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论-元-子成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794b 页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6b 页



折疑论卷第三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客曰。黄帝垂衣而缙绅之服备(留于世间而化利天下也。故衣冠
始治于黄帝)。

素王制礼而曲躬之貌形焉(素空也。言孔子有君师之德。无君师之位。
左传序云。夫子作春秋为素王。左丘明传春秋为素臣。故礼乐始兴于孔子)。

服为三德之初(孝经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不
敢道。三德惟服最先。故曰初)。

貌列五事之首(尚书云。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注云。貌曰恭。言曰
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五事惟貌最先。故曰首)。

子路遇难不忘结缨(缨系冠之带也。子路遇卫太子难。结缨正冠而死虽困而不废
其冠冕)。

原宪虽贫不离华冕(原宪鲁人。贫居破屋常戴其冠。子贡过之曰。病甚宪曰。吾闻无
财为贫。道不行为病吾贫也。非病也)。

今之沙门。剃须发衣缁袍(衣音义穿也。缁黑色。袍大衣也)

外无跪起之仪。内绝温恭之礼。先王之制。得
不违乎(外于君王处。无跪拜之礼仪。内于父母处。无温和恭敬之礼貌。将其古先哲王制作之法不行。
焉得不违背乎)。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6c 页 T52-0806.png

妙明曰。甚矣子之不达也(其过也。此责客问。甚不通达于理也)

古者蛇身虎鼻之君。牛首龙鳞之圣(伏羲蛇身龙麟。禹王虎
鼻。神农牛首。皆圣君也)。

啖膻饮臭(啖食也。膻腥也。臭肉之坏也。燧人氏以前无火。人以生肉新血而为食。今祭祀用牲然)

衣羽衣皮(衣俱去声。黄帝已上未有衣服。皆用禽兽毛羽皮为衣)

夏则居橧巢(橧音曾。鸟巢也。上古圣人无屋。夏则居鸟巢)

冬则居营窟(营造作也。冬则居造作窟穴而住)

道崇质朴(论道也则崇敬)

德尚清虚(论德也。则尊尚于清虚无为也)

未知温恭跪起之仪。不识章甫缙绅之美(章甫礼冠)

故宓羲被发而足不蹑履(被发跣足)

神农露顶而首不加冠(头无冠冕)

当是时。岂有簪缨冕服之饰也哉(结上文。皆是圣德之君。无
为之道。化利天下。焉有簪缨冕衮服而为庄饰也哉)。

而六经诸子称其至德。未闻以冠冕之阙。责
其非理也。昔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舜冠何冠(冠上
去声。下平声。问舜帝戴何冠也)。

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吾子不对。其意
何耶(寡少也。此国君谦辞。言少德也)

孔子曰。以公之问不及于大。方思其所对而
对之(子曰。因见公问其语不大。方才思其所对之辞)

公曰奚为非大(公言。何为不大)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德好生而恶杀(恶音误嫌
也。舜为君。以德化民。好爱生成嫌恶杀戮)。

其政任贤而去不肖(去上声。不肖不贤也。行政则选任贤德。去其不贤)

明并日月(德明比并如日月也)

化行若神(风化大行。感应如神)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7a 页 T52-0807.png

龟凤呈祥。麟龙叶瑞(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王者之嘉瑞。国有圣王则现)

公独以冠冕而问。故非大也(若冠冕之问。不是国政之大事也)

夫如是则道德礼乐。在乎人之所为也(盖道德礼乐。
皆在当时人君之所作为也)。

非章甫冠冕之所致也。老子云。失道而后德
(道自然也。德犹得也。道衰以德化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仁者有爱利之心。故德衰以行仁。故曰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义者有断制之心。仁心衰而以行义。故曰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礼者有强民之意。由义衰而用礼故曰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言礼者。非合无为之道也。故老子所谓礼
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言不务其内而修饰其外。故礼则出乎人伪也)。

