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宫闱典

输入文本已由电脑自动标签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汇
人物
地点
景观
植物
称谓、职官
时间
别称
数量或序号
公元421年

 第一百十卷目錄

 外戚部列傳八
  
  趙裔蕭卓     趙倫之
  趙伯符      臧儁
  臧燾       臧熹
  袁湛       路興之
  王偃       王景文
  何瑀       江智淵
  謝莊

宮闈典第一百十卷

外戚部列傳八

趙裔蕭卓

宋書·孝穆趙皇后傳》后父字彥胄平原太守
永初二年有司奏曰:大孝之德,盛於榮親
一人有慶光被萬國
是以靈文寵於西京,壽張顯隆漢
平原太守趙裔、故洮陽蕭卓,並外屬尊戚,不逮休寵
臣等仰述聖思,遠稽舊章,並可追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命婦孫可豫章郡建昌縣,卓命婦趙可吳郡壽昌縣
孫氏,東莞人也。
其年,又詔曰:推恩之禮,在情所
故內樹宗子,外崇后屬,爰自漢、魏,咸遵斯典。
外祖趙光祿蕭光祿名器雖隆,茅土未建,並宜追封開國縣侯食邑五百戶
於是追封裔臨賀縣侯
長子宣之,仕至江
早卒,無子,以弟孫襲之繼宣之紹封。
襲之卒,子祖憐嗣。
受禪,國除。
宣之弟倫之,自有傳。
孝懿蕭皇后傳》后父卓,字子略洮陽
趙裔俱贈金紫光祿大夫,又追封封陽縣侯,妻下邳趙氏封吳郡壽昌縣君
卓子源之襲爵源之見子《思話傳》

趙倫之

《宋書本傳》倫之字幼成下邳僮人也。
孝穆皇后之弟。
幼孤貧,事母以孝稱。
武帝起兵,以軍功封閬中縣五等侯累遷雍州刺史
武帝北伐倫之順陽太守傅弘之扶風太守沈田子出巉,大破姚泓藍田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縣侯安北將軍,鎮襄陽
少帝即位徵拜護軍
元嘉三年,拜鎮軍將軍,尋遷左光祿大夫領軍將軍
倫之外戚貴盛,而以儉素自處
野拙人性世務,多所不解。
久居方伯,頗覺富盛,入為護軍資力不稱以為見貶。
光祿大夫范泰好戲謂曰:司徒𡙇,必用汝老奴
不言資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
倫之大喜,每載酒餚詣
五年,卒。
伯符嗣。

趙伯符

宋書·趙倫之傳》倫之伯符字潤遠
少好弓馬
倫之襄陽伯符竟陵太守
竟陵蠻屢為寇,伯符征討,悉破之,由是將帥之稱。
後為寧遠將軍總領義徒,以居宮城北,每有火起賊盜,輒身貫甲胄,助郡縣赴討,武帝嘉之
文帝即位累遷兗二州刺史
為政苛暴吏人畏之若豺虎然而寇盜遠竄無敢犯境
元嘉十八年,徵為領軍將軍
先是外監不隸領軍,宜相統攝者,自有別詔,至此統領焉。
二十一年,轉豫州刺史
明年,為護軍將軍,復為丹陽尹。
在郡嚴酷吏人苦之,或至委叛被錄赴水而死;典筆吏取筆不如意,鞭五十。

臧儁

宋書·后妃傳》武敬臧皇后東莞人也。
祖汪,字山甫尚書郎
父儁,字宣乂,郡功曹
宋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妻高密叔孫封永陵平鄉君

