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卷目錄
孫姓部列傳三
唐
孫伏伽 孫思邈
孫處約 孫疆
孫佺 孫逖
孫倚相 孫洧
孫孝哲 孫成
孫既 孫公器
孫簡 孫樵
孫景商 孫咸
孫儲 孫偓
孫萬登 孫惟最
孫揆 孫儒
孫鎰 孫德昭
孫虔禮 孫魴
孫盈 孫邰
孫陟 孫顯忠
後晉
孫德威 孫蕙
孫琰 孫漢威
孫謙 孫漢韶
後周
孫晟 孫方諫
宋一
孫行友 孫光憲
孫降衷 孫逢吉
孫欽 孫承祐
孫承睿 孫庸
孫全照 孫冕
孫何 孫僅
孫浦 孫奭
孫沖 孫長卿
孫瑜 孫沔
孫唐卿 孫復
孫知微 孫錫
孫侔 孫抃
孫祖德 孫奕
孫立節 孫繼鄴
孫甫 孫抗
孫覿 孫覺
孫覽 孫節
孫珪 孫永
孫固 孫思恭
孫洙 孫路
孫升 孫構
孫鼛 孫諤
孫勰 孫勴
孫諭 孫近
孫逢 孫昉
孫汲 孫億
孫義伯 孫博
孫之翰 孫緯
孫傅 孫璉
孫可元 孫益
孫谷 孫中
孫方武 孫欽
孫毓 孫鋐
孫賣魚
氏族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孫姓部列傳三
唐
孫伏伽
按
《唐書·孫伏伽傳》:
伏伽,
貝州武城人。仕
隋,以
小史累勞補
萬年縣法曹。
高祖武德初,
上言三事。帝
大悅,
以為治書侍御史。初,帝
受禪,
伏伽最先諫,帝欲盡
下情,故
不次見拔,以示群臣。
是時,
軍興賦斂重,
伏伽數請釐損。又表置
諫官。帝皆
欽納。
太宗即位,遷
大理少卿。
後坐奏囚失,
免官。起為
刑部郎中。
累遷大理卿。
久之,出為
陝州刺史,
致仕。
顯慶三年卒。
孫思邈
按
《唐書·孫思邈傳》:
思邈,
京兆華原人。通
百家說,
善言老子、
莊周。
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
聖童也,顧器
大難為用爾。及長,居
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以
國子博士召,
不拜。
密語人曰:
後五十年有
聖人出,吾且助之。
太祖初,召詣
京師,年已老,而
聽視聰瞭。帝歎曰:有
道者。欲官之,
不受。
顯慶中,復
召見,拜
諫議大夫,
固辭。
上元元年,
稱疾還山,
高宗賜
良馬,假
鄱陽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於
陰陽、
推步、
醫藥無不善,
孟詵、
盧照鄰等
師事之。初,
魏徵等修式齊、梁、
周、隋等
五家史,屢咨
所遺,其傳最詳。
永淳初,卒,年百餘歲,
遺令薄葬,不藏
明器,祭去
牲牢。
孫處約常以
諸子見,
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太子詹事盧齊卿之少也,
思邈曰:後五十年位
方伯,吾孫為
屬吏,願
自愛。時
思邈之孫溥
尚未生,及溥為蕭丞,而
齊卿徐州刺史。
孫處約
按
《唐書·孫處約傳》:
處約,始名
道茂,
汝州郟城人。
貞觀中,為
齊王祐記室。
祐多
過失,數
上書切諫。
王誅,帝得其書,
咨嘆之,擢
中書舍人。
高宗即位,以
論譔勞,
再遷司禮少
常伯。
麟德元年,以
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為
少司成,以老
致仕,卒。
孫疆
按
《萬姓統譜》:
疆,
富春人。因顧
《野王玉篇》,
增加字
三十卷。舊一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言,新五萬一千一百二十九言,總二十萬九千七百七十言,註四十萬七千五百有三十字,為
《大廣益會玉篇》,
大概本
說文以
高宗上元元年甲戌歲四月書成。
孫佺
按
《唐書·孫處約傳》:
處約子
佺,
延和初,為
羽林將軍、
幽州都督,率兵討奚。
大敗,
見獲,送
默啜所殺之。〈按唐無延
和年號,
應是延載之譌。
〉孫逖
按
《唐書·孫逖傳》:
逖,
博州武水人。
後魏光祿大夫惠蔚,
其先也。祖希壯,為
韓王府典籤。父
嘉之,
襄邑令。
逖幼有文,
屬思警敏。舉
文藻宏麗等科。
開元十年,又舉
賢良方正,擢
左拾遺。
李暠鎮
太原,表置
幕府。以
起居舍人入為
集賢院修撰。改
考功員外郎。俄遷
中書舍人。
是時,
嘉之且八十,猶為令,
逖求降外官,增父秩。
拜嘉之
宋州司馬,聽
致仕。
父喪缺,復拜
舍人。
開元間,
蘇頲、
齊澣、
蘇晉、
賈曾、
韓休、
許景先及
逖典
詔誥,為代言最,而
逖尤
精密。
居職八年,
判刑部侍郎,以
病風乞解,徙
太子左庶子,徙
少詹事。
上元中卒,
諡曰文。
孫倚相
按
《萬姓統譜》:
倚相,
南平人。仕為
祕書省正字。
讎校群書,多所
刊定。其子
崇義,
天寶末為
幽州大將,以
雄烈聞。
孫從政有
風標。
孫洧
按
《萬姓統譜》:洧父
光裕,
鄭州刺史。
居官清愿,以
良吏稱。撫
諸弟友愛。洧
有父風,以
雍睦保家,
士友推之。
天寶中為
給事中,遷
襄州刺史。
安祿山犯洛,為
江陵大都督長史以禦賊。卒,贈
禮部尚書,
諡曰懿。
孫孝哲
按
《唐書·安祿山傳》:
孫孝哲,
契丹部人。母
冶色,
祿山通之,故
孝哲得
狎近。長
七尺,
伉健有謀。能
先事取情。
天寶末,官
大將軍。賊
僭位,偽拜
殿中監、
閑廄使,爵為王,與
嚴莊爭寵不平。裘
馬光侈,食輒
珍滋。賊令監
張通儒
等守長安,人皆目之。殺妃、王、
宗室子
百餘人,
窮誅楊國忠、
高力士黨與及輿賊忤者不
勝計。
祿山死,
莊奪其使以與鄧
季陽。
孫成
按
《唐書·孫逖傳》:
逖子成,
字思退,推廕仕累
洛陽、
長安令。兄宿為
華州刺史,因悸
病瘖,
成請告往視,
不待報
輒行,
代宗嘉其悌,
不責也。
稍遷倉部郎中、
京兆少尹。為
信州刺史。徙
蘇州,改
桂管觀察使,卒。
孫既
按
《萬姓統譜》:
既,
樂安人。
母喪,
廬墓,髮氈
面垢,
尪瘵骨立。俄有
醴泉湧於墓側,
里人名之曰
孝源泉。
貞元中刻碑,今
尚存。
孫公器
按
《唐書·孫逖傳》:
逖子成,
成子公器,至
邕管經略使。
孫簡
按
《唐書·孫逖傳》:
逖子成,
成子公器,
公器子簡,
字樞中。
元和初,登
進士第,辟
鎮國、
荊南幕府。
累遷左司、
吏部二
郎中,繇
諫議大夫知制誥,進
中書舍人。
會昌初,遷
尚書左丞。歷
河中、
興元、宣
武節度使,
檢校尚書右僕射、
東都留守。弟範為
淄青節度使。
孫樵
按
《唐書·藝文志》:
孫樵《經緯集》三卷。
樵字可之,
大中進士第。
孫景商
按
《唐書·朱朴傳》:
孫偓父
景商,為
天平軍節度使。
孫咸
按
《酉陽雜俎》:
襄州小將孫咸暴卒,
