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卷目錄
曹姓部列傳三
金
曹勇義 曹望之
曹珪 曹仙
曹淵 曹澤
元
曹政 曹興
曹玨 曹元用
曹伯啟 曹鑑
曹彥可 曹文炳
曹文晦
明
曹良臣 曹震
曹興 曹孔章
曹銘〈會寧人〉 曹銘〈新野人〉
曹庭訓 曹體仁
曹鶴 曹本
曹德 曹睦
曹端 曹益
曹弘 曹義〈句容人〉
曹鼐 曹義〈儀真人〉
曹凱 曹吉祥
曹欽 曹英
曹元 曹璘
曹鳳 曹鏷
曹雄 曹謙
曹珪 曹懷
曹逵 曹傑
曹霖 曹昌
曹誥 曹邦輔
曹亨 曹守貞
曹忭 曹金
曹克新 曹珊
曹璘 曹成
曹惠安 曹廷慧
曹六 曹鈇
曹學程 曹璜
曹于汴 曹學佺
曹文緯 曹珖
曹大咸 曹大受
曹可明 曹柱
曹思敬 曹璿
曹光祚 曹欽程
曹荃 曹文詔
曹文耀 曹變蛟
曹士能 曹士銓
曹士謨 曹震南
曹爾奏 曹鳴鶚
曹際飛 曹奎曲
曹應第 曹應登
曹自守
曹姓部紀事
曹姓部雜錄
氏族典第二百九卷
曹姓部列傳三
金
曹勇義
按
《金史·虞仲文傳》:
曹勇義,
廣寧人。第
進士,除
長春令。
樞府辟
令史。
上書陳時政,累擢
館閣,遷
樞密副都承旨,權
燕京三司使,加
給事中。召為
樞密副使,加
太子少保。與
虞仲文同在
樞密,
群小擠之。
復出為
三司使,加
宣政殿大學士。卒,
諡文莊。
天會七年,贈守
太保。
正隆三年,改贈
特進、
定國公。
曹望之
按
《金史·曹望之傳》:
望之,
字景蕭,
其先臨潢人,遼季
移家宣德。
天會間,以
秀民子選充
女直字學生。年十四,業成,除
西京教授。為
元帥府書令史,
補正令史,轉
行臺省令史。錄
教授資,補
修武校尉,除
右司都事。
改行臺
吏部員外郎。
海陵為相,嘗以書致其私,
望之不從。
天德元年,調
同知石州軍州事,
坐事免。
久之,除
絳陽軍節度副使,入為
戶部員外郎。
進本部
郎中,
特賜進士及第。
大定初,討窩斡,
望之主
軍食,以勞進
一階,兼
同修國史。
三年,詔遣
分道勸農,
廉問職官臧否。還遷
本部侍郎,領
覆實繕修大內財用,復以勞
進階。
家奴袁
一言涉
妖妄,
除名。
頃之,出
望之德州防禦使,改
同知西京留守事。
上書論
便宜事,多
見采納。以
本官行
六部事于
北邊,
召拜戶部尚書。
終年五十六,
望之初
不學,及貴,
刻苦自致,有詩集
三十卷。
曹珪
按
《金史·曹珪傳》:
珪,
徐州人。
大定四年,
州人江志
作亂,
珪子弼在
賊黨中,
珪謀誅志,并
弼殺之。
尚書省議,當補
二官雜班敘。詔曰:
珪亦心
為國,
大義滅親,
自古罕聞也。法雖
如是,然
未足以當其功,更進
一官,正班用之。
曹仙
按
《魚臺縣志》:仙於
金大定十七年,任
宿州絳縣主簿,累立
戰功,
陞授永城縣尹,
居官以
平直稱。
曹淵
按
《金史·曹望之傳》:
望之子淵為
奉御。
曹澤
按
《金史·曹望之傳》:
望之子澤,為
筆硯承奉。
元
曹政
按
《魚臺縣志》:
政,
仙子,
為人勇幹有才辨,以
保義副尉從攻
滕州,遷
敦武校尉。從
皇太弟忽必烈攻
五河等邑,擢
單州招撫副使,改
魚臺縣行軍彈壓。從攻
襄陽,蘄
黃光浙,遷
河南路,招
官民,攻
壽州,攝濟
兗單州行軍千戶,還屯
宿州,陞
濟寧州等處
行軍都
彈壓。
至元四年,
樞密院錄
資望,授
魚臺縣諸
軍民長官一邑,軍
聽治焉。
曹興
按
《魚臺縣志》:興,
政子,
為人魁岸倜儻,
善騎射。
弱冠,代父
從征,以
材武稱。
嚴實為
東平行臺,
時選置
帳前拔突軍,以攻
襄陽、
鄂州,功授
東平路行軍都鎮撫,充
本軍彈壓。
李璮據
濟南叛,從
攻拔之,
遷拔突
彈壓。
至元十三年,從
中書右丞相
伯顏南征,束創復戰,下
常州,陞
千夫長令,
別統新附軍
五百人,以旌其功。
江南平入補
宿衛,復北戌度
沙磧數
千里,積
南北功,授
敕牒,賜
銅印忠顯校尉衛軍
總管,
引見,
閱視材藝,大加
優賞,
賜銀符校尉俾隸
前衛,居則
宿衛,出則
扈從,如
古期門羽林郎將之職,
銀符朱紱甚
榮寵焉。
至元二十一年,
告歸。
曹玨
按
《萬姓統譜》:玨,
字子玉,
資重篤實,
徙居方城。二十年,以
教授為業。
方城人有
倉卒避吏,
留一篋而去,
年餘事定,其人復來取驗篋,
封識不動。
正大末,以
文行徵,復居
襄溪,
號囂囂老人。
曹元用
按
《元史·曹元用傳》:
元用,
字子貞,
世居阿城,
後徙汶上。祖義,
不仕。
父宗輔,
德清縣主簿。
元用資稟俊爽,幼
嗜書,
一經目,輒
成誦。始以
鎮江路儒學正考滿游
京師。
翰林承旨閻復,薦為
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御史臺辟為
掾史。
元用初
不習吏事,而
見事明決,吏反師之。轉
中書省右司掾,除
應奉翰林文字,遷
禮部主事。改
尚書省右司都事,轉
員外郎。及
尚書省罷,
退居任城,
久之,
齊、魯間
從學者甚眾。
延祐六年,授
太常禮儀院經歷。授
翰林待制,陞
直學士。
泰定二年,授
太子贊善,轉
禮部尚書,兼
經筵官。
三年,拜
中奉大夫、
翰林侍講學士,兼
經筵官,預修
仁宗、
英宗兩朝實錄。
