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5a 页


No. 2124
法门名义集

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

若夫法体冲寂。真性平等。名相本无。言语斯
绝。然而證等之智力。了不同之缘体寂之缘
人。乃成无碍之辩。若杜口癈言。圣人何以垂
化。昏心舍教。凡惑无由生解。故无说不妨
于乐说。以知无名不坏于假名。因名以通寂。
然则标法之名释名之义理之津道。可不务
乎。但布在众典。难得而究。集而释之。则易观
矣。

今缘其所见。阙所未详。以类分之。总为七品。
身心第一。过患第二。功德第三。理教第四。
贤圣第五。因果第六。世果第七。但法门无量。
鄙识有崖。其犹以管窥天。以䖶酌海。得浅
遗深。千不知一。请俟达者补其阙焉。

诸法门名数分位要略。

*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四大 地水火风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
形体也。水者血髓润也。火者温暖也。风者出
入气息也。

六大 地水火风空识也。四大前说。此空大
虚通分也识大了别心也。

五阴 色受想行识。此五阴共成众生也。何
以色阴。形碍为色。领纳为受。假名为想。起作
名行。了别为识。何谓为阴者。阴盖积聚。以成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5b 页 T54-0195.png
众生。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发生六识
中间缘。染是识六尘。眼受何尘。色乱其想。耳
取何尘。声荡其志。鼻染何尘。香熏其欲。舌受
何尘。味长其嗜。身取何尘。著于细滑。意染何
尘。流于分别。何以谓之尘。六根所缘合生染
著污心智有等尘埃之坋物也。六识随尘障
无尘智。行者观空。得无尘解。故能不染声
色。不贪舌味。不著细滑。不起分别。达无想之
理。得圣人之名。

九识 从眼至意为六。前已具言。第七阿陀
那识。第八阿黎耶识。第九阿磨罗识。通前是
为九。何名为阿陀那者。此西域语。以义言之。
我见之识。凡夫我见依此识起。障无我智令
不得生。圣人修灭心定者。乃能除此惑也。除
有我之惑。得无我之智。阿黎耶识者。亦西域
音也。以义言之。其能有二。一持有色诸根。令
其不坏。二持清净种子。使之不亡。阿摩罗者。
西域音也。此语翻之名曰净识。又名佛性。亦
名法身。体修众德。本来清净。在圣体而不增。
处凡身而不减。但有隐显之殊。而无高下之
别。烦恼覆之则隐。智惠了之方现。非生因之
所生。从了因而得了。

十二入 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眼等六根。
为内六入。色等六尘。相对通生识道。为外六
入。内外二六。是为十二入。何谓为入。根尘相
对通生识道。受入爱憎。故名为入。

十八界 六根六尘六识。总此三六为十八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5c 页 T54-0195.png
界。何以名界界。性别为义。

* 过患品法门名义第二

二边 有见无见。是为二边。复有二边。断见
常见。有见者。法性空故。不可执有。常见
者。因果灭。业报不失。不可断也。常见者。诸
法常也。法无空相。不可为常。何以谓之边。空
有断常皆是邪僻。不合中道。故谓之边。维摩
经云。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虽行无相。而度
诸众生。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此是菩萨
离边无著之行也。

三毒 贪欲。嗔恚。愚痴是也。此毒能生万
咎。

五欲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是为五
欲也。人天福报受五欲乐。修道之人舍而不
著。故维摩经云。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
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六贼 六识染尘能生三毒。劫害功德。故比
之贼。经云。而此识贼如猿猴走游六根是也。

八倒 唯大涅槃有常乐我净。而众生谓无
常乐我净。于无见有谓无边理及实。故名倒
也。前后二四。名为八倒。

四倒 常倒。我倒。净倒。乐倒。我一切法谓
无常乐我净。而众生见有常乐我净。复有
四倒。

五盖 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悼举盖。疑
盖。何名为盖。能覆行人。名之为盖。盖掩其
心。令不明了。是名为盖。

四惑 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谓之四惑。是
第七阿陀那识生。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6a 页 T54-0196.png

八邪 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
进。邪念。邪定。

九恼 憎我善友。爱我怨家。及憎我身。此三
种违情。各有三世。是为。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

四魔 烦恼魔(生死因)。阴魔。死魔(此二是生死果)。天魔(生死缘)
此四种能解脱。故名为魔。

十缠 一无惭。二无愧。三睡。四悔。五悭。六
嫉。七姤。八眠。九忿。十覆。

三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

六十二见 于过去世五阴上。各横计四句。
过去四句者。一者如去。二者不如去。三者亦
如去亦不如去。四者非如去非不如去。于未
来五阴上计四句。一者有边。二者无边。三者
亦有边亦无边。四者非有边非无边。于现在
阴上。各计四句。一者常。二者无常。三者亦常
亦无常。四者非常非无常。二阴上各起四
见。五阴合数为二十。三世总计为六十见。总
目断常无见以为根本。是为六十二见。

十使烦恼 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见取
(于有漏见而生取著)四者戒取(执有漏戒以求净果)五者邪见。六者贪。
七者嗔。八者痴。九者慢。十者疑。邪见已上五
种名五利使。贪嗔已下五种钝使。利使五种
为见谛烦恼。能迷实理令不得见。钝使五种
为修道烦恼。能障事中修之行。须陀洹人断
见谛烦恼尽。斯陀含阿那含修道烦恼而未
尽。阿罗汉断三界见谛修道二轮烦恼尽。故
不生三界。小乘法中。用此使以辨烦恼。若大
乘教中。则用五住以辨烦恼。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6b 页 T54-0196.png

