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举扬宗教¶ 第 63a 页
楞严解冤释结道埸仪文卷上
第一时升座
普告大众仪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
所以三世诸佛,六代祖师,普为众生,发明大事,皆本于此。
虽则处处周遍,法法圆融。若无人知,若无人举,若
无人说,若无人行,世间迷昧,众生安得而知之?古
人所谓投机则共用,不投机则划却。自然处处无踪
迹,绝毫釐,方可透于祖师关,方可尽于诸佛意。如此
则涉人间世,而无爽于逍遥,游以何忧?直趣无上菩提,
祇在今日。所以修山主云:本无迷悟人,祇在今日了。
敢希大众,各各运志诚心,不得语笑喧哗,不得睡眠
第六、举扬宗教¶ 第 64a 页
懈怠,龙天谴责,鬼神降灾。预告先知,如法听受。
经题
**** 第六、举扬宗教
劝发菩提心,为道场之本。圣凡不立,奚生死之
可论?真妄才兴,遂冤结之繁起。盖为不知本有之性,
恣驰本无之心,所以枉受轮回,虚生妄见,未识菩提心
性,不明般若根源,从迷至迷,转生转灭。故今特标发菩
提之心,以为道场之本。《华严经》云:欲见十方一切
佛,欲施无量功德藏,欲灭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
提心。且菩提心者,诸佛菩萨心也。一切诸佛,因之而
成正觉;一切菩萨,因之而起愿修行。兴三种大心,
立五般誓愿。以大悲为油,以大愿为烛,以大智为光,
如人点灯照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除尽。若益膏油,明
终无尽。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如裴相国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此言无上正遍知觉。是诸佛所證最
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既慕如来永离诸苦,自
悲己身久失大利,慨然奋发,将求佛身,即是初发阿耨多
第六、举扬宗教¶ 第 65a 页
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既然明此心,应识其本体。夫
菩提心体,不从真心发,无由得至菩提,故须拣择分
明,方是正因发行。且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身
者,地、水、火、风假合之身,旋聚旋散,属无常法,非我身
也。大众从无始来,常认为我心者,是缘虑客尘虚
妄之心,乍起乍灭,属无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
圆满,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广大,灵知者是也。空寂灵
知,神用自在。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
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即净。十方
诸佛,一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此名菩提心体
也。舍此不认而认,自身妄念,随死随生,与禽畜杂
类,比肩受苦,为大丈夫者,岂不羞哉?既发无上菩提
之心,当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
提法。以诸佛为师,以菩萨为侣,以六道众生为眷
属,以生死烦恼为园林,誓尽未来,济拔度脱,是则名为
第六、举扬宗教¶ 第 66a 页
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大众今日闻如是法,各
须开悟,顿发此心。未审能发不能发?答能发。既
能开发,直须坚固,无令退失。长行举叙,义意未周。偈
颂敷扬,重伸赞述。
「 启迪菩萨大行时,
三贤十地绝思议。
欲明裴相真方便,
须问圭峰老古锥。
克念三心祈显焕,
坚舒五誓力行持。
豁然云散蟾轮现,
万古神光说向谁?」
**** 第七、三心五愿
所谓三心者,一者大悲心。既悟本心本无生灭,遂
悲六道枉受轮回。己虽未證菩提,且愿众生解脱。经
云:菩萨用心,己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老子
云:圣人后其身,而先他身。孔子云:仁者博施济众。
先人后己,三教皆同。于是广发同体大悲,尽于未来。
行四摄法,摄彼众生,皆令归真,同成佛道。此则大
悲心也。
第六、举扬宗教¶ 第 67a 页
二者大智心。既兴大悲,誓度群品;品类既众,根器
不同。即须广事诸佛,广学妙法,一一證入,转化众生。
此即大智心也。
三者大愿心。既欲广度众生,遂兴广大悲智,然心
虽本净。久翳尘劳,习性难顿消除,法器须资磨莹。
自虑轮回诸趣,不遇佛法胜缘,故发大愿,备修万行。
行愿相资,犹如车异,运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愿
心也。然三心之中,大愿为主。常持悲智,以度群生,故
初发心,必先起愿。《华严行愿经》云:若人临命终
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分