天曆二年,
代祀曲阜孔子廟。贈
正奉大夫、
江淛等處
行中書省參知政事、
護軍,
追封東平郡公,
諡文獻。
詩文四十卷,號
《超然集》。
二子:偉,儀。
曹伯啟
按
《元史·曹伯啟傳》:
伯啟,
字士開,
濟寧碭山人。
弱冠,從
東平李謙游,篤於
問學。
至元中,
歷仕為
蘭溪主簿,
累遷常州路推官。
河南省都事、
台州路治中,
御史潘昂霄、
廉訪使王俁交薦,
擢拜西臺御史,改
都事。
延祐元年,陞
內臺都事,遷
刑部侍郎。出為
真定路總管,治尚
寬簡,民甚安之。
延祐五年,遷
司農丞,
奉旨至江浙議
鹽法,拜
南臺治書侍御史,俄
去位。
英宗立,
召拜山北廉訪使,俄拜
集賢學士、
御史臺侍御史。除
浙西廉訪使,不
果行。
泰定初,
引年北歸。
伯啟性
莊肅,
奉身清約,在
中臺,所
獎借名士尤多。
天曆中,起為
淮東廉訪使、
陝西諸道行御史臺中丞,
使驛敦遣,
伯啟終
不起。
至順三年,
長子震亨卒于
毗陵,
伯啟往拊之;
明年二月,卒于
毗陵,年七十九。
曹鑑
按
《元史·曹鑑傳》:
鑑,
字克明,
宛平人。
穎悟過人,既冠,
南遊,具通
《五經》大義。
大德五年,用
翰林侍讀學士郝彬薦,為
鎮江淮海書院山長。
十一年,南
行臺中丞廉恆辟為
掾史。
丁內艱起,除
興文署。
至治二年,授
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
泰定七年,遷
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
湖北廉訪司舉
鑑宜
居風紀,
不報。
天曆元年,調
江浙財賦府
副總管。
元統二年,陞
同僉太常禮儀院。
至元元年,以
中大夫陞
禮部尚書,俄卒,
追封譙郡侯,
諡文穆。
鑑為
詩賦,尚
《騷》、
《雅》,
作文法
西漢,藏于家。任
湖廣員外時,
有故掾
顧淵伯,以辰沙一包饋
鑑,
鑑漫置
篋笥中。
後因欲
合藥劑,取
視之,乃有
黃金三兩雜
其中。
淵伯已歿,
鑑呼其子歸之。其
廉慎不欺如此。
曹彥可
按
《元史·顏瑜傳》:
曹彥可者,
亳州人。會妖寇起
里中,
多田野
無賴子,
目不知書者。既破亳,揭帛于竿,皆群趨
彥可家劫之,使寫旗。
彥可力辭,乃迫以
刀斧。
彥可唾之曰:我
儒者,知有
君父,寧死耳,豈為汝寫旗者耶。賊怒,遂
見害,年七十。事聞給貲以葬,
賜諡節愍。
曹文炳 曹文晦
按
《浙江通志》:
文炳,
字君煥,
號霞間老人,
篤學沉潛,
不事表暴,以
儒學訓導薦
不就,著有
《霞間稿》。弟
文晦,
字伯煇,
穎悟多識,而
雅尚瀟洒,間以
吟詠陶情致,聘
不赴,
號新山道人。
明
曹良臣
按
《明外史·曹良臣傳》:
良臣,
安豐人。潁寇旁掠,聚
鄉里築堡自固。歸
太祖於
應天,為
江淮行省參政。進
行省左丞。北取
元都,
略地至澤、潞。進
山西行省平章,還守
通州。
洪武三年封宣寧侯。
明年從伐蜀,克
歸州,
進克重慶。
明年從
副將軍文忠
北征,進至土
剌河。
哈剌章
渡河拒戰,少卻。追至
阿魯渾河,
敵騎大集。
將士皆
殊死戰,敵
大敗走,而
良臣遂沒於軍。事聞,贈
安國公,
諡忠壯。
曹震
按
《明外史·藍玉傳》:
曹震,
濠人。從
太祖起兵,累功
指揮使。
封景川侯,從
藍玉征
雲南,
平之。
洪武二十一年,
命理四川軍務。
震在蜀久,諸所
規畫,並極
周詳。
蜀人德之。
藍玉敗,謂與
震及
朱壽誘
指揮莊成等謀
不軌,論
黨逆,以
震為首,並其子炳誅之。
曹興
按
《明外史·藍玉傳》:
曹興,
一名興才,
未詳何許人。從
平武昌,授
指揮僉事。取
平江,進
指揮使。
平中原,進
都督僉事。
洪武十一年,從
藍玉討
洮州羌,降朵甘酋,擒三
副使等。師還,
封懷遠侯,
世襲指揮使。
理軍務山西,從
北征有功。
後數年,坐黨死。
曹孔章
按
《萬姓統譜》:
孔章,
字子文。父
伯淵,
字子澄,有
至行,仕
元為
武康教諭。
孔章,少
聰慧,
五經、
百氏、子史
無不究覽。
洪武初,以
明經薦,為
烏程縣學教諭,遷
湖州府學教,授聘典
江西文,衡
學者多宗之,時
文簡古。
曹銘
按
《陝西通志》:
銘,
會寧人。
洪武中登
進士第,任
兵科給事中,
才名顯著,進
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曹銘
按
《萬姓統譜》:
銘,
新野人。以
進士授
香河知縣。
上疏言
宋儒、
胡瑗等
八人皆有功,
道學當
從祀孔子廟,
允行之,尋陞
儋州知州。卒,
祀鄉賢祠。
曹庭訓
按
《萬姓統譜》:
庭訓,
靈寶人。
性資聰敏,
處事果決。
鄉里曲直悉求判。正
洪武間,以
人才薦授
應天府尹。
曹體仁
按
《萬姓統譜》:
體仁,
洪武間,
東平知州,
廉慎公平,
教民以禮。讓
撫字有方,嘗有詩曰:
三年短髮憂民白,
一寸忠心為國丹。
去後民猶思之。
曹鶴
按
《山西通志》:鶴,
字九皋,
潞州人。
洪武間,舉
賢良方正,官至
左都御史,
才品重
于時。
曹本
按
《滕縣志》:
本,
字子善,
漢河內守
曹褒之後也,
本大父曹
士安、父曹
思明皆有
隱德。
思明夢數人,以
