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公元前545年

 第八十卷目錄

 毀譽總論
  禮記曲禮
  韓非子六反
  淮南子人間訓〉
  後漢王充論衡〈答佞篇〉
  應劭風俗通〈過譽
  魏徐幹中論虛道
  劉卲人物志〈七繆〉
  晉抱朴子君道篇〉
  梁劉子〈傷讒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論毀譽
  性理會通力行
  明屠隆鴻苞〈愛憎毀譽
 毀譽藝文
  謗譽          唐柳宗元
  原毀            韓愈
  明分           皇甫湜
  毀            段成式
  答縫書        宋王安石
  毀戒            王回
  答友人         明王守仁
 毀譽藝文二〈詩〉
  送沈秀才下第東歸     唐賈島
 毀譽部選
 毀譽紀事
 毀譽雜錄

交誼典第八十卷

毀譽總論

禮記曲禮

苟訾

〈疏〉相毀曰訾。
集說藍田呂氏曰:苟訾近於讒。
嚴陵方氏曰:毀譽者,人之公論可毀,則訾之所不能免也。
苟訾則為惡於人矣。
愛親者其可惡於人乎。

韓非子六反

畏死遠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
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遊居厚養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
語曲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辨智之士。
行劍攻殺,暴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活賊匿奸,當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
此六民者世之所譽也。
赴險殉誠,死節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
寡聞從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也。
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嘉厚純粹,整穀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
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也。
挫賊遏姦,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諂讒之民也。
此六民者世之所毀也。
奸偽無益之民六,而世譽之如彼;耕戰有益之民六,而世毀之如此。
此之謂六反
布衣私利而譽之,世主聽虛聲而禮之禮之所在,利必加焉。
百姓循私害而訾之,世主壅於俗而賤之,賤之所在,害必加焉。
名賞在乎私惡毀害在乎公善,索國之富彊不,可得也

淮南子人間訓》

譽人適足以敗之,或毀人而乃反以成之。
何以其然也。
費無忌復於荊平王曰:晉之所以霸者,近諸夏也;而荊之所以不能與之爭者,以其僻遠也。
楚王若欲從諸侯不若大城城父,而令太子建守焉,以來北方,王自收其南,是得天下也。
楚王悅之,因命太子建守城父,命伍子奢傅之。
居一年,伍子奢遊人於王側,言太子甚仁且勇,能得民心。
王以告費無忌無忌曰:臣固聞之,太子內撫百姓,外約諸侯
、晉又輔之,將以害楚,其事已構矣。
曰:為我太子,又尚何求。
曰:以秦女之事怨王。
王因殺太子建而誅伍子奢,此所謂見譽而為禍者也。
何謂毀人而反利之。
唐子陳駢子於齊威王威王欲殺之,陳駢與其出亡奔薛。
孟嘗君聞之,使人以車迎之,至而養以芻豢五味之膳,日三至冬日裘罽夏日絺紵,出則乘牢車,駕良馬
孟嘗君問之曰:夫子生於齊,長於齊,夫子亦何思於齊。
對曰:臣思夫唐子者。
孟嘗君曰:唐子非,短子者邪。
曰:是也
孟嘗君曰:子何為思之。
對曰:臣之處於齊也,糲粢之飯,藜藿之羹,冬日寒凍夏日暑傷
唐子之短臣也,以身歸君,食芻豢,飯粢,服輕煖,乘牢良,臣故思之。
此謂毀人而反利之者也。

後漢·王充·論衡《答佞篇》

問曰:佞人好毀人,有諸。
曰:佞人不毀人。
如毀人,是讒人也。
何則
佞人求利,故不毀人。
苟利於己,曷為毀人。
不利於已,毀之無益。
以計求便,以數取利,利則便得
妒人共事然後危人。
其危人也,非毀之;而其害人也,非泊之。
譽而危之,故人不知;厚而害之,故人不疑
是故佞人危而不怨害人,之敗而不仇,隱情匿意為之功也。
如毀人,人亦毀之,眾不親,士不附也,安能得容世取利於上。

問曰:佞人不毀人於世間,毀人於將前乎。
曰:佞人以人欺將,不毀人於將。
然則佞人奈何
曰:佞人毀人,譽之;危人,安之。
毀危奈何
假令甲有高行奇知,名聲顯聞,將恐人君召問,扶而勝己,欲故廢不言,常騰譽之。
之者眾,將議欲用,問人,人必不對曰:甲賢而宜召也。
何則
甲意不欲留縣前聞其語矣,聲望欲入府,在郡則望欲入州。
志高則操與人異,望遠則意不顧近。
屈而用之,其心不滿不則臥病
賤而命之則傷賢,不則損威
故人君所失名損譽者,好臣所常臣也。
自耐下之,用之可也
自度不能下之,用之不便
夫用之不兩相益,舍之不兩相損。
人君畏其志,信佞人之言,遂置不用