离;一切威权,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
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是故汝等,闻此愿
王,莫生疑念。
所谓五誓愿者,一者众生无边誓愿度。大
地世界,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
想非无想,至十二类一切众生,我于今日尽未来际,誓愿
拔其苦恼,普令成就佛果菩提,净尽无馀,一切普度。故
《楞严经》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此即
第一愿也。
第六、举扬宗教¶ 第 68a 页
二者烦恼无边誓愿断。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一
念心动,性明初起,强觉便兴。三细六粗,一时具足;五
意六染,同念而生。业转现之峥嵘,根尘识之暗昧。昏
昏扰扰,未可卒除。念兹在兹,必令除断。俾令皎如
冰雪,莹若琉璃,世世生生,清净寂灭。此即第二愿
也。
三者法门无边誓愿学。有空性相,顿渐偏圆,无量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无量无边大三昧及内外一切经
文,及一切修多罗,如尘如沙一切佛法,三世如来已说
之教,未说之教,今说之教,一见则通,无所障碍,得
大总持,得大自在,得大解脱,得大了悟,得大妙用,能
与一切众生解粘去缚,拔楔抽钉,世世生生,永无退转。
此即第三愿也。
四者如来无边誓愿事。十方三世、过现未来、无数
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思、不可称、不可量、不可
说、不可转一切如来,我从今日,誓尽未来,悉能奉
事,无有遗馀。参问差别法门,證入差别解脱。或现
第六、举扬宗教¶ 第 69a 页
身现土,或说法利生,岂止以身为座床,以身为奴
仆?采果汲水,拾薪设食,无量走使,无量承事,供养
一切诸佛如来,世世生生,永无倦怠。此即第四愿也。
五者无上正觉誓愿成。此即纤瑕障尽,片善无
遗,弃四事妄法,證清净法身。我从今日,尽未来际,
一行一住,一坐一卧,顿悟顿證,顿了顿成,世世生
生,亘然不坏。此即第五愿也。
持此五誓,念念运心,无有间断,是为菩提心,是
持菩提心戒。三心五誓,重叠相资;佛佛道同,不过于
此。即是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大众今日,
顿能悟解,直下承当,则何忧冤债之不消,何虑罪障
之不灭?切须敛念,勤而行之,必不相赚。三心五愿,众
已备闻,未审能发不能发?答能发。众既能发,偈颂
重宣。
「 三心克备道芬芳,
五愿坚持愈更光。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0a 页
智向觉天为日月,
悲于苦海作舟航。
先明本性归真宅,
转化群生达故乡。
若要更知君子行,
先人后己也何妨。」
**** 第八、如来设教
空劫那畔,了知性海以圆成;威音已前,须信
觉天而辽廓。本体人人具足,真源处处现成。弗假修
为,轩然独脱。业果无由而创始,冤雠争得以滥
觞?湛然彼我以相忘,安得冤亲而何有?常光寂
寂,妙体玄玄。拟心即差,动念即隔。盖为众生不守真
性,惟逐妄缘。见觉之源,忽然而现。业转现之,念
念流注。根尘识之,叠叠生成。拟复本明,何由可得?
由是有众生相续,世界相续,业果相续,万种千端,确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1a 页
然而立。冤雠自此而结,根尘从此而生。掣转不回
头,引之终不返。故我佛如来,岂能坐视?于是大
振雷音,开方便门,指归家路;直登宝所,不住化城。
意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所以有空性相,顿渐偏圆,指
妄指真,随上随下。一音演说,五教历然。曲尽凡情,别
无圣意。双收双放,左之右之;不泥不偏,繁兴万变。可
谓敲门瓦子,未见主人,如何弃舍?多方引授,当体
拈提。自本自根,常照常现。格外之谈既尔,寰中之
道安然?故《论语》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杨子》
云:仲尼,驾说者也。故混元皇帝有五千道德。孟轲言: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三教圣人,悉皆如是。对机
对境,曲顺人情,各令一切众生,随其根机,有所證入。
各各悟其自心,更无他事。又有六道含情,悉皆有心。
既有其心,必有冤结。既有冤结,若非父母、师长、朋友、
知音、至戚、至亲,如何有其冤结?若其两无相
识,各处一方,外郡他州,殊方别馆。语言无由而相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2a 页
及,事情争企以相通?各不相伤,争有冤结?须是至
亲,方有冤业。且一切众生,不论是人是畜,是女是男,
但养之则成无量恩德,害之则有无量冤憎。恩中而方
可有冤,冤中而方可有恩。此之二法,不可相舍。以至
蠢蠢之虫,蠕蠕之物,放之则喜,拒之则瞋。恩冤历然,
如何不诫?今日道场,要在于此,敢不兢兢谛听,切
切相忘?举扬如来启教之因由,皆为恩冤之二事,所
以出现于世。普告大众,当善思维,勿令散乱。既
为大丈夫汉,直须勤励,永出尘寰。休于四生六道之
中,广结冤业。当于今日今时,一听玄音,万劫千生,
倏然自适,岂不快哉?
