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0a 页
*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整理者 黎明
〔题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又名《净名经关中疏》、《净名集解关中
疏》、《关中集解》、《净名经疏》。佛教经典注疏。由唐朝资圣寺沙
门道液撰集而成。流通中分为二卷本或四卷本。
该疏在敦煌遗书中保存多号,已为人知的均为二卷本,早为
研究者注意,并被录文收入《大正藏》第85卷。只是《大正藏》所
收该疏文字从第五品后半部分到第七品前半部分,脱漏一万多
字。现重予整理,上卷之整理本已刊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
中,本辑刊出的是下卷之整理本。该疏的内容简介、研究价值、流
传概况等详见《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净名经集解关中疏》题解。
该疏下卷之整理本之底、校本情况如下:
底本:北新0293号,首尾全。
校本:甲本:斯6870号,首全尾残;
乙本:斯6418号,首尾全;
丙本:北新1274+北新1143号;此二号可缀接,原本
同卷,首残尾全;
丁本:北新0292号,首残尾全。
其中乙本错讹过多,为避免校记繁杂,故仅于必要时出校。
其它诸本则仍遵循本书的原则,逢异必出。此外,「惠」、「慧」,
「辨」、「辩」,「或」、「惑」,「得」、「德」,「牙」、「芽」,「耶」、「邪」,「道」、
「导」等,已在上卷出过通注,下卷不再出注。另「华」同「花」,「嘿」
同「默」时,均录为正字,不出校记。录校时,部分参用了《大
正藏》本僧肇《注维摩诘经》中的文字,具体情况一概随文说明。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1a 页
* 〔录文〕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资圣寺沙门道液述
** 文殊师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诃责,此下六品明摄受。复次,前明不堪,仰
德生信;此明堪问,闻法悟入。六品经文宗缘问疾,此品居初故独
得名,下随别义受别品目。疾有二种:一者众生实报,二者菩
萨权现,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明二疾,下五品广明
二疾。】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也。肇曰:文殊师
利,秦言「妙德」。经云:曾已成佛,名曰龙种尊。】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此二,恭命。文五:一恭命问疾,二大众侍从,三宾主往复,
四宣旨问疾,五时众得益。初中文三:初总自谦,二陈彼胜德,
三恭旨往问。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岂直诸贤!此盖
深往者之情耳,岂其实哉!肇曰:三万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师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2a 页
利何必独最。意谓至人变谋无方,隐显殊迹,故迭为修短应
物之情事,孰敢定其优劣、辩其得失乎?文殊将适群心而奉使
命,故先叹净名之德,以生众会难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难为酬
对,当承佛圣旨,行问疾耳。】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
【二,陈彼胜德。文三:一、二智深广,二、因果德满,三、二利功
圆。此初,深达叹实,辩才叹权。此初也,内能深达实理,外能谈
法要旨。肇曰:实相难测而能深达,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善得
说法要趣也。】
「辩才无滞,智慧无碍。」
【此叹权智,亦内慧外辩也。肇曰:词辩圆应而无滞,智慧周通
而无碍也。】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
【此叹因果德满。因知菩萨修行之法式,果入诸佛化物之秘
藏。三密如七言偈明。肇曰:谓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
【此叹二利功圆。降魔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
化物非真故,名戏;复次,神通虽大,于我无难,如戏;复次,善入出
住,自在无碍,如戏。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3a 页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此自利得度。肇曰:穷智用,尽权道,故称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此三,恭旨往问。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对,当承佛圣旨,
然后行耳。】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
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
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二,大众侍从。文二:初念,后往。此初,念也。肇曰:大士
胜集,必有妙说,故率欲同举。】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及诸天人恭敬围
绕,入毗耶离大城。」
【二,文殊与众同往。肇曰:庵罗园在城外,净名室在城
内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
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
卧。」
【此下三,明宾主往复也。文四:一空室现相,二见相知表,三
称叹善来,四述其所叹。此初,净名现相也。此经宗明净土悲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4a 页
化,故现三相:一室空,表文殊入室,显净秽同为法性之土;二除
侍,表爱见众生,同归法身无相;三一床现疾,表大悲现化。故
下文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释曰:国土空即室空表之,众生空即除侍表之,净土化生即现疾表
之。肇曰:现疾之兴,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言端,事證于后。】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此二,见相,知有表也。生曰:见之者,得其旨也。】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
而见。」
【此三,称叹。什曰:赞言善者,欲明宾来得会,主亦虚受也。
又相见者,发彼庵园,故来;睹斯现疾,故见。今法身大士不
然也,故善。肇曰:将明法身大士举动进止不违实相。实
相不来以之而来,实相无见以之相见。不来而能来,不见而
能见。法身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
不去。」
【此四,文殊述成不来不见。法性本无来,众生妄见来,而要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5a 页
因大士应化来已,方悟于无来。生死往来,轮转无际。若悟无
来,法身常住,更不来也。】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释也。妄想见去来,实无有去来,故能令返悟矣。去
见,准释王宫应来,双林现去,例可见也。】
「且置是事。」
【此下四,正宣旨问疾。先宣佛旨,后宣己情。初止傍论,
次宣旨也。肇曰:虽贪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止其论而问疾也。】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
慇勤致问无量。」
【此下正宣佛旨三句:可忍否?有损否?不增否?如下答。
疾既缘彼非我,问旨亦彼损于我为痊耳。】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此下二,宣己情,问也。文二:先问能化权疾,后问所化实疾。
前中复三:一问现疾因起,二问室空无侍,三穷疾本相。初有
问答,此问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复问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
起?起来久近?云何而得灭乎?】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
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6a 页
【此二,答。先双答后二问,后却答初问。前文有三:法、喻、合
也。法有标释。肇曰:答久近也。菩萨何疾?悲彼而生疾
耳。群生之疾,痴爱为本;菩萨之疾,大悲为源。夫高由下起,是
因非生。所以悲疾之兴,出乎痴爱,而痴爱无绪,莫识其源。吾疾
久近,与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为言也。道融曰:
众生痴故有爱,爱故受身,受身则病。以彼病故,则我病
生矣。毗摩为物来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灭则我病灭,明起
病不齐限众生也。新学菩萨未能久处生死,为一切起病,故明
大士旷怀处疾。推其前际,以发心为始;寻其后际,则与群生俱
灭。新学闻之,局心自旷,故但说病生灭,即大悲自显也。】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
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此释也。肇曰:夫法身无生,况复有形。既无有形,病何
由起?然为彼受生,不得无形。既有形也,不得无患。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7a 页
随其久近,与之同病。若彼离病,菩萨无复病也。】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
瘉,父母亦愈。」
【此二,喻也。】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
众生病瘉,菩萨亦愈。」
【此三,合也。并在文可见。】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二,却答初问。肇曰:菩萨之疾,以大悲为根,因之而起。答
初问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此下问室空无侍。有身必藉资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
亡?此先问也。】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众生迷则三界妄起,诸佛悟则净国性空。下
文云:诸佛国土皆如虚空。净土,经之本宗,故示室空以明之。】
「又问:以何为空?」
【肇曰:室以无物为空,佛土以何为空?将辩毕竟空义。】
「答曰:以空空。」
【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以空
智而空于有者,即有而自空矣。岂假屏除然后为空乎?生曰: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8a 页
上空慧空,下空理空。】
「又问:空何用空?」
【生曰: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慧然后空?肇曰:上空法空,下
空智空也。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后空耶?】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肇曰: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智无
分别,即智空也。诸法无相,即法空也。以智不分别于法,即知法
空也。岂别有智空,假之以空法乎?】
「又问:空可分别耶?」
【肇曰:问智空、法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
【肇曰:向之言者,分别于无分别耳。若能无心分别而分别
于无分别者,虽复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
「又问:空当于何求?」
【肇曰:上因正智明空。恐惑者将谓空义在正不在邪,故问
空义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肇曰:夫邪因正生,正因邪起。本其为性,性无有二。故欲
求正智之空者,当于邪见求也。】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生曰:复于何求,得其然耶?】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79a 页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肇曰:舍邪见名为解脱,背解脱名为邪见。然则解邪相
靡,孰为其源?为其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诸邪见,当本之解
脱也。】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生曰:复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肇曰:众生心行,即解脱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缚脱
一门,本其真性,未尝有异。故求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也。】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
【此二,答无侍。先牒问也。】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此二,答。先标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己、顺命、给侍所
须,谓之侍者。菩萨侍者,以慢己、违命、违道者,同其大乖,和
以冥顺,侍养法身,谓之侍者。所以众魔、异学为给侍之先也。天
台云:魔著爱惑也,外道执见惑也。禅定伏爱,智慧破见。既
爱、见顺真,法身侍也。】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0a 页
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此下释也。什曰:言不见其有异相也。肇曰:魔乐著五欲,不
求出世,故系以生死。异学虽求出世,而执著己道,故系以邪见。
大士观生死同涅槃,故不舍;观邪见同正见,故能不动。不动、
不舍,故能即之为侍者。】
「文殊师利言:居士!是疾为何等相?」
【此下三,约法身问疾相也。所以重有此问者,融云:有二
门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阶浅至深,弘之有渐,故先说大
悲,后说实相也。文中问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
由,复问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异相,大悲之疾,以何为
相乎?将明无相。大悲应物生病者,虽终日现疾,终日无相。】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肇曰:大悲无缘,无缘则无相。以此生疾,疾亦无相。故曰
「我病无形不可见」也。】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二,约身心问。肇曰:惑者闻病不可见,将谓心病无形故不可
见,或谓身病微细故不可见,为之生问也。病于身心与何事
合,而云不可见?】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1a 页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肇曰:身相离则非身,心如幻则非心。身心既无,病与谁合?