應劭·風俗通》過譽

孔子稱:大哉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又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已
至於以為直隱,以為義枉,以為厚偽,以為名此眾人所致譽,而明主之所必討。
觀過知仁,謂中心篤誠,而無妨於化者故覆其違理過譽也。

·徐幹·中論虛道

舜之在鄉黨也,非家饋而戶贈之也。
莫不稱善焉。
象之在鄉黨也,非家奪而戶掠之也。
莫不稱惡焉。
由此觀之,人無賢愚,見善則譽之,見惡則謗之,此人情也,未必有私愛也,未必有私憎也。
今夫立身不為人之所譽,而為人之所謗者,未盡為善之理也。
為善之理,將若舜焉,人雖與舜不同,其敢謗之乎。

劉劭·人物志《七繆》
采訪之要,不在多少
〈注〉事無巨細,要在得正,

然徵質不明者,信耳,而不敢信目。

不能察,而信於耳,

故人以為是,則心隨而明之。
以為非,則意轉而化之。

信人毀譽,故向之所是化而為非


雖無所嫌意,若不疑,
毀譽者,心雖無嫌,意固疑矣,

且人察物亦自有誤,愛憎兼之其情萬原

明既不察,加之愛惡是非,是疑豈可勝計


不暢其本胡可必信,
愛憎之情則實理得矣。


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
聽人常正之以目,

不知人者以耳敗目,
親見其誠,猶信毀而棄之。


故州閭之士,皆譽皆毀未可為正也。

或眾附阿黨,或獨立不群

交遊之人,譽不三周未必信是也。

交結致譽,不三周,色貌取人,而行違之。


夫實厚之士交遊之間,必每所在肩稱,
忠信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上等援之,下等推之,
蠻貊推之,況州里乎。


不能周,必有咎毀。

行不篤敬者,或諂諛得上而失於下,或阿黨得下而失於上。


故偏上失下,則其終有毀。

之者多故不能終。


偏下失上,則其進不傑。

眾雖推之,上不信異。


誠能三周,則為國所利。
正直之交也。

由其正直,故名有利


故皆合而是,亦有違比。

違正阿黨,故合而是之。


皆合而非,或在其中

特立不群,故合而非之。


若有奇異之材,則非眾所見

奇逸絕眾,眾何由識。


而耳所聽采,以多為信。

不能審查其材,但信眾人言也。


是繆於察,譽者也。

信言察物,必多繆失,是以聖人如有所譽,必有所試。

·抱朴子君道篇》

譽至則蠻貊歸懷,而不可以虛索也。
毀積即華夏離心,而不可以言救也。
是以小善雖無大益,而不可不為。
細惡雖無近禍而不可不去也。

·劉子》傷讒

譽者揚善之樞也,毀者宣惡之機也。
揚善生於性美,宣惡出於情妒
性美成物為恆,情妒傷人為務。
故譽以論,則辭以極善為功;毀以譽過,則言以窮惡為巧,何者
俗人好奇,不奇不用也。
譽人不增其義,則聞者不快於心。
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滿於耳。

·皮日休·鹿門隱書《論毀譽

毀人者,自毀之。
譽人者,自譽之。
夫毀人者,人亦毀之,不曰自毀乎。
譽人者,人亦譽之,不曰自譽乎。

性理會通力行

不可遽,譽亦不可遽,喜不可遽,怒亦不可遽。
處人須要重厚待人須要久遠
歲晏如何耳,一時一暫,便動搖去從他做。
毀譽後段,便難收拾

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不虞之譽無故而致譽,也無實得譽,可乎。
大譽
則大毀至小譽,則小毀至必然之理也。
聖賢得譽,則無所可毀;大名下難處,在聖賢則異於是
無難處者,無實得名
難處名。
美器也,造物者忌多取,非忌多取。
忌夫無實,而得名者。

·屠隆鴻苞》愛憎毀譽

愛憎毀譽自古無定論,誠憎其人而毀之也。
坦蕩則為疏誕厚重則為艱深英發則為很躁,謙退則為㢲耎,仁愛則為柔媚高介則為乖戾和光則為穢溷簡靜則為惰弛勤敏則為好事守己則為為我拯物則為沽名
誠愛其人而譽之也。
疏淺則為朗暢深險則為沈毅躁妄則為剛果萎薾則為沖抑,依阿則為仁厚崖異則為獨行,汙流則為埋照避事則為恬退妄作則為立功自為為養高,趨時為利物。
君子學道修身自信於此心此理,而已自信於此,心此理而僕僕焉,奔走愛憎之口,不亦勞乎。
即吾之操持安所適從也。

