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公元684年

 第二卷目錄

 氏族總部彙考二
  北齊〈文宣帝天保一則 後主天統一則
  北周孝閔帝一則 明帝二則 武帝二則 宣帝一則 靜帝大象一則
  隋〈文帝開皇二則 煬帝大業三則〉
  唐〈高祖武德四則 太宗貞觀三則 高宗永徵一則 顯慶一則 乾封一則 中宗嗣聖五則 元宗開元三則 肅宗至德一則 乾元一則 寶應一則 代宗大曆一則 德宗貞元一則 憲宗元和二則 穆宗長慶一則 武宗會昌一則 懿宗咸通一則 僖宗乾符一則 中和一則 光啟一則 昭宗龍紀一則 大順一則 乾寧一則 光化一則 天復一則
  後唐莊宗天祐二則 同光三則 明宗天成一則 長興二則

氏族典第二卷

氏族總部彙考二

北齊

文宣帝天保十年,詔冒姓元氏者,俱復本姓,賜元景安姓高氏元蠻姓步六孤氏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十年五月癸未,誅始平公元世、東平公景式等二十五家,特進元韶等十九家並令禁止
秋八月癸卯,詔諸軍或有祖父改姓冒入元氏,或假托㩦認妄稱姓元者,不問世數遠近,悉聽改復本姓。
元蠻傳》太師江陽王繼子,肅宗元皇后之父也。
光祿卿
天保十年大誅元氏,肅宗苦請,因是追原之,賜姓步六孤氏
元景安傳》景安魏昭成五世孫也。
父永,乾鄉男
景安沈敏幹局,少工騎射善於事人
天保初,加征西將軍,別封興勢縣開國伯,帶定襄縣賜姓高氏
初,永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
天保時諸元帝室親近者多被誅戮
疏宗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云: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景安以此言白顯祖,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彭城
由是景安賜姓高氏自外聽從本姓
永弟种,子豫字景豫美姿,有器幹
永安中羽林監
元顥,以守河內功,賜爵永安君
後為濮陽郡
彭城王韶引為開府諮議參軍出鎮定州,啟為定州司馬
景安告景皓慢言,引豫言應和
占云爾時衣袖掩景皓口,云兄莫妄言
及問景皓,與豫所符同獲免
自外同聞語者數人,皆流配遠方
豫卒於徐州刺史

後主天統二年,賜元文遙姓高氏

北齊書·後主本紀不載。
元文遙傳》文遙魏昭成皇帝六世孫也。
受禪後歷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侍中中書監
天統二年,詔特賜姓高氏,籍屬宗正子弟依例歲時入朝

北周

孝閔帝元年,賜柳慶王悅韓雄等姓宇文氏周搖姓車非氏
孝閔帝改元
周書·孝閔帝本紀不載。
柳慶傳》天性抗直無所回避
祖深委仗焉。
孝閔帝踐祚賜姓宇文氏進爵平齊縣公
王悅傳》少有氣幹為州里所稱。
于謹江陵,平,從軍展效,因留鎮之。
孝閔踐祚,授郢州
進爵藍田縣侯
司憲中大夫賜姓宇文氏,又進爵河北縣公
韓雄傳》敢勇膂力絕人,工騎射,有將帥材略
孝閔帝踐祚進爵新義郡公賜姓宇文氏

隋書·周搖傳》字世安其先後魏同源,初為普乃氏,及居洛陽改為周氏
剛果,有武藝,性謹厚,動遵法度。
,官至開府儀同三司
周閔帝受禪賜姓車非氏封金水郡公

明帝元年,賜趙昶劉志、尞允等姓宇文氏高賓獨孤氏。
是年未改元〉周書·明帝本紀不載。
趙昶傳》聰明有志
節。
功封章武縣伯世宗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賞勞甚厚。
二年徵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
裴果傳》劉志廣州來附
大丞相墨曹參軍封華陰縣男,邑二百戶。
國子祭酒
世宗出牧宜州太祖為幕府司錄
世宗遷蒞岐州又令本官翊從
世宗即位,除右金紫光祿大夫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進爵武鄉郡公增邑前一千戶,仍賜姓宇文氏
高賓傳》:賓少聰穎,有文武幹用
大統六年歸闕
世宗初,除咸陽郡
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獨孤氏
又有安定尞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幹知名於時
歷官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工部尚書臨涇縣賜姓宇文氏
隋書·牛弘傳》字里仁安定鶉觚人也,本姓尞氏
父允,侍中工部尚書臨涇公,賜姓為牛氏
〈按:尞允事兩史
互異,存以備考


明帝二年,賜寇和姓若口引氏。

周書·明帝本紀不載。
寇洛傳》太祖右大都督
從討侯莫陳悅平之,拜涇州刺史
大統初魏文帝詔,進爵京兆郡公
四年,鎮東雍
五年,卒於鎮,子和嗣。
世宗二年,錄勳舊,以配享太祖庭,賜和姓若口引氏,改封松陽郡公