臧燾

《宋書本傳》字德仁東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
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操行鄉里所稱。
晉孝武帝太元中將軍謝安始立國學兗二州刺史謝元助教
孝武帝追崇祖母宣太后,議者或謂配食中宗
議曰:陽秋,之義,母以子貴,故仲子成風,咸稱夫人
《經》云考仲子之宮。
配食惠廟,則宮無緣別築。
前漢孝文孝昭太后,並繫子為號,祭于寢園不配高祖孝武之廟。
漢和帝之母曰恭懷皇后安帝祖母恭愍皇后,雖不繫子為號,亦祭於陵寢。
不配章、二帝
此則二漢雖有太皇太后之異,至於並不配食義同陽秋
光武追廢呂后故以薄后高祖
又衛既廢,霍光追尊李夫人皇后,配孝武,此非母以子貴之例,直以高、武二廟無配故耳。
夫漢立寢於陵自是晉制所異。
宜遠陽秋考宮之義,近摹二漢不配之典。
尊號既正,則罔極之情申,別建寢廟,則嚴禰之義顯繫子為稱,兼明貴之所由一舉而允三義,固哲王高致也。
議者從之。
頃之去官
以母老家貧,與弟熹俱棄人事,躬耕自業約己養親者十餘載。
父母喪亡居喪六年,以毀瘠著稱
服闋,除臨沂
義旗建,為太學博士,參右將軍何無忌軍事隨府鎮南將軍
高祖京口,與燾書曰:頃學尚廢弛後進頹業衡門之內,清風輟響。
良由戎車屢警,禮樂中息浮夫近志,情與事染,豈可不敷崇墳籍,敦厲風尚
境人士,子姪如林明發搜訪想聞令軌
荊玉含寶,要俟開塋,幽蘭懷馨,事資扇發獨習寡悟,義著周典
經師不遠,而赴業無聞非唯志學者鮮,或是勸誘未至耶。
想復弘之
高祖中軍軍事,入補尚書度支郎,改掌祠部
襲封高陵侯
太廟䲭尾災,燾謂著作郎徐廣曰:昔孔子在齊,聞魯廟災,曰必桓、僖也。
今征西、京兆府君,宜在毀落,而猶列廟饗,此其徵乎。
上議曰:臣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營宮室,宗廟為首
古先哲王莫不肅恭誠心,盡崇嚴祖考然後能流淳化四海通幽感于神明
固宜廢興古典循情禮以求中者也。
禮,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
考廟以至祖考五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
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有禱然後祭之。
宗廟之次,親疏之序也。
鄭元以為祧者文王武王之廟,王肅以為五世六世之祖。
尋去祧之言,則祧非文、武之廟矣。
周之祖宗,何云去為壇乎。
明遠為祧者,無服之祖也。
遠廟則有享嘗之禮,去祧則有壇墠之殊,明世遠者,其義彌疏也。
若祧是文、武之廟,宜同月祭太祖,雖推后稷配天,由功德之所始,非尊崇之義每有差降也。
又禮有以多貴者,故傳稱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又云自上以下降殺以兩,禮也。
此則尊卑等級上下殊異之文。
云天諸侯俱祭五廟何哉
又王祭嫡殤,下及來孫而上祀之禮,不過高祖
隆恩下流,替誠敬尊屬,亦非聖人制禮之意也。
是以泰始建廟,從王氏議,以禮父為士,子為天子諸侯,祭以天子諸侯,其尸服以士服
上及征西,以備六世之數,宣皇雖為太祖尚在子孫之位,至于敬祭之日,未申東向之禮,所謂子雖齊聖,不先父食者矣。
京兆以上既遷,太祖始得居正,議者以昭穆未足,欲屈太祖卑坐,臣以為非禮之旨。
所與太祖而七,自是昭穆既足,太祖六世之外非謂須滿七廟,乃得居太祖也。
議者又以四府君神主宜永同于殷祫,臣又以為不然
所謂毀廟之主,陳乎太祖,謂太祖以下先君之主也。
白虎通》禘祫遷廟者,以其繼君之體,持其統而不絕也。
豈如四府君太祖之前
繼統之主,無靈命之瑞,非王業之基,昔以世近而及,今則情禮已遠,而當長享殷祫,永虛太祖之位,求之禮籍未見其可。
永和之初大議斯禮于時虞喜范宣並以淵儒碩學,咸謂四府君神主無緣永存百世
或欲瘞之兩階,或欲藏之石室,或欲為之改築,雖所秉小異,而大歸是同。
宣皇既居群廟之上,而四主禘祫不已,則大晉殷祭,長無太祖之位矣。
夫理貴有中,不必過厚;禮與世遷,豈可順而不斷
故臣子之情雖篤,而靈厲之諡彌彰追遠之懷雖切,而遷毀之禮為用。
豈不有心于加厚,顧禮不可踰爾。
石室則藏于廟北,改築則未知所處虞主所以依神,神移則有瘞埋
四主享祀宜廢,亦神之所不依也,准傍事例,宜同虞主瘞埋
經典難詳,群言紛錯,非臣卑淺所能折中
時學多從燾議,竟未施行
通直郎高祖鎮軍車騎中軍太尉諮議參軍
高祖北伐關、洛,大司馬琅邪王同行,除大司馬從事中郎,總留府事。
義熙十四年,除侍中
元熙元年,以腳疾去職
高祖受命徵拜太常,雖外戚貴顯,而彌自沖約茅屋蔬餐不改其舊。
所得奉祿,與親戚共之。
永初三年致仕,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其年卒,時年七十。
少帝追贈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長子邃,護軍司馬宜都太守
少子綽,太子中舍人新安太守
長子諶之,尚書都官郎烏程
諶之弟凝之,學涉有當才具,與司空徐湛之異常之交。
年少時與北地傅僧祐俱以通家子始為太祖引見時上何尚之論鑄錢事,凝之便千其語,上因回與論之。
僧祐引凝之衣令止,凝之大言僧祐曰:明主難再遇,便應正盡所懷
上與往復十餘反,凝之詞韻詮序,兼有理證,上甚賞焉。
歷隨王誕後軍記室錄事欲以青州,其事不果
尚書右丞,以徐諶之黨,為元凶所殺。
子夤,尚書主客郎,徐羨之征西功曹,為攸之盡節,事在《攸之傳》
凝之弟潭之,亦有美譽
太宗世,歷尚書吏部郎,御史中丞
後廢帝元徽中,為左民尚書,卒官。
潭之弟澄之太子積弩將軍
元嘉二十七年領軍盱眙,為北魏所破,見殺,追贈通直郎
綽子煥,順帝昇明中,為武昌太守
沈攸之郢城,煥棄郡赴之;攸之敗,伏誅
傅僧祐祖父弘仁高祖外弟也。
中表顯官,征鹵將軍南譙太守太常卿
子卲,員外散騎侍郎,妻燾女也,生僧祐,有吏才,再為山陰令,甚有能名末世令長莫及
亦以徐諶之黨,為元凶所殺。

