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卷目錄
房姓部彙考
唐書〈宰相世系表〉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
廖用賢尚友錄〈房姓〉
四川總志〈氏族譜〉
房姓部列傳
周
房鍾
漢
房鳳 房揚
房雅
後漢
房植
晉
房堪 房諶
宋
房元慶
南齊
房叔安
北魏
房法壽 房愛
房伯玉 房思安
房崇吉 房三益
房靈建 房靈賓
房堅 房亮
房詮 房悅
房天樂 房景伯
房景先 房景遠
房伯祖 房叔祖
房幼愍 房宣明
房敬寶 房翼
房柬 房超
房昭 房嘉慶
房瑚璉 房祖淵
房祖皓 房敬道
房士隆 房士達
房士素 房士章
房文烈 房延祐
北齊
房豹 房謨
房熊
隋
房恭懿 房彥謙
房暉遠 房兆
房崱 房武幼
唐
房元齡 房遺直
房遺愛 房遺則
房融 房翰
房琯 房孺復
房啟 房式
房千里 房武
後唐
房知溫
宋
房超
元
房祺 房輯
房灝
明
房安 房俊
房昭 房寬
房勝 房瑾
房瀛 房東昇
房璿 房巍
房如式 房守士
房楠 房登雲
房如京 房萬祚
房增偉 房泰亨
氏族典第二百九十九卷
房姓部彙考
《唐書》《宰相世系表》
房氏
出自祁姓,舜封堯
子丹朱於房,朱生陵以國為氏。陵三十五世
孫鍾。
周昭王時,
食采靈壽生沈,沈十二
世孫漢。常
山太守雅徙
清河繹幕十一世
孫植。
後漢司空植八代孫諶,隨
慕容德南遷。因居
濟南四子裕坦邃熙號
四祖裕孫,
後魏冀州刺史法壽孫翼。仕至
鎮遠將軍,襲
壯武伯
二子。
熊豹熊字子彪。
本州主簿生
彥謙。
河南房氏。
晉初有房乾,
本出清河,使
北魏留而
不遣。魏俗謂房為
屋引,因
改為屋引氏,
乾子孫隨魏
南遷。復為房氏,而
河南猶有
屋引氏,唐
雲麾將軍弘江府,
統軍渭源。
縣公豐生即
其後也。
房氏
宰相三人,
元齡、融、琯。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
房氏祁姓,舜封堯
子丹朱於房,今
蔡州遂平。故
吳房縣是也,以楚後
封吳王。
夫概於此,故謂之
吳房,
丹朱生陵。
後世國絕
子孫,以國為氏,陵三十五世
孫鍾,
周昭王時食采於
靈壽生,沈十二
世孫漢,常
山太守。雅徙
清河繹幕,又
屋引氏
改為房魏姓也。
《廖用賢·尚友錄》房姓
房,
清河商音。
《四川總志》《氏族譜》
房氏以重為入蜀之祖,重
丞相元齡八世孫也。終
新都令子諤為
蜀太常少卿。子
四人,皆以從為名。從之
諸子八人,皆以知為名知之諸。子亦
八人,皆以昭為名。曰
昭應號虛
谷子,曰昭庶。
仁宗朝以
大臣薦得,旨
賜對特授祕書郎,有
樂書行世。
國史有傳。昭之
諸子十八人,皆以審為名審,能審基皆舉
進士。審
能官至
朝議大夫,
審權著
大樂演義,即昭
庶子也。
審之諸子三十八人,皆以希為名,
希聲甫冠,與貢
常官太學希參登
元豐第。官至
通議大夫。
希之諸子六十四人,或薦、或第、或廕、或恩、或贈,而名率
不齊。其
知名者
五人。曰淵,
太學上舍生克
太學錄,曰偉,以恩
得官,而
博學。
文辭知名西州,又
審權孫也。曰璣,曰永,登
政和,
宣和第,曰時,中
贈官至
通議大夫,又一世
諸子踰
百人。名尢
不齊,曰與之,曰軼,曰子中,曰
子邵,曰
震仲,曰鉅,皆
登科。與之視諸
從弟,行獨
年高。
宣和進士,官至
中奉大夫,
持節潼川路。
子邵官至
朝請郎,
震仲官
朝請郎,又一世
諸子踰
二百人。惟
大亮以典
三州顯咸,以世科顯,餘子及
諸孫以
賞得官者五。今
在官者二。曰燾,曰壽卿。
房姓部列傳
周
房鍾
按
《唐書·宰相世系表》:鍾,
周昭王時食采靈壽。
漢
房鳳
按
《漢書·房鳳傳》:
鳳字子元,
