宸,
嚴夫亦數
千載。未
備之典,必
有待於今日歟。乞敕
內閣,
禮部擬議。取
自聖裁准照
弘治間顏孟二氏事例。
訪求曾氏
子孫,
相應者
一人,授以
翰林院。
五經博士,
世世承襲俾守。
曾子祠墓。以主
祀事。
斯文幸甚。
《浦城曾氏宗牒記》楊惇
曾氏出於
郕國。
宗聖公之裔,世
遠族殷自
宋元豐間,
南豐先生子固守
福州。
愛風土
文獻之盛,傳於子始居
三山,至
九世上舍公。早
失怙恃篤,志
嗜學咸淳中郡邑以
行藝。薦入
辟雍嬰,疾而
歸道。經
浦城清湖里,得
良醫吳氏。療之善劑吳見,公
姿性不凡以
女妻之家。
浦城為
望宗上,
舍生應
麟應麟。
生寧世森坦
兄弟。
榮貴文墨彬蔚,人比之荀氏
八龍。云
元季森輸,廩
以資賑濟拜,
興化府判委政歸田當是時
寇盜,
猖獗蟻聚蜂屯,
剽掠不少休
上命丞相。阮某
招募義勇,
季子清
同師。往勦子清肆,其
橫逆遂弒阮某。於
浦城之官,
署事聞上,
赫怒整
兵將屠茲邑。
森之婿
陳驥官,
都指揮同知委。以
討罪森
婉辭。
具告為邑人以雪。其冤
驥白於朝
乃寢。其兵
邑民賴以
全活者
億萬計,
由是浦城曾氏昌。大
以蕃袍
笏滿床,
陰騭所致恕由
庠校生。登
鄉貢進士,授
教諭致仕而卒及瑾有
學問多
材能擢科第顯於。今者自瑾始天,之
挺生豪。傑
而立於世。上以昭前,人之緒下以開後。嗣之基豈宗,
聖公之子孫固多賢。哉瑾以宗諜相示,請
綴文以記。之夫惟
譜諜之學。弗修
不能有以究知。
先德之美,之盛故
寂寥,而
無聞耳因觀。曾氏宗諜而知,夫
水木本源。之意遂訂
其所自出。而別其
支派之分烏。虖
公侯之子孫,復其始又當
於今。徵焉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