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录-唐-神清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0a 页
北山录卷第二
* 法籍兴第三
道树降魔穆清天下(佛初成道于伽耶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以智慧力降魔之
后法界肃静也)。垂世立教四十九年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0b 页 T52-0580.png
灭也)以经律论为三藏也(经为修多罗藏。律为毗奈耶藏。论为摩得勒迦藏也)。
以五戒十善四谛十二缘六度为五乘也(五戒为人
乘。十善为天乘。四谛为声闻乘。十二缘生为缘觉乘。六波罗蜜为菩萨乘)统之以十二分
(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重说。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有法。十二论义。亦
呼十二部教也)开之为四宗(经律论咒)教始兴乎一音。而大
协于群心。目之曰甘露。亦谓之毒鼓(应其病者除其热恼
故曰甘露。不应其病起烦恼故谓之毒鼓)至圣既没而微言殆绝龟氏尸其位首唱优波离令诵律部波离避席将就座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0c 页 T52-0580.png
毗舍离国有跋阇子比丘。说十事为清净。谓指抄食饮酒受畜金银等十事皆佛制不许。长老离波多与一切去上座
三浮那及搜婆村长老等七百罗汉。作羯磨而殄其罪也。出四分律五十四卷。缟素帛也。金仆姑箭名。鲁庄公以之
射南宫长万也)暨大长老摩诃提婆群圣叱其庸违僣而不经哀哉化醇为醨。大义于是乖矣㭊金争氎分河于是饮矣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1a 页 T52-0581.png
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
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缘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馀依地。十七无馀依地也)备举三乘
开张演布
后诸学者以文殊为法性。以慈氏为法相(法性以真
理融观为门。法相以识相行布为旨)各封涯域互驰章句自伐其美
致使西极东
华人到于今有南北两宗之异也。故南宗焉
以空假中为三观(观遍计烦恼空处能显真理为真谛观。观依他假有为俗谛观。观真俗
混同为第一义谛观也)北宗焉遍计依他圆成为三性也经通五人说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1b 页 T52-0581.png
之。邪曲者则正之。如世绳墨能正材之斜曲也)穷括性相不令散失。贯
于人心皆得谓之结鬘义也(经内性相无不穷括义聚前后联贯。犹若西
国之人以线穿贯花鬘而为严饰也)至言有准规矩合度。而民是则
之皆得。谓之法义也(犹若王言出则天下准承。规者圆也。矩者方也。方圆皆合其
制度为人之准故名为法。法者则也)其言如兰其信乃恒。天下酌
之而不知其竭皆得。谓之常义也(兰香草也。恒常也。若涌泉
而不竭。故谓之常也)论通弟子造。以能合离真俗舒蓄名
理。壸奥在彀风味渊派。法义之所由生故皆
得。谓之摩怛哩迦也(论者循环研覈究畅真宗为义。本唯佛说散在众经。后乃大小
圣弟子通亦造之。而能离合真俗区擘色心。定有无之指归。尽名义之壶奥。其唯论藏乎。梵云摩怛哩迦。此云本
母。能生智慧如母生子也)矫伏擒纵启塞关徼外道异党莫余敢侮故皆谓之优波提舍也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1c 页 T52-0581.png
亦无爽道理也)故佛日未亡。舍利弗造集异门足论
目连造法蕴足论
迦多演那造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此未见行。上三论皆是如来在日诸弟子
造也)玉毫既晦。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2a 页 T52-0582.png
