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公元780年

 第二十六卷目錄

 洪姓部彙
  宋史洪擬傳〉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 同名異實
  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洪氏〉
  廖用賢尚友錄〈洪姓
 洪姓部列
  後漢
  洪矩
  
  洪子輿      洪察
  洪與       洪經綸
  後晉
  洪璆       洪勳
  洪壽
  
  洪慶元      洪湛
  洪文撫〈弟文舉〉 洪待用
  洪鼎       洪渥
  洪忠       洪沂
  洪師民      洪朋
  洪芻       洪炎
  洪羽       洪彥昇
  洪造       洪擬
  洪興祖      洪皓
  洪清臣      洪琰
  洪璞       洪适
  洪遵       洪邁
  洪彥華      洪咨夔
  洪天錫      洪天驥
  洪芹
  
  洪福源〈父大宣〉 洪俊奇
  洪君祥      洪萬
  洪邁       洪世安
  
  洪堪       洪順
  洪成       洪英
  洪璵       洪弼
  洪鍾浙江人〉  洪漢
  洪鍾江西人〉  洪異
  洪範       洪祥
  洪垣       洪世文
  洪富       洪朝選
  洪逵       洪兢
  洪邦光      洪聲遠
  洪維幹      洪纖若
  洪雲蒸      洪文衡
  洪雲翼      洪周祿
  洪應斗      洪璽
  洪懋德      洪恩
  洪倫       洪度
  洪業嘉〈弟名嘉〉
 洪姓部藝文
  臨川氏族譜序     明何喬新
 洪姓部紀事
 洪姓部雜錄

氏族典第二十六卷

洪姓部彙

宋史洪擬傳》

洪擬鎮江丹陽人
其先有名璆者,嘗為中書令,避南唐諱,改今姓。
後復避宣祖諱。
遂因之。

鄭樵·通志以國為氏〈夏商以前國〉
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
豫章有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

同名異實

洪氏有二,共氏改為洪氏,又豫章弘氏,避唐明皇諱,改為洪。
〈與前說互異

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洪氏

洪氏,共工氏之後
本曰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

廖用賢·尚友錄》洪姓

洪,燉煌角音
共工之後避仇改為洪。
又望出宣城豫章

洪姓部列

後漢

洪矩

萬姓統譜:矩,三國宣城人廬江太守

洪子輿

萬姓統譜子輿睿宗時侍御史
姜晦時為中丞,諷子輿韋安石子輿不從

洪察

萬姓統譜:察,本姓弘氏,居常州改姓洪

洪與

萬姓統譜察子與,起居舍人

洪經綸

萬姓統譜:與子經綸德宗建中元年,為河北黜陟使

後晉

洪璆

宋史·洪擬傳》其先有名璆者,為中書令,避南唐諱,改今姓。

洪勳

宋史·洪湛傳》:堪曾祖南唐崇文館直學士

洪壽

宋史·洪湛傳》桐城

慶元

宋史·洪湛傳》慶元獻書李煜,授奉禮郎,補新喻
歸宋,至冤句

洪湛

宋史·洪湛傳》字惟清昇州上元人
好學五歲能為詩,舉進士有聲
雍熙二年廷試,擢高等解褐歸德軍節度推官
召還,授右拾遺直史館
端拱初通判、許二州
歸宋,與尹黃裳馮拯王世則宋沆伏閣請立許王元僖儲貳太宗怒。
削職出知容州再遷比部員外郎,知舒二州
咸平二年召還,命試舍人院,復直史館
是秋,使荊湖按視民事條奏利病甚眾。
還,判三司都磨勘司
王欽若同知貢舉修起居注
時議綏州,遣巡視俊辨材幹,凡五使西北邊要
真宗有意擢任顧遇甚厚。
五年春,有河陰民常德方臨津任懿納賄登第,事下御史臺,以受銀,法當死,特詔削籍、流儋州
初,王旦欽若知舉,出拜樞密副使,以代領其事。
湛之貢院,懿已試第三場畢,及官收贓,家實無物。
六年,會赦移惠州,至化州調馬驛卒,年四十一。

洪文撫〈弟文舉

宋史·洪文撫傳》文撫南康建昌人本姓宣祖偏諱改焉
曾祖諤,虔州司倉參軍子孫眾多以孝著稱
六世義居,室無異爨。
所居湖北書舍招來學者
至道中本軍以聞,遣內侍裴御齎御書百軸賜其家。
文撫遣弟文舉詣闕貢土物為謝,太宗飛白一軸義居人以賜之,命文舉江州助教
三年八月,又詔表門閭
自是每歲遣子弟入貢,必厚賜答之。

