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要决卷第一.第三--辩伪篇第六¶

辩伪篇第六¶ 第 1225c 页
辩伪篇第六¶ 第 1229b 页


真言要决卷第三


之理故。法华经云。我为设方便说诸菩萨
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
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夫若得体解大道则
能出死入生。虽复应感群方心常寂灭。既得
动而常寂。何处更有涅槃哉。故思益经云。若
人于诸法灭相中求涅槃者。当知是辈皆为
增上慢人。世尊。正行道者。于法不作生。不作
灭。无得无果。佛藏经云。若人得涅槃者。是
人不随如来出家。随六师出家。舍利弗。当知
是人是为法贼入我法中。当知是人污辱我
辩伪篇第六¶ 第 1229c 页 T85-1229.png
法。当知是人为是大贼。

恶生死而爱涅槃者。犹恶贫贱而爱富贵。恶
贫贱而爱富贵非道德之宗。恶生死而爱涅
槃非真如之旨。故怀道德者始得身居富贵。
体真如者始得神游涅槃。故居富贵者终不
得嫌其贫贱。游涅槃者必不得恶其生死。若
以生死涅槃为是非。名为增上慢。若以贫贱
富贵为得失。名为倒置人。故君子能处贱贫。
菩萨能入生死。若以富贵为道德。齐景公不
应被尼甫非。若以寂灭为真如。舍利弗不应
被净名责。故知爱富贵而作三公者。不及初
入仕道德人。爱涅槃而證四果者。不及初发
心菩萨。此乃内外明著事理显然。终身不悟
邪愚之甚。

修道独处坐禅用心精进。或见佛身菩萨身
真人罗汉身。天尊老君身神仙身。及过往有
名号贤德身。并谈说妙言称道授法。即以为
真者。此大大邪惑。何以故。夫诸佛菩萨天尊
老君等。并是过去出世圣人。当今无有见
其真状者。今日但闻其名见其形像而已。谁
复识其面目哉。其形像者并是世间工巧影
响而作。未必即得似彼真形。今乃想其伪形
为真状者。此之邪惑颠倒。全是不近人情至。
如婴儿弱丧年长成大。本生父母见尚不识。
况我非彼所生。复是异世而能识之者哉。若
其法身应化无种不为。岂止守其本状。若其
取此而为真应者。必入魔网不疑。故魔亦能
种种变化惑作佛身菩萨之身。亦能宣说妙
法。自非大乘慧眼不能别之。若入魔网全不
辩伪篇第六¶ 第 1230a 页 T85-1230.png
及元不修道。以此而议坐禅。所有境界并不
得取以为證。纵使放光动地弥不得信之。但
当正心不动。魔事即自亡灭。故维摩经云。降
魔是道场不倾动故。西升经云。不受于邪。邪
气自去。凡人同生一类不因绍介者尚不得辄
与款怀。况彼非类幽昧而造次信之者也。若
其目击道存者。理自绝于言论。若其不尔必
须勘当是非。夫世间人事犹不得以言貌取
人。况出世冥理得以色声为證。故康子馈药。
孔子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尝之。此良有以
也。圣人尚尔。况其凡哉。故物理不可睹迹
即信。一一皆须察之。故大智度论云。多闻持
戒禅未得漏尽法。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涅槃经云。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
种人。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
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像。具足庄严三
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
盛明。眉间豪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
者。汝当检校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
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身。况当不能作罗汉
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
身出烟炎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
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禀受。亦无敬念而
作依止。佛言。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
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是善不
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修道
愿生值弥勒者。此大邪痴。何以故。夫修道者。
破无明见发种智牙。断四生业灭三涂苦。出
入六道教化众生。回向无上菩提罔知限极。
辩伪篇第六¶ 第 1230b 页 T85-1230.png
此则是法身自在解脱见知。若然者弥勒恒
在目前。何须愿值。故奄提遮经云。我常念
所思。大圣之所行。未曾与汝异。何事不清净。
如不尔者。即是无明常没不出。纵值弥勒亦
未识之。何以故。三毒肉眼不辩贤愚。但闻
弥勒之名不识弥勒之状相。学论其弥勒复不
见弥勒之理。徒言此愿知复何成至。如释迦
出世。舍卫大城不见佛者岂止千万。以此而
议会须开心见道。无目暗愿何为哉。何以故。
若夫智不聋盲即是慧眼。慧眼者即无所不
见。无所不见者则能见佛。见佛者谓见真佛。
非是化佛。化佛有生有灭。真佛无去无来。无
去无来遍满三界。愚无慧眼不能见之。故思
益经云。若有于法生见。则于其人佛不出世。
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其
人佛不出世。佛藏经云。舍利佛。若人以色
身见佛。是去佛远。若人能见诸法无相。无
名无触。无忆无念。无生无灭。无有戏论。不念
一切法。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
信解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见佛。
思益经云。以见我故即是见佛。所以者何。我
性即是佛性。夫我性既是佛性。得佛性即须
内修。内修自得菩提。何假外求弥勒。以外
求弥勒之念。不及内修觉心。