「 善恶犹同谁与何?
堪嗟人世少禅那。
开颜祇在养时有,
掣肘元从害处多。
万种千端能坐断,
十方三际自消磨。
如其一念随他转,
永劫无由出爱河。」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3a 页
解冤结菩萨
**** 第九、叙陈冤债
诸佛出世,有主有伴。建立正宗,甄明大事。具
大因缘,各各成就无量无边殊胜功德,善巧方便,种种作
用,度脱众生。令其各悟本有大光明藏,出离生死,究竟
證于无上菩提,破诸无明、虚妄、缠缚。且以恩冤二
事,最极难明。恩中有冤,冤中有恩,恩中有恩,冤中有
冤。四种纷纷,以回互而起。世间所有难酬难报,至切
至亲,无过父母、兄弟、姊妹及师资眷属。宿缘深厚,方
得聚会,互为至亲。须是至亲,方可起诸冤结。至
于种种恩养,从生至长,忽旦忽暮,不替养育,方得
成人。如此则恩光无量,没齿难酬。如此则恩中有恩
也。其或一念互乖,六类冤结,继之而具。或则为上
不宽,全无仁恕,不行慈悲忍辱,不能平等安和。或
则为下不敬,悖逆不孝,睚眦[牛*庞][绛-糸+牛],昏定晨省,全无出告,
反面俱失。以至非为妄起,耽酒恋财,好色荒嬉,不顾父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4a 页
母师资恩养。上既不足,下亦含冤。父不父而天下道
亡,子不子而人之义绝。全无孝顺,唯是冤雠,从生
至生,永无休息。古人所谓为至亲之眷属,作至极之
冤家,此乃恩中有冤也。
又乃宿缘颖悟,道种资深,性地开通,心光晃彻,根
尘透脱,生死俱亡,纵遇恶缘,种种凌辱,无边恼害。
抵死侵欺,恶念俱来加我。彼人有大力量,宿具深
根,彼我相忘,自他无碍,任其煎逼,自然不动。一毫一
切,不与较量,唯是将来坐断。古人所谓彼以毒来,我以
慈受,此之谓也。更能加以回光自照,念念清凉,硬纣
纣然,所有恶境恶心,一时消灭。《楞严经》云:由汝
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
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又云:明能破暗,近自消
殒。由其如是,所有前来冤债,非特不成,亦乃各生
欢喜。由此之故,返能发菩提心,得大开悟。如优波鞠
多之化诸邪魔,俱得道果。此乃冤中有恩也。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5a 页
若或宿根浮浅,残害自他,广造过愆,恣行十恶。
为子不敬其父,为臣不忠其君。不孝二亲,讥毁三宝。
全无礼让,唯是贪残。阴毒害人,机谋损物。玩人玩
物,恣性阐提。于一切时中,造无边重罪。诸佛出世,
不通忏悔。从劫至劫,永无出期。此乃冤中有冤也。故
梁武皇帝云:一切冤对,皆从亲起。起怨恨心,皆由亲
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所以
亲戚眷属,咸生责望。或父母责望于子,或子责望
于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责望,更相嫌恨。
少不适意,便生瞋怒。又云:于诸师长,多生违逆。或复
给与而无厌足,或师瞋弟子,或弟子瞋师。于三世
中,喜怒无量,不能深信出家是远离法,不知忍辱是安乐
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离妄想是出世因。师及弟
子,同房同住,结业未尽,互相违悷。忿恨之心,纷然乱
起。所以世世不得相和合,互起害心。恣求其过,
恶声相反,岂有了期?从迷至迷,无暂停寝。又乃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6a 页
矜能逞技,恃势誇豪。万种千差,互生矛盾。武
帝又云:或以华门望族,凌人傲物,作如是冤;或以聪
敏识达,凌人傲物,作如是冤;或以篇章技艺,凌人傲
物,作如是冤;或以誇豪奢侈,凌人傲物,作如是冤;或以
辩口利词,凌人傲物,作如是冤。如是众冤,或于尊
长边起,或于和尚阇梨边起,或于同住上中下座边起,或
于同学眷属边起,或于父母亲戚边起。如是冤对,无量
无边,不觉不知,何时忏洗?今日道场,大意专为此等众
生。不知果报,岂识根源?世世生生,枉受沦溺。所
以解结菩萨,发大誓愿,在在处处,特赐恩光,普令解脱,
永绝冤家。各生欢喜,同證无上菩提,到于彼岸。其
道场大意,本如此也。
「 恩中冤结火炎炎,
不顾衣珠自解粘。
每以篇章矜识达,
常将望族恃威严。
誇豪傲物多残害,
倚势凌人弗退谦。
今日道场须指出,
劝君宜把信香添。」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7a 页
**** 第十、菩萨化现
根尘解结,必资大解脱人。以大慈悲,以大愿力,一
举而无不可。故解冤结菩萨,从大寂灭定起,运利他心,