臧熹

宋書·臧質傳》字含文東莞莒人
字義和武敬皇后弟也。
與兄燾並好經籍
隆安初兵革屢起,乃習騎射,志在立功
嘗至溧陽溧陽阮崇與共獵,值虎突圍獵徒奔散直前射之,應弦而倒
高祖京城族子穆斬桓修
進至京邑,桓元奔走高祖使入宮圖書器物封閉府庫
有金飾樂器,高祖:卿得無欲此乎。
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
將軍首建大義劬勞王家
雖復不肖無情于樂。
高祖笑曰:聊以戲卿爾。
行參高祖鎮軍事,員外散騎侍郎,重參鎮軍軍事,領東海太守
以義功封始興縣五等侯
又參高祖車騎中軍軍事
高祖將征廣固,議者多不同
從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塗炭寧一六合,未為無期
高祖曰:卿言是也
及行,求從不許以為建威將軍臨海太守
郡經兵寇百不存一緝綱紀,招聚流散,歸之者千餘家。
孫季高海道廣州,路由臨海資給發遣得以無乏。
徵拜散騎常侍母憂去職
頃之,討劉毅,起為寧朔將軍從征
事平,高祖朱齡石統大眾伐蜀,命奇兵中水,以本號建平巴東郡太守
蜀主譙縱大將譙撫之萬餘人牛脾,又遣譙小苟重兵打鼻
牛脾,撫之戰敗退走,追斬之。
小苟聞撫之死即便奔散
成都既平,遇疾
義熙九年,卒于蜀郡牛脾縣,時年三十九。
追贈光祿勳

袁湛

《宋書本傳》字士深陳郡陽夏人也。
祖耽,仕歷陽太守
父質,瑯琊內史,並知名
為從外祖謝安所知,以其兄子元女妻之。
初為衛軍行參軍員外散騎通直員郎中軍功曹,桓元太尉軍事
入為中書黃門侍郎出補桓修撫軍長史
義旗建,高祖以為鎮軍諮議參軍
明年,轉尚書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侍中
從征封晉寧縣五等男
出為高祖太尉長史,遷左民尚書,徙掌吏部
出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蒞政和理,為吏民所稱。
入補中書令,又出為吳國內史,秩中二千石
義熙十二年,轉尚書右僕射本州大中正
高祖北伐太尉,與兼司空散騎常侍尚書范泰九命禮物,拜授高祖
高祖沖讓隨軍洛陽,住柏谷塢
議受使未畢,不拜晉帝陵,獨至五陵致敬時人美之。
初,陳郡謝重王胡之外孫於諸禮敬多闕。
重子絢,湛之甥也,嘗于公座正色謂曰:汝便是兩世渭陽之情。
絢有愧色
十四年,卒官,時年四十。
追贈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太祖即位以后父,追贈侍中、以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諡曰敬公
世祖大明三年,幸藉田行經墓。
下詔曰:故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晉寧敬公外氏尊戚,素風簡正歲紀稍積,墳塋浸遠
朕近巡覽千畝遙瞻松隧緬惟徽塵,咸慕增結
遣使祭,少申永懷
又增守墓五戶
子淳,淳子桓卒。
后妃傳》大明五年世祖詔曰:昔漢道既靈,博平煇絕,魏國方安,嘉憲啟策,皆因心所弘,酌典沿誥。
外祖親王夫人柔德淑範光啟坤載
內位闕正,攝饋閨庭,儀被芳闈,聞宣戚里
永言感遠,思追榮秩,宜式傍鴻則,敬登徽序。
追贈豫章郡新淦縣平樂鄉君。
后之所生母也。
又詔:、蕭、臧光祿袁敬公平樂郡君墓,先未給塋戶
世數已遠,裔嗣衰陵外戚尊屬不宜使墳塋蕪穢
可各給蠻戶三,以供灑掃
后父湛之,自有傳。