不其人也。以
射策乙科為
太史掌故。
太常舉
方正,為
縣令都尉,
失官。
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奏除補
長史,薦
鳳明經通達,擢為
光祿大夫,遷
五官中郎將。
奉車都尉劉歆白
左氏春秋可立,
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
不對。
於是鳳歆遂共
移書責讓太常博士。
大司空師丹奏
歆非毀先帝,出
鳳九江太守,至
青州牧。
房揚
按
《漢書·王莽傳》:
大司徒王尋發
長安,
亡其黃鉞。尋士
房揚素
狂直,哭曰:此經
所謂喪其
資斧者也。
自劾去。
莽擊殺
揚。
房雅
按
《唐書·宰相世系表》:雅,漢常
山太守。
後漢
房植
按
《唐書·宰相世系表》:
植,
後漢司空。
晉
房堪
按
《後燕錄》:堪,
常山人,仕垂
貴鄉太守。
房諶
按
《後燕錄》:諶,
清河東武城人也。仕垂為
太尉,掾隨
慕容氏遷於齊,子
孫因以家焉,遂為
清河繹幕人。
宋
房元慶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從叔元慶,仕
劉駿,歷士那
太守,後為
沈文秀青州建威府
司馬。
劉彧之殺
子業自立也,
子業弟子勛
起兵攻之,
文秀遣其將劉
珍之率兵助
彧。
後背彧歸於子勛,
元慶不同。為
文秀所害。
南齊
房叔安
按
《萬姓統譜》:
叔安,
清河人,
宋明帝時青州刺史。王
元邈辟為
長史,
元邈為
明帝所疑。欲
北降,魏以
叔安諫而止。
齊高帝即位,懷其忠,
正時為
益州司馬寧蜀太守,就拜
前將軍。方用為
梁州,會病卒。
高帝嘆曰:
叔安節義,
古人中求之耳。
北魏
房法壽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
小名烏頭,
清河繹幕人也。
幼孤,
少好射獵,
輕率勇果,結
群小而為
劫盜。遇
沈文秀、
崔道固起兵應
劉子勛。
明僧暠、
劉乘民
起兵應
劉彧,
攻討文秀。
法壽亦與
清河太守王
元邈起兵西屯,合討
道固。
元邈以
法壽為
司馬,累破
道固軍,
甚為歷城所憚。加
法壽綏邊將軍、
魏郡太守。
子勛死,
道固、
文秀悉
復歸彧,乃
罷兵。
道固慮其
扇亂百姓,遂切遣之。而
法壽外託裝辦而內不欲行。遂
歸款於
慕容白曜,詔以
法壽為
平遠將軍,與
韓麒麟對為
冀州刺史。及
歷城、
梁鄒降,
法壽等與俱至
京師。以
法壽為
上客。
賜爵壯武侯,加
平遠將軍。性
好酒,愛施,
親舊賓客率同飢飽。
太和中卒。
諡敬侯。
房愛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伯,
景伯祖
元慶,為
沈文秀所害。父
愛親,
率勒鄉部攻
文秀。
劉彧嘉之,
起家授
龍驤將軍。
顯祖時,
三齊平,
隨例內徙,為
平齊民。以父死
非命,
疏服終身。
房伯玉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從弟伯玉,坐弟
叔玉南奔,徙於
北邊。後亦南叛,為
蕭鸞南陽太守。
高祖南伐,剋宛,
伯玉面縛而降。
高祖以
思安頻為
伯玉泣請,故
特宥之。
世宗即位,拜
長史,出為
馮翊相,卒官。
房思安
按
《魏書·房法壽傳》:
伯玉從弟思安,有
勇力。
賜爵西安子、
建威將軍、
北平太守,遷
大司馬司馬、
齊州武昌王府司馬。
高祖南伐,徵為
步兵校尉、
直閣將軍、中
統軍。善撫
士眾,
高祖嘉之。
漢陽既平,復為
武昌王司馬,帶
東魏郡太守,加
寧朔將軍,改爵
清河子,卒官。
子敬寶襲爵。
房崇吉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從弟崇吉,少