汝心匪舌之咎。昔既以毁。今盍以赞断
之何补焉。遂乃制论千部。或宗或释翊赞于
五乘也(天亲菩萨北天竺留娄沙富罗国人。兄弟三人俱在有部出家。兄无著先悟大乘。常往兜率请
弥勒说瑜伽。天亲在有部日。先造小乘论五百部广非大乘。后因无著化之既悟大乘。乃却造五百本大乘论广赞
大乘。故号千部论主也)秦正世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2b 页 T52-0582.png
有寺于洛城(三藏初至馆于鸿胪寺。以白马驮经而来。遂呼为白马寺。若就梵语为僧伽蓝。此为
众园。谓行道处也)为像于南宫清凉台及关阳门显节陵
上也其经始命翻译以四十二章载其
首缄于兰台石室。俟可闻
者闻焉于穆哉夫圣教之
于时。其可顺也不可强也。顺则渥物(渥沾也。谓若汉明
之代而来)强则疵物(若秦代而来痹病也)故推引之道非至智不
能见之矣。人亦有言曰。夫永平何世汉明何
德。盖元淳渐浇仁义渐废。道德与五经将坠
于地而慈运远构。释教
弥布。使此方黩先所习者。忻新所闻(佛法于浇薄之代而
来。使厌仁义礼乐者忻其新教。改往习新而行之也)革违从劝三训萃举以光
被天下也故吾道焉将不可
举。虽千年参辰背焉(吾教为化导之本。若与世未合。纵历千载之期。若参星与
辰星必不相合也)将可举虽万里风马通焉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2c 页 T52-0582.png
与二三臣。畅金仙之教。适未闻之俗。使人以
悃悃之诚知罪福所归。厌有涯之形。尚
灭心之理恢
恢焉玄化之功冠乎仁祠。而世不崇其寝昭
其奠礼。虽古之云阙而今亦未得也(恢恢廓也。以其功虽恢
廓造化于祠典合冠其首。而世不崇其寝庙明其亨奠于古之云阙今亦未得不阙也)自汉中兴之
始。涓涓乎滥觞(滥溢也。汉水初出只可溢于一觞。佛法自后汉之初涓涓细流。如汉水之初
出也)魏流束薪(至曹魏之代渐如流于束薪)迄今我唐。其风寖
广鞠搜众部八千馀卷。
今来梵僧翻译未已。其间齐梁之世。二萧之
家学优词洽多乎制撰。
如竟陵王子良。钞集众经。别为七十部二百
五十九卷虽当时自意不欲外
传。而后世写之编诸正录。梁太子纲撰
法宝联璧二百卷。沙门僧祐(撰弘明集十六卷)僧旻(住虎丘山
萧昂往礼之高卧不起人号为梁代素王)宝唱(杨都庄严寺僧。博识洽闻。梁武令撰经律异相五十卷)智
藏咸皆缵述颇多条目。后叶或有废。
通庄而遵岐路者也时太学江
泌女年始八岁自永元元年至天监四年
静坐闭目自然诵出
三十卷议者以为天授之
也。夫何区别其真伪哉。大乘以一法谓实相
也小乘三焉。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然有乖乎此者。则不为吾教也。
其有芜累凡浅。如七佛神咒.普贤證明.法华
度量.天地八阳.延寿命等经。乖于众典。失圣
言之体。存乎疑伪。非所论也其或质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3a 页 T52-0583.png
浊繁细(如阴持入道地等经)如汉魏失译并药师等经(尸利蜜多
罗。及与鹿野寺惠简译。今在正录)虽不雅奥且非亏谬。验之重
译不可废也。然得禽虽一目之网。而藉万目
资乎一目。出苦虽一门之法。而兼万法资乎
一门故演而伸之。
为八万四千之法藏也。牟子云
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
兆。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
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表。剖析其窈眇之
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
譬如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
其馀哉。函夏二圣之经居百氏。如北
辰之于悬象矣而孔老之外。犹有
象圣之格言。杨朱惠施虚无之流也墨翟
韩非济世之流也(出史记)其间马迁修史(司马迁。字子长。汉武
时人。为太史继父脩史记一百三十卷)先黄老而后六经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3b 页 T52-0583.png
致令中人已下阿附曲演
非妖则妄。郑声乱雅鱼目欺珠。是以道则有
化胡经夷夏三破十异九