是以圣德之君。用无为之道。化利天下(上古有道。圣
德之君用无作无为之道。化美于天下。由道亡德失而后尚仁至于仁亡而义失。又则尚其礼也。故老子所言礼者。
身外庄饰之虚伪也)。

奚拘于礼节乎(何拘执于礼貌小节之庄饰者乎)

礼者敬而已矣(礼者恭敬之仪已矣)

敬在乎心(故敬之礼出乎本心)

而非在乎冠冕也(不是冠冕能生敬礼也)

夫圣人之道。岂直局于仪饰而已矣(夫上古圣君。用敦德
贤朴行道以化民。岂直以局在冠冕仪饰而已矣)。

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若遗其本而专其末。岂礼乐之
谓哉)。

礼主敬。非但崇于玉帛。所贵乎安上治民也
(礼所以辩上下定民治。故安上治民莫加于礼)

乐主和。非独在于钟鼓。所贵乎移风易俗也
(乐所以在治而和民声故移风易俗莫加于乐)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7b 页 T52-0807.png

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者成德之称。不以微小之知。可
许受之以大也)。

然圣人所制历代服饰。以中国之民。行中国
之礼者。虽不可废也(黄帝制衣服。周公制礼乐。以此庄饰。化利中国之民。行中
国之礼。然虽不可以废之)。

而为离尘之士。蹈象外之高行者。又奚能仿
之哉(蹈高蹈也。仿者诗角弓章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注曰。王位在德。元风俗之枢机也。教则民效其甚速。
若离尘寰之高士。万象之外而行高远之行。又何直用仿效此曲躬冠冕之礼以局哉)。

且郦生长揖于帝高(汉高祖尝诏秦之隐士郦生名食其至赐晏。罢已见侍女为帝洗
足。以帝不重贤。遂不拜长揖而曰。谢筵中之正座食音异其音基)。

许由拒命于帝尧(庄子让王篇。尧让天下与许由。由拒命不至)

河上坐见汉文(列仙传。汉文帝好道德尝使使问义于河上公。公曰。道高德贵。不可遥闻。
后帝亲幸其庵。河上坐见于帝)。

诸葛卧傲先主(史记。诸葛孔明隐居南阳草庐。徐庶荐于先主。先主往见。孔明睡而不起)

斯皆道光四海。德被诸方。自古称之。以为高
(尚犹上也)

亦未见以跪起之阙。责其非仪也(阙少也。此标前之所问。谓
已上数人亦未见跪起之阙少责其非仪也)。

今之沙门。道崇敦信。志慕无为(今之僧人。习佛祖之风。道
崇高远而敦厚信实。决志深慕无为之道)。

内不礼家君(家君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国王也)

方河上之辈。亦以类矣(有德高僧比河上之等辈。亦皆同类矣)

以此观之。自古贤德犹有高居井里啸傲云
(孟子。九百亩为井田五邻为里。历观古之贤人德士慕其道也。或高隐于井里。或啸傲避世而隐云山之间)

天子莫得而臣。王侯莫得而友(礼记。儒行篇曰。儒有上不臣天子。
下不事诸侯。庄子。天道篇曰。曾子居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反。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忘心矣)。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7c 页 T52-0807.png

礼义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结上文天子莫得臣诸侯不得友者之意。岂可拘
于礼仪制度也哉)。

而况象外之教乎(何况沙门。乃出尘象外之圣教者乎)

是以君子随其所宜。无适不可(是故君子惟义是从。但有所宜者
无适而不可也)。

岂区区冠冕礼仪而能禦哉(区区小貌)

* 举问第十(此篇举喻异事而问。故曰举问也)

客曰。季路问事鬼神(季路子路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注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
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圣人所绝也(此孔圣人绝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辄说生死往来之事。鬼神报应之徵(今释
教专说生死往来虚诞之事)。

吾恐此非圣哲之语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书云。知之曰明。哲谓知道
者也。故客曰。我恐此佛之道。不是圣哲真诚之语也)。

夫履道者。当含和蕴素(夫行履此道者。当要包含冲和蕴积纯素)

