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度三昧经--大内文雄〔附〕¶

〔附〕¶ 第 292a 页

佛说净度经卷第三


佛言:「末世时人,犷强群凶,贱善尊恶,正
法□弃,邪事苦有馀。中正放逐,佞谄宠位,君子
为蛮夷,小人居朝坐,大夫食糟糠,僮仆食粳粮。
众怨速疾,大命将至,时到变生,祸及门族。生此
怨来久矣,非适今也。皆由宿命群凶杀生,□□贪
利,快意欢喜。欢喜作罪,啼哭受报,强健作恶,
羸露受殃,罪福所录,生□□。但是故,人当虑报
应,守善勿疑。」

佛告大会及诸弟子:「但遗后世福,勿遗后世
罪。若弟子中,或有恶沙门、恶比丘尼、恶优婆
塞、恶优婆夷,来相坏乱,当觉知魔为,但相和
解。魔欲破坏法桥,欲令堕落,魔乱我意耳。为佛
弟子弃恶,当如粪扫,渗洗去垢,勿遗其馀,作后
世缘,勤求至法,亲敬明师。秽弱者当依附勇健
者,病者当依仰强健者,无目者当依有目者,蹇
者当依有脚,欲行贾当依有本者。人民依沙门,沙
〔附〕¶ 第 293a 页
门依佛,佛依人民。人民依仰沙门,得若干种
福,亦可得道。得福、得道与侍佛身,正等不
异。」

佛告净度大士及四部众:「道尊且贵。道以
清白为首,领梵行为道信。斋戒净如水月,是道之
性。若有不堪任清净戒者,不当自极强。欲入海洗
除众垢,竟未洗垢,而反溺死。弟子中有不能守
护经戒身口意者,不当强入弟子辈中,更相染
污。共同利者,其罪同等。慎之则为福。」

净度白佛言:「世尊弘演大慈,悯伤众生,尽
度一切十方诸天、人民、三涂之属,莫不过度者。
今复为未来者,垂训教化,为后生者,深垂恩覆
盖。愿礼如来无量觉。」
〔附〕¶ 第 294a 页

佛告净度:「一切诸天、人民,欲自度故,乃
受佛教戒,如法奉行。依佛慧,自得福德,得度得
道。佛实不度人,人自度耳。」

净度白佛言:「佛开甘露门,演六度无极、四
禅、四等、四谛。大慈令一切依慧,施行六度,莫
不免难,度脱生死者。佛说净度等尊法,如我目
所睹见。不可计百千之众,莫不从佛得度者。」

佛告净度:「如汝所言,一切依佛三尊,佛授
与经戒,尽可度之。若有愚人,作恶甚健,不受圣
化。佛说万章,罪人不信。不受佛教,不能强度。
若复有宿恶之人,多罪少福,不忧死后神入恶道,
但念治生。四出求利,以为家业,给与妻子。斋日
不肯入塔寺受持斋戒,亦不念作福施。导师教戒
语之,罪人端自谓为是,而语师言:『道是我心
中!戒与法亦是我心中!佛亦人,师亦人,我亦
人。人相似,有何异?』多辞云云也。」

佛告净度:「如是辈人,心无恭恪。亿佛不能
〔附〕¶ 第 295a 页
疗,何况一佛。是故人为自度,佛不度人。」

净度白佛言:「何等人,闻教即奉行,自忧后
世?何等人,闻教而不奉行,亦不忧后世?」

佛告净度:「人从三恶处,罪未竟。大慈菩萨
若师为救。因假来出,寄生休息,恶鬼常护其人,
恒使其人心中注强愁念,多怒恶性,不可触近。其
人不自觉知,但知目前一世之事,不知恒为狱收鬼
司守。不置边人久以知行违道,检其人故,谓行
足,自许以道,死堕地狱,甚可悯伤。人从三善处
来生,闻教即奉行。乃能自忧,求度世道。」


净度白佛言:「人从三恶处来生者,为无反
复,笼戾难化那?」

佛言:「如是。人从三恶处来生者,恶心未
歇,犷强意未灭。不仁无义,骨肉相疏,不好学
问,妒贤嫉能,證入人罪,语欲胜人。又不肯
〔附〕¶ 第 296a 页
奉持斋戒。师父呵语欲使顺戒奉法,其人言:
『戒法在我心中,但念佛及师、经戒,行坐卧起
不去心口,复欲使我为那?』师日:『九斋之日,
何不诣塔寺斋戒耶?』其人言:『我非沙门,何必
塔寺?一月持六斋,一年之中妨废家计百馀日。
吾宁可止不生活耶?我知当尔,我不受戒,乱
我心不得生活。』师曰:『吾但欲使卿得脱恶道
耳。不益吾身也。致吾何为也?』其人言:『寺
中诸沙门,何不尽得道去?故复与我曹相似。塔
寺、我舍,复何异乎?道在我心中,不在塔寺、
众人中得也。』如是人辈,当知地狱家,假使来
小休息耳,狱鬼屯守不置。其人不自知为恶鬼所
〔附〕¶ 第 297a 页
守,不知死后当入大泥梨中,无有出期。」

净度白佛言:「其人为自知从泥梨中来出不?
自知死后,当还入泥梨中不?」

佛言:「人在胞胎中时,端识宿命。欲生
时,从径道中到地,神识乱忘失宿命,不复识
事。」

净度白佛言:「吾我人,来践迹者,盲聋如群
羊,不知命在何时。恋著妻子,积聚财宝。修
治园圃,遗与妻子。作罪求利,贱命重财,好得恶
与。师教作福,其人言『和上不知我曹,官私百
端,适不能死,但道闲事。和上闲居,但思美食
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谐活。官家亦有役
使、发调,佛家当差,亦复甚于官家。我受戒直
〔附〕¶ 第 298a 页
为更求役调。』师曰:『吾但欲使卿自得后世
福。福可救,罪当弃。』其人言:『我今交欲饿
死,妻子饥穷无知者。那知后世也?』凡布施之
福,自发心乃为福。不在他人劝强也。」

佛言:「如是人辈,罪之所致,不受劝厉之
谏。但自用,心悭贪无信,死入地狱,五毒治
之,妻子财宝尽在世间,了无福救。受罪苦痛,
无复竟已。悔言:『我平生之时,愚痴不知益作
布施,不知益作诸善。』悔不益持斋戒,悔已无
益。」

净度白佛言:「其人已脱地狱,来生为人。不
欲还入地狱可得尔不?」
〔附〕¶ 第 299a 页

佛言:「可得尔。当求明师,受佛戒,行岁三
斋、月六斋,斋日如法,益作福施,勤加散华、烧
香、燃灯、礼拜、悔过,用师教令,数数讲论,常
从师问度世之道,随师节度,死不复归三苦处
。恣意所欲,所生之处常在福地。」

净度白佛言:「其人地狱家。假使来小休息,
当还受馀罪,那得生福地?」

佛言:「犹如大长者,任狱囚出之。囚自
知馀罪未竟,囚黠慧不惜所有,依因长者广作道
地,后亦得脱。人亦如是。地狱虽有馀罪待之,
其人依因三尊作功德,何忧不生善处?」

莲华净菩萨白佛言:「人已得为佛弟子,如
法清净奉持斋戒,自可长离三恶趣。行之既易,无
所作为无烦劳,不损功德力。闲居无为,何有难
〔附〕¶ 第 300a 页
乎?而忧三趣也。