車載匱篋至門,開篋
取人支體,與之曰:此
隸人支體也。思
明受之,
一人後至,謂其人曰:曹某,當一
侍郎兒。汝
何以隸體與之。其
人大驚曰:吾忘之,然
侍郎皆已散盡,
奈何。
後至者
顧視篋中,
良久曰:此
不一侍郎鼻耶。遂復與之。
本生而
穎異,
志操不群,以貢
游太學。
洪武間,授
大同蔚州判官,以憂
歸服,
除改北平布政司都事,從
成祖轉戰山東,
再出河北,
長驅金陵。
本,
城守有功,焉
積功歷
廣西按察使,
所至有聲。
洪熙元年,陞
兵部侍郎,
歷事仁宗、
宣宗,
後左遷
山西參政卒。
曹德
按
《山西通志》:
德,
懷仁人。由
燕山左護軍總旗從
靖難,
攻城破敵,率男銳前奮,以一
當百,累陞
中軍都督同知,守
德州。
為人謹實,御下不苛。
曹睦
按
《浙江通志》:
睦,
字肅賓,
瑞安人,叔
遠族孫
永樂甲申進士,選
翰林院庶吉士,時
文皇擇
親王輔導,授
睦秦府
伴讀,日以
勸講,
輔德為職。會李海誣王
不軌,
睦上疏力辨其非,以憂
歸服,
除赴闕疏諫征
交趾,
上嘉納,
復補秦府紀善。
先後任秦邸三十年,
歷事四王,
初終一節,人謂有董
賈風焉。
曹端
按
《明外史·曹端傳》:
端,
字正夫,
澠池人。
永樂六年舉人。
專心性理。其
學務躬行實踐,而以
靜存為要。事
父母至孝,繼遭
二親喪,
五味不
入口。既葬,
廬墓六年。為
霍州學正,
修明聖學。
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
遭艱歸。
服闋,改
蒲州學正。霍、蒲
兩州各
上章爭之,霍奏先得請。
先後在霍
十六載,
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二
子瑜、琛,
亦廬端墓,
相繼死。
曹益
按
《范縣志》:
益,
永樂己丑貢,任
監察御史。時
太宗有事北方,
益屢勸
修文德以
綏懷之,皆納其奏。
有言兵者,
益闢曰:
方今太平有象,
何苦貪
邊功也。
時論是之,後以病
告歸,
宣德初,卒于家。
曹弘
按
《萬姓統譜》:
弘,
字文淵,
益陽人。
永樂乙未進士,歷
刑部員外郎。
恭慎潔清,
詳讞明允。
累遷刑部右侍郎,
巡撫淮南,
鎮靜不擾,
軍民懷之。卒于官,
篋中無長物,
惟衣二襲,帶
二束而已。
曹義
按
《句容縣志》:
義,
字子宜。
永樂中登
進士,授
翰林院編修,陞
禮部主事,改
吏部,歷
員外郎中、
左右侍郎、
南京吏部尚書。寇犯
京師,敕守
崇文門。
天順初,
乞骸骨歸。卒,
諭祭二壇,有
《默菴集》。
曹鼐
按
《明外史·曹鼐傳》:
鼐,
字萬鍾,
寧晉人。少
伉爽有
大志,事
繼母以孝聞。由
鄉舉。
宣德初,授
代州訓導,願授別職,改
泰和縣典史。
七年督工匠至
京師,疏乞
入試,復中
順天鄉試。
明年舉
進士一甲第一,入
翰林,為
修撰。
英宗即位,
充經筵講官。
《宣宗實錄》成,進
侍講。
五年,
入直文淵閣,
參預機務。
鼐為人內剛外和,
通達政體。進
翰林學士。
吏部左侍郎。
也先入寇,
王振挾帝
親征。次
土木,寇
大集,帝
突圍不
得出,擁
以去。
鼐等俱及于難。
景帝立,贈
少傅、
吏部尚書、
文淵閣大學士,
諡文襄,官其子恩
大理評事。
英宗復位,加贈
太傅,
改諡文忠,復官其孫
榮錦衣百戶。
鼐弟鼎由
進士,歷
吏科都給事中。
曹義
按
《明外史·孫鏜傳》:
曹義,
字敬方,
儀真人。
襲職為
燕山左衛指揮僉事累功至
都督僉事。充
遼東副總兵,代
巫凱為
總兵官。
廉介有守,
遼人安之。
正統九年,進
都督同知。
十二年,進
右都督。
十四年,進
左都督。
義守遼垂
二十年,無
大功。
英宗推恩,特
封豐潤伯。居四年,卒,贈侯,
諡莊武。
繼室李氏殉,詔旌之。孫
振嗣坐
居喪納妓,
下詔獄,革
冠帶。踰年,復之,
成化中,坐與僧妓飲
下獄,停祿
一年,卒,
子愷嗣,
弘治中總兵貴州,賊負
米魯叛,被劾罷還,
久之,卒,傳子棟及
松嘗
協守南京,改鎮
兩廣。
曹凱
按
《明外史·曹凱傳》:
凱,
字宗元,
益都人。
正統十年進士。授
刑科給事中。
磊落多
壯節。
英宗北征,諫甚力,帝
不從,
乘輿果陷。
凱慟哭竟日,聲徹
禁庭。
景泰中,遷左。
給事中,用薦,擢
浙江右參政,在浙數年,聲甚著。初,
凱為
給事,嘗劾
武清侯石亨。
亨得志,修
前憾,遂謫
凱衛經歷,卒。
曹吉祥
按
《明外史·曹吉祥傳》:
吉祥,
灤州人。素依
王振。
正統初,征
麓川,為
監軍。
景泰中,
分掌京營。後與
石亨結。率兵迎
英宗復位。遷
司禮太監,
總督三大營。
嗣子欽,
從子鉉、鐸

等皆官
都督,欽尋進
昭武伯,
門下廝養乞恩冒濫者無虛,日多至
千百人,
朝士亦有
依附希進者,其
權勢與
石亨埒,時
並稱曹、石。
未幾,
二人爭寵有隙,
御史楊瑄、
張鵬劾之,
吉祥乃復與
亨合,
乘間愬帝。帝
為下瑄等
詔獄,
吉祥勢焰益張,
朝野仄目。然帝英
察見其所為,
多私,意
稍稍疑。及
李賢力言奪門非是,帝始
大悟,疏
吉祥。
無何,
石亨敗,
吉祥內不
自安,乃日犒諸
達官,
金錢、
穀帛,諸
達官皆願
盡力效死。欽問客