笃信务实(笃者纯厚也。信者诚实也。务者专力于事也。诚者诚信无妄之谓。唯纯厚诚而务实也)

何必说生死以乱其心。言鬼神而惑其志也(若含
和蕴素笃信务实者。又何用谈说生死。而乱其心。言论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子之所言。可谓见外而未见其内(责客
曰。子能见他外教中说生死鬼神之事。不见自己教中亦有所言之事。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也。太极图曰。原始
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注曰。始处是生。言生之初。终处是已。言已定说死)。

求近而不求其远也(只求浅近之事而不求深远之理也)

以子路性气刚烈。暴虎凭河不善摄生。故曰。
未知生焉知死(凭音平。以子路躁性勇气刚彊猛烈。暴虎者空拳而搏也。凭河者非舟而
度也。不善权权辅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盖责子路之辞也)。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8a 页 T52-0808.png

胸臆崛起(崛鱼勿切。特起之意。谓子路胸臆高起纵肆之貌)

言无卑让(人事尚然不能。如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岂尽实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绝而遮遏之意。
岂是实无鬼神之说乎)。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孔子谓非其鬼者。谓不当祭之鬼如
祭之者。谄也。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为神。曲而死之为鬼)

鬼之言归也(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

人之魂魄。所归往也(春秋左传曰。人生始化为魂。既生魄阳曰魂。淮南子曰。天
气为魂地气为魄。礼记曰。魂气归于天。体魄复于地。盖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阴也形也。结上文人之魂
魄所归而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谄求也(祖及父亡之皆称为考。言不
是自己祖考之魂神祭之者谄求也)。

又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三年丧毕。神主以立于家庙。以鬼神之礼。于春
秋之时而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之雨露既濡。秋之霜露既降。皆举祭祀之礼。由寒暑变
移展其孝思也)。

又曰。生时爱敬(父母在生。则事之以爱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则事之以哀戚)

又曰。丧则致其哀(父母死丧则致其哀戚)

祭则致其严(岁时祭祀。则尽其严肃)

又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周公始祖。昔者周公摄政。因行郊天
之祭。以始祖后稷则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
因祭上帝于明堂。乃尊父以配享之。此宗庙文王严父。以配上帝也)。

又曰。生则亲安之(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得欢心。则父母生而安其荣养)

祭则鬼享之(父母死而为鬼。则享其祭祀也)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8b 页 T52-0808.png

又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也。事地察即母。乃合地
道也既有是孝。则天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能致敬于宗庙。则宗庙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之致。通于神明(孝悌之道致其所至幽。则可以感通于神明)

又曰。生事之以礼(父母生存。则爱敬以礼)

死葬之以礼(父母既亡。则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父母既葬则祭之以礼)

又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间去声。菲薄也。论语。孔子谓。禹王所行之事。吾无指点有罅隙。能致孝乎鬼神。谓享祀礼洁。薄自口体厚祀鬼
神也)。

礼记有祭统祭仪。唯言配天祀帝享祖严亲
奉神事鬼之道(结上文意。礼记中有祭之仪轨今以引之而为證。唯者独也。不谓独祀上帝
享祖宗祭神奉鬼之道非也。只是责子路气质刚勇不能辞让诚意之辞)。

岂绝人事神鬼而知生死哉。子独不知之乎
(责客独不知此理者乎)

但孔圣言其髣髴(但以夫子之言。略有彷佛相似而已)

如来剖其幽微。明发因果备陈报应。植善崇
福种恶获殃。派天下以归其善(如来之教。能剖发明因果之实。备细
陈白。种植善因判于幽深微细则崇敬于福报之应。种植恶因则自得于殃祸之应以此分派天下之事。莫不归于善
道也。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此善恶报应
之说。甚分明矣)。

岂独以佛家。好言鬼神事乎(结上文意岂独以吾佛好说善恶鬼神报
应之事乎)。

夫如是何儒释相违之有哉(如上皆孔子之教明其生事死葬配天祀帝享
祖严亲奉鬼神之道。若此则儒释之教。何有相违悖也哉)。

* 解域第十一(此篇以别夷夏之域而不同。故曰解域也)