毀譽藝文

謗譽·柳宗元

凡人之獲謗譽於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位則多謗,在上位則多譽。
小人在下位則多譽,在上位則多謗。
何也。
君子宜於上,不宜於下。
小人宜於下,不宜於上。
得其宜則譽,至,不得其宜則謗亦至。
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亂世,不得已而在,於上位,則道必咈於君,而利必及於人。
由是謗行於上,而不及於下,故可殺可辱。
而人猶譽之小人遭亂而後得居於上位,則道必合於君,而害必及於人。
由是譽行於上而不及於下,故可寵可富,而人猶謗之。
君子之譽非所謂譽也,其善顯焉爾
小人之謗,非所謂謗也,其不善彰焉。
然則在下,而多謗者豈盡愚,而狡也哉
在上而多譽者,豈盡仁而智也哉
其謗且譽者,豈盡明。
而善褒貶也哉
然而世之人,聞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則群而郵之。
且置於遠邇,莫不以為信也。
豈惟不能褒貶
而已則又蔽於好惡,奪於利害
吾又何從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善人者之難見也,則其謗君子者為不少矣其謗孔子者亦為不少矣。
傳之記者叔孫武。
叔時顯貴者,也其不可記者不少矣。
是以在下而必困也。
及乎遭時得君而處乎人上
功利及於天下天下之人皆歡,而戴之向之之者,今從而譽之矣。
是以在上必彰也,或曰然則謗譽,於上者反而求之,可乎。
曰:是惡可無,亦徵其所而已矣。
其所自善人也,則信之。
不善人也,則勿信之。
矣。
苟吾不能於善不善也則已耳。
如有謗譽乎人者。
吾必徵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舉,且信之矣。
有及乎。
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榮且懼也。
苟不知我,而謂我盜跖,吾又安敢懼焉。
苟不知我,而謂我仲尼,吾又安取榮焉。
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
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原毀》韓愈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為善
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
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藝人也。
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蚤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不亦責於己者重以周乎。
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
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
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之,是不亦待於己者已廉乎。
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
夫不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有本有源,怠與忌之謂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嘗試之矣。
嘗試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
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
若是強者必悅於言,懦者必悅於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嗚呼
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矣。
將有仕於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也。

明分皇甫湜

天下是非繫於人,不懸於跡。
一於分,不定所為
孰謂人,君子小人是也
孰謂分,君子小人別是也。
彼誠君子矣,為之無不是彼。
小人矣,動而之非。
故君子指人之過,為嫉惡
譽人之善,為樂賢
言己之光美,擬於堯禹,參於天地,為昌言順,則為周公變,則為伊尹
心定矣,其歸一矣,雖萬殊百化,一於君子而已
所謂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小人不然,其過人毀訾,其譽人為比周。
言己之光美,為矜夸變則為賊,順則為偽,其心定矣,其歸一矣。
萬殊百化,一於小人而已
所謂天下之惡,皆歸焉。
余故曰:天下是非,繫於人,不懸於跡。
一於分,不定所為
橫天地,絕古今,人之所由者,二而已

《毀》段成式

古之非人也張,口沫舌,指數於眾,人人得而防之。
今之非人也,有張其所,達嚬感而憂之,人不得而防也。
雕刻機杼淫巧乎,言非有乎。

《答段縫書》·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師時,嘗為足下道。
曾鞏屬文未嘗及其為人也。
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書所聞,詆行無纎,完其居家親友惴畏焉,怪某無文字規。
見謂有黨,果哉足下之言也。
鞏固不然文學議論,在某交游不見可敵,其心勇於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無虧行家銖髮於上,皆親之。
父亦愛之甚,嘗曰: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
此某之所見也。
足下所聞,非某之所見也。
京師,避兄而舍此,雖某亦罪之也,宜足下深攻之也。
於罪之,中有足矜者,顧不可以書傳也。
固有跡,然而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誅焉,則誰不可誅邪。
之跡固然邪然,為人於此不得無過
但在京師時,未深接之,還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嘗以此規之也。
果於從事少許,可時時出於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之矣。
聞之輒瞿然
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懷友書兩通一自藏,一納某家
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於悔者,略見矣。
嘗謂友朋過差未可,以絕固。
且為規之規之,從則已固。
且為文字自著,見然後已邪。
未嘗也。
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過,亦如前之而已
豈不得為賢者哉。
天下愚者眾,而賢者希。
愚者固忌賢者賢者自守不與愚者合。
愚者加怨焉,挾忌怨之。
心則無之焉,而不謗君子之過,於聽者又傳而廣之,故賢者嘗多謗。
其困于下者尢甚
不足以動俗名實未加於民。
愚者易以謗,謗易以傳也。
凡道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過於聽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過於聽者之言。
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
眾惡之,必察焉。
孟子曰:國人皆曰可殺未可也。
可殺焉,然後殺之。
匡章通國以為不孝孟子禮貌之。
所以者,為其善自守不惑眾人也。
如惑於眾人,亦眾人耳,烏在其為也。
足下自重,毋輕議