待用

宋史·洪文撫傳》文撫兄子待用,登咸平二年進士第,至都官員外郎

洪鼎

宋史·洪湛傳》子鼎大中祥符四年進士,至度支員外郎直史館鹽鐵判官

洪渥

萬姓統譜:渥,臨川人
進士,有文名
友愛其兄,監麻城茶場,以死,清貧不能歸葬其孥,遂家于麻城
曾鞏為之傳。

洪忠

萬姓統譜:忠,仙遊人
慶曆初,貲造風亭沙溪等凡七所
校書郎陳高紀其事。
蔡襄使本路,以勞績奏,敕賜本軍助教,蠲其役。
孫範大觀中登第

洪沂

萬姓統譜:沂,慶曆初都昌縣教民陶瓦代竹民安物阜政事一新
邑人為立坊名曰新政

洪師民

萬姓統譜:師民,豫章人
熙寧初進士有四子:朋、芻、炎、羽。

洪朋

尚友錄》字龜父,有詩可傳

洪芻

尚友錄》字駒父,第進士
放蕩江湖不求聞達
千餘篇,有前後老圃集》
靖康中,為諫議大夫坐事海上

洪炎

尚友錄》字玉父登第元祐末試吏紹聖初,顯於宣和,貴於紹興
官至著作郎祕書少監

洪羽

尚友錄》字鴻父元符末入黨籍,遂終其身。
紹興間朝廷官其一子

洪彥昇

宋史·洪彥昇傳》彥昇字仲達饒州樂平人
登第,調常熟
奉母之官,歷郴州判官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
彥昇嘗辟廣西經略府,或稱其材,擢提舉常平
御史中丞石公弼薦新提舉廣西學事幸義御史陛辭,適與同日,徽宗兩留之,遂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
彥昇孤立,任言責五年,論:蔡京何執中呂惠卿鄧洵仁蔡薿、劉極、李孝稱許光凝、許畿、盛章李譓任熙明之流,皆條摭其過,一不為回隱
右僕射張商英給事中劉嗣明曲直,事下御史
彥昇蔽罪商英商英去。
又累疏郭天信以談命進用交結竄斥;因請禁士大夫毋語命術,毋習釋教
給事中
謁告一日,而張商英復官之旨經門下言者以為顧避封駮出知滁州
尋加右文殿脩撰,進徽猷閣待制,知吉州
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
太中大夫

洪造

萬姓統譜:造,丹陽人
進士,授歙縣
方臘亂,造拒之,為賊所殺,璽書褒美

洪擬

宋史·洪擬傳》字成季一字逸叟鎮江丹陽人
進士甲科
崇寧中國子博士,出提舉利州路學事,尋改福建路
坐譴,通判鄆州,復提舉京西北路學事,歷湖南河北東路
宣和中,為監察御史,遷殿中,進侍御史
桂陽軍,改海州
山東盜屢起,攻城兵民堅守
建炎間,居母憂,以祕書少監召,不起
終喪,為起居郎中書舍人,遷給事中吏部尚書言者未嘗州縣,以龍圖閣待制溫州
召為禮部尚書,遷吏部
金人再攻淮,詔問攻守之策。
言:可守未可戰。
紹興三年,以言者罷為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
起知溫州提舉亳州明道宮
卒,年七十五,諡文憲

洪興祖

宋史·洪興祖傳》興祖字慶善鎮江丹陽人
少讀《經》中庸頓悟性命之理,詩文日進
政和上舍第,為湖州士曹,改宣教郎
高宗紹興四年,蘇、湖地震
興祖時為駕部郎官應詔上疏,為時宰所惡,主管太平觀
起知廣德軍新學舍,定從祀:自十哲曾子而下七十有一人,又列先儒左丘明而下二十有六人
提點江東刑獄
真州
當兵衝,瘡痍未瘳。
興祖始至,請復租,從之。
自是流民復業墾闢荒田至七萬餘畝。
徙知饒州是時秦檜當國諫官門下,爭彈劾以媚
興祖坐嘗作故龍圖閣學士程瑀論語解序》,語涉怨望編管昭州,卒,年七十有六。
明年,詔復其官,直敷文閣
興祖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
老莊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序贊離騷楚詞考異行于世。

洪皓

宋史·洪皓傳》字光弼,番昜人。
少有奇節慷慨經略四方志
政和五年進士第
宣和中,為秀州司錄
大水,民多失業以拯荒自任浙東綱米城下皓白邀留之,守不可曰:願以一身十萬人命。
人感之切骨號洪佛子
建炎三年,擢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為大金通問使太原,留幾一年,金遇使臣日薄
及至雲中,黏罕迫仕劉豫曰:萬里御命,不得兩宮南歸,恨力不得磔逆忍事之邪。
留亦死,不即亦死,不願偷生鼠狗間,願就鼎鑊無悔
黏罕怒,將殺之。
旁一酋唶曰:此真忠臣也。
目止劍士,為之跪請,得流遞冷山
流遞,猶編竄也。
雲中冷山行六十日,地苦寒四月草生八月已雪,穴居百家陳王悟室聚落也。
悟室敬,使教其八子
和議將成,悟室問所議十事條析甚至
悟室曰:汝性直不誑我,吾與汝如燕,遣汝歸議。
遂行
會事中止,留燕南方
二帝遷居五國城密遣奏書二帝聞祐陵訃,北嚮泣血旦夕臨,紹興十年,因諜者趙德,書機事萬言,達於帝。
十一年,又求得太后書,遣李微持歸,其後梓宮太后歸音,皆先報。
金欲官,竟不能屈
未幾,金主以生子大赦,許使人還鄉在遣中。
十二年七月見於內殿北中十五年
忠義聲聞天下,既對,退見秦檜,語連日不懌八月,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權直學士院
李文會出知饒州
明年大水中官白鍔宣言燮理乖盭洪尚書名聞天下胡不用。
聞之愈怒,罷提舉江州太平觀
尋除饒州通判
李勤又附作欺世飛語,責濠州團練副使安置英州
九年,始復朝奉郎,徙袁州,至南雄州卒,年六十八。
久之,復徽猷閣學士諡忠宣