客曰。仲尼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8c 页 T52-0808.png
(亡古无字。论语谓。且夷狄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僣乱反无上下分。盖孔子伤时君之乱而叹也。虽有其君不行其道
非实无也)。

孟子曰。吾闻以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此责陈相许行用诸夏之礼仪。变为蛮夷者也)

且吾子曩时学二帝三王之道。六经诸子之
书。今更舍之。反学西域之言。不亦陋乎(反者不合
也。反以学西域佛之言教。为之鄙陋者乎)。

妙明曰。吾昔未见大圣人微旨之时。亦尝出
此语。与子所见不相远也。今则不然。若子
可谓知礼乐之华而闇道德之实。窥爝火之
照而未睹日月之明也(闇幽也。昧也。爝火者小火把也。今若许子可为晓知礼
乐之光华而闇昧道德之真实者何异。庄子云。日既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照也不亦难乎。谓客之所见于小火而未
见日月之明也)。

孔子所语。疾时君之废礼。孟子讥陈相之专
农。意有所主理非决然(谓孔子伤昔时人君之乱而坏礼。孟子所言。许行陈相
之见反变为蛮夷)。

昔孔子欲居九夷(论语注。东方有九种夷后汉东夷传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
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欲居之者。乃明乘桴浮于海之意也)。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
居之则化。何鄙陋之有)。

及仲尼周流天下。而时君莫行其道(及至夫子周流七十馀
国。欲行先王之仁政。故当时国君皆无行其道者)。

孟子思济斯民。而诸侯无听其说(孟子亦游诸国。说行仁君
之政。思济斯民。诸侯亦不听其说)。

岂为陋西域之术而弗用也耶(若孔子疾时君之废礼孟子讥陈相
之专农。而诸侯不听其说。岂是鄙陋西域之教而不用耶)。

夫姬文姒禹。君之圣者也。日磾由余臣之贤
者也。斯皆生于夷狄(日音密磾音低。姬文王姓。姒禹王姓。文王生于西邠。禹王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9a 页 T52-0809.png
生于石佃。二圣俱生于夷邦。于中国行仁君之化。仁君之政。未见言其废政也。金日磾。汉文帝时忠臣番人也。有
贤人之德。由余。始皇帝时入秦之界使。亦贤人也。若文王禹王金日磾由余等。明君贤臣俱系夷狄之人也)。

太康周幽。君之荒者也(史记太康。启之子。禹王孙也。好畋猎。尚书云。内作
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雕墙。荒淫其甚。若此其国未或不亡也。史记。周幽王宠褒姒。以不好笑。幽王为
烽火。大鼓命曰。若有寇至。举火则以救之。幽王戏举烽火。诸侯悉至而无寇。姒大笑幽王悦之。后胡兵至。王举
烽火。诸侯不信。意以为戏。遂杀幽王于郦山之下。而虏其褒姒也)。

石赵嬴秦。君之暴者也(史记。石赵即石勒也。东晋元帝时专于杀戮。史记。嬴
秦始皇也。纵行无道吞并天下之凶暴也)。

赵高李斯。臣之佞者也(佞谗佞也。赵高宦官。李斯相也。二人皆始皇之臣。杀
太子扶苏及二世胡亥)。

侯景宇文。臣之悖者也(史记。侯景。梁武帝悖逆之臣。困武帝于台城而死。宇
文。隋炀帝悖逆之臣。杀炀帝于洛京)。

斯皆生于中夏(太康之下。俱中夏而生也)

以是观之。岂得以封域而限贤愚之与美陋
(岂得直以封彊之域。所局限贤愚美陋夷夏之论哉)

且文命出西羌而圣哲(尚书。文命敷于四海。禹王德号也。西羌者今戎州界
乃夷人也)。

瞽臾生于中夏而顽嚚(瞽臾舜父。心不行先王德义之则。为顽。舜继母。口不道
忠信之言。为嚚)。

文王生于西邠而修仁德(文王生于西邠之边。而布仁政以修其德)