路興之

宋書·文帝路淑媛傳》淑媛諱惠男丹陽建康人也。
孝武帝,拜為淑媛
即位,奉尊號曰皇太后
孝建二年追贈太后興之散騎常侍,妻徐氏餘杭縣廣昌鄉君
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撫軍參軍瓊之上表曰:先臣懷安道慶賦命乖辰,自違明世
敢緣衛戍請名之典,特乞雲雨,微垂灑潤
詔付門下
有司承旨奏贈給事中
瓊之及弟休之、茂之並超顯職
太后豫政事,賜與瓊之財物家累千金居處服器,與帝子相侔
瓊之宅與太常王僧達並門
嘗盛車服衛從僧達僧達不為之禮。
瓊之以訴太后太后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後,乞食矣。
欲罪僧達
上曰: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
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
泰始四年瓊之衡陽內史,先后卒。
廢帝景和中,以休之為黃門侍郎茂之左軍將軍,並封開國縣侯,邑千戶
追贈興之侍中金紫光祿大夫諡曰孝侯;道慶散騎常侍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諡曰敬侯
立道慶女為皇后,以休之為侍中茂之黃門郎
太宗幼主,欲說太后之心,乃下令書曰:太皇太后垂愛遇,沿情即事,同于天屬
前車咨議參軍路休之、前丹陽丞路茂之崇憲密戚,早延榮貴,並懷所勳,宜殊恆飾。
休之可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茂之中書侍郎
太宗未即位,故稱令書
茂之又遷司徒從事中郎,休之桂陽王休範鎮北咨議參軍
太宗世祖諸子因此陷休之等,宥其諸子。

王偃

宋書·孝武文穆王皇后傳》后父字子游丞相元孫,尚嘏之子也。
晉孝武帝鄱陽公主,宋受禪封永成君
高祖第二吳興長公主諱榮男,少歷顯官黃門侍郎祕書監侍中
元嘉末,為散騎常侍右衛將軍
世祖即位以后父,授金紫光祿大夫,領義陽王師,常侍如故
右光祿大夫常侍王師如故
謙虛恭謹不以世事關懷
孝建二年卒,時年五十四。
追贈開府儀同三司本官如故諡曰恭公
長子藻,位至東陽太守
太祖第六臨川長公主
藻弟懋,昇明末貴達
懋弟攸,太宰從事中郎,早卒,追贈黃門侍郎
弟臻,昇明末顯宦