「我自忆念,从本无中始出时,得为人,常保
三道:天上、人间、十方佛前。至于今日未曾更三
趣、三恶冥路。何所志乐而受患害?」

佛告莲华净:「而众生乐于欲,为色声香味细
滑所误,犹如鹰师持一鸽捕数鹰。人亦如是。求六
情利,竟未欢乐,长夜受罪诛。贫富数已定,愚
者谓可益,智者任宿福。如耕有限量,春种多秋收
多,种少秋收少。人之贫富皆由宿种。今不可力
也。世人不了是,贪求无厌。欲千钱利,未有
百钱益十倍。稍零落,欢曰不足,言忧恼甚大
多。坐是入三苦,永失于神路。」
〔附〕¶ 第 301a 页

相净菩萨白佛言:「何谓为五戒相?何谓为
十戒相?何等为具戒相?」

佛告相净菩萨及诸会者:「明听内著心中。」

佛言:「守戒不犯,心口恒净,不说师父短,
不證入人罪,死死不犯戒,坚住须陀洹地者,五戒
相也。十戒相者,谓舍世八事:利、衰、毁、誉、
称、讥、苦、乐,难动如地。禅求三脱,与神同
道,道气同无真人地,十戒相也。具戒相者,乐戒
闲居,节少行来,知足不求,少欲易可,慈悯众
生,如母爱子,欲令度脱,心住阿惟越致地。是具
戒相。」

佛说是时,百万菩萨得不退转,五十万比丘得
三万三昧门,十亿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八万士女
皆得道迹。

长老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目犍连、须
菩提、舍利弗等五百弟子,离坐头面作礼,长跪叉
手,同白佛言:「何谓为净?何谓为不净?」

佛告诸弟子:「不持戒者为净。何以故。净
〔附〕¶ 第 302a 页
不为诸情动。外不入内,内不著外。用不著故为
净。以净故,故不持戒。不净者持戒,以不净故持
戒。检诸情,使向本无,向本无净。是故持戒者为
不净。」

缚色长者闻佛大会,广度天、人民、杂类、
尊天、释、梵,尽共大会坐。长者有五百美女。甚
重爱之,常以严饰诸女,如待宾客。以自娱乐不
离食息。妒心在内,欲留美女,情中不能离欲;与
共俱行,恐人众观;狐疑不决。佛力感致,即
将五百美女,俱至佛所,礼拜揖让,毕讫就坐。而
坐听佛清化,殊非流俗所用,其事尽及长者。意疑
离坐,礼佛足叉手,长跪白佛言:「色者光目耀
身,人之所尚。好声者悦耳之音,忘忧除患。
〔附〕¶ 第 303a 页
色声香味细滑,最是天下快乐之本。佛皆反之
耶?」

佛告长者:「就坐谛听,内著心中。信五色
令人目盲,爱色淫奔,令人无色,恒为淫鬼所守。
食啖五藏,饮人心血,令人髓消脑骞,视听不听,
老病速至,死入地狱。有何乐哉?五音陷耳之
锥,国家用之,亡国破家。臣下用之,乱朝失位
而身危亡家。庶人用之,男女多淫,破家灭亡,
死入地狱。有何乐哉?」

长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为好?」

佛告长者:「头泽衣帛不为好,面首端正不
为好,细色好身形不为好,立行巧步不为好,工
言绮语不为好。心端意正,行合道化,死得上
〔附〕¶ 第 304a 页
天,尔乃为好。」

长者白佛言:「天下之人,以何为乐?」

佛告长者:「不谓藏积秽宝。行则车乘,坐
则帷帐,美女恣情,饮食可口,文彩服饰,众伎自
娱,坐呼立至,应心所欲,不为乐也。谓奉持五
戒、十善行、十法本斋、四恩、四等,入八圣
谛、空无相愿,死而得泥洹。是为最乐。」


长者闻经,欲垢渐薄,五百美女结解,发无上
正真道意。尔时外复有豪族长者七万人,来欲礼世
尊。前来长者,使人闬门。言:「内有宫人美女。
外人闻此有上妙妇女,欲来观我妇女耳。我何为
将美女来,用示人众?人众共观我美女。」
〔附〕¶ 第 305a 页

佛化作大城宫殿,竟不能闬门。外长者众通
问得听,便至佛所。

坐中长者语诸美女:「皆伏地!勿为人所
观!」

诸妙首妇女尽伏地。七万长者礼佛毕讫,即诣
坐次而坐。

于是佛告先来长者:「卿莫悭贪迷惑女色,
以心度他人心,以意度他人意。谓心等意同,乃复
不尔。卿自谓美女好无比,吾观从头至足尽丑,无
一好者。譬如革囊。内满不净身体骨干,肉涂血
浇,皮覆以蔽污露。污露在内,外强以饰,幻
人耳目。乐家缚狱,贪世不断,是种苦本。色妒
害贤,禁止他人善心,死受重殃。」

长者白佛言:「妇人情贪,为他男子所观,更
〔附〕¶ 第 306a 页
相淫污,遂种罪根,故禁之耳。」

佛言:「正使人万劫中熟观美女,能使美女媚
好损灭不?正使男女俱相悦色,对共相视身不相
到,能有损益不耶?爱色增狱苦,离色无忧患。妻
为锒当,子为杻械,舍为牢狱,财为系闬,是四
为地狱种。无著乃解脱,离爱则近道,近爱增苦
本。淫乐自缠,如蚕作茧。黠者能解淫缚,不淫除
众苦。心念放逸,行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炽盛,
从是造狱牢。觉意灭淫火,常念欲不净,从是出狱
牢,能断老死患。爱欲自覆盖,自恣可情意,自缚
诣狱门。如鱼入钩口,为老死所司。一日过去,
人命稍尽。譬如牵牛向屠。牛举一脚,稍近死
地,可哀无救。人亦如是。寸阴以过,人命亦减。
人生则有死对,强健则有病对,丁壮则有老对。
四怨共居。苦皆从爱欲生。一由愚痴,二由贪
淫,三由瞋恚。除此三者,四怨则灭,无复生老病
〔附〕¶ 第 307a 页
死痛,得长解脱,无忧患。」

长者意解,即得道迹,前受五戒,为清信士。
爱缚以解,狱苦以灭,死升梵天。

长者告诸美女:「吾已得道,意已离汝。从汝
所宜,吾不拘汝。」

五百美女,皆得道迹,发于无上正真道意,求
作沙门。

圣众比丘僧皆言:「不听此人大好。若听为
沙门,罪人不少。」

长者闻五百美女发意,亦甚欢喜,长跪叉手白
佛言:「愿垂大慈,听为沙门!」

五百女人解身璎珞珠宝,散佛上及菩萨大弟
子上,化成宝盖。其一宝盖下有一化佛,皆言:
「听为沙门!」

于是五百女人头发自然堕,袈裟便著身,以成
沙门。其女欢喜,化成男子,皆得阿惟越致。五
百沙门绕佛七匝,头面礼佛足下并大弟子众。报
〔附〕¶ 第 308a 页
恩已讫,欢喜和颜悦色,叉手长跪白佛言:「请问
四事所疑。若见听者,乃敢发问。」

