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第 421b 页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二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 欧阳修
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嘉祐初参大政。以太子少师
致仕。谥文忠。晚年卜居于颖。号六一居士。自谏院除
河北都转运使。左迁滁州。明年得归庐陵。舟次九江。
因游庐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修初至。讷
揖就坐。相与论辨。修慕韩子有攘斥佛老之言。讷因
谓曰。退之以排佛为功。自比孟子之距杨墨。其好胜
取名之甚。退之斥佛为夷鬼者。请略辨之。佛圣人也。
降自兜率。托生中天圣王之家。何以夷称。佛之不生
不灭。嚝劫常存。人天宗仰。何以鬼称。此非大慢之语
乎。退之七世祖讳耆当。后魏永兴自赫连屈丐来降
于拓拔氏。由西戎而归北狄。退之独不为祖讳。而敢
讪佛圣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贬之祸。而不知讪佛之
过为尤可畏。退之唱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将使后
世好名之士援韩氏欧阳氏以为法。岂不为盛德之
累。谚曰。善骂人者人亦善骂之。足下著本论。孳孳以
毁佛为务。安得众口不毁公于天听之前乎。足下之
言以蒐狩丧祭乡社之礼为胜佛之本。是犹退之作
欧阳修¶ 第 421c 页 X87-0421.png
原道论而寔未知道也。修惊赧谢曰。修胸中巳释然。
师将何以见教。讷曰。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
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
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袪我慢。悉悔昨非。观
荣辱之本空。了生死于一致。则净念常明天真独露。
始可问津于此道耳。修自此有省发。及参大政。每誉
讷于公卿之前。岁时书问未尝绝。韩琦以明教
嵩禅师辅教编示公。公览其文谓韩公曰。不意僧中
有此耶。即黎明当一识之。韩公同师往见。公与语终
日大喜。公昔官洛中。游嵩山。却仆吏。放意而往
至一寺。修竹满轩风物鲜明。公休于殿陛傍。有老僧
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公异之曰住山久乎。僧曰
甚久。又问诵何经。曰法华。公曰。古之高僧临死生之
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
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
得散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公大叹服。
嘉祐六年闰八月。公为参政兼译经润文使。既登二
府。多病。尝梦至一所。十人冠冕环坐。一人曰。参政安
得至此。宜速返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之。君等岂非
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僧诵经为亡
人追福果有益乎。曰安得无益。既寤病巳。自是深信
佛法。丹阳葛胜仲得此说于简斋陈与义。与义得于
公之孙恕昭然也。公居颖州。捐酒肉。彻声
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华严经。诵至八卷乃
欧阳修¶ 第 422a 页 X87-0422.png
薨。
** 赵抃
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自号知非子。为侍御史。弹劾
不避贵势。京师号为铁面御史。官至参政。谥清献。初
从蒋山法泉禅师游。有省。又从大名天钵寺重元禅
师问心要。师曰。公立朝论政。崇化明伦。奚暇刻意于
此。公曰。闻别传之旨人人本有之事。岂他能而抃不
能耶。愿究明之。师乃令看狗子无佛性话。及知青州
隐几公堂。闻雷声豁然大省。有偈曰。默坐公堂虚隐
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
家底。公帅越。适亢旱大疫。久祷不应。时神智升法师
住兴福。公请师迎观音像入府治。恳祷一夕。雨如霔。
疫亦息。公奏于朝。赐师所住兴福曰圆通。锡号曰神
智。元丰初告老退居衢州。常与山僧野老游。七年八
月有大星陨于庭。公与子㞦语如平时。忽趺坐而化
。
** 夏竦
竦。字子乔。皇祐中拜枢密副使。封郑国公。谥英。公为
翰林时。同三藏惟净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公于谷
隐聪禅师因语契机。尝问上蓝溥禅师曰。百骸溃散
时。那个是长老自家底。溥曰前月二十离蕲阳。溥却
问那个是相公自家底。公答偈曰。休认风前第一机。
太虚何处著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万里无云月上
时。
欧阳修¶ 第 422b 页 X87-0422.png
** 张方平
方平。字安道。宋城人。熙宁初参大政。谥文定。尝为䟻
州至一僧舍偶见楞伽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
未终。宿障冰释。细视笔画。手迹宛然。从是悟入。尝以
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苏轼为题经后。