迷释则有灭惑驳夷夏破
邪辩正纷然陵驾。既悖而往。亦悖而
复情意忌慕义不由直相附如糺
缠相酬如响答。糅以编简閟以绲縢
岂关十二分五千文之本欤西
域统一世之教以为三时。谓有教空教
不空不有教此方以五时辩
例。一则四谛二则般若三
则净名思益等四法华五涅
槃或有谓之不然。今存乎古也。
* 真俗符第四(冥契无为之为真。有相动用之为俗。俗非真而莫兴真非俗而莫显
真俗。互依有无相显故曰符符契也)
昭机之士是有也冥机之士是
其无也(冥默也。超言论之相离作为之境也)相反为道(说真者于俗犹迷。存俗者于
真未了。各执为道)如只轮骋衢奇翰戾天偕何得也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3c 页 T52-0583.png
假有之有谓之似有性空
之空谓之真空故悟士立真于
俗相违(真即无为。俗即有为。二法不同故也)合真俗于不二(真者理也。俗
者事也。事无理而不兴。理无事而不显。无俗不可言真。无理不可谈事。不即不离故为不二也)中道洞
照赫然玄会。未尝有一事当情者也。夫如是
简易之理于何不著。久大之业于何不备(系辞云。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顺万物之情。通天下之志。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虽僧
祇云远法身无外于焉悟哉(阿僧祇此云无量也。自十信初发心至世第
一末名初僧祇。从见道至第七地末名第二僧祇从第八地至解脱道名第三僧祇。此三祇外方得成佛不亦远乎。
然法身之理。本来混融。迷悟虽殊。而非外得者也)故万象语其真。以空为
性辩其假以有为相
既空假一质。二际无得。非中道如何(空是性。假是相。相不
离性。性不离相。故云一质。二际者二边也。二边无得故契中道也)是以观象之生也不
有自体。待彼众缘生。既待缘则象本无矣(万象之法
本无自体。缘合而生。缘离而灭。若心法四缘。色法二缘。自不能生。则为无体也)根于空矣夫幻法假有。盖以有而适无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4a 页 T52-0584.png
法无所在矣但善文字
者。得其徼而不得其数。善心学者。知其极
而不知其象(物生有象象。然后有数。徼者边也。极者终也。寻文之徒。虽得边徼之小径。而不
得其指归之总数。传心印者。虽得终极之妙门。复不知原始之兆象也)守两厓而不泯。
患在此焉故滞
有者滥于常。沈空者涉于断(计有者执诸法是常。若外道计四遍常等。
又小乘计一切有等。执空者如外道计七断灭论等。又吾宗亦有拨诸法全空等)与其涉断宁
与滥常。常则有法可修。断则无善不弃。弃
则当乎邪见。修则渐乎真道矣(如以菩提涅槃皆拨为空等故云宁
可著有。如须弥不可拨空如芥子)今有封于丧有取空为至极之
门者试问。此空为可取
乎为不可取乎若有空可取则空便是有
盖是以封执之心取混茫之空
何关修行见性之理欤。若空不可取则与有
俱遣(有亦不可取与空何别)既与有俱遣则亦与有俱存(有既
不可取存空。遣于有空亦不可取。何妨亦存有)何独存空道欤。夫能双
遣双存。荡然无累始曰大士之
正观道场之玄照矣龙树云。譬有
适异国者。馆于逆旅逆旅主人享之。
以肴饭方撤(撤去也谓收饭)宾作而辞曰。何有哉(见食美而
起致问也)主人曰。吾国有酱故也。彼退而私曰。酱
与味合而犹至。是矧若独为味乎。乃宣主人
之惠也由是。阴于鬻酱家
贪恣己求。处无人之室。属餍而食咸
过渴而死。夫以偏空为道者。亦卒以空为害
矣中观云。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畏其著断之诫也。经云。胜意比丘闻喜根说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4b 页 T52-0584.png
淫怒痴是道不平其
理。忿慢是生。喜根观乎他世有益。强授不忌
但今邪见者误执其文以为
名相。皆空为恶不怍岂
得经之意。然而书曰。皇建有极会其有极。归
其有极皇大极中也大中
之道。非圣人莫能庶几行之(大中之道。谓九畴也。一曰五行。二曰敬用
五事。三曰农用八政。四曰协用五纪。五曰建用皇极。六曰乂用三德。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徵。九曰飨用五