修道计三大阿僧祇劫望得作佛者。此大邪
痴。何以故。修道者断生死业离六趣苦。履一
乘道入不二门。除无明心开智慧眼。法身独
脱自在神通。教化众生出生入死。或为眷属
僮仆。或作饿鬼畜生利物。即为无种不应。或
辩伪篇第六¶ 第 1230c 页 T85-1230.png
入地狱济拔诸苦。心无所得。大慈大悲。尽未
来际无有厌倦。若然者则是法身常住不死
不生。虽应六道无来无去。岂存心于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而已哉。如不然者则是无明。
既是无明则轮回六道。此尽三大阿僧祇劫
几回受苦。泥黎此非直心所得。与道相违。有
證有求。深是增上我慢。故涅槃经云。菩萨名
无所得。有所得者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
十五有得大涅槃。名无所得。又云。汝之所问
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说有得。是
魔眷属。非我弟子。佛藏经云。如来于法都
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涅
槃者。又云。有所得者。于我法中即是邪见。是
名大贼。一切世间天人中贼。是名一切世
间怨家诸佛大贼。夫圣人应化诱导群生。拥
立指归非为了义。但凡愚无智。即谓别有一
佛可求。求之不已。遂生邪见。故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为无为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
者。此及馀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
为令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受声闻记。非是
法佛。夫至如释迦出世。一生补处菩萨数若
恒沙。亦应一一作佛。若其一一作佛。则无日
无佛出世。纵令一一作佛。作佛已后更欲何
为。夫修出世道而求作佛者。无异世间愚
人才蒙一位一班则欲图谋帝道。背国图君
则是逆贼。违道求佛岂是顺人。许由山谷之
士尚无意于万乘。况出世智人岂有心于十
号。至如维摩诘文殊师利央掘魔罗等。并是
过去他方出世。应化诸佛犹自作菩萨弟子
辩伪篇第六¶ 第 1231a 页 T85-1231.png
之众。助释迦弘道教化众生。何处始发心修
道至理都未思量。乃承彼谤进之假名。遂望
三大阿僧祇劫而得作佛。故大智度论云。但
为世俗故说有须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
诸法实无我相。今用分别须陀洹果乃至佛。
是世俗法。夫老君之为柱史。孔子之宰中都。
并为助国行道居斯下末。是以圣人开化出
处万途。或舍帝位而出家。或怀圣道而入俗。
此并为抑扬群品舒卷行藏。便居高位者不
恃贵以矜尊。处下僚者不怨卑以忧辱。故
释迦自持应器。孔丘愿得执鞭。况乎碌碌凡
庸而辄自尊誇重。故圣人应化如此。岂有定
体而为佛相哉。老君孔子皆是出世圣人。未
见修道愿作者。唯闻佛有放光功德咸共尚
之。不察了义根源而贵假名。未用遂即希求
此号。不觉与理相违。夫佛者以觉悟大慈法
身得名。非以三十二相得号。今乃以无明
三毒之见希求作佛形容者。岂关至理。故金
刚波若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
圣王即是如来。维摩经云。佛身者则法身也。
夫法身无相。岂有佛身色像于其间哉。故
大智度论云。有二种因缘。一者福德因缘。二
者智慧因缘。欲引导福德因缘众生故用三
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缘引导众生故用法
身。法身有二种众生。一者知诸法假名。二者
著名字。为著名字众生故说无相。为知诸法
假名众生故说三十二相。夫中道正说如此。
佛理可不悟之哉。故涅槃经云。佛者名觉。既
自觉悟。复能觉人天。若有此觉佛理足明。若
辩伪篇第六¶ 第 1231b 页 T85-1231.png
无此觉何以求佛。故法华经云。舍利弗。汝等
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
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
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
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云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
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
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告舍
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
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
来但以一佛乘法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
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夫佛之一乘知见者。即谓无相无作无为无
得。法身清净无生究竟种智也。故金刚般
若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
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无有法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故。燃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
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
诸法如义。夫如体毕竟寂灭无生。谁有求而
得者。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夫佛
既离相。心何所希求。若有希求岂非邪见。