信宿卻蘇,言
至一處,有吏引
一僧對事,云常囑
孫咸寫
《法華經》。敕言
追對,初
咸不省。僧
固執之。
忽見沙門白地藏語云:
若弟子
招承,亦自獲祐。
咸依言乃
得無事。遂
破家寫經,因請
出家。
孫儲
按
《唐書·朱朴傳》:
孫偓兄
儲,歷
天雄節度使,終
兵部尚書。
孫偓
按
《唐書·朱朴傳》:
與朴皆
相者孫偓,
字龍光。第
進士,歷
顯官,以
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
門下,為
鳳翔四面行營都統。俄兼
禮部尚書、
行營節度諸軍都統招討處置等使。始,
家第堂
柱生槐枝,期而茂,
既而偓秉政,
封安樂縣侯。
與朴皆貶
衡州司馬,卒。
孫萬登
按
《尚友錄》:
萬登,
青州人。
咸通時任
金吾上將軍,
受命南征。既平,值唐祚移,
孤軍不能討賊,
日北向泣。因家
休寧,名其里曰唐里,仍建
李天王廟以奉故王。今
江南孫姓
蕃盛,蓋其
忠貞之報云。
孫惟最
按
《五代史·孫德昭傳》:
德昭父
惟最,有
材略。
黃巢陷
長安,
惟最率其
鄉里子弟,
得義兵
千人,
南攻巢於
咸陽,興
平州將壯
其所為,益以
州兵二千。與
破賊功,拜
右金吾衛大將軍。
朱玫亂
京師,
僖宗幸
興元,
惟最率兵
擊賊。
累遷鄜州節度使,留
京師宿衛。鄜
州將吏詣闕請
惟最之鎮,
京師民數萬與
神策軍復
遮留不
得行,改
荊南節度使,在京
制置,
分判神策軍,
號扈駕都。
是時,
京師數亂,民皆賴
以為保。
孫揆
按
《唐書·黃碣傳》:
孫揆,
字聖圭,
刑部侍郎逖
五世從孫也。第
進士,辟
戶部巡官。歷
中書舍人、
刑部侍郎、
京兆尹。
昭宗討
李克用,以
揆為
兵馬招討制置宣慰副使,
既而更授昭義軍節度使,以
本道兵
會戰。
克用伏兵刀
黃嶺,執
揆,
厚禮而
將用之。
揆大罵不詘,
克用怒,使以鋸解之,
鋸齒不行,
揆謂曰:
死狗奴,
解人當束之以板,
汝輩安知。
行刑者
如其所言,詈聲
不輟至死。
昭宗憐之,贈
左僕射。
孫儒
按
《唐書·孫儒傳》:
儒,
河南河南人。以趫卞橫
里中,隸
忠武軍為裨校,與
劉建鋒善。
黃巢亂,以兵屬
秦宗權,為
都將。會
楊行密得
揚州,
宗權使弟
宗衡爭
淮南,以
儒為副,
建鋒為
前鋒。
未幾,
汴兵攻蔡,
宗權召之,
儒稱疾不往,
宗衡督之。即斬
宗衡,并其眾。與
建鋒等盟。有騎七千,因
略定傍州,不
淹旬,兵數萬,
號土團白條軍。破
揚州,
自為淮南節度使。
納款於汴,送
宗衡、
秦彥、
畢師鐸首,
朱全忠以聞。
昭宗授
儒檢校司空,
全忠署為
招討副使。
龍紀初,
悉兵攻宣州,
行密取
淮南,
儒還。
行密走,始得
潤、常、蘇
三州,兵益彊。
儒謀定
江南,乃
北爭天下,畏
全忠擣虛,乃
遣人卑辭厚賄,
全忠薦於朝,詔授
淮南節度使。
大順元年,
行密取潤、常。
儒怒,分軍度江。
明年,
儒營
廣德,
乘勝至
東溪,
淮人大恐。
其年秋,焚
揚州,引而西,
傳檄遠近,
號五十萬,
旌旗相屬數
百里。
行密使
陶雅扼其
歸路。
景福元年,
行密分兵攻
廣德,壁而絕
饟道。軍適
大疫,
儒病痁。
行密背城決戰,
儒軍
大敗。
儒病甚,
股弁不能興。
田頵執
儒獻
行密,
刑於市,
傳首闕下。及
馬殷據
湖南,表贈
司徒、
樂安郡王。
孫鎰
按
《宋史·孫何傳》:何祖鎰,
唐末秦宗權據州,強以
賓佐起之。鎰偽疾
不應,
還家,以
教授為業。
孫德昭
按
《五代史·孫德昭傳》:
德昭,
鹽州五原人。以
父任為
神策軍指揮使。
光化三年,
劉季述廢
昭宗,幽之
東宮,
宰相崔引謀
返正,
陰使人求
義士,
德昭乃應引。
天復元年正月朔,未旦,
季述將朝,
德昭伏甲士
道旁,邀其輿斬之。破鎖出
昭宗,御
丹鳳樓返正,以功拜
靜海軍節度使,
賜姓李,號
扶傾濟難忠烈功臣,拜
節度使、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是時,崔引欲誅
唐宦官,
外交梁
以為恃,而
宦者韓全誨劫
昭宗幸
鳳翔,
德昭與梁,率
兵衛引及百
官保東街,趣梁兵以西,
梁太祖頗
德其附己。
太祖至
京師,表
同州留後,
將行,
京師民復
請留,遂留為
兩街制置使。
昭宗東遷,拜
左威衛上將軍,以
疾免。
太祖即位,
以為左衛大將軍。
末帝立,拜
左金吾大將軍卒。
孫虔禮
按
《尚友錄》:
虔禮字過庭,
吳人。官胄曹,工書,至
能品嘗。著
《書論》,妙盡其趣,即
《書譜》也。
子翔亦
能書。
孫魴
按
《全唐詩話》:
魴,
南昌人。唐末,
鄭谷避亂,歸
宜春。
魴往依之,
頗為誘掖,後有
能詩聲。
終於南唐。
孫盈
按
《尚書故實》:
京師書儈孫盈者,
名甚著。父曰
仲容,亦
鑒書畫,
精於品目。
豪家所賣多經其手,
真偽無逃焉。
右軍《借船帖》是孫盈所蓄。
孫邰
按
《十國春秋·吳越》:孫邰,
明州奉化人也。
自幼負氣岸,
博學高才。唐末為
左拾遺,
朱全忠篡唐,著
《春秋無賢人論》,即
脫冠裳,服
布衣,
歸隱於
奉化山。
著書紀年,悉用
甲子以示
不臣之義。
孫陟
按
《十國春秋·吳越》:
孫陟,
新城人。
武肅王時歷官杭州刺史,加
檢校尚書。
已而防禦常州,
調兵督戰,歿於陣。以
卹禮歸葬於邑之
太平鄉,贈
銀青光祿大夫、
上柱國。
孫顯忠
按
《十國春秋·吳越》:
孫顯忠,
錢塘人。為
名將,
金沙灘有
履泰將軍廟,即其人也。
後晉
孫德威
按
《十國春秋·南漢》:
孫德威勇敢有氣力,數從
高祖征伐,
戰鬥常
冠軍。
大有九年,
將兵侵
楚蒙、
桂二州,
已而為
楚文昭王所逼,遂自
蒙州引還。
後數年卒。
孫蕙
按
《十國春秋·南漢》:
孫蕙事
高祖父子
為法物使,
光天元年,繼
蕭規告
即位於
金陵,
大得使臣體。
時人稱其才。
孫琰
按
《十國春秋·吳越》:
孫琰,
臨海人,
驍勇有智,
時人謂之孫
百計。
積功至
牙將,守
蘇州。
天寶二年,
淮南周本、
呂師造圍
蘇州,攻法
凡百出
不可窮,
最後推
洞屋攻城,若

幪然。
琰隨機應敵,置輪於
竿首,垂緪投錐以揭之,攻者盡露。及砲至,則張網以拒。砲遇網輒止,竟
無所施,
淮南兵
遂夜遁。
孫漢威
按
《十國春秋·南唐》:孫漢威事
烈祖為
小校。
烈祖輔吳,日與
諸鎮臣
會射延賓亭。時
劉信擎牙
注矢揖擬
四坐,漢威疑
不利於
烈祖,忽
引身障
烈祖,以己當之。
自是益加
寵遇,
累官侍中、
奉化軍節度使。
孫謙
按
《宋史·曹利用傳》:
孫繼鄴祖謙,事
李昪為
長劍都指揮使,
南伐閩,
援兵不至,戰死。
孫漢韶
按
《十國春秋·後蜀》:
孫漢韶,
振武人也。父重
進為後唐太祖養子,
賜姓名
李存進。
莊宗時與張處球戰,沒於陳。