佛告五百沙门:「自恣所问。佛当为汝解释所
疑。」

五百新沙门俱同一念,白佛言:「我等蒙佛重
恩,今得过度,出于死地,还见四事:人及鸟狩,
身神一等,受形不同;狩著甲戴角;鸟角作啄;我
等何缘去女为男。愿释所疑。」

佛告五百沙门:「谛听,内著心中。狩所以著
甲戴角,皆由宿命种行致之。前世为人时,喜著木
屐入寺舍讲堂及沙门房中,死后入地狱。烧地热
如赤铁,其足到地皆燋燃尽,毒痛不可言。积数
千万劫,罪之未尽,故使不死。死复入铁刃狱。
足行其上,地生铁刃,利如剃头刃。人走其上,
断趺折骨。亦积若干亿万劫罪,竟从地狱中来
,复作著甲狩、戴角者。喜著步摇、华树、巾
〔附〕¶ 第 309a 页
角,持头抵触人,死后入大鹫狱。鹫立人两肩上,
嘴如铁锥,啄人头,发骨食脑。积不可计劫,乃
复得出,为戴角虫。鸟所以著角嘴者,平生为人
时,喜口强辞,宽传舌,斗乱盲人。死入铁钾
狱。狱鬼烧钾正赤,以铄其舌。复烧铁钩正赤,
钩有三刃利如铓,狱鬼以钩,钩断其舌。复以利
刃削其舌,细如缕。舌适还生,复以犁耕之。
复以烧铁杵刺其咽中。罪过未尽,故不死。积不
可计劫,形竟得出为鸟,以角为嘴。若说君主师
父,其罪未殃,堕五不请。」

佛言:「汝所以于佛前,去其女身为男子
者,惟昔定光佛之时,国中有一梵志。字弥兰,
〔附〕¶ 第 310a 页
博学多知,国中儒学者皆师仰之。梵志弥兰常将五
百弟子以为左右,常修梵行。时适讲堂,菩萨过
之,一一解释经中要事,令五百人各得开解。终日
竟夜,门徒皆悦,菩萨舍之而去。后日同时俱见
锭光佛,佛授菩萨决,五百梵志亦发无上正真道
意。尔时受莂菩萨者,今我释迦文身是。尔时弥兰
者,今长者优多罗身是。尔时五百弟子者,今汝五
百沙门是。虽修梵行,恣态不除,故受女身。宿师
相遭,结解得成男子。汝等五百人却后十六中劫
当得作佛,号宝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
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
佛、世尊。共同一字。国名妙乐,人民炽盛。但有
菩萨众,无小道證。其佛住世十有六劫,像法亦
住十六中劫。其时国中丰熟,快乐难量。」

佛说是时,三十万比丘得不退转,四十亿菩萨
〔附〕¶ 第 311a 页
得阿惟颜,九十亿天人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八千清
信士求作沙门。佛即听为沙门。十万凡士、七万凡
女前受五戒,六十亿清信女皆得柔顺忍,二十万比
丘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二百万天人亦发无上正真道
意。

恐畏长者白佛言:「我身更是千痛万毒已遍。
今欲远避之。何等为五不请罪,何等为十不救
罪,何等为五无竟罪?愿佛加恩解说。」

佛告恐畏长者:「受持勿忘。五不请罪者,
恶意向佛,破塔坏佛像,盗三尊财物,斗乱比丘
僧,證入师父罪。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弟子不谨
慎。师为弟子除殃灭罪,教去恶就善,恩倍于亲,
百有馀分。然弟子不深解经律藏,浊眼观其外,动
记师过。若师有实事,弟子悔过,师为咒愿,其过
得除。师无实事,弟子罪重。师虽以佛故,慈心
疗救弟子,天网以设,不得赦。三尊极尊,度人
〔附〕¶ 第 312a 页
无量。而诬谤之。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湿,慈
感神祗,血化为湩,乳哺养育。至其长大,教诣师
氏,礼义成之。其恩重天地,而更背恩,不奉父
母。君主仰授,能令人尊贵,能使人贫贱,能杀
人活人。而反不忠。天下有三大难事。何谓三大?
一曰佛、法、众师,二者父母,三者君主、王侯。
得叹其善,不得说其恶。罪成不可救。」

恐畏长者白佛言:「君主、父母、师友有过,
我欲谏之云何?」

佛言:「大善。大欲谏者,自可谏君及父
母耳。虽尔,当详审其事,乃可谏。师有可谏
者、不可谏者。已知得道者不论。未得道者有二
辈。一者憙行来不畏禁戒,数见犯法者,亦当详审
审谛,乃可𢉝处窃谏三过。不止当自引,不直悔
〔附〕¶ 第 313a 页
过而退,不得转为他人说。二者守戒畏死,兢兢念
道,出入少鲜,不数犯禁。如是内外无过缺,虽
时有过失,或欲戒人,或知人有过不得道说,故
深求佛意,沤和拘舍罗度人。是辈不可谏,但当自
责我曹。弟子曰:『弟子中谁有不如法者?愿尊
师当为我曹罪戾之人原除罪事。』师曰:『弟子
尽来。』即具香火。师问弟子:『卿戒净不?』
戒净者烧香礼佛。」

佛言:「戒净忏悔而退,戒不净者首过如事
说。师当教悔过,过乃除灭。不实守万劫,罪不
除。是为五不请罪。

「十不救罪,一者贪无厌足。二者淫无厌足。三
者瞋恚难谏晓。四者愚痴所为,无道难与共语。语
〔附〕¶ 第 314a 页
之正事,反引邪事为喻,不信正法。五者嫉恶他
人。六者憎妒他人。七者主求他人短,不自见
过。八者禁固他人,使不得闻经、行道、布施为
福。九者不信罪福。十者习恶不止。是为十不救
罪。

「五无竟罪者,一者杀生,心口念杀,受罪无
竟。二者贪利劫盗,心贪意念,受罪无竟。三者淫
嫉无厌,受罪无竟。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
语、传舌相斗,受罪无竟。五者嗜酒贪味勃乱无
礼,受罪无竟。是为五无竟罪。」

恐畏长者白佛言:「人处世间甚为危险。度世
大难,我甚忧怖。唯有作沙门,闭房自守,不豫
世事,虽不得道,足免苦地。我今年已过,妻儿
累重,情中恋恋,生相弃复剧。这住家,众罪日
滋。云何自度?」

佛告恐畏长者:「汝乃能自忧度世道,能减我
忧,何甚快。汝今遇大福德,遭值佛世,尚复可
〔附〕¶ 第 315a 页
可耳。乃得复闻净度三昧,其福功德无以为喻。
十方须弥山,段段解称量,可知斤两铢数;十方各
十万恒河沙佛刹海水,可量知斛斗升合数;其闻
是尊经三昧,欢喜奉行如法者,其福尊无比。是皆
非凡人行。如中事不失毛分者,尊过十方天上世
间,德无能与等者。汝莫忧,行者得度。虽不能
出家作沙门,居家亦可修道。坚持五戒,行九斋,
使如斋法,斋日诣塔寺受斋,荡涤六垢,论讲道
化,求度世道,自可得度。何忧之有耶?」

恐畏长者白佛言:「我所居处,去王舍国五百
里。远田既无塔寺,亦无沙门。佛行度人非一处
住。我翼从三十馀人,我年复老,或复小弱,不
〔附〕¶ 第 316a 页
能行远道者。既到塔寺行斋一日,妨废五日,所得
既少,所损甚多。目月久长,于生死意久则疲厌堕
落,续入恶道。当云何?」