** 曾公亮
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嘉祐中拜相。以太傅致仕。
谥宪靖。封鲁公。尝丁母忧告归。有乡僧元达附舟至
钱唐。入天竺礼大士。入门见素衣女谓曰。曾舍人五
十七入中书。上座是年亦受师号。巳而不见。公亮至
五十七果拜相。元达以曾公恩补大师。初有僧曰。青
草堂年九十馀。曾氏妇入寺设斋。以衣物施之。青感
其意。及妇生子。青正坐化。是知公亮前身为青草堂
也。
** 文彦博
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历事四朝。哲宗以为太师
致仕。封潞国公。谥忠烈。守洛阳日尝致斋往龙安寺
瞻礼圣像。忽见像坏堕地。略不加敬。但瞻视而出。傍
有僧曰何不作礼。公曰像既坏矣。吾将何礼。僧曰譬
如官路土人掘以为像。智者知是土。凡人谓像生。像
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公闻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
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未尝少懈。每愿
曰。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
识。每见一切人则劝以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
欧阳修¶ 第 422c 页 X87-0422.png
土。陈如如居士赞曰。知公瞻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
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公以使相
镇魏府。时元禅师居天钵寺。一日言别。公曰。师老矣。
复何往。师曰入灭去。公语其子及甫曰。元公道韵深
密。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果巳坐化。
** 苏洵
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初举进士不中。至浔阳登
庐山谒讷禅师问法。得其旨。嘉祐中。欧阳修上其所
著权书论衡等二十二篇于朝。召试舍人院。除校书
郎。尝撰彭州圆觉院记。略曰。人之居乎此也。必有乐
乎此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
形。而况能以驭他人哉。自唐以来。士大夫争以排释
老为言。故其徒之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
叛其师以求吾士大夫。而吾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
灵彻文畅之徒。以自绝于其教也。呜呼。归尔父母。复
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
不复。而师之叛是皆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予在京
师。彭州僧保聪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
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
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之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
请予为记。予嘉聪之不以叛其师。故为之记曰。彭州
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因以名其院。院始弊不葺。
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聪。合
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之。是为记。
欧阳修¶ 第 423a 页 X87-0423.png
** 周惇颐
惇颐。字茂叔。号濂溪。舂陵人。熙宁中除提刑。谥元公。
舂陵有水曰濂溪。故号濂溪。后居庐山。乐其幽胜。筑
室亦以濂名溪。不忘本也。时佛印寓鸾溪。公谒见。相
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
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
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
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师曰。昔本不迷今
不悟。以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
看不厌。师和云。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
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由是命师作青
松社主。追[媲-囟+]白莲故事。公传太极图于穆修。修传
于种放。放传于陈搏。此其学之一师也。盖搏师麻衣。
今正易心法是搏注。麻衣涯公之传。东林总公广之
也。总公门人弘益有书曰纪闻。云性理之学寔起于
东林.涯总二师。总以授周子。故刘后村诗云。濂溪学
得自高僧。后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节二公于
