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 第 646c 页
论原¶ 第 667c 页
镡津文集卷第五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 论原
** 礼乐
礼王道之始也。乐王道之终也。非礼无以举
行。非乐无以著成。故礼乐者王道所以倚而
生成者也。礼者因人情而制中。王者因礼而
为政。政乃因礼乐而明效。人情莫不厚生而
礼乐之养。人情莫不弃死。而礼正之丧。人情
论原¶ 第 668a 页 T52-0668.png
莫不有男女。而礼宜之匹人情莫不有亲
疏。而礼适之义。人情莫不用喜怒。而礼理之
当。人情莫不怀货利。而礼以之节。夫礼举
则情称物也。物得理则王政行也。王政行则
其人乐而其气和也。乐者所以接人心而达
和气也。宫商角徵羽五者乐之音也。金石
丝竹匏土革木八者乐之器也。音与器一主
于乐也。音虽合变非得于乐则音而已矣。是
故王者待乐而纪其成政也。圣人待乐以形
其盛德也。然则何代无乐与。何代无礼与。礼
愈烦而政愈隳。乐愈举而时愈乱。盖其所制
者礼之仪也。非得其实也。所作者乐之声也。
非得其本也。夫乐之本者在乎人和也。礼之
实者在乎物当也。昔有虞氏也修五礼。故其
治独至于无为恩洽动植。而鸠鹊之巢可俯
而观。乃韶作而凤凰来格。故孔子曰。韶尽美
矣。又尽善也。盖言舜修礼得礼之实也。作
乐得乐之本也。叔孙通制礼。事礼之仪者也。
杜夔修乐。举乐之文者也。举文则宜其治之
未臻也。事仪则宜乎其政之未淳也。夫礼所
以振王道也。乐所以完王德也。故王者欲达
其道而不极于礼。欲流其德而不至于
乐。虽其至圣。无如之何也。人君者礼乐之所
出者也。人民者礼乐之所适也。所出不以诚
则所适以饰虚。所出不以躬则所适不相劝。
是故礼贵乎上行。乐贵乎下效也。夫宗庙之
礼所以教孝也。朝觐之礼所以教忠也。享燕
之礼所以教敬也。酢酬之礼所以教让也。乡
饮之礼所以教序也。讲教之礼所以教养也。
论原¶ 第 668b 页 T52-0668.png
军旅之礼所以教和也。婚娉之礼所以教顺
也。斩衰哭泣之礼所以教哀也。夫教者教于
礼也。礼者会于政也。政以发乐。乐以发音。音
以发义。故圣人治成而作乐也。因音以盛德
也。因宫音之沈重广大以示其圣。因商音之
刚厉以示其断。因角音之和缓以示其仁。因
徵音之劲急以示其智。因羽音之柔润以示
其敬。律吕正也。以示其阴阳和也。八风四气
顺也。以示其万物遂也。犹恐人之未睹。故舞
而象之。欲其见也。恐人之未悉。故诗以言之。
欲其知也。感而化之则移风易俗存乎是矣。
是先王作乐之方者也。
** 大政
大政言其大公也。大公之道在乎天。则君子
不苟能也。小人不苟争也。德裕君则君之。德
裕臣则臣之。何必苟能得其生则生之。得其
死则死之。何必苟争。世无苟且则法无所闲
也。人无争夺则兵无所起也。尧舜之所以揖
让治也。大公者何。推至诚而与天下同适也。
圣人大诚。故其所为则大公也。诚以道
则以道传天下也。诚以正则以正用其人也。
诚为大则范法乎天地也。诚为小则察微乎
神妙也。故能道成而不私其位也。政成而不
有其功也。育万物而不显其仁也。周万物而
不遗其智也。故圣人大有为而无累也。大无
为而化淳也。诚也者天道也。公也者人道也。
圣人修天道而以正乎人道也。诚者不见也。
公者见也。由所见而审所不见。则圣人之道
明矣。尧命四正其人称也。物所以遂其时焉。
论原¶ 第 668c 页 T52-0668.png
民所以得其死生焉。舜命六官四岳十二牧
其人当也。故其政亦臻也。教亦显也。尧有子
曰朱。舜有子曰均。二子道不足以在位也。乃
以天下之贤人也。故授之舜也。授之禹也。盖
以天下为公。而天下之人之民。孰为有苟
私而争也。狄人未化而圣人益德而怀诸。故
德者得其政也。政者发其诚也。诚者贯乎