五住地烦恼 见一切处住地(遍通三界烦恼)欲爱
住地(欲界烦恼)色爱住地(无色界烦恼)小乘三果四向。
渐断前四住地烦恼未尽。故在三界中受分
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地前三贤菩萨。乃至
十住已还。断四住地烦恼尽。故免三界分段
生死。仍有无明住地渐断未尽。故受三界外
变易生死。故经云。阿罗辟支佛大力菩萨三
种意生身。悉受变。

三种意生身者 初地二地三地。名摩跋提
乐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七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 功德品法门名义第三

三归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四依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
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五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
妄语。五不饮酒。是为五戒。净度经云。持定者
天令五神护之。五戒定者二十五神营救门
户不令恶□。

八戒 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
不饮酒。六不得带佩璎珞。香油涂身。香熏衣
裳。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往观听。八不得上
高广大床。是为八戒。此是白衣一日一夜持
出家戒。

十无尽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五不沽酒。六不说出家在家菩萨
过失。七不为贪利自赞毁他。八不故悭。九不
故嗔。十不故谤三宝藏。从今身至佛身不得
犯。若有犯失。四十二贤圣法此是菩萨戒。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6c 页 T54-0196.png

三聚净戒 一切恶无不断。是摄律仪戒。一
切善无不修。是摄善法戒。一切众生无不度。
是摄众生戒。此三聚戒者菩萨道。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
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
邪见。十地论中有五种十善。一者人天十善。
二者声闻十善。三者缘觉十善。四者菩萨十
善。五者佛十善。五种之别言多义广。备在论
中。此不具载。

六念 第一念佛。佛是众生无上慈父。第二
念法。法是众生烦恼良药。第三念僧。僧是众
生三乘福田。第四念戒。戒是众生防非止恶。
第五念舍。舍是众生除悭杂著。第六念天。天
是众生清净果报。此天非三界之天。谓第一
义也。净故名为天。

六和敬 身同。口同。意同。戒同。施同。见同。
是谓六同。等修佛法。离诸慢争。故名和敬。亦
名质直心。

六度 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
度。智慧度。到彼岸名之度。西国正音名波罗
蜜。波罗者言彼岸。蜜之言到。彼岸到也。若不
达三事之空。虽行六种之善。但名为施。但名
为戒。不得为波罗蜜。

十波罗蜜 檀戒忍精禅慧为六。第七方便
波罗蜜(回善施物为他求果。名为方便胜智)。第八愿(要期起行名之为愿)第九
(伏戒断障名之为力)第十智(能知六度法门。名之为智)

四摄 布施摄。爱语摄。利益摄。同事摄。菩萨
以此四事摄化众生。故名四摄。

四无量心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7a 页 T54-0197.png
慈能与乐饶益。名之慈。慈缘不局。称为无量。
悲慜救苦厄。名之为悲。喜庆彼得。名之为喜。
舍能亡憎爱。心会平等。离前三心。不著于相。
名之为舍。无量之义皆如前释。

八大人觉 少欲。知足。寂净。精进。不忘念。
正慧。正定。不戏论。

四亲近行 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系念思惟。
如法修行。

三明 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
明。

六通 一身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
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离壅无碍。名之为
通。

八解脱 第一内有色外观色。初观不净。观
道未强。不能坏灭内身。但观外色死尸膀胀。
能除欲缚。故名解脱。第二内无色外观色。习
行积久。观道增强。能于自身作亡身灭色想。
唯观外色死尸膀胀。第三净解脱。青黄赤白
可爱之色。名之为净。观净离缚。名净解脱。第
四空处解脱。希求无色。名之为空。空处四阴
离缚。名空处解脱。第五识处解脱。空境广多。
多缘则繁。厌境存心。名之为识。识处四阴离
缚。名识处解脱。第六无处有处解脱。以识多
故。令心势乱末。若心境俱亡。名为无处有处。
其处离缚。名为解脱。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
脱。心境粗故不复现行。外道之人名为无心
行。佛法性望犹有细虑。内外合说故言非想
非非想处。第八灭尽定解脱。心法并息。名灭
尽定解脱。灭诸心法离有心过。故名解脱。此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7b 页 T54-0197.png
名八解脱。亦名八背舍。得上弃下。名为背
舍。是八解脱。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

二智 实相智。方便智。复有二智。如理智。如
量智。

四智 我生已尽智。梵行已立智。所作已辨
智。不受后有智。

二道 一者见道。二者修道。见道者。昭理名
见。增明曰修。见是解也。修道者。修是修行
也。能除壅障。名之为道。

四修 无间修。长时修。恭敬修。无馀修。无间
修者。恶及无记不得间隔。故名无间。长时修
者。三大阿僧祇。其时长久。恭敬修者。敬人重
法。尽于至心。无馀修者。修大慈悲。利他之
行。遍法界众生。修妙智慧。自利之行。彻无生
法忍。备尽满足。无所不周。故曰无馀修。