武帝   年,許叱羅協復姓

周書·武帝本紀不載。
叱羅協傳》晉公護協入朝。
與同宿,深寄託之。
欣然承奉,誓以軀命自效
協既受重委,冀得婚連帝室,乃求復舊叱羅氏。
奏請高祖許之。

建德六年,賜郭衍姓叱羅氏

周書·武帝本紀不載。
隋書·郭衍傳》驍勇善騎射。
建德中,從武帝與齊主大戰晉州,追齊師至高壁,敗之。
仍從平并州,以功封武強縣公,邑一千二百戶,賜姓叱羅氏
宣政元年,為右中軍熊渠中大夫
〈按:周以建德六年平齊,故載於此

宣帝   年,改高姓為姜。

周書·宣帝本紀:帝不聽人有高大之稱,諸姓高者改為姜。

靜帝大象二年,詔賜姓者悉復舊

周書·靜帝本紀大象二年十二月癸亥,詔曰:《詩》不如同姓《傳》異姓為後
明辯親疏皎然不雜
太祖受命龍德猶潛。
籙表革代之文,星垂除舊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元。
文武群官,賜姓者眾,本殊國邑,實乖胙土
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烝嘗;不愛其親,在行路而敘昭穆
且神徵革姓,本為曆數有歸;天命在人,推讓終而弗獲。
故君區宇累世於茲
不可仍遵謙挹之旨,久行權宜之制。
諸改姓者,悉宜復舊

唐書·高祖本紀高祖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
其祖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隋文帝高祖相親愛。
文帝相周,復高祖姓李氏

文帝開皇元年,復車非搖姓周氏,叱羅衍姓郭氏

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周搖傳》晉州總管
高祖定州總管文獻高后京師高祖路經所,主禮甚薄。
高祖以其奉法,每嘉之
及為丞相,拜豫州總管
高祖受禪復姓周氏
郭衍傳》,密勸高祖周室諸王早行禪代
由是大被親暱
開皇元年,敕復舊姓為郭氏。

開皇 年,賜尉遲臣姓楊氏

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楊義臣傳》義臣本姓尉遲氏
父崇,仕儀同大將軍,以兵鎮恆山
高祖丞相,尉迥作亂,崇以宗族之故,自囚於獄,遣使請罪
高祖下書慰諭之,即命馳驛入朝,恆置左右
開皇初封泰興縣公
歲餘,從行軍總管達奚長儒突厥周盤力戰而死。
大將軍豫州刺史,以義臣襲崇官爵
義臣尚幼,養於宮中,年未弱冠奉詔宿衛千牛者數年,賞賜甚厚。
上嘗從容言及恩舊,顧義臣嗟歎久之,因下詔曰:朕受命之初,群兇未定明識之士,有足可懷
義臣與尉迥,本同骨肉,既狂悖作亂鄴城,其父崇時在常山典司兵甲,與迥鄰接又是至親,知逆順之理,識天人之意,即陳丹款,慮染惡徒自執有司,請歸相府
突厥內侵橫戈制敵,輕生重義馬革言旋
操表存亡,事貫幽顯,雖高官大賞延及於世,未足松筠之志,彰節義之門。
義臣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
鮑宏傳》卭州刺史秩滿還京。
時有尉義臣者,其父崇不從尉迥,後復與突厥戰死,上嘉之,將賜姓為金氏
訪及群下對曰:昔項伯不同項羽漢高賜姓劉氏,秦真父能死難魏武賜姓曹氏
臣愚見,請皇族
高祖曰:善。
義臣姓為楊氏

煬帝大業 年,章仇太翼姓盧氏。

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盧太翼傳》太翼字協昭本姓章仇氏
占候筭曆之術。
煬帝即位漢王諒反,帝以問之。
答曰:上稽元象下參人事何所能為
未幾果敗。
帝嘗從容言及天下氏族,謂太翼曰:卿姓章仇四岳之胄,與盧同源。
於是賜姓為盧氏

大業九年,改楊元感姓為梟氏

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九年八月壬寅,左翌大將軍宇文述等破楊元感于閿鄉
改姓事不載 按《楊元感傳:元感敗,公卿改元感姓為梟氏詔可之。

大業十三年唐公李淵改史大李粲姓。

唐書·高祖本紀大業十三年十一月丙辰,克京城
賜姓事不載 按《史大傳》:大,本西突厥特勒也,與處羅可汗,事煬帝
從伐遼,積勞金紫光祿大夫
後分其部於樓煩
高祖興太原,大提其眾隸麾下
從平長安,以功多,賞帛五千匹,賜姓史
李元紘傳》元紘本姓丙氏
曾祖,仕屯衛大將軍煬帝使督京師之西二十四郡盜賊,善撫循,能得士心。
高祖與之厚,及兵入關,以眾歸,授宗正卿應國公賜姓李