驍勇,為
沈文秀中兵參軍。及
太原戍守傅靈越率眾棄郡
南赴劉子勛,
文秀以
崇吉督郡事。
既而背
文秀,同於
劉彧,母叔在
歷城,為
崔道固所
拘繫。後與
法壽取
盤陽,
俱降。及立
平齊郡,以
歷城民為
歸安縣,
崇吉為
縣令。頗懷昔憾,與
道固接事,意甚
不平。後委縣
出臺,訟
道固罪狀數條。會赦
不問。
崇吉乞
解縣,許之。停
京師半歲,乃
南奔。
崇吉夫婦異路,
剃髮為
沙門,
改名僧達,投其
族叔法延。住
歲餘,
清河張略之亦
豪俠士也,
崇吉遺其
金帛,
得以自遣。妻從
幽州南出,亦得
相會。
崇吉至
江東,尋
病死。
房三益
按
《魏書·房法壽傳》:
崇吉從父弟
三益,
字敬安,於
南陽內附。
高祖與語,善之。拜
員外散騎侍郎。尋出為太
山太守,轉
兗州左軍府司馬,
所在以
清慎著稱。還,除
左將軍。
正光中卒。
房靈建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房靈建在南,官至
州治中、
渤海太守,以
才名見稱。入國,為
平齊民。雖
流漂屯圮,
操尚卓然。卒於
平齊。
房靈賓
按
《魏書·房法壽傳》:
崔道固以兼
治中房靈賓督
清河、
廣川郡事,戍
盤陽。
法壽襲
靈賓,
克之。
靈賓遂歸
梁鄒。入國,為
平齊民。
房堅
按
《魏書·房法壽傳》:
靈賓從父弟
堅,
字千秋,
少有才名。亦
內徙為
平齊民。
泰和初,
高祖擢為
祕書郎,遷
司空諮議、
齊州大中正。出為
濮陽太守。
世宗時,復為
司空諮議,加
立忠將軍。卒,
諡曰懿。
房亮
按
《魏書·房亮傳》:
亮,
字景高,
清河人也。父法延,
譙郡太守。
亮好學,
有節操。
太和中,舉
秀才,為
奉朝請。拜
祕書郎,使於
蕭賾。還,除
尚書二千石郎中、
濟州中正。兼
員外常侍,使
高麗,
高麗王託疾不拜。以
亮辱命,
坐白衣守
郎中。後除
濟北太守,轉
平原太守,以
清嚴稱。
遭憂解任。服終,除
左將軍、
汲郡太守。遷
前將軍、
東荊州刺史。
留心撫納,裔夏安之。時
邊州刺史例
得一子
出身,
亮不言其子而啟
弟子超為
奉朝請。議者稱之。轉
平東將軍、
滄州刺史,入為
光祿大夫,加
安東將軍。
永安二年卒,年七十一。
房詮
按
《魏書·房亮傳》:
亮弟詮,
字鳳舉。
尚書郎、本
州中正。卒,贈
齊州刺史。
房悅
按
《魏書·房亮傳》:
亮弟悅,
字季欣。
解褐廣平王懷國常侍,轉
青州平東府
中兵參軍,加
宣威將軍。遷
高陽太守,轉
廣川太守,加
鎮遠將軍。
普泰中,
濟州刺史張瓊表
所部置
南清河郡,仍請
悅為
太守,
朝廷從之。凡歷
三郡,民吏安之。遷
平東將軍、
太中大夫。
興和二年卒。
房天樂
按
《魏書·沈文秀傳》:
房天樂者,
清河人,
滑稽多智。先為
青州別駕,
文秀拔為
長史,督
齊郡,
州府之事,一以委之。卒于
京師。
房景伯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伯,
字長暉。生於
桑乾,少喪父,
以孝聞。
家貧,
傭書自給,
養母甚謹。
尚書盧淵稱之於
李沖,
沖時興選,拔為
奉朝請、
司空祭酒、
給事中、
尚書儀曹郎。除
齊州輔國長史。後值
清河太守杜昶
外叛,郡居
山險,
盜賊群起,除
清河太守。後遷
太尉中郎、
司徒諮議參軍、
輔國將軍、
司空長史。以母疾
去官。
景伯性
淳和,
涉獵經史。
居喪,
不食鹽菜,
因此遂為
水病,
積年不愈。
孝昌三年卒於家。
房景先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先,
字光冑。
太和中,
解褐太學博士。時
太常劉芳、
