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交谊典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公元969年
第十一卷目錄
主司門生部紀事二
主司門生部雜錄
交誼典第十一卷
主司門生部紀事二
《宋史·張去華傳》:
去華。父誼。
長興中,
和凝掌貢舉,誼舉
進士,
調補耀州團練推官。
晉天福初,
代還。會
凝由
內署拜
端明殿學士,署門
不接賓客,誼聞之,
即日致書於
凝,
以為切近之職,實當
顧問,
四方利害,
所宜詢訪,
若不接
賓客,
聾瞽耳目,坐虧
職業,雖欲為
自安計,其可得乎。
凝奇之,
他日,薦於
宰相桑維翰曰:
凝門生中有張誼者,性
介直,頗涉
詞藝,可補
諫議。
未幾,
超拜左拾遺。
《邊光範傳》:
廣順中,
光範為
禮部侍郎。時
禮部侍郎於
貢部或掌或否,
光範拜官,將及
秋試,乃言於
執政曰:
單門偶進,何言
名第。若他
曹公事,
光範不
敢辭;若處
文衡,
校閱名賢,
品藻優劣,非
下走所能。
執政曰:公晉末為
翰林、
樞密直學士,勿
避事也。
及期,
光範辭疾,乃以
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掌之,
時論多其知。
《趙上交傳》:
廣順初,拜
禮部侍郎。會將試
貢士,
上交申明條制,
頗為精密,始復
糊名考校。擢
扈載甲科,及取
梁周翰、
董淳之流,
時稱得士。
《劉溫叟傳》:
溫叟,
字永齡,
河南洛陽人。
顯德初,遷
禮部侍郎、
知貢舉,得
進士十六人。有譖於帝者,帝怒,黜
十二人,
左遷太子詹事。
溫叟實無私,
後數年,其被黜者
相繼登第。
溫叟立朝有德望,精
賞鑒,
門生中尤器
楊徽之、
趙鄰幾,後皆為
名士。
《范質傳》:
質力學強記,性
明悟。舉
進士時,
和凝以
翰林學士典貢部,覽
質所試文字,重之,自以
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數處之。
貢闈中謂之
傳衣缽。
其後質登相位,為
太子太傅,
封魯國公,皆與
凝同云。〈按
五代史和凝傳
云凝及
第
第五後
知貢舉選
質亦
第五名次與
宋史互異蓋
宋史本之
聞見前錄相傳作第十三也
〉
《李昉傳》:
開寶二年,拜
中書舍人。
未幾,
直學士院。
三年,
知貢舉。
五年,復
知貢舉。
昉之
知貢舉也,其
鄉人武
濟川預選,
既而奏對失次,
昉坐
左遷太常少卿。
《劉審瓊傳》:
開寶中,
累遷至
軍器庫使。會
樞密使李崇矩門人鄭伸擊
登聞鼓,
誣告崇矩受太原席羲叟黃金,私結
翰林學士扈蒙,以
甲科私
羲叟,引
審瓊為証。上怒,召
審瓊詰問,
審瓊具言其
誣枉,
得解,遂
出知鎮州。
《賈黃中傳》:
太平興國八年,與
宋白、
呂蒙正等
同知貢舉,遷
司封郎中,充
翰林學士。
雍熙二年,又
知貢舉,俄掌
吏部選。凡再
典貢部,多
簡拔寒俊。
《宋白傳》:
白召入
翰林為
學士。
端拱初,加
禮部侍郎,又
知貢舉。
白凡三掌
貢士,頗致
譏議,然
所得士如
蘇易簡、
王禹偁、
胡宿、
李宗諤輩,皆其人也。
是時,命
復舊制,專委
有司,
白所取
二十八人,
罷退既眾,
群議囂然。
太宗遽召已黜者
臨軒覆試,連放馬
國祥、
葉齊等
八百餘人焉。
白嘗過
何承矩家,
方陳倡優飲宴。有
進士趙慶者,
素無行檢,游
承矩之門,因
潛出拜
白,求為薦名,及
掌貢部,
慶遂獲薦,人多指
以為辭。又
女弟適
王沔,
淳化二年,
沔罷
參知政事。時
寇準方
詆訐求進,故
沔被出,
復言白家用黃金器蓋
舉人所賂,
其實白嘗
奉詔撰
錢惟濬碑,得
塗金器爾。
《曾從龍傳》:
從龍知貢舉。
疏奏:
國家以
科目網羅天下之
英雋,義以觀其
通經,賦以觀其
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異時謀王
斷國,皆
由此其選。
比來循習成風,
文氣不振,學不務
根柢,辭
不尚體要,
涉獵未精,
議論疏陋,
綴緝雖繁,
氣象萎薾。願
下臣此章,
風厲中外,
澄源正本,莫
甚于斯。詔從之。
《蘇易簡傳》:
易簡以
右拾遺知制誥。
雍熙二年,與
賈黃中同知貢舉。有詔,凡
親屬就舉者,
籍名別試。
易簡妻弟崔範,匿
父喪充貢,
奏名在上第;又
王千里者,
水部員外郎孚
之子,協為孚
門生,
千里預薦。
上聞,坐範及
千里罪。
易簡緣是罷
知制誥。
《郭贄傳》:
贄性
溫和,頗能
延譽時雋。
趙昌言兒時,
一見器之,及
掌貢部,
以為奏名之首,後卒
貴顯。
《王祐傳》:
祐,
字景叔,
大名萃人。
乾德三年,
知制誥,
後拜兵部侍郎。初,
祐知貢舉,多
拔擢寒俊,
畢士安、
柴成務皆
其所取也。後
與其子旦同入
兩制,居
中書。
《馮拯傳》:
咸平初,坐試
開封進士賦涉
譏訕,
下拯御史臺,
未幾,釋之。
《劉師道傳》:
師道官
樞密直學士。弟
幾道,舉
進士禮部奏名,將
廷試,
近制悉
糊名較等,
陳堯咨當為考官,教
幾道于卷
中密為識號。
幾道既
擢第,事泄,詔落其籍,永
不預舉。
師道固求
辨理,詔
曹利用、
邊肅、
閻承翰詣
御史府推治之。
坐論奏
誣罔,責為
忠武軍行軍司馬,
堯咨免
所居官,為
鄆州團練副使。
《陳恕傳》:
咸平五年,
知貢舉。
恕自以洪人
避嫌,凡
江南貢士悉被
黜退。又援
貢舉非其人之條,
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
王曾為首,
及廷試糊名考校,曾復得
甲科,
時議稱之。
恕每自歎曰:吾得
曾,
名世才也,
不愧於
知人矣。
《畢士安傳》:
士安端方沉雅,
有清識,
王禹偁、
陳彭年皆
門人也。
禹偁,
濟州人。
幼時以事至
士安官舍,
士安識其
非常童,留之,教以學,
舉業日顯。後遂
登科進用,更在
士安前。
及士安知制誥,其命乃
禹偁詞也。
《陳彭年傳》:
景德三年,
彭年為
刑部員外郎。與
晁迥同知貢舉,請令
有司詳定考試條式。
真宗因命
彭年與
戚綸參定,多
革舊制,
專務防閑。
其所取者,
不復揀擇文行,止較
一日之藝,雖
杜絕請託,然寘
中等者,或非
宿名之士。
《趙安仁傳》:
咸平三年,
同知貢舉。
景德二年春,又與
晁迥等
同知貢舉。
大中祥符八年,
知貢舉。
三典春闈,
擇士平允,
是故獨無譏誚,上再
賜詩嘉之。
《王欽若傳》:
欽若為
左諫議大夫、
參知政事,以
郊祀恩,加
給事中。
河陰民常德方訟
臨津縣尉任懿賂
欽若得中第,事下
御史臺劾治。初,
欽若咸平中嘗
知貢舉,懿舉
諸科,寓僧仁雅舍。仁
雅識僧惠秦者與
欽若厚,懿與惠
秦約,以銀三百五十兩賂
欽若,書其數于紙,令惠秦持去。會
欽若已入院,屬
欽若客納所書於
欽若妻