洪清臣

萬姓統譜清臣字直侯長溪人。
建炎進士
為人篤厚誠慤居官清白著聞。
時邑有火災清臣默禱中庭既而四鄰皆燼,其家巋然獨存
以為清操所感。
官至朝散大夫知邵武軍

洪琰

萬姓統譜字叔毅淳安人,與弟璞同登紹興元年進士
南陵簿,理縣事。
歲旱,郡官履畝不以實,饑民嘯聚從容麾散。
尋遷盱眙司法
青平盜起,渠魁,斬之,盜即潰散
清江決獄如神,人咸服之。

洪璞

萬姓統譜字叔玉淳安人
仕為鎮東節度推官
備邊八策楊慈湖薦之曰:守官數十年而無屋可居舉家三百指而無田可養
廉介如此

洪适

《宋·洪皓傳》字景伯長子也。
敏悟日誦三千言。
使朔方年甫十三,能任家事
出使恩,補脩職郎。
紹興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
敕令所刪定官
祕書省正字
甫數月,歸,忤秦檜出知饒州亦出為台州通判
垂滿,英州復論罷,往來嶺南侍者九載
還,道卒,服闋,起知荊門軍
改知徽州,尋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升尚書戶部郎中總領淮東軍馬錢糧
孝宗即位海州解圍符離用兵饋餉繁夥究心調度供億無闕。
司農少卿
隆興二年二月,召貳太常權直學士院
中書舍人
金人再犯淮,羽檄沓至書詔填委咨訪疇答率稱上旨自此大用意。
金既尋盟,首為賀生辰使。
乾道元年五月,遷翰林學士,仍兼中書舍人
六月,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上諭參政錢端禮虞允文曰:三省事洪适商量
西府同班奏事
八月,拜參知政事
十二月,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
未幾春霖引咎乞退三月,除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尋起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
奉祠
淳熙十一年薨,年六十八,諡文惠
九人:槻、柲、槢、樇、樌、桴、楹、槺、梠。

洪遵

宋史·洪皓傳》字景嚴仲子也。
兒時端重成人,以父蔭承務郎,試博學宏詞,中魁選,賜進士出身
高宗遠使,擢為祕書省正字
南還,與朝論異,出守
乞外通判常、越三州
紹興二十五年復入正字
八月,兼權直學士院
湯鵬舉薦,為御史
賜對而父訃聞
二十八年免喪召對極陳父冤,拜起居舍人
起居郎權樞密院都承旨
二十九年,拜中書舍人
三十年正月試吏部侍郎
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
汪澈湯思退罷相行制貶詞以為言。
遂丐去,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
三十一年金蘇保衡海道二浙朝廷李寶禦之。
平江
舟師膠西,凡資糧器械舟楫供億寶成功而歸,之助為多。
孝宗即位,拜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
隆興二年貢舉,拜同知樞密院事
七月,以端明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
乾道六年,起知信州
知太平州
又徙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
孝宗褒其治績,許入覲
特敕宰執選德殿奏事
資政殿學士以行。
淳熙元年提舉洞霄宮
十一月,薨,年五十有五。
諡文安

洪邁

宋史·洪皓傳》字景盧季子也。
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紹興十五年中第,授兩浙轉運司幹辦公事,入為敕令所刪定官
秦檜邁出添差教授福州
累遷吏部郎禮部
樞密檢詳文字
葉義問視師,奏以參議軍事,遷左司員外郎
三十二年,金遣高忠建來告登位,且議和接伴使,奏更接伴禮,十有四事。
起居舍人
三月假翰林學士,充賀登位使,書用敵國禮,至燕,金閤門國書,呼曰:不如式
抑令使人於表中改陪臣二字朝見之儀必欲用舊禮
初執不可既而金鎖使館,自旦及暮水漿不通三日乃得見。
人語不遜七月回朝孝宗即位
張震使金辱命,論罷之。
明年,起知泉州
乾道二年,復知吉州
入對,遂除起居舍人三年,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仍參史事
六年,除知贛州,尋知建寧府
十一年,知婺州特遷敷文閣待制
提舉佑神觀侍講同修國史
敷文閣直學士直學士院
講讀官宿直上時召入,談論夜分
十三年,拜翰林學士淳熙改元,進煥章閣學士、知紹興府
尋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年八十。
光祿大夫諡文敏
兄弟皆以文章盛名,躋貴顯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謂其文備眾體。
容齋五筆夷堅志行於世。

洪彥華

萬姓統譜彥華字叔炳淳安人
天資樸茂學問該洽
淳熙進士居常自晦言行如一
蒞官治民專務德化
其宰茶陵,值歲歉,悉心撫字,民無流亡
真文忠公德秀嘗薦之,累官朝請大夫,知興化軍