王景文

《宋書本傳》景文琅邪臨沂人也。
與明帝諱同。
祖穆,臨海太守
伯父智,少簡貴,有高名高祖甚重之,常云:見王智使人思仲祖。
劉穆之謀討劉毅,而在焉。
它日穆之高祖曰:伐國重事也,公云何乃使王智知。
高祖笑曰:此人高簡,豈聞此輩論議
見知如此
太尉咨議參軍從征長安,留為桂陽公義真安西軍司馬天水太守
還為宋國五兵尚書晉陵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封建陵縣等子追贈太常
僧朗,亦以謹實見知
元嘉中,為侍中,勤于朝直未嘗違惰
太祖嘉之以為湘州刺史
世祖大明末,為尚書左僕射
太宗初,以后父為特進左光祿大夫,又進開府儀同三司固讓,乃加侍中特進
尋薨,追贈開府諡曰元公
景文出繼,幼為從叔球所知
美風姿,好言理,少與陳郡謝莊齊名
太祖甚相欽重故為太宗景文妹,而以景文名與太宗同。
高祖第五新安公主先適太原王景深離絕,當以適景文固辭以疾,故不成婚
起家太子太傅主簿,轉太子舍人襲爵建陵子。
出為江夏王義恭始興王濬征北後軍二府主簿武陵王文學世祖撫軍記室參軍南廣平太守,轉咨議參軍,仍度安北、鎮軍府,出為宣城太守
元凶弒立,以為黃門侍郎未及就,世祖入討,景文間使歸款
以父在都邑不獲致身及事平,頗見嫌責,猶以舊恩,除南平王鑠司空長史不拜
出為東陽太守,入為御史中丞祕書監,領越騎校尉不拜,遷司徒左長史
上以散騎常侍舊與侍中俱掌獻替,欲高其選,以景文會稽孔顗俱南北之望,並以補之
尋復左長史
坐姉墓開不臨赴,免官
大明二年,復為祕書監太子右御率,侍中
五年,出為安陸王子綏冠軍長史輔國將軍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又徵為侍中,領射聲校尉右衛將軍,加給事中太子中庶子右衛如故
坐與奉朝請法因蒱戲得錢百二十萬,白兵領職
尋復侍中,領中庶子,未拜。
前廢帝嗣位,徙祕書監侍中如故
父老自解,出為江夏王義恭太宰長史輔國將軍南平太守
永光初,為吏部尚書
景和元年,遷右僕射
太宗即位,加領左衛將軍
六軍戒嚴景文仗士三十人六門
諸將咸云平殄小賊易于拾遺
景文曰:敵固無小,蜂蠆有毒,何可輕乎。
諸軍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先為不可勝,乃制勝之術耳。
尋遷丹陽尹,僕射如故;遭父憂,起為冠軍將軍尚書左僕射丹陽尹,固辭僕射改授散騎常侍中書令中軍將軍,尹如故,又辭不拜
仍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江州郢州西陽豫州新蔡晉熙三郡諸軍事安南將軍江州刺史
常侍服闋乃受。
太宗剪除暴主,又平四方,欲引朝望以佐大業,乃下詔曰:夫良圖宣國,賞崇彝命殊績顯朝,策勤王府。
安南將軍江州刺史景文風度淹粹理懷清暢體兼望實,誠備夷岨
寶曆方啟,密贊義機,妖徒干紀,預毗廟略
宜登茅社,永傳厥祚。
朕澄氛寧樞,實資多士疏爵疇庸,實膺徽列。
尚書右僕射領衛興宗,識懷詳正,思局通敏
吏部尚書、領太子左衛率淵,器情閑茂,風業韶遠。
並謀參軍政,績亮時艱拓宇開邑,實允勳典。
景文封江安縣侯食邑八百戶興宗始昌縣,淵可南城縣食邑五百戶
景文固讓不許,乃受五百戶。
進號鎮南將軍,尋給鼓吹一部
後以江州當徙鎮南昌,領豫章太守,餘如故;州不果遷。
頃之,徵為尚書左僕射,領吏部揚州刺史,加太了詹事常侍如故
不願還朝,求為湘州刺史不許
時又謂景文江州不能潔己
景文上幸王道龍書曰:吾雖寡于行已,庶不負心,既愧殊效,誓不上明主
竊聞有為貝錦者,云營生乃至巨萬素無此能,一旦忽致異術,必非平理
唯乞平心精檢,若此不虛便宜肆諸市朝,以正風俗。
脫其妄作,當賜思罔昧之由。
吾踰忝轉深,足以致謗,念此驚懼,何能自測
區區所懷不願望風容貸
自了不作偷,猶如作賊
故以密白,想為申啟。
景文屢辭內授,上手譬之曰:尚書左僕射,卿已經此任,東宮詹事用人雖美,職次可比中書令耳。
庶姓揚州徐干木王休元殷鐵並處不辭
卿清令才望,何愧休元毗贊中興,豈謝干木綢繆相與,何後殷鐵耶。
司徒宰相不應帶神州,遠遵先旨,京口鄉基義重,密邇畿內,又不得不驃騎陝西任要由來宗室
驃騎既去,巴陵理應居之,中流雖曰閑地控帶三江通接荊、經塗由來重鎮
如此,則揚州自成刺史,卿若有辭,更不知誰應處之。
此選大備,與公卿疇懷,非聊爾也。
固辭詹事,徙領中書令常侍僕射揚州如故
又進中書監,領太子太傅常侍揚州如故
景文固辭太傅,上遣新除尚書右僕射褚淵宣旨,以古來比例六事詰難之,不得已,乃受拜
太子及諸皇子並小,上稍為身後之計,諸將帥吳喜壽寂之之徒,慮其不能幼主並殺之;而景文外戚貴盛張永累經軍旅,又疑其將來難信,乃自為謠言曰:一士可親弓長射殺人。
一士,王字;弓長張字也。
景文彌懼,乃自陳求解揚州,曰:臣凡猥下劣方圜無筭,特逢聖私頻叨不次,乘非其任,理宜覆折
雖加恭謹無補橫至,夙夜燋戰無地容處。