李氏,惠秦減所書銀
百兩,欲
自取之。
李氏令奴祁睿書懿名於臂,并以所
約銀告
欽若。懿
再入試
第五場,睿復持湯
飲至貢院,
欽若密令奴
索取銀,懿
未即與而
登科去。仁雅
馳書河陰,始歸之。
德方得其書,以告
御史中丞趙昌言,
昌言以聞。既捕祁睿等,亦請逮
欽若屬吏。祁睿本亳
小吏,雖從
欽若久,而名猶隸
亳州。
欽若乃言:嚮
未有祁睿,惠秦亦不
及門。帝
方顧
欽若厚,命
邢昺、
閻承翰等于太常寺別鞫之。懿更云妻兄張駕識
知舉官
洪湛,嘗俱造
湛門。始但以銀屬
二僧,
不知達主司為誰。
昺等遂誣
湛受懿銀,
湛適使
陝西還,而獄已具。
時駕且死,睿又悉遁去,
欽若因得
固執祁睿休役後始傭於家,他
奴使多新募,
不識惠秦,故皆無證驗。
湛坐
削籍、流
儋州,而
欽若遂免。
方湛代
王旦入
知貢舉,懿已試
第三場,及
官收湛贓,家
無有也,乃以
湛假
梁顥白金器
輸官,
湛遂死
貶所。人知其冤,而
欽若恃勢,人
莫敢言者。
《劉筠傳》:
筠,景德
以來,
居文翰之選,其
文辭善
對偶,
尤工為詩。初為
楊億所識拔,後遂與
齊名,時號
楊劉。凡
三入禁林,又三
典貢部,以
策論升降天下士,自
筠為始。
《張錫傳》:
錫官翰林侍讀學士。初,舉
廣文館進士,
考官任隨以為第一,及隨死,無子,
錫屢賙其家。
《晏殊傳》:
慶曆中,拜
集賢殿學士、
同平章事,兼
樞密使。
殊平居好賢,
當世知名之士,如
范仲淹、
孔道輔皆出其門。
《歐陽修傳》:
修為翰林學士,知
嘉祐二年貢舉。
時士子尚為
險恠奇澀之
文,
號太學體,
修痛
排抑之,凡
如是者輒黜。
畢事,
向之囂薄者伺
修出,聚噪于
馬首,
街邏不能制;然
場屋之習,
從是遂變。
《蘇軾傳》:
嘉祐二年,試
禮部。方
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
主司歐陽修思
有以救之,得
軾《刑賞忠厚論》,
驚喜,欲
擢冠多士,
猶疑其客
曾鞏所為,但置
第二;復以
《春秋》對義居第一,
殿試中
乙科。後以書見
修,
修語
梅聖俞曰:
吾當避此人
出一頭地。
《掌禹錫傳》:
禹錫考試開封國學
進士,
命題皆
奇奧,
士子憚之,
目為難題掌公。
《葉祖洽傳》:
祖洽,
字敦禮,
邵武人。
熙寧初,
策試進士,
祖洽所對,專
投合用事者,
考官宋敏求、
蘇軾欲黜之,
呂惠卿擢為
第一。
《蘇軾傳》:
元祐三年,
權知禮部貢舉。會
大雪苦寒,士坐
庭中,噤未能言。
軾寬其
禁約,
使得盡技。
巡鋪內侍每
摧辱舉子,且持
曖昧單詞,誣
以為罪,
軾盡奏逐之。
《李廌傳》:
廌,
字方叔,
其先自鄆徙華。
廌六歲而孤,能
自奮立,
少長,以
學問稱
鄉里。謁
蘇軾于
黃州,
贄文求知。
軾謂
其筆墨
瀾飜,有
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曰:子之才,
萬人敵也,
抗之以
高節,莫之
能禦矣。
廌再拜受教。又數年,
再見軾,
軾閱
其所著,歎曰:
張耒、
秦觀之流也。
鄉舉試
禮部,
軾典
貢舉,遺之,
賦詩以
自責。
呂大防嘆曰:
有司試藝,乃失此
奇才耶。
軾與
范祖禹謀曰:
廌雖在
山林,其文有
錦衣玉食氣,棄
奇寶于
路隅,
昔人所歎,
我曹得無意哉。將同薦諸朝,
未幾,
相繼去國,
不果。
《衛膚敏傳》:
膚敏為
中書舍人,
知貢舉,有
進士何烈對
省試策,謬
稱臣,
諫官李處遯乞
正考官鹵莽之罪,以
集英殿修撰提舉洞霄宮。
或謂膚敏在
後省論事,為
黃潛善、
汪伯彥所惡,故因事斥之。
《王居正傳》:
居正,少
嗜學,
工文辭。入
太學,
時習《新經》、
《字說》者,
主司輒置
高選,
居正語人曰:
窮通自有時,心之
是非,
可改邪。
流落十餘年,
司業黃齊得其文,曰:
王佐才也。及
同知貢舉,欲擢
為首,以
風多士,他
考官持之,置次選。
《劉一止傳》:
一止為
祕書省校書郎。考
兩浙類試,以
科舉方變,
欲得通時務者,
同列皆患無其人,
一止出
一卷曰:是真
為首。啟號乃
張九成也,眾皆
厭服。
《趙逵傳》:
紹興二十六年,遷
著作郎,尋除
起居郎。
明年同知貢舉,
盡公考閱,
革舊弊,遂得
王十朋、
閻安中。
《呂祖謙傳》:
祖謙嘗讀
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
考試禮部,得
一卷,曰:此必
江西小陸之文也。
揭示,果
九淵,人服其
精鑑。
《蔡幼學傳》:
幼學,
字行之。
嘉定初,同
樓鑰知貢舉。
時正學
久錮,士專於
聲律度數,其學
支離。
幼學始
取義理之文,
士習漸復於正。
《徐經孫傳》:
經孫通判潭州。師
陳韡雅相知,事必咨而
後行。
秩滿。為
監察御史。升
安撫使,召為
祕書監兼
太子諭德。
經孫為
安撫時,
韡家居,
門人故吏有
撓法者不
得逞,
相與搖撼。至是
韡起家判
本郡,
懷私逞忿,
無復交承之禮,
即日劾奏通判,語侵
經孫,謂
席卷府庫而去,
于是罷
通判,削其秩。
經孫造朝,
具白于
政府。
事上聞,帝
大怒,諭
宰執曰:
陳韡老謬至此,宜亟罷之。
于是經孫再詣
政府,言:某,
韡門生也,
前日之白,公也,苟
韡以是得罪,人謂我何。請之
不置,俾自乞閒,明
通判無罪,
識者韙之。
《遵堯錄》:
國初取士宗伯之司曠而
未設但擇
名臣有
聞望于
禁掖臺省者,
權典之。
太祖嘗謂
近臣曰:聞
及第舉人呼
有司為
恩門,
自稱門生,見
知舉官輒拜之此甚
薄俗,非推
公取士之道,又
縉紳間多以
所知進士致書主司謂之
公薦,朕慮誤取
虛譽當悉禁之。
《歸田錄》:
嘉祐二年,余與
端明韓子華、
翰長王禹玉侍讀,
范景仁龍圖梅公儀同
知禮部貢舉,辟
梅聖俞為小
試官,凡
鎖院五十日
六人者,
相與唱和,為
古律歌詩一百七十餘篇,集為
三卷。
禹玉余為
校理時,
武成王廟所解
進士也。
至此新入
翰林,與余同院,又
同知貢舉,故
禹玉贈余云:十五年前
出門下,最榮
今日預
東堂。余答云:
昔時叨入
武成宮,曾看
揮毫氣吐虹。
夢寐閒思十年事,
笑談今此一樽同。喜君新賜
黃金帶,顧我宜為
白髮翁也。
天聖中,余舉
進士國學南省皆沗
第一人薦名
其後景仁相繼,
亦然,故
景仁贈余云:澹墨
題名第一人,
孤生何幸繼
前塵也。
聖俞自
天聖中與余為
詩友,余嘗贈以
蟠桃詩,有
韓孟之戲,故
至此。
梅贈余云:猶喜共量
天下士,亦勝
東野亦勝韓。而
子華筆力豪贍,
公儀文思溫雅而
敏捷,皆
勍敵也。
前此為
南省試官者,多
窘束條制,
不少放懷。余
六人者,
懽然相得,
群居終日,
長篇險韻,
眾製交作,
筆吏疲於
寫錄,
僮史奔走往來,間以
滑稽嘲謔形于
風刺更相酬酢,
往往烘堂絕倒,自謂
一時盛事,
前此未之
或有也。
用錢之法,自
五代以來以七十七為百,謂之