高祖武德二年徐勣羅藝姓李氏

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李勣傳》字懋功曹州離狐人
本姓徐氏隋大業末韋城翟讓為盜,年十七,往從之。
李密亡命雍丘浚儀王伯當共說,推為主
武德二年歸朝廷,其地東屬海,南至江,西直汝,北抵魏郡統之,未有所屬
長史郭孝恪曰:人眾土宇,皆魏公有也。
吾若獻之,是利主之敗為己功,吾所羞也。
乃錄郡縣戶口以啟,請自上之。
使至,高祖無表使者以意聞。
帝喜曰:純臣也。
詔授黎州總管封英國公
賜姓,附宗正屬籍
羅藝傳》自稱幽州總管
宇文化及山東遣使使者,時竇建德高開道遣使官屬曰:建德等皆劇賊不足功名唐公起兵關中民望所係,王業必成,吾決歸之。
異議者戮。
張道源撫輯山東,亦諭降,武德二年,乃奉表以地歸。
封燕王賜姓,豫屬籍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二年閏二月己酉李密舊將徐世勣黎陽之眾及河南十郡降,授黎州總管封曹國公賜姓李氏
冬十月己亥
幽州總管羅藝燕郡賜姓李氏
〈按:徐勣賜姓綱目元年
武德三年劉季真杜伏威高開道姓李氏

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劉季真傳》季真六兒,附劉武周季真從之,迭為邊害
西河公張綸真鄉李仲文合兵討之,季真降,詔以為石州總管賜姓李封彭山郡王
杜伏威傳》伏威,徙丹陽自稱大行臺
上表越王侗以為東南大總管封楚王
是時秦王方討王世充遣使招懷伏威獻款
高祖授以東南道行尚書令江淮安撫大使上柱國吳王賜姓,豫屬籍
高開道傳》開道燕王元,署置百官
竇建德羅藝幽州請救開道以騎二千赴之,建德解去,乃因使請降,詔以為蔚州總管上柱國北平郡賜姓李

舊唐書·高祖本紀三年三月甲戌,封賊帥劉季真彭城王賜姓李氏
六月壬辰徙封楚王杜伏威吳王賜姓李氏,加授東南道行尚書令
冬十月庚子懷戎賊帥高開道遣使降,授蔚州總管封北平郡王賜姓李氏

武德四年胡大恩姓李氏

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舊唐書·高祖本紀四年春正月丁卯竇建德行臺尚書令胡大恩大安鎮來降封定襄郡王賜姓李氏

武德五年郭子和姓李氏

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李子和傳》子和同州蒲城人,本郭氏。
左翌衛,以罪徙榆林
大業末,郡饑,子和死士十八人執丞王才,數以不恤下,斬之,開倉賑窮乏。
自號永樂王,建元丑平武德元年獻款,授靈州總管金河郡公,徙郕國公
五年,從平劉黑闥有功賜姓,拜右武衛將軍

太宗貞觀 年,拓跋赤辭姓李氏

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宋史·西夏傳》唐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置靜邊等州以處之。
其後析居夏州者號平夏部。

貞觀十二年,頒氏族志

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高士廉傳》: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閥閱,後雖衰,子孫尤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資故人謂之賣婚
由是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偽進忠賢,退悖德,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幹仍居第一。
帝曰: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地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為貴之
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下國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
謀士勞臣忠孝學藝從我定天下者,何容納貨舊門,向聲背實買昏為榮邪。
太上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戶
今皆反是豈不惑邪。
朕以今日冠冕等級高下
遂以崔幹為第三姓,班其書天下

通鑑綱目貞觀十二年春正月,頒氏族志

貞觀政要貞觀六年太宗尚書左僕射元齡曰: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
輕重失宜理須改革
乃詔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責天下譜牒,兼據憑史傳,剪其浮華,定其真偽忠賢褒進悖逆貶黜,撰為氏族志
士廉等及進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幹為第一等
太宗謂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官宦猶自士大夫婚姻之際,則多索財物,或才識庸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
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稱,或義道清素學藝通博,此亦足為門戶可謂天下士大夫
今崔、盧之屬,唯矜遠葉衣冠,寧比當朝之貴。
公卿以下何暇輸錢物,兼與他氣勢向聲背實,以得為榮。
我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祗看卿等不貴我官爵耶。
不論數代已前,祇取今日官品人才等級,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遂以崔幹為第三等。
至十二年,書成,凡百卷,頒天下
又詔曰:氏族之美,實繁於冠冕婚姻之道,莫先於仁義
自有魏失御,齊氏云亡市朝既遷,風俗陵替,燕、趙古姓,多失衣冠之緒,、韓舊族,或乖禮義之風。
不著於州閭,身未免貧賤自號高門之胄,不敦匹嫡之儀,問名在於竊貲結褵歸於富室
乃有新官之輩,豐財之家,慕其祖宗,競結婚姻,多納貨賄,有如販鬻
自貶家門受辱姻婭;或矜其舊望,行無禮舅姑
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
夙夜兢惕憂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懲革,唯此弊風,未能盡變。
自今已後明加告示,使識嫁娶之序,務合禮典,稱朕意焉。