天地人物鬼神也。是故圣人诚之则五
材四时罔不若也。易曰。中孚豚鱼吉。又曰。鸣
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故
尧舜之政治所以简也。用人所以当也。政简
则无烦法也。用当则无妄官也。示五刑所以
持民之过失而不章也。修五礼所以正人之
恭敬而不怠也。政之大至所以帝也。治之大
公所以让也。推帝于太上者。品治道而所以
劝也。归让于大德者。辨时宜而所以教也。后
政不至谓之帝可乎。治不公谓之禅让可乎。
大公之化熄而人甚苟私。智以计校欺。愚以
气力争。当是时也。以帝者化不可也。以帝者
让亦不可也。故曰。贼帝道者自秦始也。乱让
德者自汉始也。
** 至政
至政者。言其至义也。天下以义举则政有所
伸也邪有所抑也。善有所劝也。恶有所
沮也。爱恶是非其事万端有所决也。天权可
以扶义。其权虽重必行也。义可以行权。其
义虽轻必举也。权不以义会。甚之则终贼。义
不以权扶。失之则必乱。故古之擅大政者必
有其权也。操大柄者必济其政也。汤武运大
论原¶ 第 669a 页 T52-0669.png
权。其所以扶斯义也。周昭徐偃亡大权。故斯
义所以愆也。义也者何。域大中而与天下同
适者也。适之得其所。天下谓之有道也。适之
非其所。天下谓之无道也。圣人建厥中以正
天下之所适也。其世变而人甚苟私。大则私
其国。次则私其家。小则私其身。协义者少也。
反义者多也。而后圣惧其争且乱也。示有刑
非苟暴也。示有兵非苟杀也。欲驱人而趋其
义者也。在执者与人不义众得以而去之。与
众不义官得以而治之。是故禹汤文武周公。
此五圣人者谨大政。故不苟擅大权也。行
大权故不苟让大位也。征有扈也。放夏杰
也。殛葛也。伐纣也。摄天下诛管蔡也。以家传
天下。而天下之人从而服之而不有怨也。盖
其政至矣。故逸诗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
不尔思。室是远而。书曰。刑其于无刑民协于
中时乃功懋哉。君子以是不亦慎政而重权
乎。迨其政之敝也。人因之而作势。其权之敝
也。人资之以为乱。谓政者名在而实亡也。谓
权者任枉而忘正也。夷王下堂而交诸侯。
可谓政之不足也。隐公苟让千乘之国。可谓
权之不足也。齐桓公以伯自誇。可谓权之始
邪也。周公王以王自降。可谓政之始微也。夫
政之于权犹量之有概也。权之于政犹衡之
从石也。得其人则正之也。非其人则欺之也。
故道也者待人而隆也。孰曰时乎。
** 赏罚
赏罚公王道振也。赏罚私王道熄也。圣王欲
其道行故理其公私也。赏罚以正善恶公也。
论原¶ 第 669b 页 T52-0669.png
赏罚以资喜怒私也。公之所以同天下也。私
之所以异天下也。天下同之。其道不亦兴乎。
天下异之。其道不亦寝乎。赏罚者天下之大
中也。宜与天下共之也。王政者所以正善恶
也。天下之善不可不赏也。天下之恶不可不
罚也。赏罚中所以为政也。赏也者近乎恩也。
罚也者近乎威也。孰有喜而不欲推其恩耶。
怒而不欲加其威耶。故曰非至公高明之人。
不可授之以赏罚之权也。传曰。可与适道未
可与权。盖慎之至也。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
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戒之深也。周之
季非无赏罚也。盖赏罚出其私也。出于私所
以致天下之乱也。以私赏则恩归乎私者也。
以私罚则威在乎私者也。威以驱众。众必随
之。恶以怀众。众必效之。众人无常心与利害
而推移。其利则苟附也。害则苟免也。择之正
伪其亦寡矣。古人譬之牛马唯娄委己者也
柔焉。媚之与众为之不可沮也。夫赏罚者先
王行道之大权也。欲道之行则不可俾赏罚
之权须臾在私也。小私以之则渎是刑也。大