侍中崔光當世儒宗,嘆其
精博,
光遂奏兼
著作佐郎,
修國史。尋除
司徒祭酒、
員外郎。
累遷步兵校尉,領
尚書郎,
齊州中正,所歷皆有
當官之稱。
景先沈敏方正,事兄
恭謹。兄曾
寢疾,
景先侍
湯藥,
衣冠不解,
形容毀瘁。
親友見
者莫不哀之。
神龜元年,
蕭衍龍驤將軍田甲能據東
義陽城內屬,敕
景先為
行臺,發
二荊兵以援之,在軍
遇疾而還。其年卒於家,
諡曰文。
房景遠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遠,
字叔遐。
重然諾,
好施與。
頻歲凶儉,分贍
宗親,又於
通衢以食餓者,
存濟甚眾。事二兄至謹,
撫養兄
孤恩訓甚篤。
益州刺史傅豎眼慕其
名義,啟為
昭武府
功曹參軍,以母老
不應。卒於家。
房伯祖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賜爵壯武侯,卒。子
伯祖,襲,例降為伯。歷
齊郡內史。
伯祖闇弱,委事於
功曹張僧皓,
僧皓大有受納,
伯祖衣食不充。後
廣陵王羽為
青州,
伯祖為
從事中郎、
平原相。轉
幽州輔國長史,坐
公事免官。卒。
房叔祖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子叔祖,別以功
賜爵魏昌子。歷
廣陵王國
郎中令、
長廣東萊二
郡太守、
龍驤將軍、
中散大夫。
永安中,
安東將軍、
郢州刺史。
房幼愍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子幼愍,
安豐、新
蔡二郡太守。
坐事奪官,
居家,忽聞
有客聲,出
無所見,
還至庭中,為家
群犬所噬,遂卒。
房宣明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房靈建子宣明,
文學著稱,雅
有父風。
高祖擢為
中書博士。遷洛,轉
議郎、
試守東清河郡。
正始中,
京兆王愉出除征東、
冀州,以
宣明為
記室參軍。
愉反,逼
宣明為
太守。
房敬寶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從弟思安,
思安子敬寶,亦
壯健。
奉朝請、征北
中兵參軍、
北征統軍、
寧遠將軍,每有
戰功。早卒。子
去病襲。
房翼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子伯祖,
伯祖子翼。
宣威將軍、
大城戍主。
永安中,
青州太傅開府從事中郎。
房柬
按
《魏書·房亮傳》:
亮子柬,
字元約。卒於
光祿大夫。
房超
按
《魏書·房亮傳》:
亮弟悅,
悅長子超,
字伯穎。
武定末,
司徒錄事參軍、
濟州大中正。
房昭
按
《魏書·房亮傳》:
亮弟悅,
悅子昭,
淮州驃騎大將軍府
長史。
房嘉慶
按
《魏書·沈文秀傳》:
房天樂弟子嘉慶,
漁陽太守。
房瑚璉
按
《魏書·沈文秀傳》:
房天樂弟子瑚璉,
長廣太守。
房祖淵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房堅長子祖淵,
羽林監。從
章武王融討
葛榮,沒於陳。贈
安東將軍、
濟州刺史。
房祖皓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房堅子
祖皓,
長水校尉。後討
蕭衍將於九山,
戰歿。贈
撫軍將軍、
兗州刺史。
房敬道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遠,
景遠子敬道,
永熙中,
開府參軍事。