佛告恐畏长者:「人身难得,度身急事。人来
生时,不手将妻子来也,死去亦不将去。我且非
我。何况妻子财。且自忧身。身自未度,那何度他
人?自不能泅,莫负他渡水,两死水中耳。自未
能得度,恋念妻子,枯并不度。求道,身中急事
也。男女各自当尽心敬意。不避勤苦,乃可免
难。自作自得,不与他人计日疑难也。若彼聚落
贤众少,不能起塔寺居沙门者,当弃顽闇之
群,驰就贤者之众。孩儿可度,何况成人任戒
〔附〕¶ 第 317a 页
者。八岁男、十岁女可行千里,各自有脚。欲求度
身,不当疑难。」

恐畏长者白佛言:「已解。居聚落无佛弟子,
但有俗人。我当从业移,近善友塔寺,我自得其
福。」

阿难白佛言:「是尊三昧,度人乃尔。众生之
类,有识之属,莫不得度者。尊巍巍,诸经中最,
众行之首,立道之元,百福之王,尊妙乃尔。名为
何经,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断诸苦本,一名总持诸法
门三昧。又名净度三昧。度诸天、人民、鬼神、
龙、阿须伦,下及三涂,莫不度脱。净诸情、净
三界,故名净度。过去诸佛皆奉行是净度三昧,
自致得佛;现在诸佛从是三昧,自致得佛;当来诸
佛亦当学是三昧,从中得佛。当奉行之。阿难,
供养是三昧,复当过于六度。阿难,是经从生死大
难中拔度众生,恩重不可量。阿难,当念报恩。阿
〔附〕¶ 第 318a 页
难,讽诵说是经处,魔皆愁毒。剧如人一朝亡失妻
子、父母、财产、宝物,身复在牢狱,号哭愁毒如
是。魔恒司便,欲断是法。当坚持之,勿为魔得
便。阿难,我灭度后,当广为一切诸天、人民,布
露演说,令得度脱,如我今日。阿难,我周遍
说法,一人不度,终不舍去。阿难,我般泥洹后,末
世时人,少有信佛奉行经戒者,倚法倚界难名。
设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日不作,
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门万万,未有能乐
戒究竟者也。」

阿难白佛言:「人道难得。已得为人,复得
闻佛经戒,何故不精进?」

佛告阿难:「有四辈弟子,无本心故不精进。
〔附〕¶ 第 319a 页
何谓为四?一者家居贫苦,来受佛戒,冀望富
乐。二者疾病,来作佛弟子,趣求一时利。三者
强教人,来受佛戒。四者闻作佛弟子,后脱地
狱,可得生天,谓直一受戒,后得所愿,不知行之
委曲。是为四辈。人愚痴,不晓求后世济神离苦,
唯求目前利。其人既不精进,乍前乍却,反为魔
得便。所向不偶,谓呼受戒,反得其殃。不知自
行违所致,用无本心故。

「复有四辈人能精进。一者畏三恶道。二者从人
道中来。三者从天上来。四者从他方佛国来,便能
精进。

「沙门亦有四辈,无本心不承至法。一者避世
间苦,来作沙门。二者避官役,来作沙门。三者
不能得衣食,来作沙门。四者避病,来作沙门。无
本心故,不能精进,亦不能免三苦。
〔附〕¶ 第 320a 页

「复有四辈人作大精进。一者念生老病死痛。
二者宿世沙门中来。三者天上来。四者他方佛国
来,乃能精进。

「我般泥洹后千岁欲末,若有沙门、若清信
士,中有守戒精进如律行者,此非凡人。或是文殊
师利、或维摩诘、或惠法大士、或[台-台+犮]陀和菩萨、或
弥勒辈,示现作沙门,建立懈废之人。清信士
女中有能殷勤斋戒,死死不缺犯者,亦他方上士。
或罪谪来生阎浮提,或因缘来生阎浮提。亦非凡
人也。」

阿难白佛言:「弟子于阎浮提五烧、五毒、
愁苦之世、众雨之中,奉行净度三昧一日一夜,
其福何所为喻?」
〔附〕¶ 第 321a 页

佛告阿难:「若有菩萨,起七宝塔满阎浮利,
作七宝讲堂,一一堂上,施设金银水精流离车渠马
瑙珊瑚真珠,作床坐、床綩綖、坐具,遍诸床榻
上,绘䌽华盖,烧好杂香、泽香、捣香,供养百
劫。其福宁多不?」

阿难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活一人福倍多。阿难,不可为
比。活满四天下人,不如自守一日福倍。复倍相去
甚远,不可为譬喻。人能于是五烧毒燃之中,清净
自守斋戒,如法一日,其福隆盛,转身得度不
久。」

阿难白佛言:「若弟子中有精进如法者,后自
可度,不须师耶?」

佛告阿难:「弟子精进,虽足免难,非师不
度。师为重任。如人生无父母难名,又无所寄属,
云何名字之?」
〔附〕¶ 第 322a 页

阿难白佛言:「如佛言者,末世时,弟子皆共
更相放效,不奉律行。已为废弃,尚不能自度
,何能度弟子?」

佛告阿难:「人欲求度世道者,当求明师。譬
如人欲渡海,当隐视船,为可任用不?足能到彼
岸不?船师为本船师不?为新来也?船完坚、师
本故师,便可度无忧。船有不牢,师复新人,如
是者不可强度。当观师戒行完不?堪任我师不?我
行可师意不?我中师弟子不?师为有律行不?师
法难易耶?我能堪任奉事师不?我为能持师戒
不?若观中师者,当奉敬如事神明,当护师意。
师为我曹故勤苦。我曹亦不当于师有所爱惜。当
知师性所喜不喜,语言不得触师,讳伤师意,师
〔附〕¶ 第 323a 页
意微恨,后成大罪。慎之慎之。是为求法。」

阿难白佛言:「末世之人,不用正化,律行
者少,国中无持戒律者,可止不作佛弟子不?人
身难得一尔,当更劫数,云何?」

佛告阿难:「经法所到之处,时时往往,有持
律行沙门,出继佛种不绝。域中凡有若干亿万菩
萨弟子、若干亿万清信士女。十方诸佛一日一夜
各三时放道眼,普视诸天人民几许精进,几许不
精进,几许为俗,几许为道,几许为恶,几许为
善,佛尽知之。从五戒上至具戒,入律行者,十
方佛悉皆称誉受作弟子。不入律行者,十方诸佛
亦自不受。是为弃人耳。是故,四部弟子当念精
进,昼夜各三时礼拜首过。虽不能日日三时礼
〔附〕¶ 第 324a 页
拜,莫失斋日勤修,讲诵净度三昧。信乐受持,众
垢渐少,心明意净,稍近泥洹。若人布施万亿劫,
不如一日讽诵是三昧,其德出彼福上。施万亿劫,
心无懈倦想,不如读是经。一竟思惟解慧,其德
正直等。是经累汝,阿难。是经度人无量,阿
难。是经中有大尊天神,与是经俱。」

尔时四天大王,自与眷属俱白佛言:「是经
所在之处,我自拥护持经之人。」

第二忉利天、帝释与诸官属俱白佛言:「若
后有善男子善女人执持经卷者,我自护是善男子善
女人。」

盐天、兜率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梵
天、大梵天、梵辅天,上至不入慧天等,皆白佛
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信乐执持是经卷者,我自
护是善男子善女人。」
〔附〕¶ 第 325a 页