《毀戒》王回

傳毀者,不可不戒也。
毀之來,亦多原矣。
或以其跡疑,或侮而為疑,或惡而加誣焉。
小人者,更身質之以蘄信,一傳焉,則百千人斯傳之矣。
傳既廣,而文致之益密,則可信益牢。
此訊一人焉曰有之彼訊,一人焉曰有之同異交執則何說,而不若固有之也。
其所知者力不能救
已若是,則蒙垢陷污,則終身無以自明焉。
所謂傳毀者惡,惡而欲貶之云爾
毀在君子則不可反,而思邪察其所由,辨其所以,無使其漸而播也。
尚庶已乎
傳曰流言,止於智者,謂其能禦其來也。
矧肯易,而傳之邪。

《答友人·王守仁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
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
名子無入而不自得
正以其無入,而非學也。
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於外,惟日之不足矣
何以為君子。
往年駕在留都左右交讒,某於武廟
當時禍且不測僚屬危懼,謂群疑若此,宜圖所以自解者。
某曰: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
吾方求以自信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
某於執事世交執事之心某素能信之,而顧以相訊若此,豈亦猶有未能自信也。
雖然執事之心,又焉有所不自信者,至於防範之外,意科所不及。
校人之於子產者,亦安能保其必無。
執事懇懇,以詢於僕。
君子之嚴於自治,宜如此也。
昔楚人有宿於其友之家者,其僕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
適使其僕市履於肆,僕私其直,而以竊履進,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來過,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
遂與之絕。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謬以疑子,吾之罪也。
請為友如初
執事見疑於人,其有其無,某皆不得而知
或有之,亦何傷於執事自信乎。
不俟逾年,吾見有踵執事之門,而悔謝者矣。
執事其益自信
無怠,固將無入而非學,亦無入而不自得也矣。

毀譽藝文〈詩〉《送沈秀才下第東歸·賈島

曲言惡者誰,悅耳彈絲
直言好者誰,刺耳長錐
沈生才俊秀,心腸無邪欺。
君子苟合擇交如求師。
毀出疾夫口,騰入禮部闈。
下第不恥遺才人恥之。
東歸家室遠,掉轡時參差
雲近吳見,汴接楚垂。
明年春光別,回首不復疑。

毀譽部選

梁任昉文憲集序》一言之譽,東陵侔於西山
一盼之榮,鄭璞踰於周寶

北齊邢卲太尉《韓公墓誌》忘情譽毀,同嗣宗於善惡。
心得喪,若叔夜之於慍喜。

北周《信擬連珠:蓋聞磨礪脣吻脂膏齒牙陵風扇毒,向影吹沙
是以敬而遠之,豺有五子;吁可畏也,鬼有一車

毀譽紀事

晏子:景公使晏子東阿三年,毀聞於國。
景公不說,召免之,晏子謝曰:之過矣,請復治。
三年而譽,必聞於國。
景公不忍,復使治阿
三年而譽,聞於國。
景公悅,召而賞之
景公問其故,對曰:昔者治阿也,築蹊徑,急門閭之政,而淫民惡之。
儉力孝弟,罰偷窳,而惰民惡之。
決獄不避貴強惡之。
左右所求,法則予,非法則否,而左右惡之。
貴人體不過禮,而貴人惡之。
是以三邪毀乎外,二讒毀於內,三年而毀,聞乎君也。
今臣謹更之,不築蹊徑,而緩門閭之政,而淫民悅;不舉儉力孝弟不罰偷窳,而惰民悅;決獄阿貴強,而貴強悅;左右求言諾,而左右悅;事貴人過禮,而貴人悅。
三邪譽乎外,二讒譽於內,三年而譽,聞於君也。
昔者所以當誅者宜賞;今所以賞者宜誅,是故不敢受。
景公晏子賢,迺任以國政三年而齊大治

戰國策孟嘗君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遇之甚歡。
夏侯章每言未嘗不毀之也。
或以告孟嘗君,孟嘗曰:文有以夏侯公矣,勿言
董之繁菁以問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嘗君重非諸侯也,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
無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毀之以為之也。
君所以得為長者,以吾毀之也。
吾以身為孟嘗君豈得待言也。

孔叢子·公儀篇》穆公子思曰:縣子言子之為善不欲人譽己,信乎。
子思對曰:非臣之情也。
臣之修善,欲人知之,知之而譽臣,是臣之為善有勸也。
所願不可得者也。
若臣之修善而人莫知,莫知則必毀臣,是臣之為善而受毀也。
此臣所不願而不可避者也。
若夫雞鳴為善滋滋以至夜半,而曰不欲人之知,恐人之譽己,臣以謂斯人也者,非虛則愚也。

墨子·公孟篇》:子墨子程子曰: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
以儒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天下
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天下
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天下
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天下
程子曰:甚矣。
先生之毀儒也。
墨子曰:儒固無此各四政者,而我言之,則是毀也。
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則非毀也,告聞也。
程子無辭而出。