无合故无病,无病故不可见。】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
病?」
【三,约四大问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总推身,今
别推四大,曲寻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
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答也。肇曰:四大本无,病亦不有。而众生虚假之病从
四大起,故我以虚假之疾应彼病身。逆寻其本,彼我无
实,而欲观其形相当何耶?】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
菩萨?」
【此二,问所化实疾。文二:前问慰喻,后问调伏。所以有
此二问者,肇曰: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
疾。睿曰:凡夫之病,为忧苦所恼。不安所病则生愁忧,为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2a 页
所逼则生苦恼。忧心外睮,须闻法以自慰;苦心内切,宜观空
以自调。肇曰:慰喻有疾应自文殊,而逆问净名者,以同集诸人注
心有在。又,取證于疾者,乃所以审慰喻之会也。此将明大乘无
證之道,以慰始习现疾菩萨,故生此问也。】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
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
不说毕竟寂灭。」
【此二,答。文四:初约理喻,二约起大悲喻,三约求大果
喻,四结成。初,列无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应为病者说
身无常,去其贪著;不应说厌离,令取證也。不观无常不厌离者,
凡夫也。观无常而厌离者,二乘也。观无常不厌离者,菩萨
也。是以应慰喻初学,令安心处疾以济群生,不厌生死,不乐
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说身有苦等者,肇曰:虽见苦而不乐
涅槃之乐;虽知无我,不以众生空故阙于教导;虽见身空而不
取涅槃毕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与众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宜
说其所应行;所不应行,不宜说也。】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3a 页
【此二,约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劝悔先过。病由先罪,
但可责己,不可惧病,废舍大悲,入过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萨悔
既往之罪法。罪虽系人,不言罪有常性,从未来到现在,从
现在入过去也。】
「以己之疾,悯于彼病。」
【此二,推己兴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犹以疾苦,况乃不达
者乎?推己悯彼,是兼济之怀,岂得自畏死也。】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当寻宿世,更苦无量。今
苦须臾,何足致忧?但当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饶益一切
众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此三,约求大果喻也。文三。此初,恃福以求大果,
勿邪命而苟存。肇曰:恐新学菩萨为疾所乱,故劝忆所修
福,悦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胜,有何畏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4a 页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
【此二,息忧以进道也。生曰:因病致懈,懈乃愈生其忧。
勤与命竞,恒患不至,岂复容恼哉!】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此三,劝求大果以广济也。肇曰:当为大法医王,疗治群生之
疾。自疾何足忧乎?】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此四,结劝喜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此二,问内调法也。五阴患身,但可暂慰;究竟常乐,须住法
身。故次劝修无相观以内调也。肇曰:上问慰喻之宜,今问调
心之法。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疾,辛酸备
经而不以为苦。此即净名居疾之所由也。将示初学处疾之
道,故生斯问。】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
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观空,次明沤和大悲涉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5a 页
三明双亡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复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
三明空空。初中又三:一推病虚实,二知由著我,三除我归真。初
推病中二:初推因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处疾之法,
要先知病本。病之生也,皆由前世妄想颠倒。妄想颠倒,故
烦恼以生。烦恼既生,不得无身。既有身也,不得无患。逆寻
其本,虚妄不实。本既不实,谁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习无我观
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
我。」
【二,悟果假会,释无我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耳。四大既无
主,身我何由生?譬一沙无油,聚沙亦无。主、我一物异名
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二,推知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
【三,正破我也。肇曰:病本即上妄想也。因妄想故,见我
及众生。若悟妄想之颠倒,则无我、无众生也。】
「当起法想。」
【此二,明法空观也。文三:初标法想,二分别法想,三灭除法
想。此初也。肇曰:我想,患之重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于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6a 页
空为病,于我为药。卑隆相靡故假之以治也。】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
灭。」
【此二,分别唯法无我。文二:初约因果起灭推,二约诸法互不
相知推。此初也。肇曰:五阴诸法,假会成身。起唯诸法共起,灭
唯诸法共灭。无别有真宰主其起灭者也。既除我想,唯见缘起诸
法,故名法想。】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
我灭。」
【此二,推诸法互不相知也。肇曰:万物纷纭,聚散谁为?缘合
则起,缘散则离。聚散无先期,故法法不相知也。】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
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此三,灭除法想也。文二:初念离,二释。此初也。肇曰:法
想虽除我,于真犹为倒,未免于患,故应离之也。】
「云何为离我、离我所?」
【此下五重展转推寻,明法无性。何者?因我、我所,执法
二相。因二相故,内外分别。因分别故,执生死涅槃不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7a 页
以不等故,不知诸法但有假名,法无定性。若悟法本无性,则一
切皆如。此推我、我所也。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
若离我、我所,则无法不离。】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此二,推诸法因待,故有二相,非真二也。】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此推内外分别。妄心取相,故分别内外;悟法平等,故自然
不念。】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此推一切法平等也。由妄计我,遣妄故假名涅槃。若悟
妄我非我,自然涅槃非涅槃。此二皆空,即一切法平等。肇
曰:即事无不异,即空无不一。极上穷下,齐以一观,乃应平等也。】
「以何故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五,推诸法如幻,但有假名,无决定性。肇曰:因背涅槃,
故名吾我。以舍吾我,故名涅槃。二法相假,故有名生。本其自
性,性无决定。故二俱空也。】
「得是平等,无有馀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此三,明空空也。生曰:亦以言迹除之,义以粗妙故云尔
焉。肇曰:群生封累深厚,不可顿舍,故阶级渐遣,以至无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8a 页
也。上以法除我,以空除法。今以毕竟空空于空者,乃无患之
极耳。】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此二,「是有疾」下明大悲涉有观。若悟空而亡悲,大士之
患也。故次劝也。文五:初标劝,二示过,三劝起大悲,四明
化心,五结劝。此初也。什曰:受,谓苦、乐、舍三受也。若能
解受无受,则能为物受生而忍受三受也。复次,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即三界、二乘利物化生,皆无受之受也。】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證也。」
【此二,示小过。未具大悲弘愿,不应自取證也。肇曰:善自调
者,处有不染有,在空不染空。以心无受,故无所不受。佛法未
具,众生未度,不独灭三受而取證也。】
「设身有苦,当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此三,劝起大悲心。文三。此初,思己悯彼,起大悲心,
不同二乘舍众生也。】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二,明弘愿大悲。肇曰:要与群生同其苦乐。】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89a 页
【三,明除其执病,不除假名化法。肇曰:诸法缘生,聚散非己。
会而有形,散而无像。法自然耳,于我何患?患之生者,由我
妄想,于法自为患耳。】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四,明化心。文三:初标化心,二推寻病本,三为断除。此初
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二,寻病本。此先推能缘也。肇曰:攀缘谓妄想微动,攀
诸法也。妄想既缘,则美恶已分;美恶既分,则爱憎并炽。所
以众结烦于内,万病生于外。自兹已往,所历不能记。本其所
由,微想而已。故曰攀缘为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二,推所缘,谓三界妄有。肇曰:明攀缘之境也。三界外法,
无漏无为。其法无相,非是妄想所能攀缘。能攀缘者,三界而已
耳。】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三,为断除也。文二。此初,释无所得也。心缘相起,相从心
生。相无所得,心缘自绝。肇曰:所以攀缘,意存有取;所以有
取,意存有得。若知法虚诳无取无得者,则攀缘自息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0a 页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
见。是无所得。」
【二,释妄见。肇曰: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
得。】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
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为无慧利。」
【五,结劝。文二:初结劝,后喻劝。肇曰:若能善调其心,不怀
异想,而永处生死,断彼苦者,是菩萨菩提之道。若不能尔,其
所修行,内未足为有慧,外未足为有利也。】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
也。」
【此二,喻劝也。文有喻、有合也,可见。生曰:菩萨念众生
如亲无异也,若不除其老病死怨,便是己怨亦不除矣。】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
生病亦非真非有。」
【此三,「彼有疾」下,双亡空有,寂照平等,中道观也。文二:初
明观体,二明妙用。前中复二:先正明观,后拣非。此初也。
真者,真空也;有者,俗有也。前空观偏真,次大悲涉有。今此中
道观非空,故智无所證;非有,故悲无所缘。悲无缘故,虽涉有而
不有;智无證故,虽观空而不住。故能寂照平等,悲智双运。道之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1a 页
极也,其在于兹。又,悟、不悟殊,有众生、菩萨之异。体真会
极,而法性无二。生曰: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者,言己已悟也。众
生病非真非有者,云彼不悟也。是欲教之,令知此法也。】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此二,拣非。文三:初约爱见拣,次约禅定拣,后约二智拣。
虽众生病非真非有,法性一如,而凡夫爱见所迷,二乘定慧未
均,菩萨二智不等。此三皆迷法性,故须拣也。初文四:初标
爱见非,二释是非,三引佛语證,四结劝。此初也。肇曰:善自调
者,应先观己病及众生病,因缘所成,虚假无实,宜以此心而起悲
也。若此观未纯,见众生爱之而起悲者,名爱见悲也。此悲虽
善而杂以爱见,有心之境,未免于累,故应舍之。】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
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此徵释。文二:初除失,二显得。此初也。肇曰:心遇外
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菩萨之法,要除客尘而起大悲。若爱见
未断,则烦恼弥滋,故应舍之。】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2a 页
【此下显得。肇曰:夫有所见,必有所滞;有所爱,必有所憎。
此有极之道,安能致无极之用?若能离此,则法身化生无在
无不在,生死无穷,不觉为远,何有爱见之覆,疲厌之劳?爱见
既除,法身既立,则所生无缚,亦能解彼缚也。】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
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此三,引佛语證。】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此四,结劝。并可见。】
「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
菩萨解。」
【此二,「何谓」下,约禅定拣非。肇曰:上界受生,二乘取證,皆
由著禅味,所以为缚。既离生死,方便为物而受生者,彼我无
缚,所以为解。】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
方便解。」
【此三,约二智拣。文二:初就无相观拣,二约无常观拣。
初文又三:初标章,二释,三总结。此初,标四章也。肇曰:巧积众
德,谓之方便;直达法相,谓之慧。二行俱备,然后为解耳。又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3a 页
解,方便无慧,爱见行也;慧无方便,二乘智也。有慧方便,无缘悲
也;有方便慧,寂照智也。】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
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释初章也。肇曰:六住已下,心未纯一。在有则舍空,在空则
舍有,未能以平等真心有无俱涉,所以严土化人,则杂以爱见。
此非巧便修德之谓,故无方便;而以三空自调,故有慧也。】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
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
方便慧解。」
【第二章也。肇曰:七住已上,二行俱备,游历生死而不疲厌,
所以为解。又解,若准《仁王》初地,双照二谛平等道,即二行
俱备也。】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
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第三章。肇曰:不修空慧,以除烦恼,是名无慧也。而勤
积德,有方便也。】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
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
便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4a 页
【第四章也。肇曰:上有方便慧解,今有慧方便解,致解虽
同,而行有前后。始行者,自有先以方便积德然后修慧者,亦有先
修空慧而后积德者,各随所宜,其解不殊也。离烦恼,三空
自调之所能。积德向菩提,即严土化人之流也。前后异说,
互尽其美耳。】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此三,结也。】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
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此二,约无常观拣。文二。此初,就无常等四拣也。肇曰:大
乘四非常观,即平等真观,故名为慧。以平等心而处世不惓,故名
方便。慰喻之说,即其事也。】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
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肇曰:新故之名,出于先后。然离身无病,离病无身,众缘所
成,谁后谁先?既无先后,则无新故。新故既无,即入实相,故
名慧也。既有此慧,而与彼同病,不取涅槃,谓之方便。自调初
说,即其事也。又解,此二章或就初修大士观无常理,身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5a 页
实疾不舍悲愿,明二智也。】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
复不住不调伏心。」
【此二,结观成妙用。文二:一结前观成,二广明妙用也。初
中又三。此初,结观成也。肇曰:大乘之行,无言无相;而调伏之
言,以形于前文。今将明言外之旨,故二俱不住;二俱不住,即寄
言之本意;寄言之本意,即调伏之至也。】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
心,是声闻法。」
【此二,约人释。可见。】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
法,是菩萨行。」
【此三,结不住行。夫能不住二边者,方能双二边也。】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
萨行。」
【此下二,广明妙用也。肇曰: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
住涅槃,而复不灭度。是以处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
涅槃。】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6a 页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什曰:谓行三脱而不證也。】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名者也。】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
【肇曰: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者,其唯大乘行乎!何则?欲
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万德斯行。万德斯行,故虽无而有;
无相无名,故虽有而无。然则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是以此
章或说有行,或说无行。有无虽殊,其致不异也。魔行,四魔行
也。久以超度而现降魔者,示有所过耳。】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肇曰:一切智未成,而中道求證,名非时求也。】
「虽观诸法不生不灭,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肇曰:正位,取證之位也。三乘同观无生,慧力弱者,不能自
出;慧力强者,超而不證。】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肇曰:观缘起,断邪见之道也。而能反同邪见者,岂二乘
之能也?】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
【肇曰:四摄摄彼,慈慧之极,视彼犹己,而能无著。】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7a 页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肇曰:小离离愦闹,大离身心尽。菩萨虽乐大离而不依恃
也。】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什曰:现生三界,处而不惑也。肇曰:三界即法性,处之何所
坏也。】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
【肇曰:行空欲以除有,而方殖有德。】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相,欲除取众生相,方度众生。】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作,欲不造生死而方现受身也。】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肇曰:行无起,欲灭诸起心,而方起善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
行。」
【什曰:六度自行法。自行既足,然后化人,化人乃知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8a 页
众生心。肇曰:六度无相行。无相则无知,而方遍知众生心行也。
睿曰:别说六度,则各自有对。但以总故,独明第六。第六般
若,心相寂灭而遍缘,所以为妙。六通亦然。】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肇曰:虽具六通而不为漏尽之行也。何者?菩萨观漏即
是无漏,故能永处生死,与之同漏,岂以漏尽而自异于漏乎?】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
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四无量、四禅、四空定、八解脱、有觉有观等三昧,此皆上二界
受生因。大士知三界如幻,故不随生也。肇曰:取其因
而不取其果,可谓自在行乎?】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證。菩萨虽观此四,不永
离而取證也。】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正勤功就,则舍入无为。菩萨虽同其行,而不
同其舍也。】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99a 页
【肇曰:虽同小乘行如意足,而久得大乘自在神通之用也。】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肇曰:小乘唯自修己根,不善知人根。菩萨虽同其自修,
而善知人根,令彼我俱殖。】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
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
佛道,是菩萨行。」
【肇曰:虽同声闻根、力、觉、道,其所志求常在佛行也。又
解,五力自行,十力兼化;七觉自行,佛慧兼化;八正自行,无量佛
道行于非道,以化人也。】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
行。」
【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助涅槃
之要法,菩萨因之而行,不顺之以堕涅槃。】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修无生灭无相行者,本为灭相而方以相好庄严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0a 页
其身。】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行小乘威仪,而不舍大乘之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肇曰:究竟净相,理无形貌,而随彼所应现若干像也。】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
萨行。」
【肇曰:空本无现,而为彼现。】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
是菩萨行。」
【肇曰:虽现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而不永灭,还入生死,修菩
萨法。如上所列,岂二乘之所能乎?独菩萨行耳。】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时众得益。】
** 不思议品第六
此下五品经文广明权实二疾。此品明权,下四品明实。上明
菩萨非疾现疾,大悲为物;惑者尚疑,故此广现神通,明无疾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1a 页
然理绝名相,一经尽不思议也。此品广假事显理,故独标名
也。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
菩萨,大弟子当于何坐?」
【品文分六:一、身子念床,二、净名借座,三、广明神用,四、迦叶叹
伏,五、时众得益,六、净名述成。前文分五:一、念,二、问,三、答,四、诃,
五、得益。此初,念也。睿曰:虽复寄迹郢匠,以生无求之谈。然于
众中生念者,将以小乘结业之身未免近累,心虽无劳而形有疲倦,
己居僧之首识,思其座所以生念。念食亦然。】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
来耶?求床座耶?」
【二,净名问。肇曰:独寝一床,旨现于此。舍利弗默领悬
机,故扣其兴端。净名将辨无求之道,故因而语之。】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
【三,答也。净名为众称扬入室者皆一心求法。取著心切,
与道弥乖,故此广明无求方得道眼之净。】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
座。」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2a 页
【此四,净名弹诃。文四:初诃爱身,二诃法执,三诃违真,四
结真求也。此初也。爱身求座,轻法慢人,以此求道,未之得
也,故深诫焉。肇曰:真求乃不求法,况安身之具乎。】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
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此二,诃法执也。佛为二乘假说阴界以破我人。我人既
亡,阴界如幻。小乘不达,执有实法计为宗旨,疑谤大乘,为患不
轻,故此诃也。三界亦众生妄报,非实理有之。名数并如常。】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
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證修道之
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
證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解曰:三宝性常,理无三别。小乘执迹,见有差别。今大
乘真求,故皆不著。谛是真理,唯一法印。鹿菀方便,权说有四。
二乘执著,皆名戏论。复次,真谛无相,著异相说,皆戏论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3a 页