十智 一法智。二比智。三世智。四他心智。五
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
生智。

五忍 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
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
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
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

十想 无常想。苦想。空无我想。食厌想。一切
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
尽想。

四禅 愚痴凡夫所行禅。观察义想禅。襷缘
真如禅。诸佛如来禅。

十二头陀 一者尽形乞食。二者阿兰若处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7c 页 T54-0197.png
住。三者著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者常坐。六者
中后不受非时食。七者中后不饮浆。八者但
有三衣。九者毳衣。十者树下坐。十一者空地
住。十二者死尸间住。

十一切处 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是
一切处。

八胜处 一者内无有色想。外观色少。二者
内有色想。外观色多。三者内无色想。外观色
少。四者内无色想。外观色多。五者内无色想。
外观青色少。六者内无色想。外观色黄多。七
者内无色想。外观赤色少。八者内无色想。外
观白色多。

五分法身 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
见身。是名五法身。戒者防非止恶。定者心住
一境。慧者缘中决断。解脱身者。绝缚离羁。解
脱知见身。解脱缘中。审之明白。此五分法身。
是佛德体故。言为说身。

七净 戒净。定净。见净。度超净。道非道净。
行断净。菩提分上法上净。

七财 信戒施闻慧惭愧。是名七财。以能资
助正道故名为财。

四相 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

四心 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总而合数为三十七
道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
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
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
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8a 页 T54-0198.png
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已生方便令
灭。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
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
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后。名之为
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
后。目之为力。七觉分。念觉分。精进觉分。喜
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择觉分。八正
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
念。正定。

十力 是处非是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
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尽力。
是佛十力。是处非处力。善招乐报。恶得苦果。
因果相当。名为是处。与上相违。名为非处。佛
于是非二处。皆如实知。是名是处非处力。二
业力。一切众生三世诸业。造业之处。受报之
所。皆如实知。是名业力。三定力。于诸禅定。
垢净分别。皆如实知。名为定力。四根力。众生
诸根上下之相。皆如实知。是名根力。五欲力。
知他众生种种诸欲。是名欲力。六性力。知诸
世间种种之性。是名性力。七至道处力。知
一切道至处之相。名至处道力。八宿命力。知
诸众生种种宿命。是名宿命力。九天眼力。佛
之天眼净过人天。视诸众生。无所不见。是天
眼力。十漏尽力。佛诸漏尽解脱尽如实知。是
名漏尽力。烦恼结使点污流注。名之为漏。漏
无之处。名为漏尽。以如来智慧。于此十境。照
之穷极。无过无伏。故名为力。

四无畏 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8b 页 T54-0198.png
畏。说尽苦道无畏。一切智无畏。佛作是诚言。
我是一切正智人。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是
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漏尽无畏。佛作
诚言。我一切漏尽。无能如实难言。是漏不尽。
乃至不见微畏相。说障道无畏。佛作诚言。我
说障法。无能如实难言。受障法不能障道。乃
至不见是微畏相。惑法碍圣。名为障道。说
尽苦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圣道能出世间。
随是行能尽苦。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行是
圣人道不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微畏
相。能除烦恼。名为尽苦。难不惧名无畏。

四无碍智 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
乐说无碍智。义名下所以。称之为义。法自义
之名。称之为法。辞说法之言。名之为辞。乐说
随欲善授。名为乐说。善通无滞。故言无碍
智。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无失。身行善顺。
名身无失。二者口无失。口业善顺。名口无失。
三者念无失。念顺无差。名念无失。四者无异
相。怨亲等节护。名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常
住三昧。无散须臾。故名无不定心。六者无不
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
故言无知已舍。七者欲无灭。欲善满足。名为
无灭。八者精进无灭。荣修不住。名为精进。九
者念无灭。系心守境。名之为念。十者慧无灭。
缘中决断。名为智慧。十一者解脱无灭。绝缚
离羁。名为解脱。十二者解脱智见无灭。于
解脱能照了明白。名解脱知见。知满足故言
无灭。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色形动作。名为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8c 页 T54-0198.png
身业。身顺智故言随行。十五者意业随智慧
行。思念所作。名为意业。十六者智慧知过去
世无碍。事谢往故名为过去。过去之境尽能
遍知。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事者非未
迹。名为未来。未来之境尽知无碍。十八者智
慧知现在无碍。事起未谢。名为现在。现在之
境通达遍知。此十八种唯佛独有。不通下果。
故言不共法。

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
为十号。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应供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正遍
知。解离邪错。名之为正。有境斯鉴。名为正遍
知。明行足者。明行无缺故言明行足。善逝
者。善好也。逝去也。去至涅槃。更不复还故
言好去也。世间解者。众生及器。二种世间。智
照明白。故言世间解。无上士者。功智员备。胜
出馀人。无能及者。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者。
以三乘胜法。随机调制。故名调御丈夫。天
人师者。德备天人有所训道。故言天人师。佛
此地翻名为觉。觉乃无碍故言佛陀。婆伽婆
者。破烦恼故名婆伽婆。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为五
眼。肉眼障内近色。天眼障外远色。慧眼所照
观空。法眼照有。佛眼空有俱照。明过四眼。所
不能知。悉皆明净。凡言眼者。以为功良由境
别不同。所以分之为五。