漢韶仕
明宗為
武定軍節度使,
復本姓。
潞王從珂之亂也,
漢韶與
張虔釗等奏
合兵討之。
已而虔釗會
官軍攻
鳳翔,留
漢韶守
興元。
虔釗敗歸,遂與
漢韶兩鎮降
高祖。
明德元年七月,署為
永平軍節度使。
廣政時改
山南西道節度使,
移兵攻
固鎮,扼
散關。
後主得盡有秦
鳳階成之地者,
漢韶與
有功焉。俄授左匡聖
都指揮使,又遷
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兼
中書令。
十八年,加
武信軍節度使,
封樂安郡王。罷
軍職,年七十餘薨。
後周
孫晟
按
《五代史·孫晟傳》:
晟,
初名鳳,
又名忌,
密州人也。
好學,有
文辭,尤
長於詩。少為
道士,
居廬山簡寂宮。嘗畫唐
詩人賈島像置於
屋壁,晨夕事之。
簡寂宮道士惡
晟,
以為妖,以杖驅出之。乃
儒服北之趙、
魏,謁
唐莊宗於
鎮州,
莊宗以
晟為
著作佐郎。
天成中,
朱守殷鎮
汴州,辟為
判官。
守殷反,
伏誅,
晟乃棄其
妻子,
亡命陳、宋之間。
安重誨惡
晟,畫其像購之,
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於吳。
是時,
李昇方篡
楊氏,多招
四方之士,得
晟,
以為右僕射。
晟事昪
父子二十餘年,官至
司空,家益
富驕,每食不
設几案,使
眾奴各
執一器,
環立而侍,
號肉臺盤。
周世宗征淮,
李景懼,遣
晟奉表,言
景願割壽、
濠、泗、楚、光、海
六州地,
歲貢百萬以佐軍。而
世宗欲盡取
淮南,因留
不遣。
世宗以
暑雨班師,留
李重進、
張永德等分攻廬、壽,周兵
所得揚、泰諸州,皆
不能守,
景兵
復振。
重進與
永德兩軍相疑。
景乃以
蠟丸書遺
重進,勸其反。
已而周兵數敗,
世宗憂之,召
晟問
江南事,
晟不對,
世宗怒,
未有以發。會
重進以
景書來上,多斥周
過惡以為言,
由是收
晟下獄,殺之。
晟臨死,
神色怡然,正其
衣冠南望而拜,乃
就刑。
景聞晟死,贈
魯國公。
孫方諫
按
《五代史·孫方諫傳》:
方諫,
鄚州清苑人也。初,
定州西北有
狼山堡,
定人常保以避
契丹,有尼
深意居
其中,以
佛法誘民,民多歸之。後尼死,堡
人言其尸
不朽,因奉而事之。尼姓孫氏,
方諫自
以為尼
族人,即繼行其法,堡人推
以為主。
晉出帝時,
義武軍節度使惡
方諫聚徒山中,恐為
邊患,因表
以為遊弈使。
方諫因有所求
不得,乃
北通契丹。
契丹後滅晉,以
方諫為
義武軍節度使。
已而徙
方諫於
雲中,
方諫不
受命,率其徒
復入狼山。
漢高祖起,
方諫歸漢,
高祖嘉之,拜
義武軍節度使。
周太祖時,徙鎮
鎮國,以其弟
行友為
定州留後。
世宗攻
太原,
方諫朝于
行在,從還,至洛得疾,徙鎮
匡國,卒于
洛陽,年六十二,贈
太師。
宋一
孫行友
按
《宋史·孫行友傳》:
行友,
莫州清苑人,
世業農。初,
定州西有
狼山堡,
邊人賴之以
避寇。有尼,
姓孫氏,名深意,
有術惑眾。及尼
坐亡,
行友神其事,因以其術燃
香燈,聚民漸眾。
晉少帝以
孫方諫為
邊界遊奕使,
行友副之。
契丹陷
中原,
歸命於漢,授
易州刺史。及周祖
受命,以
行友為
定州留後。
顯德初,
正授節鉞。
世宗自
河東還,加
檢校太傅。宋初,加
同平章事。
狼山佛舍妖妄愈甚,眾趨之
不可禁,
行友不
自安,屢表乞
解官歸山,詔
不允。
建隆二年,乃徙其
帑廩,
召集丁壯,
繕治兵甲,欲還
狼山以
自固。
兵馬都監樂繼能密表其事,
太祖遣
閤門副使武懷節
馳騎會鎮、趙之兵。稱
巡邊直入其城。令
舉族赴闕,
行友倉皇應命。
下詔切責,
削奪官爵。
未幾,以
郊祀恩,起為
右龍武軍將軍。
乾德二年,遷
右監門衛大將軍,又改
左龍武軍大將軍。
太平興國六年,卒,年八十,贈左衛
上將軍。
孫光憲
按
《十國春秋·荊南》:
孫光憲字孟文,
貴平人。
家世業農,至
光憲獨
讀書好學。
唐時為
陵州判官,
有聲。
天成初避地江陵,
武信王奄有荊土,
招致四方之士。用
梁震薦入
掌書記。王
方大治戰艦,
欲與楚角,
光憲諫乃止。
文獻王立,以
政事委
光憲。王羨
馬氏豪靡,謂
僚佐曰:如
馬王可為
大丈夫矣。
光憲曰:
天子諸侯,禮
有等差。彼
乳臭子,徒
驕侈僭汰,
取快一時,
危亡無日,又足慕乎。王悟曰:
公言是也。為
悔謝者
久之。
光憲事
南平三世,皆處
幕中,
累官荊南節度使、
朝儀郎、
檢校祕書少監、試
御史中丞,
賜紫金魚袋。繼沖時宋使
慕容延釗等平湖南,
假道于荊,約以兵過
城外。
大將李景威勸繼沖
嚴兵備之,
光憲叱之曰:汝
峽江一民爾,安識
成敗。
中國自
周世宗時已有
混一天下之志,況聖宋
受命真主出邪。
王師未易當也。因教繼沖去
斥堠,封
府庫以待,悉獻
三州之地。
宋太祖嘉其功,授
光憲黃州刺史,
賜賚加等。在郡亦稱治。
乾德末卒。
孫降衷
按
《十國春秋·後蜀》:
孫降衷,
眉山人。
博學,
慷慨有識量。
廣政時以事至
洛陽,見
宋太祖于
未遇之時,知其
非常人,
傾心事之。及
後主降宋,
宋太祖召見降衷,授
眉州別駕,
賜田遣歸。市書
萬卷而還。
孫逢吉
按
《十國春秋·後蜀》:
孫逢吉,
成都人。
廣政時累遷國子《毛詩》博士,
校定石經,分刻
蜀中,
逢吉與
句中正之功為多。
孫欽
按
《十國春秋·後蜀》:
孫欽,
幽州安次人。
為人果幹多
權略,事
高祖及
後主,
歷官左
奉聖都指揮使。
廣政中郭
延鈞判
武德軍,與
監押王承丕不
相協。
承丕
陰謀作亂,會
欽以部兵
戍邊過辭承丕。
承丕挾與俱見
延鈞,至則
稱詔,命
左右擊殺
延鈞,屠其家。
欽遽請出
詔紙示眾,
承丕
輒言我能
致公富貴,
何問詔書。為
欽知其反也,因紿曰:今
內外未安,我當以部兵
為公巡察。即麾鞭
躍馬而出,
承丕連
呼之不至。
欽至營,諭其
部曲曰:
承丕
不道,
枉殺府公,非
反而何。當與眾共誅之。遂帥兵入府攻
承丕,
承丕
左右欲
拒戰,
欽直前叱之,皆棄兵走。執
承丕,斬于
階下,并其
親黨傳首成都。
孫承祐
按
《十國春秋·吳越》:
孫承祐,
杭州錢塘人。
忠懿王納其
女兄為妃,因擢處
要職,
累遷浙江東道鹽鐵副使,
鎮海、鎮東兩
軍節度副使,知
靜海軍節度事。
開寶初,官鎮東、
鎮海等軍
行軍司馬,隨
世子惟濬入貢于宋。
宋太祖詔授
光祿大夫、
檢校太保。
未幾,
忠懿王署為
中軍節度使。
七年,
王復遣
承祐貢于宋。
太祖賜
襲衣、
玉帶、
鞍勒、馬、
黃金器五百兩、
銀器三千兩、雜綵五千匹,且令
諭旨於王,將
有事於
江表。
已而從王克
常州,功
居多。會宋詔改
中吳為
平江,即授
承祐鎮
平江軍。
太平興國初,王盡獻
吳越地,徙