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
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
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著处
所,是则著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
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
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
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此三,诃违真也。此下九句明真理。如此体之则无求。故有
求则生灭等,所以失道。无求则寂灭等,所以悟真也。见、闻、
知,眼、耳、意三识也。觉,鼻、舌、身三识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此四,结真求也。肇曰:法相如此,岂可求乎?若欲求者,其
唯无求耳。】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此五,明绝求所以悟道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
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
【此下明净名借座。若诃而不借,何以显不思议之神力?神力
若此,病岂实哉!文六:一问座,二答处,三借座,四遣座,五众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4a 页
见六坐座。此初也。肇曰:文殊大士游化无疆,必见诸国殊
妙之座。净名欲生时会敬信之情,故问而后取。】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
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
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
【此二,答处也。众生业胜,佛身所以现长及座严饰也。】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
【三,净名神力请座也。】
「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
诘室。」
【四,灯王遣座。肇曰:净名虽以神力往取,彼佛不遣,亦
无由致。】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
博,悉包容受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
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此五,众见小容大也。】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
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坐像。」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5a 页
【此六,坐座。文三:初命坐,及自现身坐也。】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
座。」
【此二,得神通坐座。】
「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此三,无力不升。文五。此初,无力不升也。】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
【二,净名命也。】
「舍利弗言:此座高广,吾不能升。」
【此三,辞也。什曰:维摩神力所制,欲令众知大小乘优劣
若此之悬也。亦云:诸佛功德之座,非无德所升。理自冥绝,非所
制也。亦云:表不能升如来解脱床也。】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
得坐。」
【此四,劝礼也。】
「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
便得坐师子座。」
【此五,礼已便坐也。天台曰:表回心向大,方得升也。】
「舍利弗言:居士!未尝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6a 页
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
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
【此三,因叹广明不思议解脱也。文二:初叹问,后维摩诘
广答。此初,身子欲明己證不真,故叹问也。】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
思议。」
【此二,广明不思议解脱力用。文三:初明理妙,二明智證,三
明理智合故有不思议广大之用。此初也。言诸佛菩萨者,非二乘
所證之解脱,盖是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缚脱不二之解脱也。肇曰:
夫有不思议之迹显于外,必有不思议之德著于内。覆寻其本,
权智而已乎。何则?智无幽而不烛,权无德而不修。无幽不
烛,故理无不极;无德不修,故功无不就。功就在乎不就,故一以
成之;理极存乎不极,故虚以通之。所以智周万物而无照,权积众
德而无功,冥寞无为而无所不为,此不思议之极也。钜细相容,殊
形并应,此盖耳目之粗迹,讵足以言乎?然因末以示本,托粗以表
微,故因借座略显其事耳。】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
【此二,明实慧證理。肇曰:七住法身已上,乃得解脱。】
「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
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7a 页
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
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
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
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
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
过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
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
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
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
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
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
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
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而身无损,外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8a 页
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
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于下方过恒河沙
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
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
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
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王
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
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
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
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此三,明智与理合有大用。理既大小不二,外用亦能须弥
入芥子中。延促彼此,高下往来,例皆然也。妙用无穷,略出
十五事以示物耳。睿曰:此所辩于神通也。不思议即是神通,有
神通非不思议。何者?若减须弥而入芥子,增芥子而受须弥,
是神通二乘亦有,非不思议。故此中言大小相容而无所增减,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09a 页
至十方而不动本处。据事而观,渊不可测,故曰不思议
也。】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
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
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
此也。」
【此下四,明迦叶抑小扬大,令发大心。文五。此初,伤
声闻不解,如盲人也。】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叹智发心也。】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
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振三千大千世
界。」
【此三,自念绝分,故应号泣。】
「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
【此四,思彼堪受也。肇曰:迦叶将明大小之殊,抑扬时听,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0a 页
非分者宜致望绝之泣,已分者宜怀顶受之欢也。】
「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
如之何。」
【五,劝信。肇曰:但能信解,魔不能娆,而况行应者乎!】
「大迦叶说是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
【此五,明睹斯神力,发大心也。】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
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
众生,现作魔王。」
【此六,净名述成。文四:初正述,二释所以,三举喻,四结
成。初举二缘,此初,作魔王。肇曰:因迦叶云信解不可思议
者,魔不能娆,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萨为魔所娆者,将明不思议
大士所为自在,欲进始学,故现为魔王,非魔之所能也。此亦
明不思议,亦成迦叶言意。】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1a 页
目髓[骨*忽],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
银琉璃,车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
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
往试之,令其坚固。」
【此二,乞以试人。如哥利王割截身体,无我无人,此事理
俱极,方證圣道,故现试也。】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
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
逼迫菩萨。」
【此二,释不思议大士内无三毒,有力能试。凡夫及地前二乘
下劣位人,皆不能也。肇曰:截人手足,离人妻子,强索国财,生其
忧悲,虽有目前小苦而致永劫之大安。是由深睹人根,轻重相推,
见近不及远者,非其所能为也。】
「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此三,喻也。肇曰:能不能为喻。象之上者,名曰龙象也。】
「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此四,结。肇曰:智慧远通,方便近导,异迹所以形众庶所
以成。物无不由,而莫之能测。故权智二门,为不思议之本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2a 页
** 观众生品第七
众缘生故,理无真宰。缘之起慈,故目品也。文三:此品
广上实疾空观门,《佛道品》广上大悲涉假门,《不二法门》、《香
积品》广上中观体用门。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此品文二:先明大乘空行成,二明天女散花拣二种解脱證空
不同。前文有四:一观众生空,二空具四无量心,三考善缘之
可增,四穷惑源之本妄。初文二。此初,问也。肇曰:悲疾大士自
调之观,微言幽旨亦备之前文矣。然法相虚玄,非有心之所睹;真
观冥默,非言者之所辩。而云不證涅槃与群生同疾,又现不思
议其迹无端,或为魔王逼迫初学,斯皆自调大士之所为也。
自调之观,彼我一空。然其事为喻,乃更弥甚。至令希宗
者,或亡言之致;存彼己者,增众生之见。所以无言之道难为也。
近取诸喻,远况真观,以去时人封言之累,故生斯问。】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3a 页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炎,如呼
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
久住。」
【此上答众生空。既为妄心所变,妄业所牵,妄情所受,离妄则
真,故广假喻显理也。此初十喻,假有故空也。肇曰:幻师观
幻,知其非真;大士观众生,有若此也。生曰:非不有幻人,但
无实人耳。既无实人,以悟幻人亦无实矣。苟幻人之不实,众
生岂独实哉。】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
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此二,约五法喻本无故空。四大有实,第五本无,馀数亦
然。肇曰:经有定数。】
「如无色界色,如燋谷牙。」
【此下十五喻,假名故空。】
「如须陀洹身见,」
【此云入流,离五见流入圣道流,故无身见。】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4a 页
「如阿那含入胎,」
【此云不来,不受欲界胎生也。】
「如阿罗汉三毒,」
【此云煞贼,煞三毒也。】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
【肇曰:七住得无生忍,心结永除,况毁禁粗事。】
「如佛烦恼习,」
【肇曰:唯有如来,结习永尽。】
「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
女儿,如化人烦恼,」
【肇曰:心驰动于内,息出入于外。心相既灭,故息无出入
也。】
「如梦所见已悟,如灭度者受身,」
【肇曰:未有入涅槃而复受身者。】
「如无因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肇曰:火必因钻。】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此二,「文殊」下明大乘空具四无量也。《大品》云:般若虽空,
一心具足万行。若小乘空,但断惑而已。初文二,此初,问
也。肇曰:慈以众生为缘。若无众生,慈心何寄乎?明真慈无缘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5a 页
而不离缘,成上无相真慈义也。】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
法,是即真实慈也。」
【此二,净名答。文二:初标答,二广释。此初也。慈名「与
乐」。法身常乐,众生共有,由迷我相,计著生死。大士为说我人
本空,众生如幻,令见法身,名真与乐。可谓真慈。岂比夫衣食哺
养,人天乐果,二乘涅槃,为至乐哉,为真慈哉。】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此二,广就万行明慈。若能令彼悟众生空,得无生忍,万行寂
灭,即是与寂灭慈也。已下万行皆因悟理,理悟即万德自圆、法身
常乐,故名慈也。不热慈者,既證无生,离烦恼热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有生灭也,三世殊途;无生灭也,三世自等也。】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既證法性一如无诤,烦恼诸边无所起也。】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既證无相,内外自空,故不合也。】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6a 页
【既得无生,烦恼永寂,万行真常,故不退坏。】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既悟无生,真心无毁也。】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照本无生,法身自净。】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取相故功德有边,證无相故空无边也。】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此云煞贼。得无生忍,结贼自丧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既得无生,行无缘慈能利一切。】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既悟法身去来相如,令悟如相,名如来慈。】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既自觉无生,必能觉未觉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提无相,怨亲平等,故一味也。】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既證法身,超然绝待,离爱著也。】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7a 页
【令悟无生,超度众苦,名大乘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既亡彼我,疲厌永绝,与乐济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令悟真空,名为法施。理含万德,故无遗惜。】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悟空法身尸罗自净。悲愿既满,能化毁禁。】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谛见无生,彼我自绝,谁云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有我则疲于化人,无生则荷物不倦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摄心住禅,禅悦为味。悟心无生,味无味也。】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无生正观,了本妄除。对病皆药,悉知时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既證无相法身,故能随物现相也。】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中道正观,理无曲隐,永离二边,故云直心。】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8a 页
【无生正观,唯趣佛行,不杂二乘。】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观空见真,称理无虚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无生正观,必得佛果。什曰:梵本云住涅槃乐也。】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结也。上慈名虽殊,俱出正观。经云:般若虽空,一心具足万
行。是为说法空,令悟万行,得菩提乐,名菩萨慈。】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
与一切众生共之。」
【二,问答悲也。肇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愿与
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三,问答喜也。肇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欣于彼己
俱得法悦,谓之喜也。】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四,问答舍也。肇曰:大悲苦行,忧以之生;慈喜乐行,喜以
之生。忧喜既陈,则爱恶微起,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19a 页
大乘正舍,行报俱亡,故无所悕望也。三等俱无相无缘,与慈
同行。慈行既备,类之可知。】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此三,六重问答,本积善之可增。复次,菩萨空行化物度人。
故次问弘誓令坚固也。四弘誓愿,文即为四。此初,二问答众
生无边誓愿度也。肇曰:生死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
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为畏乎?】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难。自不依如来功德力
者,孰能处之!什曰:亦以念为依,亦以求趣为依。又解:上云
菩萨行成,皆是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二问也。】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则其心广大。广大其心,则所之无
难。此住佛功德力之谓也。又解:住大悲心,诸佛护念。】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二问也。】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二答也。此二,明烦恼无边,誓愿断也。济物之大,断惑为
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0a 页
【问也。】
「答曰:当行正念。」
【答也。此三,善法无边誓愿学。生曰:夫有烦恼出于惑情耳。
便应观察法理以遣之也。然始观之时,见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须
念力,然后得观也。又解:始于正念,终圆万善。又解:万善
不邪,皆正念也。】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问也。】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答也。此下二问答。无上佛道誓愿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圆
满,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谓正心念法。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
灭,恶者灭令不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
不灭。」
【问答成上可见。】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此四,六重问答。穷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
乘断惑證空。惑次第配五住烦恼,理亦可然,随文亦好。此问
二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将两舍以求宗,故逆寻
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恶者迭为根本,永无制也。要当求其大原
而观之者,然后制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1a 页
「答曰:身为本。」
【答也。肇曰:善恶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为善恶
者,为身故也。又云:见一处住地烦恼也。】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二,问答也。肇曰:爱为生本,长众结缚。凡在有身,靡
不由之。又云:欲爱住地也。】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三,问答也。肇曰:法无美恶,虚妄分别谓是美恶。美恶既
形,则贪欲是生也。又云:色爱住地也。】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四,问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为有。既以为有,然后适
其美恶,谓之分别。又云:有爱住地也。】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此五,问答也。无明住地,妄心构立,无别依住,故名无
住。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
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住不倒。譬临面涌泉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2a 页
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此穷无,明无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
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
故,更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此明一切法妄也。肇曰:无住故倒想,倒想故分别,分别
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
斯起,自兹已往,言数不能尽也。若善得本,则众末可除矣。】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
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论二种解脱證用不
同。委曲料简,知大小之悬殊,便归宗矣。大文分七:一、
明二种解脱习尽不同。二、「止此室」下约理明即、不即异。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3a 页
三、「于三乘」下约教明乘无乘异。四、「转女身」下就相明转、
不转异。五、「没生」下就报明生灭、不生灭异。六、「久如」
下就修明得、不得异。七、净名述其本迹。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
养,二、有堕、不堕,三、神力去花,四、天问所以,五、答不如法,六、弹诃
解脱释,七、结惑尽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
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众
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花,欲以生论也。】
「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二者有堕,不堕。生曰:虽天力使然,而招之自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三,去花也。肇曰:将辨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花?」
【四,问去花意。】
「答曰: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门法,是以去之。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4a 页
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谓此花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无所分
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此六,弹诃。文四:初、明花无分别,二、明如法不如法,三、菩
萨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花性本无二,故无分别也。