出家修道专以咒术防身为道者。此乃与鬼
神为怨。何名薰修大慈之行。故佛每说正法。
一切天龙鬼神皆悉集听。未见佛起嫌心以
辩伪篇第六¶ 第 1231c 页 T85-1231.png
咒驱逐。但令开发道眼而起大慈。今者修道
都不观身无常多诸过患。先以咒詈呵鬼防
护秽浊之身。岂是奉持大师教旨。故涅槃经
云。比丘不应作治身咒术六十四能十八或
人咒术。夫三世诸佛皆以般若大悲为本。不
以骂鬼咒术为宗。犹五帝三皇皆以慈俭淳
朴为基。不以禁令严刑为本。若修道专以咒
术而伏鬼神者。犹治政专以刑罚而威百姓。
刑罚为治。不久必乱。咒术为道。不久必邪。故
知咒术非修道之方。刑罚非致治之体。故
大智度论云。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根本。
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又云。诸咒
术中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何以故。能常
与众生道德乐故。馀咒术乐因缘能起烦恼。
又不善业故堕三恶道故。故云。般若波罗蜜
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三世诸佛
皆用是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夫般
若波罗蜜者。是心体实智。此智能破烦恼断
妄除邪。以能除邪故名为神咒。夫除邪者。
谓除我心邪妄。非谓咒彼鬼神。但令我心体
真无邪。鬼神自然不扰。故老子云。以道莅天
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夫若口诵般若波罗蜜而不内除邪妄
者。无异鹦鹉学佛语。以能持此咒故得
无上菩提。若□不持此咒必无除邪得
道之理。

如来令遣出家修道人著坏色粪扫纳
衣者。一为破爱好我慢。二为居山林旷
野要人不图。三为趣得供身不为贪觅。
辩伪篇第六¶ 第 1232a 页 T85-1232.png
四为示见少欲知足教化众生。今者乃
有深练好缯。剪作花草分间荫映。纳作
山衣被服端严。淫诱女色。服既是为心。
何得真。如此造事奸人。岂合与同河饮
水。内怀犬羊之质。外被文豹之资。何
止诳惑众生。深是污辱三宝。然此一服
值数十千。自非理外规求。如何可得心
行如此。何名道人。天堂判自不论地狱
遣谁代入。夫粪扫纳衣。若心生贪著行
违于道。佛尚不许听著。何况苞藏奸伏
假作山衣。佛藏经云。若纳衣比丘于粪
扫中拾取弊故应生是心。以此障寒及
修圣道勤行精进。若比丘于此纳衣生
贪著心。即应舍之。我不听著。何况馀衣。
何以故。舍利弗。是比丘于此衣中生非
比丘法。是比丘不复应著。何况馀物。舍
利弗。时是比丘宁以热铁鍱自缠其身。
不应复著此纳衣。何以故。于此衣中深
爱心故。夫法衣既尔。应器亦然。故大
智度论云。佛听比丘用二种钵。若瓦若
铁。如来制戒不许出家修道人食肉者。
一为断大慈种。二为身心浊逸。三为
不发一切众生善心。四为令一切有命
者畏。五为增长恶业。今者乃有私地食
肉。称言将护众生。不畏天眼之诛。反
畏愚情之责。发露之旨其义安施。覆藏
罪过何时忏悔。又假令有一二不食肉
者。则专精苏蜜细粉稻梁以自供身。我
慢自在。长养肥盛。放逸贪淫。闻人近请
辩伪篇第六¶ 第 1232b 页 T85-1232.png
作斋。先思量饮食粗细。不能内省合消
以不逆。计校施财物。必多丧葬。富者则
争共安名报愿。贫人则竞推僧次。收残
裹[怡-台+(噗-口)]称与疾僧。重索斋馀言供同学。观
行戒律本不关心。饮食钱财无忘窹寐。
纵使面颜无耻可不惧罪三涂。孔子尚
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况乎
佛者□。故楞伽经云。凡所饮食。作食
子肉想。作眼药想。不应食肉。听食肉
者无有是处。佛藏经云。宁啖热石。吞饮
洋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涅槃经云。善
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
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忠言相告。真是大慈。谄言相说。真是嫉
妒。夫见过言说有二种。一者为利益故
见过相告。二者为嫉妒故见过相说。不
得一向执见过为是过为非。无问道俗
皆同此理。故孔子云。君有争臣。父有
争子。士有争友。忠告善道。夫若有忠心
诃责者是。若怀嫉妒誉叹者非。其诃责
称叹者。必须礭得实情不得望风浪说。
故大智度论云。应诃而赞。应赞而诃。口
集诸过终不见乐。夫若为行道利益见
过诃责者。是奉佛深心。若为畏惧嫉妒
见过不言者。是违佛至意。故涅槃经云。
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
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糺治。当知是人得
福无量不可称计。若比丘见坏法者。置
不驱遣诃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
辩伪篇第六¶ 第 1232c 页 T85-1232.png
若能驱遣诃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
也。夫声闻尚尔。况菩萨乎。胜鬘经云。
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
之。何以故。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者。天
人充满恶道减少。