诸天结愿已,各作礼而还。

佛告阿难:「如是经卷所止之处,当令有五
清净。一者枰阁令清净。二者扫洒令清净。三者香
火供养令清净。四者读是经,当用鲜洁手巾。五者
斋戒清净,无食荤辛。是为五清净。初闻是经
者,心意不坚。魔憙乱欲,断是经法。读是经时,
若男子,若女人,持异种不好语来闻善男子、善女
人耳者,不当受。当逆呵之:『卿欲乱我意耳』。
受者魔已深入,为魔得便。知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久得闻法,闻亦不能究竟。以为魔得便,以失
善师意。师与第子已有瑕衅,师案法律行事。
沙门欲得情净无劳垢者,一时一从,则无尘劳。久
则生垢,敬意以尽,慢意以生,两不得福。俗人
不知清信士女法,清信士女不知沙弥法,沙弥不知
〔附〕¶ 第 326a 页
沙门法,展转不相知行事。不能承用法教者,但种
罪根,俱堕恶道。不如早解,后可无对。」

佛说经竟,诸天、阿须伦、鬼神、龙王、地狱
官属、国王、臣民、四辈弟子、不可计菩萨众莫不
欢喜,作礼而去。

净度三昧经卷第三



(方广锠修改审定)
〔附〕¶ 第 327a 页


* 〔附〕
《净度三昧经》的编纂与撰述

齐藤隆信


** 序言

北魏编集的《净度三昧经》(以下简称《净度经》
写卷,现分散保存在中国、英国、俄国和日本。此次通过
录校,该《净度经》之全貌得以呈现,由此也就可以提出
诸多问题。诸如敦煌石室本与日本传承本第一卷卷末部分
的不同,与《提谓波利经》的关系,昙曜与昙靖的交涉,
竺法护所译诸经之辞汇对本经的影响,中国思想、特别是
道教的影响,对当时民众佛教的思考及要求,可与此对应
的教团的佛教意识,六朝汉语的语法等等。虽说这部经典
包含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但此处仅拟考察《净度经》的编
集者创作这一疑伪经时所使用的方法——编纂与撰述。所
谓「编纂」,指引用已经翻译的佛典及现存的外典中的文
字,重新加以排列;所谓「撰述」,指作者撰写的表述自
己独立见解的文字。


** 一、编纂
〔附〕¶ 第 328a 页

对鸠摩罗什以后翻译出来的失译经典而言,通过考察
它受哪些译典的影响来确定其译者,这是很困难的。而疑
伪经则可相当明确地查出其出现年代及其从特定译者、译
典中摘引的引文(即编纂)。这不仅因为在辞汇、语法方
面有迹可寻,还在于它往往整句整段地引用别的译典。这
是疑伪经编集者必定要做的工作。可以这样说,这不仅是
《净度经》,也是大多数疑伪经共同的特点。

*** (一)、从竺法护所译经典的引文

假设《净度经》是由北魏沙门统昙曜等组织撰述的,
则它可能出现在五世纪后半叶。北魏于大延五年(439)
统一中国大陆的北方后,鸠摩罗什翻译的佛典自然也传到
了平城。但我们现在从《净度经》中看不到有鸠摩罗什所
译经典的辞汇的影响;相反,可以看到很多在古译中出现
的辞汇,其中特别显著的是西晋竺法护(译经时间为西元
266年~308年)使用的辞汇。虽然也有相当多安世高以来
使用的佛教用语或汉语辞汇,但下面提出的这些例子,只
能归于竺法护。

在此先列举《净度经》中与竺法护所译经典具有共同
特徵的例句。

1.「世尊现变,感动魔众,尽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
动。……佛悉悯伤,放白毫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彻照三
十三天,下照十八地狱,极佛境界。疆场左右,莫不欢
喜,寻光即到佛所。」(《净度经》卷第一)
〔附〕¶ 第 329a 页

在竺法护译《月光童子经》中有大体相同的表现法:
「时世尊放大光明,上照三十三天,下彻十八地狱,极佛
境界。」

2.「贪为死径,愚痴为泥涂,没溺不得出。嫉妒为罪
本,贪利为自衰。老不止淫。夙夜不学。有财不施。不受
佛言。有此八者,为自欺身,放逸入三涂。百罪从心
生。」(《净度经》卷第一)

在竺法护所译《四自侵经》中有「夙夜不学,老不止
淫,得财不施,不受佛言。是四出心,还自侵身。」《净
度经》列举了八种在五道中轮回不止的理由,其中四种即
《四自侵经》中所论述的,还有四种是另加的。

3.「有此八者,为自欺身,放逸入三涂。百罪从心
生。心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从他人求,何
有难乎?从他人得者,尔乃为难。心之出入往来无门,周
流游洋,住止无处。」(《净度经》卷第一)

上文之依据应为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三之「当
作是观,疾速成就真如泥。不从他求,自因心致。从他人
得,乃为难耳。由己勤获,何所难乎?」

4.「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
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净度
经》卷第二、卷第三)

上述佛号中的「明行成为」、「道法御」是竺法护译
经的特徵。不过昙曜、吉迦夜译经也有这种用法。
〔附〕¶ 第 330a 页

5.「三润之法水,洗心垢秽,心净得度。一切众生扰
扰,但诤咽唯不急之事,万罪还自缠绕。或相害伤,忿怒
成仇,皆由贪生,竞诤利欲。群迷雷同,不识道义。老死
日加,常与罪对。溺于五阴六衰,侵漏三苦,受罪无
竟。」(《净度经》卷地二)

上文与竺法护译《四自侵经》之「一切扰扰纭纭,但
诤咽喉唯不急之事,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或相
害伤,忿怒成仇,皆由贪生,竞诤利欲。群迷雷同,不识
道义之真、俗伪之惑。老死忽至」正相符合。

6.「爱色增狱苦,离色无忧患。妻为两当,子为扭
械,舍为牢狱,财为系闭。是四为地狱种。无著乃解脱,
离爱则近道。」(《净度经》卷第三)

上文与竺法护译《生经》卷第一之「弃家牢狱,铛扭
械,想著妻子,而自系缚」相当。

下面摘引若干与竺法护译经共同的辞汇:

1.罗网:「颠倒罗网」

佛典中提及「罗网」,一般是指佛国土的庄严具、捕
鱼鸟之类的网、有时喻为防止犯罪的法律。但这里泛指烦
恼。系从捕获鱼、鸟的罗网这一意义衍生,指烦恼蛊惑并
束缚身心。有时亦指疑惑。

2.含毒:「平生为人时,含毒嗔恚」(另两例略)

从毒蛇、毒虫害人之事派生,指危害他人的人。与
「嗔恚」为同义词。
〔附〕¶ 第 331a 页

3.自用:「心怀嫉妒,憍慢自用」(另一例略)

意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傲慢自大。

4.若干:「域中凡有若干亿万菩萨弟子,若干亿万清
信士女」(另八例略)

该词在安世高译经中经常出现。在现代「若干」一
词意为数量较少,但正如《阴持入经》之陈慧注称「其事
多故,曰若干也」,古代将数量较多称为「若干」。该词
本来表示数目不定,但佛典中几乎无例外地将它与大数接
续使用,如「无量若干」、「若干亿万」。