殷纣都于东洛而恣凶残(殷纣。谥法。残义损善曰纣。都于洛阳。中原纵恣
凶恶而残害无道也)。

黄帝道慕华胥(列子云。黄帝闲居大庭齐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梦游华胥之国。后举
华胥之治)。

老子义学天竺(尊释篇。天竺有古皇先生。即吾师也。善入泥洹。化游天竺。今已返神还乎
无名。绝身灭影不始不终。绵绵若存。吾今游矣)。

穆王过终北而忘返。自鄙周室之弗如(列子云。周穆王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9b 页 T52-0809.png
北游过其国。三年忘返周室慕其国。撇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数月乃复。既返周室。鄙嫌周国之治不如
北之治也)。

齐桓适辽口而忘归。自思齐国之不若(列子云。管仲勉
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剋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云自思齐国之
不如于此也)。

且北星之辰(北斗七星之前有五星。天文步天歌曰。第一座名紫微星。第二座太子星。第三座庶
子星。第四座后宫星。第五座天枢星。以星言之。为北辰也)。

在天之中(又步天歌中。所谓天之中有三垣。若品字而排。第一紫微垣。第二太微垣。第三天市垣。
外有二十八宿。分位兼诸馀星以理取之。其辰正在天之中也)。

在齐之北。以此观之。齐鲁汉魏之地。未必为
中也(言北星辰在齐地分之北。如此则齐国鲁国魏国等。亦未是中也)

若此以彼为西戎。彼必以此为东夷矣(假如此。望彼天
竺国为西戎。彼必指此国。为东夷之地也)。

而又且孰为其中耶(孰谁也。若此则果以将谁国而为中国也)

自高天之所覆。厚地之所载。山川之广。邦域
之多。不可以亿数而记(算数曰。十万为亿。言天地之间。山川广大。邦域盛
多。故不可以亿万之数而记之)。

又焉知此为中乎。彼为边乎(若此言之。又何知此间为中国彼间为
边乎)。

且佛经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所王之
寰宇也(王去声。若君临天下曰王。经云。三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如
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所掌寰区之宇也)。

吾是以尊而学之。以从其大(我由是尊奉而学之。故顺从佛之广大也)

夫金玉不相伤(金玉之宝各有所贵。何相伤害)

青碧不相妨(青碧之色。各有所用。何相妨碍)

且大海一滴。味具百川(则喻大海一滴之水具全百川之味。然百川混流入海。
故味则一也)。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09c 页 T52-0809.png

出世之道颇知。则世间之道不劳而得矣(但颇少知
出世间之道。则世间之道不待劳虑而知得矣)。

夫如是。则周孔之道其何舍之有耶。非圣贤
拘于夷夏。而人自夷夏耳。

* 释谤第十二(此编解释毁谤之疑。故曰释谤)

客曰。吾闻持戒者。防一切恶。发一切善。清
净无染。不茹荤物(客引释氏戒法言。我闻戒者凡一切恶事防护不可为。一切善事可
行。决当发方为清净不染。又不可用五辛荤茹。以是徵难)。

今见沙门触染梵行。耽嗜酒浆(梵语梵。此云净也。客言。今见僧
染净行耽著嗜爱于酒浆也)。

权量商贾。贸易货殖(秤为权。尺为度。斗斛为量。行曰商。坐曰贾。交易市价曰贸。
改变无常。曰易交财化物曰货。积聚财宝曰殖)。

以此观之。岂无犯耶(用此观视。岂不犯于戒律也耶)

妙明曰。子之所言略近而忘远。取小以遗大
(责客曰。子所言之如略少近而忘其深远而取小节忘其广大也)