* 辩伪篇第六

夫事有真伪。理有正邪。自悲慧眼无容能别。
故残贼诳惑愚人。以规货财者。必遗假金
银。造事诳惑众生。以求钱帛者。必称圣功
德。然非金银不动愚人志。非功德不感痴人
心。故造假金者。必用真金为表。铜锡为骨。造
诳惑者。必以圣道为语劫剥为心。愚人所以
被残贼诳止为贪金银。痴人所以被诈伪惑
止为贪功德。若不贪功德者。必不被诈伪人
惑。不贪金银者。必不被造事人欺。不被功
德惑者是见理人。不被假金欺者是别货人。
不见理者必贪善致败。不别货者必贪金致
祸。故物之恒致败丧者。非为贪恶。并为贪善
故也。故曰。鱼吞钓者为贪香饵。人丧命者为
贪善道。何以故。夫奸淫丧命者。止为薰香
妖治。不为腥臊丑陋。盗贼丧身者。止为金银
缯绮。不为粪土砂砾。故老子云。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

造伪过所诳关令。以求度关者。必称司门。
造伪告身诳官人以求资荫者。必称吏部。造
妖伪诳众生。以求财食者。必称圣言。故造伪
过所者。特忌司门郎中。造伪告身者。特忌尚
书吏部。造妖惑者特忌解道智人。故司门郎
辩伪篇第六¶ 第 1233a 页 T85-1233.png
中手暑过所。尚书吏部面自补官。解道智人
心自悟理。司门郎中悬别伪过所。尚书吏部
悬别伪告身。解道智人悬别妖惑语。若关
令暗者被伪过所诳。官人愚者被伪告身欺。
众生愚者被妖伪人惑。以此而议物理皆不
得率尔信其言迹耳。故孔子云。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涅
槃经云。共住久处智慧观察。大智度论云。说
相似般若波罗蜜。相似者名字语言同而心
义异。

倚官狭势求财者必觅首领令其句牵。贩佛
卖僧求施者。必觅邑主令其劝化。首领句牵
者。必假官人以作威恩。邑主劝化者。必称佛
法以说罪福。百姓惧威觅恩。则竭产无吝。
众生畏罪求福则倾家不辞。故倚官狭势者
极众。贩佛卖僧者极多。递相侵渔贫人何以
自活。百姓耕织拟供赋役。衣食复在其间。
施惠既尽公私何以取济。是故倚官狭势者。
明主能除之。贩佛卖僧者。正见能断之。故大
智度论云。若总众生供以供养佛。佛所不
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
法如菩萨法等。心一切皆如儿子。以是故少
施。