三十二大人相 一者足下安平。二者足下
千辐轮。三者纤长指。四者𦢚足跟。五者手足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9a 页 T54-0199.png
网缦。六者手足柔软。七者𦢚[跳-兆+专]肠如伊尼近
鹿王。八者踝骨不见。九者平身立手摩两膝。
十者阴藏如马王。十一者身圆满如尼𤘽类
树。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旋。十
四者身如金色。十五者圆光一寻。十六者皮
肤细软尘垢不著。十七者两手两足两肩顶
七处满。十八者身上如师子王。十九者臂肘
𦢚圆。二十者肩骨平满。二十一者身𦢚直。二
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净。二十四者
齿齐密。二十五者颊骨车方如师子。二十六
者次第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
八者广长舌。二十九者梵音声。三十者目如
绀色。三十一者上下眴如王。三十二者眉间
白毫。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种好。咽已上二
十种好。是为八十种好。咽下六十种。足二十
抓指手足八处表里平满。两踝两膝两𨹫两
肩两腕两股两臂藏相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
乳腰背心脐咽覆(悉皆妙好。是名咽下六种十好)咽上二十者。
上下耳齿两唇两龂两颊两发鬓两眼两耳两
鼻孔两眉两额两角。已上是名咽上二十种
好。若犯戒者不课下贱人身。况大人相。复次
好差叶三种无量。三阿僧祇劫修习名为无
量。安乐一切众生名心无量。种种善业名行
无量。称德众具修习出如来相好。

* 理教品法门名义第四

三佛 法佛。报佛。应佛。是三佛也。法佛
者。佛之法身也。名为法佛。凡圣俱有。隐显
则异。惑障未除。佛者性常隐。烦恼既尽。法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9b 页 T54-0199.png
身乃现。但由了因出。不从生。因有。报佛
者。佛之报身。名为报佛。修因得果。名之为
报。应佛者。佛之应身。名之为应佛。随惑应
现。名之为应。始习闻思修。习能观了法身生
成报应。故般若论云。于实令各了因。亦为馀
生因。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有三种。一者一
体三宝。法身体有妙觉。名为佛宝。法身体有
妙轨。名为法宝。法身离违争。名为僧宝。二者
别相三宝。丈六化身以为佛宝。不说教法以
为法宝。大乘十信已上。小乘初果已上。名为
僧宝。三者住持三宝。泥龛素像以为佛宝。纸
素竹帛以为法宝。凡夫比丘以为僧宝。

三藏 修多罗藏。诠戒定二学随机破病。毗
尼藏。唯诠戒学。摩德勒伽藏。唯诠慧学。亦名
阿毗达摩藏。此三藏约大小乘分为二藏。所
谓声闻菩萨藏。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
乘。能运众生从因至果。故名为乘。

二谛 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义谛。
亦名真谛。谓缘法不目名用万差别言显相。
皆是世谛。谛者实也。于凡是实。于圣非实。故
名世谛。第一义谛真妄平等垢净不二。凡是
无实无相无诠。皆是第一义谛所摄。出世圣
人乃證斯理。最实无比。故言。第一义谛。诸佛
说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违反。故维摩
经云。无我无造。无受善恶之业。亦不之。上明
无造受。下说有善恶。上下句岂相反乐。故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199c 页 T54-0199.png
有理有会通。不可偏取。世人有著空而背教
者。岂不迷惑哉。

四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四谛
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二者大乘无作四
谛。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
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大乘无
作四谛。观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知
灭无灭。是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
谛。

三法印 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
寂灭。无常有为作法体藉缘兴。迁变非恒。故
名无常。无我一切诸法体无性实自在之功。
故名无我。别依大乘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涅槃寂灭
者。三毒六垢永离无馀。山体恬怕。名为寂
灭。若依大乘亦通理灭。此三法咸言印者。揩
定不移故为印。

六垢 害恨恼诳高谄。

四优坛那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
无我。涅槃寂灭。

四种悉檀 世界悉檀。各为人悉檀。对治悉
檀。第一义悉檀。此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
经。并八万四千法藏。悉皆是实。无相违背。佛
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有以对治悉檀故实。
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又有佛二夜经中说。
佛从得道夜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
教。一切皆实不颠倒。此悉檀名并其下言说。
并出大智度论第一卷中。

十二部经 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
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0a 页 T54-0200.png
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为十二部经名
藏。修多罗者。是一切本经一切论法。从如是
我闻至欢喜奉行。无问卷数多少。皆言修多
罗。祇夜真说偈不重说。受记经如释迦如来
为弥勒授记。于来世当得作佛。是授记。伽
陀是重颂偈不直说也。优陀那是无问自说
经也。尼陀那是说因缘经。阿波陀那譬喻经
也。伊帝目多伽是界经。亦名本事经。阇陀伽
是本生经。如佛世尊本为菩萨时所有受身
是也。毗佛略是。广经。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
广大。犹如虚空。阿浮陀达摩者。名未曾经也。
如佛初生十方各行七步。弥猿奉蜜𥰔白项
犹听法。如是等本名未曾有经也。优波提舍
是论义经也。如佛世尊所说诸经分别广说
辩者相根也。