馮益曰:
自古有
宦官子弟可為
天子乎。
益曰:
君家魏武,其人也。
欽因為反謀。
天順五年七月,
欽私掠家人曹
福來,
為言官所劾。帝令
錦衣指揮逯杲察之,急
而降敕
遍諭群臣。
欽驚,謀遂決。
是時甘、涼
告警,帝令
懷寧侯孫鏜西征,未發。
吉祥使其黨掌
欽天監太常少卿湯序擇
是月庚子昧爽,
欽擁兵入,而己以
禁兵應之。謀定,
欽召諸
達官夜飲。時
鏜及
恭順侯吳瑾俱宿
朝房。
達官馬亮恐事敗,
逸出,走告
瑾。
瑾趣
鏜由
長安右門隙投疏入。帝急縶
吉祥於內,而敕
皇城及
京城九門閉弗啟。
欽知
亮逸,
中夜馳往
逯杲家,殺
杲。使
甲士殺
都御史冠深于
西朝房,斫傷
李賢於
東朝房。遂攻東、西
長安門。
鏜遣
二子急召
西征軍擊
欽於
東長安門。
欽走攻
東安門。及天漸曙,
欽黨
稍稍散去。
鏜勒兵逐
欽,斬鉉、

,
鏜子軏斫
欽中膊。
欽乃走突
安定諸門,門盡閉。竄
歸家,
拒戰。會
大雨如注,
鏜督軍大呼入,
欽投井死。遂殺鐸,盡屠
吉祥家。
越三日,磔
吉祥於市。
湯序、
馮益及
吉祥姻婭達官皆
伏誅。
曹欽
按
《名山藏·勳封記》:
昭武伯曹欽,
天順元年,以
太監吉祥從子,從
奪門功得封。
五年,坐反
伏誅。
曹英
按
《陝西通志》:
英,
字文華,
臨洮衛人,
成化初進士,任
湖廣道監察御史,
巡按四川。歲
大荒,有
趙鐸者,
嘯聚為盜,
英摘
首惡寘
大辟,餘赦之,悉令
解散歸業。以
言事忤旨,
左遷湖廣邵陽縣知縣。
二年,
引疾致仕,所著,有
《遣興集》、
《恆濟實錄》、
《默翁集》、
《三友主人傳》。
曹元
按
《明外史·劉宇傳》:
曹元,
字以貞,
大寧前衛人。
柔佞滑稽,
不修士行。
成化十一年進士。授
工部主事。歷
員外郎郎中,與
劉瑾相結。
正德二年屢遷右副都御史,
巡撫甘肅。改撫
陝西。踰年,召為
兵部右侍郎,
轉左,尋代
宇為
尚書兼督
團營,加
太子少保。
將校遷除,皆惟
瑾命。
元所入亦
不貲。
五年拜
吏部尚書兼文淵閣
大學士。
入閣輔政元瑣,瑣
無能,在
閣中日飲酒諧謔,
道里巷
鄙語而已。
瑾敗,
元即日上疏請罪,辭
極哀。詔許
致仕,
言官交劾,黜為民。病卒無子。
曹璘
按
《明外史·曹璘傳》:
璘,
字廷暉,
襄陽人。
成化十四年進士。授
行人。
久之,
選授御史。
孝宗嗣位,疏言:
梓宮發引,
陛下宜
衰絰杖履送
至大明
門外,拜哭而別,率
中官行
三年喪。
貴妃萬氏
有罪,宜告於
先帝,削其諡,
還葬他所。帝納其奏。
頃之,請復
先朝言事謫官,
放遣宮中怨女,罷撤
監督京營及鎮
守四方太監。
疏奏,帝
頗采焉。
弘治元年,
出按廣東,
引疾歸。居
山中讀書,三十年
不入城市。
曹鳳
按
《河南通志》:
鳳,
字鳴岐,
新蔡人。
成化中登
進士第,授
祁門知縣,累陞
蘇州知府,居數年,政平
訟理,累擢
副都御史,
巡撫延綏。
正德初,召還
佐理院事,以忤
逆瑾矯旨罷其官,
憤恨卒。
曹鏷
按
《吳江縣志》:
鏷,
字良金,
弘治六年進士,選
庶吉士,
十四年,改
刑部主事,
卹刑四川,進
員外郎。性
鯁介,遇
中貴人,
折辱之,
左遷東昌府通判。時
鎮守太監在臨清者尤
暴橫,
鏷抗章劾其
罪狀,乞詔
裁革,
武宗從之,
劉瑾怒,
使人刺
鏷陰事,
無所得,遷
興化府同知。
都司劉全,
瑾族也,
恃勢不法,
鏷舉按其罪,擢
湖廣僉事,
歸於所居,積土
為山,
植桐其上,
自號桐丘,
嘉靖中卒。
曹雄
按
《明外史·仇越傳》:
曹雄,
西安左衛人。
弘治末,
歷官都指揮僉事,為延綏
副總兵。
武宗即位,用
總督楊一清薦,擢署
都督僉事,充
總兵官,鎮
固原。以
劉瑾同鄉,自附于
瑾。
瑾欲廣
樹黨,
日相親重。
正德四年,進署
都督同知,
總督才寬禦寇沙窩為所殺,
雄擁兵不救。佯
引罪,乞
解兵柄,
令子謐齎奏詣
京師。
瑾異謐貌,妻以
從女,而
優詔褒雄,
令居職
如故。寘鐇反
寧夏,
雄聞變,即
統兵壓境。事定,
瑾以
平賊功歸之,進
左都督。謐亦官
千戶。
未幾,
瑾敗,
言官交劾。降
指揮僉事,尋徵
下獄,以
黨逆論死,籍其家。詔
宥之,與
家屬永戌
海南。
曹謙
按
《明外史·仇越傳》:
曹雄子謙,
讀書能文,
有機略,
好施予。
雄下獄,
謙亦被繫,為
怨家箠死。
曹珪
按
《黃岡縣志》:珪,
字廷獻,
正德辛未進士,令
桐廬,以
治行調
海寧,擢
監察御史,按
廣西平猺獞
有功,
復按陝西。時,
武廟以別
旨遣中官過陝,珪
遮留疏諫,竟得寢。
歷官,有餘俸,咸與
異母弟共之,著有
《南坡奏議》。
曹懷
按
《無錫縣志》:
懷,
字于德,
正德十二年進士,選
庶吉士,改
戶科給事中。
武宗將
南狩,
廷臣伏闕下,諫者百五十有
五人,
懷與焉,詔杖。歷
吏科,遷兵科,
左嘉靖,初詔
廷臣集議大禮忤旨,
下詔獄,杖于廷,
懷又與焉。再疏論
當事諸臣,有
五鬼,
刺天五經埽地之語,
奉命稽察甘肅倉儲兵器,
出守永平,調
思恩致仕。
曹逵
按
《太倉州志》:
逵,
字履中,
號沙溪,為
御史糾佞宰鈜
不法,上杖之五十,謫
隨州判官,攝
蘄水縣事,
中人從
章聖梓宮過,急責
供億。
逵常廩外,不庀
一錢,