5.不起法忍:「二十万比丘逮得无所从生法忍,百万
天人得不起法忍。」(另一例略)

《净度经》的上述例子中,「不起法忍」与「无所
从生法忍」似乎不同,实际两者同义。

6.道迹:「二百清信女皆得道迹。」(另五例略)

安世高以后,将须陀洹译作「沟港」、「道迹」。竺
法护的用例甚多。

7.反复:「但治恶逆无行无义,……不信三尊,无反
复。」(另一例略)

指不返报双亲、师尊的恩义。亦写作「返复」、「反
复」。在疑伪经中甚为常见。

8.放心:「行来至趣,放心恣意。」(另三例略)

放纵、任性之义。

9.独步:「灭三界苦,除五处籍,独步无畏。」

无与伦比、突出的意思。

10.为~所见:「为五道主所见录籍,生死名不除。」

被动语法。如又有「坐何等,而见考治?」
〔附〕¶ 第 332a 页

11.我许:「亲爱是身,谓是我许。」

与「我所」、「我所有」相同。「许」、「所」自古
互用。

12.更乐:「为名色、六入、更乐、痛痒、思想、生死
识、五阴、六衰所误。」

亦译作「触」、「细滑」、「粗细」、「细」、「所
更」、「更」、「所触」。也作为动词,表示「经历」、
「体验」等。进而转讹为「情况」、「生活」、「存在」
等。

13.阿惟颜:「坐中万菩萨皆得阿惟颜。」(另二例
略)

该词在竺法护译经中经常出现。意为「一生补处」,
常写作「阿惟颜一生补处」。有时亦作「阿惟越致」。但
《毗罗三昧经》卷下谓「王曰:『阿惟越致与阿惟颜,有
异不?』居士言:『明有异也。』」可见亦有其他解释。

14.往来道:「五道大王与眷属,具足得往来道。」

与斯陀含道同。

15.对:「人生则有死对,强健则有病对,丁壮则有老
对。」(另十三例略)

意为恶报。沮渠京声译《五无反复经》谓:「人生受
死,物成有败。善有善报,恶有恶对。」可知「报」为善
报,「对」为恶报。因此,所谓「对」即为过去罪业之
报。

16.偶:「财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入地狱。」(另一
例略)

此处之「偶」即「谐偶」。「偶」为「如愿以偿」之
〔附〕¶ 第 333a 页
意;「谐」亦有「顺利地如愿以偿」之意。

17.侵欺:「五者持斋不完,为自侵欺,亡失大福。」
(另二例略)

《净度经》中的三个例子均作「自侵欺」,竺法护译
经则一般作「侵欺」、「自侵」。参见《四自侵经》

18.六情:「荡涤六情之垢,渐近清净。」(另三例
略)

安世高以来的古译时代将「六根」译作「六情」。

19.正使:「正使出家持十戒作沙弥,亦不应共坐起饮
食。」(另四例略)

表示假设(让步),竺法护常用。

20.五毒治之:「其贼有罪,王收捕著狱,五毒治
之。」(另一例略)

《净度经》中又有「五毒治人」。五毒意为五种毒
药、五种酷刑或刑具。这里相当于后者。

21.乃尔:「善哉善哉,忧念人民乃尔。」(另二例
略)

「如此」之意,一般置于句末。竺法护译经中多见。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如来威圣道德之
光,不可称尽,巍巍神妙乃如是也。……佛为法师圣尊,
无限神妙乃尔。」

22.逮得:「二十万比丘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同义复合动词。在《净度经》中,接续在「逮」后面
的同义词还有「逮获」、「逮入」、「逮致」、「逮
成」、「逮及」。意为「达成」、「成就」、「至」、
「得」。
〔附〕¶ 第 334a 页

23、细滑:「为色、声、香、味、细滑所误。」(另
二例略)

与「触」同,参见「更乐」项。竺法护喜欢用「细
滑」。

24.画瓶:「内盛臭处,外强文饰,身如画瓶。」

将肮脏的人体比喻为鲜艳的彩瓶。竺法护译《四自侵
经》谓:「身如画瓶,内满不净,臭处脓血,犹如革
囊。」这里的革囊意义相同。

25.嘘天推步:「随六情,逐世荣名,嘘天推步,尊身
重名,虚伪无信,……。」

七寺本原文作「嘘夭稚步」,据诸经校正。「嘘
〔附〕¶ 第 335a 页
天」源于《庄子.齐物论》之「仰天而嘘」,问题在于
「雅步」、「邪步」、「推步」三者到底何者正确?如为
「雅步」,则因竺法护《生经》中有「安详雅步,举动不
暴」,就其文字看,是一种褒义的用法。如为「邪步」,
与上下文虽然相合,但因诸本不同,所以很难取舍。如为
「推步」,则意为推算天象历法。因《四不可得经》中有
「不识天地表里所由」的说法,则这里是也可能指愚人明
明不知道天地形成的道理,可为了追求世间的名誉,硬去
推求行星的运转。无论如何,从《净度经》中的「逐世荣
名」及其它经典中的有关词句看,这四个字应意为「企求
名誉与地位,贪求世间的称誉」。

26.堪任:「若又不堪任清净戒者,不当自极强。」
(另二例略)

同义复合动词。「堪」、「任」都是担当的意思。按
照其能力或条件,可以接受并实施某任或负担。

27.笼戾:「人从三恶处来生者,为无反复,笼戾难化
那?」

双声词。《一切经音义》卷六七释作「刚强难调
伏」。

28.世八事:「舍世八事,利、衰、毁、誉、称、讥、
苦、乐。」

动摇人心的世间八种事项,即「八风」。

29.狐疑:「与共俱行,恐人众观,狐疑不决。」

意为象狐狸那样怀著疑心。竺法护译经中常用。且常
〔附〕¶ 第 336a 页
与双声词「犹豫」并用。

30.空无相愿:「入八圣谛,空无相愿,死得泥洹。」

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竺法护
为了缩略句型,经常「无愿」中的「无」字省略。

31.推燥居湿:「父母生之膝下,推燥居湿。」

指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即父母让孩子睡在干的地方,
自己却睡在孩子大小便弄湿的地方。《后汉书》卷四五杨
震传(永宁元年条)称:「奉养圣躬,虽有推燥居湿之
勤,前后赏惠……。」同书卷八一独行传谓:「亲自哺
养,乳为生湩,推燥居湿,备尝艰勤。」另昙曜、吉迦夜
《杂宝藏经》作「推干去湿」。

32.得便:「受者魔已深入,为魔得便。」(另三例
略)

「乘虚而入」、「抓住」之意。竺法护《佛说弘道广
显三昧经》卷四:「以为众魔及官属并邪外道之所得便,
常在罗网结疑中。」支娄迦谶开始有这样的用法。在《十
往生阿弥陀佛国经》等传为安世高所译经典中亦较常见。
也写作「伺便」。