夫日月虽高而蚀(阴阳志云日者众阳之宗。月者太阴之精。以高而言。则日月去地四万
馀缮那亦云由旬。一由旬四十里。如此之高。尚有所蚀之患难也)。

圭璧虽贵而瑕(圭瑞玉也。说文曰。上圆而下方。天子大朝以执之宝中最贵者也。瑕者玉有
赤色为瑕。至贵之宝。尚不免于瑕也)。

公输能授人之规矩。不能使人巧而为之(授与也。
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也。规所以为圆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谓能授与人方圆之法。而不能使人之巧妙而
为之)。

圣人能授人之戒律。不能驱人履而行之(佛圣虽能
授与人戒法律仪。固不能使人坚守不犯而行之)。

皋陶能罪盗滥。不能化贪夫为夷齐(陶音姚。舜贤臣。虽有
片言折狱之才。不能劝化狱中盗滥之徒。为伯夷叔齐之义让)。

吕刑能诛凶残。不能令恶子为曾闵(尚书。吕刑篇。吕侯为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10a 页 T52-0810.png
天子之司寇。周穆王命训刑以告四方。不能教化自子之恶成曾参闵子骞之孝行)。

唐尧之圣哲。不能化丹朱之愚(尚书。丹朱尧之子。生而不肖故
授禅与舜)。

仲尼之仁贤。不能遏盗蹠之暴(庄子。盗蹠柳下惠之弟。无道凶
虐横行天下。大国守城小国入堡。孔子往教焉。及回谓柳下季曰。几不免虎口之难)。

舜德不泽商均(谥法。仁圣盛明曰舜。商均舜之子。无大人德。遂禅位与禹)

周恩不沾管蔡(管蔡成王二叔。流言谤周公)

岂刑法之不峻。而道德之不备者哉(结上文。皋陶吕刑之
法。岂不险峻尧舜周孔。岂无道德而尚不能责盗滥化凶顽。教子弟俱为贤孝之行也)。

奚独以茹荤嗜酒而见责耶(何以独将沙门食荤饮酒见责为过也)

在昔严陵垂钓(严光字子陵。南阳人。光武故人。王莽之乱。隐钓于七里滩)

子牙直钩(子牙者姓姜名尚。因纣无道。隐于渭滨文王猎而得之。遂拜为太公望破纣而立周)

买臣负薪(朱买臣家贫。常负薪读书。后为会稽太守)

昆吾陶瓦(昆吾。夏时造瓦之人。后获显荣)

禹治沟洫(禹导百川东入于海。而万姓免为鱼鳖。故功推于后世)

舜耕历山(历山中条山之别名。在河之东舜未遇时。曾耕于此山)

相如临邛而自酤(临邛地名。司马相如未遇时。临邛酝酿而卖。后显荣。乘驷马之车)

朱亥未遇而亲屠(朱亥未遇时。亲为屠。后遇封信陵君)

是以君子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若严
陵子牙买臣昆吾禹舜相如朱亥等。皆圣君贤臣身既通达则道兼济于天下。身未通达则
独守善其身也)。

夫有生之最灵者人也(天生万物皆名有生。人类最灵最贵者也)

人也者口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论语。匏瓜者即音互瓜也。
匏瓜系于一处而不饮食。人则不如是也)。

身非木石。焉能裸而不衣。虽手足之健捷。不
足以逃其饥。必资饮食而养其命。毛发以致
密。不足以禦其寒。必资衣以蔽其体。故知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10b 页 T52-0810.png
衣食可以资身命。身命可以资道业(衣食既备可以资养身
命。身命既安。则可以资助道业也)。

苟衣食之不足。而道业将就废也(谚语云。人无根本水食为命
苟者诚也。诚若人无衣食。而必绝乎身命也。身命既绝道业岂不废乎)。

且修德者。不乐坐食于人(吾祖师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直欲自营其衣食。备历于艰苦。庶知世道之
劳虑(吾门诸祖。直要自经营于衣食之备。以历于艰辛之苦。庶以知世人耕织之道艰难。则节俭其用也)

民力之辛酸(辛酸者。戚眉之貌。男耕女织皆有辛酸之力)