佛书早有所得。公题留衣亭曰。退之自谓
如夫子。原道深排释氏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
重更留衣。
** 程颢 颐
颢。字伯淳。河南人。谥明道。神宗朝为监察御史。里行
尝曰。佛说光明变现。初莫测其旨。近看华严论。恰说
得分晓。尽是约喻应机破惑名之为光。心垢解脱名
欧阳修¶ 第 423b 页 X87-0423.png
之为明。只是喻自心光明。便能教化得人光照无尽。
世界只在圣人一心之明。所以诸经之先皆说放光
一事。公每见释子读佛书端庄整肃。乃语学
者曰。凡看经书必当如此。今之读书者形容先自怠
惰了。如何存主得。明道先生一日过定林寺。偶
见众入堂。周旋步武威仪济济。伐鼓考钟外内肃静。
一坐一起并准清规。公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弘益
纪闻)。弟颐。字正叔。号伊川。元丰末以通直郎授崇政殿
说书。入侍经筵。尝致书于灵源清禅师叩问禅要。师
答书略曰。妄承过听以知道者见期。虽未一奉目击
之欢。闻公留心此道甚久。天下大宗匠历叩殆遍。乃
犹以鄙人未见为不足。顷年间有者师言公见处。今
览法要。后序深观。信入真实不虚也。
** 苏轼
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元祐初除翰林迁内翰。谥文
忠。初参东林总禅师。与论无情话有省。遂献投机偈
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
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公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归宗
为方外交。及佛印移住金山。公获释知杭州。过金山
值印入室。公竟造之。师曰此无坐处。公曰暂借和尚
四大作禅床。师曰。有一转语。若答得。当如所请。若拟
议。即留所系玉带。公即置带几上。师曰。山僧四大本
空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公果拟议。师呼侍者
曰。收取玉带。永镇山门。乃以衲裙为报。公有偈曰。病
欧阳修¶ 第 423c 页 X87-0423.png
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
故与云山旧衲衣。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
哉。锦袍错落真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公之子迨四
岁不能行。及来杭。请辨才法师为迨落发摩顶。数日
即能行。公赋诗为谢。有云。师来为摩顶。起步趁奔鹿。
绍圣间谪惠州。韶阳南华寺重辨。师请公书柳宗元
所撰六祖碑。复题其后云。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
国。必记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故大乘诸经至楞
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以房融笔授故也。柳子厚
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南华今
无石刻。重辨师谓。自唐以来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
通亮如子厚者。盖推本其言与孟子合。其可不使学
者日见而常诵之。公在惠州。被命迁儋耳。南行之日
携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公曰此往生西方公据
也。公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卒于毗陵。时钱济明侍
旁曰。公平日学佛。此日如何。公曰此语亦不受。又径
山惟琳长老问疾云。固先生履践至此。更须著力。公
应声曰。著力即差。语绝而逝。公母程氏卒。以簪
珥遗物命工画阿弥陀佛像追荐冥福。以偈赞曰。佛
以大圆觉。充满十方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
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一念便有馀。既
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
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
我先父母。及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
欧阳修¶ 第 424a 页 X87-0424.png
人无量寿。无去亦无来。公书楞伽经后云。楞伽阿跋
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
语心品。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
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
如珠走槃。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
非愚无知则狂而巳。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
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恍