漢書·季布傳》河東守。
孝文時,人有言其賢,召欲以御史大夫
人又言其勇,使酒難近。
至,留邸一月見罷
進曰:臣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毀臣者。
陛下一人譽召臣以,一人毀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者聞之,有以陛下
默然,慚曰:河東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世說補》蘇桓公性彊切,而持毀譽士友咸憚之。
相語曰:見蘇桓公,患其教責人,不見又思之。
三輔號為大人

南史·任昉傳》:昉初為奉朝請,舉兗州秀才,拜太學博士
永明初將軍王儉丹陽尹,復引為主簿
每見其文,必三復殷勤以為當時無輩,曰:自傅季友以來,始復見於任。
子若孔門是用,其入室升堂
於是令昉作一文,及見,曰:正得吾腹中之欲。
出自作文,令昉點正,昉因定數字。
拊几歎曰:後世誰知子定吾文。
見知如此

《世說補》:丘車騎常在沈深坐,見王文憲詩,沈曰:王令文大進
丘曰:何如我未進。

南史·到彥之傳》彥之孫撝溉,字茂灌弟子也,掌吏部尚書
何敬容以令參選,事有不允,溉輒相執。
敬容謂人曰:到溉尚有餘臭,遂學作貴人
敬容日方貴寵人皆下之,溉仵之如初。
溉祖彥之,初以擔糞自給故世以為譏云。

顧越傳》吳郡鹽官人也。
明慧有口辯,勵精學業不捨晝夜
弱冠游學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討論無倦
至於微言元旨九章七曜音律圖緯,咸盡其精微
太子詹事周捨儒學見重名知人一見,便相歎異,命與兄子弘正、弘直游,厚為之談,由是聲譽日重。

誠齋雜記梁太尉從事中郎江從簡,年十七,有才思。
為採調,以刺何敬容
敬容覽之,不覺嗟賞,愛其巧麗
敬容時為宰相
其詞曰:欲持作柱,荷弱不勝舉。
欲持作鏡,荷暗本無光。

北史·魏收傳》黃門郎崔㥄從齊神武入朝熏灼於世。
為帝登祚赦云:朕託體孝文
嗤其率直
溫子昇、邢卲稍為後進,卲既被疏出,子昇罪死大被任用獨步一時
議論更相訾毀,各有朋黨
每議陋邢文。
卲又云: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
聞乃曰:伊常於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
任、沈俱有重名,邢、魏俱有所好

《世說補》王奐初拜僕射劉顯徵子融同載行至中堂,見路人驅驢,劉曰:驢,汝好為之,如汝人才,皆已令僕矣。

徐常侍聘齊,時魏收文學北朝之秀,收錄文集,以示徐。
令傳之江左徐濟江沈之,曰:吾為魏公藏拙
庾信至北,唯愛溫子昇
寒山寺碑後還南,人問北方何如曰:唯寒山寺一片石共語
餘若驢鳴犬吠耳。

畫作六合賦》,自謂絕倫,以呈魏收曰:賦名六合,已是大愚,文又愚於六合,君四體又甚於文。
大怒,以示邢子才子才曰:君此賦正似疥駱駝,伏而無娬媚

崔信明自矜其文,謂過李百藥
鄭世翼之江中,謂信明曰:嘗聞有楓落吳江冷,願見其餘。
信明欣然出眾篇。
世翼覽未終篇曰:所見不逮所聞諸水引舟逕去。

唐書·楊再思傳》再思宰相十餘年,阿匼取容無所薦達
人主所不喜,毀之;所善,譽之。
畏慎足恭未嘗忤物

白居易傳》太和初二李黨事興,險利乘之,更相奪移進退毀譽,若旦暮然。
楊虞卿居易姻家,而善李宗閔居易惡緣黨人斥,乃移病東都
太子賓客分司
踰年,即拜河南尹

《世說補》韓愈嘗語李程曰:崔丞相真是聰明過人
李曰:何處過人者。
答曰:共往還二十餘年,不曾說著文章

珍珠船》崔涯張祐齊名,每題詩娼肆,譽之則車馬繼來,毀之則杯盤失錯

宋史·陶穀傳》為人雋辨宏博,然奔競務進,見後學文采者,必極言以譽之;聞達官有聞望者,則巧詆以排之,其多忌好名類此

王祐傳》篤志詞學,性倜儻俊氣
晉天福中,以書見桑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

王明傳》藥元福建雄軍節度,因奏署書記賜緋魚。
顯德初,元福移鎮陝,恃功驕恣直道規之,忤其左右,多毀於元福,亦稍疏之。
以父病求歸省,元福數召明因謝絕之。

趙玭傳》歷官左監門衛大將軍判三司
狂躁倖直,多忤上旨太祖優容之。
嘗廉得宰相趙普私市秦、隴大木事,潛以奏白,然懼知,因稱足疾求解職。
五年,罷使,守本官
自是累獻密疏,皆留中不出,常疑中傷
六年詣闕,納所授告命,詔勒歸私第
請退鄆州不許
不勝忿,踰年,伺入朝馬前揚言其短。
上聞之,召便殿面質其事。
大言販木規利,上怒,促令百官,且諭其事。
王溥等奏誣罔大臣得解
詰責,命武士撾之,令御史鞫於殿庭
營救,得寬其罰,黜為汝州牙校