生曰:花性无实。岂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哉。肇曰:花岂有
心于堕、不堕乎?分别之想出自仁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
是则如法。」
【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为不如法,大士以分别持
戒为不如法。生曰:若体花理无好恶者,乃合律之法耳。】
「观诸菩萨花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三,明菩萨离分别习故不著。《不二法门品》明菩萨于漏无
漏,为无为等,皆亡分别。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意皆然
也。】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时,情既
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5a 页
【二,合喻也。菩萨生死即涅槃,故大悲无畏;小乘生死异
涅槃,故畏生死。又有分别故习气不亡,六尘得便也。生曰:苟
曰恶之,好得便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三,结也。生曰:既已离恶,正使五情所欲陈列于前,不复能
使之好矣。】
「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
【此七,结拣。生曰:向恶花去之,虽非结病,然是其习矣。
习尚招花著身而不可去,况有结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此下二,约理体明即不即拣,文三:初、文字离不离,二、烦恼断
不断,三、解脱證不證。此初问答,解释八种分别。此身子问
也。肇曰: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二,天答也。身子以执身止室问,天以闻法故悟心止解脱
答。肇曰: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故以解脱为喻。解脱即无为解
脱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三,身子未喻答意,故重问也。】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6a 页
【四,天重问也。肇曰: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
无为解脱,宁可称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脱无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六,天问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
耶?】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七,身子已离三界惑,得心解脱,永绝言数,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八,天辩不思议解脱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标文字即解
脱。肇曰:舍利弗以言文为失,故默然无言。谓顺真解,未能语默
齐致、触物无碍。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
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此二,解释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极于三处。三处求文字解
脱俱不可得。如何欲离文字别说解脱乎?】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三,明诸法等解。肇曰:万法虽殊,无非解相,岂文字之独异
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7a 页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此下二,明断、不断别。文二。初,问也。肇曰:二乘结尽为
解脱,闻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问。】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
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身子据小乘所證非增上
慢,自谓共佛同坐解脱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缚脱平等,故
为说离缚为脱。若大士非增上慢者,为说即缚性脱,入不二
法门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證,
辩乃如是?」
【三,明證、不證别。文二。此初,问也。肇曰:善其所
说,非己所及,故问得何道、證何果,辩乃如是乎?】
「天曰:我无得无證,故辩如是。」
【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舍缚求脱,故有得證。大士悟
缚脱平等,非缚非脱,故无得无證。既智穷不二之门,故辩无碍
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8a 页
【二,反斥。肇曰:若见己有得,必见他不得,此于佛平等之法
犹为增上慢人,何能致无碍之辩乎?】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此下三,约教明乘、无乘别也。小乘有法执,故有差别乘。大
乘不二平等,故无乘之乘。文二。此初,问也。肇曰:上云无得无
證,未知何乘,故复问也。】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
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二,答。文二:一总约化缘答,二别约今缘答。此初也。肇
曰:大乘之道无乘之乘。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随彼为之,
我无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说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馀香。如
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
支佛功德香也。」
【此二,约今缘。文四:一明今缘唯一,二所化乐大,三室无
小法,四约室显法。此初也。肇曰:无乘不乘,乃为大乘。故以香
林为喻,明净名之室不杂二乘之香。止此室者,岂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
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乐大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29a 页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
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三,明室无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议。上问止室久
近,欲生论端,故答以解脱。今言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
生曰:诸天鬼神暂入此室,尚无不发大意而出。况我久闻
妙法乎。然则不能不为大,非能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说二乘之法也。文三:标、释、结。此
初,标也。】
「何谓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
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
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
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0a 页
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宝藏,众宝积满,赒
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
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
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
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
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下二,列不思议事,如文可见。大士所陈,必有所表。
金色光照昼夜不二,表大乘寂照无生灭也。二、诸垢不恼,表真
空之室入者无垢。三、释梵常会,表无缘大悲常与物会。
四、常说不退,表游真寂路万行无退。五、法化之乐,表住此理
者,言皆称法。六、四大宝藏,表住法宝藏慈济无尽。七、诸佛
念来,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宫殿净土,表凡圣所居不离法
性。】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1a 页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
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三,结无小法也。肇曰: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转不转异。小乘执相,定有所转;大乘
相本无相,故转无所转也。此初,问也。肇曰:以无碍之智,
受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
所转?」
【二,答。文三:一、明不转。二、明转。三、明非转非不转。初中
有四:一、明无转。二、反问。三、答。四、诃弹。此初也。肇曰:止
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人异于男子,当何所转?天悟女相,岂
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人身,
是人为正问不?」
【二,反问。】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2a 页
【三,答不可转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
不转女身?」
【四,诃弹也。肇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
之乎?】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
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二,明转而无转也。文四:一问,二答,三解释,四引證。此
初,明转身而问也。肇曰:将成幻化无定之义,故现变而问,令
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
身。」
【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复欲转之
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
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
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释。若身子自悟虽神通变女而实性非女,亦悟一切女
人虽妄心变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虽大悲现女而法身非
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名为转也。肇曰:如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3a 页
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男无定相,类以可知
矣。】
「是故,佛说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證可见。】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
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转非不转。文四。此初,问也。肇曰:将推女相之所
在,故复身而问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二,答也。肇曰:欲言有在,今现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
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
【三,天印许也。】
「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四,引證。肇曰:岂唯女相无在,诸法皆尔。称佛说者,以明
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此五,就报明生灭、不生灭异。二乘业生,故有生没,菩萨
法身,故无生没。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
生之所在。】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4a 页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法身无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三,难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四,顺释。肇曰:岂我如化,物无非化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异。小乘进修,有断有得;大乘无相无
修,无證无得。文二:初问,二难无得。前中文五。此初,问也。
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二,答。肇曰:取其必无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三,非其言也。肇曰:圣人还为凡夫,何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四,例也。肇曰:彼圣为凡夫,我成菩提道,无有是处也。】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五,释。无所得故为得。肇曰: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
处,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
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5a 页
【此二,难无得。身子不了无所得故为得,故有此难。文三。
此初,据得而难。】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
去、来、今。」
【二,约理答。肇曰: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
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三,假小况大。文三。此初,问也。肇曰:罗汉入无漏心,
不见有得;入有漏心,则见有得。今问以第九解脱自證成道时见
有得耶?欲令自悟无得义耳。】
「曰:无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谓断九地惑故无得,得第九解脱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三,况大。谓诸佛菩萨悟本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养九十二亿
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
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此七,净名述其悲愿现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论,未知其道深
浅。净名傍显其实,以生众会敬信之情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6a 页
** 佛道品第八
此二,广上大悲权假也。诸佛以悲化为道故,六
道、二乘皆佛道也。睿曰:上以天女内体妙慧而托质陋形,未达
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广明大士莫碍之道。品文三:初问通
达佛道,次明如来种,后、明眷属家业。初文有五:一问,二
答,三徵,四释,五结。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此初,问也。肇曰: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其道虚玄,非
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实而处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为
道,非道为非道者,爱恶并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达
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绝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7a 页
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
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达平
等无碍佛道乎?】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此三,重徵问也。】
「答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此下四,广释。文有九类。此初,恶趣非道也。五无间者,煞
父,煞母,煞阿罗汉,出佛身血,破法轮僧。初二违恩,后三背德,
故名逆也。睿曰:夫法身大士内秉冲虚,外权道俗,是非
俱乘,逆顺斯入,善恶反论,靡不通达,和光尘秽而真心常寂。和
光同秽,故能行五无间;真心常寂,故能而无恼恚。乃至不断生
死,是名和光;现于涅槃,所谓常寂。类皆然也。】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肇曰:罪垢,地狱因也。示受其报,实无其因。】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肇曰:痴慢偏,多堕畜生。】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8a 页
【二,善趣也。无想非想,外道计著,以为涅槃第一最胜。菩萨
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虽同其行,知其卑
陋。】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
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
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
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
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第七方便。肇曰:外现随俗谄诈,内实随经方便。】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八愿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极也。】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九力度也。肇曰:烦恼显于外,心净著于内。】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内顺正慧。】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39a 页
【五,二乘。肇曰:声闻不从人闻不能自悟,况能为人说所未闻
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六杂报也。肇曰:手出自然宝,躬穷无尽。】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
种姓中,具诸功德。」
【外现形残,内圆法相。外示下贱,内宿殖德本,生佛种性
也。】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
见。」
【肇曰:那罗延,天力士名也。端正姝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尽,况老病乎。】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䌽女而
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
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七,异道。肇曰:津河可渡之处名正济。崄诳处名邪济。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0a 页
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异道,岂曰慕求,欲断其因缘耳。】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九,涅槃。肇曰:现身涅槃而方入生死。
自上所列于菩萨皆为非道,而处之无碍,乃所以为道。故曰
通达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此五结也。】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二,问如来种也。文五:一问,二答,三徵,四释,五叹述。此
初也。前生死虽非道,菩萨化之为佛道;今烦恼虽生死种,众生
悟之为如来种也。】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数可知。此一法也。肇曰:
有身见也。夫心无定所,随物而变,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
虽殊,其种不异。何则?变邪而正,改恶而善。岂别有异邪之
正,异恶之善?超然无因,忽尔自得乎。然则正因邪起,善因恶
生,故曰众结烦恼为如来种也。】
「无明有爱为种,」
【二,法门也。什曰:向总说,此开为二门也。一切结属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1a 页
故偏举二门也。自下次第广开。又解文云:无明性即是明。又
云: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
【如常数。】
「七识处为种,」
【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识住。劫初初禅,二识住。二禅,
三识住。三禅,四识住。空处,五识住。识处,六识住。无所有
处,七识住。什曰:识住者,识得安住也。识念分明,无有恼
患无坏者,是为识住。恶趣则苦痛坏,四禅无想坏,非
想灭定坏,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识不安住。】
「八邪法为种,」
【八法也。谓邪见,邪思维等。】
「九恼处为种,」
【九法也。什曰: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己身。一世则
三,三世为九也。义云:九结也。】
「十不善法为种,」
【十法也。谓煞生等如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2a 页
是佛种。二,总结也。迷理为见,著事为烦恼。肇曰:尘劳众
生即成佛道,故是佛种。生曰: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
远更求之也。斯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始者,岂非佛
之萌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谓也?」
【三,徵也。肇曰:夫妙极之道,必有妙极之因。而曰尘劳为种
者,何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
【四,解释也。文三:初法,次喻,后结。此初也。既烦
恼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断烦恼见无为,妄安涅槃之乐,故自绝大
心。凡夫为生死所迫,慕胜心猛故能发大志也。生日:以现事明
之,见无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结使已断,既至其所,始为见之。
以本欲舍生死求悟,悟则在生死外矣。无复不舍,即悟之义,
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3a 页
是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
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文二。此初,喻烦恼泥中有菩提莲花也。二
乘舍之證无为,如高原也。】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
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我见之地生滋茂慧芽,二乘断灭诸见,如空中种
也。】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则不
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生一切
智宝。」
【此下结,文三,可见。若悟烦恼性,得菩提智;如不离大海,得
无价宝珠。二乘舍烦恼求菩提,如人舍大海求无价宝,其可得
乎?】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
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此下五,迦叶叹述。文四:一总叹领解,二述其得失,三举喻
自伤,四结无反覆。此初也。文殊诃意,以实相真理,烦恼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4a 页
即菩提,舍之则非正求也。今迦叶领意。夫求菩提三无数劫,久
住生死、广度众生、满弘誓愿。今阿罗汉已断烦恼,不受后有,于
大悲愿永绝因缘,如根败之士。凡夫业惑犹在,生死未亡,若
能发菩提心,即能满三祇劫,尅终悲愿,故不断三宝,能报佛恩。
《法华经》迦叶述云:世尊往昔说法,我时在座。但念空、无相、无
作,于菩提法,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
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
菩萨不生好乐之心。今闻授声闻记,深自庆幸无量珍宝不求
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说法,于菩萨法生绝分想,即今之此叹
也。】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
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此述得失。声闻结尽不堪,五逆惑在能发也。】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
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三,举喻自伤。五根若败,不能欲五尘也。】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覆,而声闻无也。
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5a 页
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四,结无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报佛恩。二乘息灭而永
断也。】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
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
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三,明资生眷属。无上法身非一真所成。万行为资