省陌。今
市井交易又剋其五謂之依,除
咸平五年陳恕知貢舉選士最精所解
七十二人王沂公曾為
第一,
御試又落其半,而
及第者
三十八人,沂公又為
第一,故
京師為語曰:
南省解一百,
依除殿前放五十
省陌也。是
歲取人雖少,
得士最多。
宰相三人乃沂公與
王公隨
章公得象參知政事一人,
韓公億侍讀學士一人,
李仲容御史中丞一人,
王臻知制誥一人,
陳知微而汪
白青楊楷二人,雖
不達而皆以
文學知名當世。
《聞見後錄》:
楊大年為
翰林學士,適
禮部試天下士,
一日會
鄉里待試者,或云
學士必持
文衡幸預
有以教之,
大年作色拂衣而入則曰:於休哉。
大年果
知貢舉。凡
程文用於休哉者,皆
中選而
當時坐中之客半
不以為意,
不用也。
晏公
不喜歐陽公,故
歐陽公
自分鎮敘謝有曰:
出門館
不為不舊,
受恩知
不為不深,然
足跡不及于
賓階,
書問不通於
執事,
豈非飄流之質愈遠而彌疏,
孤拙之心易危而
多畏,動常
得咎舉輒
累人。故于
退藏非止
自便,偶因
天幸得請郡符問遺老之
所思,
流風未遠瞻
大邦之為
殿接壤
相交,晏公
得之對
賓客占
十數語授
書史作報。客曰:
歐陽公有文聲似太
草草。晏公曰:答一
知舉時
門生已過矣。
《江南野錄》:
陳彭年大中祥符中,
同知貢舉。
省試榜出有甥
不預選怒入其第。會
彭年未來于
几上,得
黃敕,乃題其背曰:
彭年頭腦太
冬烘,眼似
朱砂,鬢似蓬紕,繆
幸叨三字內,
荒唐仍在
四人中,取他
權勢欺
明主,落卻
親情賣
至公。千百
孤寒齊下淚,斯言無路達
堯聰。
彭年怒,抱其敕
入奏章,聖見而
不悅,然釋其罪。
懶真子元祐中,
東坡知貢舉,
日並行
詩賦經義書題中出而
難任人,
蠻夷率服。注云:任,佞也。難者,拒之
使不得進也。
難任人,則
忠信昭而
四夷服。
東坡習
大科日曾
作忠信,昭而
四夷服,論而新經與,
注意同
當時舉子謂
東坡,故與
金陵異說以為難于任人則
得賢者,故
四夷服。及
東坡見說,怒曰:
舉子至不
識字。輒以
難為難,盡黜之。惟
作難字者,皆得。蓋
東坡原不曾見新經而
舉子未嘗讀注故也。聞之于柴
慎微。
《李宗諤先公談錄》:
先公嘗
言座主王公仁裕知舉。時已
年高,
有數子,皆早亡,
諸孫並幼,每諸
門生至門,必延于
中堂,公與
夫人歐陽氏
偶坐,受
諸生拜,
一如兒
孫禮。
然後備
酒饌,命
諸生侍坐至于餅餌羹臛之物皆公與
夫人親手調品以授
諸生,
甚于慈母之視
嬰兒也。
公文章
之外,尤精
音律,至
酒酣,則盡出
樂器。公
自取小管色
吹弄,
諸生有善絲竹者,亦各使獻其能。或間以
分題聯句,
未嘗不盡歡焉。忽
一日,
生徒畢集,出
一詩版縣于
客次曰:二百一十四
門生,
春風初長
羽毛成。
擲金換
得天邊
桂,
鑿壁偷將榜
上名。
何幸不才逢
聖世,偶將
疏網罩
群英。
衰翁漸老
兒孫小,
異日知誰
略有情。公後有
一孫名全禧
終于綿州西昌令,
一女適何東薛氏甚
賢明,今亦亡矣。
《後山談叢》:
陳恕領
春官以
王文正為舉
首歲中拔
劉子儀于帝選
白云:吾
得二俊名世才也。是
不愧于
知人。
楊文公以為然,謂王
揚休山立宗廟器也。
《澠水燕談錄》:
張鄧公士遜以
監察御史為
諸科考試官以
舉子有當避親者求
免去,
主司不從,
真宗嘉之。
自後試官親戚悉牒
送別頭考校,
至今著為令。
《夢溪筆談》:
鄭毅夫自負時名,
國子監以
第五人選,意甚
不平。
謝主司啟詞,有
李廣事業,自謂
無雙;
杜牧文章,止得
第五之句。又云:
騏驥已老,甘
駑馬以先之;巨鼇
不靈,因
頑石之
在上。
主司深銜之。
他日廷策,
主司復為
考官,必欲
黜落,以報其
不遜。有
試業似
獬者,枉遭
斥逐;
既而發
考卷,則
獬乃
第一人及第。又
嘉祐中,
士人劉幾,累
為國學
第一人。驟為恠嶮之語,
學者翕然效之,
遂成風俗。
歐陽公深惡之。
會公主文,
決意痛懲,凡為
新文者
一切棄黜。
時體為之
一變,
歐陽之功也,有一
舉人論曰:
天地軋,
萬物茁,
聖人發。公曰:此必
劉幾也。戲續之曰:
秀才剌,
試官刷。乃以
大朱筆橫抹之,
自首至尾,謂之
紅勒帛,判大
紕繆字榜之。
既而果
幾也。
復數年,公為
御試考官,而
幾在庭。公曰:除惡
務力,今必
痛斥輕薄子,以除
文章之害。有
一士人論曰:
主上收精藏
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
劉幾矣。既黜,乃
吳人蕭稷也,
是時試
《堯舜性之賦》,有曰:故得靜而
延年,獨高
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
四罪之誅。公
大稱賞,擢為
第一人,及
唱名,乃
劉煇。人
有識之者曰:此
劉幾也,
易名矣。公
愕然久之。因欲成就其名,
小賦有
內積安行之德,蓋稟于天,公
以謂積
近于學,
改為蘊人,
莫不以公為
知言。
《青箱雜記》:
盛文肅公正
剛塞絕,
無它腸而性微
狷急,
時為內相,
孫抃方召議
館職以文投之,
文肅大怒曰:
投贄盡皆邪道,
非公朝所尚。
呵責再三,孫
惶恐失措而退,
比試學士院,孫
夙夕憂其
擯落,
文肅乃題所
試卷為
三等上,其
公正如此。
《石林燕語》:
蘇參政易簡登科,時
宋尚書白為
南省主文。
後七年,宋為
翰林學士,
承旨而蘇
相繼入院,同為
學士。宋嘗
贈詩云:
昔日曾為
尺木階,
今朝真是
青雲友。
歐陽文忠亦
王禹玉南廟主文相距十六年,亦同為
學士。故歐公詩
有喜君新賜
黃金帶,顧我今為
白髮翁之句。
二事誠
一時文物之盛也。
范文正公以
晏元獻薦
入館,
終身以
門生事之。後雖
名位相亞,亦
不敢少變。
慶曆末,晏公守
宛丘,
文正赴
南陽道過特
留歡飲數日,其
書題門狀猶皆稱
門生。將別以詩敘
殷勤,投
元獻而去,有曾入
黃扉陪
國論,
卻來絳帳就
師資之句,聞者
無不歎服。
咸平三年,
王魏公知舉,數日即
院中拜
同知樞密院事。
當時以為科舉盛事余紹聖試
禮部,時
鄧安惠公溫伯以
翰林學士承旨知舉不就,拜
尚書右丞。時試已
第二場,
鄧公自
廳事上馬揚鞭,
左右揖
諸生而去。自
魏公後繼之者惟
鄧公也。
《石林詩話》:
劉丞相莘老殿試,時
蘇丞相子容為
詳定官子容後尹南京,
莘老復
僉判在
幕中相與歡甚。
元祐初,
莘老自
中司入為
左丞,
子容猶為
翰林學士,
承旨及
莘老遷
黃門,
子容始為
左丞,
莘老宿
東省,嘗以詩寄
子容云:
膺門早歲預
登龍,
儉幕中間託
下風。敢謂
彈冠煩
貢禹,每思
移疾避
胡公。蓋記
前事。而
子容答之有
末路自驚
黃髮老,
平時曾識
黑頭公之句。
當時以為盛事。又
三年,
莘老既相而罷,
子容始踐其位云。
至和嘉祐間,
場屋舉子為文尚
奇澀,讀或
不能成句,
歐陽文忠公力欲革其弊,既
知貢舉,凡文涉
雕刻者,黜之。時