李穆傳》盧多遜同門生太祖嘗謂多遜李穆仁善辭學之外無所豫。
對曰:操行端直臨事不以生死易節,仁而有勇者也。
上曰:誠如是吾當用之。
張洎傳》上已寇準專恣恩寵衰替
一旦罷免,因奏事大言寇準退後誹謗
色變不敢自辯。
由是大怒旬日罷。

趙安仁傳》安仁生而穎悟幼時執筆大字,十三通經傳太旨,早以文藝稱。
趙普沈倫李昉石熙載推獎之。

上官正傳》雷有終並為西川招安使,代王繼恩
正木彊好陵人,自謂平賊有勞人主知,無所顧忌
數面攻兩川官吏之短而暴揚之,眾積怨怒,多上章訴其不法者。
太宗近臣曰: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
婞直而失於謙和,每謗書至,朕雖力與明辯,然眾怒難犯,其不能自全
乃賜手札戒諭曰:言者君子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不可不慎也。
遇事輒發,悔不可及
自恃無瑕,而好面攻人之短,豈謂喜怒不形於色也。
當以和輯遠民為念,斯盡善矣。
上表謝。

范質傳》兄子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惟與開善更相引重始終無間

楊昭儉傳》昭儉美風儀,善談名理,事晉有直聲
利口譏訾執政大臣懼其構謗,多曲循其意。

李昉傳》素與盧多遜善,待之不疑多遜屢譖於上,或以告,不之信。
入相太宗言及多遜事,頗為解釋
帝曰:多遜居常毀卿一錢不值
始信之。
由此益重

楊億傳》剛介寡合,在書局,惟與李繼路振厚善
當時文士,咸賴其題品,或被貶議者,退多怨謗
王欽若驟貴素薄其人,欽若御之,屢抉其失;陳彭年方以文史售進,忌名出其右,相與毀訾
素重,皆不惑其說。

扈蒙傳》沈厚不言是非

宋湜傳》風貌秀整,有醞藉器識沖遠
引重後進有名者。

王旦傳》寇準數短稱準
帝謂曰: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
曰:理固當然
臣在相位久,政事闕失必多。
陛下無所隱,益見其忠直,此臣所以重準也。
以是愈賢

《賢奕編》李文靖公沆字大初
秉鈞日有狂生叩馬獻書,歷詆其失,公遜謝曰:俟歸家當自詳審
狂生發訕怒,隨公馬肆言曰:居大位不能天下,又不能引退,久妨賢路,寧不媿於心乎。
公但於馬上踧踖再三曰:屢求退主上未賜允,終無忤。

韓魏公謂:小人不可求遠,三家村中亦有一家,當求處之之理。
知其為小人,處之更不可校,如校之,則自小矣。
人有非毀,但當反己是不己,是則是在我而罪在彼焉。
用計其如何。

宋史·胥偃傳》字安道潭州長沙人
力學河東柳開其所為文曰:異日必得天下
《蘇伸傳》:伸晉江人
進士及第
、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
母喪,寓揚州
州將盛度文學自負,見其文,大驚,自以為不及由是知名

趙安仁傳》安仁,孫君錫御史中丞
有志行,後隨人低昂,無大建明。
初稱蘇軾之賢,遇賈易題詩怨謗,即繼言負恩懷逆,無禮先帝,願亟正其罪。
宣仁后覽之不悅,曰:君錫無執守。

聞見前錄王安石自著日錄厭薄祖宗,於仁宗尢甚
每謂漢武帝,其心薄仁宗也。
一時大臣富弼韓琦文彥博皆為其詆毀云。

清波雜志王荊公日錄八十卷毘陵張氏有全帙頃,曾借觀凡舊大臣不附己者,皆遭詆毀
論法不便於民者,皆歸於上,可以垂耀後世者,悉己有之。
盡出其婿。
蔡卞誣罔其詳,具載陳了齋瑩中四明尊堯集陳,亦自謂:豈敢私意斷其是非,更在後君子審辨而已