如旧物。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轼游于公之
门三十年矣。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
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
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而刻之。
** 苏辙
辙。字子由。号栾城先生。又号东轩长老。元祐初起为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尝谒上蓝顺禅师咨
以心法。顺示楞严经中畜鼻因缘有省。呈偈曰。中年
闻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畜鼻竟参真面目。掉
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
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佛印住金山。子
由谒见。先以偈献曰。粗沙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
不嫌。空手远来还要否。更无一物可增添。师答曰。空
手持来放下难。三贤十圣聚头看。此般供养能歆享。
木马泥牛亦喜欢。子由撰庐山栖贤僧堂记。略曰。栖
贤据山之上游。右倚石壁。左俯流泉。石壁之趾僧堂
欧阳修¶ 第 424b 页 X87-0424.png
在焉。长老智迁以六十年瓦败木朽。其徒慧迁力而
新之。求道者来得饮食宴处之乐而无外扰。皆二迁
之力而不懈也。夫士居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
前而中心未始忘道。而况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
以居。有食以饱。是非宠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
也。何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驱骛乎世故
而不闻大道。虽劳没齿。吾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
道。虽则死无馀事矣。又撰三教论曰。易曰。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
下。道之以礼乐。齐之以刑政。道行于其间而民莫知
也。老子体道而不婴于物。孔子至以龙比之。东汉以
来佛法始入中国。其道与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谓形
而上者。而汉之士大夫不能明也。魏晋以后略知之
矣。好之䔍者则欲施之于世。疾之深者则欲绝之于
世。二者皆非也。佛老之道与吾道同而欲绝之。佛老
之教与吾教异而欲行之。皆失之矣。姚秦兴区区一
隅。招延缁素译经谈妙。至者数千人。而姚氏之亡曾
不旋踵。梁武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尝见。至舍身为奴
隶。父子皆陷于侯景。议者观秦梁之败。则以佛法不
足赖矣。后魏太武深信崔浩。浩不信佛。劝帝斥去僧
徒毁经坏寺。既灭佛法。而浩亦以非罪赤族。唐武宗
求长生。徇道士之私。夷佛灭僧。不期年而以丹毒遽
崩。议者观魏唐之祸。则以佛法为不可忤矣。二者皆
见其一偏耳。佛老之道非一人私说也。自有天地而
欧阳修¶ 第 424c 页 X87-0424.png
有此道矣。古之君子以之治气养心。其高不可婴。其
洁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将望而敬之。圣人所以不疾
而速。不行而至。用此道也。道之于物。无所不在。而尚
可非乎。诚以形器治天下。道之以礼乐。齐之以刑政。
道行于其间而民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
意也哉。
** 杨杰
杰。字次公。无为人也。号无为子。官至尚书主客郎中
提点两浙刑狱事。尝历参诸名宿。晚从天衣怀禅师
游。怀每引庞居士机语令妍究深造。后奉祠泰山。一
日闻鸡鸣。睹日如盘涌。忽大悟。杰以净土之道为自
信。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寿终之时感佛来迎。
端坐而化。尝为褒禅师慧空禅院轮藏记。略曰。法界
本无众生。众生缘乎妄见。如来本无言教。言教为乎
有情。妄见者众生之病。言教者如来之药。以药治病
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此如来不得巳
而言。贤知不得巳而述也。故阿难陀集而为经。优波
罗结而为律。诸菩萨衍而为论。经律论虽分乎三藏。
戒定慧盖本乎一心。藏以示其函容。心不可以凝滞。
是以双林大士接物随机因权表实。聚言教而为藏。
载宝藏而为轮。以教依轮则教流而无碍。以轮显教
则轮运而无穷。使披其教者理悟变通。见其轮者必
不退转。然后优游性海。解脱忘筌。无一物不转法轮。
欧阳修¶ 第 425a 页 X87-0425.png
无一尘不归华藏。非有深智者其孰能与此哉。天台
十疑论略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
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
无量。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乐无苦。娑婆随业轮转
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證无生法忍。其净秽寿量苦乐