生,万德为眷属,方能成就。此初问也。肇曰:净名权道无方,
隐显难测,外现同世家属,内以法为家属。恐惑者见形不及其道,
故生斯问。】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二,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属。二、七行明资
生,三、二十八行明业用,四、三行结劝。此初也。内有正智,外有
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为内照,权为外用,万行之所由生,诸佛
之所因出,故菩萨以智为母,以权为父。】
「法喜以为妻,」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6a 页
【肇曰:法喜,谓见法生内喜也。世人以妻色为悦,菩萨以法喜
为悦。】
「慈悲心为女,」
【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为女。生曰:慈悲以外
适为用,有女义焉。】
「善心诚实男,」
【肇曰:诚实真直,男子之性。亦有为恶而实,故标以善心
也。】
「毕竟空舍,」
【肇曰:堂宇以蔽风霜,空寂以障尘想。什曰:有非真要,时复
暂游;空为理宗,以为常宅。】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昔无明郎主恩爱魔王,今化令随道为弟子也。】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谓善知识乎。】
「诸度法等侣,」
【肇曰:六度大乘之要行,发心为侣,俱至道场,吾真侣也。】
「四摄为妓女,」
【肇曰:四摄悦众,以当妓女。】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肇曰:口咏法言,以当音乐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7a 页
「总持之园菀,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花,解脱智
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花,浴此无垢
人,」
【此下明资生也。总持,实相理也。无漏,万行林树也。此
树开七觉之花,结解脱之果。什曰:解脱无为果,智慧有为果。此
明慧也。八解之池,止禅定之水,敷七净之花,五欲热恼,贪
爱诸尘,浴此则清凉矣。此行明定也。七净者:一戒净,二心净,
三见净,四度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净。肇曰:总持强
记,万善之菀也。于此苑树无漏之林,敷七觉之花,结解脱之果,
八八解之池,积禅定之水,湛然充满。布七净之花罗列水
上,而复无垢之士游此林菀花池,閒宴嬉游,乐之至也。岂等俗林
菀之欢乎。】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肇曰:五通为象马,大乘为上车,一心为御者,游于八正道。】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花鬘。」
【相具三十二相,众好八十种好,惭愧蔽陋恶,深心饰形服也。】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肇曰:七财,信、戒、闻、舍、慧、惭、愧等也。世人以玉帛为饶,
菩萨以七财为富。出入法宝与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说
修行,回向佛道,此利之大者。】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8a 页
音。」
【四禅宴息犹如床座,要从持戒净命所生。离五欲湿散乱毒
虫,犹恐贪著禅味,故令多闻以自觉。】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
香。」
【甘露法食以资慧解,八解禅浆止五欲渴,此二内资也。忏悔
罪垢澡浴身心,严持戒香涂熏法体,此二外严也。此则身戒
心慧,方为修持矣。】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
场。」
【此下三,明业用。此行明自业成,下二十七行明济物用,如世
人功成禄厚慧济贫寡。此初也。肇曰:外国法战诤破敌,立幡以
表胜。菩萨摧烦恼贼、降四魔怨,乃于道场建胜相也。】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
见。」
【此下功成则济物,体真则用大。生曰:明其有所云为也。文
七。初三行总明真应自在也。肇曰:知无起灭,则得法身,无复生
分。为彼有生,故无往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此行明虽供诸佛,肇曰:未尝觉彼己之异。】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49a 页
生。」
【此行明虽知人国空而修净土以化物。肇曰:知空不舍有,
所以常处中。】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或
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而示现诱,济老病死,如太子厌欲,
净居诸天四城门所现。】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三,二行明大三灾。水风二灾文无者,略。初禅内有觉观,外
有火灾;二禅内有喜受,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
无灾,由不动故。什曰:或实烧或不实烧者,众生见烧想即悟
无常,还摄不烧也。】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于群生。」
【四,三行明世智也。什曰:以同习相感,先同而后乖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肇曰:九十六种皆出家修道,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肇曰:遇海漂人则变身为地。水、火、风皆随彼所须而自变形
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0a 页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
毒。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若
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五、四行明小三灾。肇曰:菩萨法身于何不为,或为药草,
令服者病除;或为饮食,令饥者得饱。刀兵七日,疾疫七月七
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东西二州有似非正,谓瞋增盛,身力羸
劣,数加饥渴等,北州全无战阵助明刀兵可见。】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
恼。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
益。」
【六、二行明入恶趣救物。合有鬼趣,文无者,略也。什曰:如
过去世时,人无礼义,欲残害长老,猴象及鸟推敬长老,令人兽修
善,咸相和顺,如《大智论》中说。】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七、十行明同事摄物。肇曰: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受欲,
复现行禅。莫测其变,所以愦乱也。自非静乱齐旨,孰能为
之。】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1a 页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
智。」
【肇曰:反欲以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我
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佛上道。其有
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为力士,服其高心,
然后润以法水。】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
慈。」
【什曰:世无贤圣,众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慧,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如
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假
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第四,结劝,此二行结也。生曰:应适无方,皆是佛之道矣。
肇曰:其权智之道,无涯无际。虽复众圣殊辩,犹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
者。」
【此行劝也。不肖,二乘也;痴冥,凡夫也。肇曰:下士闻道而
大笑之。日月虽明,何益瞽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2a 页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此下二品广上中道正观。此品不二明体,下品能二明用。入
者,观照智也。不二法所观理门者,文字教也。什曰:从始会已
来,唯二人相对,馀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
云:情惑不同,发悟有因。各令说悟,广释众迷。夫胜会明宗,
必以令终为美。今法座将散,欲究其深致,广说不二乃尽妙也。
问曰:亦有三四乃至无量法门,云何独说不二耶?答:二事少而惑
浅,馀事广而累深。二尚应破,则馀可知矣。复次,万法之生,必
从缘起。缘起生法,多少不同。极其少者,要从二缘。若有一缘
生,未之闻也。然则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既废,则入于玄
境。云何不破一邪?答曰:若名数之,则非一也。若以一为一,亦
未离于二。遣二则一,斯尽矣。复次,无相之一,名假而实立,实
立则体与相绝,故直置而自无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
圣所由谓之门。又解,入者悟入也。《法华》弃缚得脱名出火
宅;此经返迷向悟名入不二。其言甚异,其旨甚一。
「尔时维摩诘语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
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品文四:一、诸菩萨说,二、妙德说,三、净名说,四、时众得益。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3a 页
初文二。此初,净名问也。】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
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二、诸菩萨答。一切诸法皆因缘生灭。小乘执实为二,大乘
知法如幻,故无生灭,入不二也。肇曰:灭者,灭生耳。若悟无
生,灭何所灭,此即无生法忍也。此菩萨因观生灭以悟道,故说己
所解为不二法门也。下皆类尔。万法云云,离真皆名二,故
以不二为言也。】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
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万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所有
也。法既无我,谁有之者。】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夫受著五阴,无学不受。此为二也。肇曰:有心必有所
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则无
得无行为不二也。】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
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夫倒心见净,二乘观身不净,此为二。肇曰:净生于垢,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4a 页
实性无垢,净何所净。】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
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情发为动,想成为念。又解,安住实性即性无动,无
动即无念。】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
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华》明一实相,般若经名无相。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
一也。言无欲以去有,不言无也。而惑者闻一则取一相,闻无
则取无相,故有二也。】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
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以施报故,手出无尽宝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又
解曰:自利声闻心也,利他菩萨心也。】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
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弗沙,星名也。什曰:生时所值,因以为名。不善,
十恶也。善,十善及涅槃也。】
「师子吼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与福无异,以
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罪,破戒也。福,持戒定慧也。罪福平等,一相一性为不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5a 页
肇曰:金刚慧,实相慧也。】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
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
法门。」
【苦集有漏,灭道无漏为二。大士平等观同一实谛不二。
什曰:师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则不度。此大士以实相智
慧深入诸法,直过彼岸,故藉以为名。】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
虚空,以清净慧无所阂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四相有为也,四相灭无为也。相本不起,今则无灭。无二
也。睿曰:数即有为无为也。】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
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世间,三界也;出世间,解脱。二也。悟世间性空,
无入无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
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6a 页
【受后有生死也,灭尽后有涅槃也。悟世生死妄,无生死
也。肇曰:缚然生死之别名,解灭涅槃之异称也。】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
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
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有为虚伪法,无常故名尽;实相无为法,常住故不
尽。若以尽为尽,不尽为不尽,皆二也。若能悟尽、不尽俱无
尽相者,则入一空不二门也。】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
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非我出于我耳。见我实性者,我本自无,况于非我也。】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
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
法门。」
【肇曰:明,慧明也。无明,痴冥也。见无明性即为是明。若见
明为明,即明、无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
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7a 页
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色是碍,灭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
曰:若有不即空,无不夷迹。馀阴准知。】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
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
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四种,四大也。空种,空大也。此五众之所由生,故名
种。然此四大之性,无前、后、中,无异空大。又解:小乘以四大坚
湿煖动,性异空大。《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性,妄无自性,故
不异空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
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
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
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存于情尘,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则不起三毒,此
寂灭之道也。】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
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
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
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六度为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8a 页
于一相,乃应不二。】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
相,无相即无作。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
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大论云:声闻经明三三昧,缘四谛十六行;摩诃衍同,缘诸法
实相。斯则小乘谛异,故三昧门异;大乘理同,故三昧门不异
也。肇曰:三行虽异,然俱是无缘解脱,故无心意识也。缘既是
同,则三解不异。】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
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
【丈六身,佛也;四谛,法也;四道果,僧也。此是小乘见迹
异也。智无生,佛也;理无相,法也;行无修,僧也;此是大乘理本
一也。小乘执迹故异,大乘返本故不异也。】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
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以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
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阴苦聚为身,患苦故灭身,为二。若悟阴假会,即身非身,无
生无灭,名见实相,为不二也。】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
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
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59a 页
法门。」
【肇曰:三业虽殊,无作一也。诸法之生,本乎三业,三业既无,
谁作诸法?】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
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
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恶之流也。不动,色、无色行也。
又解:妄动为行,离动则平等。】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
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
门。」
【由执我故,所对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见
我实相,则彼我之识无由而起。】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
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谁取谁舍?又
解,于法有得,待物为二;若无所得,则无有二。】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0a 页
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
是。于其中平等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二乘入灭尽定六根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明之异,以喻
菩萨无心于明闇。】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
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
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
二法门。」
【肇曰:世间无缚,曷为而厌?涅槃无解,曷为而乐?】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
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八正、八邪为二。若住实相,平等无分别,名为不二。】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
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
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肇曰:实相,慧眼之境,非肉眼所见。慧眼尚不见实,而况非
实。虽曰无见而无所不见,此慧眼之体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
二法门?」
【二,文殊说。此初,问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1a 页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
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答也。肇曰:上来诸人所明虽同,所因各异,且直辩法相,
不明无言。今文殊总众家之说,以开不二之门,直言法相不可
言。不措言于法相,斯之为言,言之至也。而方于静默,犹亦
后焉。】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三,净名说。文三:一问,二答,三称善。此初也。】
「时维摩诘然无言。」
【二答也。肇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
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
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矣。】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
真入不二法门。」
【三,叹也。肇曰:默领者,文殊其人也。为彼待言所以称
善。生曰:言迹尽于无言,故叹以为真也。】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2a 页
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四,明时众得益。】
** 香积佛品第十
至人无名,随化缘以作称;真法无相,逐缘相而目品。本
是法身戒定等香,迹现土之香,以化物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此二,净秽双游,明中道用也。香积、释迦,法身平等,应物缘
殊,净秽异也。品文三:一假缘念饭,二净秽互游,三闻品得益。
初文三:初念,次诃,后许。此初,念也。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
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
三,推己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
杂欲食而闻法乎?」
【二,诃也。八解脱禅悦食养法身,杂欲食资毒蛇身也。人
多为养毒身废修法身,故因念以诫之。】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许也。小乘以禅悦法喜为法食,以五欲段食为毒食。今
香积之餐,食了得道,为未曾有。】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3a 页
【此第二,净秽互游。文三:一明二法互化,二明二土佛事
不同,三明舍秽生净。初文中二:初明从秽游净,二明彼净来秽。
前文中三:初现净土,二求往者,三现化往。初文三。此初,入三
昧。睿曰:三昧,秦言正心。有二种:一修得,二报得。报得三昧
都无出入之名,况法身耶。今言入者,岂非所以迹也。】
「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
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
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
阁,经行香地,菀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此二,现净土众香。香积等示依正报,名无二乘明眷属净,香
作楼阁等依报净,坐食等佛事净。】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三,明众见。使睹胜相而生信,饭至方期道也。】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
【此二,求往者。文四。此初,求往。肇曰:既现彼国,推
有力者令取饭。】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4a 页
「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将显净名之德,故以神力令众默
然。】
「维摩诘言:仁者,此大众无乃可耻。」
【三,诃也。肇曰:励未成。】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四,引答也。肇曰:进始学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于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
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
【此下三,明现化往。文三:一化往,二问讯,三众叹。初中文
四。此初,现化使往也。所以化蔽众会者,欲令彼众睹胜化而
寻本也。】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
【二,示去处也。】
「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
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三,教问讯。肇曰:将示有身不得无患,故致问如来犹云少病
少恼。】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5a 页
「愿得世尊所食之馀,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