貞觀二十 年,賜奚可度者姓李氏

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北狄奚傳》:奚,亦東胡種,太宗貞觀三年來朝,閱十七歲,凡四朝貢。
帝伐高麗大酋蘇支從戰有功
不數年,其長可度者內附,帝為置饒樂都督府,拜可度者使持節六州諸軍事饒樂都督封樓煩縣公,賜李氏

高宗永徽六年皇后王皇后姓為蟒氏蕭良娣姓為梟氏

唐書·高宗本紀》永徽六年冬皇后王庶人。
改姓事不載 按高宗王皇后傳》后王氏,并州祁人太宗以為晉王妃。
即位,立為皇后
初,蕭良娣有寵,而武才貞觀末以先宮人召為昭儀,俄與后、良娣爭寵更相毀短
昭儀偏言怒帝,遂下詔廢后良娣皆為庶人,囚宮中
俄為武后所殺,改后姓為蟒,良娣為梟。

顯慶四年,詔改氏族志姓氏錄》

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高士廉傳》太宗氏族志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元道、呂才十二人刊定,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敘所以然
四后姓、酅公、介公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第一姓,文武二品知政事三品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
當時軍功五品者,皆昇譜限,縉紳恥焉,目為勳格
義府悉索氏族志燒之。
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先是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等為冠。
其後矜尚門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
王妃主婿取當世勳貴名臣家,未嘗山東舊族
後房元齡魏徵李勣復與昏,故望不減,然每姓第房望,雖一姓中,高下縣隔
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
其後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凡男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為敝云。
李義府傳》義府瀛州饒陽人
已貴,乃言系出趙郡,與諸李敘昭穆嗜進往往尊為父兄行。
給事中李崇德與同譜,既謫普州,亟削去,義府銜之,及復當國傅致其罪,使自殺於獄。
貞觀中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氏族志,凡升降天下允其議,於是州藏副本以為長式。
許敬宗以不武后本望義府亦恥先世不見敘,更奏刪正
孔志約楊仁卿史元道、呂才等定其書,以仕官至五品皆昇士流
於是兵卒軍功進者,悉入書限,更號姓氏錄》縉紳嗤靳之,號曰勳格
義府奏悉收前志燒絕之。
魏太和中望族七姓子孫迭為婚姻,後雖益衰,猶相夸尚。
義府為子求婚不得,遂奏一切禁止
通鑑綱目顯慶四年六月,改氏族志姓氏錄》

乾封元年皇后改武惟良等姓為蝮氏。

唐書·高宗本紀》乾封元年八月丁未,殺始州刺史惟良淄州刺史武懷運
改姓事不載 按高宗武皇后傳》后武氏,并州文水人
士彠,始,士彠相里氏,生子元慶、元爽。
又娶楊氏生三女:伯嫁賀蘭越石早寡,封韓國夫人;仲即后;季嫁郭孝慎,前死。
以后故,寵日盛
始,兄子惟良懷運元慶楊及后禮薄,后銜不置
是,元慶宗正少卿,元爽少府少監惟良司衛少卿懷運淄州刺史
后偽為退讓,請惟良等外遷,無示天下私。
由是惟良始州刺史元慶龍州;元爽,濠州,俄坐事振州
元慶至州,憂死。
韓國出入禁中一女國姝,帝皆寵之。
韓國卒,女封魏國夫人欲以備嬪職,難於后,未決
內忌甚,會封泰山惟良懷運岳牧來集,從還京師,后毒殺魏國歸罪惟良等,盡殺之,氏曰蝮。

中宗嗣聖元年太后復李敬業姓徐氏,賜李思文姓武氏
〈即武后光宅元年
唐書·武后本紀光宅元年十月丁酉,復敬業姓徐氏
李勣傳》:勣子震,震子敬襲英國公武后既廢中宗,又立睿宗,實亦囚之。
諸武擅命,唐子孫誅戮天下憤之。
敬業乘人怨,起兵,魏思溫軍師
武后遣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兵三十萬往擊之,削其祖父官爵,毀冢藏,除屬籍,初,敬業之叔思文潤州刺史
敬業兵起,以使間道聞,固守踰月。
城陷敬業責曰:廬陵王繼天下,無罪見廢,今兵以義動,何過拒邪。
太后是助,宜即姓武。
思溫等欲殺之,敬業不許
及揚、楚平,乃獨免。
后遂賜武姓,歷春官尚書