洪咨夔

宋史·洪咨夔傳》咨夔字舜俞於潛人
嘉定二年進士,授如皋主簿,尋試為饒州教授
南外宗學教授,以言去。
丁母憂服除,應博學宏詞科崔與之淮東辟置幕府與之成都,請於帝,授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
尋知龍州
還為祕書郎,遷金部員外郎
詔求直言慨然曰:吾可以盡言悟主矣。
其父見其疏,曰:吾能喫茄子飯,汝無憂
史彌遠讀至濟王之死,非陛下本心大恚,擲於地。
考功員外郎
轉對復言李全為國患。
於是臺諫交論,鐫二秩
讀書故山彌遠死,以禮部員外郎召,入見,拜監察御史
殿中侍御史,越三日,擢中書舍人,尋兼權禮部侍郎,與真德秀同知貢舉,俄兼直學士院
上疏乞祠,帝勉留之,遷吏部侍郎給事中
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求去益力,加端明殿學士,卒。
御筆洪咨夔鯁慤忠亮有助新政,與執政恩例,特贈兩官

洪天錫

宋史·洪天錫傳》天錫字君疇泉州晉江人
寶慶二年進士
廣州司法
調湖州司理
方大琮真州判官,留寘幕府
改秩古田縣
調通判建寧府
諸司糧料院,拜監察御史說書
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
董宋臣謝堂厲文翁理宗力護之,疏上至六七,最後請還御史印,大理少卿再遷太常,皆不拜
廣東提點刑獄五辭
明年,起知潭州直寶謨閣,遷廣東轉運判官,召為祕書監侍講,以聵辭,升祕閣修撰福建轉運副使,又辭。
度宗即位,以侍御史侍讀召,累辭,不許在道,疏所欲對病民五事,進工部侍郎直學士院,加顯文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漳州,皆力辭。
明年福建安撫使,召為刑部尚書不起
久之,進顯文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又力辭。
踰年,進華文閣直學士,尋致仕,加端明殿學士疾革,草遺表以規君相
震悼,特贈正議大夫諡文毅

洪天驥

萬姓統譜天驥字逸仲晉江人
淳祐進士,任建寧
發奸摘伏當官無所回撓,每以文章邑士,士皆知向方累官潮州

洪芹

宋史·洪芹傳》尚書右僕射适之曾孫,以大父入官,甫更調,登進士第
南平司法欽州教授
部使者愛其才,先後並薦之,有旨召審察
內外艱。
入主架閣,遷太學博士
論對,發明絜矩之道。
國子博士,出通判南劍,入為太常博士累遷將作少監
詞臣無當上意慨然思得天下士丞相程元鳳當今地望無踰洪芹者,進兼翰林權直祕書少監
開慶元年,升學士院,繼權禮部侍郎中書舍人
屬兵興,帝悟柄任非人,自貽國禍詔書所至,聞者奮激,蓋所草也。
丁大全罷相出典鄉郡
請追官遠竄,以伸國法沈炎乘上怒,攻丞相吳潛繳奏曰:方國多虞星馳赴闕,理紛鎮浮陳力為多。
一旦視為弁髦得無《詩》所謂將安將樂女轉棄予乎。
慷慨敢言天下義之。
禮部侍郎,帝銳意嚮用而以論去,退寓永嘉怡然自適
咸淳初,起知寧國府
卒。
文集

洪福源〈父大宣

元史·洪福源傳》福源其先中國人,唐遣才子八人往教高麗,洪其一也。
子孫世貴三韓,名所居唐城
大宣,以都領麟州福源為神騎都領,因家焉。
歲丙子金源契丹九萬餘眾竄入高麗
江東城池據之。
戊寅太祖命哈赤吉、札剌將兵追討大宣迎降,與哈赤吉等共擊之,降其元帥趙忠
壬午,又遣著古與等窺覘虛實,還,遇害
辛卯太宗命將撒禮塔討之,福源率先州縣之民,併力未附者,進至王京
高麗王請降,遂置王京州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以鎮之,師還。
高麗復叛,太宗復遣撒禮塔將兵來討,福源盡率所部合攻之,至王京處仁城,撒禮塔中流矢卒,其副帖哥引兵還,唯福源留屯
癸巳高麗悉眾來攻西京,屠其民,劫大宣以東。
福源遂盡以所招集北界之眾來歸處於遼陽瀋陽之間,帝嘉其
特賜金符,為管領歸附高麗軍民長官,仍令招討本國未附人民
乙未帝命唐古拔都兒福源進討己亥入朝,賜以鎧甲弓矢,及金織文段、金銀器、金鞍勒等。
乙巳,定宗命阿母將兵福源共拔威州
憲宗即位改授虎符,仍為前後歸附高麗軍民長官
癸丑,從諸王耶虎攻禾山東州春州三角山、楊根、天龍等城,拔之。
甲寅,與札剌台合兵光州安城忠州元鳳、珍原、甲向玉果等城,又拔之。
戊午福源遣其子丘從札剌台軍。
高麗族子王綧入質,陰欲併統本國歸順人民,譖福源于帝,遂見殺,年五十三。
後贈嘉議大夫瀋陽侯,諡忠憲