房士隆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從弟三益,
三益長子士隆,
興和中,
東清河太守,帶
盤陽鎮將。
房士達
按
《魏書·房法壽傳》:
士隆弟
士達,
少有才氣。
起家濟州左將軍府倉曹參軍。時
京兆王繼為
大將軍,
出鎮關右,聞其名,徵補
騎兵參軍,領
帳內統軍。
孝昌中,其
鄉人劉蒼生、
劉均、房須
等作亂。
時士達
父憂在家,率州郭之人
討平之。
武泰初,就
家拜平原太守,
抑挫豪強,
境內肅然。
永安末,轉
濟南太守。
永熙二年卒,
諡曰武。
房士素
按
《魏書·房法壽傳》:
士達弟
士素,
武定末,
太尉諮議參軍。
房士章
按
《魏書·房法壽傳》:
士素弟
士章,
尚書郎。
房文烈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伯,
景伯子文烈,
武定中,
尚書三公郎中。
房延祐
按
《魏書·房法壽傳》:
法壽族子景先,
景先子延祐,
武定末,
太子家令。
北齊
房豹
按
《北齊書·房豹傳》:
豹,
字仲幹,
清河人。祖
法壽。
豹體貌魁岸,
美音儀。
釋褐開府參軍。遷
樂陵太守,鎮以
凝重。
階庭簡靜,
囹圄空虛。齊滅,
還鄉園
自養,頻徵,
辭疾。
終於家。
房謨
按
《隋書·房恭懿傳》:
恭懿父
謨,齊
吏部尚書。
房熊
按
《隋書·房彥謙傳》:
彥謙父熊,
釋褐州
主簿,行
清河、
廣川二
郡守。
隋
房恭懿
按
《隋書·房恭懿傳》:
恭懿,
字慎言,
河南洛陽人也。性沉深有
局量,達於
從政。
仕齊,
釋褐開府參軍事,歷
平恩令、
濟陰守,並有
能名。
會齊亡,不
得調。尉迥之亂,
恭懿預焉,迥敗,廢於家。
開皇初,
吏部尚書蘇威薦之,授
新豐令,政為
三輔之最。
蘇威重薦之,
超授澤州司馬,有異績。遷
德州司馬,
在職歲餘,
盧愷復奏
恭懿政為
天下之最。上甚異之。
使持節海州諸軍事、
海州刺史。
未幾,會
國子博士何妥奏
恭懿尉迥之黨,
不當仕進,
威、
愷二人朋黨,曲相
薦舉。
上大怒,
恭懿竟
得罪,
配防嶺南。
未幾,徵還
京師,
行至洪州,遇患卒。
房彥謙
按
《隋書·房彥謙傳》:
彥謙,
字孝沖,本
清河人也,七
世祖諶,仕燕
太尉掾,隨
慕容氏遷於齊,子
孫因家焉。世為燕姓。
彥謙早孤,
出後叔父子貞,事所
繼母,有踰
本生。後丁所
繼母憂,
勺飲不入口者
五日。
通涉五經。解
屬文,工
草隸,雅有
詞辨,
風概高人。
廣寧王孝珩為
齊州刺史,辟為
主簿。
彥謙在職,清
簡守法,州境
肅然。及
周師入
鄴,齊主
東奔,以
彥謙為
齊州治中。齊亡,
歸於家。遂
優游鄉曲,誓無仕心。
開皇七年,
刺史韋藝固薦之,
不得已而
應命。
擢授承奉郎,俄遷
監察御史。後遷
秦州總管錄事參軍。
秩滿,遷
長葛令,甚有
惠化,
百姓號為慈父。
仁壽中,
上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
長吏能不,以
彥謙為
天下第一,
超授鄀州司馬。
煬帝嗣位,營
東都,
窮極侈麗,
天下失望。
彥謙知
王綱不振,遂
去官隱居不仕。會置
司隸官,
盛選天下知名之士。
朝廷以
彥謙公方宿著,
時望所歸,
徵授司隸刺史。
大業九年,
從駕度遼,監
扶餘道軍。
直道守常,
介然孤立,為
執政所嫉,出為
涇陽令。
未幾,
終於官。
諡曰定。
房暉遠
按
《隋書·房暉遠傳》:
暉遠,
字崇儒,
恆山真定人也。
世傳儒學。
暉遠幼
有志行,治
《三禮》、
《春秋三傳》、
《詩》、
《書》、
《周易》,
兼善圖緯,恆以
教授為務。
遠方負笈而
從者,動以
千計。
齊南陽王綽為
定州刺史,聞其名,召為
博士。
周武帝平齊,
搜訪儒俊,
暉遠首
應辟命,授