嗣聖五年太后越王貞瑯琊王沖等姓為虺氏
〈即武后垂拱四年
唐書·武后本紀垂拱四年九月丙辰,削越王貞瑯琊郡王屬籍,改其姓為虺氏
丙寅,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范陽郡王靄黃國公譔、東莞郡融及常樂公主,皆改其姓為虺氏
韓王元嘉傳》垂拱中元嘉與子譔及越王子沖糾合宗室同舉兵,謀泄,后逼令自殺,詔改氏元嘉魯王越王為虺。
越王貞傳》中宗廢居房陵乃與韓王元嘉王子黃公譔,魯王靈夔王子范陽王霍王元軌王子江都王緒,及子瑯琊王沖計議反正
垂拱四年九月后遣左豹韜衛大將軍麴崇裕夏官尚書岑長倩率兵十萬討之,以鳳閣侍郎張光輔諸軍節度,乃下詔貞父屬籍,改氏虺。

嗣聖六年太后改紀王慎虺氏
〈即武后永昌元年唐書·武后本紀永昌元年七月丁巳,流紀王慎巴州,改其姓為虺氏
《紀王慎傳》:初,連諸王起兵知時未可,獨拒不與合。
將就誅而免,改氏虺,載以檻車,謫巴州,薨於道。

嗣聖七年,周改睿宗姓及傅游藝等姓俱為武氏。
〈即武后天授元年
唐書·武后本紀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國號周。
乙酉,降皇帝皇嗣賜姓武氏
武后傳》御史傅游藝關內父老革命,改帝氏為武。
又脅群臣固請妄言鳳集上陽宮赤雀朝堂
天子自安,亦請氏武,示一尊
傅游藝傳》游藝衛州汲人
載初初,由合宮主簿再遷左補闕
武后奪政,即上書詭說符瑞,勸后當革姓以明受命
后說,擢給事中
三月,進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拜鸞臺侍郎
乃黜唐稱周,廢唐宗廟自稱皇帝,賜游藝姓武氏
突厥傳》阿史那彌射元慶,拜鎮國大將軍、行左威衛大將軍
武后擅命,率諸蕃長請賜睿宗氏曰武。

通鑑綱目嗣聖七年九月,武氏改國號曰周,稱皇帝,以豫王皇嗣改姓武氏,以史務滋納言
秦客檢校內史傅游藝鸞臺侍郎平章事,並賜姓武

嗣聖八年,周改光順等姓為武氏。
〈即武后天授元年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通鑑綱目嗣聖八年八月,周改義豐王光順等姓武氏,幽之宮中光順太子之子也。
與弟守禮守義睿宗諸子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唐書·契苾何力傳》:何力子明,襲封武后時,明妻及母臨洮縣賜姓武
〈按:此年月無考,以類相從姑附於此

元宗開元元年,改竇懷貞姓為毒氏,賜太平公主崇簡姓李氏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竇懷貞傳》懷貞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詹事監修國史
又以尚書右僕射御史大夫軍國重事宜共平章
元宗內禪,進左僕射封魏國公
太平公主謀逆,既敗,投水死,追戮其尸,改姓毒氏
太平公主傳》主謀天子賜死於第。
子崇簡素主謀苦諫,主怒,榜掠尢楚,至是復官爵賜氏李

開元二年,詔更定氏族志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柳沖傳》好學,多所研總。
中宗景龍中,遷左散騎常侍修國史
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
其後門胄興替不常改修其書,帝詔魏元忠張錫蕭至忠岑羲崔湜徐堅劉憲吳兢共取德、功、時望國籍之家,等而次之
外蕃酋長冠帶者,析著別品。
元忠等繼物故至先天時,復詔魏知古陸象先劉子元等討綴,書乃成,號姓系錄》
太子賓客宋王師、昭文館學士,以老致仕
開元初,詔與薛南金復加刊竄,乃定。
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年七月丙午昭文館學士柳沖太子左庶子劉子元刊定姓族系錄二百卷,上之。

開元十年,賜黑水靺鞨倪屬利稽姓名李獻誠。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黑水靺鞨傳》黑水靺鞨肅慎地,亦曰挹婁,開元十年,其酋倪屬利稽來朝元宗即拜利州刺史
於是安東都護薛泰請置黑水府,以部長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獻誠,以雲麾將軍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
帝世朝獻者十五。

金史世紀:金之先,出靺鞨氏。
,有黑水靺鞨肅慎地東瀕海,南接高麗開元中來朝,置黑水府,以部長都督刺史,置長史監之。
都督姓李氏,名獻誠,領黑水經略使

肅宗至德二載,賜安抱玉李氏

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李抱玉傳》抱玉,本安興曾孫世居河西,善養馬
始名重璋,閑騎射,少從軍
為人沈毅有謀,尢忠謹李光弼引為裨校。
天寶末元宗以其戰河曲有功,為改今名。
祿山亂,守南陽,斬賊使。
至德二載上言:世占涼州,恥與逆臣共宗。
有詔賜之姓,因徙籍京兆舉族李為氏。

乾元二年,賜董秦姓名李忠臣

唐書·肅宗本紀乾元二年十月乙巳李光弼史思明戰于河陽,敗之。
董秦賜姓事不載 按李忠臣傳》忠臣,本董秦也,幽州薊人
少籍軍,以材力奮,授濮州刺史,屯杏園渡。
許叔冀以汴下史思明,秦力屈,亦降。
思明撫背曰:始吾有左手,今得公完矣。
與俱寇河陽,秦夜挈五百人冒圍歸李光弼
詔加殿中監,封戶二百,召至京師,賜今氏名。