六月中,得臣外甥女殷𢘆妻蔡疏,欲令其兒啟聞乞祿,求臣署入,云凡外人通啟,先經臣署。
于時驚怖,即欲封疏上呈;更思此家落漠,庶非通謗,且廣聽察,幸無復所聞
比日忽得兗州送迎西曹解季遜板云是臣屬,既不識此人,即問郗顒,方知虛託。
十七日晚,得征南參軍事謝儼口信,云臣使略奪其婢。
臣遣李武之問元由,答云使人謬誤
誤之與實,雖所不知,聞此之日,唯有憂駭。
臣之所知,便有此三變,臣所不覺,尤不可思。
若守爵散輩寧當招此,誠由闇拙非復可防。
自竊州任,倏已七月無德而祿,其殃將至。
且傅職清峻,亢禮儲極,以臣凡走豈可蹔安。
荷恩懼罪不敢執固焦魂褫氣憂迫失常
況臣髮醜人群,病絕力效,穢朝點列,顧無與等,獨息易駭,慚懼難持。
伏願薄回矜愍,全臣身計,大夫之俸,足以自周久懷欣羨未敢干請,仰希慈宥,照臣款誠
上詔答曰:去五月中,吾病始差,未堪勞役,使卿等看選牒,署竟,請敕施行
此非密事,外問不容都不聞。
然傳事好訛,由來常患。
殷𢘆妻,匹婦耳,閨閤之內,傳聞復作一兩落漠,兼謂卿親故,希卿署不必選事獨關卿也。
𢘆妻雖是傳聞之僻,大都可駭異。
且舉元薦凱,咸由疇諮可謂唐堯不明,下干其政邪。
悠悠好詐貴人在事者,屬卿偶不悉耳,多是其周旋門生輩,作其屬託貴人在事者,永無由知。
非徒止于京師乃至州郡縣中或有作書疏,灼然文跡者。
舍人右丞輩,及親驅使人,慮有作其名,載禁物,求停檢校,彊賣猥物與官,仍求交直,或屬人求乞州郡資禮,希蠲呼召及鹵發船車,並啟班下在所,有即駐錄。
但卿貴人不容有此啟。
由來有是,何故獨驚。
之居貴要,但問心若為耳。
大明之世,巢、徐、二載,位不過執戟,權亢人主顏師伯白衣僕射橫行尚書中。
袁粲僕射領選,而人往往不知
遷為令,居之不疑
今既省錄,令便居昔之錄任,置省事童,並依錄格。
作令來,亦不異僕射
人情淡淡亦復改常
以此貴位要任,當有致憂兢理不。
卿今雖作揚州太子傳位雖貴,而不關朝政,可安不懼,差于粲也。
想卿虛心受榮,而不為累。
貴高危殆之懼,卑賤溝壑之憂,張、單雙災,木雁兩失有心避禍不如無心任運
千仞之木,既摧于斧斤一寸之草,亦瘁于踐蹋
高涯之修,與深谷之淺條,存止之要,巨細一揆耳。
晉畢萬七戰皆獲,死于牖下;蜀相費褘從容坐談,斃于刺客
甘心履危未必逢禍;縱意于處安,不必全福
貴者自惜,故每憂其身;賤者自輕,故易忘其己。
然為教者,每誡貴不誡賤,言其貴滿自恃也。
名位貴達,人以在懷,泰則觸人改容不則行路嗟愕
至如賤者,否泰不足以動人存亡不足以絓數,死于溝瀆,死于塗路者,天地之間,亦復何限,人不以係意耳。
以此而推,貴何必難處,賤何必易安
人生自應卑慎為道行己用心,務思謹惜
若乃吉凶大期,正應委之理運遭隨參差莫不由命也。
非聖人,不能吉凶之先,正是依俙于理,言可行而為之耳。
得吉者是其命吉,遇不吉者是其命凶。
近事論之,景和之世,晉平庶人壽陽亂朝,人皆為之戰慄而乃遇中興之運;袁顗避禍襄陽當時羨之謂為陵霄駕鳳,遂與義嘉同滅。
駱宰見幼主,語人云:越王長頸鳥喙,可與共憂,不可與共樂。
范蠡去而全身文種留而遇禍
主上口頸,頗有越王之狀,我在尚書中久,不去必危。
遂求南江小縣。
諸都令史京師者,皆遭中興之慶,人人爵級;宰值義嘉染罪,金木纏身性命幾絕
卿耳眼所聞見,安危在運,何可預圖耶。
時上既有疾,而諸弟並已見殺,唯桂陽王休範人材本劣,不見疑,出為江州刺史
一旦晏駕皇后臨朝,則景文自然宰相門族強盛,藉元舅之重,歲暮不為純臣
泰豫元年春,上疾篤,乃遣使送藥賜景文死,手詔曰:與卿周旋,欲全卿門戶故有處分
時年六十。
追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常侍中書監刺史如故諡曰懿侯
長子絢,字長素
七歲,讀論語周監二代外祖何尚之戲之曰:耶耶乎文哉。
絢即答曰:草蓊風必偃。
少以敏惠見知
及長,篤志好學,官至祕書丞
年二十四,先景文卒,諡曰恭世子
子婼襲封,齊受禪,國除。
景文子蘊字彥深
父楷,大中大夫人才凡劣,故蘊不為群從所禮,常懷恥慨。
家貧,為廣德,會太宗初即位四方叛逆,蘊遂感激為將,假寧朔將軍建安王休仁司徒參軍,令如故
景文不悅,語之曰:阿益,汝必破我門戶
阿益者,蘊小字也。
事寧,封吉陽縣男食邑三百戶
中書黃門郎晉陵義興太守,所莅並貪縱
義興應見收治,以太后故,止免官
廢帝元徽初,復為黃門郎東陽太守
之郡,值桂陽王休範京邑,蘊領兵朱雀門戰敗被創,事平,除侍中,出為寧朔將軍湘州刺史
輕躁,薄于行業,時沈攸之荊州刺史,密有異志,蘊與之結厚
及齊王輔朝政,蘊、攸之便連謀為亂,會遭母憂還都,停巴陵十餘日,更與攸之成謀
齊王世子郢州行事,蘊至郢州,謂世子必下慰之,欲因此為變,據夏口,與荊州連橫
世子覺其意,稱疾不往,又嚴兵自衛,蘊計不得行,乃下。
攸之為逆,蘊密與司徒袁粲等結謀,事在傳。
事敗,走鬥場追禽,斬于秣陵市。
景文弟子孚,大明末,為海鹽
泰始初天下反叛,唯孚獨不同逆,官至司徒記室參軍