中人目為強項,曹既遷
南城,令多
政跡,進
南京工部主事,遷知
廣州府,調
雲南守,以最聞,遂擢其省
按察副使,
治兵臨安,
蠻酋普憲阻,兵
逵以
所部深入,縛之。
巡撫害其功格,
不上,遂歸。
曹傑
按
《名山藏·本行記》:
傑,
句容人,
生平長厚,
不與物忤。
一日遊
城市,遇擔柴者,誤以鐵擔撞入其目,瞳隨擔出,
血流滿地,
昏暈中猶強謂其人曰:我兒
剛直,
無為若獲,亟向
西行。頃,
三子至,紿之曰:其人
東行矣。
追數十里不遇乃返。
曹霖
按
《萬姓統譜》:
霖,
字濟民,任
浙江都司副斷事,素以
剛明廉介見稱。
藩司信任,委
抽分毫末不涉,及
考績,
囊橐一空。陞
山西蒲州同知,卒于都,
下人皆憫其
清苦,祀入
鄉賢。
曹昌
按
《廣東通志》:
昌,
字德隆,
其先壽州人,祖
承宗德慶千戶,父斌
好遊,
往來汴洛,許汝間久而
不歸。父
去時,
昌甫三歲,及長,問其母,母告之。故昌遂辭母去,誓
不見父
不還,
昌旁求不得,困于塗,每夕
稽首北辰,願
減筭,以見父行。至
裕州遇父友倫濟,始知父已死矣,
訪獲殯所,
朝夕號泣,負骸
歸葬,
人稱為曹孝子。
曹誥
按
《黃岡縣志》:
誥,
字廷寵,
號仲岡。
嘉靖丙戌進士,累
晉甘肅大中丞。時
寇氛告警,
誥督師出奇兵
取勝,
士民懷德畏威,以疾卒。
曹邦輔
按
《明外史·曹邦輔傳》:
邦輔,
字子忠,
定陶人。
嘉靖十一年進士。歷知
元城、
南和,以
廉幹稱。擢
御史,
巡視河東鹽政。
巡按陝西。出為
湖廣副使,擢
山西右參政,遷
浙江按察使。拜
右僉都御史,
巡撫應天。倭犯
南京,為官
軍所迫,奔
滸墅。
副總兵俞大猷、
副使任環數
邀擊之,而餘賊已
進據陶宅。
邦輔督
副使王崇古圍之,
僉事董邦政、
把總婁宇協勦。賊走
太湖,追及之,盡殲其眾。
侍郎趙文華欲攘其功,
邦輔捷書先奏,
文華大恨。與
浙江巡按胡宗憲會
邦輔師攻陶宅賊,諸營皆潰。賊退,
邦輔進攻之,復敗,坐
奪俸。
文華奏
邦輔避難擊易,致
後師期,
總督楊宜亦奏
邦輔故違節制。
給事中夏栻、
孫濬爭之,
得無罪。
文華還京,奏餘賊且盡,而
巡按御史周如斗又奏失事狀。
文華因言:賊易滅,
督撫非人,致敗。乃
逮繫邦輔,
謫戍朔州。
隆慶元年,
楊溥為
吏部,起
邦輔左副都御史,
協理院事。進
兵部右侍郎,
理戎政。尋以
左侍郎兼
右僉都御史,
總督薊、
遼、
保定軍務。以
給事中張鹵言,召為
右都御史,掌
南院事。帝以
京營事重,更
協理為
閱視,遂以
左都御史召還,
任之。轉
南京戶部尚書。累
乞骸骨,
不聽。
萬曆元年給由
赴闕,復以病求去,遂
致仕。居
三年,卒。
贈太子少保。
邦輔廉峻,
歷官四十年,家無餘貲。
曹亨
按
《汝寧府志》:
亨,
字伯貞,
新蔡人,
都御史鳳孫也。母夢
綠衣神人入室,
遂生亨。
嘉靖乙未進士,授
刑部主事,
亨素諳法家言,
姦吏靡所
措手。
出守兗州,用嚴為治,
奏績為
天下第一,擢
荊南副使,時遼
庶人多
不法,然憚
亨不敢大橫。遷
浙江參政,
外艱服闋,念母老,疏請
終老,
起補湖廣參政,尋陞
副都御史,
巡撫真定,適有
邊警,
萬騎迫
太原,
羽檄夜至,
亨即
擐甲策馬赴敵,
大勝龍泉關下,進
兵部侍郎,
協理戎政,尋陞
南京工部尚書。
致仕歸,年八十有二,忽
一日,有
大星隕,
亨遂
就枕而逝,
贈太子少保。
曹守貞
按
《揚州府志》:
守貞,
字子一,
江都人。從
祭酒呂柟究理學,
時服其
精醇,舉
嘉靖戊戌進士,知
遂昌縣。
同官傾之,
左遷晉州判官,尋移
曲周,皆有
惠政,陞
工部營繕司主事,榷
荊州關稅。時遼
庶人暴恣,虐視
有司,
守貞獨
持正不為撓,轉
虞衡司員外郎,陞
尚寶司丞,
典司者為,
權相子世蕃,與議多
不合,謫
山東轉運判官,移
饒州府同知。
久之,擢
南京戶部郎中,出為
平樂知府,尋
乞休還里,
閉戶讀書,所著,有
《畸侔》、
《軒槁》諸書,藏于家。
曹忭
按
《荊州府志》:
忭,
字子誠,
江陵人,
別號紀山。
嘉靖辛丑進士,選
翰林院庶吉士,
累官雲南巡撫。
至性孝友,著有
《翰林集》行世。
曹金
按
《開封府志》:
金,
字汝礪,
祥符人。
嘉靖癸卯舉
鄉試第一,
丁未進士,授
南通州知州,遷
山東兗州府同知,
晉浙江右參議,
守溫處,
倭寇犯
青田,
金力守孤城,城得
保全,晉海
道副使,以
伉直忤
貴幸意,
罷歸。
隆慶,
改元詔
起補山西按察司副使,遷
陝西左布政,入為
順天府尹刑部右侍郎,改
兵部右侍郎,兼
僉都御史,
巡撫陝西,斬
盩厔妖賊,
地方以寧。尋,
引疾請歸,
家居十七年,卒所著,有
《傳川文集》藏于家。
曹克新
按
《松江府志》:
克新,
四川遊擊將軍,統川兵援
松江,攻
川沙賊,
大敗之,賊遁至
吳淞,
克新以
舟師襲擊,
斬獲大半。又擣周浦
賊巢,以
雪夜深入,
縱火焚寺,賊
驚亂四面伏起,
斬獲甚眾,燬其
營柵,
由是潰散,尋至
殄滅。
曹珊
按
《松溪縣志》:珊,
邑人,
嘉靖壬戌十二月,
倭寇圍縣,珊
奮力禦寇,
陣亡。
曹璘
按
《松溪縣志》:
璘,
邑人,
嘉靖壬戌十二月,
倭寇圍縣,
璘禦倭,歿于陣。
曹成
按