小學下士。及
高祖受禪,遷
太常博士。
太常卿牛弘每
稱為五經庫。
吏部尚書韋世康薦之,為
太學博士。尋與
沛公鄭譯修正樂章。
丁母憂,
解任。
後數歲,授殄
寇將軍,復為
太常博士。
未幾,擢為
國子博士。
仁壽中卒官。
房兆
按
《隋書·劉方傳》:
開皇時,
房兆為
邊將,
名顯當時。
兆,
代人也,
本姓屋引氏,
剛毅有
武略。頻為
行軍總管,以功官至
柱國、
徐州總管。
房崱
按
《萬姓統譜》:崱,
光祿少卿,與
李密戰死。
房武幼
按
《萬姓統譜》:武幼娶
滎陽鄭氏,生
六子,
次卿、
次公、
次膺、
次回、次衡、
次元。
唐
房元齡
按
《唐書·房元齡傳》:
元齡,
字喬,
齊州臨淄人。幼
警敏,
貫綜墳籍,善
屬文,書兼
草隸。舉
進士。授
羽騎尉,
校讎祕書省。補
隰城尉。
漢王諒反,
坐累,徙
上郡。顧
中原方亂,
慨然有
憂天下志。會父疾,綿
十旬,
不解衣;及喪,
勺飲不入口
五日。
太宗以
燉煌公徇
渭北,
杖策上謁軍門,署
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公為
秦王,即授府
記室,
封臨淄侯。
累進陝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
文學館學士。王為
皇太子,擢
右庶子。
太子即位,為
中書令。
進爵邢國公。進
尚書左僕射,
監修國史,更封魏。會詔
大臣世襲,授
宋州刺史,徙
國梁,而群臣讓
世襲事,故罷
刺史,遂為
梁國公。
未幾,加
太子少師。
元齡居
宰相積
十五年,女為
王妃,男
尚主,自以
權寵隆極,
累表辭位,詔
不聽。
頃之,進
司空。
晉王為
皇太子,改
太子太傅,
知門下省事。會伐遼,
留守京師。凡
糧械飛輸,
軍伍行留,悉裁
總之。薨,
諡曰文昭。
元齡當國,
夙夜勤強,
任公竭節,不欲
一物失所。無
媢忌,
聞人善,若己有之。明
達吏治,而務為
寬平。
不以己
長望人,
取人不
求備,雖
卑賤皆得盡所能。
房遺直
按
《唐書·房元齡傳》:
梁國公元齡卒,子
遺直嗣。為
汴州刺史,
遺愛伏誅,
遺直貶
銅陵尉。
房遺愛
按
《唐書·房元齡傳》:
元齡次子遺愛,
誕率無學,有
武力。尚
高陽公主,為
右衛將軍。主
驕蹇。
失愛,意
怏怏。
怨望,帝崩,哭不哀。
高宗時,出
遺愛房州刺史。主誣
遺直罪,帝敕
長孫無忌鞫治,乃
得主與
遺愛反狀,
遺愛伏誅。
房遺則
按
《唐書·房元齡傳》:
元齡子
遺則,
朝散大夫。
房融
按
《唐書·房琯傳》:
琯父融,
武后時,以
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神龍元年,貶死
高州。
房翰
按
《萬姓統譜》:
翰字元功,
開元中以
朝散郎為
六合令。
房琯
按
《唐書·房琯傳》:
琯,
字次律,
河南河南人。
少好學,
風度沈整,以
廕補弘
文生。與
呂向偕隱陸渾山,
十年不諧際
人事。
開元中,作
《封禪書》,說
宰相張說,
說奇之,奏為
校書郎。舉
任縣令科,授
盧氏令。拜
監察御史,坐
訊獄非是,貶
睦州司戶參軍。復為縣,以
治最顯。
天寶五載,試
給事中,
封漳南縣男。坐善
李適之、
韋堅,斥為
宜春太守。歷
琅邪、
鄴、
扶風三郡,頻遷
憲部侍郎。
十五載,
帝狩蜀,
琯馳至
普安上謁,帝
喜甚,
即拜文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琯請
自將平賊,乃詔
琯持節招討西京、
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遇賊
陳濤斜,戰
不利。
琯欲
持重有所伺,