私以之则渎是兵也。渎兵则征伐出于诸侯
自是始也。渎刑则政令出于大夫自是始也。
故春秋诸侯专征而春秋罪之。春秋诸侯专
封而春秋罪之。盖不与其诸侯之赏罚也。春
秋之大夫专取而春秋罪之。春秋之大夫专
与而春秋罪之。盖不与其大夫之赏罚也。春
秋者所以示王者之赏罚也。子曰。罪我者其
惟春秋乎。圣人冒罪而作春秋。所以惧后世
之赏罚者也。
论原¶ 第 669c 页 T52-0669.png
** 教化
礼义者。教之所存也。习尚者化之所效也。非
所存则其教不至也。非所效则其化不正也。
是故善教者必持厥礼义也。慎化者必防其
习尚也。天下不可无教也。百姓不可不化也。
为天下百姓上者教化其可亡乎。教化风也。
民飞物也。风其高下则物从之浮沈也。圣人
虑人之流恶而不返。故谨于教化者也。夫教
者生于官政也。化者成于民俗也。礼义者示
于朝廷国家而见于天下也。诗曰。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其所生犹气
脉也。所成犹四体也。人欲豫其四体而不理
其气脉者未之有也。所生者正则所成者端
也。所视者修则所见者治也。是故古之在官
政者。必先修礼义以正其己。而后推诸其人
焉。人未之从也。必自揣其教之未造邪。则加
修以劝之。又未之从也。此其淫风邪俗者
也。始可以举法以惩其犯礼违义者也。汤诰
曰。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故诛一罪而人
明。举一令而人从此。所谓教修于上而人化
于下也。后世则不尔也。不治所教而欲其所
化也可乎。政不正而责人违义。教不中而责
人犯礼。是亦惑矣。礼也者中也。义也者正也。
上不中正而下必欺邪焉。教化之感盖其势
之自然也。犹影响之从形声也。谚曰形端影
直响顺声和及其不直也不顺也。责形
声邪责影响邪。是故君子入国观其俗尚。而
后议其政治也。
** 刑法
论原¶ 第 670a 页 T52-0670.png
问曰。在古法宽刑省而民之过奸者庸寡。后
世法谨刑繁而民之过奸者满多。斯何故尔。
曰古之以刑法者存其本。故民过者鲜也。后
之以刑法者存其末。故民过者多也。曰何谓
本末乎。曰政教者其本也。刑法者其末也。苟
轻本而重末也。与夫洒油救焚用之虽甚而
其焚愈炽何由熄哉。或曰。仆也故不识政教
之所以为本者也。幸吾子尽言之。曰人之善
恶岂其性之素尔。是物移之而然也。故开之
利则喜焉。推之害则怒焉。自古圣人知其如
是也。制田里以通其安所生养致庠塾以导
其为相孝弟泽梁交通教其不相争利关讥市
平教其不相欺负。十一之赋教其效私奉公。
为之礼以节其哀乐之情。为之乐以正其遗
风旧俗。号令以定其言。刑法以防其失。不
幸有一坐法当刑。而圣人犹求诸己曰。使民
如此。盖朕教之未至政之未修。而宽之不以
刑为。禹南狩至苍梧。视其市以罪杀人泣而
下车。问之左右。曰若罪人也不顺而至。然君
王何以伤之。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心为
其心。今朕为君。而人自其心。是以痛之也。文
王之时。有虞芮两国争封而讼于文王。文王
词而释之。既而曰。政之不明使其然也。而笃
务政虞芮。由是息讼。夫人情孰不爱好而憎
恶贪生而惧伤。苟同有以得安乐其生得和
同其族类得遂性人得美称。岂肯恝然不相
从而为之也。虽夷貊之人必不能如此之不
变也。斯古圣人之所以力推于教化者也。故
古之人鲜过者善其俗者也。盖其政教之致
论原¶ 第 670b 页 T52-0670.png
也。政教致故无所用其刑法者矣。君子不得
已而用之。非专之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故曰。刑也者成也。上古一切而成之者
也。刑不预章。故民不知法。民不知法则无所