《松溪縣志》:成,
邑人,
嘉靖壬戌十二月,
倭寇圍縣,成
奮力戰敵,
陣亡。
曹惠安
按
《松溪縣志》:
嘉靖壬戌,
倭寇圍縣,
惠安奮力禦倭,銃傷而死。
曹廷慧
按
《曲阜縣志》:
廷慧,由
歲貢授
江寧縣主簿。
倭寇猖獗,
廷慧獨守孤城,
一日寇至,
廷慧率兵出,訣
妻子曰:我必死
王事矣,
汝輩自為計。卒
大勝歸城,賴以全,
妻子亦無恙,以
軍功擢
蘇州府通判,寇復圍
蘇州,
水步屢戰屢捷,擢
兵備僉事未任,卒于官。
曹六
按
《吳縣志》:六
與其二子皆被倭獲,縶手以行,
長纔十六,
少數歲,
啼呼乞歸,倭以
白刃恐之,
長者跪曰:願舍父,我隨所往
不敢違。賊憐釋父,擄其
兄弟而去。
曹鈇
按
《長清縣志》:
鈇,
字明威,
號愛堂,性
至孝。
萬曆丁丑進士,初授
東光、
海門二
縣尹,
政績丕著,尋擢
戶部郎中,監兌
湖廣,
不以脂膏自潤,
神宗親
賜金花錦緞,以
獎賞之。遂陞
衛輝知府。時潞
王初就藩封,
敕諭同往,
未及一載,府事
不勞而治,
親王大為慰悅,
告致回籍,
退居城南,祖莊自題
其齋曰
止足。
曹學程
按
《明外史·曹學程傳》:
學程,
字希明,
全州人。
萬曆十一年進士。歷知
石首、
海寧。
治行最,擢
御史。
帝命將援
朝鮮。
已而兵部尚書石星聽沈
惟敬言,
力請封貢。乃以
李宗城、
楊方亨為正
副使,
往行冊封禮。未至
日本,而
宗城以
貪淫幾被殺,
二十四年五月逃歸。帝復
惑星言,欲遣
給事一人充使,因
察視情實。
學程抗疏言,
不可。
時學程方督
畿輔屯田。疏入,帝
大怒,
逮下錦衣獄,移
刑部定罪。斬救者,
多言其母年九十餘,哭子
待斃。帝卒弗聽,數
遇赦亦不原。其子正儒,朝夕
不離犴狴。見父
憔悴骨立,
嘔血仆地,
久之乃甦,因
刺血書奏乞代父死,終不省。
三十四年,始用
朱賡言,
謫戍湖廣寧遠衛。
久之,
放歸,卒。
天啟初,贈
太僕少卿。
崇禎時,旌正儒為
孝子。
曹璜
按
《益都縣志》:
璜,
字于渭,
號礎石。
萬曆丙戌進士,由
司農郎推
西安守,
先後議織,造三十三事
開礦九,事及
宗譜,
河渠刑罰徵,收硝鐵
行戶諸議
秦人,
至今賴之,擢
湖廣提學副使,聞
封公,病
乞歸。起
陝西副使,
再起福建,俱辭,起
光祿少卿辭
不獲,改
通政司使
右參議。
明年春,
奉使還里,遂請休,
再遷左參議,凡五
乞骸骨,終不出云。
曹于汴
按
《明外史·曹于汴傳》:
于汴,
字自梁,
安邑人。
萬曆十九年舉
鄉試第一。
明年成
進士,授
淮安推官。以
治行高第,授
吏科給事中。
謁告歸,
僦屋以居,不蔽
風日。起歷
刑科左、
右給事中。進
吏科都給事中。
三十八年典外察,
去留悉當。
明年,典
京察,屏
湯賓尹、
劉國縉,出
王紹徽、
喬應甲。其
黨群起力攻,
于汴持之堅,卒
不能奪。以
久次擢
太常少卿,
移疾歸。
光宗立,以
太常少卿召。至則改
大理少卿,遷
左僉都御史,佐
趙南星京察。
事竣,進
左副都御史。
天啟三年,
吏部缺
右侍郎,
廷推馮從吾,
中旨特用
于汴。
于汴以
從吾名位先己,義
不可越,
四辭不得,遂
引疾歸。
明年,起
南京右都御史,辭
不拜。時
紹徽、
應甲附
魏忠賢得志,必欲害
于汴,屬其黨以
東林領袖劾之,遂
削奪。
崇禎元年,
召拜左都御史。舉
憲規,
約敕僚吏,
臺中肅然。
明年京察,力汰
匪類,
仕路為清。
御史高捷、
史𡎊素
憸邪,為
清議所擯,
吏部尚書王永光力薦之。
故事,
御史起官,必
都察院咨取,
于汴惡其人,久弗咨。
兩人遂
投牒自乞,
于汴,卒持不予。
兩人竟以部疏
起官,遂
日夜謀傾
于汴。
中書原抱奇者,
賈人子也,
誣劾于汴為西黨,
不聽。而
工部主事陸澄源復劾
于汴朋奸六罪。帝雖謫
澄源,
于汴卒
謝事去。
崇禎七年卒,年七十七。
贈太子太保。
于汴篤志正學,
操履粹白。
立朝,
正色不阿,
崇獎名教,
有古大臣風。
曹學佺
按
《明外史·曹學佺傳》:
學佺,
字能始,
候官人。
弱冠舉
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
戶部主事。中
察典,調
南京添注大理左寺正。居穴散
七年,
肆力于學。
累遷南京戶部郎中,
四川右參政、
按察使。又中
察典,議調。
天啟二年起
廣西右參議。初,
梃擊獄興,
劉廷元輩主
瘋癲。
學佺著
《野史紀略》,
直書事本末。
至六年秋,
學佺遷
陝西副使,未行,而
廷元附
魏忠賢,乃劾
學佺私撰野史,
淆亂國章,遂
削籍。
崇禎初,起
廣西副使,力辭
不就。及
兩京繼覆。
唐王立于
閩中,起授
太常卿。尋遷
禮部右侍郎兼
侍講學士,進
尚書,加
太子太保。
及事敗,走
入山中,
投繯而死,年七十
有四。
曹文緯
按
《江西通志》:
文緯,
字闇沖,
號昆吾,
彭澤人。
萬曆戊戌進士,
素行孝友謙沖。初任
刑部,
立朝忠貞,
不避斧鉞,以
建言國本削奪,後
光宗即位,嘉其
忠貞,贈
光祿寺寺丞。
曹珖
按
《明外史·曹珖傳》:
珖,
字用韋,
益都人。
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
戶部主事,督