野老記聞林文節作啟謝諸公,於蘇子由一聯云:父子文章冠世,邁淵雲司馬之才;兄弟方正決科,冠鼉董公孫之對。
淵雲司馬蜀人,及紹聖中行,子由謫詞云:父子兄弟機權變詐,驚愚惑眾。
子由捧之泣曰:某兄弟固無足言先人何罪邪。
紹聖初在外制行,元祐諸公謫詞:是非去取,固時相風旨
然而命詞西漢詔令,有王言體,於蘇子瞻一詞尢不草草
蘇見之曰:林大亦能作文章邪。
其詞有云若譏朕過失亦何所不容。
乃代予言詆誣聖考,乖父子之恩,害君臣之義,在於行路猶不戴天顧視士民復何面目
又曰:雖汝足以惑眾,辨足以飾非,而自絕君親,又將誰懟。

宋史·賈似道傳》似道太常丞軍器監
日縱游諸妓家,至夜即宴游湖上不反
理宗嘗夜憑高,望西湖燈火異常時,語左右曰:此必似道也。
明日詢之果然,使京尹史巖之戒敕之。
巖之曰:似道雖有少年氣習,然其才可大用也。

金史·高汝礪傳》汝礪尚書右丞相監修國史,封壽國公元光
二年正月,复乞致政上面諭曰:今若從卿,始終之道俱盡,於卿甚安,在朕亦為美事
時方多故,而朕復不德,正賴舊人輔佐,故未能遂卿高志耳。
汝礪固辭,竟不許,因謂曰:朕每聞人有所毀譽,必求其實
汝礪對曰:昔齊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左右之嘗毀譽者,由是群臣恐懼莫敢飾非齊國大治
陛下及此治安可期也。

紇石烈牙吾塔傳》:塔為人鷙狠狼戾,好結小人不聽朝廷節制
入朝,詣省堂詆毀宰執宰執亦不敢言而上倚其鎮東方,亦優容之。

完顏伯嘉傳》伯嘉純直,不能與時低昂
高汝礪希寵固位伯嘉論事輒與之忤,由是之者眾。

《元·世祖本紀至元二十九年中書省臣言:妄人馮子振嘗為詩譽桑哥,且涉大言,及桑哥敗,即告詞臣撰碑引諭失當國史院編修官陳孚發其奸狀乞免所坐,遣還家。
帝曰:詞臣何罪。
使以譽桑哥為罪,則在廷諸臣,誰不譽之。
朕亦嘗譽之矣。

《明寶訓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丁未太祖侍臣曰:毀譽之言,不可不辨也。
固有卓然自立不同於俗,而得毀者。
亦有諂媚睥眤,同乎污俗,而得譽者。
夫毀者未必真不賢,而譽之者未必真賢也,第所遇有幸不幸耳。
人主能知其毀者果然,則誣謗之言可息,而人亦不至於受抑矣。
知其譽者果然不肖,則偏陂之私可絕,而人亦不至於倖進矣。
君子小人小人未必能知,君子鮮有不致毀。
小人小人,其朋黨阿私,則所譽者必多矣。
君子處心公正然後能得毀譽之正。
取人為難,而知言為尢難也。
《明外史·宋濂傳》:帝召問群臣臧否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吳良傳》子高遼東,與楊文出師永平
王謀去高,曰:高雖怯,差密,文勇無謀,去高,無能為也
乃遺二人書,盛譽高,極詆,故易其圅授之。
二人得書,並以聞。
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廣西,獨遼東,竟敗。

王徽傳》言內官在帝左右大臣不識廉恥者,多與交結
餽獻珍奇優容取媚內官,即以為賢,而朝夕稱譽之。
方正不阿者,即以為不肖,而朝夕讒謗之,日加浸潤未免致疑
由是稱譽者獲顯,讒謗者被斥。
恩威盡出於其手,而禍又作矣,此所以不可許其結交也。

毀譽雜錄

管子·形勢篇》訾讆之人,勿與任大。
〈注〉訾毀賢讆譽惡也。
如此之人,則亂大邦也。

法禁篇》濟人美譽聖王之禁也。

列子·仲尼篇》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

莊子·逍遙遊篇》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大宗師篇》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天地篇》: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謸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
天下非譽無損益焉,是謂全德之人哉。

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親父不為其子媒。
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盜跖篇》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墨子·修身篇》: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耕柱篇》巫馬子謂子墨子曰:舍今之人而譽大王,是譽槁貴也。
譬若匠人然,智槁木也,而不智生木
墨子曰:天下所以生者,以大王道教也。
今譽大王,是譽天下所以生也。
可譽而不譽,仁也。

商子·修權篇》:君好言,則毀譽之臣在側。

荀子·非十二子篇》:不誘於譽,不恐於訓,率道行端,然正己不為傾側:夫是謂誠君子

致仕篇》朋黨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譖,君子不用

韓非子·八奸篇》:其於說議也,稱譽所善毀疵者所惡,必實其能察其過,不使群臣相為語。

孤憤篇》人主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辨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
治亂之功制於近習精潔之行決於毀譽,則修智之吏廢,而人主之明塞矣。