何瑀

宋書·廢帝何皇后傳》后父字穉玉晉尚書左僕射曾孫也。
祖融,大司農
高祖少女豫章康長公主諱欣男
公主先適徐喬,美容色,聰敏智數
太祖世,禮待特隆。
豪競於時,與平昌孟靈休東海何勗等,並以輿馬驕奢相尚
公主情愛隆密,何氏外姻疏戚,莫不沾被恩紀
歷位清顯,至將軍
大明八年公主薨,墓開,世祖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子邁,尚太祖十女新蔡公主諱英媚。
邁少以貴戚顯官,好犬馬馳逐多聚才力之士。
有墅在江乘縣界,去京師三十里。
邁每遊履,輒結駟連騎武士成群
大明末,為豫章王子尚撫軍咨議參軍,加寧朔將軍、南濟陰太守
廢帝公主後宮偽言薨殞,殺一婢送出邁第殯葬行喪禮。
常疑邁有異圖,邁亦招聚同志,欲因行幸廢立
事覺,廢帝自出討邁誅之。
太宗即位追封建寧縣侯食邑五百戶
曼倩嗣,齊受禪,國除。
子亮孝建初,為桂陽太守
丞相南郡王義宣為逆,遣參軍王師壽斷桂陽道,以防廣州刺史宗慤,收亮斬之。
官至新安內史
亮弟恢,廢帝元徽初,為廣州刺史,未之鎮,坐國哀期晦不到免官
復起都官尚書,未拜,卒。
恢弟誕,司徒右長史
誕弟衍,最知名
姓躁動
太宗初,為建安王休仁司徒從事中郎,仍除黃門郎,未拜竟,求轉司徒司馬
司馬,復求太子右率
右率一二日,復求侍中
旬日之間,求進無已
不得侍中,以怨詈賜死

江智淵

《宋書本傳》智淵濟陽考城人湘州刺史弟子
僧安太子中庶子
智淵初為著作郎江夏王義恭太尉行參軍太子太傅主簿,隨王誕後軍參軍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譽,父子貴達智淵父少無名問,湛禮敬甚簡,智淵以為恨,自非節歲不入湛門。
及為隨王誕佐,在襄陽待之甚厚。
咨議參軍謝莊、府主簿沈懷文並與智淵友善
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淵乎。
元嘉末,除尚書庫部郎
高流官序不為臺郎智淵門孤援寡,獨有此選,意甚不悅固辭不肯拜。
竟陵王誕復版騎軍,轉主簿隨府司空主簿記室參軍領南濮陽太守,遷從事中郎
將為逆,智淵悟其機,請假先反。
事發,即除中書侍郎
智淵愛好文雅詞采清贍世祖相知待,恩禮冠朝。
燕私甚數,多命群臣五三人游集智淵嘗為其首。
同侶未及前,輒獨蒙引進智淵每以越眾為慚,未嘗有喜色。
每從游幸,與群僚相隨,見傳詔馳來,知當呼己,聳動愧恧,形於容貌,論者以此多之。
驍騎將軍尚書吏部郎。
上每酣宴,輒詬辱群臣,并使自相嘲訐以為歡笑
智淵素方退,漸不會旨。
嘗使以王僧朗嘲戲其子景文智淵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戲。
上怒曰:江僧安癡人癡人自相惜。
智淵伏席流涕由此恩寵大衰,出為新安王子鸞中郎長史南東海太守加拜寧朔將軍,行南徐州事。
初,上寵姬貴妃殷氏卒,使群臣議諡智淵上議曰懷。
以不嘉號,甚銜之。
後車駕幸南山乘馬至殷氏墓,群臣皆騎從,上以馬鞭指墓石柱智淵曰:此上不容有懷字。
智淵惶懼
大明七年,以憂卒,時年四十六。
子季筠,太子洗馬,早卒。
後廢帝即位以后父,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季筠妻王,平望鄉君
智淵兄子概,早孤,養之如子。
概歷黃門吏部侍中武陵王中郎長史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後廢帝元徽中,卒。