33.建立:「现作沙门建立懈废之人。」

竺法护常用辞汇。在建造塔、寺等建筑物以及成就禁
戒、功勋等场合亦用。

*** (二)、与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地狱品的对照

《净度经》卷第一所说的三十个地狱中,从第二个到
第十六个与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第三之「地狱品第
十九」所说地狱的顺序、辞汇、内容都相对应,第一个地
〔附〕¶ 第 337a 页
狱及第十七个地狱到第二十三个地狱则与东晋昙无兰译
《泥犁经》《铁城泥犁经》中所说的八地狱的顺序、内
容对应。各个经典中都有关于地狱的描写,但只有上述三
部经典与《净度经》的三十地狱相对应。在此列出他们的
对应关系。

| 《净度经》之三十地狱 |《泥犁经》《修行道地经》之八大地狱 |
| 1.阿鼻摩诃泥黎 |阿鼻摩(《泥犁经》一) |
| 2.黑绳地狱 |黑绳(《修行道地经》一) |
| 3.铁臼狱 |合会(《修行道地经》二) |
| 4.合会狱 |同上 |
| 5.太山狱 |同上 |
| 6.火城狱 |同上 |
| 7.剑树狱 |铁叶(《修行道地经》三) |
| 8.嚾吼狱 |同上 |
| 9.八路狱 |同上 |
| 10.刺树狱 |同上 |
| 11.沸灰狱 |同上 |
|   无相当 |沸灰(《修行道地经》四) |
| 12.大啖狱 |叫唤、大叫唤(《修行道地经》五、六) |
| 13.大阿鼻狱 |阿鼻摩诃(《修行道地经》七) |
| 14.铁车狱 |同上 |
〔附〕¶ 第 338a 页
| 15.铁火狱 |同上 |
| 16.沸屎狱 |沸屎(《修行道地经》八) |
| 17.地烧狱 |鸠延泥犁(《泥犁经》二) |
| 18.弥离狱 |弥离摩德泥犁(《泥犁经》三) |
| 19.山石狱 |崩罗多泥犁(《泥犁经》四) |
| 20.多洹狱 |阿夷波多洹泥犁(《泥犁经》五) |
| 21.黎洹狱 |阿喻惨波犁洹泥犁(《泥犁经》六) |
| 22.飞虫狱 |熟涉务泥犁(《泥犁经》七) |
| 23.汤河狱 |檀尼愈泥犁(《泥犁经》八) |

如上所示,《净度经》的编纂者显然摘引了竺法护译
经的辞汇与文句。那么,为什么昙曜这一撰述集团受竺法
护译经如此强大的影响呢?这应该联系竺法护译经的流传
《净度经》《提谓波利经》的关系来考察。起码现在
可以肯定的是,竺法护译经涉及的范围广泛,翻译的数量
也是古代最多的。他所翻译的大多为大乘的主要经典,翻
译活动至少长达40年以上(266年~308年),从传记可
知,他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相当大规模的教团,
以此为基础从事译经、写经事业,因此他译的经典广泛弘
〔附〕¶ 第 339a 页
通于南北。以致僧祐这样说:「凡一百四十九部,孜孜所
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译写,老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
中华者,护之力也。」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竺法护译出
的经典,名称中有「三昧」两字的很多。所以我们甚至可
以说,编纂者编纂《净度三昧经》时,就是以竺法护所译
诸经为模板、作依据的。

*** (三)、其他经典、外典

姚长寿在《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一文中指出,《净
度经》引用了不少后汉昙果、康孟详所译《中本起经》及
吴维祗难所译《法句经》。特别是对《法句经》的引文值
得注意。另外,萧登福在《敦煌写卷〈佛说净度三昧经〉
所见的道教思想》论及被《净度经》采纳的道教思想。

在此列举被姚文漏提的有关《法句经》的引文及从其
他经典中摘引的文字。

1.「老不止淫,夙夜不学,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
此八者,为自欺身。」(《净度经》卷第一)

如前所述,该句引自《四自侵经》。但《法句经》
上也有「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
此四弊,为自侵欺。」

2.「其罪未熟。至其熟时,自受其殃。贞良现祸,以
宿福薄,为故世罪所追。遣逢宿怨对至不救,福未熟。至
〔附〕¶ 第 340a 页
其德熟,自受其福。」(《净度经》卷第二)

《法句经》卷上有「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
熟,自受罪虐。贞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
福。」为其依据。

3.「不如独行独善无忧,奚用伴为?」(《净度经》
卷第二)

《法句经》卷上有「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
善,不与愚偕。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
象。」似为其依据。

4.「心者,心不见心,有心不知心。」(《净度经》
卷第一)

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上行品第二有「心者不
知心,有心不见心」。与上述引文「见」、「知」互换,
但意义不变。敦煌本《净度经》本句作「心者不见心,有
心不知心。」

5.「良药苦口以愈百病,苦言逆耳以利身行。」
《净度经》卷第二)

这是《净度经》劝诫守戒沙门的话。《韩非子.外储
说左上》有:「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忠
言拂于耳,耳明主听之。」《史记.留侯世家》、《史
记.淮南王传》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
病。」另外,《说苑.正谏》、《孔子家语》卷四、《后
汉书.袁谭传》、《吴志.孙奋传》等也有类似的文字。

6.「乃可处窃谏三过,不止,当自引。」(《净度
经》卷第三)
〔附〕¶ 第 341a 页

意为师如有过,弟子应在避人处劝谏三次。如仍然不
听从,方可引退。《礼记.曲礼下》谓:「为人臣之礼,
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
听,则号泣而随之。」又《礼记.祭义》:「父母有过,
谏而不逆。」《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
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史记.日者传》:「贤之
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当父母、恩师有
过错时,儿子或弟子应该秘密地劝谏三次,不得违逆。如
劝谏无效,才可以默默离开。本经在这里体现的是在正义
与恩义的夹缝中,因儒家的敬上精神而产生的烦恼。

7.「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净度经》卷第三)

《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肃侯十六年条有「肃侯游
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
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意为一天放松农业劳
动,一百天没饭吃。《净度经》的引述意义略有不同,下
文再作论述。

我们在上面考察了《净度经》的「编纂」。疑伪经的
作者当然要从事编纂。从上述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疑伪经编
纂者周围存在著哪些典籍以及他们对哪些典籍感兴趣。


** 二、关于撰述

*** (一)、关于思想内容

关于这一点,请参照中岛隆藏的《〈净度三昧经〉中
的转迷开悟思想》、大内文雄所撰《〈净度三昧经〉题
解》及姚长寿的《〈净度三昧经〉与人天教》。
〔附〕¶ 第 342a 页

本经的主要内容为劝导在家信徒持八王日与九斋(三
斋与六斋),参拜寺塔。其中贯穿了三十地狱说、善恶报
应说(详细叙述了现世有诸天神随时在身边守伺及减寿夺
算,来世生天或下地狱等)、师事明师(「弟子精进虽足
免难,非明师不度。」)、批评出家僧人(「和上闲居,
但思美食好衣,不知我曹官私百事不可谐活。」)、自度
(「佛实不度人,人自度耳。」)等,从而劝导在实践上
应「斋日持戒」。

*** (二)、关于《净度经》三十地狱说之「撰述」

考察《净度经》编纂者怎样「撰述」,这才是最重要
的。因为这才反映了编纂者的编纂意图。

《净度经》引用翻译典籍及非佛教典籍时,既有原样
照引,也有改变文意,将他们组织到完全不同的行文中。
通过这种变动——咀嚼或改篡——所形成的部分既相当于
「撰述」。在此仅就三十地狱说明如下四点:

1.《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
各有八个地狱,《净度经》的编纂者将上述八地狱(合计
为十六地狱)细分配置为二十三地狱。