《姦劫弒臣篇》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

孔叢子·記問篇》子思問於夫子曰:為人君者,莫不任賢之逸也。
不能用賢何故
子曰:非不欲也。
所以官人任能者,由於不明也。
其君以譽為賞以毀為罰賢者不居焉。

淮南子·俶真訓》毀譽之於己,猶蚊䖟之一過也。
是故舉世而譽之不加勸,舉世而非之不加沮。

能有名譽者,必無以趨行求者也。

《繆稱訓》三代之稱,千歲之積譽也;桀、之謗,千歲積毀也。

齊俗訓》古者親戚不相毀譽朋友不相怨德。
及至禮義之興,貨財之貴,而詐偽萌興,非譽相紛

詮言訓》:譽生則毀隨之,善見則怨從之。

聖人不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譽之德,不求人之譽己也。

人間訓》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罪也。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面譽不忠

揚子·淵騫篇》妄譽,人之賊也。
妄毀,義之賊也。
賊仁鄉愿賊義鄉訕

論衡·定篇》選舉多少未可知實
德高而舉之少,或才下而薦之多。
明君求善察惡於多少之間,時得善惡之實矣。
廣交多徒,求索眾心者,人愛而稱之;清直不容鄉黨志潔不交非徒失眾心者,人憎而毀之。
故名多生知識,毀多失於眾意。
齊威王以毀封即墨大夫,以譽烹阿大夫
即墨有功無譽,阿無效有名也。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孔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曰:未可也,不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如是稱譽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賢也。
善人稱之,惡人毀之,毀譽者半,乃可
以善者所稱,惡者所毀,可以乎。
如是孔子之言可以不知譽此人者也。
毀此人者惡也。
或時稱者,惡而毀者善也。
人昡惑無別也。
人眾所歸附、賓客雲合者為乎。
則夫為眾所歸附者,或亦廣交多徒之人也,眾愛而稱之,則蟻附而歸之矣。
尊貴為利,或好士下客折節
信陵孟嘗平原春申食客數千,稱為賢君
大將軍衛青霍去病門無一客稱為名將
賓客之會,在好下之君。
利害,或不好士不能為輕重,則眾不歸而士不附也。
潛夫論·潛歎篇》:夫詆訾之法者,伐賢之斧也。

德化篇》論士必定志行毀譽必參於效驗
不隨俗而雷同不遂聲而寄論

申鑒·政體篇》善惡要於功罪毀譽於準驗。

徐幹·中論·貴賤篇》:根深而枝葉茂,行久而名譽遠。
《魏志·杜畿傳》子恕曰:毀人不實其所毀,而必曰私報所憎,譽人不實其所譽,而必曰私愛所親

抱朴子·君道篇》:料倚伏未萌之前,審毀譽巧言之口。

內篇暢元篇》藐然不喜流俗之譽,坦爾不懼雷同之毀。

文中子·天地篇》:子曰:我未見見謗而喜,聞譽而懼者。
《事君篇》:子曰:言取行違溫彥博惡之。
面譽背毀魏徵惡之。

司馬子·收心論》內心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淨非穢,故毀譽無從生。

《譚子·神弓》譽人人譽之,謗人者人謗之。
是以君子罪己,斯罪人也。

鹿門隱書:毀人者失其直,譽人者失其實
近於鄉原之人哉。

《王氏談錄》張中行云:夫賢者難能受屈辱,蓋以其有所負而期於後世也。
夫譽者人易受,而毀者,所不能堪。
然而能堪受人之毀而不動者,亦唯賢能之。
平居無事之時,人皆能言可以守道,死而不變,及有罹患難,當鼎鑊之誅而獨能不易其操者,乃為難耳。
省心錄》毀譽雜至,觀其事則毀譽明。
善惡混淆,公其心則善惡判。
在上之職也。
智效一職行,其所當為不問毀譽立乎其中道,則善惡自黑白也
《經外雜抄·韓文公李實書》極其稱譽,至順宗實錄,亦公所非也。
抵排之詞乃如此,韓公每是有求於人,其詞輒卑諂可據

清波雜志:霅州朱魯公丞相秀水閒居錄》一編之內於南渡諸公行事貶排,殆無全人公論邪。
私意邪必有能辨之者

西疇常言:名者實之賓也,美惡,名亦隨之。
溢美則為譽,溢惡則為毀。
是以古者毀譽所謂直道而行也。

利瑪竇《友論》:友之譽及仇之訕,並不可盡信焉。
友者過譽之害,較仇者過訾之害,猶大焉。
友者譽我我,或因而自矜仇人訾我,我或因而加謹。

譜》吾儕中有利口薄徒,喜詆訶賢達曰:汝是玉,吾見汝作石時。
汝是,吾見汝作時。

巖棲幽事:余得古書,校過付抄,抄後復校,校過付刻,刻後復校,校過即印,印後復校,然魯魚帝虎,百有二三,夫眼眼相對尚然,況以耳傳耳,其是非毀譽寧有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