生其讼端。有虞氏知其后世益薄惧吏巧法
苟陈。故制五刑于其书曰。流宥五刑鞭作官
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后世其德益衰。而书其刑名不可胜数。刑愈
繁而民愈恶。盖其本末倒持故也。逮韩非申
子商鞅辈苟作惨酷之刑。秦人用之。未终世
而其国灭亡不暇。然若甫侯之刑。酂侯之法。
以至公而持。尚可以救一世之敝。柰何又后
之俗吏侥倖。文法从其心以浅深。刑罚从其
情以轻重。夫法者先王所以务禁奸也。及其
敝也。为奸刑者先王所以制沮暴也。及其敝
也。为暴非特为暴。亦所以引人生暴。非特
为奸。亦所以引人生奸。是故君子之论刑法
者。重其本而不重其末也。或曰。子之言可谓
迂矣。非适时变也。如子之论宜古而非宜于
今也。今之民滋恶。非刑法不能治。古之民尚
淳。必教化而可劝。苟尚以教化于今世。则狱
犴益丰而杀人者罔间。曰子诚通于时而乃
塞于道也。谓时则古犹今也。谓道则善犹恶
也。古之民淳。盖得其道也。今之民伪。盖失其
道也。予患道德之不修。不患其民之不速化。
患政教之不臻。不患其民之不淳。诗曰。伐柯
伐柯。其则不远。执斧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
为远。言道之不远可修而至之也。孔子曰。德
论原¶ 第 670c 页 T52-0670.png
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言政教化民之疾
也。汉文帝修县默为之政务于宽厚。耻语人
之过失。化行而世无告讦之俗。命张释之为
廷尉。欲其持法甚轻。于是刑罚大省。岁卒断
狱四百。天下有刑错之风唐太宗平世祸乱。
欲以文治天下。引房乔杜如晦诸儒辅相力
兴王道。天下遂大治。正观三十年民家外户
不闭。岭表行旅而不里粮。岁卒断狱不过三
十人。肆之还家而其人应期毕至。当是时也。
天下亦几乎刑错之风。然汉唐二世各接乎
秦隋旧俗。其民也岂唯雅善乎。而其教治之
如此也。岂非在其道而不在其时乎。古语曰。
治天下顾其力行如何耳。或人默然再拜而
去。
** 公私
公道者导众也。私道者自蹈也。公私者殊出
而共趋也。所谓共趋者趋乎义也。公不以义
裁则无以同天下。私不以义处则无以
保厥躬。义也者二道之阛阓也。公私之所以
翕张也。是故君子言乎公则专乎公道也。言
乎私则全乎私道也。不叛公而资私。不效私
而乱公。故率人而人从。守己而己得。诗曰。岂
不怀归。王事靡监。我心伤悲。盖言其得公道
也。王事靡监不能蓻稷黍。盖言其失私道也。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盖言其不以私而冒公
也。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盖言其不以公而忘
私也。方周衰而私道强也。其诸侯也专征。其
大夫也专政。厥礼乐祭祀也颠倒不伦。二百
馀年厖戎大乱而不沮。春秋作故正之公道。
论原¶ 第 671a 页 T52-0671.png
逮乎秦氏振试商君之法而公道复强也。天
下困其赋。百姓毙其刑。秦不改世寻亦亡矣。
然公道不必强也。私道不必弱也。正而已矣。
王制十一之赋。井田则八家九百亩。泽梁不
禁关讥不征罪人不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公私之钧也。夫公
私也者。存乎大也。则国家朝廷之谓公也。百
姓编户之谓私也。存乎小也。众人之谓公也。
一身之谓私也。苟得义焉。虽其小者亦可尊
也。苟不义焉虽其大者亦可卑也。汉之孝文
以千金而罢露台。可谓恤私也。以一弄臣而
沮法。可谓妨公也。唐之太宗方议太子投力
而曰。拜之尔舅与尔。可谓蔽公而耀私也。蔺
相如之不校廉颇。可谓尊公而卑私也。管夷