愚人有事求恩者。好乞长史钱。痴人造罪
求福者。好施僧尼物。百姓实无心怜长史。
止自觅私恩。众生实无心爱僧尼。止自求私
福。长史亦无心怜民户。止自觅钱财。僧尼亦
无心爱檀越。止自求利养。长史若不倚王
法作寒暑。百姓终不肯乞一钱。僧尼若不倚
辩伪篇第六¶ 第 1233b 页 T85-1233.png
佛法说吉凶。众生必不肯施一物。故知真清
谨长史。唯奉国王正法。行事终不作寒暑。从
百姓索钱。真清净沙门。唯奉如来正法修道。
必不说吉凶从众生觅施。长史所以称户主
为好人者。为得他财钱。复不向人说其取受。
僧尼所以称檀越为信心者。为得他财施复
不向人说其过愆。纵使多乞长史钱正误正
役终不免。纵使多施僧尼物正业正报终不
亡。正课既不免。则不须乞长史物。正报既
不灭。则不须施僧尼财。故事帝王者。但莫造
妖逆劫盗斗杀奸欺及诸罪过。而勤力田蚕。
孝养父母。友顺兄弟。慈爱妻儿。和睦诸亲。逊
悌乡党。供奉正课。若然者何但不畏官人长
史。乃至不惧帝王。故孔子云。内省不疚何忧
何惧。若其违上所行。纵使车载黄金。送与帝
王。亦终不免刑戮。何况乞官人长史钱。是
以事道佛者。但灭三毒无明。勤身苦作以活
性命。敬顺师长。慈悲于一切众生。断除嫉妒
我慢。远离谄曲邪非。莫起一切恶行。随已所
堪给济困乏。若然者何但不畏僧尼道士。乃
至不惧诸佛天尊。故维摩经云。无畏是道场。
无诸过故。若其违上所行者。纵使舍身命
与佛亦终不免入地狱。何况施僧尼财。若官
人枉法取百姓钱。国法终不舍。若僧尼破戒
受檀越施。佛法终不原。国法终不舍。为身
自执法治百姓佛法终不原。为身自行道化
群生。官人尚自除名得重罪。何处有恩及百
姓。僧尼尚自殁身入地狱。何处有福及众生。
故出身仕官者。不得同于庶民。出家修道
辩伪篇第六¶ 第 1233c 页 T85-1233.png
者。不得同于凡俗。故官人则有衙府自异。道
人则有寺观自殊。官人则有倚公营私之愆。
道人则有傍是行非之过。非傍公则不得作
威恩以营私。非傍圣则不得说祸福以行伪。
非明王不能制彼浊官吏。非正见不能定彼
伪僧尼。温室之经多说利养。至于讲说岁有
百千遗教之经。专明禁戒。至于讲说未见一
人。以此参验足明心迹。化诱取物。剥脱贫
穷不问有无。唯多即喜。夫上古薄赋敛省徭
役。犹称为圣主。况修习出世之道。而劫夺无
厌。如此外道无明。非明王不能制御。故胜
鬘经云。馀众生于诸深法坚著妄说。违背正
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者。当以王力天龙鬼
神力而调伏之。