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四,陈请饭。肇曰:馀卑逊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
国众生志意狭劣,故请香食之馀以弘佛事。】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
界,礼彼佛足。」
【此二,化到问讯,文三。此初,化到礼足也。】
「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
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
【此二,问讯起居也。】
「愿得世尊所食之馀,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
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此三,述其请事,并如文。】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
娑婆世界为在何处?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此下三,明彼大士惊异。文四。此初,叹问,问中有三:一
问从何所来,应言谁所化来,净名化作也。二问娑婆处。娑婆,此
云「杂会」,杂恶众生共会一处;又云「堪忍」,唯佛释迦堪忍住故。
三问何名乐小法者,肇曰:其土纯一大乘,不闻乐小之名,故此
问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6a 页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
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
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
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
德。」
【此二,答三问。「四十二恒河沙」,超答第二问来处;「今现在
五浊」等,答第三问,说小所由;「有菩萨名维摩诘」,却答第一能
化者。释迦,此云「能」,姓也。牟尼,此云「寂」,名也。】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
斯!」
【三,重问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问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
生。」
【四,重答。令生企慕来娑婆也。】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此下二,明净土净秽。文三:初受饭同来,二净名宾待,三饭
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饭,如文。】
「时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
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二,彼众欲来。虽禀香国之化,亦与声闻教有缘,故欲同
诣也。】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7a 页
【三,许往诫敕。诫中文三。此初,摄身香也。什曰:大怒则
狂,大喜亦迷。宜摄汝香防其惑因。】
「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
【二,摄形也。什曰。耻深则殒,愧浅亦恼,二患交至,去道逾
缅。上言惑著,此言鄙耻,二门互显,约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
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
耳。」
【三,莫轻诫,文有标、徵、释也。娑婆众生遇劣则轻,见胜
便耻,值好则著,故借彼以诫此也。】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
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四,化众同来。】
「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
坐其上。」
【此二,净名宾待。「如前」,指《不思议品》。】
「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
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饭作佛事,有二:初香,后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熏。
彼熏十方,此但三千,缘应尔也。】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
未曾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8a 页
【二,闻香得益。肇曰:异香入体,身心怡悦。】
「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
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
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
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三,有缘斯会。肇曰:毗耶离国无有君主,唯有五百长者共治
国事。月盖众所推重,故名主。「诸地神」下皆闻香而后集。】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
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此下二,味为佛事,文四。此初,劝食也。世食资于毒身,此
饭成于甘露。生曰: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者,必以得之,故
饭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熏者,我心感报,所济有涯;大悲熏
修,福慧无尽。食者当誓求佛果普利群生;若局于己身,自调自
度,既背施心,则不消也。】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二,异念也。肇曰:不思议饭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
不能尽。」
【三,化菩萨诃,文三。此初,诃也。声闻自调之果名小德,诸
佛大悲福报为无量。四海鱼龙之报可竭,此饭诸佛之福无尽。
故虽多人长劫抟若须弥,终无尽也。】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69a 页
者,所食之馀,终不可尽。」
【二,举因释也。肇曰:如来五分法身无尽,功德报应之饭如何
可尽?】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澌。」
【三,食不澌。】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
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
诸树之香。」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乐、出香,如文。】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此第二,明净秽二土,应缘作化佛事不同。此初,问净土
也。】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
入律行。」
【此二,答化缘也。浅者入于律行,深者具足三昧。肇曰:其土
非都无言,但以香为通道之本。如此国因言通道,亦有因神变
馀事而得悟者也。】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
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诸功德也。】
「彼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此二,明秽土。文四:一问,二答,三赞,四述。此初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0a 页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
以调伏之。」
【此二,答也。文三:法、喻、合。初法中又三。此初,标也。
肇曰:圣化何常,随物而应耳。此土刚强,故以刚强之教应之。】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
行,是意邪行报。」
【此二,列刚强语。《法华》以言通实相为柔软音,故此中始于
地狱,终至世间、涅槃差别,皆非尽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刚强语
也。文约五乘明之。此初果离八难,因离三邪。生值佛法,正信修
行,名人乘也。】
「是煞生,是煞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
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
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
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
【此二,不作十恶,即十善业报,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禅
定,生色天也。「两舌」者,离间语。「无义语」者,什曰:胡本云杂
说也。夫不为善及涅槃而起口业,悉名杂说也。】
「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
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
痴报。」
【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萨乘也。】
「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1a 页
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
【此下合明二乘。文分三学,此初戒学也。「结戒」者,肇
曰:如律藏说,谓因事制戒也。顺受名持,违故名犯。开故应
作,制故不应作。性戒障道,遮故不障。或尤重心犯故障,轻心不
障。不忏得罪,忏故离罪。】
「是净,是垢。」
【此二定学。凡夫以爱心修禅定为垢,圣人无漏心修为净也。】
「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
世间,是涅槃。」
【此下明慧学。七贤有漏,八圣无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
三谛有为,灭谛无为。三界世间,出三界涅槃。】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
可调伏。」
【下结文可见。】
「譬如象马,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
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调马有四:菩萨见鞭,二乘触皮,人天触肉。说
三恶调,乃为彻骨也。合文可见。肇曰:非钩捶,无以调象马,非
苦言无以伏难化。】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
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2a 页
【此三,赞述。文二,此初赞佛也。肇曰:诸佛平等,
迹有参差。迹有参差,由群生下劣,志愿狭小。故佛隐自在力,
同其贫陋,顺其所乐,而以济之。应感无方,不择净秽,此未曾有
也。】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叹菩萨可见。】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
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此四,述诚。不述佛者,道力圆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
善则功少,化二则功深。睿曰:久而无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馀净土之所
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
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
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
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二,释所以也,有标数列释可见。肇曰:夫善因恶起,净因
秽增。此土十恶法具,故十德增长;彼土纯善,故施德无地,所以
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
净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3a 页
【此三,明净土之行。文二。此初,问也。肇曰:将励此土始学
菩萨,令生净国,故发斯问。】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
净土。」
【此二,答。文四,谓标、徵、释、结。此初,标也。】
「何等为八?」
【此二,徵。可见。】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有功德
尽以施之;」
【肇曰:菩萨代彼受苦不自计身,所有功德尽施众生,岂以有益
而想其报乎?若不为众生,应久入涅槃。为彼受苦,令其先
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谓?此饶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肇曰:怨亲不殊,卑己后人,等心尊彼,情无分然。二法也。】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肇曰:菩萨,众生之桥梁,三宝之所系。视之如佛,则增己功
德。三法也。】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肇曰:佛所说经,闻则信受,不以未闻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肇曰:三乘虽异,归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违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肇曰:他种他获,曷为而嫉?己种己得,曷为而高?于是二中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4a 页
善自调伏,六法也。】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肇曰:省己过,则过自消;讼彼短,则短在己。七法也。】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肇曰:尘垢易增;功德难集,自非一心专求,无以尅成。具此
八法,则行无疮疣,终生净土矣。】
「是为八。」
【结文可见。】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三,得益。行深大士悟净秽之随缘,得无生忍。行浅者闻无
疣之行,舍秽慕净,发菩提心。】
** 菩萨行品第十一
此下两品大段第三,归宗印定。前品广佛事不同,多明净土
之宗;后品现净名胜身胜土,多明印定。香积大士悟诸佛之平等,
知净秽之随缘,请法退还,因以目品也。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
会皆作金色。」
【品文三:初明事毕归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请法还土。初文复
四:一现相,二诣佛,三慰问,四佛赞。初文又三,此先现相也。肇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5a 页
曰:至人无常所,理会是邻。如来、净名虽服殊处异,妙斯有
在,所以来往兴化,共弘不思议之道者也。因遣问疾,所明
若上。今将诣如来封印兹典,故先现斯瑞,以启群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
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二,问缘。身子、迦叶随文殊以作化,阿难侍者留庵罗园
以启导,故因瑞而发端也。】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
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三,答。彼来令此生仰也。】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
事供养。」
【此二,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维摩劝共见佛,旨可寻
也:一者,见其诚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饭多所发悟;
三者,以其怀胜远游,宜令实返,故共诣佛所,咨请道法也。】
「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二,文殊称善。肇曰:有益时也。】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
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
面立。」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6a 页
【三,明掌擎诣佛也。】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
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
在一面立。」
【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结驷轻骑;大士迎
送,则运以妙通。】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
【此三,明佛慰。慰辞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
为乎?」
【此四,佛赞。净名神力者,印彼已说,伏彼未闻。文四。此
初,问也。】
「唯然,已见。」
【二,答也。】
「于汝意云何?」
【三,徵也。】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四,释也。肇曰:向与文殊俱入不思议室,因借宝座,睹其神
力,兼食香饭,乘掌而还。莫测其变,故自绝于图度。又解,身子
自言不测者,将以激励声闻回心向大也。】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
何香?」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7a 页
【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问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
一阿难问,二身子述,三净名解。初中文二:一问,二佛答。此初
也。肇曰:如来将辩香饭之缘,故令阿难问也。】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此二,身子自述。将明食饭之益,以显净名难思之事。文三。
此初,述也。】
「阿难言:此所从来?」
【二,问也。】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馀饭,于舍食者,一
切毛孔皆香若此。」
【三,答来处也。】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此三,明净名解饭为佛事。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
问也。】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二,答也。】
「曰:此饭久如当消?」
【三,重问也。】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此四,正答。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8a 页
有七日药,以药势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
位,然后乃消;」
【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见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此二,无学益也。】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
【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十信益也。】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
【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此三,等觉益也。饭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例此,
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
乃消。」
【此二,喻也。】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此三,合也。文并可见。】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
事?」
【此下第二,广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随化不同,二明佛
身应缘故异,三明阿难伏罪,四明菩萨悔责。前中文四:一称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79a 页
叹,二广说,三密诃,四解释。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
音声为作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尘皆为佛事,故有此叹。肇
曰:饭本充体,乃除结缚,未曾闻见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
事,」
【此下二,广明佛事。肇曰:阿难见香饭所益,谓佛事理极于
此。故广示其事,令悟佛道之无方也。此土众生,见佛妙光,自入
道,检亦有馀益,但以光为主。下类尔也。】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萨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大论云:须扇头佛当日成道,当日入涅槃,留化佛度众生也。
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肇曰:此树光无不照,香无不熏。形色微妙,随所好而见;树
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应之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肇曰:昔阎浮提王得佛大衣,时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
国人。国人归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类
也。】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0a 页
【肇曰:众香国即其事也。园林,如极乐林树说法等。一义云,
饭食以舌根通道,园林以眼根通道。】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肇曰:好严饰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
缘得入律行,」
【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有,好空者灭身以示空。如《密迹经》
说也。上相虽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异,故佛事不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
作佛事,」
【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娑婆国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
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净土纯法身菩萨,外无言说,内无情识,寂寞无
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称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法身无为,应物为故,进止威仪皆佛事也。】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
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肇曰:三毒、等分,此四,烦恼之根也。因一根生二万一千烦
恼,合八万四千。因八万四千出无量尘垢,故名门也。众生皆以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1a 页
烦恼为病,而诸佛以之为药。如淫女,欲为患,更极其情,然后
悟道。毒龙以瞋必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犹
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若能深见实相,善恶两亡,应物随化,能善恶俱游,名悟入法
门也。是即或语、或默、或净、或秽,皆以是诸
佛化物之门也。】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
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
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此三,密诃香积等诸菩萨也。真土平等,非净非秽,应物而
现,故有净秽。若能悟净非净,故不贪高;悟秽非秽,故不忧没。
然净秽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于诸佛生净信心,叹未曾有也。】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四,解释。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
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2a 页
【此下第二,诃庵园声闻执应身为实。文三:初喻显等不等,二
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别,空无差别,喻也。应
物色身故有若干,净慧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慧如
空,应形犹地。不以地异而异空,不以空一而释地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姓、戒、定、智慧、解脱、解
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
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
同等。」
【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诸佛身土真应,权实皆等有也。
生曰:诸佛色身虽复若干,而一佛无不有之,故无不等矣。】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见法无差谓之正,智无不
周谓之遍,决定法相谓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言如来,亦
云如去。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
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觉。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
觉彼,其唯佛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
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3a 页
【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难。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