福威用六极。此九也圣人君子帝王也)礼曰。中庸其至矣乎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易曰。神无方而易无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4c 页 T52-0584.png
欹器焉示人以中
正之表。夫中则正。正则虚满合度。超然特植。
始在于目。而毕应乎心。渊而谅矣(特树之者。令初视之于
目。而终悟之于心。玄而可信也)书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庄氏以为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5a 页 T52-0585.png
心虚故不逆于万物万物亦与我玄
顺。浩然之性无往不合且夫水火物
之害也而鳞育于泉兽
生于火彼岂假禦水火之术乎。
但性合于燥湿。气同于寒燠。故相容而不相
违。相生而不相害。诚则全也况
有道者而德全于万类乎。故大士以此心学。
目之曰禅。禅者静虑也外
境不足以迁情目之曰定定者专一
也。其有以身即佛屏除像设居大圣之位者。
诚愚悖虐己者也苟诚之以水火。宁
得多其幸而免哉下识惑其游
言不理其实行。附瞽而求直路难已矣(如盲引盲之类
也)夫为道之人。知心行心使心三者。审诸已
然后语其所至。知心谓了其真妄。行心谓灭
其爱憎。使心谓变其垢净今始学之
流。方欲似知。于馀则阙。何求自誷焉(今之禅师。往
往有自谓得。而诬誷于人者。如山果金刚禅等妖妄者多矣)故大悲无穷。香饭无
穷也。大智不碍。方丈不碍也(如维摩诘大悲无穷。所取香饭不
尽。所脩智行不障碍。今方丈所感亦不障碍也)经云。若得作佛时。具三
十二相等(法华经文)始可谓永尽矣。衡岳天台(即思大和尚居
南岳也。智者大师居天台也)一心三观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5b 页 T52-0585.png
思无虑。得之于性空而近世不知空
不离假。废有求空。异端于是作矣奈
何然履俗者知假不离空则达我
之所为不谓俗也居真者知真
不离假。则照我之不为不谓之真也(居真能知真以俗显则不
执真而自滞也)故大圣存三界为无生。二乘灭三界为
无生(大乘乃即俗谈真。小乘乃灭俗而谈真)偏圆于此优劣矣(大乘以圆通解
脱。小乘以偏执自滞)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
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是谓行
中道也。如是镕金缮素孰谓之有。累趺冥目
孰谓之空
其能体达行于非道通会佛道者。始可与言
其极彼孤陋者谓之何
哉有智保者谨于名节挺然孤
介。而能以持律著誉。而不能虚心合道(但坚小节
之心有昧圆通之道)寒则入水。热则就火。渴则食盐。其死
悽然。哀为寺神。虽励操笃诚。而不知道之所
由矣。夫寒暑天地之恒纪。彼尚愎而违之
(愎戾也)况能冥情于物我乎(第二十祖名阇夜多。至罗阅城。见一头陀。六时礼
念。少欲知足。长坐不卧。一食而已。尊者告大众曰。此头陀者汝见如何。众曰。不可思议常修梵行。此是道耶诚如
尊者。说曰。今此头陀不久堕落。与道悬远。心有所得不名道故。众曰。何知。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不六时礼。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头陀闻说。即生敬重。天竺
呼为遍行头陀。即婆脩槃头也)故生劳其形死沦无状也。而小
乘于大乘持律为破戒(如瑜伽说。菩萨若见有情受恶业。则断其命自受杀
业。令其得脱苦身等也)精勤为懈怠信为智障
法籍兴第三(此篇明如来一代时教经律论兴建之由也)¶ 第 585c 页 T52-0585.png
言慎言者也。承言而言学言者也知言
不言静言者也。其欲亡于言而不果于亡言
之心。则虽响息于外。情躁于内。盖不亡者也
夫能体言生于物物物皆
自化言者亦自化。终日言而常默。是谓真亡
言者也而经中净名不言。由前诸大
士言已至尽言复何谓也。庄氏无
为谓不告知北游。以其人不能体言而即道
乃不告也如经云。是法不可示
言词相寂灭岂则不说乎。是以。
般若沤和为圆宗之两备。去方便则般若孤
照矣(梵云般若。此云智。梵云沤和俱舍啰。此云方便。方便与智体用相依。若去方便之用。即般若之体为孤
照矣)故至道焉。统天地。含万物。动变化。得之入
一尘而旷乎法界失之行法界而隘
乎一尘大山之与秋毫。迷悟
何相远矣。
北山录卷第二