夫先王茅茨土阶。恶衣菲食。而忧养兆民
者。称为圣君。金屋瑶台。食珍衣绮。而暴乱苍
生者。称为暗主故圣君能抚谐百姓。而国
泰身安。闇主乃残灭黔梨。而国亡身灭。况乎
世尊大觉弃圣位。于转轮不入香味色声。證
无上之真道。法身常住。应六趣而引接群生。
持钵巡门。乞常餐而度慈五浊。岂存心于绮
练。岂留意于伪形。若以滋味美色为怀。犹乖
尧舜养民之道。若以实刹银基为念。乃同
桀纣乱国之心。非理劳弊含生。宁得称为三
界慈父。违道怀私爱己。宁得称为天人大师。
其有弟子声闻之众。并令舍俗于空闲。或
居冢墓以调心。或依山林而学静。应器三衣
锡杖行住恒与同居。活命取济随缘少欲远
于贪著。复设经律明训。兼以垂诲将来尚
辩伪篇第六¶ 第 1234a 页 T85-1234.png
不得。以持行为心。岂得以破戒为意。至于
像法流末正教沈沦。慧目者寡。生盲者众。不
复遵其圣轨。唯逐财色声名诱化无识群迷。
广构僧房殿塔。营造伪像罄竭资财。唯大唯
高争名争胜。饰以金银。彩色炫耀。无目众
生烧香礼拜。嚬眉称为供养诸佛。内心实恒
波浪。外相诈见禅仪。竟无饶益之心。唯有规
图之志。群队扬声唤。佛何曾有微觉之情。相
率大唱善哉。讵怀片善之意。匆匆争头逐食。
喻于猎狗寻膻。扰扰竞觅施财。剧于飞蛾赴
火。不辨菽麦之状。亦复说法化人。当身见自
被囚。焉能为人解缚。但知劝他布施。不悟
己自悭贪。仍号我是沙门。施者当应获福。莫
省己之长短。破戒违律之愆。奸非谄曲恣伪。
犹称如来释种。故知。破灭正法非是外人。宁
更有虫内伤师子。故佛藏经云。舍利弗。我法
实以多供养故后当疾灭。夫复有傍。是行非
淫乱。以为相大乘。酒肉贪嗜无厌。名为不
生分别。妄语恶口两舌。乃云言语性空。未解
一念澄心。猖披以为解脱。争有争无之斗讼。
竞断竞常之是非。随心憎爱之毁誉。逐语寻
言之戏论。著空断修诸行。不以六度在怀。闻
道法性无生。并舍因缘业果。不复尊敬师友。
放逸慠很凌人。触目无一所知。即号我离
文字。经藏都未深入。智海于何出生。虽诵句
偈微言。实不识其玄旨。依他经论言说亦道。
我无所求执。此无记痴心以为同尘。晦迹食
秽凭河受辱。夸为有力大人无明。纵志贪餐
口言无心。任运学诸世间邪术。将作种智
辩伪篇第六¶ 第 1234b 页 T85-1234.png
多能祷祀厌诅。求恩自诳人称我善。亲彼财
交色合疏其骨肉。善游卖假伪之印符。取资
财以润屋针疚。合鍊金石卜筮推步。盈虚咒
禁占相吉凶。巫觋呼神唤鬼朋党。共相亲狎
扇惑老妪小儿。称为救度病苦众生。其间唯
行奸非剥脱。甘言诱人衣食百倍。多世巫
医自矜结。好贵人自美狎游名德。恃托先王
典籍。衒卖取人钱财。贪欲积聚无崖。讲教遂
妄劳倦。逢迎富势豪贵。不觉面柔足恭。以此
活妇养儿一。何不知惭耻。闻人说己之过。无
心剋己复仁。淫逸声色混淆。不顾礼仪风俗。
即聋从昧与顽用嚣。积习生常称之为道。其
犹淫女成性无惮。世之毁誉久处。鲍鱼之肆
不闻其臭。此乃真是禽兽。真是阐提。真是
愚痴。真是残贼。苟贪目下之利。将来何以逃
殃。长恶不悛败亡可俟。淑人君子可不戒哉。
故易云。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
不知之。未尝复行。岂甚虚矣。

为道者除伪修真。为政者除恶树善。不除恶
不名治政。不除伪不名修道。若修道能除伪
则种智自明。为政能除恶则万民自富。民
富无恶则奸盗不行。智明伪除则邪魔不扰。
邪魔不能扰。是得道真。奸盗不能行。是
得治要。得治要则人无夸企。得道真则心
无取舍。心无取舍则复命归根。人无夸企
则还淳反朴。还淳反朴始名真治。复命
归根始名真道。真道具则文字斯损。真
治兴则不言而教。不言而教则结绳复用。
文字斯损则目击道存。故治政者唯在去
辩伪篇第六¶ 第 1234c 页 T85-1234.png
奸。修道者唯在除伪。伪不除则真道暗。奸
不去则政治昏。政治昏则奸倿起。真道暗
则邪惑兴。邪惑兴则群魔制。奸倿起大盗
侵。为盗侵者由其不除乱本。为魔制者由
其不断邪源。故断邪源者当须察微。除乱
本者当须照隐。照隐者杜其萌兆。察微者
绝其漏因。漏因既绝则邪不能干。萌兆既杜
则奸不能乱。奸不能乱唯在君明。邪不能
干唯在心惠。若君不明必为奸臣所惑。心不
惠必为邪魔所牵。被奸臣惑者君民必亡。被
邪魔牵者身心必败。故书云。仆臣正身后
剋正。仆臣谀身后自圣。老子云。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故明
君兴祚必任贤臣。暗主覆宗必任倿人。以此
而议可不察乎。故书云。后德惟臣。弗德惟
臣。