开悟人天,划除冤业。令其冰清玉洁,彼我相忘。纵使
相逢,悉皆欢喜。按《佛顶心陀罗尼经》云:昔有一妇人,
常持《佛顶心陀罗尼经》,终日竟夜,香火不绝。然此妇
人,三生之前,尝置毒药,致害他人。而此冤家,不曾
舍离,欲求方便,致杀其母。遂以业力,托孕他身,
向其慈母胎脏之中,致无量苦。抱母心肝,令其分解不
得,万死万生。及至产下,端严莹白。不过两岁,便乃身
亡。慈母忆之,痛切号泣,遂抱亡儿,抛向水中。如是三
遍,托荫此身,向母胎中。欲求方便,致害其母。至第三
遍,准前得生,特的端严,相貌具足。不过三岁,又以身
亡。母既见之,放声大哭。不知前世有何恶缘,今受此
报。准前抱此亡儿,直至江边,住经数时,不忍抛
弃。感得观世音菩萨,化作一僧,身披百衲衣,乃语此
妇人曰:「不用啼哭,此不是汝男女,是汝三生中已前冤
家。三度托生,欲害汝命。缘汝常持《佛顶心陀罗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8a 页
尼经》,并供养不绝,由此杀汝不得。若欲要见汝这
冤家,但随贫道手看之。」作是语已,即以神通愿力,所有
冤家,遂化作夜叉之形,向水中立。报言:「汝三世前
曾杀我来。今我报冤,缘汝有大道心,持《佛顶心
陀罗尼经》,善神日夜拥护,所以害汝不得。我今此
时,既蒙观世音菩萨与我授记,从今永不与汝为冤。」
言讫沉水,忽然不见。女人洒泪,礼拜菩萨,即便归
家。冥心发愿,货卖衣服,更请人写一千卷,倍加受持,
无时暂歇。年至九十七岁舍命,向秦国变成男子之
身。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写此经三卷。若于佛室中,
以五色杂䌽作囊盛之,乃至随身供养者,若坐若卧,若
危峻之处,当有百千那罗延、金刚密迹、大力无边阿
吒薄拘罗神,身持剑轮,随逐所在卫护,无难不除,
无灾不救,无邪不斩。以此观之,菩萨大悲,无所不救。
今日道场,僧俗各各闻此菩萨化现之文,切须自诫。
第六、举扬宗教¶ 第 79a 页
「 区区来向母胎中,
致害何曾念凯风?
菩萨化身临彼岸,
夜叉随手立长空。
三生冤债当时断,
千轴灵文逐处通。
今日相忘须解结,
优昙花发雨濛濛。」
**** 第十一、感应劝诫
妄业纷纷,逼塞但开于人间世;真源寂寂,奖提
须藉于大宗师。应是得之于渊源,岂可徒分于耳
目?因果之事,犹反掌焉。结恶之徒,衔冤之士,何所不
有?如风马牛不相及,自可以相忘。倘业风之所
飘,偶然相会,初无见识,徒逞妄情,惟知自己之安宁,
不管别人之间隔,以至父母师长,一切有情,随逐无
明,造诸冤结。微尘之舌,未可具谈。恶恶相从,冤冤酬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0a 页
酢。然而报应之道,造物者岂有私耶?故老子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或报之于自己,或报之于子孙;
或报之于未来,或报之于现在。不论前后,发露在于一
时。今日大众,宜自忖量,无令后悔。故玄沙云:先天为
心祖,勿待临时种种现前,悔之何及?昔者武昌县胜
缘山寺有一禅僧,名居约,道行显著,戒检精严。一
日,县令欲去彼寺。初无告报,其僧洒扫夙备,煮茗烧
香,引众出户,中路前迓。县令怪之:「我初未有语者。」
纵其左右随行,亦不知其所之。何故此僧而寺皆有
预备,祇待时者,何也?一日隐忍不及,乃问其僧。
僧曰:「公每欲过,先一日夜,土地神辄报故也。」因
乃炷香,诘问其神:「他官到来,并无告报。独此县令而
报,何也?」神曰:「此人他年当为辅相,故当先报,令人
预备扫洒。」县官闻之,亦自喜悦。自后数数到寺,其事
如初。又或一日,复到寺中,亦无迎迓,又乃门庭芜秽,
略无严谨。县官因询之所以。主僧曰:「此者公来,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1a 页
其神不报,故失洒扫,诚为懈慢。」令慊然曰:「可诘神
以不报之因。」主僧至夜,炷香祷告,神曰:「先以县令当
作宰辅,故报之。此者受胡氏白金六十两,而断
讼不明,枉用刑宪,其天曹冥府,皆勾辅相簿中
姓名矣,故不报也。」僧约曰:「世之富贵,固有定分。以
吾教因果推验,乃夙植厚福,将以飨报如是。岂期一
旦受贿赂,断讼不明,便乃如是。」辅相之簿虽勾,犹未可
尽其后面之冤债。此乃六类冤债中,负财负命鞭挞之冤债也。
又成益,青州之富室,以输粟得官,任齐州禹
城县簿。妻亡,谋婚于一寡妇黄氏。黄氏有三千馀缗。
虑媒妁漏泄于人,不可托。遂胥会于尼寺。交思面
受,益得之货易,其利且裕,不复成婚。黄氏无所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2a 页
告,遂削发为尼。益死,有子名楷,登前进士薄,有文
称,历藩,方掌记而终。一儿五六岁,亦夭亡。其家
产钜万,籍没入官。人以为黄氏之冤报,得不鉴之!