謝莊

南史·謝弘微傳》弘微子莊字希逸七歲屬文,及長,令美容儀
宋文帝見而異之,謂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生玉,豈虛也哉
為隨王誕後軍諮議,領記室
左氏經傳,隨國立篇。
製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
離之州郡殊別,合之則㝢內為一。
元嘉二十七年,魏攻彭城,遣尚書李孝伯鎮軍長史張暢語,孝伯訪問王微,其名聲遠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南平王鑠獻赤鸚鵡,普詔群臣為賦。
太子左衛袁淑文冠當時作賦畢示
及見賦,歎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
遂隱其賦。
元凶弒立,轉司徒左長史
孝武入討,密送檄書,令加改正宣布之。
腹心門生具慶啟事,密詣孝武陳誠
及帝踐阼,除侍中
時魏求通互市,上詔群臣博議
以為拒而觀釁,有足表強。
驃騎竟陵王誕當為荊州,徵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入輔,義宣固辭不入,而便剋日下船。
丞相既無入志,而驃騎發使有期,如似欲相逼切。
帝乃申發日義宣竟亦不下
孝建元年,遷左將軍
有口辯,孝武嘗問顏延之曰:謝希逸月賦何如
答曰:美則美矣;但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
帝召,以延之答語語之,應聲曰:延之秋胡詩》,始知生為久離別,沒為長不歸
撫掌竟日
又王元謨問莊何者雙聲何者疊韻
答曰:元護為雙聲磝碻疊韻
捷速若此
初,孝武嘗賜寶劍以與豫州刺史魯爽,後叛,帝因宴問劍所在
答曰:昔以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
上悅,當時以為知言
於時搜才路狹表陳求賢之義曰:臣聞功傾魏后,非待照車之珍;德柔秦客豈徒祕璧之貴。
隆陂所漸,成敗之由,何嘗不興得才,替因失士。
楚書善人為寶,虞典則哲為難
進選之軌,既隳中代登造之律,未聞當今,必欲豐本康務,庇人濟俗,匪更惉懘,奚取九成
夫才生於時古今豈貳;士出於世,屯泰焉殊。
升曆中陽英賢於徐沛;受籙白水茂異出于荊宛
二都智之所產,七隩愚之所育,實遇與不遇、用與不用耳。
大道光亨萬務俟德,而九服之曠,九流之艱,提鈞懸衡,委之選部
一人之鑒易限,天下才難源,以易限之鑒,鏡難源之才,使國罔遺賢,野無滯器,其可得乎。
公叔登臣管仲升盜,趙文非私親疏嗣,祁奚豈諂讎比子。
茹茅以彙作範前經,舉爾所知式昭往牒
且自古任薦,弘明賞罰,成子舉三哲而身致魏輔,應侯二士而己捐秦相,臼季冀缺而疇以田采,張勃進陳湯而坐之褫爵。
此則先事盛準,亦後王彝鑒
臣謂宜普命大臣,各舉所知,以付尚書依分銓用
若任得其才,舉主延賞,有不稱職,宜及其坐。
重者免黜,輕者左遷
被舉之身,加以禁錮年數多少,隨愆議制
若犯大辟,則任者刑論
又政平訟理,莫先親人,親人之要,實歸守宰
黃霸潁川累稔杜畿河東歷載
或就加恩秩,或入崇暉寵。
今莅人之職,宜遵六年之限,進得章明庸惰,退得民不勤擾。
如此,則上靡棄能,下無浮謬考績之風載泰,薪槱之歌克昌
初,文帝世,限年三十而仕,郡縣六周選代刺史十年餘。
至是皆易之,仕者不拘長少,莅人以三周為滿,宋之善於是乎衰。
是年,拜吏部尚書,莊素多疾,不願選部
大司馬江夏王義恭牋,自陳兩脅癖疢,殆與生俱,一月發動不減兩三
每痛來逼心,氣餘如綖,利患數年,遂成痼疾
岌岌惙惙,常如行尸
眼患五月來,便不得夜坐,𢘆閉帷避風
晝夜惛懵為此不復朝修諸王慶弔親舊
今之所止,惟在小閣。
下官微命,於天下至輕,在己不能不重。
家世無年,亡高祖四十,曾祖三十三,亡祖四十七,下官新歲便四十五。
加以疾患如此,當復幾時
入年當申前請,以死自固
侍坐言次賜垂接助。
三年,坐疾多免官
大明元年,起為都官尚書
上時親覽朝政,慮權移臣下,以吏部尚書選舉所由,欲輕其勢力
二年,詔吏部尚書依部分置,并詳省閑曹
又別詔太宰江夏王義恭曰:吏部尚書由來與錄共選,良以一人之識,不辨洽通,兼與奪威權不宜專一故也。
於是吏部尚書二人,省五兵尚書
莊及度支尚書顧顗之並補選職。
左衛將軍,加給事中
河南舞馬,詔群臣為賦,莊所上甚美。
又使莊作舞馬歌》,令樂府歌之。
五年,又為侍中,領前軍將軍
孝武出行夜還,敕開門
莊居守,以棨信或虛,須墨詔乃開。
後因從容曰:卿欲效郅君章耶。
對曰:臣聞蒐巡有度郊祀有節,盤於遊田,著之前誡。
陛下蒙犯塵露晨往宵還,容致不逞之徒,妄生矯詐,臣是以伏須神筆
六年,又為吏部尚書,領國子博士
坐選公車令張奇免官,事在顏師伯傳》
後除吳郡太守
前廢帝即位以為金紫光祿大夫
初,孝武寵姬殷貴妃薨,莊為誄,言贊軌堯門,引漢昭帝趙婕妤堯母門事,廢帝東宮銜之。
至是遣人詰莊曰:卿昔作殷貴妃誄》,知有東宮不。
將誅之。
孫奉伯說帝曰:死是人之所同,政復一往之苦,不足為困。
少長富貴,且繫之尚方,使知天下苦劇然後殺之未晚
帝曰:卿言有理
繫於左尚方。
明帝定亂得出,使為赦詔。
夜出署門,方坐命酒,酌之已微醉,傳詔待詔成,其文甚工。
後為尋陽王師,加中書令散騎常侍
尋加金紫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
卒,贈右光祿大夫諡憲子
所著文章四百餘首行於世。
五子:颺、胐、顥、嵷、𤅢,世謂莊名子風月景山水颺位晉平太守,女為順帝皇后,追贈金紫光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