皇城四門。倉以憂去。
起補武選主事,歷
職方郎中。遷
河南參政,
引疾歸。
久之,起
南京太常少卿。
天啟初,敘
職方時
邊功,加
光祿卿,進太
常大理卿。時
魏忠賢亂政,
大獄紛起,
珖請告歸。尋為
給事中潘
士開所劾,
落職閒住。
崇禎元年,起
戶部右侍郎,督
錢法,尋遷
左侍郎。
三年,拜
工部尚書。
珖初名珍,避
仁宗諱,始
改名。
五年,陵工成,加
太子太保。
乞骸骨歸,
屢薦不起。
家居十四年卒。
曹大咸
按
《荊州府志》:
大咸,
字元和,
江陵人。
萬曆丙辰進士,令
鹽城、
山陽兩縣,入為禮科
輔臣,
張位以
宿怨疑
大咸,又疏,請
東宮亟行
大禮,
留中不報,遂因
趙南星事去。
曹大受
按
《麻城縣志》:
大受,
號無可。
萬曆中舉于鄉,授
浙江新城令,理
滯獄,鋤
巨憝,而性
鯁介,竟
左遷蜀藩史,會奢賊變,募
死士,
上首功,擢
貴州兵備副使,復
晉階一級,意有
不合,輒
拂衣歸家。
曹可明
按
《句容縣志》:
可明,
字懋德,
別號羊鞹,邑之承
仙鄉人。
天啟壬戌成
進士,
歷任廣西按察司副使,
博洽群書,
長于著作,賦
性廉而不矯,和而
不流。至
解任歸,
篋笥蕭然。
曹柱
按
《貴州通志》:柱,
守備。
天啟三年,征
水西死。事聞,贈
二級,襲陞
二級。
曹思敬
按
《貴州通志》:
思敬,
守備。
天啟三年,征
水西死。事聞,贈
二級,襲陞
二級。
曹璿
按
《高唐州志》:璿,
天啟七年歲貢,授
保定府學教授,素以
忠義自許,每睹
時艱,
慨然有
殉國之志。闖賊圍
保定府,
守禦城頭,
不避矢石,
城陷,罵賊
不屈而死。
曹光祚
按
《山西通志》:
光祚,
陽城人,
生員。
避賊河西,賊執之,義不
受辱,
抗節而死。
崇禎六年,
奉旨旌表。
曹欽程
按
《明外史·曹欽程傳》:
欽程,
江西德化人。舉
進士。授
吳江知縣,
贓污狼藉,以
淫刑博
強項聲。
巡撫周起元劾之,
貶秩,改
順天教授,調
國子助教。
諂附汪文言,得為
工部主事。
文言敗,
欽程力擠之,由
座主馮銓父事魏忠賢,為十狗之一。
欽程於
群小中尢
無恥,每驕
眾人以
忠賢親己。督陵工
貪恣彌甚。
給事中楊所修緣
忠賢,力薦其賢,遂由
員外郎擢
太僕少卿。後
忠賢亦厭之,
六年為
給事中潘
士開所劾。
忠賢責以
敗群,削其籍。
忠賢誅,
言官交劾
下獄論死,居
交結近侍首等。
久之,
家人不復饋食,
欽程乃掠他囚餘食,
日醉飽。
李自成陷
京師,
欽程首
破獄出降。
自成敗,隨之
西走,
不知所終。
福王時,
定從賊案,
欽程復列首等。
曹荃
按
《明外史·曹荃傳》:
荃,
字元宰,
無錫人。
崇禎元年進士,除南
京刑部主事。
六年,疏
陳時政闕失,帝
不悅,謫
詹事府錄事,
趙遷大理寺寺副。
十一年,劾
內閣中書黃應恩,
招權納賕詞連首,輔
張至發至發,緣是
去位,
荃屢遷福建副使,
告歸卒。
曹文詔
按
《明外史·曹文詔傳》:
文詔,
大同人。
勇毅有知略。
從軍,
歷事熊廷弼、
孫承宗,
積功至
遊擊。
崇禎二年冬,從
袁崇煥入衛
京師。
明年,伏
玉田、
枯樹、
洪橋,
鏖戰有功,
遷參將。又以與復
四城功,加
都督僉事。
七月,
陝西賊熾,擢延綏
東路副總兵。以功擢
臨洮總兵官。
關中巨
寇略平。
文詔功最多,
洪承疇不為敘。
巡按御史吳甡推獎甚至,
范復粹,復抑其功,卒不敘。
當是時,賊見陝兵盛,多流入
山西。
御史張宸極言,
文詔威名宿著,宜
敕令入晉協勦。
於是命
陝西、
山西諸將
並受文詔節制。
六年,
文詔連敗賊
太谷、
范村、
榆社,
太原賊幾盡。賊既累敗,乃避
文詔鋒,多流入
河北。帝乃命
文詔移師往討。破之。
文詔在
洪洞時,與
里居御史劉令譽忤。及是,
令譽按
河南,而
四川石柱土官馬
鳳儀軍
敗沒,賴
文詔馳退賊。甫
解甲,與
令譽相見,語復
相失。
文詔拂衣起,面叱之。
令譽怒,遂以
鳳儀之敗為
文詔罪。
部議文詔怙勝而驕,乃調之
大同。
七年八月,
靈丘及他
屯堡多
失陷。
十一月論罪,
文詔充軍邊衛。命甫下,
山西巡撫吳甡薦
文詔知兵善戰,請用之
晉中。乃命為
援勦總兵官,
立功自贖。
是時,
河南禍尢劇,帝敕
文詔馳勦
河南賊。
甡復
抗疏力爭,請令先
平晉賊,
不許。而
文詔以
甡有恩,竟
取道太原,為
甡所留。會賊高加計已殲,遂
整兵南,以
八年三月會
總督洪承疇於
信陽。
承疇大喜,
即令擊賊。
已而闖王、
八大王諸
賊犯鳳翔,趨
汧陽、
隴州,
文詔自
漢中馳赴。賊盡向
靜寧、
太安、
清水、
秦州間,眾且二十萬。
承疇以
文詔所部合
張全昌、張外嘉軍止六千,
眾寡不敵,
告急于朝,未得命。
六月,
官軍遇
賊亂馬川。
前鋒中軍劉弘烈被執,
副將艾萬年、
柳國鎮復戰死。
文詔聞之,
瞋目大罵,亟詣
承疇請行。乃以
三千人自
寧州進,遇賊
真寧之湫頭。賊伏數
萬騎合圍,
文詔左右跳蕩,手擊殺
數十人,
轉鬥數里。力
不支,拔刀
自刎死。
贈太子太保、
左都督,
賜祭葬,
世廕指揮僉事。
曹文耀
按
《明外史·曹文詔傳》:
文詔弟文耀,
從兄征討,數
有功。
河曲之戰,多
斬獲。
後擊賊
忻州,戰
死城下。詔予
贈卹。