2.《净度经》中一一明确记载了主宰地狱的狱主的名
字(三十个地狱,三十个王),而在《修行道地经》
《泥犁经》《铁城泥犁经》中没有这些狱主的名字。

3.《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
对地狱的详尽的描写,在《净度经》中被简化。但明确指
出堕入这些地狱的原因(亦即生前的具体罪状),以说明
因果关系。

《净度经》对生前的罪状的论述不是任意的,而是有
〔附〕¶ 第 343a 页
著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对地狱本身的描写。它
使那些不能反省自己罪恶的人通过这些论述(即具体的各
种各样的堕入地狱之原因)瞻顾自己将来堕入地狱的前
景,在此存在著佛教的人性,佛法的实践也从这里开始。
《净度经》的编纂者拟通过这些论述(这些具体的堕入地
狱的原因是人的身心所犯的各种佛教所谓的罪恶,亦即人
间一切罪恶),让人们知道,无论是谁,身上都存在著某
些类似的罪恶。为了上述目的,他们综合诸经中的地狱
说,描绘出自己的三十个地狱。其实,详细地叙述堕入地
狱的原因,这并非《净度经》所特有,而是疑伪经的一般
特徵。这是为了让人们追求有道德的生活,因而反复强调
地狱及其相应的堕入地狱的原因,由此制止人们滑向罪
恶。

4.《净度经》的三十地狱中,第九、第十五、第十、
第十九、第二十九等地狱都是在斋日不能认真持斋的人所
堕之地。但《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
经》等经典中没有谈到斋日与持斋等事项。

第九八路狱:「坐……斋日相使破坏法桥,损众生,
强教人犯禁,故致斯殃。」

第十五铁火狱:「坐……不持斋戒,惑心持斋脚行,
以致斯殃。」

第十七地烧狱:「坐入律戒不能忍,坐数行来白衣
舍,斋日脚行来,害众生所致。」

第十九山石狱:「坐八王日不行道,心虽念善,足行
游逸,令六神飞扬。天官所察,以致斯殃。」

第二十九烧石狱:「俱坐无戒食人信施食,不持斋
戒,断绝人福,以为己有之所致,以致斯殃。」

前面提到,《净度经》论述的要点是「斋日持戒」,
〔附〕¶ 第 344a 页
这一点在此也得到印證。也就说,《净度经》的作者从
《修行道地经》《泥犁经》《铁城泥犁经》取材进行
编纂时,将《净度经》的中心意思——斋日持斋——编纂
在其中。这种迹象说明《净度经》编撰时不是按照藏经,
而是按照编纂者的编纂意图进行改订敷衍。而这正是编纂
疑伪经的意义之所在。通过对疑伪经撰述部分的认真考
察,可以瞭解该经典的中心主张。


** 三、关于典故

「六朝文」有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其中之一是用
典。亦即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古圣贤的语言及经典、史书
中的名句,从而加强权威性与说服力。这既适合六朝文人
的嗜好,也反映一种尚古精神。也就是说,用典是当时知
识份子的标准,也是文章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他们没
有注明这些典故的出处。在现代,如擅自借用别人的意
见,立即会招致责备。古代自然完全不同,这是无从比较
的。在此想指出:上述这样的用典(等于「编纂」)并非
六朝文的专利,六朝时期的疑伪经也是这样。这大概是因
为疑伪经的编纂者与六朝的文人有著相同的意识,所以也
采用「用典」这一修辞法。

首先,就权威而言,这里可以提出对译经辞汇的袭
用。例如,沿用特定的翻译者所用的译经辞汇,可以将该
疑伪经装扮成翻译经典。这里必须避免原封不动地引用非
佛典的文章,以免显露马脚。不过如仅仅限于辞汇,则没
有问题,因为翻译经典也大量使用中国的传统辞汇(特别
〔附〕¶ 第 345a 页
是儒家与道家的用语)。要取得翻译经典的权威,必须要
瞒混过经录编纂者的严厉的眼睛。疑伪经取得这种权威
后,便可以作为真经被著录下来,并能传之未来。

其次,就说服力而言,用典的好处是只要借用古籍中
的一句名言,便可以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对于
嗜好尚古的汉民族来说,对读者也给予了充分的说服力。
所以用典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前面所说《史记》的「一
日百作,百日不食」,叙述的是农业及能够带来收穫的农
耕这一现实问题。《净度经》这样引用这句话:

「阿难,我般泥洹后,未世时人,少有信佛奉行经戒
者。倚法倚界难名。设有奉法者,皆言『是狂人』耳。一
日不作,百日不食。云何不作?正使沙门万万,未有能乐
戒究竟者也。」

上面这段话的背景是佛在向阿难托付流传佛法的重任
时,对佛灭后众生情况的一种叙述。这与《史记》原话的
背景完全不同,与农耕毫无关系,是从修道及其应得的果
报的角度来说的。与其说它针对现实问题,不如说它是对
未来众生的教训。这一文句由于能够确切表达编纂者的意
图,于是作为名言从《史记》引入经中。《净度经》
《法句经》及很多竺法护译经中引用的文句,可以说大抵
如此。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疑伪经中的这些用典,反
映了编纂者作为知识份子的修养。我认为由此可以说它明
确地显示了这些典籍当时不是翻译经典,恐怕编纂者本人
从开始就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们大概是出于只有用典才是
名文,才有价值,才能吸引众人注意并流传开来这种考虑
吧。无论如何,应该说疑伪经中的典故是编纂者以值得引
用的佛言为教理,以古籍中的名言、名句为教理的辅助材
〔附〕¶ 第 346a 页
料,交叉引用内典、外典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疑伪经的
编纂者为了权威性与说服力而用典。这样,作为六朝文特
徵之一的典故与疑伪经中的用典(编纂),就其作者的意
图而言是大体相同的。今后有必要对疑伪经中的所有的用
典(编纂)及撰述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终的结论将在调
查后得出。

接著想谈的是,六朝文的用典是该文的装饰,但疑伪
经并非文学作品,无意义的装饰反而有副作用。翻译经典
与疑伪经一般确用四六文来美化,这大约是出于读诵的考
虑。但超过限度的装饰性翻译在当时就受到批评。为正
确传布佛陀的精神为目的而编纂的经典讨厌过分的装饰。
这一点在翻译经典及伪装翻译的疑伪经中是相同的。所
以,疑伪经中所见到用典,与六朝文中作为「装饰」的典
故可能有若干不同。


** 结束语

疑伪经并非从零开始,它吸收某些翻译经典的结构、
辞汇、甚而思想,仿照翻译经典而撰成。也就是说,它一
方面采用翻译经典的语文与结构(编纂),一方面组织进
编撰者的编撰意图(撰述)而形成。那无非就是折中印度
〔附〕¶ 第 347a 页
与中国而形成的「编纂撰述经典」或「述作经典」。这从
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五之「新集疑经伪撰杂录第三」
中所说的「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乱实」可以得到證
实。前一句批评的是「编纂」,后一句批评的是「撰
述」,它简洁地说明了疑伪经具有的特点。《净度经》
众多疑伪经将翻译经典及外典的文章、辞汇、思想按照编
撰者的意图进行剪裁,在此基础上表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这种假装成翻译经典的典籍,自然有著隐蔽其疑伪经性质
的效果,也就很可能被当作翻译经典而永久流传。


(方广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