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难」等,明菩提无边,故身智、权实、应化、功
德不可思议。岂是声闻所能量也。】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此三,阿难伏过以激劝。文四。此初,阿难伏也。肇曰:阿
难于五百弟子中多闻强记第一,今闻佛事乃自审寡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
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二,佛慰也。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馀。不可以于下有
馀而量于上也。】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
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
也。」
【三,叹菩萨功德无量也。】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
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四,结。简小大。大士不思议一时所现神力非二乘所能
为也。】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
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
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此四,大士悔责。文有悔有释。肇曰:初见土秽,生下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4a 页
想。谓诸菩萨亦有升降,闻上佛事乃自悔责。】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此下第三,请法还国。文三:一请,二答,三称叹还国。此初,
请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难议,故欲请法而返土,将宣扬如来不思
议道,令本土众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此下二,答。文四:初标名,二略释,三广释,四结劝。此初
也。肇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法无三相,故无尽也。】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
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二略释。肇曰: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
之则慧心不明。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
无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净而净,不以为欣;处秽而
秽,不以为戚。应彼而动,于我无为,此诸佛平等不思议之道也。】
「何谓不尽有为?」
【此下三,明广释。文三:初释不尽,次释不住,后双释。初中
又三。此初,徵也。】
「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此下二,释也。既杂明万行无别科次。肇曰:慈悲乃入有
之基,树德之本,故发言有之。】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5a 页
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外化不离慈,内修不忘智,谓求菩提心不暂忘也。又外化不
厌,内顺四摄;外护法桥,内求功德。皆为回向菩提,方便化物不
求二乘三界果也。肇曰:以慈为根,发心为心,然后顺四摄,化众
生,护正法,种善根。以此众德,茂其枝条,道树日滋,不尽有为
也。下诸行愿,枝条之流,取其日滋日茂,以成不尽义也。废
舍慈悲,道树不建,众德损耗,自隐涅槃,谓尽有为也。】
「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为法不怠,供佛无畏。肇曰:不以结生,曷为而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
【八风不移志,劝学不轻心。肇曰:未学当学,所以不轻;已
学当成,故敬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
乐,庆于彼乐。」
【不乐烦恼,不贵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独善之道何足贵
也。不著己乐,等大士之心也。】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肇曰:禅定虽乐,安之则大道不成。菩萨不乐故,想如地狱。】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肇曰:生死虽苦,大道之所因。菩萨好游,故想如园观。】
「见来求者,如善师想。」
【肇曰:求者虽欲自益而实益我,故想为善师。】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6a 页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
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毁戒,但念悲救想。
波罗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过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增广万善,严净佛土,依报行也。】
「开门大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肇曰:开四门恣求者,所取无碍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恶以净
三业,行大施以严相好,正报行也。】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
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大悲不屈于生死,精进不倦于佛德。以智慧剑破烦恼因,
出法身果,荷负众生,此萨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阴、界、入
所不摄,故言出。若受阴界入,身处积尘之内,则自固羁锁,安能
济彼。】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
欲知足而不舍世法,」
【精进以摧魔,无念以證真,少欲而不舍世,大士之行也。肇
曰:真智无缘故无念。不舍世者,肇曰:不以无欲而舍世自异。】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7a 页
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
【不坏法身,起通道物,身业化也;正念总持,多闻不忘,意
业化也;差别众根,断疑乐说,口业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
不坏威仪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仪,天下皆谓我同己而我独异
人。乐说辩者,四辩也】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无量,梵王因。物无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
善令离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
仪。」
【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经云八音也。一彻好,二柔
软,三和适,四谛了,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也。又《密
迹经》云,有无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
逸,不失众善。」
【自行则深修转胜,导众则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
逸,乃圆万德以成道。此大士之进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此三,结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尽有为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8a 页
也。夫善,有为法,变坏物耳。废舍不修,则日耗日尽。】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此下第二,释不住无为。文三,如前。此初,标也。】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證。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
相、无作为證。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證。」
【此下二,释。文三。此初,明三脱也。二乘观三脱乐涅槃,故
取證;菩萨观三脱乐大悲,故不證。无起者,因缘生法无自性
故,不生起也。肇曰:此空观之别门也。】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
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
【此二,四非常观也。破常倒故,观无常,以大悲故不厌善;
破乐倒故,观苦,以大悲故不恶生死;破我倒故,观无我,以大
悲故常诲人;破喧动故,观寂灭,以大悲故不永灭。又,观无常
故,不住生死,不厌善本,不住涅槃。馀例然。】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
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
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
小乘。」
【此三,杂明诸行也。虽身心离相而现身心修善,虽法性平等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89a 页
而现归善法,虽理本无生而现生度物,虽漏本清净而现行诸
漏,虽本觉无行而现行引物,虽众生性空而不舍悲济。正位
者,见真入證之地也。以大悲故,不随小乘而取證也。】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
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肇曰:诸法因缘所成,虚假无本,以何为实?以何为主?虽知
如此,然大愿未满,不以功德定慧虚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此三,结也。肇曰:备修上法则不證无为。證,谓观无为
自證成道。自證成道即住无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此下三,双释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
为,未释所以不尽、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
有在,故复对而明之。夫德之积也,必涉有津,若住无为,则功德
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广博,若废舍有为,则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肇曰:慈悲入生死,岂住无为之所能!满愿由积德,岂舍有为
之所能!】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0a 页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受药故,不尽有为。」
【肇曰:采良药必在山崄,非华堂之所出。集法药必在崄有,非
无为之所出也。若废舍有为,则与群生隔绝,何能随而授药?】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肇曰:习知众病,必知病所,岂住无为之所能!灭众生
病,必造有治,岂尽有为之所能!】
「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
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此四,总结劝。肇曰:不尽有为,故无阙德之累;不住无为,故
无独善之碍。此二无碍门,是菩萨弘道之要路,佛事无方之所由。
劝彼令学,示其佛事不思议道,令必审诸佛无若干也。】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花若干
种色,若干众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及
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
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本国。」
【此三,闻法欢喜。供养称述而还国也。】
**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此云无动,虽复变化万形而实相常寂,故名也。将證净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1a 页
名胜德以印经,故取佛现土,因立品名耳。又据前半品应云见
如来,以后半品显迹證经,故从后立名也。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
乎?」
【此品第二,显净名身土以證经。夫人有胜德,说必真当,故印
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应身应土,三欢闻经之利也。初
文二。此初,问也。前文殊入室论之以无来,身子求经训之以无
求,今净名见佛见之于无见,此皆会真则言亡相寂,引物则示
有去来耳。又二乘初心皆见相迹,故因以诲之也。肇曰:向命文
殊共来见佛,虽复举目顺俗而致观不同。如来逆睹其情,将显其
来观之旨,以明佛事不思议,故知而问。】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二,显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论以生灭。前文三:初总
答实相,二别拣百非,三结成正观。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
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
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
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
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何
则?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则真者
同真,法伪者同伪。如来虚照冥谐,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
来相,故经曰:见实相法为见佛也。净名自观身实相,以为如来相
义存于是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2a 页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
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
观识性。」
【此下二,别拣百非。意明诸相非相即实相也。法身非生灭故
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无自性故无性。肇曰:法身
超绝三世,非阴、界、入所摄,故不可以生住去来而睹,不可以五阴
如性而观也。】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
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
【金刚之体非四大起,本觉性故不积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
性离三垢常顺三脱。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
也。】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
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法身非聚散,故非一异;亡彼我,故无自他;不同太虚,故
非无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槃,故无彼此岸;邪正道不
二,故无中流。虽众相都泯而不住灭,故教化众生,是即常
寂灭而无灭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法无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圣无彼此之执,故不以此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3a 页
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测,岂凡识而能识哉!】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
【性不可蔽故无晦,离觉所觉故无明。不可以名呼,不可以相
示,岂强弱净秽而分别哉!】
「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
【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庵园即法性,故不离方。真身不生
灭,故非有为;丈六即真,故非无为。应物而相非实相,故不可示;
应物而名非实名,故不可说。】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
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
道断。」
【法身真净,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诚,不可
以恶欺。感物而来非来,感谢而往非去。既无形于去来,亦无心
于出入。斯言径自绝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
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
量。」
【无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见益非不福。无證无得非应供,德洽
无边非不应。取之则失真,舍之则乖道。岂有相可相?无相可
相,斯同真际,等法性,越称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
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4a 页
【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尘比非小。离六尘之境,不可
以合觉,不可以离见。无漏之体,体绝结缚。等实相之智,同众生
之性,浑然无际,岂与法有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
忧,无喜无厌。」
【肇曰:无得故无失,无清故无浊。事外之体,何可恼乱?孰能
作之令起,生之使灭?恬淡寂泊,无为无数,岂容忧畏喜厌于其
间哉?】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
示。」
【既亡三世之有,都绝言说之迹。】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也。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
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结成观也。肇曰:穷言尽智莫能显示,来观之旨为若是
也。又解,他观者,谓二乘凡夫见生灭忧畏等背理为他。】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二,论生灭。文三:舍利弗约法问,二净名约幻况出,三释其
生灭。前文又四。此初,身子问也。离生灭见不生灭者,二乘之
见非实相义,若即因缘生灭悟不生灭者,此法身义也。有此
差别故再论焉。上虽具显百非,今但论于生灭。若悟生则无生,
自然无生。自然无生,自然众非可见矣。肇曰:上云「如自观身实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5a 页
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其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
也。】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二,反质也。肇曰:逆问所得,以證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
为无相法也。】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三,答。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四,诃也。若观诸法因缘生灭本无自性,云何乃问此没生耶?】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二,举幻况。文五。初,举幻问。】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二,答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三,重问。】
「答曰:如是,」
【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五,诃。若佛说诸法如幻相者,即幻生非生,幻没非没。云何
更问此没生也?肇曰:生犹化存,死犹化往,物无不尔,独问我
为。】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6a 页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
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三,解释。妄执虚诳有没有生,悟法真实无生无灭,幻灭非灭
故不尽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贪生长恶。此所以显即生灭悟无生
灭,成法身义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
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此下二,明应身应土。文二:初论应事,二现身土。前文又
四:一佛示国名,二身子生疑,三约喻质问,四解释应事。此初
也。上既即生非生是真身,此明不生能生是应身。国土亦然。故
佛示其生没也。】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
来乐此多怒害处?」
【二,生疑。但可弃秽生净,曷有舍净来秽耶?肇曰:此土方馀
国,怒害最多。】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
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三,质问。初问答,明日光自明,闇不能蔽,喻真身处染不染。
后问答,明日光能破彼闇,喻菩萨化生杂染。】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
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此四,合喻解释。二重亦然。】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7a 页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
声闻之众。」
【此二,正现身土。文六:一时众渴仰,二佛命令现,三奉命
移取,四劝修行,五大众发心,六利益还本也。此初也。】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
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此二,命令现土。肇曰:既睹大众渴仰之情,将显净名不
思议德,故告令现本国也。】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
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
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
乃至无动如来,」
【三,奉命。文六。此初,念取彼佛国土及妙莲花,宝阶严饰,
尽皆现也。】
「及菩提树诸妙莲花,能于十方作佛事者。」
【肇曰:彼菩提树及妙莲花皆能放光明于十方作佛事,及花上
化佛菩萨亦于十方作佛事,皆通取来。】
「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
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8a 页
【肇曰:欲天报通足能凌虚。然彼土以宝阶严饰为戏游
之路,故同以往返也。】
「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水际,以右手
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肇曰:严净之土,福庆所集,人天之报相殊未几,故同路往
返,有交游之欢娱。又解,忉利,此云三十三也。阿迦腻吒,此
云色究竟。】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
世界置于此土。」
【二,正取。肇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非三昧之力,无以运
神足之动。】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馀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
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三,得通惊觉。肇曰:神通菩萨逆睹变端为众而问,其馀
诸天未了而问。恐畏未尽,故求救护。】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四,佛称净名作也。】
「其馀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五,明不觉。】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
本无异。」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199a 页
【六,入不增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
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
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
来所行之道。」
【此四,劝修行。文三:此初,劝观也。二,「皆曰:唯然」,答见。
「佛言」已下,劝修并可见。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寻其因。】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
曰:当生彼国。」
【此五,明众益。文三:发心,发愿,佛记。如文。妙喜现此二
意,一为證净名净土,二为若干有缘发心。】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
举众皆见。」
【此六,利益已还本。】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
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
如维摩诘。」
【此下第三,明闻经益。文二:一身子发愿,二闻经利益。初文
又三:一问,二答,三发愿。如文。妙喜净土、净名神通不思议事,
二乘所无,故启即愿也。】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0a 页
【此下二,明闻经得利。文二。此初,叹闻经益。】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
利。」
【此二,叹诸众生闻经益。文三。初,叹闻经。】
「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
【二,总叹受持。】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
【三,别叹。有六。此初也。八难众生,尚不闻名,况乎得哉!