洪俊奇

元史·洪福源傳》俊奇小字茶丘福源第二子也。
從軍,以驍勇受知世祖嘗以小字呼之
中統二年秋丘雪父冤,世祖閔之,詔:襲父職,管領歸附高麗軍民總管
至元六年高麗權臣林衍叛。
詔以其軍三千從國王頭輦哥討平之,帝命丘率兵往鳳州等處,立屯田總管府
八年入朝賜鈔百緡。
林衍餘黨裴仲孫等,叛奉旨,偕經略使欣都進兵討之,其黨金通精餘眾走耽羅。
十年擊破耽羅,獲通精,殺之,高麗始平。
十一年,命監造戰船經營日本國事。
三月,授昭勇大將軍安撫使己卯,命提點高麗農事
八月,授東征右副都元帥,與都元帥忽敦等,渡海日本十四年正月,授鎮國上將軍東征都元帥,鎮高麗
二月,率蒙古高麗女直漢軍,從丞相伯顏北征叛臣只魯瓦歹等。
突陣無前十七年,授龍虎衛上將軍征東行省右丞
十八年,與右丞欣都進兵風壞而還
十九年,命於平灤黑堝兒監造戰船七百艘,以圖後舉
二十一年復授征東行省右丞
二十三年,命往浙江等處遣漢人復業
二十四年乃顏叛,車駕親征張設疑兵乃顏大驚遂降
凱還,授遼陽等處行尚書省右丞
二十七年,以疾辭。
叛王哈丹等竄入高麗侵撓其國,特起丘鎮遼左,以便宜行事
二十八年,以疾卒,年四十八。

洪君祥

元史·洪福源傳》君祥小字雙叔福源第五子也。
年十四,隨兄見世祖于上京,帝悅,命劉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兒目視不凡,後必以功名顯,但當致力于學耳。
選師儒誨之。
至元三年,籍高麗三百人為兵,令君祥統之。
從禿花禿烈、伯顏等軍,築萬壽山,復從開通州運河
帝親諭之曰:爾守志忠勤,朕所知也。
帝嘗坐便殿,閱江南海東輿地圖,欲召知者詢其險易左丞相伯顏樞密副使合達以君祥應旨,奏對詳明,帝悅,酌以巨觥,顧謂伯顏曰:是兒,遠大器也。
六年,林衍叛,從頭輦哥征之。
八年,戍河南
九年,掠淮西十年,從元帥孛魯罕襲淮東陽湖十一年入朝
帝命伯顏伐宋,君祥蒙古漢軍都鎮撫從行
宋降,陞武略將軍中衛親軍千戶
十五年,命僉江南民兵
明威將軍中衛親軍副都指揮使。
十七年,進昭勇大將軍
十九年,授樞密院判官
二十三年,轉昭武大將軍同簽樞密院事
二十四年乃顏叛,從世祖親征。
凱還,加輔國上將軍
二十八年,授遼陽行省右丞,俄加集賢大學士依舊同簽樞密院事
奉使高麗,還,改簽書樞密院事
大德三年奉使江浙間問民疾苦。
使還,退居昌平皇華山絕口不論時事五年
大德九年,擢司農,俄拜中書右丞
十年春,改江浙行省右丞
,改遼陽右丞武宗即位,徵為同知樞密院事,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事,改遼陽行省平章政事,俄改商議行省事
至大二年卒。

洪萬

元史·洪福源傳》福源子俊奇俊奇子萬小,字重喜
至元十三年,入宿衛
十八年襲職,為懷遠大將軍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仍佩父丘所佩虎符
二十四年乃顏叛,率兵征之。
九月,師還。
哈丹、八喇哈赤再叛,十月重喜從諸王愛牙哈赤、平章塔出都萬戶闍里鐵木兒征之。
冒鋒陷陣,大破其眾。
又從諸王乃蠻牙哈赤、平章薛闍干,與叛王兵戰于兀朮站,又戰于黑龍江,又戰于貼滿哈處,皆敗之。
二十五年,從玉速帖木兒出師五月,至貼列可,與哈丹禿魯干戰,獲功。
木骨兒抄剌,又戰。
八月,至貴列河,重喜率兵先涉與戰,勝之。
十月,又從玉速帖木兒往征木八
十二月,與古土禿魯干戰,克之
二十七年九月,至禪春,與哈丹禿魯干戰。
二十八年二月,從平章薛闍干至高麗青州
五月,與哈丹戰八日,又戰,大敗之。
六月班師,授昭勇大將軍十月,薛闍干以重喜入朝,且以其功聞,帝嘉之,授龍虎衛上將軍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二十九年,仍佩元降虎符總管高麗女直漢軍萬戶,兼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
六月,改資德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大德十年,以其叔父君祥代之。
十一月武宗即位重喜朝于上都
七月復授遼陽行省右丞
至大二年,謫漳州行至遇赦而止。
明年卒。
子滋,襲爵

洪邁

元史·洪福源傳》福源子君祥君祥子邁奉訓大夫同知元總管府事。

世安

浙江通志世安字用之臨海人
至正時方國珍陷台,世安率眾阻賊,賊遁,世安率眾追斬十餘里,賊悉眾來攻,遂被執,臨死不絕口

洪堪

浙江通志字子輿淳安人
年十四,登洪武三十年進士,授監察御史,以年少辭歸
永樂初,召入臺,彈劾不避權要
同寅有遺雙白鷴者,卻以詩曰:白鷴本是山中物,何事飛來到柏臺
廉介如此

洪順

福州府志》字遵道懷安人
永樂甲申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改刑部主事
小失左遷行人,尋命與儒臣同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山東按察司僉事
時遭唐賽兒之亂,理冤剷弊,撫循凋瘵,民甚德之,尋陞按察使,卒。

洪成

雲南通志:成字克敬昆明人
厲志行,永樂辛卯解元,登戊戌進士累官四川順慶知府所至廉明稱。

洪英

福州府字實夫懷安人
永樂乙未會試第一,改翰林院庶吉士同修三禮,擢禮部主事扈從北征,歷吏部郎中
正統中用大胡濙薦,擢山東左布政使,尋奉敕巡撫其地。
景泰中河決臨清,奉敕董治有功
事竣,進右都御史鎮守浙江
乞歸,卒於家。