三种般若 一者实相般若。二者观照般若。
三者文字般若。实相般若以理为体。体绝虚
假。目之为实。印体表彰。名之为相。亦可以其
无相为相也。观照般若以智慧为体。体是般
若。观照是用。体用合说故名观照般若。文字
般若以音声言教诠提为体。文字非般若。何
以名般若。一能生般若。二能诠般若。因中说
过果故立般若也。

二种涅槃 一者性净涅槃。二者方便涅槃。
性净天真之理。体通三世。其德圆备。本无增
减。虽隐显从缘。而体无染累。故就实彰名。称
曰性净涅槃也。方便净。含灵禀识。虽有真
性。烦恼惑覆心莫能自反。要须籍善知识开
示。有方顺教传修理鉴理事。解观渐增。烦惑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0b 页 T54-0200.png
捐尽。尔乃体用行成报用方便。是以果不自
剋功用差巧灭累而成。故从能为自名曰方
便净。分别性(五根六尘为分别性)依他性(识体为依他性)真实性(真如
为真实性)。

二无我 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人无我
亦名众生空。亦名人空。始从众生空乃至佛
空。是名人空。以龟毛破。法无我亦名法空。众
生五阴空。乃至佛五阴空。是法空。五阴是
成众生之法。五阴体空。是名法空。已上兔角
破。

三无性 一无相性。二名生性。三无性性。无
相性者。根尘等法据理本寂。名无相性。无
生性者。本识等心据理不起。名无生性。无性
性者。双泯前二名无性性。无性体一。以从诠
故立其三名。真法离相。名为无性性。

三空 一者空三昧。二者无相三昧。三者无
愿三昧。三空之称生于惑计。惑计虽众。大统
唯三。对惑辩空。空亦三矣。三惑者。一滞有故
遣以空。二者有状故祛以无相。三存情愿故
荡以无愿。空三昧生阴靡实。俱以为空。垢
止此空。名空三昧。无相三昧空绝有状。以为
无相。凝虑无相。名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空
义稀求。以为无愿。晏然无愿。名无愿三昧
(本音三昧汉言调直)

三无为 数灭无为。非数灭无为。虚空无为。
数灭无为大小二乘。用智慧品数。以断烦恼。
随分灭处。名曰数灭无为。非数灭无为。谓世
间万物成必有坏。久则自灭。不自智断。草
枯木朽。花彫果落。如此之类。名非数灭无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0c 页 T54-0200.png
为。虚空无为虚空之处体非作法。名曰虚空
无为。

十八空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
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
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
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此十八种空者。是惑
之次第也。众生之惑不可顿除。闻起执触语
生滞。故须十八种空遣惑。六足大智度论广
释其义。义大言多。不能具载。

三转 一者示相转。二者劝相转。三者證相
转。示相转者。谓显示有作无作四谛之相。是
苦是集是灭是道。名示相转。劝相转者。谓劝
知劝修四谛之相。经言。苦应知。集应断。灭应
證。道应修。是之劝相转也。證明转者。佛言。
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證。道我已修。是
名證相转。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谓此义也。
亦可转三乘教。名为三转。

七种善 初中后说善。其义真实二。言辞巧
妙三。其音清净四。纯一无杂五。具足清白六。
梵行之相七。

五明论 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
内明者。佛所说者名教内论。因明能屈他论。
自申己义。名为因论。声明显示一切音声差
别巧便言辞。名为声论。医方明者有四种。一
者显示差知病因。二者显示病因。三者能显
示除已起之病。四者显示已除之病令不重
起。功业明显示种种世业成就。此五种明处
菩萨悉求。

* 贤圣品法门名义第五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1a 页 T54-0201.png

七种学人 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
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
小乘七种学人也。修而未至。名之为向。修之
已至。名之为果。此七种人。于小乘法。果行未
满。进趣未息。故名学人。唯阿罗汉于小乘果
满。更无进趣之学。故名无学。若大乘法中。唯
佛是无学。

四沙门果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须陀洹者中国音也。此云修习无
漏。亦名逆流。或云解债。初果圣人得无我解。
永断见谛有漏惑尽。故名修习无漏。既有无
漏真解。能永背生死。故云逆流。逆生死流也。
以其无漏力强能排三涂等苦故。立解三涂
债也。斯陀含者。果顿尽修道惑细三人共除。
就欲界修道烦恼。分为九品。前六为粗。后三
为细。斯陀含人断前六品。正后三微住在三
品薄中。故立住薄。存彼语音故名斯陀含。阿
那含者。亦是西音。此云不还。亦名出淤泥。既
断欲界惑尽。上生二界。一去不返。故名不还。
欲界烦恼犹如淤泥。如得永离故云出欲淤
泥。存彼西音故名阿那含。阿罗汉者。此云
应供。亦名杀贼。或言不生。智断具足。湛受物
供故名应供。三界烦恼劫人功德。罗汉除之
已尽故名杀贼。烦恼既尽。业种复燋。于三界
地中更不受生存。彼语音名阿罗汉。四果之
通大小乘。大乘法中佛是罗汉。

二种辟支佛 一者出无佛世。独悟非常思
惟得道。名为缘觉辟支。二者值佛为说十二
因缘之法。观因缘之理而得悟道。名为声闻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1b 页 T54-0201.png
辟支。于三乘中。此为中乘。亦得有馀无馀二
种涅槃。辟支佛者此云缘觉。辟支者此言缘。
佛者此言觉。