承祐泰寧軍節度使。
五年,從幸
大名,留
知府事。
雍熙二年,改知
滑州。數月卒,贈
太子太師。
孫承睿
按
《宋史·孫繼鄴傳》:
繼鄴祖謙,事
李昪為
長劍都指揮使,
南伐閩,
援兵不至,戰死。父
承睿時為小校,憤
將兵者不
如期,致其父沒,乃
刺殺之,
亡去,
轉徙淮、楚間。
久之,入
京師,以策上
太宗,授
左班殿直,終
左藏庫使。
孫庸
按
《宋史·孫何傳》:何父
庸,
字鼎臣,
顯德中,獻
《贊聖策》九篇。
世宗命
中書試,補
開封兵曹掾。
建隆初,為
河南簿。
太平興國六年,
鴻臚少卿劉章薦其材,改
左贊善大夫。歷
殿中丞、知
龍州而卒。
孫全照
按
《宋史·孫行友傳》:
行友子
全照,
字繼明,以
廕補殿直,
雍熙中授京南
巡檢,俄隸
幽州部署曹彬麾下,遷
供奉官、
閤門祗候歷
靜戎、威鹵
二軍監軍。從
田重進擊賊有功,就加
西京作坊使,連為廣韶、
鄜延二
路都巡檢使。
淳化五年,率兵與
李繼隆克
綏州,因
戍守之。俄護
屯兵於
夏州,兼
知州事。召還,為登萊
路都巡檢使,遷
左藏庫使、
延州監軍兼阿
都關盧關
路都巡檢事。
咸平初,入掌
軍頭引見司。
二年,加
如京使,為
涇原路鈐轄兼
安撫都監,徙并、汾等州
都巡檢使。
三年,改知
順安軍,
代還,復為
環慶路鈐轄,與
李繼和規度靈州道路。
四年,加
西上閤門使,復為
環慶路鈐轄。
五年,知
天雄軍府。
六年,命為
平邊軍部署。
景德元年,
上幸澶淵,命為駕前
西面邢洺路馬步軍
鈐轄兼天雄軍駐泊,兼
管勾東南貝、冀等州
鈐轄。
全照言:若
敵騎南逼魏城,
但得騎兵千百,必能
設奇取勝。
既而邊騎果逼
府城,
全照拒
退之。命
知軍府事,以
城守勞,加
檢校工部尚書。徙
鎮州。召還,進
東上閤門使,領
英州刺史。
全照形短
精悍,
知兵,以
嚴毅整眾,然性剛
使氣,
專任刑罰。
三年,為邠
寧環慶都部署。徙
知永興軍府,仍拜
四方館使。兼
駐泊鈐轄。
大中祥符中,遷
引進使。踰歲表求
歸朝,命掌
閤門、
客省、
四方館事。
四年,
車駕西幸,留為
新城都巡檢。
未幾卒,年六十。
孫冕
按
《尚友錄》:
冕字伯純,
新淦人。
雍熙間舉
進士,後守
蘇州。甫及
引年,
大書一詩于壁,有曰莫待
朝廷差
致仕,蚤謀
泉石養閒身。題畢,
拂衣歸
九華山。再召,竟不起。
孫何
按
《宋史·孫何傳》:何,
字漢公,
蔡州汝陽人。
十歲識
音韻,十五能
屬文,
篤學嗜古,在
貢籍中甚
有聲。
淳化三年舉
進士,
開封府、
禮部俱
首薦,
及第又得
甲科,
解褐將作監丞、
通判陳州。召入
直史館,遷
祕書丞、
京西轉運副使。歷
右正言,改
右司諫。
咸平二年冬,從幸
大名。俄權
戶部判官,出為
京東轉運使。
未幾,徙
兩浙轉運使,加
起居舍人。
景德初,
代還,
判太常禮院。俄命
知制誥,掌
三班院。何先以
被疾,
勉強親職。
一日,
奏事上前,墜
奏牘於地,俯而取之,忽墜笏。
有司劾以
失儀,詔釋之。
何慚,
上章求改
少卿監,
分司西京養疾,上
不許。是冬卒,年四十四。
上聞之
憫惜,錄其子言為
大理評事。何
樂名教,勤接
士類。然性
卞急,
不能容物。在
浙右專務峻刻,
州郡病焉。
孫僅
按
《宋史·孫何傳》:何弟
僅,
字鄰幾。少
勤學,
有名于時。
咸平元年,
進士甲科,
兄弟連冠貢籍,
時人榮之。
解褐舒州團練推官,會
詔舉賢良方正之士,
趙安仁以
僅名聞。策
入第四等,擢
光祿寺丞、
直集賢院,俄知
浚儀縣。
景德初,拜
太子中允、
開封府推官。
北邊請盟,
遣使交聘,
僅首
為國母
生辰使。
改本府判官,遷
右正言、
知制誥,同
知審官院。
是冬,
永興孫全照求代,
真宗命
知永興軍府。
僅純厚長者,
為政頗寬。
大中祥符元年,加
比部員外郎。
代還,
知審刑院。
頃之,拜
右諫議大夫、
集賢院學士、權
知開封府。改
左諫議大夫,
出知河中府。
歸朝,復領
審刑院。
久次,進
給事中。
天禧元年正月卒,年四十九。錄其子
大理評事和為
衛尉寺丞。
僅性
端慤,
中立無競,篤於
儒學,
士大夫推其
履尚。弟侑亦登
進士第,至
殿中丞。
孫浦
按
《宋史·裘承詢傳》:
咸平後,有
保定軍孫浦,
十世同居。
孫奭
按
《宋史·孫奭傳》:
奭,
字宗古,
博川博平人。
後徙居
須城。
《九經》及第,為
莒縣主簿,遷
大理評事,為
國子監直講。
真宗以為諸
王府侍讀。會詔
百官轉對,
奭上
十事。
判太常禮院,
累遷工部郎中,擢
龍圖閣待制。
奭以
經術進,
守道自處,即有所言,
未嘗阿附取悅。
大中祥符初,
得天書於左
承天門,帝將
奉迎。
王旦等皆
再拜稱
萬歲。
奭曰:
臣愚,
所聞天何言哉,
豈有書也。
四年,又將祀
汾陰,
是時大旱,
京師近都糓
踊貴,
奭疏
十不可。帝遣
內侍皇甫繼明就問,又
上疏。
六年,又
上疏。帝作
《解疑論》以示群臣。然知
奭朴忠,容
之而弗斥。居
二年,遷
左諫議大夫。
糾察在京刑獄。
天禧中,
朱能獻
《乾祐天書》。復疏言其妄。
未幾,
能果敗。
仁宗即位,
宰相請擇
名儒,乃召為
翰林侍讀學士、
知審官院。
三遷兵部侍郎、
龍圖閣學士。每
講論至
前世亂君亡國,必
反覆規諷。
仁宗意或
不在書,
奭則
拱默以俟,帝為
竦然改聽。每
進見,
未嘗不
加禮。以
太子少傅致仕。卒。
諡曰宣。
孫沖
按
《宋史·孫沖傳》:
沖,
字升伯,
趙州平棘人。舉
明經,歷
古田青陽尉、
鹽山麗水主簿。喪
父母去官。
後舉進士,登
甲科。授
將作監丞,歷
通判晉、
絳、
保州,坐與
保州守爭事,
降監吉州酒,
累遷太常博士。
河決棣州,知
天雄軍
寇準請徙州治河,命
沖往
按視。還,以知
棣州,就除
殿中侍御史。
準為
樞密使,卒徙州
信陽。而
沖坐守護
河堤過嚴,
民輸送往來
堤上者輒榜之,為
使者論奏,徙知
襄州。會
京西蝗,
真宗遣
中使督捕,至
襄,怒
沖不
出迎,乃奏蝗唯襄
為甚,而
州將日
置酒,無
卹民意。帝怒,命即州置獄。
沖得屬縣言
歲稔狀,
馳驛上之。帝悟,以
侍御史為
京西轉運。塞
滑州決河,
權知滑州。
參知政事魯宗道總河事,欲
盛夏興役。
沖言徒費薪揵,
困人力,雖塞必決。遂罷知
河陽。
累遷刑部郎中,歷
湖北、
河東轉運使。入判
登聞鼓院,以
目疾改
兵部郎中、
直史館、知
河中府,從
潞州,復為
河東轉運使,遷
太常少卿,擢
右諫議大夫,復知
潞州,遷
翰林院學士。及徙
同州,權
西京留司御史臺,遷
給事中。
喪明,卒。
沖為吏,
所至以
強幹稱,能任
鉤距,
多得事情,然
無家法,
晚節尤寡
廉聲。
孫長卿
按
《宋史·孫長卿傳》:
長卿,
字次公,
揚州人。
以外祖
朱巽任為
祕書省校書郎。
天禧中,
巽守雍,命隨所取