吾之三归反坫。可谓尊私而卑公也。舅犯可
谓始公也。荀息可谓终公也。王莽可谓蔑公
也。蔑私也。眺错请削。可谓苟公也。平津示
俭。可谓苟私也。霍光以其宝不讨贼。可谓不
纯公也。公仪休祛其葵织。可谓纯公也。曾子
寇去而反武城。可谓不苟公也。子路结缨而
死。可谓不苟私也。颜真卿以害其死。可谓不
用私而屈公也。东夏绮角四生者。可谓以公
而屈私也。黔娄严君平。可谓安其私也。鲁连
段干木。可谓不以公而渝其私也。呜呼公乎
私乎。大也小也。其在物也。岂不昭昭乎。岂自
昧而欺其中乎。
** 论信
人道信为之端也。人无信虽道何以教乎。道
推信所以行也。信导道所以达也。君子务道。
论原¶ 第 671b 页 T52-0671.png
是故谨于信也。君之信存乎政也。父之信存
乎亲也。师友之信存乎法也。政惑则民无所
信也。亲欺则子无所信也。法失则宦学无所
信也。故善为政者正号令而其民不敢违也。
善为亲者正恩爱而其子不敢疑也。善为法
者正学行而其徒不敢不敬也。君子正信也。
小人苟信也。正信故久行而不违其道也。苟
信故久与而必失其义也。小人不信天命也。
君子不信不义也。不信天命故妄求而多过
也。不信不义故无妄而自裕也。然则正小人
之信。莫若发乎君子之道也。奉君子之信。莫
若免乎小人之过也。甚乎后世之无信也。然
非人之无信也。其所以为信者不足信故也。
表达路者堠书也。表人民者教令也。堠书惑
则达路者所以迷南北也。教令失则人民者
所以欺上下也。汤武者有教而天下禀也。有
誓而天下从也。是亦其所表端也。为后世者
出令而自惑。行事而自欺。说道而自反。若是
则是示无信于其民也。于其子也于其徒也
其为无信不亦宜乎。恐世失诚。尧舜所以谨
信也。恐世失信。汤武所以诰誓也。恐世失
诰誓。春秋所以谨盟约也。恐世失盟约。诸侯
所以交质子也。然盟愈谨而渝愈数。质愈重
而乱愈甚。故曰诸侯苟信而非信。三王推信
而招信。五帝怀信而大信。大信故不令而人
自化也。推信故有令而人自从也。无信故虽
令而人不敬也。不令者其化诚也。有令者其
教正也。虽令者其政乱也。武王伐纣八百诸
侯不期而会于孟津。武王以大义信于天下。
论原¶ 第 671c 页 T52-0671.png
而天下不忍不从也。唐太宗肆当刑之人以
期。而其人应期皆至。太宗以大刑信于天下。
而天下不敢不服也。可信而不信不智也。不
可信而信不祥也。信可信信诚也。信不可信
信佞也。信佞危之也。信诚安之也。君子之信
安危之所系。可不慎乎。君子信人之言。而不
揣人之情也。小人揣人之情。而不信人之言
也。
** 说命
物皆在命。不知命则事失其所也。故人贵尽
理而造命。命也者天人之交也。故曰有天命
焉。有人命焉。天命者天之所钟也。人命者
人之所授也。夫天也者三极之始也。圣人重
其始。故总曰天命。天命至矣。人命必矣。至
之虽幽明其有效也。必之虽贵贱其有定也。
贵贱有定。故不可曲求于天也。曲求于天则
废乎人道也。幽明有效。故不可苟恃乎人也。
苟恃乎人则逆乎天道也。是故古之人。有所
为者不敢欺天命也。有所守者不敢越人命
也。何谓天道乎。天道适顺者也。何谓人道乎。
人道修教者也。故古之人。德合天道而天命
属之。德臻人道而人命安之。春秋先春而
次王。此圣人显王者之尊天命也以正次王。
此圣人明文王法天而合乎天道也。故得天
命者谓之正统也。废人道者谓之乱伦也。曰
正统曷详哉。吾子尽云也。曰昔者民阨洪水
天下病之。禹以勤劳援天下于既溺。功德合
乎天而天命归之。故谓正统也。夏之末也。民
不胜其虐天下苦之。以汤至仁而天命归之。
论原¶ 第 672a 页 T52-0672.png
故为人统也。殷之末也。如夏文王以至德怀
民。故天命将归而武王承之故为天统也。秦
也隋也而人苦其敞。汉唐始以宽仁。振五季
伪乱也 吾宋以神武平。故天命皆归焉。曰
天事幽也。莫可闻见接。而谓天命也。曷以