范景仁、
王禹玉、
梅公儀等同事而
梅聖俞為
參詳官,未
引試前唱酬詩極多,
文忠有無譁
戰士銜枚勇,
下筆春蠶食葉聲最為
警策。
聖俞有
萬蟻戰時春日暖,
五星明處夜堂深,亦為
諸公所稱。及
放牓,
平時有聲如
劉輝輩皆
不預,
選士論頗
洶洶。
未幾,時傳遂
鬨鬨然
以為主司耽於
唱酬,
不暇詳考校且
言以五星自比,
而待我曹為
蠶蟻,因
造為醜語,
自是禮闈不復敢
作詩,終
元豐末幾三十年
元祐初,雖
稍稍為之要,
不如前日之盛,
然是牓得
蘇子瞻為
第二人,
子由與
曾子固皆在選中,亦
不可謂
不得人矣。
《二老堂詩話》:
小說多
妄其來
久矣,
《玉壺清話》云
王禹偁自
知制誥出知黃州蘇易簡牓下放孫
何等進士三百餘人,奏曰:
禹偁禁林宿儒,累為
遷客。臣欲令
榜下諸生郊送。
奏可,
禹偁作詩謝之云:
綴行相送我何榮,
老鶴乘軒愧
谷鶯。
三入承明不
知舉,看
人門下放諸生。予年十六七時,嘗以
歲月推之,孫何榜乃
淳化三年歲在壬辰,
明年癸巳,
易簡遷
參政。
是時禹偁謫外未歸,又
明年甲午,方再為
知制誥至道。乙未遷
內翰,
五月出知滁州,非放
進士時三年丁酉,復召
知制誥。
咸平元年戊戌十二月,罷知
黃州。二年己亥,
放進士孫暨等
七十一人,非三百也。且
易簡已為執政而死,其妄甚明,然予頗自疑此詩或為
他日之讖,
其後隆興癸未,予為
起居郎兼
中書舍人,值
省試,本摲
同知貢舉屬
壽皇銳意幸
金陵便欲
進發留予
從駕不果差
乾道壬辰為
禮部侍郎,兼
直學士院。
適當貢舉在朝闕
出身從官而虞并甫為相,雅不欲用。予
時方遣
泛使奏留予撰
國書,命
翰林王曮知舉中書舍人,
趙雄同知,
此外惟
沈复有出身以予侍兼
臨安既不
可差,乃趣召
李衡為
侍御史,云
試院無
言事官不肅鎖院終
旬日趙雄丁母憂,亦
不復補差。
淳熙戊戌春,予為
翰林學士,
上已點定而
趙溫叔為相
密奏云殿試
臨軒當用
天子私人主文,今
省試是
禮部事,乃
就下差權,
禮部尚書范成大雖
一時各有意,
其實三入不
知舉也。
《國老談苑》:
劉溫叟累居
顯要,
清貧尢甚,
未嘗受人饋,
知貢舉,時有
經學門生居
畿內者,獻
粟草一車,
溫叟卻之。其人曰:此物出于
躬耕,願
以致勤。
溫叟不得已而受之,
即令家人置衣
一襲以為答,計其直即倍于
粟草矣。
自是,
無敢獻遺者。
《卻掃編》:
蘇丞相子容留守南都,
劉丞相莘老簽書判官事,
時年尚少,
蘇公大器愛之。
元祐中,劉公為
右僕射兼
中書侍郎,
蘇公為
尚書左丞同
秉政,嘗因
祠事各居
本省,
致齋劉
公有夜
直中書省寄
左丞子容公詩曰:
膺門早歲預
登龍,
儉幕中間託
下風。敢謂
彈冠煩
貢禹,每思
移疾避
胡公。
論文青眼今
猶在,
報國丹心老更同。
夜直沈迷坐
東省,
齋居清
絕望南宮。
蘇公和曰:
五年班綴望
夔龍,曾託
帡幪避雨風。
末路自憐黃髮老,蚤時曾識
黑頭公。升沈
不改交情見,
出處雖殊
取舍同。
謾扣蕪音答
高唱,終慚
下管應
清宮。
蘇門下
子由時為右丞亦和曰:
雷雨年年起臥龍,
穆然臺閣有清風。
一時畫諾雖云舊,
晚歲吁俞本自公。
松竹經寒俱
不改,
鹽梅共鼎
固非同。
新詩和遍東
西府,
律呂更成十二宮。時
朝廷和此詩者甚眾,
往往見于名士文集中。
《桯史》:
胡給事既新
貢院嗣歲庚子,適
大比,乃侈其事命
供帳考校者悉倍。
前規鵠袍入試茗卒饋漿公庖繼肉坐案寬潔
執事恪敬,
誾誾于于,以鬯于
文士論大愜會
初場,賦題
出孟子舜聞善若決
江河而以
聞善而行,
沛然莫禦為韻,士既就案矣,蜀俗敬長而尚
先達,每在
廣場不廢,
請益焉。晡後忽
一老儒擿
禮部韻示
諸生,謂沛字惟十四泰有之一為
顛沛一為
沛邑注無沛決之義,惟它有霈字乃從雨為
可疑。眾曰:是
鬨然扣簾請
出題者偶
假寐,有
少年出酬之,
漫不經意,亶云
禮部韻注義既非增
一雨頭
無害也。揖而
退如言以登于
卷坐遠于簾者,或不
聞知,乃仍用
前字,
于是試者用霈沛
各半。
明日將
試論語
籍籍傳凡用沛字者皆窘,復扣簾
出題者,初
不知昨夕之
對應曰:
如字廷中大喧濅
不可制譟而入曰:
試官誤我。
三年利害不細
簾前,闈木如拱皆折或入于房執
考校者
一人毆之,
考校者
惶遽急曰:有
雨頭也得,無
雨頭也得。或又咎其誤曰:
第二場更不敢也。蓋
一時祈脫之辭,
移時稍定試司申
鼓譟場屋胡以不稱于
禮遇也。怒
物色為首者,盡
繫獄韋布益
不平既
拆號例宴
主司以勞還畢
三爵優伶序進有
儒服立於
前者一人旁揖之,
相與詫
博洽辯,
古今岸然不相下,因各求
挑試所
誦憶其
一問漢四百載,名
宰相凡幾儒服以
蕭曹而下枚數之,
無遺群優咸
贊其能。乃曰:
漢相吾言之矣。
敢問唐三百
載名將帥何人也。旁揖者亦
詘指英衛以及季葉曰:
張巡、
許遠、田
萬春儒服奮起爭曰:
巡遠是也。
萬春之姓雷歷攷
史牒未有以雷為
田者。揖者
不服,
撐拒滕口。俄
一綠衣
參軍自稱教授前據几
二人敬
質疑曰:
是故雷姓揖者。
大詬袒裼奮拳教授遽
作恐懼狀曰:有
雨頭也得,無
雨頭也得。
坐中方
失色,知其風己也。忽優有
黃衣者持
令旗躍出,
稠人中曰:
制置太學給事台旨試官在坐,爾輩
安得無禮。群優亟
斂容趨下,喏曰:
第二場更不敢也。夾戺皆笑,席客
大慚,
明日遁去,遂釋繫者,胡意其為郡士
所使,錄優而詰之,杖而出諸竟,然其語
盛傳迄今。
《燕翼貽謀錄》:
真宗時試
進士,初用
糊名法,以
革容私之弊,
張士遜以
監察御史為
巡捕官,因
白主司有親戚在
進士,
明日當
引試,願出以
避嫌,
主司不聽。
士遜乃自言
引去,
真宗是之,遂詔
自今舉人與
試官有親嫌者移試
別頭別試所,
自此始且以
御史為
巡捕,
決無容私矣。易以
宦官不知始
於何年也。
《揮麈前錄》:
劉器之晚居南京,
馬巨濟涓作
少尹。
巨濟廷試日,
器之作
詳定官所取也。而
巨濟每見
器之,
未嘗修門生之敬,
器之不平,因以語客。客以諷
巨濟,
巨濟曰:
不然。凡
省闈解送,則有
主文,
故所取士得以稱
門生。
殿試蓋天子
自為座主,
豈可復稱門生于
他人。幸
以此謝劉公也。客以告
器之,
器之歎服其說,
自是甚懽。
《揮麈餘話》:
靖康中,
蔡元長父子既敗,
言者攻之,發其
奸惡,
不遺餘力,蓋其
門下士如
楊中立、
孫仲益之類
是也。
李泰發光時為侍御史,獨不
露章,且勸勿為
太甚,
坐是責監
汀州酒稅。
謝表云:當
垂涕止
彎弓之射,人
以為狂。然
臨危多
下石之徒,臣
則不敢。
士大夫多稱之。
《齊東野語》:
吳興人談重
元鼎少
領鄉薦不第,
晚就南廊更數試復
不入,等章
文莊兄弟皆與之
同舍,
嘉定戊辰,
文莊兄弟在朝談入
京將更試請曰:二兄
何以授我。乃
相與作備
對數十付,
已而文莊入為
考官得,談卷甚喜,所批稍高,
編排當
在上二等,
已而曰:
名器不可以故人私之,
但使脫
助教足矣。