此为六类冤债中,负财之冤债也。
解冤结菩萨
江陵有江文惠者,常于峡中贩商。有张生同船,
有少物货。张一日忽患河鱼,殆欲不济。行至高
沙,文惠将生推入江中,仍以篙擉之。取其所有囊
橐,直往鼎澧。张客为流槎所碍挟,而浮至栲栳湾。
及岸而出,诉之有司。州辖遽令追擒文惠,至窃地获之。
府主以其事异,立杀之。所谓生报也。此乃六类冤债
中,负命之冤债也。
程说,字潜道,潭州长沙人。庆历中登第,授彬州
狱官,潜回。一夕卧病,冥然不省,见二吏执书,召说至
阴府。有若王者坐于殿。王曰:「汝权知彬县,日杀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3a 页
牛五十头。牛本施力养人者,无罪而杀,当偿命,仍生异
道。」说曰:「牛非说杀。乃知州王真要犒军兵,有亲书手
简在说笥中。」王命一吏取之,少选即至。王令召真,
俄而便至。王掷简庭下,曰:「此其公手迹耶?」真曰:
「然。但受命战蛮兵,官胡礼宾共议,取牛犒军。」王
命引去,谓说曰:「汝寿未终,可速回。」说乃觉,见青琐
高议。且以牛者,耕地养人,有力于天下,一切万民,旦
旦暮暮,皆受之赐。以至人家、奴婢、仆隶、牛马驴
骡,亦皆有力而及人。而天下之人,不知其恩,常自鞭
箠,及以刀杖而加杀害,遂至冤雠,万劫千生,冤冤无尽。
此乃六类冤债中,负力负命之冤债也。
灵树住院三十年,不请首座之事。头首讯之,灵树
曰:「老僧首座主也。」又数年,复讯之,灵树曰:「老僧首
座出家也。」忽一日,指挥扫洒院宇,引众出寺,接一
年少僧,乃云门禅师也。土主刘王一见云门,犹若倾盖,
致敬如佛,遂弃灵树。刘王欲检其过,意要云门住院。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4a 页
议之于心,未兴其口。一日,刘王至,灵树不接。王到
寺,欲责之。树乃方丈中跏趺而逝。王曰:「和尚去
时,有何言句?」主僧云:「和尚临去,封一合子,候王
至自开。」王既开之,乃一小贴,云:「人天眼目,堂中
首座。」又云:「前世之因,刘王乃一鬻香人,因入寺涕唾
僧堂中,灵树为堂司而叱之,如唾汝面上,争之不休。
是时云门谏之而去。今日之会,因果历然。」又刘王面
上,世世之中,常有痕迹,终不可灭。此大善知识,向毗
卢顶上行不禀。释迦文常持杀活剑,与一切天人解粘去
缚,利济多端。往世一句相触,世世生生,因果尚不可
免,况其常类耶?举此数端,馀悉可较。此即六类冤
债中,负呵骂之冤债也。今道场人,闻如是事,一历耳
根,当此观察。勿使冤雠介意,恶意存心。向此之中,切
力行之,令其世世生生,转转明净矣。
「 世上多多有万般,
而今拈出岂相瞒?
刘王入院情何重?
居约迎官事可看。
忽遇王真心胆战,
若言成益骨毛寒。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5a 页
傥能彼此无相累,
业海波涛一念乾。」
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文上卷终
祝
大明万万年刊刻
第六、举扬宗教¶ 第 8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