明之耶。曰人心归其德而五行七政顺其时
者也。此舜禹汤武之所以享天下也。泰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所以明天
命也。异乎后世则推图谶符瑞。谓得其命也。
用五行相胜。谓得其德也。五胜则几乎厌胜
也符瑞则几乎神奇也。魏季南北杂然称制。
而互谓自得天命也。而以兵相凌。四海之内
毙民如弃芥。夫天命者因人心而安人也。是
则人心归其德乎。五行七政顺其时乎。虽曰
奉天之命。其实安天之命者也。后世不仁而
弃德。始异者之致之也。坐其罪故不容于刑。
天命者大命也。人命者禀天而成形。亦大命
也。交大命者贵以正气会。会之不得其正也。
虽成其人非善人也。虽成其形非美形也。故
天也常乘。正而命人。故人也常持正而乘天。
如君非得其忠。不可推命于其下。臣非有其
职。不可禀命于其上。父命其子必待孝。子奉
父命必须恭。天人之道也。古之所谓正统也
者。谓以一正而通天下也。统之不正则天下
何以通乎。后之不及乎古者多矣。岂天命之
来至乎正也哉。
** 皇问
或者问曰。今称皇者而不列其道。真学士固
疑之而罔辩。虽然百家杂出。君子谓非所信
论原¶ 第 672b 页 T52-0672.png
也。是果有然。是果无耶。吾子至学不谬圣人。
必能引决。为我明之也。曰是何云乎皇道岂
无有耶。特乃不见耳。夫皇道者简大无为。不
可得而言之也。县县默默合体乎元极。元也
者四德之冠也。五始之本也。体而存之。圣人
之所以化也。推而作之。圣人之所以教也。教
也者五帝之谓也。化也者三皇之谓也。善推
教化则皇帝之道皎如也。古语云。德合元者
皇。德合天者帝。与仁义合者王孰曰皇
无道真乎。曰如此也。孔子盍推而广之。而祖
述则何独尊乎尧舜文武而已矣。曰夫圣人之
云为者。必以其时之所宜也。苟非其宜虽尧
舜必不能徒为也。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言
其能以时为而为之也。昔者孔子处周之衰
世。因酌后世之时必也益薄且伪。因不称以
简大之道化。是故推至乎礼乐刑政者也。盖
以合乎后世之时为治之宜也。然礼乐大造
莫造乎尧舜者也。刑政大备莫备乎文武者
也。此孔子所以推尊乎尧舜文武者也。故皇
道者圣人存而不推也。王道者圣人推而不
让也。易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尧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此圣人现皇道而存之者也。礼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
志焉。此圣人叹皇道而不得行之也。适有赢
粮而趋于行者。不审其所以往而趋于行也。
第以路跂相争。斯虽愚夫亦笑其不知道也。
与乎今之学者所以辩何以异哉。老子庄生
亦颇论皇道。而学士尝以为圣人之书。杂其
所出而鄙之。此亦非详也。夫皇道也以易言
论原¶ 第 672c 页 T52-0672.png
之。则文王周公其先德也。彼老庄也又何能
始之乎。曰孔氏云。伏牺神农皇帝之书谓之
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帝高辛唐虞之书谓
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子也而论皇帝。而安见
其所谓大道常道者耶。曰彼孔氏者以迹其
教化而目之也。吾本其道真而言之也。教化
迹也。道本体也。窥迹则宜其有大有常。极本
则皇与帝者宜一。孔氏可谓见其徼者也乌
足以知道渊邪。或者晓然而作。
镡津文集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