于是稍
移向下,
既而筭計四等合放
若干而談之名適在
末等之首,竟
垂翅而
歸一,
文學之微
造物亦靳之耶。
莆田方翥試
南宮第三場,欲
出納卷,有物礙其足,
視之則
一卷子,止有前
二篇,其文亦
通暢,
不解何以不終卷而棄於地也。
翥筆端俊甚以其緒餘
足成之併,攜出,
中門投之
幕中,
一時不暇記其
姓名,
翥既
中第,亦
不復省問。
他年,
翥為
館職偶及
試闈異事因
及之偶
有客在坐,
同年也。默不
一語,
翼日,具
冠裳造方
自敘本末,言
試日疾
不能支吾,扶拽而出,
所謂試卷者,莫記
所在,已
絕望矣。
一日榜出,
乃在選中,
恍然疑
姓名之偶同,幸
未嘗與人言。亟入
京物色之良是借真卷觀之,
儼然有
續成者,竟
莫測所以。
今日乃知
出君之筆,君吾
恩人也。方笑謝
而已。按
馮京知舉張芸叟賦
公生明重疊用韻,
已而為第
四名,
竊恠主司鹵莽,及
元祐中,使虜過
北門馮為
留守始
修門生
敬酒,適馮因言昔忝
知舉秘監賦
重疊用韻以
論策佳輒為改之,擢寘
高第,頗
記憶否。
芸叟方飲,
不覺酒杯覆懷
再三愧謝與此
略同。
《癸辛雜識》:
林竹溪希逸字肅翁,
又號鬳齋,
福清人。
乙未,
吳榜由
上庠登第。凡
三試皆第四,是歲
真西山知舉莆田王邁實之,亦
預考校,
西山欲出堯仁如
天賦立說,堯為
五帝之盛,仁為
四德之元,
天出庶物之首,
西山以此題為
極大實之云
題目自好,但矮
些箇西山默然,
林居與王隔
一嶺,
素相厚善,
省試前林衣敝衣邀
王車密
扣題意,
王告以必用
聖人以
天下為一家,要以
西銘主意自第
一韻,
以後皆與
議定,首韻用
三極一家,
次韻云
大聖人之立,極合
天下為一家,
四韻堯宅禹宮大
鋪敘西銘,至是
西山局于
無題可擬。乃謂
實之曰:日逼
無題柰何王以
位下辭避西山再四扣之
不已王
久之,若
不得已,乃
以前題進并題韻之
意大略
西山擊節至
引試日題將
揭曉,
循例班列拈香眾方
對越聞
王微祝云某誓舉
所知神其鑒之。
是時鄉人林彬之,
元質亦在
試中,
上請以
鄉音酬答,亦授以
意亦預選云。
《養痾漫筆》:士之
窮通出處蓋
有命焉,
非人所
能為也。
元祐中,
東坡知貢舉。
李方叔就試將
鎖院,坡
緘封一簡,
令叔黨持與
方叔,值
方叔出,其僕受簡,置
几上,
有頃,
章子厚二子曰:持曰援者來。取間竊觀,乃
揚雄優於
劉向論,
一篇二章,
驚喜攜之
以去,
方叔歸求簡
不得,知為
二章所竊,
悵惋不
敢言。
已而果出此題,
二章皆
模倣坡作,
方叔幾于閣筆及
拆號,坡意魁必
方叔也,乃
章援第
十名,
文意與
魁相似乃
章持坡
失色二十名間
一卷頗奇,坡謂
同列曰:此必
方叔。
視之,乃
葛敏修。
時山谷亦與
校文曰:
可賀內翰得人此乃僕宰
泰和時一
學子相從者也。而
方叔竟
下第,坡
出院聞其故,大
嘆恨作詩送其歸。
所謂平生漫說古戰場,
過眼空迷日
五色者
是也。其母嘆曰:
蘇學士知貢舉而汝不
成名,復何望哉。
抑鬱而卒,余謂坡
拳拳於
方叔,
如此真
盛德事,然卒
不能增益其命之所無,反使
二章得竊之以
發身,而
子厚小人將以坡為有
私有黨而
無以大服其心,
豈不重
可惜哉。
淳熙中,
王季海為相奏起
汪玉山為
大宗伯,
知貢舉,且以書速其來,
玉山將就道,有
一布衣之友,
平生極
相得,屢黜于
禮部,心甚念之。乃以書約其胥會于
富陽一
蕭寺,與之對榻,
夜分,
密語之曰:某此行,
或者典
貢舉當特相
牢籠省試程文易養
冒子中可用
三古字
以為驗。其人
感喜,
玉山既
知貢舉,搜易卷中果有
冒子用
三古字者,遂竟批上置
之前列,及
拆號,乃非其
友人也。
竊怪之,數日
友人來見,
玉山怒責之曰:此必
足下輕
名重利,售之
他人,何相負乃
如此。
友人指天誓曰:
某以暴疾幾死,
不能就試,
何敢漏泄於
他人。
玉山終不釋,
未幾以
古字得者來謁
玉山,
因問之曰:
老兄頭場冒子中用三古字何也。其人
泯默久之,對曰:茲事甚怪,
先生既問,
不敢不以實對。某之來
就試也,
假宿于
富陽某寺中,與
寺僧閒步廡下,見室下一棺
塵埃漶漫。僧曰:此
一官員女也,殯
于此十年矣。
杳無骨肉,來問又
不敢自葬之。因
相與默然,是
夕夢一女子行
廡下謂某曰:
官人赴省試,妾有
一語相告,此去
頭場冒子中可用
三古字,必
登高科,但幸勿
相忘,使妾
枯骨早得
入土。既覺,甚恠之,遂用其言,果叨
前列,近
已往寺中葬其女矣。
玉山驚歎。
《道山清話》:
章子厚為
侍從時,遇其
生朝會客,其
門人林特者,亦
鄉人也。以詩
為壽子厚晚于座上取詩以示客,且指其
頌德處云:
只是海行言語道人須
道著乃為工
門人者,頗
不平之忽曰:
昔人有令畫工傳神,以其
不似,命別為之,
既而又
以不似,凡三四易,
畫工怒曰:若畫
得似後
是甚模樣。
滿坐烘然。
《墨莊漫錄》:
樂全先生張安道薨,
東坡時守
潁州,于
僧寺舉挂
參酌古今,用
唐人服
座主緦麻三月,又別
為文往祭其柩,蓋感其
知遇也。
《清波雜志》:
方務德侍郎受知于
張全真,
參政後,每經
毗陵必至報恩院張之
祠堂祭奠,
修門生之敬,
祝文具在洪慶善嘗入梁企道
閣學幕府,後
守番陽企道
夫人尚在歲時亦以大狀稱
門生,以展賀
士夫併為
美談。
張文節知白在
桑贊幕下,
桑識其必貴。
祥符中,
文節為
京西漕,
桑已死,蔡
濟州奏乞每遇
寒食,至
桑墓
拜掃。
詔可之,
狄武襄青受
范忠獻之知,每至范氏,必拜于
家廟入拜
夫人甚恭,以
郎君之
禮事其
子弟,狄乃
武將,能知義,不
忘恩,可書也。
《湘山野錄》:
宋鄭公庠省試,
良玉不琢,賦
號為擅場,時
大宗胥內翰偃考之
酷愛,必謂非
二宋不能作之,
奈何重疊押韻,
一韻有
瓌奇擅名及而無
刻畫之名之句深惜之密,與自改
擅名為
擅聲,後埒之于
第一,殆發,
試卷,果鄭公也。胥公
孳孳于
後進,故
天聖明道間得譽于時,若
歐陽公等,
皆是後雖
貴顯而
眷盼亦衰。故
學士王平甫撰胥公
神道碑,略云:
諸孤幼甚
歸于潤州,
公平日翦擢
相踵而材勢
大顯者,無
一人所助,獨
宋鄭公恤其家甚厚,蓋茲事也。
馮
大參當世公始求薦於
武昌,會
小宗者庸謬寡鑒,堅欲
黜落,又欲置於
末綴,時鄂倅
南宮誠監試當
拆封定卷大
不平奮臂力主之須俾魁送
小宗者,理沮
不免以公冠於
鄉版,果取
大魁釋褐除
荊南倅
南宮遷潭倅公以詩
寄謝曰:嘗思
鵬海隔
飛翻,曾
得天風送羽翰。思比
丘山何以戴,
心同金石欲移難。
經年空嘆音題絕,
千里長思道義懽。每向
江陵訪遺治,
邑人猶指縣題看。箋云
江陵縣額,即
君臨治時親墨也。
《續夷堅志》:
河中李欽叔初生,其父之才作
湯餅局有相者,為
史學優言君後當
擢第,但
當出此
兒子門下為太晚耳。
學優雅以
才名自負,
不以相者之言
為然,
其後欽叔二十三
省元賜第中廷試策宏詞科,除
應奉翰林文字兩預主貢
學優竟出其門云。