中人邢延恩促戰,遂
大敗。
琯還走行在,見帝,
肉袒請罪,帝
宥之。
琴工董廷蘭出入琯所,
琯昵之。
廷蘭藉
琯勢,數招
賕謝,為有司
劾治,
琯訴于帝,帝因
震怒。罷為
太子少師。從帝
還都,
封清河郡公。
乾元元年,出為
邠州刺史,
政聲流聞。
召拜太子賓客,遷
禮部尚書,為
晉、
漢二州刺史。
寶應二年,
召拜刑部尚書,道病卒。
房孺復
按
《唐書·房琯傳》:
琯子孺復,幼頗能
屬文,然
狂縱不法。辟
浙西韓滉府。兄
宗偃喪自
嶺外還,
孺復不出臨弔。與妻鄭氏
不相中,慈姆
為言,乃具棺召
家人生斂之;
鄭方乳,促
上道,鄭死
于行。又娶
崔昭女,崔
悍媢,殺二
侍兒,
私瘞之。
觀察使以聞,貶
連州司馬。終
容州刺史。
房啟
按
《唐書·房琯傳》:
琯孫
啟,以
廕補鳳翔參軍事,累調
萬年令,素
贅附王叔文。
貞元末,
叔文用事,除
容管經略使,改
桂管觀察使。州邸以賂請
有司飛驛送詔,
既而憲宗自遣宦人持詔賜
啟,
啟畏
使者邀重餉,即曰:先五日已得詔。
使者紿請視,因馳歸以聞,貶
太僕少卿。
啟自
陳獻使者南口十五,帝怒,殺
宦人,貶
啟虔州長史,死。
房式
按
《唐書·房琯傳》:
琯族孫式,擢
進士第,
累遷忠州刺史。
韋皋表
為雲南
安撫副使、
蜀州刺史。
皋卒,
劉闢反,
式留不
得行。賊平,
高崇文保貸之,言諸朝,除
吏部郎中。拜
給事中。遷陝虢
觀察使,改
河南尹。又改宣歙
觀察使。卒,
諡曰傾。
房千里
按
《萬姓統譜》:
千里字鵠舉,
河南人。
太和進士,幼
有才學,
恣意聲色。遷
端州別駕,陞
高州刺史。
留心政治,
大得民情。
房武
按
《萬姓統譜》:武
施州刺史,有
遺愛,
吏民感之。
後唐
房知溫
按
《五代史·房知溫傳》:
知溫,
字伯玉,
兗州瑕丘人也。少以
勇力為
赤甲都官健,後隸
魏州馬鬥軍,
稍遷親隨指揮使。
莊宗取魏博,得
知溫,
賜姓李氏,名曰紹英,
以為澶州刺史,歷
曹、
貝二州刺史,戍
瓦橋關。
明宗自魏
反兵南向,
知溫首
馳赴之。
天成元年,拜
泰寧軍節度使。徙鎮
武寧,歷鎮
天平、
平盧。
廢帝入立,
封東平王。
知溫在鎮,常
厚斂其民,積貲
鉅萬,
治第青州南城,
出入以
聲妓,
游嬉不恤政事。
天福元年卒于官後,其
子彥儒獻其父錢三萬緡、
絹布三萬疋、金
百兩、銀
千兩、
茶千五百斤、絲十萬兩,拜
沂州刺史。
宋
房超
按
《萬姓統譜》:超為
黎陽太守。
元
房祺
按
《山西通志》:
祺,
臨汾人,為
河中、
大同兩
路教授,終
潞州判官。著有
《橫汾集》。
子希文,
泰定甲子解元,著有
《淵雲集》。
房輯
按
《山西通志》:
輯,
臨汾人,元
鄉貢進士。祖
祺,父
希文,俱擅
學行名。
輯有孝行,
至正間盜陷
平陽,
繼母為賊所執,將殺之,
輯以身護,遂
遇害。
房灝
按
《山西通志》:
灝,
臨汾人,
號白雲子。有詩名
於時。
明
房安
按
《河南通志》:
安字子靜,
汝陽人。幼
聰辯,性
剛勁。
洪武中由
太學生授
北平按察司僉事,陞
江西按察使。
福建右參政,召為
工部侍郎。
未幾,出
為山東
右參政,改
四川,又改
交趾。
所至皆有
能聲,
永樂二十一年,以疾卒。
房俊
按
《萬姓統譜》:俊,
濟南人。
洪武中,
由人材判
廣德,
公勤廉介,
撫字有方,
任滿而去,
行李蕭然,民
至今懷之。
房昭
按
《萬姓統譜》:昭
都指揮,守
大同。
建文三年,
引兵入
紫荊關,掠
保定。
登山結寨在萬山中,
四面險峻,
惟一徑
攀援可上。昭
守寨集兵,糧
進攻北平。
文皇惡昭,逼
藩府急
回軍渡滹沱河,
八月真定將官都指揮韋諒,率兵
萬人運餉援昭。
文皇曰:昭得
諒兵糧卒,
未可破。
比至餉入寨,
遂進兵
合圍。
真定裨將都指揮花英鄭琦來援,陣