洪璵

萬姓統譜淳安人
永樂進士吏部右侍郎
毅然進退人才己任,人不敢干以私。

洪弼

浙江通志字士直淳安人
景泰二年進士,拜河南道監察御史巡按雲南
天順元年,陞江西按察僉事,尋改湖廣僉事
常德辰州等府,饑饉設法賑濟,多所全活
四年靖州洞猺嘯聚參贊軍務,擒其賊首,餘黨悉平
成化六年,陞按察使,尋陞貴州左布政使
致仕,卒於家。

洪鍾浙江人

《明外史·洪鍾傳字宣之錢塘人
成化十二年進士
刑部主事,遷郎中奉命安輯江西福建民。
弘治初再遷四川按察使
江西福建左、右布政使
十一年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
整飭薊州邊備建議增築塞垣
防秋兵,歲省費數萬計
所部潮河鑿渠屯種
正德初,由巡撫貴州召督漕運
明年就進右都御史
改掌南京都察院,就遷刑部尚書
左都御史掌院事。
五年春湖廣盜起。
本官總制軍務陝西河南四川亦隸焉。
沔陽賊,陷臨湘破滅之。
保寧藍廷瑞、鄢本恕廖惠,眾十萬餘,延蔓陝西湖廣之境。
方略悉就禽,以功進太子太保
未幾乞歸
嘉靖三年卒,諡襄惠

洪漢

章丘縣志》漢字天章,少機警善講書
成化壬辰進士,授工部主事,累陞江西參政,平桂林荊竹永福諸猺獞,遷陝西左布政,擢都御史巡撫大同
條陳地方便宜八事,多見採行。
中貴人所搆,回籍閑往

洪鍾江西人

江西通志字季和崇仁人
七歲隨父之京,有以其所書進者,憲宗見其字畫端楷召見嘉歎,賜入翰林院讀書
弘治庚戌進士,除中書舍人,陞禮部員外郎,卒。

洪異

龍溪縣志》字大同號碧湖宋長泰令仁穟之後
弘治乙卯鄉薦,授通州學正,典應天文衡,稱得人
擢知崇德縣政教具舉庶事一新
江淮劇盜開天長河通江潮,溉田萬餘頃。
監察御史執法敢言,巡兩廣平寇亂,廣城以安。
四川僉事,以母老乞終養
服除,改浙江僉事
揚善遏惡恩威並著,陞廣東參議鎮靜自持不嚴而治。
乞歸,卒。

洪範

江西通志:範字邦正弘治壬戌進士,知嘉興縣,擢御史提督畿內學政,陞河南提學副使
士風丕變再起廣東提舉,未赴卒。
柏山文集

洪祥

名山藏·本行記》洪祥黃梅人
父病瘴年餘起臥粥飯,皆左右
衣被垢穢躬治之。
父憫勞,使就婦處。
曰:吾病且愈,可留一僕侍我。
承應陰伏父寢。
夜起溺,呼僕不寤,力殆而仆。
一人參脅,父驚問誰,見祥應聲持之,泣曰:兒孝至矣,吾其痊乎。
己而果痊。
與其妻並竭力承歡優游十餘年。
及父卒,思慕不置,見父形於醮薦鏡中
讀書,明義理死生利害了然凝滯
年九十餘卒。

洪垣

《明外史·洪垣傳》字峻之婺源人
嘉靖十一年進士
禮部侍郎湛若水講學京師受業其門。
永康知縣徵授御史
十八年世宗南巡冊立皇太子,命閣臣夏言顧鼎臣宮僚
再疏溫仁和張衍慶薛僑胡守中屠應峻華察胡經史際白悅皇甫涍等皆庸流,不可使輔導青宮
帝亦已從他諫官廢黜者數人。
未幾,劾文選郎中黃禎先賄選郎楊育秀,得為考功郎
居文選,貪婪欺罔
知州王顯祖考調簡,而補大州
知縣何瑚年過六十,而選御史
非制
今當大計京官,乃以猥瑣曹世盛考功郎誤國甚。
帝下其章都察院,令會吏科參覈
乃下詔獄,及育秀、顯祖等,咸斥為民。
詰責吏部尚書許讚都御史王廷相,而令十三道御史公舉隱年冒進若瑚者。
御史王之臣等坐調者四人世盛亦改他部。
一疏,而御史曹郎以下得罪二十餘人
出按廣東
安南款附,增俸一級
未竣,出為溫州知府
歲饑,有閉糴者,饑民殺之,坐落職歸。
復與同里方瓘往從若水若水為建二妙樓居之。
家食四十餘年,年九十。
而卒。

洪世文

福州府志》世文國華閩縣人
英之曾孫,晅之子也。
嘉靖戊戌進士,由戶部湖廣參議浙江山東副使
世文歷楚藩,有平猺功。
轉浙,值倭亂,戢暴掠,民皆德之。
尋以母老,乞終養

洪富

泉州府志》字國昌晉江人
嘉靖己丑進士
未第時,分宜相為祭酒,知其,延為子師
後登政府私謁,人以此重之。
刑部主事,歷郎中出守雷州,為兩浙轉運使洗除宿弊纖毫不染。
以內艱歸,除補兩淮半載,擢參知四川寬恕廉靜民樂不擾遇事執法抗議多致枘鑿,遂決志歸。