年,賜安國臣姓李氏


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李國臣傳》國臣河西人本姓安
力能挾關,以折衝從收魚海五城,遷中郎將
後為朔方將,積勞雲麾大將軍賜姓李
光弼河陽,累封臨川郡王

寶應元年,代宗即位,賜張忠志姓名李寶臣

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李寶臣傳》寶臣字為輔,本范陽內屬奚也。
善騎射。
范陽將張鎖高畜為假子,故冒其姓,名忠志
安慶緒恆州刺史
節度師圍相州也,忠志懼,歸命於朝,史思明度河,忠志復叛,勒兵三萬固守,賊將辛萬寶屯恆州掎角
思明死,忠志不肯事朝義,使裨將王武俊萬寶,挈恆、、深、定、易五州以獻。
雍王東討,開土門納王師,助攻莫州
義平,擢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名其軍曰成德即拜節度使,賜鐵券不死,他賚與不貲賜姓及名。
通鑑綱目寶應元年十一月,以張忠志成德軍節度使賜姓李寶臣

代宗大曆五年,賜尚可孤姓名李嘉勳。

唐書·代宗本紀大曆五年三月癸酉內侍監魚朝恩有罪自殺
尚可孤賜姓事不載 按尚可孤傳》可孤東部鮮卑宇文別種魚朝恩衛兵,器其勇,養為子,名智德
使將兵三千,屯扶風武功隊伍閑整
朝恩死,詔賜氏李,名嘉勳
李希烈叛,擢為招討應援荊襄,使復本姓名

德宗貞元三年,賜駱元光姓名李元諒

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李元諒傳》:元諒,安息人
本安氏,少為宦官駱奉先養息冒姓駱,名元光
積勞鎮國軍節度使封武康郡王
俄與李晟京師,加檢校尚書左僕射李懷光反,與馬燧渾瑊討之。
貞元三年吐蕃請盟,詔以軍從平涼,元諒軍潘原、游瓌軍洛口以為援。
元諒曰:潘原平涼七十里,如有急,何以赴。
請與公連屯
以違詔,不聽
壁盟所二十里,元諒密徙營次之。
既會,劫盟奔還,元諒兵成列出,而涇原節度使李觀亦以精兵五千伏險,與元諒相表裏振旅徐還,時以為有古良將風。
是會也,微元諒、二人不免
嘉歎,賜善馬金幣良厚,因賜姓及名。

憲宗元和元年,賜奚索氐檀、沒辱孤等姓李氏

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北狄奚傳》元和元年,君梅落入朝,拜檢校司空歸誠郡
以部酋索氐為左威衛將軍、檀薊州游奕兵馬使,沒辱孤平州游奕兵馬使,皆賜李氏

元和四年,賜阿跌光進姓李氏

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李光進傳》光進其先河曲諸部,姓阿跌氏
貞觀中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世襲刺史,隸朔方軍。
光進與弟光顏少依舍利旃,旃妻,其女兄也。
初,旃殺僕固瑒,歸河東辛雲京,遂與光進俱家太原
沈果稱。
馬燧臨洺,戰洹水有功
前後軍牙門將、兼御史大夫代州刺史
元和四年王承宗范希朝引師救易定,表光進都將
時光顏亦至大夫,故軍中大小大夫。
檢校工部尚書,為振武節度使賜姓以光寵之

穆宗長慶二年,賜王日簡姓名李全略

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李全略傳》:全略,本王氏,名日簡,事王武俊偏裨
承宗時,虐用其軍,故入朝,授代州刺史
田弘正遇害穆宗以全略故鎮州召問所欲言,全略多陳利害,冀合帝意,且請盡死力以報,遂授德州刺史
是時杜叔良兵敗博野故以略為橫海軍節度滄德棣州觀察使,賜今姓名

舊唐書·穆宗本紀長慶二年二月甲戌王日簡賜姓李全略

武宗會昌二年,賜回鶻嗢沒斯等姓李氏

唐書·武宗本紀不載。
回鶻傳》嗢沒斯三郡特勒大酋二千騎詣振武降。
詔拜嗢沒斯右金吾衛大將軍,爵懷化郡,以天德歸義軍,即拜歸義軍使;阿歷支寧邊郡公,習勿啜昌化郡烏羅寧朔郡,並為冠軍大將軍左威衛大將軍;愛邪勿寧塞郡,為右領軍大將軍
嗢沒斯等既朝,皆賜李氏,名嗢沒斯思忠,阿歷支曰思貞,習勿啜曰思義烏羅思曰思禮;愛邪勿曰弘順即拜歸義軍副使
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二年六月迴紇降將嗢沒斯將吏二千六百餘人京師
制以嗢沒斯檢校工部尚書,充歸義軍使封懷化郡王,仍賜姓名曰李思忠;以迴紇宰相愛邪勿為歸義軍副使檢校右散騎常侍賜姓名曰李弘順