《道州志》:
宋李絢,
字晦叔,
天聖五年進士甲科。授
大理評事,知
吉水縣。會
秋試,
絢為
考官,考
歐陽曜筆以能賦稱
廉獻啟事爭
第一,
絢特以
劉沆文行兼備為首選,
沆尋登
上第,致
相位,每欲
用之高義不見以
朝奉郎太常博士請老鄉人重之,稱之曰:
李先生云。
《金史·任熊祥傳》:
熊祥。
天德初,為
山東東路轉運使,改
鎮西軍節度使。
是時,詔
徐文、張
弘信討
東海縣,
弘信逗遛,
稱疾不進,
決杖二百。
熊祥被詔為
會試主文,以事
不避難臣之職為賦題。及
御試,
熊祥復以
賞罰之令信如
四時為賦題,
海陵大喜,
以為侍讀學士。
《趙秉文傳》:
秉文,
字周臣,
磁州淦
陽人也。
興定元年,轉
侍讀學士。拜
禮部尚書,兼
侍讀學士,
同修國史,
知集賢院事。又
明年,
知貢舉,坐取
進士盧亞
重用韻,削
兩階,因請
致仕。
金自
泰和、
大安以來,
科舉之
文其弊
益甚。蓋
有司惟守
格法,所取之
文卑陋陳腐,
苟合程度而已,稍涉
奇峭,即遭絀落,
於是文風大衰。
貞祐初,
秉文為
省試,得
李獻能賦,雖
格律稍疏而
詞藻頗麗,擢為
第一。
舉人遂大
喧噪,愬於
臺省,
以為趙公大壞文格,且作詩謗之,
久之方息。
俄而獻能復中
宏詞,入
翰林,而
秉文竟
以是得罪。
《翟永固傳》:
永固遷
太常卿,
考試貞元元年進士,出
《尊祖配天賦》題,
海陵以為猜度己意,召
永固問曰:賦題
不稱朕意。我祖
在位時祭天拜乎。對曰:拜。
海陵曰:
豈有生則
致拜,死而
同體配食者乎。對曰:古有之,載在
典禮。
海陵曰:若桀、
紂曾行,亦欲我
行之乎。
於是永固、
張景仁皆杖二十。而
進士張汝霖賦第
八韻有曰:
方今將行郊祀。
海陵詰之曰:汝安知我
郊祀乎。亦杖之三十。
《元史·虞集傳》:
泰定初,
考試禮部,言於
同列曰:
國家科目之法,諸
經傳注各有
所主者,將以
一道德、
同風俗,非欲使
學者專門擅業,如
近代五經學究之
固陋也。
聖經深遠,非
一人之見可盡,
試藝之
文,推
其高者取之,
不必先
有主意。
若先定
主意,則
求賢之心狹,而差
自此始矣。後再為
考官,率持是說,
故所取得人。
《張養浩傳》:
養浩為
祕書少監。
延祐初,設
進士科,遂以
禮部侍郎知貢舉。
進士詣謁,皆不納,
但使人戒之曰:
諸君子但思
報效,奚勞謝為。
《明外史·王艮傳》:有
高遜志者,艮
座主也,
蕭縣人,寓
嘉興。幼
嗜學,師
貢師泰、
周伯琦等。
文章典雅,
成一家言。
洪武初,徵修
《元史》,入
翰林,為
編修,
累遷侍講學士。十五年,
試吏部右侍郎。尋以事謫
胊山。
建文初,召為
太常少卿,與
董倫同為
會試。
主考官得士自艮外,
胡靖、
吳溥、
楊子榮、
金幼孜、
楊溥、
胡濙、
顧佐輩皆為
名臣。燕師入,
存歿無可考。或云遁去,或
云已前卒。
《遜國正氣紀》:
文皇登位,將
詔諭天下,命群臣舉代草者,
以孝孺對召,至授筆扎孝孺
投筆於地,
大哭且罵。上曰:汝
不顧九族乎。孝孺
奮然曰:能殺我
九族,
不能殺我
十族。
上大怒,籍
九族,上怒猶
不已,必欲誅
十族,乃以
門人廖鏞等為一族。
《徐輝祖傳》:
輝祖,
中山王達長子。
洪武己巳,嗣
國公爵。二十九年,
學正吳
啟言國子師生日夥不為甄別高下,
無以勸懲。
上命輝祖率
翰林院禮部詣
監試其
文藝分別送
吏部銓用,蓋
輝祖嘗侍
皇太子,學
通經史。又從詹
希元學書,
善大字,故
特任之。
《劉政傳》:
政,
字仲理。
南京長洲人。
建文元年,舉
應天鄉試第一。
試官方孝孺,出
托孤寄命題,
得政卷喜曰:
此他日臨大節而
不可奪者。乃
百鳥中孤鳳,
吾當虛左以待之。及帝遁去,
孝孺被戮,
政痛
君師俱
遭難,遂憤悲
不食死。
《張紞傳》:
紞識,鑒
精絕,各當其材,會修
太祖實錄被旨試
翰林編修官
考第高下得
楊士奇策,獨喜曰:明
達時務,有
用之材,
不但文詞工已也首取。
士奇由是知名。
《明外史·方法傳》:法,
字伯通,
桐城人。
劉政,
字仲里,
長洲人。皆
孝孺考試所得士,而
政居首。燕兵起,
政草
《平燕策》,將上之,以病為
家人所厄。既聞殺
孝孺,
嘔血死。法為
四川都司斷事。
成祖即位,
諸司表賀,
法當署名曰:此
可見方先生地下乎。
投筆出。尋逮入
京,次
望江,遂沈於江。
《李京山集》:成化時,
輔臣李賢有
奪情之旨。
羅倫艸疏論之初
張文欲見
倫計事不
得手,書
一韻曰:
狀元及第纔
三日,
扶植綱常世所稀,我亦與君
同志者,請
君相見莫
相疑。
倫喜見
文曰:
疏稿雖成
硃語,
尚未確
得君詩,當題為
扶植綱常事。遂
同僉名
伏闕上疏尋見賢,
賢曰:你
兩人報
得我好
兩人合口答曰:正報
老師以忠臣孝子,
時稱兩元,
不愧科目倫丙戌狀元文,
己卯南京解元也。
《明外史·魯鐸傳》:
大學士李東陽生日,
鐸為
司業,與
祭酒趙永皆其
門生也,
相約以二帕
為壽。比檢笥,
亡有,徐曰:鄉有饋乾魚者,盍
以此往。詢諸庖,食
過半矣,以其餘詣
東陽。
東陽喜,為
烹魚置酒,留
兩人飲,
極歡乃去。
《劉大夏傳》:
大夏之
被逮也,方
鋤菜園中,
入室攜數
百錢,跨驢
就道。赦歸後,有
門下生為
巡撫,枉
百里謁之。道遇
扶犁者,問孰為
尚書家,引之
登堂,即
大夏也。
《鄒守益傳》:
守益舉
正德六年會試第一,出
王守仁門。以
廷對第三授
翰林院編修。踰年
告歸,乃謁
守仁,
講學於
贑州。
宸濠反,與
守仁軍事。
守仁卒,為位哭,服
心喪。
《霍韜傳》:
韜舉
進士出
毛澄門下,素執
弟子禮,
議禮不合,遂
不復稱為座主。及
總裁己丑會試,亦遂
不以唐順之等為門生。
《張選傳》:
黃正色,登
嘉靖八年進士。除
仁和縣知縣,改
南海。
座主霍韜宗人橫甚,
正色繩以法。
韜顧
以為賢,
豪強屏跡,
縣中大理。
《李默傳》:
默同考武試,得
陸炳為
門生。
炳貴盛,力
推轂。
《汪文輝傳》:
文輝,
字德充。
隆慶四年,改
御史。
高拱以
內閣掌
吏部,
權勢烜赫。其
門生韓楫、
宋之韓、
程文、
涂夢桂等
並居言路,
日夜走其門,
專務擊搏。
文輝亦
拱門生,心
獨非之。
《許國傳》:
給事中任讓論國
庸鄙。國疏辨,帝奪
讓俸。國與
申時行無嫌,
時行適
為國門生萬國欽所論,
讓則
時行門生也,
故為其師
報復云。
《明皇朝盛事》:
胡忠安公濙為
禮部尚書,自
宣德丁未至
景泰甲戌,凡十為
會試知貢舉官,
古今罕有。
《公餘日錄》:
成化己丑,
會試涯翁
同考論語出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三句時有
一舉子云:在人有其等
聖人等其等。涯翁聞之謂曰:
若還如此等著他等
一等。亦歐
文忠秀才剌
試官刷之意,
可見古今欲變
文格者,
同一揆耳。
《駒陰冗記》:
莆田楊汝惠先生初
在庠時,其友林君生孫