洪朝選

泉州府志》朝選字汝尹同安人
嘉靖辛丑進士,除南京戶部主事
出榷北新關一日思所未足,非古人學優則仕之意,上疏引疾
久之充然有得
起為南吏部郎,出督學西蜀
端士習,正文體,持法秉公
朝選不為分宜所善,而徐文貞階與之
分宜敗,遂以山西參政召為太僕少卿,尋進僉都御史提督操江,旋加副都開府山東
隆慶戊辰,入為刑部侍郎
徐文貞去位江陵秉樞,心惡之。
亡何,以大計罷歸
朝選剛介好言有司長短,會耿定向撫閩,耿素善朝選,每咨以時政,答中偶及藩司支放邊戍月餉事,左伯九江勞堪知,而深銜之。
耿以憂去,勞代之,廉江陵權相意,捃摭無情事,以聞於朝。
江陵擬旨,削籍逮訊
九江密報,遂馳戎卒,逮朝選下獄
二日,斃之獄中。
江陵敗,子兢訟冤闕下,詔復其官,造謗者,俱遣戍朝論始快。

洪逵

道州志》:逵字時漸,別號澹齋
少孤,有大志
負性倜儻穎敏
年十五,遊郡庠雅志理學
嘉靖癸卯,襲授祖職指揮,歷陞清鎮守備,中都副留守,鄖行都司掌印鎮筸右參將
奉敕勦賊黃中阿項等,兵不血刃,師獲萬全
兩承欽賞歷官一十五年,報陪點總戎三次,竟以直道自處,不循時局
告歸田里有自適編南岳紀遊藏於家。

洪兢

同安縣志》:兢,朝選長子
蔭授都察院檢校
伏闕訟父冤,賜杖削籍
司寇冤白,復還原官,歷上林苑監丞,陞貴州府通判

洪邦光

泉州府志》邦光字世龍隆慶戊辰進士
性沈靜簡默,至其為政,度民便利竭蹶成之。
初守無為州,擢同知雲南府
秩滿憲副貴州
都清諸苗最獷悍邦光留意經略宣示威信,叛苗各奉約束
久之,擢參藩政,尋擢按察使備兵川東。
父母老,馳至家,杜門掃軌,朝夕侍奉
未幾卒。
所著有《三則要言

洪聲遠

黃岡縣志》聲遠字四極萬曆辛卯舉人
初任山西高平,陞戶部主事,復陞貴陽知府
是年土司安邦彥犯順困城,凡十閱月竭力保禦,復計招投誠
以功陞新鎮監軍副使兩平水西土司,渠寇轉雲南參政,以年老乞歸

洪維幹

江西通志:維幹字禎南,號元萬曆甲午舉人
桐梓,時奢酋亂,維幹募兵死守,有叛戍陳大義等為內應,遂致城破。
縛維幹,說降不屈,賊卒害之。
事聞,贈尚寶司正卿。

洪纖若

同安縣志》纖若字時育萬曆甲辰進士筮仕提刑
讞獄詳慎,累陞司憲
兩粵巨盜寇,害閩、浙、江、淮間,纖若擒之,諸路悉平
權璫竊柄,有議建魏祠者,纖若力排不許,遂拂袖歸。

洪雲蒸

攸縣志》雲蒸字化卿,中萬曆庚戌進士累官嶺東道按察司
崇禎三年海寇李芝奇犯廣東內洋雲蒸築銃臺、銃城,敗賊于南頭寨虎頭門
四年粵寇鍾陵陳萬永安雲蒸鄭芝龍敗之於魚筌
六年粵寇文斌憑險四掠雲蒸復誘擒之。
七年海寇劉香大舉海豐雲蒸檄閩將鄭芝龍進勦香令
紅夷國人殺之,沈屍海上
震悼褒嘉下部議贈。

洪文衡

《明外史·洪文衡傳》文衡字平仲歙人
萬曆十七年進士
戶部主事
帝將封皇長子為王,偕同官賈巖合疏爭。
尋改禮部
郎中何喬遠善,喬遠詿誤被謫,文衡已遷考功主事,竟引疾歸。
後改南京工部,歷郎中
九年,進光祿少卿
太常,督四裔館。
中外競請起廢,帝率報寢。
久之,乃特起顧憲成
憲成辭疾,忌者猶憚其進用御史徐兆魁首疏力攻之。
文衡慮帝惑兆魁言,抗章申雪,尋進大理少卿
以憂去。
泰昌元年太常卿
光宗既崩,議升祔
文衡請祧睿宗,疏格不行
未幾卒,贈工部右侍郎

雲翼

安慶府志》雲翼號望治,博洽工文詞。
慷慨好義
萬曆中,舉明經,任浙江宣平,著能聲解組蕭然賣文自給

洪周祿

黃岡縣志》周祿字大實號半石
天啟壬戌進士,授戶部主事,管太倉庫,歷九江鈔關,多惠政
陞授常州知府,歸。

洪應

海澄縣志》:應斗習騎射,通兵法
天啟壬戌進士授福建水標把總
丁卯海寇縱橫,命應斗帥所部舟師南援,賊舸乘風直下縱火焚舟,應斗率所部迎敵,賊艘環之,應斗手數十人,度終不得出,乃抱巨銃自沈死。