懿宗咸通十一年,賜朱邪赤心姓名李國昌

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沙陀傳》宣宗,遷赤心蔚州刺史雲州守捉使。
龐勛亂,詔義成康承訓為行招討使赤心突騎三千從。
平,大同軍節度使賜氏李,名國昌,預鄭王屬籍,賜親仁里甲第。

舊唐書·懿宗本紀咸通十一年春正月己酉,以河東行營沙陀三部落羌渾諸部招討使太子賓客監察御史朱邪赤心檢校工部尚書單于大都護御史大夫振武節度、麟勝等州觀察等使,仍賜姓名曰李國昌

五代史·唐本紀懿宗咸通十年神策大將軍康承訓統十八將討龐勛徐州,以朱邪赤心太原行營招討沙、陀三部軍使
以從破功,拜單于大都護鎮武軍節度使賜姓李國昌,以之屬籍

僖宗乾符 年,賜李茂勳姓。

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李茂勳傳》茂勳,本回鶻阿布思之裔。
張仲武時,與其侯王皆降
沈勇,善馳射仲武器之,任以將兵,常乘邊積功賜姓及名。
〈按:李茂勳
乾符三年致仕,故附於此

中和 年,賜拓拔思恭姓李氏

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五代史·李仁福傳》唐僖宗時,有拓拔思敬者,為夏州偏將,後以與破黃巢功,賜姓李氏,拜夏州節度使

宋史·西夏傳》:唐末,拓拔思恭夏州,統銀、綏、宥、五州地,討黃巢有功復賜姓李。
〈按:拓拔思恭東渭橋之戰,在中和
年,而之敗在四年七月,故載於此


元史·李恆傳》字德卿其先姓於彌氏。
唐末,賜姓李,世為西夏國主。

光啟二年,賜宋文通姓名李茂貞

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五代史·李茂貞傳》茂貞深州博野人也。
本姓宋,名文通,為博野軍卒,戍鳳翔
黃巢京師鄭畋博野擊賊茂貞以功自隊長軍校
光啟元年朱玫反,僖宗出居興元
王行瑜大散關茂貞保鑾都將李鋌等敗行瑜於大唐峰
明年敗死
茂貞以功自扈蹕都頭武定軍節度使,賜以姓名

昭宗龍紀元年,賜胡弘立姓名為李順節

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楊復恭傳》復恭諸子為州刺史號外宅郎君;又養子六百人,監諸道軍。
天下威勢,舉歸其門。
守立為天威軍使,本胡弘立也,勇武冠軍,人畏之。
帝欲斥復恭,懼為亂,乃好謂曰:卿家胡子安在。
吾欲令衛殿內。
復恭以守立見帝,賜姓李,名順節,使掌六軍管鑰光寵甚。
既勢鈞,遂與復恭爭恨相中傷,暴發其私。

通鑑綱目龍紀元年十一月,上祀圜丘宦官服劍侍祠,上在藩邸,素疾宦官
即位楊復恭援立功,所為不法上意不平復恭假子天威軍使守立,勇冠六軍
上欲復恭,恐守立為亂,謂復恭曰:朕欲得守立在左右
復恭見之。
上賜姓名李順節。

大順元年,詔削李克用屬籍

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通鑑綱目大順元年夏四月,詔削奪李克用官爵屬籍,以張濬招討制置使,會諸道兵討之。

乾寧四年,詔削李茂貞姓名

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通鑑綱目乾寧四年冬十月,詔削奪李茂貞官爵姓名發兵討之。

光化元年,詔復李茂貞姓名

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通鑑綱目光化元年春正月,詔復李茂貞姓名官爵,罷諸道兵。

天復元年,賜孫德昭姓李氏

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五代史·孫德昭傳》德昭神策軍指揮使
光化三年劉季述昭宗,幽之東宮宰相崔引謀反正,陰使人求義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與孫承誨、董從實應引,引裂衣為書以盟。
天復元年正月朔,未旦,季述將朝,德昭伏甲道旁,邀其輿斬之,承誨等分索餘黨皆盡。
德昭破鎖出昭宗,御丹鳳樓反正,以功拜靜海軍節度使賜姓李,號扶傾濟難忠烈功臣

後唐

莊宗晉王位仍稱。
天祐十年,賜奚王掃刺姓名李紹威。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天祐十年十月劉守光請降王如幽州守光背約不降,攻破之。
賜姓事不載 按四夷附錄奚王去諸徙媯州,依北山射獵常採北山麝香人參劉守光自托
其族去諸卒,子掃刺立。
莊宗劉守光,賜掃刺姓李,更其名紹威。