汝雨、汝雲,同抱
出見楊笑曰:
他日仕途有相遇處。楊曰:若待
相遇,吾
老歸休矣。
嘉靖辛卯,楊以
貢官廣西,
永福教諭時年六十餘,
汝雨以
主事主
廣西考試,楊以例
入試,獲
中式仕途相遇之戲其偶徵乎。
《古穰雜錄典》:文
楊文定溥初入
鄉試為首選
胡儼典
文衡批其文曰:
初學小子,當
退避三舍,
老夫亦讓
一頭地。又曰:
他日立
玉階方寸地,必
能為董子之
正言,而
不效公孫弘之
阿曲。人以
儼為
知人,後
儼為
祭酒先生已在
禁垣位望益高,
終身執
門生禮,
儼亦
不辭,人
兩高之。
《耆舊續聞》:
吳匏菴詞有
繁花落盡留
紅葉,
新筍叢生帶
綠苔。
名句也。時有
趙寬字
栗夫為
匏菴所
取士詞名《半江集》匏菴嘗曰:
不遇吳寬,
爭得趙寬。
《江南通志》:
鍾遐齡字子宜,
溧陽人。
隆慶戊辰進士,知
井陘縣。
分校順天得一卷曰:此
天下士也。亟列
高薦,
既而拆卷乃
高邑,
趙南星後
以忠直為
名臣官
冢宰,
世服其
得人。
《湖廣通志》:
耿定力,
黃安人。
隆慶辛未進士,授
工部主事江陵相故
座主又先嘗
執贄加殊盼力深
自引避,人咸歎其
有守。
李憭字景潁,
嘉魚人。
萬曆己丑進士,
任禮部
主客,
奉命冊封蜀藩,
有門生新蒞縣
執贄為壽,卻之曰:君
不知故人,且而
書生初入,官將
焉得此。入蜀凡屬
餽遺,
一無所受。
《列朝詩集》:
少師孫文正公諱
承宗謙益之舉,
南宮也。公為
考官門牆之
附麗,
衣缽之
付囑,出於
尋常舉主門生不啻百倍。
《烈皇小識》:
天啟元年辛酉,
虞山錢謙益以
編修主
浙江試
歸安韓敬與
秀水沈德符預捏
字眼假稱關節,
令人遍投諸
應試者,約以事成取價
游士多墮其
網中錢千秋預為
千秋字眼以
一朝平步上青天七字為七
藝之結。
謙益在闈中,弗暇察也。比
撤棘敬等,即
發覺其事,復唆
禮科
顧其仁磨勘參送。
謙益亦自
具疏檢舉旨
下部部擬
千秋與
居間徐時敏、金
保元俱依律
遣戍,
謙益與
本房鄭履祥失於
覺察,各
罰俸三個月,
奉旨依擬,此
天啟二年事也。
主司門生部雜錄
《風俗通·十反篇》:
豫章太守汝南封祈
武興泰山太守周乘子居為太李
張所舉,
函封未發,張
病物故,
夫人於柩側
下帷見六
孝廉曰:
李氏蒙國
厚恩,
據重任咨
嘉休懿
相授歲貢上欲報稱聖朝下欲流惠氓隸今
李氏獲保
首領以
天年,終而
諸君各懷
進退,未肯
發引,妾
幸有三孤,足統
喪紀正相追隨蓬斆
墳柏何若曜德王室昭顯亡者,
亡者有靈,實寵賴之,
歿而不朽,此
其然乎。
於是周乘顧謂
左右諸君欲行
周乘當止
者莫逮
郎君盡其
哀惻乘與鄭
伯堅即日辭行,祈與
黃叔度、郅
伯嚮盛
孔叔留隨轜柩
乘拜郎
遷陵長治無異稱意亦薄之。某官與祈
相反俱為
侍御史公車令享
相位焉。
謹按《孝經》:資於事父以事君,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春秋、
國語、
民生於
三事之如一禮,
斬衰公
士大夫眾生為其君
乘,雖見察授
函封未發,未離
陪隸不與賓於
王爵諸
臨城社
民神之主也。義當
服勤關其祀,紀
夫人雖有
懇切之教,
蓋子不以從令為孝而
乘囂然要勒同儕去喪,即寵謂
能有功異也。
明試無效,亦旋
告退,
安在其顯
君父德美之有。
河內太
守府廬江周
景仲嚮每
舉孝廉請之
上堂家人宴飲皆令平仰
言笑晏晏,
如是三四,臨發,贈以衣齊,皆
出自中子弟,
中外過歷職署踰於
所望曰:移臣
作子於之。
何有河內太守司徒潁川韓演伯南舉孝廉,唯臨辭
一與相見無所寵拔曰:我已舉若,
豈可令恩偏積於
一門乎。
謹按《春秋左氏傳》:夫舉
無他也,唯善
所在,
親疏一也。祈奚稱其讎,
不為諂,立其子,不
為比,舉其偏,
不為黨,建
一官而
三物成,
晉國賴之。
君子歸焉。
蓋人君者,
闢門開窗,
號咷博求,
得賢而賞聞,善若驚
無適也。
無莫也。周不綜
臧否而務
蘊崇之韓,
演不惟善是務越,此
一概。
夫不擇而彊
用之與可用而敗之,其
罪一也。
《李氏刊誤》:
春官氏每歲選升
進士三十人以備
將相之任,
是日,
自狀元已
下同詣
座主之宅,
座主立
於庭,一一而進曰:某
外氏某家,
或曰甥,
或曰弟,又曰某大
外氏,
某家,又曰外大
外氏某家或曰重表弟,
或曰表甥孫,又
有同宗,
座主宜為姪而反為叔,言敘既畢,
拜禮得申予輒議曰:
春官氏選士得其人,止
供職業耳。而
俊造之士以
經術待聘,獲
采拔於
有司,則
朝廷與
春官氏皆何恩於
舉子。今使謝之,則
與選士之旨
豈不異乎。
有海東之子,
嶺嶠之人,皆與
華族敘
中表從使拜首而已,論
諸事體又
何有哉。
《夢溪筆談》:
禮部貢院試
進士日,設
香案於
階前,
主司與
舉人對拜,此唐
故事也。所坐
設位供張甚盛,
有司具
茶湯飲漿。至
試經生,則悉徹
帳幕氈席之類,亦無
茶湯,渴則飲
硯水,
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
氈幕及
供應人
私傳所
試經義。蓋嘗有敗者,
故事為之防。歐
文忠有詩:
焚香禮
進士,徹幕待
經生。
以為禮數重輕如此,
其實自有謂也。
《捫蝨新話》:
歐陽公
不得不收
東坡,
所謂老夫當
避路,
放他出一頭地者,
其實掩抑渠不
得也。
東坡亦
不得不收
秦少游、
黃魯直輩。
少游歌詞當在坡上,
少游不遇東坡,當
絕世自立,必
不在人下也。然
提獎成就,坡力為多。
《癸辛雜識》:
祖宗朝知貢舉者,
禮部長貳乃云
知舉餘官雖在
禮部貳之上,皆
稱權知舉,蓋
知舉乃
禮部職也,今不
復然。
《明代盛事》:
正德中,
楊少師廷和為
宮保靳貴座主,靳公又
嘗受業
楊少師一清先後同居內閣袁少傅煒為
少師徐階督學所
取士,
少保張居正為
徐階教習庶吉士俱
同居內閣,又
弘治乙丑,
少傅謝遷廷試讀卷。
己丑,
與門生
翟鑾同居內閣。
正德庚辰,
少保石珤以
禮侍主考。及
丁亥,
罷相門生張孚敬實代之。
嘉靖戊戌,
分宜以
禮書知貢舉。
辛酉,
與門生
袁煒同居內閣。
《歸有園麈談》:
受業門生,則
門生聽
先生之
差使,
投拜門生則
先生聽
門生之
差使。
《觚不觚錄》:
翰林分考會試,雖
本經房而
不係所取者,
不稱門生,惟入
翰林則稱
門生。
侍坐而至位
三品以上,
不復敘。
嘉靖甲辰,吾鄉
瞿文懿公景淳及第,而
太保嚴公訥同考皆
詩經瞿以
齒長坐輒據其上,亦不投
門生刺也。
至乙未,
嚴公復入場而
少師李公春芳復於
詩經中會試,亦不於
嚴公投
門生刺也,此皆
不可曉。
京師稱謂極
尊者曰:
老先生。自
內閣以至大小九卿皆如之。
門生稱
座主,亦
不過曰:
老先生而已。至
分宜當國而諛者,稱
老翁,其厚之
甚者,稱
夫子。
此後門生稱
座主俱曰:
老師。余自
丙辰再入朝,則
三品以上庶僚多稱之曰:
老翁。又
有無故而稱
老師者,今
不可勝紀矣。