菩萨摩诃萨乘 菩萨此云道心众生。摩诃
萨此云大道心众生。此人发心求佛。自利利
人。六度行满。修佛相好。学佛威仪。于三乘别
教中。此是大乘。

十信菩萨 此是习种性前外凡之位。三乘
诸人舍本别习。回心向大起十心。一信心。信
佛庆住大乘。归宗不二决定无疑。二念心。于
六念处忆念不忘。三精进心。如念而行勤修
正观。四慧心。还观人法二种无我。五无定
心。解空处寂止心理静。六不退心。正观两融
心不退后。七回向心。善会平等回向于舍。八
护法心。解理坚固受持不坏。九戒心。善护身
口意业斋净。十愿心。以三业之善正求菩提
故曰愿心。

习种性有十住菩萨 此是内凡下品三贤初
位。一发心住。始从凡境发无上道心。历奉
众圣广多闻慧。始入空界住性位。由彼发心
而得此住。二治地住。更起胜解净治八万四
千法门。离诸尘秽。心地清显。三修行住。善观
诸法对治之门。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种觉
故。曰修行住。四生贵住。理解胜还生在真如
法性理寂种清净故。曰生贵住。五方便具足
住。涉有空福智相资。善行无滞。万解普还故。
曰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得般若真解安心
正理故。曰正心住。七不退住。空有不二。得坚
固真解故。曰不退住。八童真住。从发心已来。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1c 页 T54-0201.png
远离二边。不起烦恼。长养真解。契同无生。得
佛法分故。曰童真住。九法王子住。既从法化
生。得佛法分故。能治真宗令菩提立。名曰
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观达真宗理照逾净。解
满最上故。曰灌顶住。

性种性有十行菩萨 此是三贤位之中品。
一欢喜行。前观解既满。今如解而得自行化
人。离于邪倒庆子除得之利故。曰欢喜行。二
饶益行。自利行既转深。利他行弥广故。曰饶
益行。三无嗔恨行。既善利他。慈悲喜舍。怨亲
平等。憎爱无二故。曰无嗔恨行。四无尽行。以
无厌心度人不倦。利行增进无休无息故。曰
无尽行。五离痴乱行。虽行有为以度众生。而
无我人之相。为不无昭所惑。心心不离。念佛
三昧故。曰断痴乱行。六善现行。心常在空而
现行慈悲化物同己故。曰善现行。七无著行。
心空不住于无行有不染相。静乱俱游无滞
无碍故。曰无著行。八尊重行。当行于有无而
有无所动不正以等行诸法一切皆如无可种
弃重法心成故。曰尊重行。九善法行。既自善
行于法。而以此法授人。动成物轨故。曰善
法行。十真实行。于真谛自利行成行。于俗谛
利他行。真不弃于俗不乖。于其伪曰真。非虚
称实。故曰真实行。

道种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三贤位之
内凡之上品。一救护一切众生相回向。菩萨
摄无为众生不合住空。摄有为众生不令著
俗。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救护一切众生离
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有则有为所不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2a 页 T54-0202.png
碍。回无为而向有为。则无为所不俱。有无俱
通。则行成莫毁故。曰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
回向。若行有为平等圆通。则与三世诸佛同
行菩提故。曰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
向。若能通行一切诸法实际之处故。曰至一
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既至一切诸
法实际故。能依实而成行。蕴积集众善利润
无穷故。曰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顺平等善根
回向。即以无尽平等之善出生增益故。随顺
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善生众弥
广故。能平等津道法界众生故。曰随顺等观
一切众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一切众生皆如
也。一切法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如此道
相无不融故。曰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
回向。众生即如本来无缚也。如如即众生。则
如无可著也。此道妙通。则无所羁碍故。曰无
缚无著解回向。十法界无碍回向。既达一切
诸法皆是真如实相故。其缚通非可限极故。
目法界无碍回向。自此已前三十心是地前三
贤之位。用三品伏忍除伏我相。相心不起。行
善调顺。得名为贤。既未永断我相故。名内凡
夫。若作无相观行犹有相关故。在世间之位。