深种信根,值佛得经,解脱宝藏,即为已得。】
「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
【肇曰:行应于内,护念于外。理会冥感,自然之数。】
「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
【持法藏者,行如来事,故如供佛。】
「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则有如来。」
【经是佛母,故经卷住处,佛及弟子、梵、释、龙、天护如塔庙。】
「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取一切智。」
【千里之行,难于发足。一切智果,始于随喜。既能喜之,必当
尅證。】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人说者,当知此人
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十善、五戒,报在人天。大乘深经,唯果菩提。故始信四句,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1a 页
便记成佛。】
** 法供养品第十三
此下二品,大段第三,證已须传,流通分也。读说护持,远津
遐劫,闻经修證,圣圣不绝,故曰流通。文二,此品赞法尊益大,后
品睹益护持。大乘理教,名之为法;修读传通,名为供养。如文。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
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
定实相经典。」
【品文二:初天帝发誓弘经,二如来述可。初中又三:初叹法
胜,次叹人益,三睹益誓传。此初也。百千经,方便教也。
决定实相,修證理;自在神通,所證用。肇曰:此经言虽简约,而义
包群典。坐不踰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应感
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
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此二,叹人,文二。此初叹信解。肇曰:是法者,自在神通
实相法也。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经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积而
悟深者,随愿辄成之。】
「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
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
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2a 页
【此二叹修行也。一念修行,闭八难恶趣,开五乘善门。行应
则诸佛冥护,修正则外魔摧伏。随顺佛理,名修菩提。不移此
心,必安道树。无上佛果,信心为本。万行菩提,一念为阶。所以
始于一念修行,即是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
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
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
为作护。」
【此三,天帝睹法真益大,发誓弘护之。护持正法,菩萨行
本,所以誓修。】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此下二,佛赞天帝所以。文三,如前。此初,述叹法也。肇
曰:善其护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议道皆陈在此经,若受持护
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故助尔喜。】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
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
【二,述人益深。文二。此初,正述也。经是三世佛母,供其
母则供其子也。又教能显理,理能悟佛,故受持读诵则为供养三
世佛矣。】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
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劫或减一劫,恭
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
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3a 页
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
天帝意云何?其人殖福宁为多不?」
【此二,校量。文四。此初,举况问也。大千诸佛,福田最
上,施安起塔,二世供养,是人殖福为多不耶?】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
说不能尽。」
【二,答福多。】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
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三,正校量胜。生曰:衣食供养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
据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终不得成佛也。供养法身者,以佛所体为
怀,至于大悟智慧而以相比,岂可同年语其优劣哉!】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
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四,释胜所以。诸佛从经生,供佛福尚多,何况供养经本
乎!肇曰:高木必起重壤,琼瑜必生荆岫。所以无量之果必由无
量之因。诸佛菩提皆从习此经生,而菩提之道以无相为相。无相
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
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
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曰大庄严,劫曰庄严,佛
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4a 页
亿。」
【此下三,述弘护之报。我为月盖,护法成佛。天帝所愿,报可
知矣。文四:初明有佛,二明供养,三结会,四劝修。此初,明时有
佛也。药王别号「如来」等通号有十:一如来,乘真如理来成正觉
故;二应供,破魔度物应供养故;三正遍知,正觉诸法不颠倒故;四
明行足,万行满足至三明果故;五善逝,逝往也,直往菩提不退
还故;六世间解,大悲权智解世间故;七无上士,德业最胜无能过
故;八调御丈夫,受化调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师,虽师范六道天
人益多故;十佛,佛驮,觉也。生死长夜,自觉觉他故。馀劫名
眷属等可见。】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
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
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二,明有王供养。文三。此初,父王供养也。七宝者,轮宝、
珠宝、女宝、象宝、马宝、藏宝、臣宝、兵神宝】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
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
施安。」
【二,千子供养,有告有奉可见。】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此三,明月盖思法供养。文九。此初,独坐思惟也。
肇曰:极世肴珍,无以据其至至之情,冀所珍之外,别有妙养,以畅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5a 页
诚心。】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
供养。」
【二,天告。肇曰:药王如来,知其将化,故变为空神而告之。】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三,问天也。】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四,令往问佛也】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之供
养?」
【五,诣问佛。】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
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六,示佛答法养。文二:初明法体,二明供养。法中文
五:初明理法,二明教法,三明行胜,四明果胜,五总结也。此初,
明实相理法也。肇曰:深经,谓之方等第一义也。其旨深玄,
非有心之所得;微妙无缘,非明者之所睹。超绝尘境,无染若空。
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者,不亦难乎!又解,实相深理,难信难见,
性净无染,但可智悟,非分别思惟能得。又解,情与理违,故难信;
行与理违,故难受;惑与理违,故难见。】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此二,明菩萨法教,非小乘也。陀罗尼印者,无名相理,假
名相说,终日名而无名,终日相而无相,此陀罗尼印也。故《胜天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6a 页
王》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般若大悲力,离言文字说。又,
即名非名,即相非相,亦名实相印也。肇曰:菩萨法藏所摄,固
非小乘之宝;总持所印,固非域中之道。总持所印,所印必真;法
藏所摄,所摄必宝。岂是常人所能开发?以明法宝深固,难可窥
𨵦也。】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此三,明理深教妙,起行必胜。文四。此初,不退行也。如弥
勒章明。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所以成,大乘之所出,何莫由
斯典。】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中上。」
【此二,广说行也。肇曰:善分别实相之义,顺菩提无相之
法,此经之上也。】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
【此三,离过行也。大悲故超二乘,离著故超诸魔,无邪见故超
外道。此皆深经之所能也。】
「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
作、无起。」
【此四,證真行也。谓顺因缘,悟真理也。无我等,我空也。空
无相等,法空也。肇曰:法从因缘生,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
无主则无我、人、众生、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此深经之
所顺也。】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
等,所共叹誉。」
【此下四,明理深行妙,得胜果也。文三。初,明證道法身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7a 页
果。既成道树,必转法轮,所以天龙预怀忻叹。】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
行之道。」
【此二,明一切智果。既坐道树,具佛法藏,获贤圣智,得菩提
道,因圆果满,名行足也。】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
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
畏。」
【此三,明大悲利益果。既坐道场,获一切智,普雨法雨,利益
众生,令诸菩萨依实相义,权为二乘宣无常理,闻经随喜,毁禁
罪除。诸魔外道,怖邪归正。自非深信大乘、坚固悲愿,安能致此
无边益哉。】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
世诸佛所说,」
【此五,总结理也。肇曰:诸佛共称,以明其法必真也。生死虽
苦,背之至难;涅槃虽乐,识之者寡。自非深经,孰启其路?诸
佛虽殊,其道不二,以明第一义经常一不差。美深经讫于是。】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
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此二,明供养。文二。此初,信行读诵。肇曰:如是等经,尽
诸佛法身也。若闻斯经,能信解护持,宣示分别,明令大法增广,
名法之供养。养成法身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8a 页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
【此二,明法行修行。文三:初观除邪执,二四依简失,三
顺寂灭證。初除执,文三。此初,标也。肇曰:诸法即深经所
说六度诸法,】
「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
有众生。」
【此二,无我观也。肇曰:不悟缘起,故有邪见之迷,封我之惑。
若如说行,则得明慧。明见十二因缘根原所由,故能离邪见,得无
生忍,无复吾我、众生之想也。见缘如缘,谓之随顺。明白有无,
谓之决定。皆智用之别称。】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此三,离我所也。肇曰:无违无诤,即随顺义也。五受阴身,
及家属所有因缘果报,即我所也。若能明见因缘果报之性,顺而
无违,离我所也。上直明观因缘,知无造者,故离我见。今观因缘
果报,知无属者,故离我所见。】
「依于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
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二,四依简失。《大集经》云:语者说生死,义者知生死无
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说涅槃无性;语者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
说诸乘入一相智门等。又,识者识四大,智者住四大无性;识
者识六根、六识,智者住内外寂灭等。又,不了义经说生死苦恼,
了义经说生死、涅槃一相;不了义经说我、人诸法,了义经说三空、
无我也。又,人者摄取人见,法者解人无人见;人者凡圣三乘人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09a 页
也,法者知一切法无别无异,如虚空也。】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此三,明顺法寂灭相而修證。文三。此初,标法体也。肇曰:
顺因缘,知法无尽。法从缘而有,从缘而无。其有不从未来来,
其无不归入过去去,故曰无入无归也。】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
故,老死亦毕竟灭。」
【二,辩寂灭相也。肇曰:毕竟谓始终常灭,始终常灭不复更
灭,乃所以成无尽义也。生曰:毕竟者,终要然也。终既要灭,生
岂有哉?生若不有,其谁有灭耶?则无入、归矣。】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
法之供养。」
【此三,结供养也。无明本性寂灭,故不生。不生即不灭,不灭
即无尽。肇曰:上观因缘无生,离常、我等诸见。今观因缘无
灭,离断、灭等诸见。具四依,离诸见者,法供养之上也。】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
忍。」
【七,闻法得益也。《仁王》云:四五六地得此忍也。肇曰:心柔
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10a 页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
【二,解衣供养。】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
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三,请加护也。肇曰:闻法供养,欣欲行之。然经道深远,
非己力所弘,故愿加威神也。】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八,明受记。什曰:欲令后人信伏,故记其守护法藏。】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
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通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
辩才。」
【九,出家护法。文三。此初,出家得道。神通,身业;陀罗尼,
心业;辩才,口业也。】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
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
【二,以具三业功德,故弘法也。】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
人,于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
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三,明所化众数。】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
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
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三,结会。古今迦罗鸠孙驮,亦曰拘留孙,贤劫千佛之首,楼
至千佛之终也。】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11a 页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
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四结劝。肇曰:吾成正觉,由法供养,以是可知法养为上。】
** 嘱累品第十四
此品付嘱。护持传法事大,缘累不轻,殷勤付嘱,故云嘱累。
又云殷勤再三,故云嘱累。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
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
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
无令断绝。」
【品文三:一付嘱弥勒等,二付嘱阿难等,三经毕庆闻。前文又
二:初付,后受。付文三。此初,正付也。肇曰:不思议经,即
佛无上菩提之道。其道深远,难可尅成。吾无量劫不惜身命,骨
施踰须弥,血施过江海,勤苦积集,今始得就。哀彼长迷,故垂之
竹帛。然群生德薄,魔事炽盛,吾道多难,非汝不弘。嗣正之第,
所以重累。又城高冲生,道尊魔盛,自非神力无以制持,故劝以神
力也。】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
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
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12a 页
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
利而为广说。」
【二,释付所以。缘不感佛,发在当来。不闻则失,闻之必益,
故当顶受广说。肇曰:法之通塞损益若此,故劝弥勒顶受广说也。】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
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
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
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
是为久修道行。」
【此三,简传通得失。有三。此初,总简也。新学好文,久
修好义。传者应善其根缘,学者应鋻其得失。有标释结可见。肇
曰:行之深浅,各有异相。得失两陈,以励护持法者。】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
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
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
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
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
中调伏其心。」
【此二,别简新学菩萨。文三,如前。决定深理,必在积
修。敬法重人,方能久学。若谤法毁师,自绝深信,解慧不明,岂
能决定正观,获不退转也。肇曰:一毁法,二毁人。】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
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13a 页
不教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三,别简旧学。二法者:一轻慢新学,自丧大悲;二乐分别,自
坏大智。夫證无生忍,要悲智双圆。有兹二患,自毁修證。
文三,如前可见。】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
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
【此下二,明弥勒四王等受旨。文三。此初,弥勒受旨。文
二:初领旨,二佛赞。领中先受诫旨。肇曰:一生大士,岂有如
斯之恶闻而复离耶?发言者为未离者耳。】
「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若未来世中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
等经。与其念力,使得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
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此二,领通经旨。如来得法,益通三世。未来有缘,我当令手
得心持,自行兼说。弥勒神力者,肇曰:定己功于未然,息众魔之
候断。】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此二,佛赞。如文可见。】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言: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
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当开导诸说法
者,令得是经。」
【二,诸菩萨受。法灯遍照,故誓宣十方。】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第 214a 页
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
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
其便者。」
【此下三,四天王受旨。经卷住处,灾难自清。况天力护持,弥
增法化。】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
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
名《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下二,付嘱阿难。付受问答,欲令结集之时无所遗漏。】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
等,及诸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已下说付既周,庆闻修奉。】
净名经关中疏卷下
〔录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