浮圖像
入見。
仁宗欲留
侍東宮,辭以母疾。詔
遷官知
楚州糧料院。通
判河南府,知
和州。
提點益州路刑獄,歷開
封鹽鐵判官、
江東淮南河北轉運使、
江浙荊淮發運使。改
陝西都轉運使。踰年,知
慶州。加
集賢院學士、
河東都轉運使,拜
龍圖閣直學士、知
定州。
熙寧元年,
河北地大震,
城郭倉庾皆隤,
長卿盡力繕補。
神宗知其能,轉
兵部侍郎,留再任。
明年,卒,年六十六。
孫瑜
按
《宋史·孫瑜傳》:
瑜,
字叔禮,
博平人。以
父任為
將作監主簿,
賈昌朝薦為
崇文檢討、
同知禮院、
開封府判官。使
契丹,適
西討捷書至,
館伴要
入賀,
瑜不肯。加
祕閣校理、
兩浙轉運使。遷知
曹州,徙知
蔡州,
累官工部侍郎,卒,年七十九。始,奭之亡,
朝廷錄其
子孫,時瑜
之子為
諸孫長,
瑜曰:吾忍因
父喪而官
吾子乎。以兄之
孤上之。
瑜天性整敏,
齊家以嚴稱。
善與人交,一
受知終身不易。
孫沔
按
《宋史·孫沔傳》:
沔,
字元規,
越州會稽人。中
進士第,補
趙州司理參軍。
跌蕩自放,
不守士節,然材猛
過人。後以
秘書丞為
監察御史裏行。
景祐元年,
同安縣尉李安世上書指切朝政,被劾,
沔奏:
請勿治。黜知
衡山縣。
道上書言
時事,再貶
永州監酒。移
通判潭州、知
處州。復為
監察御史,再知
楚州。
所在皆著能迹。召為
左正言,
論事益有
直名。遷
尚書工部員外郎,
提舉兩浙刑獄,遂以
起居舍人為
陝西轉運使。時
宰相呂夷簡求罷,
仁宗優詔弗許。
沔上書言
夷簡當黜。
書聞,帝不之罪,議者喜其
謇切。居
兩月,以
天章閣待制為
都轉運使,又遷
禮部郎中,為
環慶路都總管、
安撫經略使、知
慶州。歷知
陝西、
河東都轉運使,又知
慶州,
邊人服其能。遷
龍圖閣直學士,又遷
樞密直學士、
知成都府,未至,以
母喪罷。
服除,為
陝西都轉運使。
求知明州,會
京東多盜,乃以知
徐州。徙
秦州,時
儂智高反,
沔入見,帝以秦事
勉之。對曰:
秦州不足煩
聖慮,
陛下當以
嶺南為憂也。
明日,聞
蔣偕死,帝諭
執政曰:
南事誠如
沔所料。
以為湖南、
江西路
安撫使,加
廣南東、
西路安撫使。智高
敗走。
沔留治
後事,遷
給事中。及還,以知
杭州。至
南京,召為
樞密副使。
張貴妃薨,
追冊為
皇后,命
沔讀冊。
故事,
正后,
翰林學士讀冊。
沔陳
不可,遂求
罷職。以
資政殿學士知
杭州。遷
大學士,徙知
青州。又遷
觀文殿學士、知
并州。而
諫官吳及、
御史沈起奏
沔淫縱無檢,乃徙
壽州。詔按其迹,責
寧國節度副使,
監司坐失察,被絀。後復
光祿卿,
分司南京,居
宿州。會恩,知
濠州,以
尚書禮部侍郎致仕。
英宗即位,遷
戶部。帝與
執政議
守邊者,難其人,
參知政事歐陽修奏
孫沔,遂
起為
資政殿學士、知
河中府,又
以為觀文殿學士、知
慶州,徙
延州,道卒。
沔居官以
才力聞,彊直少所憚,然
喜宴遊女色,故
中間坐廢。
孫唐卿
按
《宋史·孫唐卿傳》:
唐卿,
字希元,
青州人。
少有學行,年十七,以
書謁韓琦,
有名一時。
唐卿初中第,
通判陝州,於
吏事若
素習。
民有母
再適人而死,
及葬其父,恨母之
不得祔,盜母之喪而同葬之。
有司論以法,
唐卿時權府事,乃曰:是知有孝而
不知有法爾。乃釋之以聞。
未幾,
丁父憂,
毀瘠嘔血而卒。詔賻其家。
孫復
按
《宋史·孫復傳》:
復,
字明復,
晉州平陽人。舉
進士不第,
退居泰山。學
《春秋》,著
《尊王發微》十二篇。
復年四十不娶。
李迪知其賢,以其弟
之子妻之。
范仲淹、
富弼皆言
復有
經術,宜
在朝廷。除
祕書省校書郎、
國子監直講。召為
邇英閣祗候說書。
楊安國言其
講說多異
先儒,罷之。孔
直溫敗,
得所遺
復詩,坐貶
處州監稅,徙
泗州,又知
長水縣,
簽書應天府判官事。
通判陵州,未行,
翰林學士趙概等言
復經為
人師,
不宜使
佐州縣。留為
直講,
稍遷殿中丞,卒。
孫知微
按
《尚友錄》:
知微善畫。
張乖崖鎮蜀,
雅慕之,欲
一見。
一日,聞
知微在
僧舍,亟詣之。
知微即
投閣遁去。後
乖崖還朝,
路出劍閣,
逢一村童負篋迎于
道左,曰:適
山人命我
以此為獻。啟篋
視之,乃
畫一幅。張知是
知微,即問
童子所在,曰:
已去遠矣。及
馬知節來守
成都,與
知微遊甚好,得其畫
甚多。
馬解金帶以贈。
知微繫
金帶苧袍上。人見其
標韻蕭散,
白衣金帶,皆
以為思邈、
太白復出。
孫錫
按
《尚友錄》:錫,
儀真人。舉
進士第,以
文章見稱。
居官忠厚正直,除
刑部。有
逮捕繫獄者
一百二十人,敕
遇赦不原。錫
獨奏釋之。後
持憲淮南,
考課為
天下第一。知
舒州,發
陳州廣惠倉以活陳、許、潁、蔡
流人,
不可勝數。官至
司封郎中。
孫侔
按
《宋史·孫侔傳》:
侔,
字少述,與
王安石、
曾鞏游,名傾
一時。早孤,事母
盡孝。居江、淮間,
士大夫敬畏之。
劉敞知
揚州,言其
孝弟忠信,
足以扶世矯俗,求之
朝廷,
呂公著、
王安石之流也。詔
以為揚州教授,辭。
敞守
永興,辟入
幕府,亦辭。
英宗時,沈構及
王陶、
韓維連薦之,授
忠武軍推官、
常州判官,皆
不赴。
少與安石友善,
安石為相,過
真州與
相見,
侔待之如
布衣交。卒,年六十六。初,
王回、王令、
常秩與
侔皆有
盛名,
回、令不壽,
秩為隱不竟,唯
侔以不仕
始終。
孫抃
按
《宋史·孫抃傳》:
抃,
字夢得,
眉山人。
六世祖
長孺,喜
藏書,
號書樓孫氏,
子孫以田為業。至
抃始
讀書屬文。中
進士,以
大理評事直集賢院,
通判絳州。
召試學士院,除
太常丞、
直集賢院,為
開封府推官,
判三司開拆司,
同修起居注,以
右正言知制誥,遷
起居舍人、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
史館修撰,
累遷尚書吏部郎中。
皇祐中,以
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且命
知審官院。
抃辭以任
言責不當兼
事局,乃止。
在臺,數
言事,
不為矯激,尤喜
稱薦人才。改
翰林學士承旨,復兼
侍讀學士。
再遷禮部侍郎。
既而樞密副使程戡罷,命
抃參知政事。
抃性
篤厚寡言,
質略無威儀。居
兩府,年益耄,
無所可否。又
善忘。
御史韓縝彈奏之,罷為
觀文殿學士、
同群牧制置使,復兼
侍讀學士。
英宗即位,進
戶部侍郎。
告老,以
太子少傅就第,卒。
贈太子太保,
諡文懿。
孫祖德
按
《宋史·孫祖德傳》:
祖德,
字延仲,
濰州北海人。父航,
監察御史。
祖德進士及第,調
濠州推官。改
大理寺丞、知
榆次縣,
上書言
刑法重輕。以