《天爵堂筆》:餘生我
父母知我,
鮑叔座主之恩
不在父母下,然有
嚴君之令,
不行於
逆子,況
師弟乎。
《胡氏雜說》:
宋元祐中,
蘇東坡知貢舉。
屬意李方叔令其
子叔黨
持一簡與方叔,值
方叔出,僕受簡置
几上,偶
章惇子持援
來訪,取簡
竊視,乃
劉向優於
揚雄論
二篇,援
兄弟徑
持去,坡亦
入院,
李方叔不知也。
既而就試,果出此題,
二章倣坡意為之援,遂中
第一人,
持第
十人。坡
初意第一人必方叔,及
揭曉,乃章也。徒為之
悵然。
方叔母歎曰:
蘇公知貢舉,吾兒
下第,命也。坡既
出院,以詩寄
李有云:
平生浪說古戰場,
過眼空迷日
五色。蓋亦
解嘲云耳。其詩
真蹟,今在
南昌李士濂家,與
徐鉉書稿及
張節之手帖共為
一卷,
字畫皆
可愛也。
《讀書鏡》:
宣子趙盾舉
韓厥,其
僕乘車
於行厥執而戮之,
宣子謂諸
大夫曰:
二三子賀我矣。吾舉
厥也,忠吾
乃今知免於罪矣。
晉崔洪為
左丞薦
郄詵以自代,後詵
劾奏洪曰:惟官
自視,各明
至公。
洪聞其言而重之,
嗚呼。此
宣子崔洪之
所以曠絕一世也。
雖然門生之於
舉主,
大過則絕之,
小過則掩之
可也。挽
逄蒙之
弓射含沙之
矢安乎。
不安乎。
東漢鄭弘字
巨君為
太尉,
時舉主
第五倫為
司空班次在下,每
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帝問其故,遂聽置雲母
屏風分隔其間,
由此以為故事。
蕭遘與、
王鐸並居相位,帝嘗召
宰相鐸年高升階足
跌踣勾陳中遘旁掖起,帝目之喜曰:
輔弼之臣
和予之幸也。謂
遘曰:適見卿扶
王鐸,予喜卿
善事長矣。
遘對曰:臣扶
王鐸,
不獨事長,臣
應舉時,
鐸為
主司,臣亦
中選,
門生也。
上笑曰:
王鐸選
進士,朕選
宰相於卿無負矣。
遘謝而退,夫
古人之
待舉主
如此。
柳子厚云:
凡號門生而
不知恩之
所自者,
非人也。
白樂天云:
商山老皓雖休去,終是
留侯門下人。
世道之薄
久矣。
士大夫當日誦此言。
歐公與
尹師魯、
蘇子美俱出
杜祁公之門,歐公雖貴,猶不替
門生之禮,
和祁公詩云:
公齋每
偷暇,師席屢
攻堅。善誨常
無倦,餘談亦可編。又云:
昔日青衫遇知己,
今來白首再陞堂。蓋
未嘗一日忘祁公也。
張芸叟有
荊公哀詞有
慟哭一聲,
惟有涕。故時
賓客合
何如。又云:
今日江湖從學者,
人人諱道是
門生。蓋
當時已病。
人情之薄
如此。若今則
弁髦蒙師,
彎弓座主,吾
不知歐陽芸叟見之當
何如嘆息也。
《群碎錄》:親
傳業者,為
弟子,
弟子復傳於人,為
門生。故
史記曰:七十二
弟子傳。而
歐陽公謂轉
相授受者,曰
門生。
《見聞錄》:
翰林凡
武舉徹簾,後
同考及掌卷
置酒請
主考,
主考答席順天鄉試,後兩
京兆置酒請
主考監試主考監試亦
答席此
近年見行者,
會試同考於
徹簾,後
醵金為會掌科
主辦,其
兩京鄉試事畢,
四主考合請
衙門前後輩謂之
鵝頭會,近久不舉矣。
《日知錄》:
貢舉之士以
有司為
座主而
自稱門生,自
中唐以後,遂有
朋黨之禍。
會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中書覆奏奉宣旨不欲令
及第進士,呼
有司為
座主,兼
題名局席等
條疏進來者伏以
國家,設
文學之科,求
真正之士,
所宜行崇風俗義本
君親,
然後升於
朝廷,必
為國器,
豈可懷
賞拔之
私惠,忘
教化之
根源,自謂
門生,遂為
朋比,
所以時風浸壞,
臣節何施
樹黨背公,靡不
由此。臣等議
今日以後,
進士及第任
一度參見有司向後不得聚集參謁於
有司宅,置宴其
曲江大會朝官及
題名局席並望
勒停。
奉敕宜依
後唐長興元年六月,
中書門下奏
時論以
貢舉官為
恩門及以登第為
門生,
門生者,
門弟子也。
顏閔游夏等
並受仲尼之訓,
即是師門。
大朝所命,
春官不曾教誨,
舉子是
國家貢士,非
宗伯門徒,
今後及第人
不得呼
春官為
恩門,
師門,及
自稱門生。
宋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丙辰,詔
及第舉人不得拜
知舉宮
子弟及
目為恩門、
師門,并
自稱門生。
劉克莊跋
陸放翁帖云:余
大父著作為京教考浙
漕試。
明年考省試,
呂成公卷子皆出
本房家藏大父與成公往還真蹟大父則
云上覆
伯恭兄
成公則云
拜覆著作丈時猶未呼
座主,作
先生也。尋其言,蓋宋末已有
先生之稱,而
至於有明,則遂公,然謂之
座師,謂之
門生,
乃其朋黨之禍,亦
不減於
唐時矣。
唐時風俗之敝
楊復恭至謂
昭宗為
門生,
天子唐崔祐甫議
以為自
漢徐孺子於故
舉主之喪,
徒步千里而
行一祭厚
則厚矣,其於
傳繼,非
可也。
歷代莫之非也。
近日張荊州九齡又
刻石而美之。
於是。
後來之受舉為
參佐者,
報恩之分
往往過當。或撓我
王憲,捨其
親戚之罪,負舉其
不令子孫以
竊名位,
背公死黨茲或近之時,論
從而與之,
通人又
不救,
遂往而
不返。夫
參伍之於
舉主,猶蒙
顧盼之恩被
話言之獎
陶鎔成就,或資其力,
昔人且有
黨比之譏,若
科場取士,祇憑所試之文,未識其名,
何有師生之分。
至於市權撓法,取賄
酬恩,
枝蔓糾連,
根柢磐互,
官方為之
濁亂,
士習為之
頹靡,
其與漢人篤交,念故之誼,抑何遠哉。
《風俗通記》:
弘農太守吳匡為
司空黃瓊所舉,班詔
勸耕道於
澠池,聞
瓊薨,即
發喪制服上病載
輦車還府,論之曰:
剖符守境,
勸民耕桑,肆省冤疑,
和解讎怨,國之
大事,所當
勤恤而猥
顧私恩
傲狠自遂若
宮車晏駕,
何以過茲。論者
不察而歸之厚
司空袁周陽舉
荀慈明有道,
太尉鄧伯
條舉訾孟
直方正
二公薨,皆制
齊衰。
若此類者,
非一然,荀訾
通儒於義,足責
魏景元元年傳元舉將僕射陳公薨以諮
時賢光祿鄭小同云宜準禮而以
情義斷之服
弔服加麻
可也三月除之
宋庾蔚之以此論為允}}或舉者
名位斥落子孫無繼多
不親至,
然則隆情由乎顯閥,薄報
在乎衰門。此又
私恩之
一變,
古今同慨者矣。
《後漢書》:
周景為
河內太守。好賢愛士。每至
歲時,
延請舉吏入止
後堂,
與共宴會,
如此數四,乃遣之。
贈送什物,
無不克備。
既而選其
父兄子弟,事
相優異。
先是司徒韓演在
河南,志在
無私,舉吏
當行,
一辭而已,恩亦
不及其家。曰:我舉若可矣,
豈可令偏積
一門。是
二公者,
若人情雖有
厚薄之殊,而
意趣則有
公私之別矣。
記言趙文子所舉於
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餘,
家生不
交利,死
不屬其子焉。
嗚呼。吾
見今之舉士者
交利而已,屬子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