峨嵋山下合戰,
大敗英琦及
都指揮王恭詹忠等,皆被執。昭
諒脫走,
西水寨遂破。
永樂元年,昭尚為
將官,
備禦宣府。
房寬
按
《名山藏·勳封記》:
思恩侯房寬陳州人。以
濟南左衛指揮,從
魏國公練兵北平,為
北平行都司都指揮。從
靖難戰
白溝,
濟沛江淮有功。
洪武三十五年,以
都督僉事封侯祿八百石。世
指揮使侯,
八年卒。
房勝
按
《名山藏·勳封記》:
富昌伯
房勝,
不詳其始,以
通州指揮舉通歸燕。
洪武三十五年,以
都指揮僉事,封
奉天翊衛宣力武臣,
特授榮祿大夫,
柱國伯,祿
千石。子
孫世襲指揮使。
房瑾
按
《廣東通志》:瑾,
東莞縣人。中
成化癸卯舉人,官
知州。
房瀛
按
《費縣志》:
瀛字登之,
撝謙執禮廉介,
自持正德間為
御史,
逆瑾分遣風憲。
查盤天下倉庫,
奉命者多肆
刻覈瀛,為
持平人為之。懼適
瑾伏誅,陞
湖廣憲副,興
獻皇帝訪以
治道。
特加優禮賜
四書一部,
通鑑一部,醫
方選要
一部,疾
終於官。
房東昇
按
《陝西通志》:
東昇,
三原人。生有
夙慧,甫
總角,日讀
十七史,事母
至孝,母病,
親嘗湯藥數十年,
少懈。
嘉靖辛酉,舉於鄉。
房璿
按
《齊河縣志》:璿,以孫
守士貴,贈
通議大夫、
兵部侍郎。
房巍
按
《齊河縣志》:巍,以子
守士貴,贈
通議大夫、
兵部侍郎。
房如式
按
《益都縣志》:
如式字憲甫,
號吉源隆慶。
戊辰進士,除
行人司,
行人使蜀、使楚咸著
清節。授
雲南道御史,視鹺
兩浙條畫鹽政吏,胥
豪強無不懾服,以
忤權貴,出為
山西僉事。轉
河南參議,陞
四川副使,
谿蠻畏服,陞
陝西參政。
晉按察使,
持正執法,
左遷河南參政,遂
拂衣歸里。
房守士
按
《齊河縣志》:
守士字備吾,
豁達多大節。登
萬曆己丑進士,
歷任大同巡撫、
兵部右侍郎,以病告卒于家,累贈
兵部尚書。
房楠
按
《益都縣志》:
楠字國柱,
號潭柘。
錦衣衛籍居京師,
萬曆辛丑進士。初授
戶部主事,
監督九門。
廉能有聲,
丁艱服闋。補
工部主政,
修福王府。第排
群議,
節省帑金無筭。陞晉省
大參,
時明藩瀋府多
強宗,
恃勢擾民。
楠執法繩之,
宗室百餘人於
戟門大噪,
官吏皆
股慄,
楠冠服出堂上。
言笑自若,申以
大義,皆
唯唯而退。陞
貴州按察使,為
宵小中傷,降
申陽牧。
楊漣薦之,復擢
戶部郎,客氏姪結魏璫,
冒金吾非時關糧,
楠抗
不與眾。皆
側目,後陞秦省
參議,
明刑飭法,
墨吏望風引避,終
以不附權貴再黜,遂
不仕。
房登雲
按
《巴陵縣志》:
登雲字
應明,
萬曆鄉薦,任
建始令。年四十,遽
棄官歸。性
至孝,樂
與人為善,稱
君山逸叟。
詩酒自娛,著
《逸叟閒吟》行世。
房如京
按
《巴陵縣志》:如京字
赤石,
崇禎丁丑任
建昌別駕,
居官清慎,人
不敢干以私,
歲荒,賑活甚眾,有建武
循良第一,稱之頌,後遷
成都府丞,病卒。
房萬祚
按
《高唐州志》:房
家廟守
城居民房萬祚,于
崇禎十五年為賊所殺,罵
不絕口,死于
舊州門前。
房增偉
按
《平度州志》:增
偉,
崇禎間任
本州吏目,值
兵亂,城破
不屈,遂
遇害。
房泰亨
按
《齊河縣志》:
泰亨美
輪子承祖,
廕官刑部郎中。
賦性豁達,
操行果斷,
多才略,
尚氣節。初仕前
府都事,陞
右府經歷,累任
刑部員外郎。中
所至有聲,時
獄牘紛紜。
疑難不辨,
泰亨獨身任之。
略無震驚,
庚辰主
京察大計,
壬午回籍。
時事倥傯兵燹大變,
鄉人皆
流離逃亡,
不遑寧處。
泰亨設
大計固城守,又
安撫亂民。康沛等
八百餘人邑賴以安,
乙酉部堂特薦
馳驛至
京師,後以
候補回里,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