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西京留守司。入為
殿中侍御史。章獻
太后春秋高,疾
加劇,
祖德請
還政。及
太后崩,諸嘗言
還政者多
進用,遂擢
尚書兵部員外郎、
知諫院。言
郭皇后不當廢,
獲罪。
久之,遷
天章閣待制。
出知兗徐
蔡州、
永興軍。徙
鳳翔府。改
龍圖閣學士、知
梓州,
累遷右諫議大夫、知
河中府。歷陳許蔡潞鄆
亳州、
應天府,以疾得
潁州,除
吏部侍郎致仕,卒。
孫奕
按
《福州府志》:奕字
景山,
閩縣人。
皇祐元年進士,歷知
南陵、
海陵二邑。
呂誨知
開封,薦知
封丘。
誨為
御史中丞,又薦為臺推。遷
監察御史,論
新法不便,為
鄧綰所劾,
出監陳州酒稅。
陳襄知
杭州,辟
簽判。
襄在
經筵,又薦其
事行著于
鄉閭,
節義信于
朋友,
歷官所至,以
善政聞,
可謂循吏,宜使當
一路,以厚俗
安民。
元祐初除
福建轉運使。
孫立節
按
《尚友錄》:
立節字介夫,事
李泰伯,友
曾子固,
學問淹貫。
孫復嘗著
《春秋發微》,見
立節所作,撫卷嘆曰:吾力所
未及者盡發之。擢
皇祐五年進士。
時行新法,
蘇轍議
不合,去。
王安石語
立節曰:吾
條例司當得明敏如子者。
立節笑曰:
公過矣。若
我輩人亦
不肯為
條例司。遂
趨出。後為
鎮江軍
書記,
監司獨
敬憚之。
孫繼鄴
按
《宋史·曹利用傳》:
孫繼鄴字元嗣,
其先金陵人。初以
三班奉職監
涔陽酒稅。會
宜州陳進反,
曹利用辟以
自隨,為
前驅,
破賊于
象州大
烏嶺。以功遷
左侍禁、
端州兵馬監押。徙
秦州永寧砦,總徒城
洛門,改
西頭供奉官。
晁迥薦為
閤門祗候,
上禦戎策
十數事。又用
曹瑋薦,為
鄜延路兵馬都監,徙知
環州,
累遷崇儀副使。會
修築洪德砦,與
總兵者
論事不協,絀為
冀州兵馬都監,起知
保安軍,徙
涇州。使
契丹。
樞密使曹利用欲
用之,
繼鄴惡其
權盛,將有禍,數以疾辭,遂除
左龍武軍統軍致仕。
利用貶,復為
崇儀副使,遷
供備庫使、知
石州,徙
保州,領
恩州刺史、知
雄州。
累遷西上閤門使,擢為
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端州防禦使。出為
環慶路副都總管,道改
涇原路,兼知
渭州。為
步軍都虞候,徙
真定路,卒。
孫甫
按
《宋史·孫甫傳》:
甫字之翰,
許州陽翟人。
少好學,
日誦數
千言,慕孫
何為古文章。初舉
進士,得
同學究出身,為
蔡州汝陽縣
主簿。
再舉進士及第,為
華州推官。
轉運使李紘薦其才,遷
大理寺丞、知
絳州翼城縣。
杜衍辟為
永興司錄。徙知
永昌,監
益州交子務,
再遷太常博士。
衍為
樞密副使,薦于朝,授
祕閣校理。改
右正言。
甫嘗
言參知政事陳執中不學亡術,
不可用。帝難之,
由是求
補外,
不許。後以
右司諫出知鄧州,徙
安州,歷
江東、
兩浙轉運使。
再遷尚書兵部員外郎,改
直史館、知
陝州,徙
晉州。為
江東轉運使、
三司度支副使,遷
刑部郎中、
天章閣待制、
河北都轉運使,留為
侍讀。卒,特贈
右諫議大夫。
甫性
勁果,善
持論,有
文集七卷,著
《唐史記》七十五卷。
孫抗
按
《萬姓統譜》:
抗字和叔,
黟人。少孤,
力學,
寄食浮屠山中,數年遂
博極群書。
為文操筆,數千百言。始
同學究出身,
歷官後登
進士甲科,知
潯州。
改作廟學,召
吏民子弟秀者,親
據案講說文藝。
未幾,
旁州士
皆來學。擢
監察御史,
言事不顧利害。子適、邈、迪、适、遇。
適從王荊公游,年十四
論議著書已驚人。
登第後終
永州軍事推官。邈嘗為
縣令,
荊公亦稱其
好學能文。自迪
以下及
孫略皆登
進士第。
孫覿
按
《武進縣志》:
覿字仲益,
別號鴻慶居士。
宋嘉祐二年,
蘇軾與
陽羨蔣之奇同宴
瓊林,日坐
相接,慕
陽羨山水之勝,遂約
卜居。有
單錫,亦
同年進士,妻以
甥女,托
問田于常。又遇
鄉人孫治,見其
愿慤好義,貧而
鰥居。後有
黃州之逐,以
一妾贈之。知有孕,且囑焉。在
黃州欲移
臨汝,
軾上章,言有田
在常,
願得居之。上允,遂返于常。
他日,訪
孫治,
果得子,已能
讀書矣。因
命名曰
覿。
軾卒于顧
塘橋孫氏之館。
覿大觀三年進士,舉
詞學兼茂科,仕至
翰林學士,歷吏、戶
二部尚書。
立朝正直。
南渡後因忤
執政,
退居湖濱西徐里,置
別業曰
十畝坊,
耕桑其間,著
《鴻慶集》。
孫覺
按
《宋史·孫覺傳》:
覺,
字莘老,
高郵人。登
進士第,調
合肥主簿。
嘉祐中,擇
名士編校昭文書籍,
覺首
預選,
進館閣校勘。
神宗即位,
直集賢院,為昌
王記室。擢
右正言。
邵亢在
樞府,
無所建明,
神宗語
覺,欲出之,用
陳升之以代。
覺退,即
奏疏如所言。
神宗以為希旨,
奪官兩級。
覺連章丐去,乃
通判越州,復
右正言,徙知
通州。
熙寧二年,詔
知諫院,
同修起居注,
知審官院。
王安石早與
覺善,驟引
用之,時援
以為助。而
安石青苗法行,
覺奏條其妄。
安石出知廣德軍,徙
湖州、
廬州,改
右司諫。以
祖母喪
求解官,下
太常議,
不可。詔知
潤州,
覺已
持喪矣。
服除,知
蘇州,徙
福州。連徙
亳、
揚、
徐州。
知應天府,入為
太常少卿,
易祕書少監。
哲宗即位,兼
侍讀,遷
右諫議大夫。論
宰相蔡確、
韓縝進不以德,
確自訟有功無罪,
覺隨所言
折之,
確竟去。
縝白遷
覺給事中,辭。
進吏部侍郎,領
右選,改主
右選。擢
御史中丞,數月,以疾
請罷,除
龍圖閣學士兼
侍講,
提舉醴泉觀,求
舒州靈仙觀以歸。
哲宗遣使存勞。卒,年六十三。
覺有德量,為
王安石所逐。
紹聖中,以
覺為元祐黨,
奪職追
兩官。
徽宗即位,復
官職。
孫覽
按
《宋史·孫覺傳》:
覺弟
覽,
字傳師。
擢第,知
尉氏縣。有屯將遇下虐,
士卒謀因
大閱殺之以叛。
覽聞,馳往,諭之,眾意
遂安。
神宗壯其才,
以為司農主簿。
舒亶判寺且兼
諫院,欲引
覽自助,
覽拒不答。
亶怒,用
帳籍違事劾之。出
提舉利州、
湖南常平,改
京西轉運判官,入為
右司員外郎。
荊湖開疆,命往相其便。使還,為
河東、
河北轉運副使,加
直龍圖閣,歷知
河中應天府、
江淮發運使。
進寶文閣待制,由
桂徙廣,又改
渭州。召
知開封府,至則拜
戶部侍郎。與
蔡京論
役法不合,以
龍圖閣直學士知
太原。敵大入,
覽奮擊敗之,加
樞密直學士。歷知
河南、
永興,徙
成都。辭
不行,降為
寶文閣待制。卒,年五十九。
孫節
按
《宋史·狄青傳》:
孫節,
開封人。少直
軍籍,以
才勇補
右侍禁。與
狄青同在
延州,數
攻破敵砦
有功,
累遷西京左藏庫副使。及
青討智高,辟隸