圣种性有十地菩萨 自此已后是出间圣人
之位。初欢喜地。始出凡境初登圣境。庆心
内融悦情外发。故地持论云。初證圣处多生
欢喜。故名欢喜地。用闻思修慧为加行智。断
凡夫我性无明。證遍满功德檀波罗蜜增上。
二离垢地。妙修中道芸除法垢故。名离垢地。
以加行智断于诸众生起邪行无明尽。證最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2b 页 T54-0202.png
胜功德戒波罗蜜为增上。三明地。随闻思修
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断心迟苦闻
思修忘失无明尽。證胜流功德忍波罗蜜为
增上。自此以前三地。总修大乘三摩提(断阐提不信习
气障方便生死果报云得大净果也)四炎地。定既内明发惠外照妄
伪之法于前寂灭。故名炎地。以加行智断微
细烦恼行共生身见无明尽。證无摄功德精
进波罗蜜为增上。五难胜地。得出世间智方
便善功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以加行智断
于下乘般涅槃无明尽。證无异功德禅波罗
为增上。六现前地。大智现前地。以加行智
断粗行相无明尽。證无染净功德般若波罗
蜜为增上。自此已前三地。总修集福德生三
摩提(断外道著我集气障因缘生死果报。云得大乐果)七远行地。照法见
空。于有不著。照空见法。于空不證。乃超越有
九世二乘世间道故。名远行地。以加行智断
细相行无明尽。證无分别功德方便波罗蜜
为增上。八不动地。报行纯熟无明无间故。名
不动地。以加行智断于无明作功用心无明
尽。證不咸功德愿波罗蜜为增上。九善慧地。
色难拥已穷心滞复尽。无碍力说法成就利
行故。名善慧地。以加行智断利益众生事不
由功用无明尽。證智自在依心功德力波罗
蜜为增上。自此已前三地。总修贤护三摩提
(断声闻自利习气障有生死果报。云得大我果)。十法云地。自以取得无边
善法普益苍生。悲覆若云。法泽如雨。能令善
根开敷道耳滋义。故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
自在。名法云地。以加行智断于诸法中不得
自在无明尽。證业因在依心功德智波罗蜜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2c 页 T54-0202.png
增上。此之一切地。修首楞伽三摩提(断独觉自爱习
气障无有生死报。云得大常果)。十一等觉地。体冥大寂安心平
等。照斋种智一相无二故。名等觉地。亦名无
垢地。断烦恼垢习皆尽故。名金刚心断无明
住地。十二妙觉地。圆照内融穷鉴法性体无
修始穷微尽极。故曰妙觉。亦名佛地。种智
现前无上菩提。金刚以后至极常果前等觉
住中。断烦恼习除生死尽。名无碍道。今于此
地得菩提證涅槃果外之果。名解脱道。前来
十二圣所以名为地者。有二体义。一能住持
万德故。通喻为地。

四十二贤圣 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地。妙觉地。总合而数为四十二贤圣。

十二住地 种性住(十解十行是也)。解行住(十𢌞向是)。欢喜行
(初地是)。增上戒(二地是)。增上意住(三地是)。道品相应增上
惠住(四地是)。谛相应增上慧住(五地是)。缘起相应增
上惠住(六地是)。有行有开发无相住(七地是)。无行无开
发无相住(八地是)。无得住(九地是)。最上菩萨住(十地是)。菩
萨是菩萨地位。名之为住。又行德坚固。名之
为住。住别不同。有此十二。维摩经云。我心此
室十有二年者。谓十二住为十二年。非世间
十二月之年。

大乘四向四果 须陀洹向。地前三贤菩萨
是。大乘须陀洹向须陀洹果。初欢喜地菩萨
是。大乘须陀洹果斯陀含向。二地四地五地
菩萨是。大乘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第六地菩
萨是。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向。第七地菩萨
是。阿那含果。第八地菩萨是。阿罗汉向。第九
地菩萨是。阿罗汉果。第十地菩萨是。佛是大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3a 页 T54-0203.png
乘罗汉果。但十地与佛同住究竟地故。得罗
汉果名。

四位 一者愿乐位。二者见位。三者修位。四
者究竟位。愿乐位。地前三十心菩萨总名愿
乐位。但以此智知法身。未以證智见真如。以
求欲见故名愿乐。十信菩萨犹受三界分段
生死。分觉生空观。对治阐提不信障。断四住
地烦恼。尽分段生死果报。云方入十解之位。
十解菩萨生空观成就。对治外道著我障。十
行菩萨分作法空观。修自利利他行。对治声
闻自利障。十回向菩萨作法空观成。起大悲
愿力乘形六道教化众生。对治独觉自爱障。
此地前三十心菩萨对治四种障。但除正使。
未治习气。十地菩萨始断其习。次第于十地
名下已录。见位。为得入初地见本身中真如
佛性故名见位。修位。从二地至七地修位犹
有功用而修其行。究竟位从八地至十地名
究竟位。不修功用其心运运还至佛果。


* 因果品法门名义第六

三行 善行。不善行。不动行。人天福业名为
善行。三涂罪业名不善行。色界无色界空地
名不动行。

三业 白业。黑业。不白不黑业。人天名白。四
趣名黑。无漏名为不白不黑。

四报 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
不定报。现世而得报者。名为现报。未来次
生而得报者。名为生报。从第三生已去而得
报者。名为后报。遇缘则受。不定三时。名为不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3b 页 T54-0203.png
定报。善恶之业皆有四报。

二报 一者依报(亦名共相)二者正报(亦名不共相)身外之
果名为依报。国土善恶。如此等是。身上之果
名为正报。形容丑丽。如此等是。

十因 随说因(诸法名想言说。是名随说因)。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是名
以有因。以有手故有所作。以有足故有游行。以有饥渴故求饮食。如此之类名因)。种殖因(种诸
种子。名种殖因)
摄因(水土润泽。是名摄因)生因(种子于芽。是名生因)长因(芽茎
相续乃至成熟。名长因也)
自种因(种种种子各各生子。是自种因)共事因(彼以
有因种殖因摄因生因长因自种因。总此因名共事因)相违因(障碍于生。名相违因)不相违
(不障碍者。名不相违因)