然后进善履道。捍拒生死(捍抵也。拒禦也。既知世道之劳苦其所须而
俱备。然后则可以捍抵拒禦生死之事也)。

盖以出乎惭愧之心而伏乎骄慢之志(不且失节谓之惭。
心无非用谓之愧。凡衣食之用。大概要知出处艰难。则有惭愧之心。而降伏乎骄傲怠慢之愚志也)。

亦非不善之为也(总结上文意。如前所疑。权量商贾等事。亦不是不善之事)

岂独以商货而见讥乎(岂独用此商贾货而为讥谤者乎)

是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用之则
行。舍之则藏(是故君子所行之道于语默动静之间。可进则进可止则止)

不隘其情(君子所行之事。不以窄隘其情)

不淫其性(亦不淫荡其性)

其道贵于适用(意所必从曰适。君子之道无可无不可故曰适用而已)

岂一途而可尽哉(圣人之道而有万殊至则一也。岂局于一途而可为尽善尽美也哉)

* 辩施第十三(此篇为辩论舍施。故曰辩施)

客曰。孔子云。礼与其奢也宁俭(礼贵得中。礼奢而备不若俭
而不备之愈也)。

又云。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逊顺
也。固陋奢俱失其中而奢之害也大)。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皆上声。老子所云。甚奢
泰三字。皆是过中不当之义。是以圣人去除。甚过音乐。奢过服食。泰过宫室。若无此三者则合中矣)。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10c 页 T52-0810.png

昔者楚灵王好奢。卒至身亡(史记。楚灵王因建章华台苦衰其民。后被
吴王所败以致亡身)。

秦政好奢。终灭于国(秦国号。政治皇名也。始皇乃庄襄王。纳大贾吕不韦妾。有
姬时已有娠而生政。世谓始皇为吕政。及即王位。并吞六国一统天下。自以谓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及更号曰皇
帝。故称始皇帝。专一刑威立国。焚书坑儒。暴虐不道好奢东海求仙。崩于沙丘。不三年而国灭矣)。

今佛家以身命施。为福之最(用身命布施。为得福最多)

以七宝施。为福之次(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珍珠等七宝为施。皆得福次矣)

喻之以善恶(譬喻化人。则用善以惩恶)

晓之以因果(晓喻导人。则用因以明果)

使人倾囊倒廪竭资而施。以为祈福(因以善则上天堂。恶则
堕地狱。晓喻因果。使人人尽其囊财罄其仓廪以为求福劝人为善也)。

已而宏丽所居。营葺不已。飞楼叠阁。金碧争
光。不亦泰乎(谓僧人自己所居之屋。宏大之美丽。累年营造不已。如飞扬之楼重叠之阁。饰
之以金碧争光之色。如此不亦奢泰者乎)。

妙明曰。子之所问。知其流而未识其源(责客曰。
只知圣人之所流。不知圣人之根源也)。

见其浅而未达其深。仲尼疾时君之奢逸(仲尼答林
放之问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乃疾时君之奢逸。故发此言也)。

老子警人主之昏淫(老子言去甚等辞。乃警省人主当时之昏淫。发此言也)

岂谓止布施之语哉(孔老二圣发此言时。佛教未流于此国。岂是绝布施之说也)

昔者虞舜耕于历山。恩泽不沾于朋戚。衣食
不及于二亲(虞国舜都。舜初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侧陋微贱之时。朋友亲戚之处。
无恩惠之与沾父母之前。无礼盛衣食之所养。如此者何也。盖以未遇其时也)。

太公钓于渭水。财货不周于妻孥。惠施不沾
于邻里(太公未遇之时。钓鱼于渭水之阳。妻子尚不能周给。何有惠施于邻里者)

及其登九五之位(易乾卦爻辞。初九潜龙勿用。舜在侧陋。便是潜龙。九二见龙在田。
舜田渔时也。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舜玄德升闻时也。九四或跃在渊。舜之历试时也。九五飞龙在天。舜即帝位也。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11a 页 T52-0811.png
故曰登九五之位也)。