麾下。至
歸仁鋪,
節為
前鋒,
直前搏戰,賊銳甚,
節鏖
山下,俄中槍而沒。特贈
忠武軍節度留後,官其子
二人、
從子三人,給
諸司副使奉,終其喪。
孫珪
按
《宋史·孫祖德傳》:
祖德子珪,
江東轉運使。
孫永
按
《宋史·孫永傳》:
永,
字曼叔,世為
趙人,徙
長社。祖
給事中沖,列為子行,蔭
將作監主簿。沖卒,擢
進士第,調
襄城尉、
宜城令,至
太常博士。
韓琦引為諸
王府侍讀。
神宗為
皇太子,進
舍人;
即位,擢
天章閣待制。歷
河北、
陝西都轉運使。加
龍圖閣直學士、知
秦州。降
天章閣待制,以
詳定編敕
知審官東院召還,
神宗問
青苗、助
役法,對曰:法
誠善,
然不能無重斂之患。復
學士,知
瀛州。進
樞密直學士、
知開封府。罷為
提舉中
太一宮。
元豐中,
判軍器監。
出知太原。入判將作,進
端明殿學士。病
不能朝。
辭去益力,
提舉崇福宮。踰年,起知
陳州,徙
潁昌。
哲宗召拜工部尚書。
元祐元年,卒。
孫固
按
《宋史·孫固傳》:
固,
字和父,
鄭州管城人。幼
有立志。擢
進士第,調
磁州司戶參軍。從平
貝州。轉
霍邑令,遷
祕書丞,為
審刑詳議官。
宰相韓琦知其賢,引為
編修中書諸房文字。
治平中,
神宗為
潁王,以
固侍講;及為
皇太子,又為
侍讀。至
即位,擢
工部郎中、
天章閣待制、
知通進銀臺司。
种諤取
綏州,
固知神宗志欲經略西夏,
先事以戒。
大臣惡其說,
出知澶州。還
知審刑院,復領
銀臺、
封駁兼
侍讀,
判少府監。復領
銀臺司。加
龍圖閣直學士、知
真定府。
熙寧末,以
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
元豐初,
同知樞密院事。改
大中大夫、
樞密副使,進
知院事,以疾
避位,拜
觀文殿學士、知
河陽,尋
提舉嵩山崇禧宮。
哲宗即位,以
正議大夫知河南府,徙
鄭州。
元祐二年,召除
侍讀、
提舉中
太一宮,遂拜
門下侍郎。
固數
乞骸骨,
太皇太后曰:卿,
勉留輔導;
或體中未安,取
文書於家治之
可也。
固感激,
強起視事,復
知樞密院事,
累官右光祿大夫。
五年,卒,年七十五。
諡曰溫靖。
紹聖時奪
遺澤,
元符二年,奪所
贈官,列元祐
黨籍。
政和中,
徽宗以
固嘗為
神宗宮僚,
特出籍,悉還所奪。
孫思恭
按
《宋史·孫思恭傳》:
思恭,
字彥先,
登州人。
擢第後,即遭
父喪,
不肯復
從官,二十年間纔三
書吏考。為
宛丘令,
棄官去。
吳奎薦其
學行,補
國子直講,加
祕閣校理。事
神宗藩邸為
說書,又為
侍講、
直集賢院。以居
中都久,
力請補外,王奏留之。及
即位,擢
天章閣待制。
思恭性不
忤物,
犯而不校,篤於
事上。出
知江寧府、
鄧州,以疾移
單州,
管幹南京留司御史臺。卒,年六十二。
孫洙
按
《宋史·孫洙傳》:
洙,
字巨源,
廣陵人。
羈丱能文,
未冠擢
進士。
包拯、
歐陽修、
吳奎舉
應制科,
進策五十篇,
指陳政體,
明白剴切。
再遷集賢校理、
知太常禮院。
治平中求言,以
洙應詔疏
時弊要務十七事,兼
史館檢討、
同知諫院。
王安石主
新法,多逐
諫官御史,
洙力求補外,
得知海州。
免役法行,
常平使者欲加
斂緡錢,以
取贏為功,
洙力爭之。尋
幹當三班院。
同修起居注,進
知制誥。
元豐初,兼
直學士院。擢
翰林學士,纔踰月,得疾。時
參知政事闕,帝將
用之,數遣
中使、
尚醫勞問。
入朝期日,
洙小愈,
在家習肄拜跽,僨
不能興,
於是竟卒,年四十九。
洙博聞強識,
明練典故,
道古今事甚有
條理。
文詞典麗,有
西漢之風。
孫路
按
《宋史·孫路傳》:
路字正甫,
開封人。
進士及第。
元豐中,為
司農丞。
鄧潤甫薦為
御史,
召對,其言
不合新政,
神宗語
輔臣以為不可用,
下遷主簿。
路怏怏不釋,求
通判河州,徙
蘭州。
夏人入寇,論扛禦功,進
五階,除
陝西轉運判官。
元祐初,為
吏部、
禮部員外郎,
侍講徐王府。遷
右司郎中,以
直龍圖閣知
慶州。加
寶文閣待制。進
龍圖閣直學士,徙知
熙州。
召拜兵部尚書,以
龍圖閣學士知
成都。未行,坐
他事削職,知
興國軍。
徽宗立,歷
太原、
河南、
永興軍、
河中府,卒。
孫升
按
《宋史·孫升傳》:
升,
字君孚,
高郵人。第
進士,
簽書泰州判官。
哲宗立,為
監察御史。
升多所
建明。遷
殿中侍御史。
梁燾責
張問,
升從而擊之,
執政指為
附和,
出知濟州。踰年,
提點京西刑獄,召為
金部員外郎,復拜
殿中侍御史,進
侍御史。由
起居郎權中書舍人,
直學士院,以
天章閣待制知應天府。
董敦逸、黃廷基摭
升過,改
集賢院學士。
紹聖初,
翟思、
張商英又劾之,
削職,知
房州、
歸州;貶
水部員外郎,
分司;又貶
果州團練副使,
汀州安置。卒,年六十二。
孫構
按
《宋史·孫構傳》:
構字紹先,
博平人。中
進士第,為
廣濟軍判官。
久之,知
黎州,擢知
真州。遷
度支判官。
夔州部梁承秀、
李光吉、
王兗導
生獠入寇,
轉運判官張詵請誅之。選
構為使,
倍道之官,
督軍討平。
錄功加直
昭文館。徙
湖北轉運使。進
集賢殿修撰。
交阯入寇,拜
右諫議大夫、知
桂州,
聲言將
掎角擣其
巢穴,寇聞
引去。以疾
提舉崇福宮,換
太中大夫,卒,年六十四。
孫鼛
按
《宋史·孫鼛傳》:
鼛,
字叔靜,
錢塘人。父
直言,徙揚之
江都。
鼛年十五,
遊太學。用
父任,調
武平尉,
捕獲名盜
數十,
謝賞不受。再調
越州司法參軍,守
趙抃薦其材。知
偃師縣。
韓縝鎮
長安,辟入府;
縝去,
後來者仍挽之使留,居
五年,
簽書西川判官。或薦於朝,
召對,擢
提舉廣東常平。
徽宗初,徙
兩浙。由
福建轉運判官召為
屯田員外。
鼛微時與
蔡京善,
京還朝,遇諸塗。既見,
京逆謂曰:我若用於
天子,願助我。
鼛曰:
公誠能
謹守祖宗之法,以
正論輔
人主,
示節儉
以先百吏,而
絕口不
言兵,
天下幸甚。
鼛何為者。
京默然。既相,出
提點江東刑獄。
未幾,入為
少府少監、
戶部郎中。遷
太僕卿、
殿中少監。
四輔建,以
顯謨閣待制知
曹州。轉
太中大夫,徙
鄆州。
邑人子為草祭之謠,
指切蔡京。
鼛以聞,
京怒,使
言者誣以它謗,
提舉鴻慶宮。起知
單州,遂
致仕。
靖康二年卒,年八十六。贈
銀青光祿大夫,
諡曰通靖。
孫諤
按
《宋史·孫諤傳》:
諤,
字元忠,
睢陽人。父文用,以
信厚稱
鄉里,死
諡慈靜居士。
諤少
挺特不群。登
進士第,調
招信主簿,選為
國子直講。陷
虞蕃獄,免。
元祐初,起為
太常博士,遷丞。出
為利、梓
路轉運判官,
召拜禮部員外郎、
左正言。帝每患
臺諫乏人,
諤疏可用者
二十二人。