四缘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亲生
名因。就因辨缘故名因缘次第缘后心是前
心次第子。次第法为缘故名次第缘。缘缘六
识能缘六尘。名之为缘。六尘与彼缘法作缘
故名缘缘。增上缘六根等法生识中。强名为
增上用。增上法为缘故名增上缘。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
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诸经说十二因缘。其言如此)
明缘行。于缘不了名为无明。以无明故发生
于行。无明与行二种是过去二因也。行者生
死业也。行缘识。以有过去行业。发起现在生
识。神初受生之时。名之为识。识缘名色。以有
受生之识。发起名色。名色者五阴也。受想
行识四阴名为名。色之一阴称为色。受等四
阴总为名者。以心道冥隐无形可见但可障
其名字故。谓之名也。此谓在胎之时。六根未
用五阴初具故云名色。名色缘六入。由名色
故发生六入。六入者六根也。通生识道故名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3c 页 T54-0203.png
为入。此谓出胎在外六根开显时也。六入缘
触。由六入故发生于触。根尘识等之事和合
触对前境。名之为触。触缘受。由触境故发生
受。于境领纳名为受也。从识至受五种是现
在果也。受缘爱。由受纳故发生于爱。于缘起
染名为爱也。此是现在第一因。爱缘取。由染
爱故发生于取。缘染入有所执惑名为取也。
此是现在第二因。取缘有。由取著故发起于
有。身口造作能招来有。以果自因故名有也。
此是现在第三因。有缘生。由现在起有令未
来受生。于法始起名之为生。生缘老死。由有
生故起于老死。是老死之缘故云生缘老死。
馀皆类此。生与死是未来二报。夫十二因缘
者生死系缚之因缘也。必须灭此因缘。乃得
免于生死。是故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
生灭则老死灭是也。若三世分之。过去二种。
中间有八。未来有二。过去唯因。未来唯果。中
间现在因果合说。所以然者。既前有二因故。
以五果往酬。未来二果故。须三因往剋。


* 世界品法门名义第七

三世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亦名三
有。欲界始从地狱上至六天。皆有六欲之情。
通为欲界。色界总有四禅。合十八天。初禅梵
天已上无有女形。色身清净故曰色界。非是
散善所能惑也。要修禅定得生其中。无色界
有四天。此众生过去时厌患色碍。修无边虚
空三昧生在其中。无有身形。但有四心故。曰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4a 页 T54-0204.png
无色界。不得闻法。名为难处。

二世间 一者众生世间。二者器世间。众生
世间众生种数等是。器世间国土山河等是。

四天下 东名弗婆提。西名拘邪尼。南名阎
浮提。北名郁单越。此四天下居须弥山四面
住也。南阎浮提人寿命一百二十五岁。东弗
婆提人寿命五百岁。西拘邪尼人寿命二百
五十岁。北郁单越人寿命千岁。无中夭者。圣
人不生其中。名为难处。

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
色界有四天。欲界六天。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
善则生其中)第二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善则生其中)。第三夜摩天(修中之上
品十善则生品十其中)。第四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发愿行慈则生其中)。第五
化乐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则生其中)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自在与佛等故
称为魔王修上上品十善则生其中)
。色界四禅合十八天。初禅(梵天梵众天大
梵天)。第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三禅(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
禅(福生天。福受天。广果天。无极天。此四天是凡夫。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从无烦恼天以后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禅修五品动禅生五天中。名五净居天)。无色界四
天。空处天。识处天。无处有处天。非想非非想
天(凡夫尔时谓心都尽。名为涅槃。圣者以理集之。怛无粗想。由有细想具足四心。是以更施后句情理合
说故。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此三界中最上。名曰有顶。亦名第一有也)。

二十五有 四恶趣(为四)四天下天(并前为八)六欲
(并前为十四)梵天(并前为十五)无想天(并前十六)五净居天(并前十七)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并前合二十一)无色界四天。是
名二十五有。

五浊 一命浊。二众生浊。三烦恼浊。四见浊。
五劫浊。寿命短促名曰命浊。众生造恶名众
生浊。贪嗔痴长名烦恼浊。邪见转生名为见
身心品法门名义第一¶ 第 204b 页 T54-0204.png
浊。饥馑疫病刀兴等起是名劫浊。

八难 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北郁单难。佛
前佛后难。长寿天难。聋盲喑哑难。世智辩听
难。生善处对治五难。谓三涂及郁单越长寿
天等。值善人对治佛后难。发宿心愿治世智
辩听。值善根治盲聋喑哑。

四趣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是为四趣。

六道 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人
道。天道。是为六道众生。亦名六趣。

三千大千世界 一须弥山一四天下。下阿
鼻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此为一段。三界
众生如是次第有千须弥山四天下。乃至千
非想非非想天。有一大铁围山绕之。名为小
千世界。即以小千铁围为数至千。复有大铁
围绕之。名为中千世界。亦名二千世界。即
以中千名数数之至千。复有大铁围山绕之。
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此诸铁围山次第倍高。
初一四天下铁围倍高须弥。次小千铁围倍
高于初。次中千铁围倍高小千。次三千铁围
最为高大。与色界等一切众生在此四重铁
围之中。流转生死不能得出。名为牢狱。此等
一段众生善恶万差苦乐杂秽。故名娑婆世
界。释迦如来于中絁化令得出世。从化主为
名亦名佛世界。犹如西方无量寿国。十方无
量无边尽虚空法界亦名如是。然其多少不
同。或以恒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或复
清净无三恶道。
法门名义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