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乃冥然不知。可不哀哉。又曰。
夫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
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
土念念弥陀。
** 文同
同。字与可。东川梓潼人。少以文学知名。墨竹精妙。尝
守洋湖二州。元丰三年八月沐浴冠带正坐而化。同
馆崔公度闻之惊。谓人曰。昨别与可于州南。与可曰
明日复来乎。予再往。与可徐曰。经言人不妄语者。舌
覆面上。与可即吐舌引至眉上三叠之。公度大骇。今
闻其亡。又异信得道人也。
** 朱寿昌
寿昌。字康叔。七岁不知母所在。及长弃官。剌血书金
刚经。行四方求之。五十年入秦。得母于同州。年巳七
十。士大夫多歌诗美之。苏轼为序。
** 张伯端
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少传混元之道。龙图
陆诜守成都。伯端往依之。遇异人授金丹火候之诀。
道成。著悟真篇传于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后读
欧阳修¶ 第 425b 页 X87-0425.png
雪窬祖英集。顿明心地。作歌偈以申其旨。且曰。独修
金丹而不悟佛理者。即同楞严十仙人诸趣之报。未
几趺坐而化。炼其蜕。得舍利千百。绀碧色。既而殁后
复有见之者。
** 胡宿
宿。字武平。当州晋陵人。仁宗朝在翰林十年。位至枢
副。谥文恭。治平三年由枢使出镇杭州。频谒净觉岳
法师咨询妙道。执弟子礼。尝撰武林山天竺寺记。略
曰。粤若能仁出现圆教。流通观音机缘。密契于中土。
善财参礼遍历于南方。曹溪传于一心。天台宗于三
观。度门迭启。丛林相望。异香栴檀居多于此岸。大乘
气象兼茂于他邦。岂非离之明。巽之聪。性为般若。尤
钟于东南者乎。天竺寺者。馀杭之胜刹也。飞来峰者。
武林之奇巘也。晋有梵僧慧理。指此山乃灵鹫之小
岭耳。不知何年飞来至此。挂锡置院。初曰翻经。隋开
皇中法师真观增广之。改为天竺寺。唐末盗起寺焚。
吴越王镠建五百罗汉院。宋赐名曰灵山祥符。中州
人请大士遵式领其众。演天台教观。天禧初文穆王
冀公临州。为奏复旧额。佛以无生之心体。无边
之行愿。应现三界拔济众生。殚土木之庄严未有以
称其德。盛金石之篆刻不足以究其功。居之者当念
承法荫绍续慧命。以三摩奢为净体。以六波罗蜜为
妙用。渡河沙之众。图报佛恩。宣海潮之音。答扬帝力。
绪馀妙利。延彼有情。
欧阳修¶ 第 425c 页 X87-0425.png
** 邵雍
雍。字尧夫。居洛四十年。安贫乐道。冬不炉。夏不扇。夜
不就席者数年名。所寝息处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
生。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击壤歌集行于世。程明道
曰。圣道之传。邵先生继传于李挺之。挺之传于穆脩。
修传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抟传于麻衣道者。推其源
流远有端绪矣。公有学佛吟曰。饱食丰衣不易过。日
长时节奈愁何。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亲释迦。
妄欲断缘缘愈重。徼求去病病还多。长江一片常如
练。幸自无风又起波。熙宁初以著作佐郎召。不至。既
没。谥康节先生。朱晦庵赞曰。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
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蹑天根。閒中今古。静
里乾坤。
** 富弼
弼。字彦国。河南人。庆历中除资政殿学士。相神宗。封
郑国公。又封韩公。洛阳耆英会中人。年八十卒。谥文
忠公。初于宗门未有所趣。赵清献公勉以书曰。伏惟
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
之备。退休閒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
大事因缘而巳。能专诚求所證悟。则他日为门下贺
也。公以清献警勉之。后不舍昼夜力进此道。弼闻
颙禅师主投子。法席冠淮甸。往质所疑。会颙为众升
座。见其顾视如象王回旋。公微有得。因执弟子礼。趍
函丈。命侍僧请为入室。颙见即曰。相公巳入来。富弼
欧阳修¶ 第 426a 页 X87-0426.png
犹在外。弼闻汗流浃背。即大悟。寻以偈寄圆照本禅
师曰。一见颙公悟入深。夤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
江山远。日对灵光与妙音。尝与圆照书曰。弼留心
祖道为日巳久。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虽久闻
盛德。无因瞻谒。昨幸出守亳州。与颖川境连。因里人
张比部请颙师下访。相聚几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
令有悟处。不期临老得闻极则事。天幸天幸。弼虽得
法于颙师。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更望垂慈摄受。远
赐接引。令至所未至。即与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
何以异哉。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二天台释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