洪璽

泉州府志》:璽字朝寶,南安人
輕財貴義
邑庠時,家無餘積,伯父昆貧甚,分月廩資之。
伯父沒,璽哭盡哀喪葬皆力任焉。
後任江西建昌訓導,卒。

洪懋德

湘鄉縣志》懋德字峻明至性純篤,事父盡孝,仕宿松,以清慎著。
母艱歸,以父老不復仕。
礦賊破湘鄉肆掠驀入其家,懋德整衣待之容色無變,賊為攝息屏跡無所犯。
賊退,人皆怪之,以叩其故。
懋德曰:此亦自率吾常耳,吾不見有賊,賊固不吾害也。

洪恩

黃梅縣志》字汝承進士主計部督江西,補浙衢守。
興利除害仁愛覃被
及守永昌政聲播於中外,擢太僕卿辭疾歸。

洪倫

攸縣志》:倫字序範,性剛直,貢於廷,不受官。
四世同爨,人無間言

洪度

黃梅縣志》:度字公度,幼失怙恃,立志嗜學,善詩文,工書法,兼真、草、篆、隸諸體。
六舉於鄉,不售
止辟明經
年七十,城陷被執,不屈而死。

洪業嘉〈弟名嘉〉

湘鄉縣志》業嘉字伯修,少穎慧過目成誦
與弟名嘉以文名雄湘上。
丁亥遇亂被害
嘉字鴻叔,才思麗發,先業嘉卒。

洪姓部藝文臨川氏族譜序》·何喬新

臨川洪生球,捧其家譜一鉅冊,托予外孫揭瑀持詣予,請為之序。
予展而閱之,則知球乃宋忠宣公皓之裔也。
予因嘆曰:忠宣公父子在宋,以文章節義著聲于時南度已後第一流人物也。
始予觀球以經學教訓吾鄉,俊秀學與,行端且厚,吾固疑其有所本也。
及得譜,然後益信其有本,非忠宣公能有子孫乎。
乃為之序曰:忠宣公靖康之變,出萬死一生之計,使萬里外強不義之邦,歷十五年南北通好然後放回。
其臣有慮其知國虛實為後患者,遣騎追之。
及于淮,而公與同歸者張邵等已在舟中。
追騎相顧無可奈何
入見高宗,慰之曰:蘇武不能過也。
宰相直閤之職。
而公稱張浚之賢,忤秦檜意,遂閣詔命出領鄉郡,尋又貶嶺南
而後歸朝
其外厄于強敵,內厄于奸臣艱難險阻,靡不並嘗。
而公始終一節不以死生禍福累其心。
然公生八子曰适,曰遵,曰邁,皆以博學弘辭進其後
适與遵皆致大用,而邁亦簽書樞密院事豈非忠義之報乎忠。
宣公始居鄱陽其後新安,而忠宣公之弟昢為臨川司戶者,遂家臨川,今球之宗是也
予嘗論之,為宋使金者,公與宇文虛中是也
虛中露才現奇,遂為金人所用而喪其守。
公則不然韓昉欲易其官爵,以死拒之不從
粘罕迫之事劉豫,以死拒之不從
兀室訪以伐宋之策,拒之不應
其濱于死者,屢矣。
然終免于死。
宇文虛中金人之寵最多,聚其族而居之。
其後全家于烈焰,子孫無噍類焉。
孝宗極力訪求,僅得其族人
紹宗命之以官,俾嗣其後
而公之歸也,諸子相繼登兩府,而遷他郡者,子孫亦皆繩繩不絕宦業昭著于時忠義報天道,故不爽也。
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
之子孫,尚修其德哉
傳曰:公侯子孫,必復其始。
忠宣以下爵位顯矣
有封魏國公者,封秦國公者。
與其諸子孫,尚思所以復之哉。
先祖文定公,與忠宣公同朝,又嘗同時固有世舊之好也。
遂書此以為序,以為洪氏勉。

洪姓部紀事

萬姓統譜:洪師民有四子:長朋、次芻、次炎、次羽。
負才名,號四洪

宋史·洪皓傳》子适、遵、邁。
使朔方年甫十三,能任家事
紹興十二年,與弟遵同中博學宏詞科
高宗曰:父在遠方,子能自立,此忠義報也。
後三年,弟邁亦中是選,由是三洪名滿天下

元史·洪福源傳》君祥福源第五子也。
至元十一年帝命伯顏伐宋,君祥蒙古漢軍都鎮撫從行
伯顏師次鎮江諜報有宋洪都統者,為都督府伯顏君祥曰:汝同,可往招致也。
洪都統欣然來見,君祥厚遇之。

洪姓部雜錄

容齋隨筆姓氏之書,大抵謬誤
唐貞觀氏族志,今已亡其本。
元和姓纂》誕妄最多。
國朝所修《姓源韻譜》,又為可笑
姑以洪氏一項考之。
五代時有洪昌、洪杲,皆為參知政事
予按此二人五代南漢僭主劉龑之子,及晟嗣位,為參知政事,其兄弟本連弘字,以本朝國諱,故五代史追改之,元非姓洪氏也。
此與洪慶善丹陽弘氏,云有弘憲者,元和四年嘗跋輞川圖不知弘憲李吉甫之字耳。
其誤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