曹變蛟
按
《明外史·曹變蛟傳》:
變蛟,
文詔從子也,幼從
文詔以功
歷官遊擊。
崇禎四年從復河曲。以
御史吳甡薦,進
參將。及
文詔改鎮
大同,
山西巡撫許鼎臣言:
變蛟驍勇絕人,乞留之
晉中。從之。
七年,賊悉入
湖廣,命
變蛟南征。
文詔困
大同,又命
北援。
其冬,
文詔謫戍,
變蛟亦以
疾歸。
明年,
文詔起討
陝西賊,
變蛟以故官從。為
軍鋒。
文詔既歿,
變蛟收潰卒,復成
一軍。
總督洪承疇薦為
副總兵。
十年,進
都督僉事,為
臨洮總兵官。
十一年以滅賊踰期,鐫
五官,
戴罪辦賊。
李自成走
漢中,
承疇令
變蛟窮追之,賊奔
入伏中,
大敗,
死者相枕藉。
自成妻女盡失,僅從
七人竄。餘
皆降。
當是時,
孫傳庭已盡滅
延慶諸賊。
於是,
關中賊盡平
錄功,進
變蛟左都督。
十一月,
京師戒嚴,召
承疇入
衛,
變蛟從之,用為東
協總兵官。
十三年五月,
錦州告警。從
承疇出,駐
寧遠。
十四年,
諸軍次
松山,
戰敗,被圍
應援絕。
九月二十三日,
承疇、
變蛟等盡出
城中馬步兵,欲
突圍出,敗還。守
半年,
至明年二月,
副將夏成德為
內應,
松山遂破。
變蛟被執殺之。
贈榮祿大夫、
太子少保,
世廕錦衣指揮僉事。
曹士能
按
《鄆城縣志》:士能,
教諭家居。遇
流寇,罵賊
不屈,
父子同時遇害。
曹士銓
按
《貴州通志》:
士銓,
都勻府庠生。戊子亂,奉母
避兵大聖登
洞中。
已而,賊攻洞,擄銓
母子,以父曹
應舉曾為。
遂寧縣謂銓
宦家子,
橫索金,
備極拷掠,
無所得,欲刃其母。銓
大呼曰:寧殺我,勿傷母。賊怒甚,竟刃母,銓以身蔽,
並殺之。兄
士望自
思南尋,
母弟屍
顏色如生,並葬焉。
曹士謨
按
《黃岡縣志》:士謨,以
明經任
隨州訓。
崇禎癸未春,獻賊逼城,郡
人相率
引去,士謨獨
約法守城。
三月二十三日,城破,遂被執,罵賊而死。
曹震南
按
《河南通志》:
震南,
上蔡生員,罵
賊死義。
曹爾奏
按
《陝西通志》:爾奏,
環縣人。素
以孝著,遇賊入城,與子
庠生天心同罵賊而死。
曹鳴鶚
按
《畿輔通志》:
鳴鶚,
大興人,以
忠勇著。為
河南道中軍守備,率兵五百勦
流賊數千,賊糾黨數萬,圍
鳴鶚于趙寨,
鳴鶚血戰數
晝夜,
矢盡馬踣,猶
裹創步鬥,賊
誘降不屈,噴
血怒罵賊,
支解之。
曹際飛
按
《蒙陰縣志》:
際飛,
邑庠生。妻
華氏,
承學之裔也。丁賊遇之,
迫使跪,
夫婦同罵曰:吾頭可斷,膝
不可屈。賊怒,
亂刀斫之,並死。
曹奎曲
按
《池州府志》:
奎曲,
建德庠生,入
太學。
父母早逝,每
與人言及,輒
流淚終日。
少與柯薌為友,薌與數人同溺江,屍俱
不獲。
奎曲乃
沿江滸
呼號數日,薌屍
獨自中流浮出,獲而
歸葬,人
以為至誠所感云。
曹應第
按
《新泰縣志》:
應第,家本
寒素,奉
父母必豐必潔,
竭力無違。父病,思食
王瓜,
暮春瓜未生,
應第號泣徒
行三百里,厚價覓之。父食,汗出,
遂愈。又患
眼疾,每食必親操
匙箸,
便溺自為扶掖。父亡,
勺水不入口者,
三日絕而
復甦者
數四,茹淡啜素
三年,無改母疾,朝夕
侍側,躬進
湯藥,夜禱天
求代,
大雪,沒踵
不覺。
曹應登
按
《新泰縣志》:
應登,
應第之弟,
天性至孝,
竭力奉親。父患瘡,口吮
即愈,又患股疼,
應登時時撫摩,以安之。父沒,
哀毀茹淡,與兄
同行。
曹自守
按
《茌平縣志》:
自守,
字邁庵,
穎悟,
嗜學書,
一目輒不忘。早孤,事母
至孝,母嘗
失明,
百方不愈,
焚香跪禱者。踰月,母目忽明,人
以為孝感。少聘
張氏女,未娶而女雙瞽,女父請停婚
自守,竟娶之筮。仕為
吳縣令,入掌
選部持衡公平分憲
江右,
郡邑承風。
曹姓部紀事
《魏略》:
曹真本姓秦,養曹氏。或云其父
伯南夙與
太祖善。
興平末,
袁術部黨與
太祖攻劫,
太祖出,為寇所追,走入秦氏,
伯南開門受之。寇問
太祖所在,答云:我
是也。遂害之。
由此太祖思其功,故變其姓。
《唐書·蕭穎士傳》:
閻士和論搉
歷世文章,而
盛推穎士所長,
以為聞
蕭氏風者,
五尺童子羞稱曹、陸。
《曹確傳》:
畢諴與
確同
宰相,俱有
雅望,世謂
曹畢云。
《瑞安縣志》:
宋侍郎曹觱,兼
國子監祭酒勸講露門。
理宗賜以
宸翰,因諭之曰:卿姓上類曲字,
為臣不宜從曲,惟用
一直可也。今曹字
一直,始見曹
氏譜。
曹姓部雜錄
《日知錄》:
漢時碑文所述,
氏族之始,多不
可據,如
魏蔣濟郊議稱
曹騰碑文云:曹
氏族,
出自邾。
王沈《魏書》云:
其先出于
黃帝當
高陽世。陸終
之子曰:安是為曹姓,
周武王克殷,封曹俠于邾,至
戰國為楚所滅,
子孫分流,或家于沛。而
魏武作家傳自云:曹叔,
振鐸之後,
陳思王作。
武帝誄曰:於
穆武王冑稷裔,周則又姬姓
之後,以國為氏者矣。
及至景初中,
明帝從
高堂隆議謂魏為舜後,詔曰:曹氏
世系,
出自有虞氏,今祀
圜丘,以
始祖帝舜配。
後少帝禪,
晉文亦稱我
皇祖有虞氏,則又
不知其
何所據,夫以
一代之君,而
三代易其祖,
豈不可笑,
況於士大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