上士不为过。非有畏。不为理自不为。中士
不为过。非不欲。为惧罪福故不敢为。下士不
为过。非不欲。为惧刑罚故不敢为。故无刑
罚下士过必生。无罪福中士过必起。虽罪
福刑罚。上士终不为过。何以故。体至道故。理
自然故。心平等故。无规求故。无嗜欲故。无
爱憎故。自然不为过者心真。有畏不为过
者情伪。情伪者恒须制御。心真者方可独
行。可独行者名为上智。须制御者名为下
愚。以此自观足明真伪。故礼记云。仁者安
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是以上士无愧
于幽冥。下士恒惧于刑罚。故诗云。尚不愧于
屋漏。大智度论云。若无罪福则世俗法乱。
辩伪篇第六¶ 第 1235a 页 T85-1235.png
礼记云。刑以防淫。

世人修福者悉求人天报。止自恒作三涂因。
世人求安者悉畏五刑罪。止自恒违国法令。
若不违国法令则不须畏五刑。若不作三涂
因则不须求人天报。但验四人违法令。即明
众生恒作罪。故知。修福者即是作罪人。读律
者即是违法人。夫登朝仕官者未有自知。已
无堪莫不皆求好官职。乃至无知署吏拔为
卿相。亦谓材德备堪及其不胜其任。犯国刑
网方始验其真伪。以此理观足明善恶。故孔
子云。不以言举人不以人痴言。易曰。鼎折
足覆公餗。其刑渥凶言不胜其任。

为道者易。为俗者难。易者事简而真。难者
事烦而伪。至如服食器用本为供身。供身取
济不必要须华侈。何以故。夫食充虚。何假百
味。器得盛物。何假金银。衣得覆形。何假文
绣。屋得庇体。何假彫镂。彫镂为难非常茨
可咒。文绣为费非缣素可方。金银为费非
凡木可比。百味为损非蔬食可踰。俗情以为
有殊。而适用是一。即此参验难易可知。难易
既知真伪足辩。真伪既辩道俗可明。道俗既
明至理自悟。故以箪食瓢饮衣弊缊袍环堵
以居者。儒之易也。缀钵抟食岩穴以居者。道
之易也。夫何故哉。体易得真故也。体易得真
则心镜内朗。心镜内朗始堪冥心济物。故易
云。以蒙养正其此之谓矣。

夫易简之德称乎天地。无为而治称乎圣
人。是以天地易简万物各得生成。圣人无为
群生各安其业。故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
辩伪篇第六¶ 第 1235b 页 T85-1235.png
去奢去恭。木性是一。随材异住。人性是一。
随德立名。故人之真伪不可易。名材之大小
不可易任。是以小人不得称为君子。君子
不得称为小人。何以故。名须当实故。夫争名
实者则非君子。矜贤才者则是小人。故小人
好争。君子好让。好让者推善于人。好争者
引德于己。引德于己此德伪德。推善于人
此善真善。真善既不争名。伪德岂不知耻。
善伪德争名。则反常乱俗。真善不争则化物。
体真则化物。体真则贤愚咸得其分。真善
不争则贵贱各安其所。故老子云。不尚贤。使
民不争。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易曰。劳谦君子
有终吉。

心不独任六情以助之。君不独治百司以佐
之。无心识则形骸不存。无帝王之则群生不
立。故帝王与百司本为养黎庶。六情与心识
本为养形骸。养形骸者不得无六情。养苍生
者不得无群佐。若六情守分则形骸自安。群
佐不扰则苍生自泰。故知。丧民者止由群
职。败身者止由六情。若心能制六情则形骸
不须养而自逸。居能制群职则苍生不须治
而自安。若六情待制名为妄情。百司待制名
为伪佐。若百司真则君无所忧。六情真则心
无所虑。无所虑者情与性冥。无所忧者臣
与君合。臣与君合则可不具陈。情与性冥则
为而不恃。为而不恃则首足俱顺。可不具
陈则贵贱咸序。贵贱咸序则四民自静。首足
俱顺则百体自安。四民自静在于无欲无
辩伪篇第六¶ 第 1235c 页 T85-1235.png
为。百体自安在于无欲。无为者削法物。无欲者损色声。削法物则淳朴以居。损色声则
天真自保。老子云。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
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欲民自朴。易云。损
先难而后易损以远害。夫始于除欲故先难。
终于无累故后易。去欲无患故得远害。故曰损以远害。夫忧身危害皆为爱欲故也。爱欲
既除。害焉能及。故俗人尚益。道家尚损。损者
与物玄同。益者与物乖迂。同者为与理冥。迂
者为与物争。争者危身丧命。冥者远害全
真。故损之为德。大矣至矣。故易云。山下有
泽损君子以惩忿室欲。
真言要决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