章惇惡其拂己,
出知廣德軍,徙
唐州,
提點湖南刑獄。
徽宗立,復為
右司諫。遷
左司諫,俄以疾卒。
孫勰
按
《尚友錄》:
立節長子勰,
字志康,
有父風。
讀書博洽,年未
弱冠,
受知蘇軾,終不負所學。
元祐三年,擢
進士。
居官以
勁直聞。知
湖廣鄂州,
未幾卒。著有
文集四十卷。
孫勴
按
《尚友錄》:
立節季子勴,
字志舉,
獵涉經史,
尤工詩。偕兄
勰從蘇軾遊,
節氣凜然,弗肯
從仕。
臺府舉
遺逸,
不應。卜
居延春谷,
軾榜其舍曰
竹林隱居。年七十,無疾而逝。
孫諭
按
《尚友錄》:
諭,
江陵人。元諾間
掛冠。
同時退休者
吳師道、
梁宏、
朱光復、賈亨彥、
張景達,
布衣唐愈,為
七老會。
五日一集,
時人榮之。
孫近
按
《無錫縣志》:
近字叔諸,父廷筠,嘉祐
進士。
近崇寧二年進士第,
五年中
宏詞科,
累遷工部郎中。
高宗即位,除
祕書少監、
起居郎、
中書舍人、
給事中。同
章誼北使,還,除
吏部侍郎、
直學士院。從上
親征,
書命悉委焉。凡所
譔著,
宣布德意,
讀者莫不感泣。
既而參大政,兼
樞密,居
政地。
三年,
和議成,
丐祠,許之。後以
和議有
異論,
士論少之,謫
祕書監,
分司南京、
漳州居住。改
南安,移
贛州。卒。
孫逢
按
《宋史·孫逢傳》:
逢,
眉山人。
大觀四年進士,
累官至
太學博士。
張邦昌僭立,
有司趣
百僚入賀,
逢獨堅臥
不起。夜既半,
同僚彊起之,
不從,至
垂泣與之訣。時
祠部員外郎喻汝礪聞變,捫其膝曰:
不能為賊臣屈。遂
掛冠去。事畢,
有司舉
不至者,
欲以逢與
汝礪復于
金人,
邦昌以畢至告,乃免。
逢聞之曰:
是必將
肆赦遷官以重汙我,我其可竢。遂
發疾而卒。
孫昉
按
《尚友錄》:
昉字景初,為
太醫,
自號四休居士。
山谷問其說,對曰:
粗茶淡飯,飽即休;破被遮寒,煖即休;
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山谷曰:此
安樂法也。
孫汲
按
《萬姓統譜》:
汲字公善,
分宜人。由
朝散郎監司知其才,檄權
吉州。吉素號
劇繁,
汲居不越月,
境內稱治。時
黃庭堅為
太和令,
作詩送之曰:
宜春別駕鄉丈人,
來假廬陵二千石。
孫億
按
《萬姓統譜》:
億字延齡,
分宜人。舉
進士,知
吉州。吉租
歲收四十萬斛,
漕臣意在
聚斂,戒
庾吏收什二以充
羨餘。
億拒
臺命,
出納一用倉式。
孫義伯
按
《尚友錄》:
義伯,
豐城人。于書
無所不讀,謂
治曆當備
三法:曰象、曰氣、曰數。作
《六曆論》,
渾蓋同歸,
圖寫古今七十六
家法數。有
《大曆賦》,復
《古蓍傳》,
其他著述尢盛。雖瓶
無儲粟,
澹如也。
孫博
按
《尚友錄》:
博,
河東人。
讀書能
屬文,
晚學道,能使
草木皆為
火光,
照耀數
十里。行
大水中,身不
沾濡。人
有疾,指之言愈,
即愈。
出入山間石壁,如有穴者。
後入林慮山,
合神丹仙去。
孫之翰
按
《尚友錄》:
之翰字文舉,
慈谿人。少
志學,性
孝友,母
病革,刲
體取肝為粥以進。越夕,母
如醉,
自醒,乃底于寧。
里人以其
事上于
郡守趙伯圭,將聞于朝。
之翰曰:
本心救母,他
無所覬。力止之。卒於
五磊山。
孫緯
按
《尚友錄》:
緯字彥文,
長洲人。擢
進士第,歷
宗正寺丞,官至
尚書郎。
為人誠朴好學,
精于一時典故。所著有
《集論總錄》、
《本朝人物志》。
孫傅
按
《宋史·孫傅傳》:
傅,
字伯野,
海州人。登
進士第,中
詞學兼茂科,為
祕書省正字、
校書郎、
監察御史、
禮部員外郎。遷
祕書少監,至
中書舍人。
宣和末,
高麗入貢,
使者所過,
調夫治舟,
騷然煩費。
傅言:索
民力以妨
農工,而於
中國無
絲毫之益。
宰相謂
其所論同
蘇軾,奏貶
蘄州安置。
靖康元年,召為
給事中,進
兵部尚書。
十一月,拜
尚書右丞,俄改
同知樞密院。
金人圍
都城,
傅日夜親當矢石。
二年正月,
欽宗詣金帥營,以
傅輔
太子留守,兼
少傅。帝
兼旬不返,
傅屢
貽書請之。及
廢立檄至,
傅大慟。金人來索
太上、帝后、
諸王、妃主,
傅留
太子不遣。
密謀匿之
民間。遂從
太子出。至
南薰門。是夕,宿
門下,
明日,
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於朔廷。
紹興中,贈
開府儀同三司,
諡曰忠定。
孫璉
按
《尚友錄》:
璉字器之,
大庾人。
家貧,
嗜書,善
吟詠。不
應舉,
躬耕績屨
以為食。壽
百歲,嘗賦
《述懷詩》云:坐倦
秋樹根,
攝衣步前丘。
橫河澹如練,
波月西
南流。獨
持一樽酒,
悠然發
清謳。
俯仰無不足,
我生焉所求。誦此詩,可
想見其人矣。
孫可元
按
《宣和畫譜》:
可元好畫
吳越間
山水,觀其
命意,知其
無心於物,聊
戲筆墨以
玩世者。
所以非
陶潛、
綺皓之流,
不見諸
筆下。
孫益
按
《宋史·孫益傳》:
益,
不知其所以進。
宣和末,以
福州觀察使知朔寧府,
被命救
太原。時敵勢張甚。
益躍馬冒圍至
城下,
張孝純不肯啟門,遂死之。
益天
資忠勇,每傾貲以賞
戰士,能
得人死力。
孫谷
按
《宋史·孫益傳》:
益在朔寧,察郡人
孫谷可用,奏為
掾屬,
待之異於
常僚。
益出師,屬
以後事。
益死,
敵騎來攻,且別命
郡守。
眾議欲
開關迎之,
谷爭弗得,嘆曰:吾
身已許國,又
不忍負孫公之託,
諸人不
見容,是吾
死所也。或舉刃脅之,無慴容,遂見殺。
孫中
按
《宋史·李誠之傳》:
金人陷
蘄州,時
統制官孫
中鬥死。
孫方武
按
《尚友錄》:
方武,
長沙人,
為州學正。
金人入城,
方武率
居民連日巷戰。
金人四面放火,人皆
竄伏,惟
方武挺身罵
不絕口,死之。今祀於學。
孫欽
按
《萬姓統譜》:
欽,
武岡人,
宣和間洞獠仇殺,
欽挺身往諭,即
聽命。
郡守以聞,
徽宗嘉之,
召見,官以
文資。後以
武功大夫、
德州刺史還守
鄉郡。
靖康末,死
金人之難。
孫毓
按
《萬姓統譜》:
毓,
平度人,有
智慮。
居官不畏權勢,
彈劾交上。拜
濠梁節度使,
遷海南
都轉運使。
孫鈜
按
《萬姓統譜》:鈜自眉
徙居戎州,
登第為
博士。靖康中,
條上守禦之策,有詔
褒獎。及
二帝北狩,
金人以鈜
有名上庠,
指名檄取之,義
不屈以死。
孫賣魚
按
《尚友錄》:孫賣魚,
不知何許人。嘗賣魚
楚州,
盛暑遇一
道士謂之曰:
魚餒矣。食我可使活。遂飲以
斗酒,與之
言論而別。
自是決
人禍福輒應。後於
亳州太清宮痛哭,人莫之喻。記
其時,乃
汴京陷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