天祐十二年,賜元行欽姓名為李紹榮房知溫姓名李紹英。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天祐十二年賀德倫博二州叛於梁來附
王入魏州
元行欽傳》行欽,為劉守光裨將,晉攻幽州守光使行欽募兵雲、朔間。
是時明宗掠地山北,與行欽相拒廣邊軍,凡八戰行欽屢敗,乃降
明宗以為子。
常從明宗戰,數立功
莊宗己下魏,益選驍將自衛,聞行欽驍勇,取之以為散員都部署賜姓名曰李紹榮
房知溫傳》知溫,少以勇力赤甲都官健,後隸魏州馬鬥軍,稍遷親隨指揮使
莊宗取魏博,得知溫,遂賜姓李氏,名曰紹英,以為澶州刺史

莊宗同光元年,賜梁臣歸命姓名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溫韜傳》,少為盜,後事李茂貞,為華原鎮將冒姓李,名彥韜
末帝時,降,梁使復其姓溫,更其名曰昭圖
莊宗滅梁,來朝,因伶人景進納賂劉皇后皇后為言之,莊宗甚厚,賜姓名曰李紹沖。
康延孝傳》莊宗延孝策,自鄆入汴,凡八日而滅梁。
以功拜鄭州防禦使賜姓名曰李紹琛。
二年,遷保義軍節度使
朱友謙傳》友謙初名簡梁太祖更其友謙,錄以為子。
友珪立,友謙乃附於晉。
末帝即位友謙復臣於梁而不絕晉也。
貞明六年友謙復叛,始絕梁而附晉矣。
莊宗滅梁入友謙來朝賜姓名曰李繼麟,賜予鉅萬
袁象先傳》象先,為平盧軍節度使,徙鎮宣武
誅斂其民,積貨千萬。
莊宗滅梁,象先來朝洛陽,輦其資數十萬,賂唐將相伶官宦者劉皇后等,由是內外翕然稱其為人
莊宗待之甚厚,賜姓為李紹安
段凝傳》:梁亡,精兵五萬降唐,莊宗賜以錦袍御馬
出入唐朝無媿色,見唐將相倡優,因伶人景進納賂劉皇后,以求恩寵
莊宗親愛之,賜姓名曰李紹欽,以為泰寧軍節度使
霍彥威傳》彥威,為陝州留後
莊宗滅梁,彥威自陝來朝賜姓名曰李紹真。
王晏球傳》晏球,少遇亂,為盜所掠,汴州富人杜氏得之,養以為子,冒姓杜氏
末帝即位,以功拜澶州刺史
、晉軍河上,以晏球行營馬步軍都指揮使
莊宗入汴晏球解甲降唐,莊宗賜姓名曰李紹虔,拜齊州防禦使

同光 年,賜白承福姓名李紹魯。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四夷附錄吐渾本號吐谷渾
莊宗時,有首領承福者,依中山北石門為柵,莊宗為置寧朔奉化兩府,以承福都督,賜其姓名李紹魯。

同光四年,復李繼姓名朱友謙

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朱友謙傳》友謙入朝
景進使人詐為變書,告友謙反。
莊宗惑之,遣朱守殷夜以兵圍其館,驅友謙徽安門外,殺之,復其姓名
〈按:友謙以四年春正月入朝

明宗天成元年,詔莊宗賜姓名者皆復其故。

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夏魯奇傳》魯奇字邦傑青州人也。
唐莊宗時賜姓名曰李紹奇,其後莊宗賜姓名者,皆復其故。

通鑑綱目天成元年夏四月,唐主嗣源李紹真、李紹瓊、李紹英、李紹虔、李紹奇、李紹能各復舊姓名,為霍彥威萇從簡房知溫王晏球夏魯奇、米君,立晏球王氏子畜於杜氏,故請復姓王。

長興元年,賜契丹突欲姓名東丹慕華,其部曲等皆賜姓名。

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四夷附錄契丹阿保機死,長子東丹王突欲當立,其母述律德光
諸部希述律意,共立德光
突欲不得立,長興元年,自扶餘泛海奔於唐。
明宗因賜其姓為東丹,而更其名曰慕華。
以其來自遼東,乃以瑞州懷化軍,拜慕華懷化軍節度、瑞慎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部曲五人賜姓名,罕只曰罕友通,穆曰穆順義,撒羅曰羅賓德,易密曰易師仁,蓋禮曰蓋來賓以為歸化歸德將軍郎將
又賜前所獲赫邈姓名曰狄懷惠,捏列曰列知恩,前刺曰原知感,福郎曰服懷造,竭失訖曰訖懷宥。
其餘為契丹直者,皆賜姓名。

長興二年,更賜契丹突欲姓名李贊華

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四夷附錄二年,更賜突欲姓李,更其名曰贊華

《遼史·義宗傳》義宗名倍小字圖欲太祖長子太宗既立見疑唐明宗聞之,遣人跨海持書密召因浮海而去。
唐以天子儀衛坐船殿,眾官陪列上壽
,見明宗
明宗以莊宗后夏氏妻之,賜姓東丹,名之曰慕華。
瑞州懷化軍,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
復賜姓李,名贊華
移鎮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