应飞熊之梦(史记。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者非熊非罴非彪非虎。羁王之辅果获吕尚于渭
水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尝云当有圣人适周。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立为师也。于后佐武王伐
纣。以康兆民涂炭之苦者。非熊之兆梦也)。

惠泽八方。恩沾四海(惠者惠施之利。泽者泽润也。舜居君位。无为而治天下也。
太公佐武王革纣之虐。八方四方四维也。四海东西南北四海也。故八方四海之内。生民皆获其恩泽也)。

但饶财则贵其惠施(圣君贤臣。礼饶则兼济于天下)

窭乏则贵其履道(窭其矩切。窭乏贫穷也。既贫而无位。则贵乎安然而。以行其道也)

子曰。富而不施。贫而无所救(若富者不施物以济之。则贫者无所救拔)

昔赵盾馈食于灵辄。卒感扶轮之酬(史记。赵盾晋臣。尝游
于桑间。见饿人以食饷之。盾好直谏。一日晋君呼熬咬之。又预脱去盾所乘之车。去其一轮。驷马摘其二马。盾
及升车而不能行倏有一人扶轮而行。则脱其难。遂问曰。扶轮者谁。答曰吾桑间饿人也。为报一食之恩耳)。

漂母饷饭于韩信。终获捧金之报(史记。漂絮也。韩信布衣时。
尝钓于城下。漂母每饭至。先饷于信。后为齐王。回乡以捧黄金报恩于漂母也)。

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于白日(阴闇也。阳显也。皎明也若赵盾漂
母。饭施于无心之间。后遇扶轮捧金之酬。岂非阳报明于白日也)。

况以倾家财发善意。其所得福利。巍如嵩泰。
浚如江海矣(倾倒覆也。浚深也如赵盾漂母。一饭之恩。尚获扶轮捧金之报。况于倾其家财而
发其善心用于布施者所获福利岂不巍大高广如嵩山泰岳浚深江海之浩瀚者矣)。

故怀善应之以祥。挟恶报之以殃。种稻而得
麦。为祸而得福者。未之有也(作善获福。作恶遭疾。定而不能改。
故种稻而得麦。为恶而得福者未之有此事也)。

今我沙门。助人以福。劝人以善(以福助人以善诱人)

使施一梁一栋一香一华。如影随形(凡令人施一件物者。如
影随形。之不遗也)。

果严后世(其善果必庄严于后世也)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11b 页 T52-0811.png

岂独以自处华室而取乐哉(既化一切为善。各得安乐。岂独以自处华
屋而乐哉)。

且灵王之奢也。起章华之台室。尽人间之富
贵。金珠佩玉。粲饰其间。藏歌舞悦美人。废
国政恣骄奢。不其亡身。其何耶(若是贪淫嗜乐。不至于废国亡
身者更在何耶)。

秦政建万人之宫(秦政始皇也。都咸阳建万人之宫室)

于阿房之城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阿房城中有殿。殿
之四方有房。其高广者。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东抵骊山。仅五十里。十步一楼。五步一阁(东至
骊山。西至咸阳将五十里。除万人宫外十步五步。皆建楼阁)。

车驾往来。不冒风雨。其宏丽雄赡。如此之
大也。但知纵耳目之所欲。而不知役人民之
疲苦。唯恣骄奢罔修国政。不其灭国其在何
耶。今我沙门。虽处华堂绀宇。但以晨钟夕
梵远风疏磬。褒赞金言生人天福(今我沙门。虽以如是但用晨
钟暮鼓俾扬举梵呗。上乃祝皇王圣寿。下乃与黎民祈福永远。阐扬于风化也)。

如斯而已矣。岂直与秦楚奢华同日而语耶。
孟子曰。如其道虽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如舜乃侧陋微贱。因有其道德而尧授二女以妻之天下四海君位以禅之而亦不以为泰)

非其道。一簟食不可受于人(如是不合契道德之理虽有一簟之食亦
不可坐受于人也)。

岂虚言哉。
折疑论卷第三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第 811c 页 T52-08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